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二 内容: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疏】大科分二。 初解经题品目。 二正释经文。 经题品目。 具如前释。 今正释经文。 准常三分。 谓初品为序。 现相下。 正宗。 法界品内.尔时文殊师利从善住楼阁出下。 明流通。 序中就文分二。 初此土序。 二结通十方无尽世界序。 初中复二。 初证信序。 後尔时如来道场下。 发起序。 (【钞】二结通者。 文在第五卷末。 彼文有三。 初结此界。 次结华藏内。 後结华藏外。 )然此二序.广如常解。 今但略陈。 初证信者。 若原其所由.则阿难请问。 如来令置。 如智度论。 (阿难请问者。 智论第二云。 佛涅盘时。 於拘尸那国娑罗双树间北首而卧。 一心欲入涅盘。 阿难亲属。 爱心未除。 未离欲心。 心没忧海.不能自出。 尔时长老阿泥楼豆.语阿难言。 汝是守佛法藏人。 不应同凡人.自没忧海。 一切有为法。 是无常相。 汝莫忧愁。 又佛首付汝法。 汝今愁闷。 失所付事。 汝当问佛。 佛涅盘後。 我等云何行道。 谁当作师。 恶性车匿.云何共住。 佛经之首。 作何等语。 如是种种未来要事。 应当问佛。 阿难闻是事已。 心闷少醒。 得念道力助。 於佛末後所卧床边。 以是事问佛。 佛告阿难。 若今现在。 若我过去。 依止念处。 莫依止余。 乃至广说身受心法。 除世间贪爱。 又云。 从今日後。 解脱戒经。 是汝大师。 如解脱戒经说。 身口意业。 应如是行。 又车匿比丘。 如梵天法治。 若心软後。 应教迦旃延经。 即可得道。 复次是我三阿僧祗劫所集法宝藏。 是藏初首。 应作如是说言。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某方某国土。 某处树林中。 是我法门初首。 应作如是说。 何以故。 三世诸佛法。 经首皆称是语。 今我经初。 亦应称此如是我闻一时等语。 )若核其所以.意有六焉。 一为异外道故。 外道经首皆立阿优.以为吉故。 此约如是。 二为息诤论故。 智度论云。 若不推从佛闻。 言自制作。 则诤论起故。 今废我从闻.闻从佛来。 故经传历代.妙轨不辍。 此局我闻。 三为离增减过故。 佛地论云。 应知说此如是我闻。 意避增减异分过失。 谓如是法。 我亲从佛闻。 文义决定.非谓传闻。 有增减失。 四为断众疑故。 真谛引律云。 结集法时。 阿难升座。 变身如佛。 众起三疑。 一疑大师涅盘重起。 二疑他方佛来。 三疑阿难转身成佛。 说此如是我闻.三疑顿断。 既言我闻。 即非佛明矣。 上二义通约信闻。 五为生信故。 智论云。 说时方人.令生信故。 此局後四。 六为顺同三世佛故。 此通六种。 然信闻二事。 文局初首.义通九会。 时主二种.文义俱通。 处众二事。 文义俱局。 随相则尔。 约实互融。 (然信闻二事下。 料拣通局。 谓如是我闻.唯经初有。 而九会经如是法义.我皆得闻。 时主俱通者。 会会之初。 皆云尔时世尊等。 处众俱局者。 摩竭非忉利天等。 处局。 十佛刹菩萨列名异故.新旧菩萨亦不同故.众局。 约实互融者。 一会即一切会。 何有众等而不通耶。 )上来略依三分二序。 然此经体势少异。 今为四分。 初举果劝乐生信分。 二修因契果生解分。 三托法进修成行分。 四依人证入成德分。 就第一举果分中。 或科为十。 一教起因缘分。 即初一品。 二大众同请分。 三面光集众分。 四毫光示法分。 五眉间出众分。 已上在第二品内。 六普贤三昧分。 七诸佛同加分。 八法主起定分。 九大众重请分。 已上在第三品内。 十正陈法海分。 在後三品内。 若以义从文.且分为三。 一教起因缘分。 二现相下。 说法仪式分。 三世界成就下。 正陈所说分。 就初分中。 亦分为十。 一总显己闻。 