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二十四 内容: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菩萨问明品第十(之一)○释此一品。 亦有四门。 初来意。 【疏】来意中。 有通有别。 通谓上来三品.已答十句生解所依。 此下正答生解因果。 故次来也。 生解因中。 先答十住。 住揽信成。 将答所成。 先辨能成。 又正答十信。 故下三品来也。 後别者。 三品明信有解.行.德。 解为二本。 此品先来。 (【钞】通谓下。 明尽一分来意。 直尽第七会来。 生解因中下。 惟明下三品来意。 )○二释名。 【疏】释名者。 菩萨是人。 问明是法。 遮果表因。 故云菩萨。 问即是难。 明即是答。 然问有二种。 一泛尔相问。 梵云必理车。 二者难问。 谓以理徵诘。 梵云鉢罗室囊。 即今品意也。 答亦有二。 一但依问酬报.曰答。 二若俱为解释.旁兼异义.美言赞述.令理显焕.曰明。 即今品意也。 明亦破暗。 能除问者之疑暗故。 今文殊九首.互为明难。 递作碪椎。 研核教理.以悟羣生。 故以名也。 又长行明起於问。 偈颂明解於问。 故曰问明。 不云答者。 欲以明兼於问故。 问有二义。 故得称明。 一问中徵责诘难理尽。 使答者亡言。 此至明之问也。 二以问中进退诘理令现。 使答者易释。 故以为明。 又明即法明。 以十菩萨问出十种法明。 故曰问明。 虽诸义不同。 皆菩萨之问明。 依主释也。 ○三宗趣。 【疏】宗趣者。 亦先通後别。 通复二义。 一通分宗。 二通会宗。 并如会初。 二别明此品。 有其二义。 一望当品。 以十甚深为宗。 依成观解为趣。 二望後二品。 则以甚深观解为宗。 成後行德为趣。 【论】约分三门。 一释品名目者。 为成十种信根。 长十种信力。 文殊师利觉首等。 互为主伴。 问十种法明故。 故为问明品。 二释品来意者。 前品如来足下轮中放光开觉。 所照佛境远近。 令信心者.一一观之无碍。 令心行广大.称法界故。 又文殊师利菩萨.以十偈颂。 叹佛十德。 劝令信心者修行故。 此问明品.即是明十信心者正修行之行.及断疑故。 有此品来也。 三随文释义者。 於此品一段文中.有十一段经。 明文殊觉首十菩萨等.互为主伴。 问十种法明。 各以菩萨之名.即表十信所行之行。 文殊还以名下之行.以相谘问。 十菩萨等.各以自行之法.以颂答之。 令信心者.依而仿学。 其十问十颂.其文如下。 最下一段.都结十方同此。 ○四释文。 此下至菩萨住处.明生解之因。 配十句问。 如前问中。 依文次第.且分为六。 初此下三品.明未信令信。 二第三会.已信令解。 三第四会.已解令行。 四第五会.已行令起愿。 五第六会.已起愿令证入。 六十定品.至住处品.已证入令等佛。 今初三品.即为三别。 此品明正解理观。 次品明随缘愿行。 贤首品明德用该收。 就初分二。 先问答显理。 後示相结通。 前中以十菩萨各主一门。 显十甚深。 即为十段。 一缘起甚深。 二教化甚深。 三业果甚深。 四说法甚深。 五福田甚深。 六正教甚深。 七正行甚深。 八正助甚深。 九一道甚深。 十佛境甚深。 此十甚深。 次第云何。 缘起深理。 总该诸法。 观解之要。 故首明之。 众生迷此。 故须教化。 违化顺化.有善恶业。 欲知此业.由说法成。 然说法成善。 唯佛福田。 既说顺田.须持圣教。 教在勤行。 行须助道。 助必有正。 殊途同归。 得一道者。 当趣佛境。 故为此次。 又此十种。 亦可配於十信。 但不次耳。 文殊佛境即当信心。 文殊主信故。 佛境即所信故。 约发心次第。 信居其初。 约所信终极。 最居其後。 亦明十心。 不必次故。 勤首即进心。 财首为念心。 明四念故。 德首定心。 心性无念为上定故。 智首即慧心。 慧为上首。 兼已庄严。 故有十度。 法首即不退心。 如说修行.不得退故。 宝首即戒心。 三聚无缺.如宝珠故。 业果甚深.戒所招故。 觉首即护法心。 缘起甚深.是所护故。 目首即愿心。 福田等一。 由愿异故。 目能将身。 如愿导行故。 贤首即回向心。 以归一道。 即回向真如。 一身一智等。 即是佛果。 文云。 如本趣菩提。 所有回向心等。 以是圆融十法。 故各兼多义。 又亦摄十信之十德。 恐繁不叙。 (【钞】然十甚深。 即迁禅师所立。 今古同遵。 缘起深理者。 若染若净。 染净交彻。 无不摄故。 摄论云。 菩萨初学。 应先观诸法如实因缘。 以成正信。 及正解故。 又此十种下。 先正配释。 然十信心。 谓一信。 二进。 三念。 四定。 五慧。 六不退。 七戒。 八护法。 九愿。 十回向。 配文可知。 以是圆融下。 後通妨难。 谓有难云。 信进等相.释处易知。 今十甚深.文义兼广。 何得而是十信等耶。 故为此答。 又亦摄者。 信有十德。 一亲近善友。 二供养诸佛。 三修习善根。 四志求胜法。 五心常柔和。 六遭苦能忍。 七慈悲深厚。 八深心平等。 九爱乐大乘。 十求佛智慧。 配十甚深者。 一即正教甚深。 近佛善友.闻教法故。 二即福田甚深。 三即业果。 四即缘起。 五即正行。 六即助道。 七即教化。 八即一道。 九即说法。 十即佛境。 通说佛智为所信故。 既有多含。 故文义兼广。 )○且为十甚深解。 然有二义。 一约行。 二约法。 言约行者。 文殊发问。 九菩萨答。 明妙慧通於众行。 九菩萨问。 文殊为答。 明众行成於妙慧。 言约法者。 初九显差别义。 後一显差别同归佛境。 此二不二。 成信中之观解。 文中十段。 皆先问後答。 又先起明问。 後解问明。 今初缘起甚深中二。 初问。 二答。 问中二。 初彰问答之主。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 问觉首菩萨言。 【疏】问觉首者。 彼得此门故。 缘起深义。 不觉则流转故。 ○二正显问端。 略起五门。 初问所为者。 有二义故。 最初问之。 一拂异见。 二显深理。 拂见有三。 一令诸菩萨知法从缘。 异外道见。 二知从心现。 舍二乘见。 三但心性起。 不同权教。 二显深理者。 令诸大菩萨.於此实义.发深信解。 起行证真。 始终皆实。 故问斯义。 起信论云。 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依一心法。 有真如门。 及生灭门。 彼论依此.生净信故。 (【钞】二显深理者。 疏文分二。 先正明。 令始涉者.便悟心性。 超乎大方。 故云始终皆实。 起信论云下。 第二引证。 具如论所明。 )二述问意者。 谓明心性是一.云何见有报类种种。 若性随事异.则失真谛。 若事随性一.则坏俗谛。 设彼救言。 报类差别.自由业等熏识变现.不关心性。 故无相违者。 为遮此救。 故重难云。 业不知心等。 谓心业互依。 各无自性。 自性尚无。 何能相知而生诸法。 既离真性。 各无自立。 明此皆依心性而起。 心性既一.事应不多。 事法既多.性应非一。 此是本末相违难。 亦是理事相违。 亦一异相违。 亦真妄相违。 三拣定所问者。 准此问意。 离如来藏.不许八识能所熏等别有自体。 能生诸法。 唯如来藏.是所依生。 亦不可言八识无二类.故名心性一。 以能生种种.非相违故。 亦非第八而为性一。 熏成种种.非相违故。 心性之言.非第八故。 答中既言法性本无生。 示现而有生。 法性即是真如异名。 正与报事相违。 故成难耳。 文殊欲显实教之理。 故以心性而为难本。 欲令觉首以法性示生。 决定而答。 海会同证。 楞伽.密严.皆广说故。 (三拣定所问者。 意云。 此是假名法相师问.欲显法性义。 非是法性师问.显成法相义。 故云拣定。 亦不可言下。 二遮救也。 即法相师救云。 此法性师难法相义。 心性是一者。 八识心王。 同是心故。 名为性一。 破云。 生於种种。 即眼耳鼻舌等。 故非相违。 亦非第八下。 遮转救云。 若八识非一。 第八赖耶.此是一义。 故今破云。 第八正是所熏心体。 含多种子。 熏成种种。 亦非相违。 心性之言下。 以理正折。 第八但是心相生灭。 非唯识性。 答中既云法性示生。 不言第八无生示生。 明是真如随缘义耳。 )四会相违者。 问。 若尔。 瑜伽等中。 异熟赖耶.从业惑种.办体而生。 非如来藏随缘所成。 如何会释。 答。 瑜伽等中.对於凡小。 约就权教.随相假说。 楞伽密严.对大菩萨。 依於实教.尽理而说。 既机有大小。 法有浅深。 教有权实。 故不相违。 故密严云。 佛说如来藏。 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 藏即赖耶识。 此明守权拒实。 诃为恶慧。 又彼经云。 如来清净藏。 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 展转无差别。 楞伽中。 真识现识.如泥团与微尘。 非异非不异。 金庄严具.亦复如是。 皆此义也。 