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十二 内容: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如来现相品第二(之一)○将释此品。 四门分别。 一来意。 二释名。 三宗趣。 四释文。 然下诸品。 多用此四。 若有增减.至文当辨。 今初来意。 【疏】来意中二。 先分来。 後品来。 今初三分之中.自下正宗。 由致既彰.正宗宜显。 故次来也。 四分之中.已明教起因缘。 次辨说法仪式。 故次来也。 二品来者。 曲有二义。 一前辨众集。 今显疑现相。 二前明旧众。 今辨新集。 故次来也。 (【钞】四分。 即举果劝乐生信等四分。 以四分科。 第一会名举果劝乐生信分。 六品。 分三。 初品明教起因缘分。 次二品明说法仪式分。 後三品。 正陈法海分。 初分已竟。 次有说法仪式二品经来。 此是四分科中。 第一分内。 三分之中。 第二分来。 举其大科。 故云四分之中。 对前序正流通三故。 )○二释名。 【疏】释名者。 一分名正宗者。 正陈宗旨。 拣序流通。 若四分中.名举果劝乐生信者。 举依正果。 劝物信乐。 是故亦名所信因果。 亦名说佛依果会。 以从多说故。 (【钞】以从多说者。 此通妨难。 然有二妨。 一云以文从义科中。 名所信因果。 经中复有遮那品因。 何以问答相属科中.但名举果劝乐生信分。 随其本会科中.但名说佛依果会耶。 故此答云。 以多说果。 以因少故。 如河少水.亦名无水。 如乳有水.但名为乳。 劝物信乐.宜举果故。 第二妨云。 上云举佛依正二果。 劝物信乐。 何故随会但云说佛依果会耶。 故此答云。 多说依果。 少说正故。 亦以本意在於依果.正报之果.第二会去.方始说故。 )二品名者。 如来是能现之人。 相是所现之法。 现通能所。 能所合说。 体用双陈。 以立其称。 然如来现相.各有五义。 以成其十。 如来五者。 一就理显。 谓法性名如。 出障名来。 二唯就行。 瑜伽云。 言无虚妄.故名如来。 涅盘三十二。 亦同此说。 三理智合说。 转法轮论云。 第一义谛名如。 正觉名来。 正觉第一义谛。 故名如来。 此与成实大同。 四离相说。 般若云。 如来者。 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 故名如来。 五融摄说。 谓一如无二如。 若理若智。 若开若合。 无不皆如。 故名为如。 如外无法。 来亦即如。 如是来者。 是真如来。 现相五者。 一现面门光相.召十方众。 二现眉间光相.示说法主。 三振动刹网.以警羣机。 四佛前现华.表说依果。 五白毫出众.表教从佛流。 如是等相.是如来现相。 品中辨此。 故以为名。 ○三宗趣。 【疏】宗趣亦二。 一分宗。 三分正宗.已如上说。 四分之宗.即以佛果无边刹海.具三世间.无尽自在。 故以为宗。 令诸菩萨.生净信修行涉求.以之为趣。 二品宗者。 以光相表示为宗。 令上智玄悟为趣。 (【钞】即以佛果者。 然华藏品.犹自有边。 有金轮山。 莲华外故。 此外更有别刹海故。 而彼文云。 法界无差别。 已无边矣。 况世界成就品云。 十方刹海叵思议。 佛无量劫皆严净。 为化众生使成熟。 出兴一切诸国土。 又偈中云。 所说无边众刹海。 毗卢遮那悉严净。 世尊境界不思议。 智慧神通力如是。 则刹无边矣。 具三世间者。 无边刹海.即器世间。 毗卢徧兴.即智正觉。 刹网所持。 如来所化。 即众生世间。 言自在者。 三种世间.互相即入。 隐显重重。 皆无碍故。 