二一时下。 标主时处。 三始成正觉.别明时分。 四其地下。 别显处严。 五尔时世尊下。 教主难思。 六有十佛世界下。 众海云集。 七从尔时如来道场下。 称扬赞德。 八尔时如来师子座下。 座内众流。 九尔时华藏下。 天地徵祥。 十如此世界下。 结通无尽。 今初。 如是我闻。 【疏】如是我闻者。 谓如是一部经义。 我昔亲从佛闻。 故佛地论云。 谓传佛教者。 言如是之事。 我昔曾闻。 此上总合信闻。 若离释者。 先释如是。 信成就也。 智论云。 佛法大海。 信为能入。 智为能度。 信者。 言是事如是。 不信者。 言是事不如是。 故肇公云。 如是者。 信顺之辞也。 信则所言之理顺。 顺则师资之道成。 经无丰约.非信不阶。 故称如是。 有云。 圣人说法.但为显如。 唯如为是。 故称如是。 此唯约所诠之理。 次真谛三藏云。 真不违俗.名之为如。 俗顺於真.称之为是。 真俗无二.故称如是。 此约所诠理事。 若华严宗。 以无障碍法界曰如。 唯此无非为是。 二我闻者。 闻成就也。 将欲传之於未闻。 若有言而不传。 便是徒设。 不在能说。 贵在能传。 故次明我闻。 我.即阿难。 闻.谓亲自听闻。 云何称我。 即诸蕴假者。 虽因耳处。 废别从总.故称我闻。 法虽无我.言语便故。 随顺世间.故称我闻。 非邪慢心而有所说。 若依无相。 我既无我。 闻亦无闻。 从缘空故.而不坏假名。 即不闻闻耳。 (【钞】无相宗.含於三教。 谓始教。 顿教。 实教。 谓若但云我既无我.闻亦无闻.即大乘初门.为始教意。 若云能所双寂.无闻不闻.亦无我不我.离念顿显.即顿教意。 其从缘空故有二。 一者向上。 成前二教无我所以。 二者.向下。 不坏假名。 即不闻之闻。 为实教意。 谓事理无碍故.闻即不闻.无二义故。 )若约法性。 此经旨趣。 传法菩萨。 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 根境非一异之妙耳。 闻无碍法界之法门也。 (约法性宗辨。 而但明圆教中意。 言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者。 含两经意。 一者净名云。 於我无我而不二。 是无我义。 二者涅盘云。 无我法中有真我。 是故敬礼无上尊。 正当今意。 即口顺世间。 心造真境。 真自在我。 根境非一异之妙耳者。 以根与境.共为缘起。 因根说境。 因境说根。 互相融即。 故曰非异。 两相历然。 故曰非一。 斯为妙耳。 何所不闻。 )然阿难所不闻经。 或云展转传闻。 或云如来重说。 或云得深三昧。 自然能通。 (阿难下。 释不闻难。 谓有问言。 阿难是佛得道夜生。 年满二十。 方始出家。 年至三十。 如来方命以为侍者。 自三十年前。 如来所说。 阿难不闻。 何以经初。 皆言我闻。 故为此答。 )上皆就迹而说。 实是大权菩萨。 影响弘传。 如不思议境界经。 斯为良证。 但随机教别。 故见闻不同。 (如不思议者。 彼经云。 尔时复有千亿菩萨。 现声闻形。 亦来会坐。 其名曰。 舍利弗。 目犍连。 乃至云。 阿难。 提婆达多。 跋难陀等。 而为上首。 皆已久修六波罗蜜。 近佛菩提。 为化众生。 於杂染土。 现声闻形。 )○第二标主时处。 一时。 佛。 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 【疏】主时处者。 即三成就。 言一时者。 时成就也。 时者。 亦随世假立时分。 一者拣异余时。 如来说经。 时有无量。 不能别举.一言略周。 故云一时。 如涅盘云。 一时佛在恒河岸等。 即法王启运。 嘉会之时也。 亦可机教一时。 谓上言如是。 言虽当理。 若不会时。 亦为虚唱。 今明物机感圣.圣能垂应。 凡圣道交.不失良机。 故云一时。 佛者。 主成就也。 具云勃陀。 此云觉者。 谓自他觉满之者。 虽具十号.