又彼经云。 如来藏为无始恶习所熏。 名为藏识。 又入楞伽云。 如来藏.名阿赖耶识。 而与无明七识共俱。 又起信论云。 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 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 又如达磨经颂云。 无始时来界。 为诸法等依。 摄论等就初教释云。 界者。 因义。 即种子识。 宝性论翻此颂云。 此性无始时等。 彼论就实教释云。 性者。 谓如来藏性。 如圣者胜鬘经说。 依如来藏故有生死。 依如来藏故有涅盘。 以此等文。 故知两宗不同.浅深可见。 又唯识等。 亦说真如是识实性。 但後释者.定言不变。 失於随缘。 过归後辈耳。 (四会相违者。 此门蹑前而起。 谓若依上如来藏随缘成立。 则违瑜伽等。 故会之。 先叙所违。 玄谈已释。 後答下。 会通。 先相宗意。 後楞伽下。 申性宗意。 故密严下。 引证。 初引密严。 次引楞伽。 及入楞伽。 又引起信。 又引达磨经颂。 及胜鬘。 皆证如来藏随缘之义。 具如彼文。 兹不繁出。 又唯识下。 引唯识论文。 结同法性。 故论云。 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识实性。 释曰。 既用真如为识实性。 明知天亲亦用如来藏而成识体。 但後释论之人.唯立不变。 故云过归後辈。 况世亲造佛性论。 广用胜鬘。 )○五释文。 佛子。 心性是一。 云何见有种种差别。 所谓往善趣恶趣。 诸根满缺。 受生同异。 端正丑陋。 苦乐不同。 业不知心。 心不知业。 受不知报。 报不知受。 心不知受。 受不知心。 因不知缘。 缘不知因。 智不知境。 境不知智。 【疏】文分三。 初佛子下。 立宗案定。 谓心之性故。 是如来藏也。 又心即性故。 是自性清净心也。 又妄心之性.无性之性.空如来藏也。 真心之性.实性之性.不空如来藏也。 皆平等无二。 故云一也。 二云何下。 设难相违。 初总显相违。 谓心性既一.云何而有五趣诸根.总别殊报。 故云种种。 (【钞】五趣等者。 如持五戒。 招得人身。 是总报业。 由於因中有瞋忍等。 於人总报而有妍媸。 名别报业。 唯识亦名为引满业。 能招第八引异熟果.故名引业。 能招第六满异熟果.名为满业。 俱舍亦云。 一业引一生。 多业能圆满。 犹如缋像。 先图形状。 後填众彩等。 然其引业能造之思.要是第六意识所起。 若其满业能造之思。 从五识起。 )二所谓下。 别示相违。 十事五对。 初约总报。 明趣有善恶。 善谓人天。 恶谓三涂。 下四对.皆约别报。 诸根下。 於前善恶趣中.各根有满缺。 谓眼等内根。 受生下。 於前满缺中.各生有同异。 谓四生不同。 胜劣处异。 端正下。 於上同异生处.各貌有妍媸。 苦乐下。 於上妍媸.各受有苦乐。 上之五对。 前前皆具後後。 後後必带前前。 展转异同。 成多差别。 故云种种不同。 心性是一。 其义安在。 第三结成前难。 此文意稍难见。 略为二解。 一依古德作遮救重难。 如前第二问意中辨。 二直结成前难。 且依此释文。 有二。 一先明大意。 自有三意。 由前难意亦有三故。 一直问所以。 故今结云。 非但本性是一。 我细推现事.各不相知。 既有种种.何缘不相知。 既不相知.谁教种种。 若谓业令种种.业不知心。 若谓心令种种.心不知业。 一一观察。 未知种种之所由也。 二怀疑重难。 故结云。 既不相知。 为是一性。 为是种种。 三作相违难。 结云。 一性随於种种.即失真谛。 种种随於一性.即失俗谛。 今见种种。 又不相知。 此二互乖.云何并立。 二正释本文。 亦有十事五对。 略为二解。 一通。 二别。 初通。 谓总观前来总别二报。 一业不下。 就先业因.约能所依以难。 然有二意。 一约本识。 谓业是能依。 心是所依。 离所无能。 故云业不知心。 离能无所。 故云心不知业。 以各无体用.不能相成。 既各不相知.谁生种种。 下并准之。 二约第六识。 业是所造。 心是能造。 并皆速灭。 起时不言我起。 灭时不言我灭。 何能有体而得相生。 成种种耶。 (一约本识者。 业是心所。 故依於心。 心是第八.为根本依。 离所无能下。 释不相知义。 以相待门释。 言离所无能者。 既无所依心王。 亦无能依之业。 今依心有业。 业从缘生。 故无自性。 不能知心。 离能无所者。 离能依业。 则心非所依。 今由业成所依。 所依无性。 故不能知业。 以各下。 结。 谓各从缘成。 性空无体。 相依无力。 故云无用。 觉首亦云。 无体用故。 故不相知。 二约第六识者。 即以第六识名心。 从於积集通相说故。 谓第六识。 人执无明。 迷真实义异熟理故。 以善不善相应思.造罪等三行。 熏阿赖耶。 能感五趣爱非爱等种种报相。 但云六者。 谓五识无执。 不能发润。 故非迷理。 无推度故。 不能造业。 虽造满业。 亦非自能。 但由意引。 方能作故。 并皆速灭者。 明不相知。 通相而言。 皆约无体用故。 别相而言。 用门不同。 此用二门。 一无常门。 故言并皆速灭。 净名弟子品云。 优波离。 一切法.如幻如电。 诸法不相待。 乃至一念不住。 诸法皆妄见故。 心业皆空。 下经云。 众报随业生。 如梦不真实。 念念常灭坏。 如前後亦尔。 故由无常。 不能相知。 起时不言我起下。 即无我门。 约法无我明不相知。 故净名问疾品云。 又此病起。 皆由着我。 是故於我.不应生着。 既知病本。 即除我想。 及众生想。 当起法想。 应作是念。 但以众法.合成此身。 起唯法起。 灭唯法灭。 释曰。 上以法遣我。 次经云。 又此法者。 各不相知。 起时不言我起。 灭时不言我灭。 释曰。 此总显我空。 明不相知。 次经又云。 彼有疾菩萨。 为灭法想。 当作是念。 此法想者。 亦是颠倒。 颠倒者.即是大患。 我应离之。 云何为离。 谓离我我所。 云何离我我所。 谓离二法。 云何离二法。 谓不念内外诸法。 行於平等。 云何平等。 谓我等涅盘等。 所以者何。 我及涅盘.此二皆空。 以何为空。 但以名字故空。 如此二法.无决定性。 释曰。 此破法显空。 今但取我法不相知义。 故略用二句。 次下经云。 得是平等。 无有余病。 唯有空病。 空病亦空。 释曰。 此以空空破空。 非今所要。 因便引来。 成一段义毕耳。 )二受不下。 约得报果时.难能所受。 谓受是报因。 即名言种。 为业所引.受所受报。 离报无受。 故云受不知报。 离受无报。 故云报不知受。 以并无体故。 准前应知。 (第二对者。 此释受不知报.报不知受。 受是能受之因。 报是所受之报。 此上总明。 谓受是报因下。 别释。 即名言种者。 唯识第八云。 复次生死相续。 由诸习气。 然诸习气.总有三种。 一名言习气。 二我执习气。 三有支习气。 名言习气者。 谓有为法。 各别亲种。 名言有二。 一表义名言。 即能诠义音声差别。 二显境名言。 即能了境心心所法。 随二名言所熏成种。 作有为法各别因缘。 释曰。 言各别亲种者。 三性种异故。 能诠义声者。 拣无诠声。 彼非名故。 名是声上屈曲。 唯无记性。 不能熏成色心等种。 然因名起种。 名名言种。 显境名言。 即七识见分等心。 非相分心。 相分心者。 不能显境故。 此见分等。 实非名言。 如言说名。 显所诠义。 此心心所法.能显所了境。 如似彼名.能诠义故。 随三名言.皆熏成种。 二我执习气。 三有支习气。 并如六地。 有支即是今文。 为业所引。 能引之业故。 唯识云。 三有支习气。 谓招三界异熟业种。 有支有二。 一有漏善。 即能招可爱果业。 二诸不善。 即能招非爱果业。 随二有支所熏成种。 令异熟果.善恶趣别。 故论颂云。 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余异熟。 此能引业。 即诸业习气。 此名言种。 即二取习气。 言为业所引者。 即彼俱义。 亲办果体.即由名言。 若无业种.不招苦乐。 如种无田.终不生芽。 故此名言.由业引起。 方受当来异熟之果.苦乐之报。 故六地云。 业为田。 识为种。 离报无受下。 释不相知。 亦约相待空故。 )三心不下。 约名言因.就能所依难。 谓前能受报因.依心无体。 故无相知。 余义同前。 (三约名言等者。 标也。 即将第二对中能受名言之因。 对第一对中所依本识。 前以业依识难。 今以种依现行难。 谓前能受报因下。 释不相知。 但释受不知心。 不解心不知受。 故结云。 余义同前。 若具。 应云。 所依心体.若离能依.亦无所依。 无所依故。 不能相知。 )四因不下。 约因缘亲疎相假难。 谓所引名言为因。 能引业为缘。 相待相夺。 各无自性。 如不自生等。 准之。 (四约因缘等者。 取前第二对中所引名言.及能引业。 相对以明。 此即标也。 谓所引下。 出体。 相待相夺下。 释不相知。 言相待者。 业无识种.不亲办体。 识无业种.不招苦乐。 