标题:清凉国师传 内容: 国师讳澄观.字大休.会稽人。 姓夏侯氏。 生於开元戊寅。 天宝七年出家。 至肃宗二年丁酉受具。 即以十事自励曰。 体不捐沙门之表。 心不违如来之制。 坐不背法界之经。 性不染情碍之境。 足不履尼寺之尘。 脇不触居士之榻。 目不视非仪之彩。 舌不味过午之肴。 手不释圆明之珠。 宿不离衣鉢之侧。 从牛头忠径山钦问西来宗旨。 授华严圆教於京都诜禅师。 至大历三年.代宗诏入内.与大辩正三藏译经.为润文大德。 既而辞入五台大华严寺。 覃思华严。 至建中四年.下笔着疏。 先求瑞应。 一夕.梦金容当阳山峙.光相顒顒。 因以手捧。 既觉而喜。 以谓获光明徧照之徵。 自是落笔无停思。 乃以信解行证分华严为四科。 理无不包。 师每慨旧疏未尽经旨。 唯贤首国师颇涉渊源。 遂宗承之制疏。 凡历四年而文成.为四十卷。 又梦身为龙.矫首南台.尾蟠北台.宛转凌虚.鳞鬣耀日。 须臾於青冥变百千蜿蜒分散四方而去。 识者以为流通之象也。 初为众讲之。 感景云凝停讲堂庭前之空中。 後又为僧叡等着随疏演义四十卷。 随文手镜一百卷。 丙子十二年.宣河东节度使礼部尚书李诜.备礼迎法师澄观入京。 师至。 有旨命同罽宾三藏般若翻译乌茶国所进华严後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梵筴。 帝亲预译场。 一日不至.即差僧寂光依僧说欲云。 皇帝国事因缘.与欲清净。 师承睿旨.翻宣既就.成四十卷。 复命制疏解释。 後又略其广疏.释末後普贤十大愿一卷别行.谓之别行疏。 帝天纵圣明.一览玄论.廓然自得。 於是敕有司备礼铸印.迁国师。 统天下缁徒。 号僧统清凉国师。 开成三年三月六日.将示寂。 谓其徒海岸等曰。 吾闻偶运无功.先圣悼叹。 复质无行.古人耻之。 无昭穆动静。 无纶绪往复。 勿穿凿异端。 勿顺非辩伪。 勿迷陷邪心。 勿固牢鬬诤。 大明不能破长夜之昏。 慈母不能保身後之子。 当取信於佛。 无取信於人。 真理玄微.非言说所显。 要以深心体解.朗然现前。 对境无心.逢缘不动。 则不孤我矣。 言讫而逝。 师生历九朝盛世。 为七帝门师。 春秋一百有二。 僧腊八十有八。 身长九尺四寸。 垂手过膝。 口四十齿。 目光夜发.昼视不瞬。 才供二笔。 声韵如钟。 文宗以祖圣崇仰.特辍朝三日。 臣民缟素。 奉全身塔於终南山。 未几有梵僧到阙。 表称於葱岭见二使者凌空而过.以咒止而问之。 答曰。 北印度文殊堂神也。 东取华严菩萨大牙归国供养。 有旨启塔。 果失一牙。 唯三十九存焉。 遂闍维。 舍利光明莹润。 舌如红莲色。 赐諡仍号清凉国师玅觉之塔。 相国裴休奉敕撰碑。 文宗皇帝敕写国师真奉安大兴唐寺供养。 御制赞曰。 朕观法界.旷閴无垠。 应缘成事.允用虚根。 清凉国师.体象启门。 奄有法界.我祖聿尊。 教融海岳.恩廓乾坤。 首相二疏.拔擢幽昏。 间气斯来.拱承佛日。 四海光凝.九州庆溢。 敞金仙门.夺古贤席。 大手名曹.横经请益。 仰师鸿休.保余遐历。 爰抒颛毫.式扬茂实。 真空罔尽.机就而驾。 白月虚秋.清风适夏。 妙有不迁.缘息而化。 邈尔禹仪.焕乎精舍。 发布时间:2025-06-27 16:08:0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7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