佛义包含。 故偏明之。 义见题中。 (【钞】佛者下。 若言菩提.但称为觉。 若云佛陀.此云觉者。 然觉有三。 一自觉。 谓双觉事理。 如睡梦觉。 如莲华开。 此拣凡夫。 二者觉他。 拣异二乘。 三者觉满。 拣异菩萨。 故云自他觉满之者。 若禅观说。 亦云离心名自觉。 离色名觉他。 色心俱离为觉满。 以依起信。 心体离念。 名本觉故。 题中有此义释之。 )在摩竭下。 处成就也。 真身无在而无不在。 故次辨之。 (真身无在下。 总显大意。 言无在者。 体相寂寥。 离能所故。 无不在者。 体圆徧故。 故下经云。 譬如虚空。 徧至一切色非色处。 非至非不至。 何以故。 虚空无身故。 如来亦尔。 徧一切法。 徧一切众生。 徧一切国土。 非至非不至。 何以故。 如来身无身故。 为众生故。 示现其身。 又无在即体。 无不在即用。 体用无碍。 故为真身。 )摩竭提国者。 通举说处。 此云无毒害。 以国法无刑戮故。 表能化法。 或云徧聪慧。 聪慧之人.徧其国故。 表所化机。 阿兰若法者。 别举说场也。 阿兰若者。 此云无諠诤。 即事静也。 法者。 所证真理。 二障业苦。 諠杂斯尽也。 事理俱寂。 故加法言。 菩提场者。 菩提云觉。 即能证大智圆明究竟也。 场者。 证菩提之处也。 然事处。 即天地之中。 王舍城之西二百里金刚座上。 约法.则万行皆是道场。 理智相会之所故。 为表所说如所证。 故不移其处说之。 (为表所说下。 释处所以。 表自心中所证。 非是随宜。 故不移证处。 )○第三别明时分。 始成正觉。 【疏】前标一时。 未知何时。 故今别显。 是初成佛时。 亦彰大师出现时也。 此教胜故。 众教本故。 在於初时。 初言尚总。 几日之初。 九会之文.同此初不。 略为三解。 一约不坏前後相说。 才成初七。 说前五会。 第二七日.说十地等。 第九一会.乃在後时。 以祗园身子。 皆後时故。 常恒之说.不妨後时。 虽能顿说.有所表故。 初五信解行愿最在初故。 故皆云不离道树。 第六会因地证位.居其次深。 故无不起菩提树言。 法界极证.最在於後故。 亦显二乘绝见闻故。 虽异处别时.亦不相离。 为寄秽土以显净故。 须前後耳。 若尔。 世亲那云.初七不说。 但思惟行因缘行耶。 世亲才见十地。 即为论释。 或则未穷广文。 或则知见有异。 未全尅定。 菩提流支.意大同此。 (【钞】若尔世亲下。 会论文。 言思惟行因缘行者。 因谓自所得法。 缘谓所化之器。 欲将己所证法为众生说。 名为行因缘行。 故法华经云。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众生诸根钝。 着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 云何而可度等是也。 彼思不得一乘机。 今思即得一乘机为异耳。 )二顺论释。 九会皆在二七日後。 二七非久.亦名始成。 三约实圆融释。 皆在初成一念之中。 一音顿演。 七处九会无尽之文。 海印定中.一时印现。 (约实圆融。 即贤首国师意。 )以应机出世.机感即应。 应即有说.无非时失。 故祗园身子.葢是九世相收。 重会之言.亦犹灯光涉入。 (故祗园身子下。 通妨难。 谓有问言。 若初成顿说。 初成未度身子等众。 何处得有五百罗汉。 故今答云。 九世相收。 次有难云。 祗园身子等。 纵许九世相融。 一念一时。 何有重会。 前时後时。 方有重故。 故今通云。 重会之言。 亦犹灯光涉入。 如点灯盏。 似有後有前。 发光之後。 光无前後。 而相涉入。 今重会义。 但似灯光。 一时之中.不妨两会。 法则有重。 时不重也。 )故法界放光。 亦见菩萨徧坐道场。 成正觉故。 (法界品内.见坐道场。 初成正觉。 明知法界同初会时。 )约佛赴机.无时不说。 望器无感.未曾有说。 登地恒见常说一味之经。 就佛而言。 无说不说。 若摄方便.