华藏偈云。 华藏世界所有尘。 一一尘中见法界。 宝光现佛如云集。 此是如来刹自在。 故无尽之义.即是无边。 况三皆无尽。 )【论】释此一品。 义分为三。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随文释义。 释品名目者。 此品何故名现相品。 为诸菩萨神天众皆悉已集。 嘿思心念请法。 问有三十七问。 如来知念。 即於面门舒光现相。 及集十方众。 答前所问。 此品之内.如来两度放光。 齿光告众令集。 毫光示法。 令信佛境界。 及所行因果行门。 又诸来菩萨毛孔放光。 通为三度放光故。 又集十方众海佛境界相。 菩萨境界相。 答前众所问。 故名现相品。 此经表法及集众。 如来放光。 前後总十度放光故。 一面门齿光.集他方之众。 二眉间毫光.示果成因。 三足下轮中放光.成十信。 四帝释宫中足指端放光.集众入道.成十住位。 五夜摩天宫足趺上放光.成十行门。 六兜率天宫膝上放光.成十回向。 七他化天宫眉间毫相放光.成十地。 八如来出现品眉间放光.入文殊顶。 九口中放光。 入普贤口。 令此二人.问答如来出现始终因果道理。 十法界品中放眉间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门。 是为十。 如随好光明功德品.常放光明。 随根普照。 此光非独缘五位进修表法也。 是常依根摄化光也。 二释品来意者。 此品为前世间主等默念三十七问。 此品放光集众.示其法相。 答前众所问三十七法。 此品故来。 三随文释义者。 复分为二。 一长科经意。 二科其当品。 一长科经意者。 自此现相品。 乃至普贤三昧品。 世界成就品。 华藏世界品。 毗卢遮那品。 此五品经。 总是答前三十七问。 明举果劝修分。 二科其当品者。 於此当品。 其意有四。 如文具明。 ○四释文。 此下二品.说法仪式.是当分方便。 即分为二。 初现相品为远方便。 後三昧品为近方便。 今初一品。 大分为六。 一众海同请。 二光召有缘。 三众召云奔。 四现瑞表法。 五称扬佛德。 六结通无穷。 今初。 先以五门.料拣诸会请问之殊。 次正释文。 初五门者.一问之有无。 二所问法异。 三能问人别。 四仪式不同。 五疑之权实。 初中。 前二後二。 此四会有问。 中间五会皆无。 谓初会标果起因故问。 第二会寻因至果故问。 但因有升降。 寄六会以答之。 果无差别。 第七当会答也。 然诸会更有问者。 并当会别义。 以总收之。 或重明於前。 非大位问。 第八会明因果纯熟。 故须有问。 谓行修无碍。 六位顿成。 故当会答。 第九会明称性因果。 故别有问。 谓俱入法界无差别故。 亦当会答。 四处都有三百一十句问。 谓初及第二.各四十问。 第八二百。 第九三十。 中本广本.问则难思。 二所问异者。 初两会问.果广因略。 为成信解故。 第八会问.因广果略。 为成行故。 第九会问。 全同初会。 而因举主佛之因。 明因是果因。 显唯证故。 三能问人异者。 初及第九.皆同生异生二众齐问。 以所问法.众同依故。 第二会中.唯同生问。 以所入位.同生胜故。 八唯同生一人自问。 以造修之行.各自成故。 四请问仪式.复有二义。 一约言念。 二约通别。 初中请有二种。 一言。 二念。 答亦有二。 一言答。 二示相。 交络相望.应成九句。 在文唯四。 初会之中.具二问答。 谓现相品.长行念请。 供声言请。 初光示法主。 现华表义。 现众表教。 即示相答。 三昧品中.以言重请。 下之三品.亦以言答。 第二会唯念请。 如来示相答。 菩萨言说答。 佛心自在.