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三 内容: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第五明教主难思。 尔时世尊。 处于此座。 於一切法。 成最正觉。 【疏】教主难思者。 前但云佛。 未显是何身佛。 又但云始成正觉。 未知成相云何。 故今显之。 谓具十种深广功德。 即是遮那十种无尽法界身云。 徧於法界。 成正觉也。 非权应身。 文分为二。 先总。 後别。 今初总辨。 即菩提身。 具无尽德.为世所尊。 座相现时.身即安处。 智处诸法.无前後故。 於一切法.示所觉境。 即二谛.三谛.无尽法也。 成最正觉.示能觉智。 开悟称觉。 离倒为正。 至极名最。 获得名成。 此当相解。 若拣别者。 凡夫倒惑.佛觉重昏。 二乘虽觉.不名为正。 但知法有.未知法空。 但悟我空.未知我有。 有厌生死。 空该涅盘。 颠倒未除.岂得称正。 设许称正.亦未名最。 菩萨虽正.有上有修.不得称最。 设位极称最.亦未得名成。 我佛独能。 故云成最正觉。 谓如量如理.了了究竟。 已出微细所知障故。 (【钞】如量觉俗。 如理觉真。 故涅盘云。 十住菩萨。 见不了了。 唯佛世尊。 名为了了。 故闍王云。 了了见佛性。 犹如文殊等。 已出微细下。 释上了了究竟之言。 障有三种。 一现行。 二种子。 三习气。 习气种子。 名为微细。 佛已尽故。 )智入三世。 悉皆平等。 其身充满一切世间。 其音普顺十方国土。 【疏】後智入下。 第二别中。 即约十德.别显十身。 文即分十。 一三业普周。 二威势超胜。 三福德深广。 四随意受生。 五相好周圆。 六愿身演法。 七化身自在。 八法身弥纶。 九智身穷性相之源。 十力.持身持自他依正。 今初。 即别显菩提身之相也。 以成菩提时。 得无量清净三轮故。 文中分二。 先法。 後喻。 法中三。 先意。 次身。 後语。 (一三业普周者。 十中後五。 全十身名。 前五无有身言。 而义具之。 一即菩提身。 前总中已示。 二即威势身。 三福德身。 四意生身。 五相好庄严身。 )今初意业.即释上成正觉。 前云於一切法。 此云三世。 乃横竖影略耳。 智入平等。 是正觉成也。 智.即二智。 三智。 四智。 无障碍智。 二智者.即如理如量也。 此复有二。 一以如量智达俗.名入三世。 以如理智证真.名悉平等。 言三智者。 即俗智.真智.中道智也。 言四智者。 即圆镜等四智也。 言平等者。 镜智离分别故.依持平等。 (论云。 此智心品。 离诸分别。 所缘行相.微细难知。 故云离诸分别。 又云。 纯净圆德。 现种依持。 故云依持平等。 意云。 虽言现行功德之依。 种子功德之持。 由无分别.故得平等。 )平等性智.证平等性故。 妙观察智.观察平等。 成所作智.普利平等。 四智圆融.无二性故。 修生本有.非一异故。 不失经宗。 (四智圆融下。 解妨。 谓有难云。 四智菩提。 有为无漏。 非我经宗。 何得参杂.释此玄旨。 故今通云。 四智菩提。 性相二宗。 皆具有之。 但义小异耳。 用之无爽。 谓圆融无二.是其一义故。 彼宗说四.不得相杂。 今明一智.便具四智。 故下出现.以四宝珠.喻其四智。 )然上能觉.即成上菩提。 就其所觉.即法身也。 理智无二.为真法身。 (然上能觉下。 总结。 所以结者。 欲明一菩提身。 已具法报二身。 况具下九。 )二其身下。 身业也。 通三世间.故云一切。 此正觉身.以是十身之总故。 此其身.通於三身十身。 无不充满。 法身普徧.世所同依故。 智身证理.如理徧故。 色身无碍.亦同理徧。 并是圆徧。 而非分徧。 谓一切世间.一一纤尘等处。 佛皆圆满。 总看亦现。 别看亦现。 (总看亦现者。 徧法界内唯一佛。 