皆一乘之印现差别耳。 无涯之说。 不应局执。 (上显时分。 )次释成正觉义。 约教不同。 小乘三十四心断结。 五分法身初圆。 名成正觉。 是实非化。 (小乘已下。 别明五教。 一小乘三十四心者。 如婆沙八十二说。 俱含根品云。 传说菩萨三十四心。 便成佛故。 言三十四心者。 见道一十六心。 谓八忍。 八智。 离有顶贪.有十八念。 谓断有顶惑.有九无间.九解脱道。 如是十八.足前十六.成三十四。 一切菩萨决定先於无所有处.已得离贪。 方入见道。 不复须断下地烦恼。 唯断有顶一地之惑。 但三十四心。 一坐成佛。 五分法身初圆者。 即戒。 定。 慧。 解脱。 解脱知见。 如十藏品。 是实非化者。 拣异大乘。 )大乘之中。 约化。 八相示成。 约报。 十地行满.四智创圆.名曰始成正觉。 (第二始教也。 )据实。 即古今情亡.心无初相.名之曰始。 无念而照.目之为正。 见心常住.称之曰觉。 始本无二。 目之为成。 (第三终教。 )约法身自觉圣智。 无成无不成。 (第四顿教意。 言无成无不成者。 经云。 譬如世界有成坏。 而其虚空不增减。 一切诸佛成菩提。 成与不成无差别。 既无有成。 何有不成。 又体湛寂.故曰无成。 不碍随缘.故无不成。 即成顿教意。 )若依此经。 以十佛法界之身云。 徧因陀罗网无尽之时处。 念念初初.为物而现。 具足主伴。 摄三世间。 此初即摄无量劫之初。 无际之初。 一成一切成.无成无不成。 一觉一切觉.无觉无不觉。 言穷虑寂.不坏假名。 故云始成正觉。 如出现品.及不思议法品广显。 摄前诸说。 皆一乘之所现也。 (第五圆教。 言以十佛法界之身云者。 即成正觉等十佛。 义并如前。 言念念初初为物而现者。 即体之应。 应无尽时。 生感即成。 念念机感。 念念成矣。 成既不已。 故曰初初。 一成一切成者。 事事无碍故。 故出现品云。 如来成正觉时。 於其身中。 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 故如来成.即众生成矣。 况佛佛平等。 一切成佛。 又於一处成。 即一切处成。 故十地中第十愿云。 愿於一切世界。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离一毛端处.於一切毛端处。 皆悉示现等。 又云。 如於此处见佛坐。 一切尘中亦如是。 佛身无去亦无来。 所有国土皆明现等。 )【论】从如是我闻下。 至如是无量功德。 於中有七十一行经。 长科为四分。 一从如是.我闻.至始成正觉。 总明断疑成信分。 如是。 我闻。 一时。 佛。 在菩提场。 始成正觉。 总为六句。 今言如是者。 如。 即如佛所言。 是者。 是佛所说。 简非异说。 两名相顺。 契信不殊。 明真是佛说。 非阿难自说。 亦非魔梵所说。 又我闻一句。 是阿难从佛所闻。 非转转传闻故。 亦非是非人所制故。 又非如外道经书。 青鸟衔来。 石崖崩得故。 此是断疑成信。 又一切法如也。 以法体如。 所说法者.及法亦如。 以法界智.是所闻之智。 智亦如故。 故言如是。 心境不二.方闻佛所说经。 若心境有差。 不可闻佛所说。 亦复不能信顺领受故。 我闻者。 是法界智之真我。 还见法界智之真佛。 还闻法界智之真经。 总法界智之真人.互为主伴。 还化法界之真众生。 悟入法界智之真性。 故言如是我闻。 一时者。 依诸古人说。 正说法华经时。 说金刚经时。 非是说余经时。 名为一时。 取正说当部经时.名为一时。 今此说华严经时.即不尔。 即是以法界体。 寄言一刹那际。 出世及涅盘。 以一言音。 一时徧周十方国土转法轮时。 名为一时。 非如上说一时之义。 佛者。 觉也。 觉有二义。 一始觉。 二本觉。 此佛者。 觉无始终。 三世障尽。 名之为佛。 不如权教。 有出世涅盘。 有始终故。 又佛者。 大智度论中有四义。 一名有德。 谓婆伽名德。 婆名有故。 