既互相待.即各无自性。 言相夺者。 以业夺因.唯由业招。 故因如虚空。 以因夺缘.即唯心为体。 故业如虚空。 互夺独立.亦不能相知。 互夺两亡。 无可相知。 如不自生等者。 引例以释。 以缘夺因.故不自生。 以因夺缘.故不他生。 因缘合辨.相待无性.故不共生。 互夺双亡.无因岂生。 以此不生.类於不知。 居然易了。 即以因为自。 以缘为他。 合此为共。 离此为无因。 互有尚不相知。 互无岂能相知。 )五智不下。 约境智相对.相见虚无难。 谓境是心变.境不知心。 心托境生.心不知境。 以无境外心.能取心外境。 是故心境虚妄.不相知也。 (五约境智等者。 相即相分。 见即见分。 诸心心所.略有二分。 广说有四。 如下当辨。 谓境是心变下。 明不相知义。 先约唯识能所变释。 後以无境外下。 约当经互融以说。 故下经云。 无有智外如.为智所入。 亦无如外智.能证於如。 无有少法.与法同住。 以举心摄境.则无心外之境。 举境摄心.则无境外之心。 以性无二.相即性故。 相随性融。 随一皆摄。 上约真心。 後心境虚妄下。 约其妄心。 真即互融。 妄俱无体。 故下答中云。 能缘所缘力。 种种法出生。 速灭不暂停。 念念悉如是。 即显妄无性.故不相知也。 然上五对。 初及第四.唯约因中。 第二一对.因果对辨。 第三一对.心含因果。 第五一对.义通因果。 修因二取.即名言等。 故唯识论释二取.二中总有四义。 一者相见。 二者名色。 三者王所。 四者本末。 末即六识异熟。 本即第八异熟。 四种二取.皆能熏发。 亲能生彼本识上功能。 名二取习气。 所变心境.即通果也。 又能变之心是因。 所变之境是果。 心托境生.俱通因果。 )○二别观者。 以初二对.结趣善恶。 趣善恶者。 正由业熏.受总报故。 (第二别观者。 上云通观。 五对之中.一一通前善恶趣等.五对本难。 今即以斯五对.别对前五。 而前後钩锁。 但有四重。 细寻可见。 以初二对结趣善恶者。 标也。 趣善恶者.正由业熏。 是第一对.业不知心心不知业。 此对为因。 次云受总报故。 即第二对.受不知报报不知受。 初对为因。 受第二对报。 总报即是趣善恶故。 )二复以第二及第三对.结受生同异。 初对以名言种.对所生处。 次对以名言种.对能依本识。 (二复以第二等者。 钩取前二对中第二对。 即重明受不知报报不知受。 受即名言种。 故云。 初对以名言种对所生处。 谓亦由识种.往所生处。 故初地云。 於三界田中.复生苦芽。 次对以名言等者。 即心不知受受不知心。 受即名言种。 心即能依本识者。 依名言种.招现行识。 故识为能依。 则此心言.通因及果。 上约因中本识.故为所依。 今约果中.故为能依。 )三复以第三及第四对.结苦乐不同.及端正丑陋。 初对观现受时。 次对观苦乐因.及彼妍媸.皆由缘令异。 谓损益因.成苦乐果。 以瞋忍因.成妍媸果。 (三复以第三等者。 即通以此二对.双结前二对。 初对观现受时者。 即心不知受受不知心。 谓亦由受因.受苦乐体.及妍媸故。 若有识种本识.此二亦无所依。 次对观苦乐因等者。 即因不知缘缘不知因。 谓损益下。 别示二对之相。 由损他业.感於苦报。 由益他业.感於乐报。 以瞋恚业.感於丑陋。 由忍辱业.感於端正。 此中言因.名缘为因。 此中言果.是别报果。 )四复以第四及第五对.结诸根满缺。 亦由满业因缘.有损他益他之异。 故成内六处满缺之果。 又由内根有满缺。 故於分别位.了境不同。 并皆无性。 各不相知。 谁令种种。 (四复以第四等者。 此上总明。 亦由满业下。 别说其相。 满业.即第四对因不知缘缘不知因。 缘即是业。 唯取满业。 由损他眼耳.成盲聋等。 由益他六根等.成六处满足。 又由内根等者。 即第五对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谓智於境.有信进念定慧之满足。 则受果中.亦具五根明利胜上。 若智於境.信等随阙。 或非深厚。 则得果时.五根随缺。 或成下品。 并皆无性下。 上别释中。 但出能对所对二种法体。 今则总明不相知义。 在文易了。 意云。 并各相依。 从缘无性。 何有能所熏等而能相知。 既不相知者。 此但约第一直问意结。 亦应带疑云。 为是种种。 为是一性。 结成难云。 一性随於种种.则失真谛。 种种随於一性.则失俗谛。 一性即不相知。 亦应结云。 种种随於不相知.则失俗谛。 不相知随於种种.则失真谛。 )○二答。 时觉首菩萨以颂答曰。 仁今问是义 为晓悟羣蒙我如其性答 惟仁应谛听【疏】答中分二。 初偈赞问许说。 上半赞问。 谓文殊自究深旨.一向为他.仁心弘益也。 次句许说分齐。 称性说故也。 後句劝听。 言同意别也。 故令谛受。 诸法无作用 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 各各不相知【疏】二正答。 答势纵横。 具答前来三重问意。 分为二。 前五答前结成之中。 以何因缘而不相知。 用此释成。 答前难故。 首而明之。 後五正答前难。 今初分二。 先一法说。 後四喻况。 今初。 意云。 特由从缘种种。 故不相知也。 即此偈上半出因。 下半结归本宗。 後四即为同喻。 量云。 眼等是有法。 定不相知故是宗法。 因云。 从缘无体用故。 同喻云。 如河中水。 河水无体用。 河水不相知。 眼等无体用。 眼等不相知。 若以缘起相由门释者。 初句因缘相假。 互皆无力。 次句果法含虚。 故无体性。 至下喻中。 别当释之。 是故虚妄缘起。 略有三义。 一由互相依。 各无体用。 故不相知。 二由依此无知无性。 方有缘起。 三由此妄法.各无所有。 故令无性真理.恒常显现。 现文但有初後二意。 言诸法者。 非唯举前十事五对。 亦该一切有为法也。 果从因生。 果无体性。 因由果立。 因无体性。 因无体性.何有感果之用。 果无体性.岂有酬因之能。 又互相待.故无力也。 以他为自.故无体也。 下半结中。 是故者。 是前体用俱无故。 故彼一切法.各各不相知也。 (【钞】果从因生等者。 上取义便。 但因无力。 说果无体。 今欲尽理.故具举之。 则上句诸法通於因果。 先以因缘门.明因果俱无体。 因无体性下。 以上无体.释成因果无用。 体尚不立。 用安得存。 又互相待下。 以相待门明无体用。 先明因果无用。 故云无力。 以他为自下。 明因果无体。 既全揽他。 故无自体。 )譬如河中水 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疏】第二喻况。 略有二意。 一以此四喻通释诸法不相知言。 二别对前文诸不相知。 兼通前设难。 今初。 以四大为喻。 然各上三句喻况。 下句法合。 然此四喻。 各显一义。 一依水有流注。 二依火焰起灭。 三依风有动作。 四依地有任持。 法中四者。 一依真妄相续。 二依真妄起灭。 三妄用依真起。 四妄为真所持。 然此法喻.一一各有三义。 一唯就能依。 二依所依。 三唯所依。 今初喻中。 唯就能依者。 流也。 然此流注有十义不相知。 而成流注。 一前流不自流。 由後流排故流。 则前流无自性。 故不知後。 二後流虽排前。 而不到於前流。 故亦不相知。 三後流不自流。 由前流引故流。 则後流无自性。 故不能知前。 四前流虽引後而不至後。 故亦不相知。 五能排与所引无二。 故不相知。 六能引与所排无二。 故不相知。 七能排与所排亦无二。 故不相知。 八能引与所引亦无二。 故不相知。 九能排与能引不得俱。 故不相知。 十所排与所引亦不得俱。 故不相知。 是则前後互不相至。 各无自性。 只由如此无知无性.方有流注。 则不流而流也。 肇公云。 江河竞注而不流。 即其义也。 然上云前後者。 通於二义。 一生灭前後。 谓前灭後生。 互相引排。 二此彼前後。 即前波後波。 小乘亦说当处生灭。 无容从此转至余方。 而不知无性缘起之义耳。 (【钞】然此流注下。 别示不相知。 谓欲显不相知理。 故寄前後流异。 成其十门。 若不说前後之流。 将何不相知耶。 一河之水。 不出前後。 则千里九曲.皆悉无性。 不相知矣。 然虽十义.本唯二流。 成两重能所。 前流望引为能。 望排为所。 後流望排为能。 望引为所。 以斯四义.相集成十。 肇公下。 引他证成。 即物不迁论。 然其相连.总有四句。 论云。 既无往反之微朕。 有何物而可动乎。 然则旋岚偃岳而常静。 江河竞注而不流。 野马飘鼓而不动。 日月历天而不周。 复何怪哉。 今四喻中.但用水风。 彼无火地。 然上云下。 别释前後二字。 一生灭前後者。 此即竖说。 如壮与老。 谓此流水刹那生灭。 前刹那灭。 後刹那生。 二此彼前後者。 犹如二人.同行狭径。 後人排前。 前人引後。 此即横说。 分分之水.皆有前後。 乃至毫滴.亦有前毫後毫。 故聚众多.皆成流注。 则无性矣。 小乘亦说下。 拣定不相知理。 先举小乘。 而不知下。 举大异小。 小乘即俱舍论业品中。 释身表许别形。 非行动为体。 