佛身充满於法界故。 别看亦现者。 则向一一国土.一一尘中.皆见全身。 故下经云。 如於此处见佛坐。 一切尘中亦如是。 佛身无去亦无来。 所有国土皆明现。 是也。 又总别看者。 总则一身.处处皆有。 别则支分。 眼耳鼻等。 各徧法界。 故现相品云。 佛眼云何无有量。 耳鼻舌身亦复然。 )又国土等.即是我身。 土等体外.无别我故。 我即土等。 我之体外.无土等故。 余一一身.互望融摄。 犹多灯光.各互相徧。 (前明能徧三身。 非所徧土。 今明能徧即是所徧。 能所互融故。 又明一一身相.融和杂徧故。 又上约佛身上十身。 谓菩提愿化力庄严等。 今明三世间无碍之十身。 谓国土众生等。 故十身相作。 於何不融。 故云犹如灯光。 经云。 譬如冥室百千灯。 一一灯光徧室内。 诸佛身智亦复然)。 三其音下。 语业也。 顺有三义。 一顺异类言音。 经云。 一切众生语言法。 一言演说尽无余故。 二顺所宜说法。 如来於一语言中。 演说无边契经海故。 三则顺徧。 佛以一妙音。 周闻十方国故。 譬如虚空具含众像。 於诸境界无所分别。 又如虚空普徧一切。 於诸国土平等随入。 【疏】二譬如下。 喻显。 通喻三业。 然佛三业.非喻能喻。 唯虚空真如。 略可显示。 更以余喻。 便为谤佛。 (【钞】然佛三业非喻能喻者。 八十卷末云。 三界有无一切法。 不能与佛为譬喻。 譬如山林鸟兽等。 无有依空而住者。 虚空真如及实际。 涅盘法性寂灭等。 唯有如是真实法。 可以显示於如来。 即其文也。 又佛地论第四云。 如契经言。 乃至所有施设譬喻。 喻诸如来所有功德。 一切皆是谤诸如来。 唯除一喻。 所谓虚空。 可喻如来。 戒等无量功德。 同虚空故。 )然虚空喻.有同不同。 故下经云。 解如来身.非如虚空。 一切妙法所圆满等。 此显不同。 今分取同义。 同义多种。 如下十忍品。 今有二喻.开成四义。 一含摄喻。 兼无分别义。 二普徧喻。 兼徧入义。 以此四喻.喻意业者。 下经云。 佛智广大同虚空故。 此总喻也。 量智包含而普徧。 理智无分别而证入。 又大圆镜智.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 即含摄义。 下经云。 菩提智。 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等。 而无所现。 无所现言.无有分别。 平等性智。 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 亦无分别。 无分别言.显无差别。 故下经云。 於一切义.无所观察等。 是以太虚含众像。 众像不能含太虚。 太虚不分别众像。 众像乃差别太虚。 以况我法不能容佛智。 佛智乃能容我法。 有我法者.分别如来。 是如来者。 不分别我法。 二普徧喻中。 妙观察智.无不徧知。 即普徧义。 成所作智.曲成无遗。 即随入义。 又下经云。 佛智广大同虚空。 普徧一切众生心。 此即智体徧。 悉了世间诸妄想。 此约智用徧。 又云。 得一切法界量等心。 此约证徧。 智性全同於色性故。 此约理徧。 云何徧入。 不坏能所。 有证知故。 故下经云。 世间诸国土。 一切皆随入。 智身无有色。 非彼所能见。 (故下经云下。 引证。 即问明品.佛境甚深中.答佛境入文。 然彼中意。 入有二义。 一者色身入。 二者智身入。 今取智入。 身入可见。 智入唯智能知。 故云非彼所能见。 )由随於如。 即入无所入。 故云平等。 (由随於如下。 释平等入言。 此乃义引。 净名目连章云。 法随於如。 无所随故。 谓若有所随。 所随则在能随之外。 能随之法.乃在所随如外。 所随之如.不徧能随。 由无所随。 当体如矣。 若约观行。 随如之心不生。 真顺如矣。 问明亦云。 