二名巧分别。 婆伽名分别。 婆名巧故。 三名有名声。 婆伽名名声。 婆名有故。 四名能破婬怒痴。 婆伽名破。 婆名婬怒痴故。 又佛地论说有六义。 颂云。 自在炽盛与端严。 名称吉祥及尊贵。 如是六种义差别。 是故总号婆伽婆。 在者。 在何处所。 在有二义。 一指事。 二举法。 指事者。 在摩竭提国。 且指其国。 二举法者。 在何处。 在法界。 即事即法界。 无二故。 为法界无中边大小彼此故。 又摩竭提者。 此云不害国。 摩者。 云无。 竭提者。 云害。 总云无害国。 又云。 摩者。 不也。 竭提者。 至也。 言其此国。 将谋兵勇。 邻国不能侵。 又摩者。 徧也。 竭提.云聪慧。 此国为多有聪慧人徧其国内故。 又云。 摩者。 大也。 竭提者。 体也。 谓五印土中。 此国最大.统摄诸国。 故云大体也。 又此国王.不行刑戮。 其有罪者。 送置寒林中。 为明佛大悲。 以处表德故。 阿兰若法。 此云寂静处。 寂静有二义。 一事。 二理。 一事者。 在摩伽陀国尼连河侧沤楼频螺聚落中。 去人间五里.一牛吼地。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处有一万道场神。 常在其处。 一切诸佛示成正觉.总在其中。 表如来万行圆满。 中道无偏故。 此处是阎浮提之中心故。 二理者。 即一切法自体静故。 即动而常静故。 菩提道场者。 有二义故。 一事。 二理。 一事者。 如前尼连河边。 二理者。 徧法界也。 法界无边。 道场亦无边。 於一切刹.皆示成佛故。 如世间场简秽故。 法场治惑故。 示现成佛.治众生惑故。 此场依主释。 为佛在其中现成道故。 依主得名。 为觉场也。 始成正觉者。 古今情尽.名之为始。 心无所依.名之为正。 理智相应.名之为觉。 得如是法.名之为成。 又自觉觉他.名之为觉。 (论四分中第一释。 断疑成信分竟。 )○第四别显处严者。 然此下处.主.及众.即三世间严。 三中前二.即如来依正。 众.即净土辅翼不空。 (【钞】第四别显处严中。 即如来依正者。 别显处严是依。 教主难思是正。 众海云集是众。 辅翼不空者。 菩萨.即十八圆满中辅翼圆满。 不空.即眷属圆满。 谓净土中。 无有四趣龙鬼等众。 是佛欲示净土不空故。 )今初器界严者。 即广於前场之严。 显成前觉之妙。 异於余经之处。 於中四事。 各十种严.明即染显净。 即为四别。 第一地严。 第二树严。 第三宫殿严。 第四师子座严。 然此诸严。 各具三释。 一约事。 可知。 二表法。 谓地表心地法身。 树表菩提。 宫殿表无住涅盘。 座表法空等。 三就因行。 谓一以穷心地法身之因。 报得增上金刚之地。 二以般若为因。 三以悲智相导为因。 四亦以法空为因。 然或一因行成一切严。 或一切行成一严。 或一行成一严。 或一切行成一切严。 以通融别.纯杂无碍。 今但明一行一严。 显所表故。 然各摄无尽之德。 故四事皆有十句。 今初地严。 其地坚固。 金刚所成。 上妙宝轮。 及众宝华。 清净摩尼以为严饰。 诸色相海无边显现。 摩尼为幢。 常放光明。 恒出妙音。 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周帀垂布。 摩尼宝王变现自在。 雨无尽宝。 及众妙华。 分散於地。 宝树行列.枝叶光茂。 佛神力故。 令此道场一切庄严.於中影现。 【疏】初心地十句分四。 初一总显地体。 标以坚固。 释以金刚。 诸教或云木树草座。 多云座是金刚。 今全地金刚。 则权实斯显。 彻华藏故。 广如彼品。 (【钞】彻华藏者。 以华严世界大莲华地。 金刚所成故。 )次上妙下。 地相具德。 约因释者。 一宝轮者。 一摄一切圆行致故。 二及众宝华.开觉悦他故。 三清净摩尼.圆净明彻故。 以上三行.用严心地。 故结云。 以为严饰。 上皆形色。 四即显色。 谓青黄等殊.名诸色相。 种种重叠.