不待兴言。 佛力殊胜.现相能答。 第八会.言请。 言答。 此显菩萨不同佛故。 第九会.念请。 示相答。 显以心传心。 唯证相应。 离言说故。 二通别者。 初後二会.别问通答。 二八两会.别问别答。 又初会亦得是别问别答。 次文当明。 (【钞】交络相望者。 一言请.言答。 二言请.示相答。 三念请.言答。 四念请示相答。 五言请.言及示相答。 六念请.言及示相答。 七言念请.言答。 八言念请.示相答。 九言念请.言说示相答。 初四以单望单。 次二以单问。 对复答。 次二以复问.对单答。 後一复问复答。 今会正当第九。 第二会即第六句。 第八会即第一句。 第九会即第四句。 )第五疑之权实者。 问。 诸王菩萨.位皆圆极。 何得有疑。 有云。 为众生疑故。 有云。 希佛果故。 又显因果悬隔故。 然上二解.初权後实。 并皆有理。 可通余教。 然此经中.若实若权。 无非法界之疑。 以疑为有力。 与所说证为缘起故。 此事旧尔。 海印顿现.疑之与答。 念念常疑。 念念常断。 其犹像模。 因模之高。 成像之下。 因模之下。 成像之高。 缘起法界。 理应尔故。 (然此经中下。 申正义。 非斥权实为不当理。 但成缘起。 有异昔人。 言此事旧尔者。 法界之中.法尔有此疑与答故。 海印顿现者。 疑之与答.皆佛现故。 由上二义.故疑答皆常。 其犹像模者。 假以喻显。 以模喻疑。 以像喻答。 像因模有。 答假疑成。 )○次正释文。 文分二别。 先长行念请。 後供声偈请。 今初文二。 先举人标念。 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作是思惟。 【疏】谓尽於众海.皆希佛境。 并欲利生。 成缘起门。 故标同念。 (【钞】皆希佛境.即上实疑。 并欲利生.即是权疑。 成缘起门.即是正义。 )○二云何下。 正显问端。 有四十句。 且分二别。 前二十句.直尔疑念请。 後二十句.引例举法请。 准义。 二文皆应具举。 互有影略。 不欲繁辞。 故下偈中更不引例。 合二处文.直尔请说。 第二会中.亦有此二。 而引例中问.同此直请。 正欲显於诸佛道同。 影略之义。 (【钞】正欲显下。 结成上义。 既引例直问.皆具四十。 明是道同。 佛道既同。 知文影略。 所以要此二势问者。 直请以尊主佛。 引例为显道同故也。 )又四十句中.初二十句问果。 後十问因。 中间十句明化用普周。 通问依正染净因果。 前是所求。 後是所行。 中是所知故。 分是举果。 故先问果。 (分是举果下。 通妨。 对上言因是所行。 理合在前。 故今答云。 分是举果。 故先问果。 )据斯义类。 亦可分三。 今以两段皆有结请。 故但分二。 前中亦二。 先正疑念。 後明结请。 今初前十句.问德用圆满。 後十句.问体相显着。 今初十句.文唯有八。 偈有神通及自在二问。 世界成就品.初答中亦同此有。 今文阙者。 或是脱漏。 或是义含无能摄取之中。 摄此二故。 故下法界品中阙无能摄取。 及与神通。 唯有自在。 故此三事.合则可一。 开则为三。 故出没不同。 云何是诸佛地。 【疏】初佛地者。 即智德分位。 (【钞】即智德者。 正是出体。 非断德故。 言分位者。 便彰地义。 )然此经宗.通收万德。 故广则无量。 略有十种。 如上所引同性经说。 然体不出五。 谓清净法界及与四智。 以斯五法.说大觉性。 具如佛地经。 及彼论说。 然要唯有二.无所不摄。 谓真理.妙智。 融而无二.是诸佛地。 并有生成住持功能。 故名为地。 (释名有三义。 一能生万德。 二成熟自他。 三任持万德。 万德依住故。 如下十地中明。 )此句为总。 该摄诸德。 下明佛果.皆答斯问。 云何是诸佛境界。 【疏】二佛境界下诸句。 皆别明佛地之德。 言境界者。 悲智所缘故。 亦分齐故。 广亦无量。 略有十种。 如出现.及问明.不思议品。 广说。 云何是诸佛加持。 【疏】三佛加持者。 谓佛胜力任持。 令有所作。 广亦无量。 略有十种。 如不思议法品。 及法云地说。 离世间中.十种佛所摄持。 亦其例也。 然不出三类。 一如加持化身.及舍利等。 二如加耆域入火不烧等。 三如加非情作佛事等。 此与神通宽狭不同。 谓六通中.唯神境一。 有加持故。 今此加持.即是神力。 (【钞】一如加持等者。 如此类甚多。 谓化现多身。 随所乐见。 碎身舍利。 一兴供养。 千返生天。 全身舍利。 如多宝佛。 即是如来力持身也。 如出现品.医王留身喻等。 二如加耆域者。 即涅盘第三十。 南经二十八经云。 我於尔时。 往瞻婆城中。 时彼城中。 有大长者。 无有继嗣。 供事六师。 以求子息。 於後不久。 其妇怀孕。 长者知已。 往六师所。 欢喜而言。 我妇怀孕。 男耶女耶。 六师答言。 必是其女。 长者闻已。 心生愁恼。 长者即至佛所.问佛言。 世尊。 我妇怀孕。 六师相言。 生必是女。 是事云何。 佛言。 长者。 汝妇怀孕。 是男无疑。 其儿生已。 福德无比。 六师闻已。 心生嫉妒。 乃以庵罗果。 和合毒药。 授其长者。 令其妻服。 语云。 若服此药。 儿则端正。 产者无患。 服已便死。 送至城外。 以火焚之。 如来知之。 便往塚间。 长者难言。 所言无二.可名世尊。 母已终亡。 云何生子。 我言。 长者。 汝於尔时。 都不见问母命长短。 但问所怀。 为是男女。 诸佛如来.发言无二。 是故当知。 定必得子。 是时死屍。 火焚腹裂。 子从中出。 端坐火中。 犹如鸳鸯。 处莲华台。 我於尔时。 寻告耆婆。 汝往火中。 抱是儿来。 六师止之。 耆婆言。 如来使我入阿鼻地狱。 所有猛火.尚不能烧。 况世间火。 尔时耆婆前入火聚。 犹入清凉大河水中。 抱持是儿。 还诣我所.授儿与我。 我受儿已。 告长者言。 一切众生.寿命不定。 如水上泡。 众生若有重业果报。 火不能烧。 毒不能害。 是儿业报。 非我所作。 长者请佛立字。 佛言是儿生於猛火之中。 火名树提。 应名树提。 尔时会中.见我神化。 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故云如加耆婆入火。 则入火之言.兼於二事。 一如向缘。 二如耆婆所言。 佛令入阿鼻地狱。 猛火不烧。 复有一缘。 即令入地狱。 问提婆达多事也。 )云何是诸佛所行。 【疏】四所行者。 是佛所作。 或说十种.如不思议品云。 诸佛世尊有十种化不失时等。 亦是所行之行。 如出现品谓无碍行是如来行等。 或大悲摄生。 或大智造缘.无思成事。 方便善巧.所作究竟。 皆名为行。 云何是诸佛力。 【疏】五佛力者。 即佛大力自在。 广有无量。 略说有十。 即处非处等。 又有十种。 谓广大力等。 如不思议品。 云何是诸佛无所畏。 【疏】六无畏者。 无诸畏惧故。 离世间品说。 有十种无畏。 或说四种.如常所明。 昔云。 前四是异二乘功德。 佛力是破魔功德。 无畏是伏外道功德。 未必全尔。 十力无畏.亦不共二乘故。 然上来多明大智功德。 云何是诸佛三昧。 【疏】七佛三昧者。 谓佛果等持.数过尘算。 如师子嚬呻等。 略说十种。 如不思议品说。 佛有无量不思议三昧等。 云何是诸佛神通。 (【校】上七字.疏主所见经本原无。 )【疏】八准答及颂。 名佛神通者。 