如来深境界。 其量等虚空。 一切众生入。 而实无所入。 即其义也。 )是以虚空徧入国土。 国土不徧入虚空。 有国土处必有虚空。 有虚空处或无国土。 虚空之於国土.平等随入。 国土之於虚空.自有彼此。 虚空可喻佛智。 国土可喻三世。 三世有处.佛智必在其中。 佛智知处.三世或无其体。 佛智之於三世.平等随入。 三世之於佛智。 自有始终。 此犹约不二而二说耳。 若二而不二。 国土虚空.三世佛智.同一性故。 皆互相入.举一全收。 普徧亦然。 (上但佛智徧三世。 今明三世亦徧佛智。 )三世间圆融。 则言思道断。 故名佛智为不思议也。 (三世间者。 兼结上来包含之义。 及无分别。 悉皆圆融。 故云不可思议。 )次以二喻喻身业者。 一毛尚容法界。 全分必含众像。 (世界成就品云。 一毛孔内难思刹。 等微尘数种种住。 一一皆有徧照尊。 在众会中宣妙法。 出现品云。 如人持尺量虚空。 复有随行计其数。 虚空边际不可得。 佛一毛孔无涯限。 次下文云。 一一毛端。 悉能含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 皆毛含法界义也。 )出现身业第二喻云。 譬如虚空.宽广非色。 而能显现一切诸色。 而彼虚空.无有分别。 亦无戏论。 合云。 如来身亦复如是。 一切众生诸善根业.皆得成就.即含摄义。 而如来身无有分别.即第二义。 佛身充满於法界.即普徧义。 又云。 譬如虚空.徧至一切色非色处。 非至非不至。 如来身亦复如是。 徧一切法.一切国土等。 即普徧义。 亦非至非不至。 即平等随入义。 (亦非至非不至等者。 谓无身故非至。 非至即平等。 非不至.即不碍至。 是随入义。 )次以四义喻语业者。 如来於一语言中.具一切语言故。 舍支天皷.无心出故。 (舍支天皷者。 即证第二无分别义。 此有二喻。 一舍支者。 即十忍品如响忍云。 如帝释夫人.阿修罗女。 名曰舍支。 於一音中。 出百千种音。 亦不心念。 令如是出。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入无分别界。 成就善巧随类之音。 於无边世界中。 恒转法轮。 二天皷。 即出现语业。 第三天皷觉悟喻。 结云。 佛子。 彼天皷音。 无主无作。 无起无灭。 而能利益无量众生。 下法合竟。 结云。 而如来音.不住方所.无有言说。 即无心出义。 又如随好品。 天皷为诸地狱天子说法云。 诸天子。 如我说我.而不着我。 不着我所。 一切诸佛。 亦复如是。 自说是佛。 不着於我。 不着我所。 即无心义。 故诸论皆云。 佛身如摩尼珠.无心现色。 佛口如天皷.无心出声。 皆无分别义。 )如来音声.无不至故。 (如来音声下。 亦出现语业第一相云。 应知如来音声徧至。 普徧无量诸音声故。 此证第三普徧义。 )应知如来音声无断绝.普入法界故。 又云。 如来音声无邪曲。 即平等义。 随其信解.令欢喜故。 即随入义。 以空一喻。 徧喻三业。 故云正觉得无量清净三轮。 明文昭然。 非是穿凿。 菩提身竟。 身恒徧坐一切道塲。 菩萨众中。 威光赫弈。 如日轮出。 照明世界。 【疏】第二身恒下。 威势身超胜。 谓随诸有情所乐。 示现受用身土。 影像差别.无不周徧。 言一切道塲者。 略有十种。 一智身.徧坐法性道塲。 二法身.非坐而坐道塲。 三法门身.安坐万行道塲。 四幻化身.安坐水月道塲。 此四义便故来。 若正约威势身。 略辨六类道塲。 一徧一切同类世界道塲。 如名号品等说。 二一切异类世界.谓树形等。 如世界成就品。 三一切世界种中。 四一切世界海中。 并如华藏品说。 五一切微尘中。 文云。 如於此会见佛坐。 一切尘中亦如是等。 六刹尘帝网无尽道塲。 并前十种。 故云一切。 言菩萨众中威光赫弈者。 