深广如海。 互相映发.等彼波澜。 或诸色俱生。 或更相摄入。 含虚莹彻.现势多端.名无边显现。 此由隐显自在.定散无碍.随机利行之所致也。 三摩尼下。 明地上具严。 一宝幢。 曲有五句。 一摩尼为体。 二三光音明用。 四五网缨辨饰。 就因行者。 降魔伏外为幢。 智光常照。 慈音外悦。 愿行交罗。 戒香芬馥。 四摄周垂故。 二摩尼雨宝.表神通如意。 随机变现.雨法宝故。 三妙华散地。 亦多因行.徧严心故。 四宝树行列者。 德行建立故。 四佛神力下。 举因结用。 佛力者。 出所因也。 严具多门.别说难尽。 故总云一切。 影现者。 或於树中现。 或於上诸严具及地中现。 明一一行中.皆道场故。 ○第二树严。 其菩提树.高显殊特。 金刚为身。 琉璃为干。 众杂妙宝.以为枝条。 宝叶扶疎.垂荫如云。 宝华杂色.分枝布影。 复以摩尼而为其果。 含喗发焰.与华间列。 其树周圆.咸放光明。 於光明中。 雨摩尼宝。 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 又以如来威神力故。 其菩提树恒出妙音。 说种种法.无有尽极。 【疏】觉树严者。 即大智因感。 有十一句。 分四。 初一总显高胜。 长耸逈露.圆妙独出故。 约因.即智超数表为高。 本性不昧为显。 成物具德曰殊。 更无二真为特。 约果.树即菩提。 (【钞】按西域记。 长一百尺。 即毕鉢罗树。 )二金刚下六句.明体摄众德。 一身是金刚。 金刚三昧.本智因故。 正行成立.为树身也。 二干是琉璃。 本智发解。 内外明彻故。 三杂宝枝条.解随境差故。 四条假叶以为严。 智资定而深照。 宝叶虽异.共成一荫。 百千定门.同归一寂。 自荫荫他也。 五宝华异色。 在树分枝。 承光则色同。 於地布影。 表神通等法.依定有差。 俱承智光.影现心地。 (表神通等法者。 即净行品。 若见花开。 当愿众生。 神通等法。 如华开敷。 )六华虽不同.果皆如意。 无边行海.同趣菩提。 若自利果成。 内则含辉.若身心湛寂。 外便发焰.若触境斯明。 若利他果立。 未熟.则含辉.解生佛相。 已熟.则发焰.还流教光。 体如之行所成.果无异因之果。 故与华间列。 故下经云。 菩萨妙法树。 生於直心地等。 (故下经云。 菩萨妙法等者。 等取下文云。 信种慈悲根。 智慧以为身。 方便为枝干。 五度为繁密。 定叶神通华。 一切智为果。 最上力为鸟。 垂阴覆三界。 释曰。 此五十九经。 所以引者。 意明表法皆有文据。 非是臆说。 )三其树下三句。 明妙用自在。 展转成益。 初依菩提智.放教智光。 次依智光.雨圆明法宝。 後教成悲智.即菩萨现前。 无心行成。 故如云出。 四又以下。 一句举因结用。 谓佛力为因.流音演法。 以如如力.则智演法音。 音还如性。 故无尽极。 广多故无尽。 竖长故无极。 无间故称恒也。 ○第三宫殿严。 如来所处宫殿楼阁.广博严丽.充徧十方。 众色摩尼之所集成。 种种宝华以为庄校。 诸庄严具.流光如云。 从宫殿间.萃影成幢。 无边菩萨道场众会.咸集其所。 以能出现诸佛光明不思议音摩尼宝王而为其网。 如来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从中出。 一切众生居处屋宅.皆於此中现其影像。 又以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间.悉包法界。 【疏】佛宫殿严。 十句分四。 初一总明分量。 宫可覆育.即是慈悲。 殿可朝宗。 所谓圆寂。 悲智相导.若楼阁相依。 广者无边.法无外故。 博者不隘.法内空故。 严者庄饰.具众相故。 丽者华美.法义备故。 充十方者.称法性故。 二众色下二句.体相圆备。 一体是摩尼.积德熔融之所成故。 二相严多种.神通等法.悲寂用故。 三诸庄严下六句.妙用自在。 一众行发光.洒法如云。 云更多义.