谓依定发起无碍神用。 或说有十。 如十通品。 不思议品云。 一切诸佛有无边际无碍解脱。 示现无尽大神通力。 十通唯局菩萨。 或说有六。 如常所辨。 然名通大小。 云何是诸佛自在。 (【校】上七字.疏主所见经本原无。 )【疏】九准答及颂.名佛自在。 谓所作任意.无碍成就故。 广有无量。 或说百种。 谓於众生自在等。 各有十故。 略有十种。 谓命自在等。 并如离世间品说。 不思议品。 亦说有十。 谓诸佛世尊。 於一切法皆悉自在等。 云何是诸佛无能摄取。 【疏】十无能摄取者。 颂名无能制伏。 答中名无能毁坏。 谓佛所作。 无有天上人中沙门魔梵及诸二乘大菩萨等神力能制。 是故旧经翻为佛胜法也。 略有十种.如不思议品。 诸佛有十种最胜法等。 若取无能毁坏。 即十种大那罗延幢勇健法是。 上之十问.多在不思议品。 至下当知。 云何是诸佛眼。 云何是诸佛耳。 云何是诸佛鼻。 云何是诸佛舌。 云何是诸佛身。 云何是诸佛意。 云何是诸佛身光。 云何是诸佛光明。 云何是诸佛声。 云何是诸佛智。 【疏】二云何是诸佛眼下十句。 问体相显着。 谓六根三业。 於身业中.开常光为身光。 放光为光明。 故有十句。 不思议法品.诸佛有十种法。 普徧无量无边法界。 谓无边际眼等。 离世间品.一一各有十门辨释。 又出现品.说佛三业。 各具十义。 然诸经论.说佛常光一寻。 准不思议品。 常妙光明.不可说不可说种种色相以为严好。 为光明藏.出生无量圆满光明。 普照十方。 无有障碍。 然放光.则有时不放。 如诸会面门毫相所放之类。 然相海品.其一一相常放光明。 斯即放光亦通常光。 而分别者。 常即湛徧。 放则见有去来故。 唯愿世尊。 哀愍我等开示演说。 【疏】二唯愿下。 结请。 将欲引例.故且结请。 ○二引例举法请。 又十方世界海一切诸佛。 皆为诸菩萨说世界海。 众生海。 法界安立海。 (【校】上五字.疏主所见经本原无。 )佛海。 佛波罗蜜海。 佛解脱海。 佛变化海。 佛演说海。 佛名号海。 佛寿量海。 【疏】亦分为二。 初引例。 後结请。 今初分二。 前十句问化用普周。 後十句问因德深广。 今初文唯有九。 阙安立海。 一世界海者。 是化用处。 如华藏品。 二众生海.是所化机。 即刹中所持。 三准答及颂.名法界安立海。 如世界成就品。 四佛海者。 能化主也。 如华藏品.广举其名。 亦如不思议品等。 (【钞】四佛海。 指不思议等品者。 等取相海随好。 皆佛德相用故。 是妙觉故。 )五波罗蜜者。 化所成行。 如离世间品。 六佛解脱海者。 化所得果。 如法界品。 (六如法界品者。 佛亲证入离障解脱。 及大作用皆解脱故。 )七佛变化海者。 临机神变。 化难化众生。 即身业化也。 如诸会不起而徧。 光明觉品长行身业。 阿僧只等。 皆是其文。 (七指僧只者。 僧只偈颂。 广显佛德重重无尽广大用故。 等即等於一经上下变化之文。 )八佛演说海者。 称根说法。 语业化也。 如四谛品。 九佛名号海。 随机立称。 如名号品。 十佛寿量海者。 随器所感。 住世修短。 如寿量品。 及一切菩萨誓愿海。 一切菩萨发趣海。 一切菩萨助道海。 一切菩萨乘海。 一切菩萨行海。 一切菩萨出离海。 一切菩萨神通海。 一切菩萨波罗蜜海。 一切菩萨地海。 一切菩萨智海。 【疏】二问因德深广中。 一创於生死.立大誓愿。 二胜进大心.趣求佛果。 三积集菩提福智资粮。 四运诸菩萨从因至果。 五慈悲喜舍四菩萨行。 六谓永背业惑.证契真理。 余四可知。 然此十句。 有通有别。 别则初二寄十信。 次二十住。 次一十行。 次一十向。 以向出离故。 次三登地以上。 