正显威势超胜。 胜於胜者。 故独言菩萨。 非不超余。 如日轮出照明世界。 约喻以显。 映山出没.无隐显故。 处处全现.无异体故。 喻徧坐道塲。 (【钞】言菩萨众中等者。 即以此文显是威势身也。 映蔽菩萨故。 映山出没者。 谓映山出没.如化身坐道场。 无隐显者。 即法身坐道场。 处处全现下。 即报身坐道场。 以即应即真故。 随处即全。 皆无异体。 )大明流空。 余辉掩耀。 赫日之照.难究其涯。 喻彼威光.超映菩萨。 菩萨不能测也。 既云照世.则终益生盲。 先照高山.独言菩萨。 三世所行众福大海。 悉已清净。 【疏】第三福德身深广。 三世佛德.昔皆徧学。 今三际已断.垢习斯亡。 故众福皆净。 而恒示生诸佛国土。 【疏】第四随意受生。 一随他意。 处处受生。 二随自意。 能无不生。 谓慈悲般若.恒共相应。 感而遂通。 穷未来际。 (【钞】四即意生身。 然意生有二义。 一者是喻。 犹如意去.速疾无碍故。 二者是法。 自有二义。 一随自意。 二随他意。 总谓随意速疾而成故。 )无边色相。 圆满光明。 徧周法界。 等无差别。 【疏】第五相好庄严身。 色无尽故.名色无边。 十莲华藏微尘数相.名相无边。 而皆称真.则一一无边诸相随好.放光常光.皆称法界。 故云圆满。 广处狭处.皆圆现故。 名无差别。 演一切法.如布大云。 【疏】第六即愿身演法。 谓雨大法雨.断一切疑故。 下经云。 毗卢遮那佛。 愿力周法界。 一切国土中。 恒转无上轮。 然经二句。 上法下喻。 文含多意。 一云喻於身。 雨为说法。 法喻影略。 又先兴慈云。 後霔法雨。 一云一雨.所润不同。 亦随物机宜.云雨各异。 掩尘蔽日。 普覆无心等。 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 各现无量神通之力。 教化调伏一切众生。 【疏】第七化身自在。 谓於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自在故。 文中二。 先明广容无碍。 谓於如来身一一毛头.容一切刹而无障碍。 无碍有二义。 一以一小毛现多大刹.则一多大小无碍。 二此毛多刹.与彼毛多刹.参而不杂.则隐显无碍。 (【钞】广容无碍者。 谓法界如空。 有其二义。 一广容。 二普徧。 今一尘如法界之包含故.即是广容。 )後各现下。 普徧。 以广容不碍普徧故.还於前毛内刹中神力调生。 若广徧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所作事。 居然易了。 (以广容下。 出毛内调生所以。 谓广容.则收法界入於一毛。 普徧.则展一毛徧於法界。 今毛正容无边刹时.即普徧故.便徧所容刹内。 若广徧下。 二举况释。 谓尚徧毛内.何况外耶。 疏文即是成所作智之妙用也。 )身徧十方而无来往。 【疏】第八法身弥纶。 以法为身.本来湛徧.故无来往。 (【钞】弥纶。 即周徧包罗之义。 以法为身等者。 先明法性身。 徧无来往。 )依法现色。 还如法身。 在此即是在彼.亦不待往来。 (依法现色下。 约应化法身。 明无来往。 所以用此释者。 由下以三身收之。 以此属化身故。 )智入诸相。 了法空寂。 【疏】第九智身。 穷性相之源。 相别曰诸。 性皆空寂。 性静故寂。 相无故空。 三世诸佛所有神变。 於光明中靡不咸覩。 一切佛土不思议劫所有庄严。 悉令显现。 【疏】第十力持身。 能持自他依正。 於中先持正报。 神谓妙智。 变谓现身。 转变变现.俱名为变。 皆能持之。 尚持於他.况於自事。 後段亦然。 (【钞】力持等者。 疏文有二。 先正释力持。 後以三身收束。 前中又二。 初正报。 二依报。 今即初也。 )後一切佛土下。 能持依报。 横尽诸土。 竖穷诸劫。 所有严事。 常持令现。 