以诸有为法。 有刹那尽故。 论文初句.论主标有宗义。 下三句破正量部。 以正量部谓以动身为身表体。 故论破之。 然正量部心心所法.则有刹那。 此之动色.无有刹那。 今论主明有为法.皆有刹那。 何以知有。 後有尽故。 既後有尽。 知前有灭故。 论云。 若此处生。 即此处灭。 无容从此转至余方。 释曰。 此生此灭。 不至余方。 同不迁义。 而有法体是生是灭。 故非大乘。 大乘之法.缘生无性。 生即不生。 灭即不灭。 故迁则不迁。 则其理悬隔。 然肇公论.则含二意。 显文所明.多同前义。 故云。 伤夫人情之惑久矣。 目对真而莫觉。 既知往物之不来。 而谓今物而可往。 往物既不来。 今物何可往。 何则。 求向物於向。 於向未尝无。 责向物於今。 於今未尝有。 於今未尝有。 以明物不来。 於向未尝无。 以明物不去。 覆而求今。 今亦不往。 是谓昔物自在昔。 不从今以至昔。 今物自在今。 不从昔以至今。 故仲尼曰。 回也见新。 交臂非故。 如此。 则物不相往来明矣。 既无往反之微朕。 又何物而可动乎。 即云。 然则旋岚等。 下文又云。 若古不至今。 今亦不至古。 事各性住。 何物而可去来。 释曰。 观肇公意。 既以物各性住而为不迁。 则滥小乘无容从此转至余方。 下论云。 故谈真有不迁之称。 导物有流动之说。 则以真谛为不迁。 而不显真谛之相。 若但用於物各性住为真谛相。 宁非性空无可迁也。 不真空义.方显性空。 义约俗谛为不迁耳。 )二依所依者。 谓前流後流.各皆依水。 悉无自体.不能相知。 然不坏流相。 故说水流。 三唯所依者。 流既总无。 但唯是水。 前水後水.无二性故.无可相知。 是则本无有流而说流也。 二法中三义者。 一流喻能依妄法。 二妄依真立。 三妄尽唯真。 初中妄缘起法.似互相藉。 各不能相到。 悉无自性。 故无相知。 是则有而非有也。 二依所依者。 谓此妄法.各各自虚。 含真方立。 何有体用.能相知相成。 即由此无知无成.含真故有。 是则非有而为有也。 三唯所依者。 谓能依妄法.逈无体用。 唯有真心。 挺然显现。 既无彼此.何有相知。 正由此义。 妄法有即非有。 以非有为有。 复说真性隐即非隐。 以非隐为隐。 (妄法有即非有.是初义。 隐即非隐.是第二义。 以正为事隐之时而有所依故。 以非隐为隐.即第三义。 理常现故。 )此上三意.即三种答。 答上三种问。 思之。 (思之者。 以易见故。 若具说者。 第一妄法有而非有。 答前直问。 既有种种。 何缘不相知。 谓种种是妄有。 体即非有。 故不相知。 二答怀疑。 为是种种。 为不相知。 故今答云。 能依妄法.依所依真。 妄常种种。 真常无知故。 三答结成难者。 即妄即真故。 种种不乖不相知也。 )何故以水喻真心者。 以水十义.同真性故。 一水体澄清。 喻自性清净心。 二得泥成浊。 喻净心不染而染。 三虽浊不失净性。 喻净心染而不染。 四若澄泥净现。 喻真心惑尽性现。 五遇冷成冰而有硬用。 喻如来藏与无明合成本识用。 六虽成硬用而不失软性。 喻即事恒真。 七煖融成软。 喻本识还净。 八随风波动.不改静性。 喻如来藏随无明风.波浪起灭.而不变自不生灭性。 九随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动自性。 喻真心随缘流注.而性常湛然。 十随器方圆.而不失自性。 喻真如性普徧诸有为法.而不失自性。 略辨十义。 少分似真。 故多以水为喻。 此义见文虽似不具。 而大通众经。 亦如大火聚 猛焰同时发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疏】第二依火焰起灭喻中。 三义同前。 初唯焰者。 谓焰起灭.有其二义。 一前焰谢灭.引起後焰。 後焰无体而不能知前焰。 前焰已灭.复无所知。 是故各各皆不相知。 二前焰若未灭。 亦依前引无体。 故无能知。 後焰未生。 故无所知。 是故彼亦各不相知。 妄法亦尔。 刹那生灭.不能自立。 谓已灭未生.无物可知。 生已则灭.无体可知。 是故皆无所有也。 斯则流金烁石而不热也。 二依所依者。 谓彼火焰.即由於此无体无用不相知故.而有起灭虚妄之相。 是则揽非有而为有也。 妄法亦尔。 依此无所依之真理。 方是妄法。 是亦非有为有也。 (【钞】二依所依者。 亦先喻後合。 然与水喻。 释有影略。 水喻以水为所依。 今以焰无体用而为所依。 若例前流依於水者。 应以火为所依。 火是热性。 身所触故。 焰是色动。 有形显故。 若依此释。 应云。 前焰後焰。 皆依於火。 以无自性。 故无相知。 是则依水依火.明二空所显不空真理以为所依。 若无体用为所依者。 则显依他无性.即是圆成。 二空真理以为所依。 显义无方。 故有影略。 下唯所依.亦准斯释。 又若例後风喻。 风依物动。 则火依薪有。 薪为可燃。 火是能燃。 故以燃因可燃。 则燃无体。 可燃因燃.则可燃无体。 则以无性可燃而为所依。 )三唯所依者。 推起灭之焰。 体用俱无。 无焰之理。 挺然显现。 是则无妄法之有。 有妄法之无。 湛然显现。 遂令缘起之相.相无不尽。 无性之理.理无不现。 上三义中。 亦如次喻答前三问也。 下二喻准知。 (上三义中下。 对问会通。 唯焰无性.故不相知。 答直问也。 能依种种.所依无二。 答怀疑也。 即事同真.故不相违。 答设难也。 在义易了。 故云准知。 )又如长风起 遇物咸鼓扇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疏】第三依风有动作。 喻妄用依真起。 三义同前。 一唯动者。 离所动之物.风之动相了不可得。 无可相知。 妄法亦尔。 离所依真.体不可得。 故无相知。 斯则旋岚偃岳而常静也。 (【钞】斯则旋岚偃岳而常静者。 即肇公言。 亦云随岚。 即兴云之风。 北方风也。 亦是劫坏时风。 )二依所依者。 谓风不能自动。 要依物现动。 动无自体可以知物。 物不自动。 随风无体。 不能知风。 法中。 能依妄法.要依真立.无体知真。 真随妄隐。 无相知妄。 三唯所依者。 谓风鼓於物。 动唯物动。 风相皆尽.无可相知。 妄法作用.自本性空。 唯所依真.挺然显现。 是故妄法全尽而不灭。 真性全隐而恒露。 能所熏等。 法本自尔。 思之可见。 (是故妄法下。 结文有两对。 具上三门。 妄法全尽而不灭者。 单取妄法全尽是初门。 将上而不灭。 对下真性全隐。 为第二门。 以不灭为能依。 全隐为所依故。 下句中而恒露。 即第三门。 )又如众地界 展转因依住各各不相知 诸法亦如是【疏】第四依地有任持者。 喻妄为真所持。 三义同前。 初地界因依。 有二种义。 一约自类。 二约异类。 前中从金刚际上至地面。 皆上依下。 下持上。 展转因依而得安住。 然上能依.皆离所无体而能知下。 然下能持。 皆亦离所无体可令知上。 又上上能依.彻至於下。 无下可相知。 下下能持.彻至於上。 无上可相知。 是故若依若持.相无不尽。 所现妄法.当知亦尔。 必粗依细。 谓苦报依於业。 业依无明造。 无明依所造。 展转无体。 无物可相知。 斯则厚载万物而不仁也。 肇公亦云。 乾坤倒覆。 无谓不静也。 (【钞】初唯能依。 此中立名.与前小异。 前云。 一唯流.唯焰.唯动。 今初云。 地界因依。 则喻势小异。 一约自类者。 犹如累墼。 余并可知。 斯则厚载者。 不恃仁德也。 老子云。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经云。 譬如大地。 荷四重任而无疲厌也。 次肇公下。 亦不迁论末。 总结云。 然则乾坤倒覆。 无谓不静。 洪水滔天.无谓其动。 苟能契神於即物。 斯不远而可知矣。 坤即是地。 故得引之。 )二约异类者。 如下文。 地轮依水轮。 水轮依风轮。 风轮依虚空。 虚空无所依。 准此。 妄境依妄心。 妄心依本识。 本识依如来藏。 如来藏无所依。 是故若离如来藏。 余诸妄法.各互相依。 无体能相知。 是则妄法无不皆尽。 二依所依者。 地界正由各无自性而得存立。 向若有体。 则不相依。 不相依故.不得有法。 是故揽此无性.以成彼法。 法合可知。 三唯所依者。 谓揽无性成彼法者。 是则彼法无不皆尽。 而未曾不灭。 唯无性理而独现前。 余义同前。 上通答释成前难竟。 ○第二别对诸不相知。 及通前难者。 初水流转。 喻前二对不相知。 答趣善恶难。 以善恶趣流转体故。 (第二别对等者。 上之四喻.通喻五对不相知义。 今则别对。 言及通前难者。 即往善趣等五对难也。 初水流转者。 即业不知心心不知业。 受不知报报不知受。 答趣善恶者。 上云。 心性是一。 云何见往善趣恶趣。 答云。 善趣恶趣.即是总报。 由业熏心.受所受报。 如水漂流。 言流转体者。 体即赖耶。 故唯识云。 恒转如瀑流。 释论云。 如瀑流水。 非断非常。 相续长时。 有所漂溺。 此识亦尔。 从无始来.刹那刹那。 果生因灭。 果生故非断。 因灭故非常。 