後一等觉。 此约横论一切菩萨。 (【钞】别则下。 释别。 先以竖释别。 诸位浅深故。 此约横论菩萨者。 结上别义。 约所行位。 信住等异。 即是竖论。 约能行人.一一位中摄多菩萨。 故云横论一切菩萨。 )若约通说。 各通始终。 即竖论一切菩萨也。 (通约所行法。 位位同修。 即是通义。 随约一人遍历诸位。 皆修此十。 即是竖论一切菩萨。 )故此十句.文通行位。 然皆普摄法界。 深广无边。 故云海也。 并如下诸会说。 愿佛世尊。 亦为我等如是而说。 【疏】二结请。 既是引例.故致亦言。 ○此四十句。 答文在何。 问有通局。 答亦如之。 通即诸会与此相应。 皆是答此。 上所引者。 居然当之。 谓前众海既是九会常随。 岂得此问.局於初会。 岂复众海问不尽耶。 故知初会为总。 九会同答此问。 而为分意别。 故诸分初.皆重举诸问。 则显分分之中.皆通因果等故。 则从此尽光明觉。 答十海问。 问明已下。 答十因问。 不思议下。 答二十句果。 至下当知。 (【钞】疏正明通。 谓九会通答。 谓前下。 立理。 此有三理。 一众海常随。 既通九会。 问答合通。 智深能问尽故。 合总问故。 以此三理.问答合通。 而为下。 释妨。 谓前问言。 若言众海问尽九会。 九会同答。 何以下文复有三位大问。 故为此通。 则显分分之中.皆通因果者。 谓问虽互有广略。 因果皆足。 则是重问耳。 四则从下。 正示答文。 )又就四十问。 十海为总。 九会同答十海。 一世界成就品.答世界安立海。 二华藏品.答世界海。 遮那.但引因释成。 现相.三昧.但是说法由致。 并非别答海问。 三名号品.答如来名号海。 四四谛品.答演说海。 五光明觉.至十忍品.别答十句因问。 通答众生海。 修因之人.即所化生故。 六阿僧只品.答变化海。 长行举数.欲显化用难量。 故偈中广明变化重重。 微细难说。 七寿量.住处.皆答寿量海。 八不思议等五品.别答二十句果问。 总明佛海。 就德深广.以显佛故。 九第八会.答波罗蜜海。 总摄诸位.皆成行故。 十第九会.答解脱海。 证入法界.起大用故。 问中为次.与答异者。 问约本有修成.自行化他而为次第。 谓先有世界众生。 则有佛出。 修因得果故。 波罗蜜海是因。 解脱是果。 余四皆大用。 谓临机变化。 随宜说法。 称物立名。 随物修短。 答中先人後己。 故大用四海居先。 自利果因二海居後。 又众生一海。 亦可通在九海。 皆为生故。 种种随宜.显生多故。 若约局言。 当会答尽。 此复有二。 一现相答。 下文当示。 二者言说答。 此亦有二。 一经来未尽。 二答二兼余。 成就品当引。 (若约局言下。 第二释局答问。 经来未尽者。 遮那品後无结束故。 若来。 应具答尽。 二答二兼余者。 谓正答安立海及世界。 兼余三十八问故。 )○第二供声偈请。 尔时诸菩萨威神力故。 於一切供养具云中。 自然出音而说颂言。 【疏】文二。 先明因缘。 前请在念。 佛虽已知。 今请彰言。 使大众同晓。 前既为法兴供。 今乃以供宣心。 不因抚击.故曰自然。 非无因缘.即菩萨威力。 同异生众.皆菩萨也。 又表身口为供具故。 供具皆即法界体故。 (【钞】又表身口为供具者。 即解脱和尚。 叹佛说偈云。 合掌以为华。 身为供养具。 善心诚实香。 赞叹香烟布。 诸佛闻此香。 寻声来相度。 众等勤精进。 终不相疑误。 )无量劫中修行满 菩提树下成正觉 为度众生普现身 如云充徧尽未来众生有疑皆使断 广大信解悉令发 无边际苦普使除 诸佛安乐咸令证【疏】二正说偈中。 十颂分二。 初三叹德请。 後七举法请。 前中亦二。 初二叹佛。 明具说因。 