上约十身。 若约三身者。 则初三段皆名报身。 而恒下。 化身。 身徧十方下。 法身。 就报身中。 前一自受用报。 後二即他受用报。 故云处菩萨众。 以诸教中.说三身四身成说等别。 今皆圆融。 於一始成.无不顿具。 (出收束所以。 谓有问言。 何用更以三身收束十身。 故今释云。 以诸教三四.迢然不同。 今明圆。 融.一身具三。 则权实有别。 言三身成异者。 法身无成。 出障为成。 报身四智创圆为成。 化身八相.菩提树下为成。 三身说异者。 法身无说。 报身佛佛相见。 亦无有说。 化身有说。 若摄末归本。 应化非真佛。 亦非说法者。 即报身说。 报同所证.是法身说。 言四身成说异者。 於报身中。 开自他受用。 自受用徧法界成。 则无所说。 他受用为十地成。 为十地说。 )十身为正。 三四义兼。 又毛内调生。 光中持刹。 如空普徧等。 亦即国土等十身。 三世间圆融。 岂报化之云别。 (四融国土等十身。 毛内调生.则有众生身。 声闻身。 缘觉身。 菩萨身。 及业报身。 光中持刹.是国土身。 如空普徧.是虚空身。 菩萨众中.亦菩萨身。 如来居然可见。 三世间下。 谓十身中众生业报.即众生世间。 国土虚空.即器世间。 余是智正觉世间。 此三情非情异。 染非染异。 尚得为一。 岂一如来身上.而分报化之殊。 明知权说隔历。 难可比此圆融。 )是知略以十德。 叹於教主。 其一一德.无不圆融。 当去情思之矣。 (已上教主难思竟。 )【论】第三尔时世尊处于此座已下。 至所有庄严悉令显现。 明叹佛成道修行果满依正报得悲智摄生自在无边分。 总明如来处座成佛。 身语智等.三业自在。 眷属庄严.利生自在。 如来所坐之座。 以法界为座体。 以如来一切万行报得为依果庄严。 如来是大智之身。 缘座上所有庄严。 皆是如来大智随行任运报得。 如龙游云起。 虎啸风生。 报感之应然。 非物能与为也。 成最正觉者。 为简非声闻缘觉。 於权教中。 木树草座。 厌俗出缠。 令劣解众生.起三乘种。 且拔分段苦。 非究竟觉之正觉。 简非如是觉故。 故言成最正觉。 此正觉者。 不忻不厌。 不出不没。 染净情尽。 以大圆镜智.称法界性.自在教化.尽一切众生世界刹海.皆非限剂。 所有报境。 身国相彻.圆满十方。 诸佛众生.自他同处。 互相参入.影现重重。 不云报满三千大千之刹。 不云净土在於他方。 略说大相。 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 随好无尽。 顶着华冠。 项着缨络。 手着环钏。 非同三乘。 厌俗出家。 劝诸菩萨生於他方佛国净土。 简非如是。 故言成最正觉。 号毗卢遮那。 此云光明徧照。 佛以其大智教光。 依根破障故。 如经一一自有其文。 智入三世悉皆平等者。 明智能随俗。 言入三世。 即俗体本真。 故言平等。 以总别.同异.成坏.六相义该括。 即总而全别。 即别而全总。 即同而俱异。 即异而恒同。 即成而俱坏。 即坏而俱成。 皆非情计.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无.常无常.生灭相故。 如是皆是如来理智体用依正悉自在故。 以自体无念力大智照之可见。 此一段十三行经。 总明如来身语智三业依正.随用自在。 经文自具。 不烦更释。 (第三明叹佛成道依正报得悲智摄生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三 发布时间:2025-06-27 16:26:4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7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