至下当辨。 二光幢独出。 萃者聚也。 即承光聚影而成。 谓悲寂交际。 承智起应。 降魔超出故。 三内容众海。 无边菩萨.即道场外者。 亦在其中。 即依中有正。 亦果中有因。 即明涅盘.众圣冥会。 (【钞】即明涅盘等者无有一圣.不证涅盘。 犹如百川.皆归大海。 故肇公云。 恬焉而夷.怕焉而泰。 九流於是乎交归。 众圣於是乎冥会矣。 )四声光宝网。 网者。 为防禽秽。 以益殿严。 犹大教网.外防恶见。 内益悲寂。 教皆圆妙。 以宝而成。 故能出佛智光.圆音妙说。 言不思议音。 略有四义。 一音声繁广。 二所说难量。 三声即无声。 四一具一切。 五出生果用。 即正报大用。 在此依中。 依正混融.参而不杂。 明依大涅盘.能建大义.故曰出生。 六无染现染。 众生是正。 居处是依。 染违性净。 不言出生。 妄无自体.还依真现。 四又以下。 举因显广。 谓德广难陈。 故今总结。 由佛力故。 一念顿包事理染净一切法界。 况多念耶。 然上充徧十方.即通局无碍。 集菩萨众.出佛神通.即摄入无碍。 现生舍宅.即染净无碍。 悉包法界.广狭无碍。 一念即能.延促无碍。 又集菩萨.因果无碍。 出佛神通.依正无碍。 十种宫殿.此应说之。 (十种宫殿者。 亦约表法之宫殿耳。 亦同上文妙法树矣。 即五十四经。 )○第四师子座严。 其师子座.高广妙好。 摩尼为台。 莲华为网。 清净妙宝以为其轮。 众色杂华而作璎珞。 堂榭楼阁.阶砌户牖.凡诸物像.备体庄严。 宝树枝果周回间列。 摩尼光云互相照耀。 十方诸佛化现珠王.一切菩萨髻中妙宝.悉放光明而来莹烛。 复以诸佛威神所持.演说如来广大境界.妙音遐畅.无处不及。 【疏】师子座严。 十句分四。 初一总显形胜。 师子座者。 人中师子处之。 又说无畏之法故。 得法空者.何所畏哉。 空乃高而无上。 深不可测。 广而无外。 边不可穷。 妙乃即事而真。 好谓具德无缺。 二摩尼下六句.体德圆备。 一台座摩尼.即处正中。 正可依处。 摩尼随映有差。 法空随缘成异。 中道妙理.正是可依。 二周座华网。 即外相无染。 交映本空。 三净宝为轮。 轮谓台之处中。 周匝轮围。 即具德周徧。 四华缨周垂。 诸觉诸通.垂化周摄。 (【钞】诸觉诸通者。 净名云。 觉意净妙华。 净行品云。 神通等法。 如华开敷。 )五宝严填饰。 堂等略举。 凡诸总包。 无处不严。 故云备体。 显於法空.全收万像。 无事非理故。 六宝树间饰。 间上物像也。 即菩萨妙法树。 随化分枝。 随因感果。 并依无相.义曰周回。 凡圣相资.名为间列。 三摩尼光下二句.妙用广大。 一净宝出光.如云涉入。 法空亦尔。 一一智中知一切法。 一一法体.显一切智。 为互照也。 (一一智中者。 如一实智。 知徧法界理。 如一权智。 穷事无边。 法界别事。 无不知也。 一一法体者。 如於一尘。 能显实智。 权智。 中道智。 证智。 教智。 无边智门。 )二主伴宝用.互相发挥。 为佛化摩尼.能作佛事。 智论云。 轮王宝珠.但随人意。 能雨宝物。 天宝堪能随天使令。 佛宝十方能作佛事。 菩萨宝珠.亦能分作。 如文殊师利冠中毗楞伽宝珠。 十方诸佛於中显现。 今菩萨髻珠.即是其类。 下文云集菩萨。 髻珠亦尔。 用此严座者。 凡初成佛。 皆一切诸佛现形灌顶。 一切菩萨亲授敬养。 故因果宝珠.俱来莹烛。 如来从果起用.故云化现。 理圆解满.义曰珠王。 菩萨心顶.智照圆净。 故曰髻中妙宝。 寂照照寂.皆莹净照烛。 (用此严座下.出严所以。 言寂照照寂者。 准缨络经。 妙觉方称寂照。 等觉照寂。 今菩萨宝.义同照寂。 如来宝珠.即当寂照。 )四复以下一句。 佛加广演。 佛境如空。 故云广大。 有感斯至。 为无不及。 显教皆从法空所流。 是故所流还周法界。 非智不显。 故云佛力。 (已上显处严竟。 )【论】二从其地坚固下。 至妙音遐畅.无处不及。 是庄严道场分。 此一段文中。 明如来本性中行四种因。 