後一叹众.明具说缘。 今初也。 前偈即悲之智已满。 为物现身。 後偈即智之悲已圆。 能断疑除苦。 有悲必普。 有智必能。 故应说也。 菩萨无数等刹尘 俱来此会同瞻仰愿随其意所应受 演说妙法除疑惑【疏】後一叹众请中。 前半叹众。 显无异念。 後半结请。 明说则断疑。 云何了知诸佛地 云何观察如来境 佛所加持无有边 愿示此法令清净云何是佛所行处 而以智慧能明入 佛力清净广无边 为诸菩萨应开示云何广大诸三昧 云何净治无畏法 神通力用不可量 愿随众生心乐说诸佛法王如世主 所行自在无能制 及余一切广大法 为利益故当开演【疏】举法请中分三。 初四述前初十句问。 小有不次。 但取文便。 及余一切广大法者。 结例所余。 谓二十句外。 佛无边德。 亦愿说之。 不思议品广说。 余门诸说果处。 皆答此也。 佛眼云何无有量 耳鼻舌身亦复然意无有量复云何 愿示能知此方便【疏】次一颂。 述前体相显着十句。 略示可知。 如诸刹海众生海 法界所有安立海 及诸佛海亦无边 愿为佛子咸开畅永出思议众度海 普入解脱方便海 所有一切法门海 此道场中愿宣说【疏】後二颂。 述化用普周十句之问。 现文唯七。 以佛海中.含於神变寿量名号。 以此三海.不离佛故。 不问因者。 长行明通诸会.故列因疑。 今彰初分请。 当会答。 又显此会因略果广。 第二会果略因广故。 【论】问曰。 大众何不以言自问.而嘿念致疑。 何不自以言赞劝请.而於供具云.出音请佛。 答曰。 明佛得法界心。 与一切众生同心故。 以心不异故.知彼心疑。 供具说颂者。 明一切法.总法界体也。 法界不思议。 一切法不思议故。 又明圣众。 心境无二故。 凡夫迷法界。 自见心境有二。 故颠倒生也。 ○第二明光召有缘。 文二。 初长行。 尔时世尊。 知诸菩萨心之所念。 即於面门众齿之间。 放佛刹微尘数光明。 所谓众宝华徧照光明。 出种种音庄严法界光明。 垂布微妙云光明。 十方佛坐道场现神变光明。 一切宝焰云盖光明。 充满法界无碍光明。 徧庄严一切佛刹光明。 逈建立清净金刚宝幢光明。 普庄严菩萨众会道场光明。 妙音称扬一切佛名号光明。 如是等佛刹微尘数。 一一复有佛刹微尘数光明以为眷属。 其光悉具众妙宝色。 普照十方各一亿佛刹微尘数世界海。 彼世界海诸菩萨众。 於光明中。 各得见此华藏庄严世界海。 以佛神力。 其光於彼一切菩萨众会之前。 而说颂言。 【疏】初长行中文。 共分为十。 一放光意。 以领念故。 供声易了。 故略不明。 念但疑法.何以放光。 现相答故。 答相云何。 谓佛三昧力。 加持放光。 令菩萨来。 远远能为。 此即佛地境界。 是佛所行.无摄无畏故。 此为总意。 若别别明者。 如文思之。 又召来菩萨。 亦是言答上之十问。 至文当知。 二即於下。 明光依处。 面门即口。 言众齿者。 表四十问。 教道遐舒.口生真子。 咀法滋味.益法身故。 总处放者。 此会总故。 (【钞】表四十问者。 有四十齿故。 教道遐舒。 即教智光。 口生真子。 唯取口义。 故法华云。 从佛口生。 从法化生。 得佛法分。 故下出现.加於普贤。 光明入口。 咀法味下。 约齿明义。 言总处者。 口为说法处。 一切法门.总从此演故。 )三放佛下。 显光体。 随机多演故。 四所谓下。 列光明。 略列十名。 皆从体用立称。 五如是下。 结光数。 六一一下。 彰眷属。 七其光下。 辨色相。 众宝隐映。 表教道含容。 八普照下。 明光应远。 九彼世界下。 彼众感通。 十以佛下。 偈声命召。 即通举十号。 示为所归。 (即通举十号者。 佛德无边。 十号略尽。 故法华第三云。 我是如来。 应供。 