漂溺有情。 令不出离。 亦如起信云。 如大海水。 因风波动。 楞伽云。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等。 二地经云。 一切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 )二大火。 喻第二三对不相知。 答前诸根受生。 如火依薪。 有生灭故。 (二大火喻者。 此亦钩锁第二对。 前已用竟。 今复喻之。 谓受不知报报不知受。 及心不知受受不知心。 答前诸根受生者。 答前二难。 由前问云。 心性是一。 何以见有诸根满缺。 及受生同异。 故今答云。 诸根满缺。 受生同异。 皆由识种.受所受报。 亦依於心。 如火依薪故。 )次以长风喻前因缘。 答前好丑。 遇物鼓扇。 现诸相故。 (次以长风者.唯喻一对。 谓因不知缘缘不知因。 答前好丑者。 谓前问云。 心性是一。 云何见有端正丑陋。 故今答云。 今所受报有妍媸者。 由业缘异.令报好丑。 如风东西。 令物偃倚。 相各不同。 )次以地界亦喻因缘。 答前苦乐。 展转因依。 似轻重故。 又喻前境智。 答前诸根随种所生。 根等异故。 (答前苦乐者。 喻不相知。 则同於风。 答前苦乐.则不同风。 谓上问言。 心性是一。 云何见有受苦受乐。 故今答云。 善因乐果。 恶业苦报。 苦乐多种。 如地轻重。 又喻前境智者。 前以风地二喻.同喻因缘一不相知。 今一地喻。 喻二不相知。 答前诸根者。 以诸根有二义。 一约眼等诸根.则火喻以答。 二信等.今地喻以答。 地虽是一.随种生芽。 心性虽一.随报成异。 故信进等.各各不同。 )上来总别.并答释成中.以何因缘各不相知竟。 ○第二五偈。 答前设难。 文分为三。 初三偈正答前难。 次一偈。 释成前义。 第三一偈。 拂迹入玄。 今初。 先明大意。 次正释文。 今初。 前问有三重。 今此三偈.一一具答上之三问。 谓第一直尔问云。 既有种种.何缘不相知。 前五偈答竟。 既不相知.何缘种种。 答有四因。 一妄分别故。 二诸识熏习故。 三由无性不相知故。 四真如随缘故。 初偈具二三。 余二各一义。 然此四因.但是一致。 谓由妄分别为缘.令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成有。 诸识熏习.展转无穷。 若达妄源.成净缘起。 诸宗各取.并不离象。 受一非余.斯为偏见。 (【钞】第二五偈。 答前设难。 今初前问有三下。 即先明大意。 於中有二。 第一总彰偈文之意。 二。 初正明。 然此四因下。 二融会。 言诸宗者。 上四因中。 初一通性相二宗。 二即法相宗。 三即无相宗。 四即法性宗。 据其实义.四因不阙。 方成缘起甚深之趣。 随情执见.则乖圣旨。 如盲摸象。 不全见象.然不离象。 盲不识乳.则一向夺之。 今盲摸象.则是分夺。 取其不离。 并顺圣教。 )上第二疑云。 为是种种。 为是一性。 今答云。 常种种。 常一性。 第三难云。 一性随於种种.则失真谛。 种种随於一性.则坏俗谛。 今答云。 此二互相成立。 岂当相乖。 性非事外.曾何乖乎种种。 种种性空.曾何乖乎一性。 由无方有.一性能成种种。 缘生故空.种种能成一性。 是以缘起之法.总有四义。 一缘生故有。 即妄心分别有。 及诸识熏习是也。 二缘生故空。 即上云。 诸法无作用。 亦无有体性。 是故彼一切。 各各不相知。 是也。 三无性故有。 论云。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经云。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即上随缘是也。 四无性故空。 即一切空无性是也。 (是以缘起之法下。 就四义中。 二义是空有之义。 谓缘生故有是有义。 无性故空是空义。 二义是空有所以。 谓无性故有.是有所以。 缘生故空.是空所以。 所以即因缘。 谓何以无性.得成空义。 释云。 由从缘生。 所以无性。 是故缘生.是无性空之所以也。 何以缘生得为有义。 释云。 特由无定性故。 方始从缘而成幻有。 是故无性.是有所以。 故中论四谛品云。 若人不知空。 不知空因缘。 及不知空义。 是故自生恼。 如不善呪术。 不善捉毒蛇。 若将四句总望空有。 则皆名所以。 故云。 缘生故名有。 缘生故名空。 无性故名有。 无性故名空。 良以诸法起必从缘。 从缘有故.必无自性。 由无性故.所以从缘。 缘有性无。 更无二法。 而约幻有。 万类差殊。 故名俗谛。 无性一味。 故名真谛。 又所以四句。 唯第三句引证成者。 无性故有。 理难显故。 若具证者。 一缘生故有者。 法华云。 但以因缘有。 从颠倒生故说。 净名云。 以因缘故诸法生。 中论云。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等。 皆因缘故有义也。 二缘生故空者。 经云。 因缘所生无有生。 论云。 若法从缘生。 是则无自性。 若无自性者。 云何有自法。 三中言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者。 亦四谛品。 由前诸品.以空遣有。 小乘便为菩萨立过云。 若一切法空.无生无灭者。 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菩萨反答云。 若一切不空.无生无灭者。 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谓小乘以空故无四谛。 菩萨以不空故.则无四谛。 若有空义。 四谛等成。 故有偈云。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 一切则不成。 即无性故有也。 经云。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者。 前已引竟。 今当重引。 即净名第二推善不善之本。 故经云。 善不善孰为本。 答曰。 身为本。 又问。 身孰为本。 答曰。 欲贪为本。 又问。 欲贪孰为本。 答云。 虚妄分别为本。 又问。 虚妄分别孰为本。 答曰。 颠倒想为本。 又问。 颠倒想孰为本。 答曰。 无住为本。 又问。 无住孰为本。 答曰。 无住则无本。 文殊师利。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叡公释云。 无住即实相异名。 实相即性空异名。 故从无性.有一切法。 余如别说。 四中应引净名云。 以何为空。 但以名字故空。 如是二法.无决定性。 经云。 法性本空寂。 无取亦无见。 又云。 一切法无性。 是则佛真体。 八地云。 无性为性。 中论始末.皆明无性.以显真空。 )是以无性缘生故空。 则非无见断见之空。 为真空也。 无性缘生故有。 则非常见有见之有。 是幻有也。 幻有即是不有有。 真空即是不空空。 不空空故.名不真空。 不有有故.名非实有。 非空非有.是中道义。 (会中道意。 明此中空有.皆是中道。 )又开此空有.各有二义。 一真空必尽幻有。 以若不尽幻有。 非真空故。 二真空必成幻有。 以若碍幻有.非真空故。 (又开此空有下。 二开义有二。 先正明。 一真空必尽幻有。 是相害义。 亦法界观中真理夺事门。 以事揽理成。 遂令事相无不皆尽。 唯一真理.平等显现。 以离真理外.无有少事可得故。 如水夺波.波无不尽。 般若中云。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等。 二真空必成幻有者。 是相作义。 及无碍义。 亦法界观中.依理成事门。 谓事无别体。 要因真理而得成立。 以诸缘起.皆无自性。 由无性理.事方成故.如波揽水而成立故。 亦是依如来藏.得有诸法。 故大品云。 若诸法不空。 则无道无果。 又中论云。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二幻有二义者。 一幻有必覆真空。 以空隐有现故。 二幻有必不碍真空。 以幻有必自尽。 令真空彻现故。 (一幻有必覆真空者。 即相违义。 亦法界观中事能隐理门。 谓真理随缘。 能成事法.然此事法既违於理。 遂令事显理不现也。 以离事外.无有理故。 如波夺水。 水无不隐。 是则色中无空相也。 二幻有必不碍真空。 是不相碍义。 亦相作义。 亦法界观中事能显理门。 谓由事揽理故.则事虚而理实。 以事虚故.全事之理挺然露现。 如由波相虚。 令水露现故。 论云。 若法从缘生。 是则无自性。 )文殊各以初义致难。 觉首各以後义而答。 以初二义.空有异故。 以後二义.空有相成故。 然此二不二谓有非有无二.为一幻有。 空非空无二.为一真空。 又非空与有无二.为一幻有。 空与非有无二为一真空。 又幻有与真空无二.为一味法界。 