感四种果报。 何者为四。 第一明法身因。 报得金刚地果。 经云其地坚固者是也。 其地上有十种庄严。 即以十波罗蜜以成依报。 金刚地为正报。 第二明万行因果者。 其如来自行普贤行为因。 所招宝树行列庄严金地周徧十方为依果故。 经云。 令此道场一切严具树中现像者。 明觉行相彻。 体用彻故。 此总陈树上庄严。 後别举菩提树一个。 用明众树亦尔。 其菩提树有十种依果者。 常以金刚地为正报。 其上庄严为依报。 又如来身为正报。 金刚地及地上一切庄严为依报。 今树者。 以如来行为因。 因行招报。 树为依报。 又树上其树金刚为身。 金刚为正报。 干枝条叶华果为依。 明以行树。 法华。 智果。 慈悲之叶。 以十波罗蜜为枝干。 法身以为其茎。 而随十行之上。 报得十种依果庄严。 其十种依果庄严。 如经。 第三明大悲因果者。 以如来大悲为因。 如来所处宫殿为依果。 此中有五种德而共成之。 一如来大悲含育德以成其宫。 二以正智利众生德以成其殿。 三以智观照利自他德能成其楼。 四以大智知根设教益生德能成其阁。 五以大悲弘愿周徧利生德。 报得宫殿楼阁.周徧十方。 以十波罗蜜行.随大悲生。 复成十种依果。 何者为十。 以随法身。 随万行。 随大悲。 随大智。 所招依果。 各自区分。 不相障碍。 犹如大地。 生诸卉木。 地唯是一.万像不同。 如水资生喻。 思之可见。 但十波罗蜜。 理唯一性。 随其法身万行.大悲大智.报自差殊故。 如法身。 大愿。 大悲。 大智。 十波罗蜜。 废一不可。 至八地已来。 其功未熟。 若废一.即一切不成。 欲学佛菩提者。 如此通融.不修一行。 若偏修理.即滞寂。 偏修智.即无悲。 偏修悲.即染习便增。 若但修大愿。 即有为情起。 菩萨於此众行.不去不留。 以法性均融得所即得。 以定慧力善观察之。 不可悬情斟酌.长诸痴爱。 其十种行.为十种依果庄严者如经。 第四明如来大智随万行因果者。 即智通万行。 出现世间.示成正觉.为正因也。 师子座为依果。 从其师子座一段。 文中义分为三。 一释座名。 二陈座高广。 三明座上庄严因果。 一释座名师子者。 依主释。 如来於大众中得无畏故。 非於座上有师子庄严。 设有者。 但名依报故。 二陈座高广者。 经但言高广.不言量数。 今以例比之。 如下十住位中帝释天宫佛座。 高十千层级。 十行位中夜摩天宫佛座。 高百万层级。 十回向位中兜率天宫佛座。 高百万亿层级。 高广随位.各各相称。 以次类之。 十地之位。 他化天宫。 其座高亿万亿层级。 彼天宫已超化乐故。 第三禅中说十一地。 又超二天。 倍倍更高。 十地品.不言佛座层级高广之量也。 但以次类之。 此之四位。 佛座高下层级不同者。 以明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进修阶降.随位所见.高下不同。 以实而论。 佛座高广.无有决定大小高下可得。 为如来心量尽所系故.无有量也。 所招依果.亦不可以量度故。 如无边身菩萨.量佛身际.不可得故。 已出情际心数量故。 以此义故。 住毛孔中而身不小。 居法界中而身不大。 为情量尽故。 身若随类.及座高广。 座亦随类。 若以如来自报体而言。 以法界为座体。 因既如是。 依果亦然。 故亦非可量。 如法界品中.等于法界座量为定。 三明座上庄严因果者。 略有十种。 皆以如来智随万行。 一切处示成正觉为因。 一切处十种庄严为依果故。 十种如经。 (第二释庄严道场分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二 发布时间:2025-06-27 16:22:4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7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