正徧知。 明行足。 善逝世间解。 无上士。 调御丈夫。 天人师。 佛。 世尊。 未度者令度。 未解者令解。 未安者令安。 未涅盘者令得涅盘。 今世後世。 如实知之。 我是一切智者。 一切见者。 汝等天人阿修罗众。 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斯即举十号以昭然。 初但云。 如来亦复如是。 出现於世。 如大云起。 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则通局有异。 又下众集。 但云天人阿修罗等。 胜劣小异耳。 今取彼意。 故以十号释经。 十号之义。 法界品方辨。 )○二偈颂。 无量劫中修行海 供养十方诸佛海 化度一切众生海 今成妙觉徧照尊 毛孔之中出化云 光明普照於十方应受化者咸开觉 令趣菩提净无碍 佛昔往来诸趣中 教化成熟诸羣生 神通自在无边量 一念皆令得解脱摩尼妙宝菩提树 种种庄严悉殊特 佛於其下成正觉 放大光明普威耀 大音震吼徧十方 普为弘宣寂灭法随诸众生心所乐 种种方便令开晓 往修诸度皆圆满 等於千刹微尘数 一切诸力悉已成 汝等应往同瞻礼【疏】十偈在文。 且分为五。 初六偈.自彰因果已圆。 劝同观礼。 於中初一.总明二利因满.成正徧知。 次一颂毛光开觉.是明行足。 次一颂往来诸趣.是世间解。 一念解脱.可谓善逝。 次一颂成正觉.即佛义焉。 次一大音演寂.谓无上士。 随心开觉.即调御丈夫。 次一诸力皆圆.即天人师也。 十方佛子等刹尘 悉共欢喜而来集已雨诸云为供养 今在佛前专觐仰【疏】二有一颂。 明众海已集。 引例劝归。 既云已雨诸云为供。 是应供也。 为对引例。 故不当次。 如来一音无有量 能演契经深大海普雨妙法应羣心 彼两足尊宜往见【疏】三一颂.圆音随机。 见必蒙益。 结云见两足尊。 即世尊也。 三世诸佛所有愿 菩提树下皆宣说一刹那中悉现前 汝可速诣如来所【疏】四一颂.义海顿演.宜速及时。 如三世佛大愿而来。 故结云如来也。 毗卢遮那大智海 面门舒光无不见今待众集将演音 汝可往观闻所说【疏】五一颂.特命有缘。 是光本意。 【论】第二从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已下。 有一段长行。 并十偈颂。 是如来放齿光。 十方告众。 令众咸集。 现法答前所问分。 於此分中。 大意有十。 一如来知众心念有疑。 二齿光普照。 三其光有十名。 四明光具眷属。 五陈光色相。 六明光照远近。 七明大众蒙光.彼此相见。 八明光徧他方众会。 九明光能出声告众。 十明十方之众.闻告咸来。 问曰。 何故如来面门齿间出光告众。 答曰。 面门及齿.明言音出於中故。 於中出光。 今欲答众所疑。 普告十方佛土大众来集。 示法答前三十七问中。 云何是诸佛地。 佛境界。 佛加持。 佛行。 佛力等。 故须口中齿间放光。 光者。 除暗义。 又答前.云何是佛光明。 除现在未来众心疑暗故。 口齿者。 吐纳言音说法。 表告之所由也。 故於中出光。 於此光明.说十行颂。 於中大意。 叹如来道满利生。 光明出音告众。 令集闻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十二 发布时间:2025-06-27 17:14:4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7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