即中道义。 离相离性。 无障无碍。 无分别法门。 思以准之。 ○次正释文。 眼耳鼻舌身 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 而无能转者【疏】且第一偈答三问者。 初答何因种种。 此具二意。 一以八识熏习而成故。 初句五识。 次句心是本识。 集起义故。 意通六七.七谓审思量故。 六谓意之识故。 了别义故。 偈文窄故.不立识言。 亦诸情摄。 此从别义。 通则八识皆得心意识名。 诸情根者。 通於八种。 类非一故。 五依色根。 六依第七。 七八互依。 又第七识为染污根。 第八又为诸根通依。 云诸情根。 言以此者。 以上八识为能所熏。 展转为因.而常流转。 无别我人。 故云无能转者。 又识外无法.亦为无者。 (【钞】通则八识皆得心意识名者。 论云。 圣教正理为定量故。 谓薄伽梵。 处处经中说。 心意识三种别。 集起名心。 思量名意。 了别名识。 是三别义。 述曰。 此上总解。 为小乘谓未来名心。 过去名意。 现在是识。 种种分别。 然无别体。 今显经证论.如是三义.虽通八识。 而随胜显。 第八名心。 集诸法种.起诸法故。 第七名意。 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 余六名识。 於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 )(诸情根者。 通於八识.皆有根义。 已成非一。 况就八中.复有二类。 前五依色。 後三依心。 三依心中.复有单双互依之异。 言第七识为染污根者。 第四论云。 此意任运.恒缘藏识。 与四根本烦恼相应。 其四者何。 谓我痴.我见.我慢.我爱。 是名四种。 我痴者。 谓即无明。 愚於我相。 迷无我理。 故名我痴。 我见者。 谓我执。 於非我法。 妄计为我。 故名我见。 我慢者。 谓倨傲。 恃所执我。 令心高举。 故名我慢。 我爱者。 谓我贪。 於所执我.深生耽着。 故名我爱。 并表慢爱.有见慢俱。 遮余部师不相应义。 彼疏释云。 余部即萨婆多。 见爱慢三.不得俱起故。 论云。 此四常起.扰浊内心。 令外转识。 恒成杂染。 有情由此生死轮回.不能出离。 故名烦恼。 释曰。 由此四惑常俱等.故名染污根。 下论文中.往往皆名为染污意。 )(第八又诸识通依者。 即根本依也。 言诸识者。 不唯第七识。 心所等法.皆依此故。 直就第七.名染污根。 若为六依.则通染净。 故名为染净依。 )(以上八识等者。 释第三句。 前七为能熏。 第八为所熏。 故通云八识为能所熏。 七熏八种.七是八因。 八含七种.八是七因。 故云展转。 又依种起现。 现复熏种。 故展转无穷。 然此能熏所熏.通性相二宗。 成唯识.起信二论中.广显其义。 兹不繁引。 )(无别我下。 释第四句。 然有二意。 一破我执者。 即人也。 )(二又识外下。 破於法执。 即此言者.通一切法。 )二明由不相知。 方成种种。 上半出种种。 以此者。 以前不相知故。 举体性空。 方成流转。 即此八识.各无体性。 故无实我法而为其主。 向若有性。 不可熏变。 安得流转。 (二明不相知方成种种者。 即第二段。 明前四因中第三因也。 但由偈中以此二字。 取义不同。 故一偈文.通於二义。 取文全别。 前熏习义.则以此二字。 全指上半为流转因。 今显无性。 即上半偈为流转果。 上半出种种.即以此二字.指前五偈法喻所明不相知义为流转因。 即此八识下。 释第四句。 既所流无性.何有能转者耶。 其主者。 通於人法。 向若有性下。 上来顺释。 此下反释。 犹如金石。 各有坚性。 不可令易。 今此无性。 犹如於水。 遇冷成冰。 逢火便暖。 故中论云。 集若有定性。 先来所不断。 於今云何断。 道若有定性。 先来所不修。 於今云何修等。 故知若有定性.一切诸法.皆悉不成。 若无定性.一切皆成。 故中论云。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 一切即不成。 无性即空义也。 )次遣疑者。 以虚妄中.有二义故。 一虚转。 二无转。 故常种种。 常一性也。 (次遣疑下。 释第二番怀疑问也。 由前问云。 为是一性。 为是种种。 故今答云。 常一常多。 一虚转者.无性故有也。 二无转者。 无性故空也。 虚转故常种种。 无转故常一性。 勿滞二途也。 )次答难者。 虚转故。 俗不异真而俗相立。 无转故。 真不异俗而真体存。 故互不相违也。 (後答难下。 即答第三番设难也。 谓前难云。 一性随於种种.则失真谛。 种种随於一性.则失俗谛。 故今意明不相违也。 虚转等者。 转故是俗。 虚故不异真。 既言虚转。 则俗相立。 无转等者。 无转即真也。 以即转言无。 故不异俗。 即转是空。 故真体存。 俗法离真而无别体。 故云相立。 真不可见。 但云体存。 上句俗不违真。 下句真不违俗。 故疏结云。 互不相违。 )法性本无生 示现而有生是中无能现 亦无所现物【疏】第二偈亦答三问。 初明真如随缘。 故成种种者。 答所以也。 初句印上心性是一。 是不变义。 次句答上云何见有种种。 是随缘义。 唯心变现。 全揽真性。 生非实生。 故云示现。 下二句.印上业不知心等。 以是随缘.不失自性义故。 是以诸趣种种.了不可得.生即无生。 无能现者。 性不动故。 无所现者。 妄法虚故。 (【钞】唯心变现者。 正释真如随缘之义。 谓即依前诸识熏习之缘。 所熏真如.随缘成法。 故云全揽真成。 以离如来藏.无有实体为能所熏。 故云全揽真成。 正拣法相真如之外.有能所熏。 真性.即如来藏性。 如来藏性.即生灭门中真如。 生非实生。 正释示现字。 亦仍上起。 谓既揽真生。 生相即虚。 故云示现。 以是随缘者。 如水遇风缘而成波浪。 湿性不失。 如来藏性虽成种种。 而不失於自清净性。 此中随缘.即是前经见有种种。 此中不失自性.即前业不知心等。 )次遣疑者。 常生常无生。 上半即无生之生.业果宛然。 故胜鬘云不染而染。 难可了知。 下半生即无生.真性湛然。 故胜鬘云。 染而不染。 难可了知。 又法性本无生.不空如来藏也。 此中无能现.空如来藏也。 (上半即无生之生者。 由上疑云。 为是种种.为是一性。 故今答云。 无生之生.即常种种。 生即无生.故云一性。 本末染净.既相交彻。 安可凡情而了知耶。 又法性本无生者。 上约不变随缘。 今约二空。 即以能随缘者为不空藏。 故有种种。 即上半也。 随缘不失自性。 名为空藏。 以妄法不染故。 即是下半。 又约二藏体.即是一性。 不碍随缘.故有种种。 不空即是一性。 空藏即不相知。 )答第三难者。 此中无能现.性非性也。 亦无所现物.相非相也。 又示现而有生.性不违相。 亦无所现物.相不违性。 无二为二.二即无二。 无碍圆融.岂有乖耶。 (答第三难者。 谓上难云。 一性随於种种.则失真谛。 种种随於一性.则失俗谛。 亦性相相违。 今答意。 明性相无违。 然疏有二意。 一明性相双绝。 故无可相违。 即下半意。 又示现下。 第二明性相相成。 故不相违。 即是上半。 即无生之性。 不违示生之相。 言亦无所现物者。 虽牒第四句。 连取第二句。 正示现生.即无所现。 故不违性。 无二为二者。 结也。 一体而分能现所现.云无二而二。 性相无违.为二即无二。 故云圆融。 岂得种种乖於一心.心性乖於种种。 )言法性者。 法.谓差别依正等法。 性.谓彼法所依体性。 即法之性.故名为法性。 又性以不变为义。 即此可轨.亦名为法。 此则性即法故.名为法性。 此二义并约不变释也。 又即一切法各无性故。 名为法性。 即随缘之性。 法即性也。 本有二义。 一约不变。 本谓源本。 本来不生。 随缘故生。 二约随缘。 有此法来.本不自生。 非待灭无。 即示现生时.本不生故。 故下云.无能现也。 (本有二义者。 释本无生。 由於法性有其不变随缘义故.今本亦二。 本即是性。 末即是相。 前不变.本与末不即。 後随缘.本与末不离。 不即不离。 融无障碍。 为真本也。 )眼耳鼻舌身 心意诸情根一切空无性 妄心分别有【疏】第三偈答三问者。 初答所以者。 上三句.种种即一心性。 亦印前文殊不相知等。 下句出因。 由妄分别。 故有种种。 正答前问。 此复二意。 一上二句.依他起也。 次句.圆成实也。 後句.徧计性也。 由徧计故.能起依他。 依他无性.即圆成实。 故唯识云。 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圆成实於彼。 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钞】此复二意下。 上来总明。 此下别释。 会性相宗。 初三性释.通於二宗。 疏文有三。 初直属经文。 是法性意。 依他无性为圆成故。 由徧计下。 二正释偈意。 由妄分别.有上眼等。 既从缘生。 故体即空。 空即圆成。 故唯识下。 三引文证成。 二宗三性.已见玄文。 今此略引依圆二性。 初之二句.是依他性。 故彼释云。 妄分别缘.即是徧计。 然妄分别.是能徧计。 眼等依他.是所徧计。 计为实故.成徧计性。 由此能生染分依他。 故此徧计.能起依他。 是彼他故。 圆成实下.释圆成性。 一偈分二。 上半正释。 下半明与依他起性非一异义。 彼论释云。 谓圆满成就诸法实性。 显此常徧.体非虚谬。 拣自共相虚空我等。 此即於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徧计所执.二空所显真如为性。 说於彼言.显圆成实与依他起.不即不离。 故此与依他下。 释非一异。 谓由圆成於依他起.远前性故。 成非一异。 故云故此。 彼论释云。 由前理故。 此圆成实.与彼依他.非异不异。 异.应真如非彼所依。 不异.此性应是无常。 彼此俱应净非净境。 则本後智.用应无别。 释曰。 圆成唯净智境。 依他通净非净。 岂得全同。 )二者上二句.因缘所生法也。 次句.我说即是空也。 後句.亦谓是假名。 此二不二.是中道义。 (二者上二句下。 别会法性宗三观。 欲显包含。 取文小异。 中论偈云。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谓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配经可知。 然中道言.经文所无。 但含下半空有为中。 若取别显。 亦在前偈.法性无生。 即前偈中亦具三观。 初句中道。 次句.假名。 下半即空。 由前已配真如随缘。 故不显耳。 又真如随缘.亦不殊三观。 )又妄心分别有者。 情计谓有。 然有即不有。 故云一切空无性。 常有常空。 是即万物之自虚。 岂待宰割以求通哉。 (又妄心下。 二答怀疑问。 谓上问言。 为是一性。 为是种种。 故今答云。 常空故常一性。 常有故常种种也。 是即万物下。 肇公不真空论意也。 意云。 万物自虚.即常一常多矣。 故彼论云。 寻夫不有不无者。 岂曰涤除万物。 杜塞视听。 寂寥虚豁然後为真谛者乎。 诚以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 即伪而真。 故性莫之易。 性莫之易。 故虽无而有。 物莫之逆.故虽有而无。 虽有而无.所谓非有。 虽无而有.所谓非无。 如此.则非无物也。 物非真也。 物非真故。 於何而物。 故经云。 色性自空。 非色败空。 以明圣人之於物也。 即万物之自虚。 岂待宰割以求通哉。 释曰。 此明体法即空。 非析法明空也。 )又前偈。 从本起末.末不异本。 此偈。 摄末归本.本不碍末。 岂相乖耶。 (又前偈下。 释第三重结成难。 谓前偈法性为本。 示生为末。 此偈以空无性为本。 眼等为末。 摄末归本.种种不乖一性。 非本无末.一性岂乖种种。 欲显起末摄末.逆顺具足。 故引前偈。 非独此偈不能答难。 若独此偈答者。 谓眼耳等即无性故.种种不乖一性。 无性要依眼等故.一性不乖种种。 又从本起末.即不动真际建立诸法。 摄末归本.即不坏假名而说实相。 义理无妨。 )如理而观察 一切皆无性法眼不思议 此见非颠倒【疏】第二一偈.释成前义。 然有二义。 一者云何得知无性。 以法眼观。 称性非倒。 成净缘起。 当知此理.甚为决定。 二者前偈诃其见有种种。 是妄分别。 此不应依。 此偈印前观察无性。 各不相知。 斯为法眼.固应依止。 即依智不依识也。 若实若不实 若妄若非妄世间出世间 但有假言说【疏】第三一偈.拂迹入玄者。 谓前法性无生.一切皆空。 实也。 示现有生.眼等差别。 非实也。 妄心分别有.妄也。 如理观察.非妄也。 以妄为缘生.世间流转。 以如理观.成出世间.非倒法眼。 皆是名言.而无真实。 何者。 如言取故。 (【钞】第三一偈.拂迹入玄。 先正释偈文。 然实不实.约事理说。 妄非妄者.约情智说。 上即如如及相。 下即妄想正智。 并属於名。 五法具矣。 而其疏文.双牒前二偈文.细寻可知。 初略标。 亦约智说。 故晓公云。 如言而取.所说皆非。 得意而谈.所说皆是。 十地论云。 如言取义.有五过失。 若不取着.实非实等.并皆契理。 故中论云。 一切法真实。 一切法非实。 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 是名诸佛法。 则真妄等.一一例然。 无非当也。 )又欲言其实.而复示生。 欲言不实.体性即空。 欲言是妄.妄不可得。 欲言非妄.能令流转。 欲言世间.即涅盘相。 欲言出世.无世可出。 则染净两亡。 是以物不即名以就实。 名不即物而履真。 然则实理独静於言教之外。 岂文言之能辨哉。 故但假说。 是以什公云。 唯忘言者可与道合。 虚怀者可与理通。 冥心者可与真一。 遗智者可与圣同耳。 又後三偈。 亦如次明三无性观。 (又後三偈下。 第二襵叠重释上之十偈。 从後渐收。 於中有二。 先收中自有三重。 第一收後三偈为三无性观者。 唯识论云。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初则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後由远离前。 所执我法性。 释曰。 谓依徧计所执性.说相无自性性。 由彼体相.毕竟非有。 如虚空华.绳上蛇故。 故今偈云。 一切空无性。 妄心分别有。 次依依他起性.立生无自性性。 此如幻事.托众缘生。 无始妄执自然性故。 故今偈云。 如理而观察。 一切皆无性。 後依圆成实性.立胜义无自性性。 谓即胜义.由远离前徧计所执我法性故。 故今偈云。 若实若非实。 若妄若非妄。 皆是假说。 实即圆成。 非妄即契圆成之智。 成於出世。 并是假名。 实尚不实。 何况非实。 举况总结。 故云非实。 妄及世间.一时总遣。 )又此五偈。 合前四喻。 初以流转.合水漂流。 次颂合火。 火本无生。 随缘生故。 次颂合风.风即空无。 因见物动。 妄谓有故。 次颂合地。 法眼见理.无分别故。 後一总显。 令亡言故。 又前五偈.是印成答。 次四出所以答。 後一.夺令亡言。 文殊一问.以含多意。 觉首纵答.体势无方。 逆顺研穷.以显深致。 幸诸学者.不咎文繁。 【论】此十一行颂中。 义分为三。 一科颂意。 二释菩萨名。 三配随位因果。 一科颂意者。 此十一行.一行是一颂。 初行叹能问及劝听。 次下十行.文各自具。 明初一行颂.颂法无作无性。 次一行举喻。 水流不相知。 准意知之。 不烦更科。 二释菩萨名者。 为明觉此随流生死业体。 本性恒真.而无流转。 眼耳鼻舌身意.恒如法知.非流转生死性故。 亦无虚妄。 亦无真实。 但为无贪瞋痴爱真智慧故.名之为真。 说如斯法利众生故.名为自觉觉他大道心众生。 为以此当体无明.诸业因果上.自觉觉他。 令知法界自性真理。 真妄两亡。 名为觉首。 以信此法初。 名之为首。 此明十信初心。 全信自身眼耳鼻舌身意。 及以一切众生。 全体真妄两亡。 唯佛智海故。 故以不动智佛十智如来.为十信位中自己果故。 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莲华色世界等十色世界。 是十信之中所信之理。 文殊师利.觉首.财首等十菩萨众。 是十信之行。 以行立名。 得名知行。 一一菩萨.仿行解上而立名故。 已下菩萨例然。 世界名妙色。 即是觉首菩萨所觉之理。 无碍智佛.即是觉首当位所修佛果。 以此信心.明诸业因果.真妄两亡。 即智用无碍故。 三配随位因果者。 常以自心本不动智佛.为本信心之因。 以进修得此无碍智佛.是随位佛果。 此乃但依问答.及菩萨名号.佛名号.世界形色。 取其意趣。 理自分明。 勿须疑也。 ○第二教化甚深。 先问。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 问财首菩萨言。 佛子。 一切众生非众生。 云何如来随其时。 随其命。 随其身。 随其行。 随其解。 随其言论。 随其心乐。 随其方便。 随其思惟。 随其观察。 於如是诸众生中。 为现其身。 教化调伏。 【疏】文二。 初标告。 告财首者。 彼得此法财益生门故。 二正问中二。 初立宗。 众生即非众生.彼此同许。 亦可蹑前觉首.八识皆空。 二云何下.设难。 谓众生既空.佛云何化。 若佛不见生空.则无大智。 便成谤佛。 若见空而化。 岂不违空。 空有相违。 进退何据。 於中先明十随。 辨所化差别。 後明三轮。 显能化不同。 今初。 一随根生熟时。 如是时中。 堪如是化。 又此句为总。 谓随何寿命时等。 下九为别。 各有二义。 谓随其寿命修短而化。 又以无命者法而教化之。 身二义者。 谓随其所受何等类身而受化故。 又宜以观身空寂等而得度者。 以彼化故。 余准此知。 故下答中。 多说後意。 行谓三业善恶。 解谓识解差别。 言论者。 国俗教诲。 此六多约未发心前。 (【钞】余准此知者。 上三各显二义。 下七不欲繁文。 故令例知。 若具说者。 行二义者。 一随修何行时。 二以何行化之。 其能化行与所行行.未必全同。 如行施行时。 或以施行化。 或以禅慧行化故。 解二义者。 一随有深浅之解。 二说诸佛菩萨之解化故。 言论二者。 一随何国俗言说。 二宜用何等言辞化故。 )後四多约发趣已去。 心乐者。 有所欣求。 方便者。 随所进趣。 思惟者。 依法求义。 观察者。 如说修学。 (心乐二者。 一随希求何法。 二称根为说诸业故。 方便二者。 一随何进趣时。 二随用何善巧等化故。 思惟二者。 一随思求何义。 二说云何思化故。 观察二者。 一如修学时。 二称宜为说观察相故。 )二於如是下。 能化差别。 先牒十随。 後现三业。 教化调伏.通於语意。 为以十随化故.众生非空耶。 为以众生空故。 十随虚设耶。 ○二答时财首菩萨。 以颂答曰。 【疏】答中。 准诸深经。 及此偈文。 略有四意。 一佛见众生.本来自空。 非断空故.不碍随化。 偈云。 诸法空无我。 众报随业生故。 二佛知众生不能自知真空。 故悲以随化。 偈云。 随解取众相。 颠倒不如实故。 三随化即空.不异众生空。 故二不相乖。 偈云。 寂灭多闻之境故。 四融上诸义。 良以揽空为众生。 生与非生唯一味故。 不增不减。 经云。 即此法身.流转五道。 名曰众生。 法身即众生。 众生即法身。 法身众生.义一名异。 以斯义故。 佛见众生举体自尽.本是法身.不须更化。 大智现前。 见於法身随缘即众生故.大悲摄化。 今以寂灭非无之众生.恒不异真而成立故。 是不动真际.无化而化。 以随缘非有之法身.恒不异事而显现故。 不坏假名.化即无化。 所化既空有不二。 能化亦悲智不殊。 不碍有而观空。 方能入理。 不动真而随化。 方能究竟化他。 众生不知此理。 故流转无穷。 今令众生悟如斯法。 是则真实随化。 非直十随不违空理。 亦由此十.方契真空。 故净名云。 当为众生说如斯法。 是即真实慈也。 (【钞】不碍有而观空下。 结释.於中有五。 一既云不碍有而观空。 方能入理。 结成问意。 则前以空难随化。 非得意也。 二既云不动真而随化。 结成答意。 三众生下。 结成化意。 四非直下。 正结无违。 非但无违。 兼能相成。 五故净名下。 引证。 但证为众生说如斯法。 即观众生品。 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云。 云何观於众生。 文殊答言。 我观众生。 如第五大。 如第六阴。 如第七情。 如十三入等。 意明毕竟空故。 次净名问云。 若尔。 云何行慈。 答曰。 当为众生说如斯法。 是即名为真实慈也。 然上云。 寂灭非无之众生者。 体虽寂灭.不无众生之相。 由寂灭故.恒不异真。 由非无故。 而恒成立。 是故不动真际等者。 即智论意。 谓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 不坏假名而说实相。 )此是乐寂灭 多闻者境界我为仁宣说 仁今应听受【疏】十颂分二。 初一举法劝听。 上半以人显法。 已含答意。 上句体深。 下句用广。 即闻之寂.则闻无所闻。 故无众生。 大经亦云。 若知如来常不说法。 是名具足多闻。 即寂多闻.则善解药病.不碍随化。 下二句。 许说劝听。 分别观内身 此中谁是我若能如是解 彼达我有无【疏】後九颂.别答前问。 文势多含。 略为二释。 一者.一一别答。 谓初三答随身。 次一随命。 三一颂答随观察。 四一颂答随行及方便。 五一颂。 答随心乐及解。 六一颂。 答随言论。 七一颂。 答随思惟。 时通此九。 二谓依前五随。 答後四随。 亦时通於九。 今依此消文。 文分为六。 初三颂教依随何身时。 随其心乐。 修其方便。 思惟观察。 此四徧於五段。 二有一颂。 依命时。 三二颂依行时。 四一颂依解时。 五一颂依言论时。 六一颂教离二取。 通结上文。 今初三颂。 若着我时。 作界分别观。 分别观身.皆无我故。 若爱染身时。 作念处观。 观於内身.及心法故。 总相而言。 即二空观。 初一我空。 次一法空。 後一类通一切。 今初。 上半即寻思观。 观於内身.四大五蕴。 若即若离。 寻求主者不可得故。 下半观益。 如实知於假我则有。 计实我无。 (【钞】上半寻思观者。 斯为方便。 即显下半.是如实观。 )此身假安立 住处无方所谛了是身者 於中无所着【疏】次偈观身实相。 法无我观。 上半谛了身空。 谓揽缘假立.来无所从.故本无住处。 缘尽谢灭.去无所至.无停积处。 虚假似立.实无所住。 下半观益。 於身善观察 一切皆明见知法皆虚妄 不起心分别【疏】後偈类通。 以身观身。 既明见自身二我皆空。 则知万法.皆是虚妄。 此观亦寂。 故不起心。 (【钞】以身观身者。 即借老子之言。 彼云。 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 以国观国。 以天下观天下。 此观亦寂者。 此释不起心分别言。 此句有二意。 一既物我皆虚。 故不分别.物我皆异。 此意则浅。 故略不出。 今明知空之心.即是此观。 二我既寂。 观何由生。 若观不亡。 非见空矣。 则空病亦空。 能所双寂矣。 )若作念处释者。 内身拣於外器。 及他身故。 念处有二。 一通。 二别。 通则身等皆无我等。 别则观法无我。 今是通也。 复有二种。 一小。 二大。 此中是大。 观身性相.同虚空故。 空无二我。 谁是我言.已兼二我。 次偈观受。 不在内外中间。 故无方所。 後偈观心及法。 不得善法及不善法。 故云知法虚妄。 心如幻故。 不起分别。 (内身下。 然四地中.有於三身。 智论瑜伽.各有解释。 今即瑜伽意。 一以自身为内身。 二以外器瓶衣车乘等为外身。 三以外有情妻子男女等为内外身故。 今拣於後二。 念处有二下。 释此中谁是我句。 谓有问言。 准念处观。 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今何观身为无我耶。 故今答云。 有通有别。 上以别难。 今约通说。 故於观身.得作无我及苦无常不净之观。 今但举无我耳。 复有二种下。 通释一偈。 亦为通妨。 谓有问言。 下既别观受及心法。 法应无我。 何无不净苦等观耶。 故今答云。 约大说故。 然大乘中.具有二观。 谓约世谛.则观身等为不净等。 约第一义.则观身等同虚空等。 今约大小对辨。 则不净等唯属小乘。 观身性相同虚空等.唯属於大。 谁是我下。 上约界分别观释谁是我。 但遣人空。 次第二偈。 方遣法我。 今约大乘念处。 故兼二我。 谓於四大五蕴.求其主宰.了不可得。 但蕴等合。 则人无我。 观蕴等相.缘成故空。 则法无我。 )又别则身受不同。 通则受等皆身。 是故三偈。 皆致身言。 (又别则身受不同下。 此亦通妨。 谓有问言。 大小二观.皆观身受心法。 今何三偈.皆有身言。 故此通以身受心法.但合五蕴。 五蕴皆身。 亦犹净名方便品云。 是身如聚沫。 不可撮摩。 是身如泡。 不得久立。 是身如焰。 从渴爱生。 是身如芭蕉。 中无有坚。 是身如幻。 从颠倒起。 此则如次喻於五蕴。 皆名为身。 若别说者。 应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热时焰。 诸行如芭蕉。 诸识犹如幻。 今皆言身。 明知四处皆得称身。 故云。 通则受等皆身。 )前问意云。 众生既空。 云何如来随其身化。 今释意云。 以彼不知身本空寂。 教如是观。 故说如来随众生身而教化也。 下皆准之。 (【校】上钞物我皆异.嘉兴藏作物我之异。 )寿命因谁起 复因谁退灭犹如旋火轮 初後不可知【疏】二一颂。 令於寿命.思惟观察。 命谓命根。 能令色心连持.故名为命。 寿谓寿限.即命根体。 实谓由业种力.引一期报.众同分体.住时分限。 假立寿命。 (【钞】命谓下。 先释寿命二字。 先依小乘。 即俱舍根品。 偈云。 命根体即寿。 能持暖及识。 论引对法云。 云何命根。 谓三界寿。 谓有别法。 能持暖识。 说名命根。 此有三法。 寿谓能持。 故名为体。 疏云色心。 色即是暖。 暖必依色。 实谓由下。 约大乘释。 即唯识第一。 广破小乘离色心外别有命根竟。 示正义云。 然依亲生此识种子。 由业所引功能差别。 住时决定。 假立命根。 而疏云。 引众同分体者。 通大小乘。 大乘是假。 小乘有实。 故俱舍云。 依同分及命。 令心等相续。 又云。 同分有情等。 同.谓身形等同。 互相似故。 分者因义。 谓由此分。 能令有情身形等同。 言有情者。 同分所依。 拣非情也。 等者。 拣於不等。 正显能依同分义也。 论云。 别有实物。 名为同分。 彼言众同分者。 众多同分故。 唯识广破竟。 示正义云。 然依有情身心相似分位差别。 假立同分。 即大乘义。 具如疏文。 )从业缘起.起即无起。 业尽便灭.灭无所灭。 本无主者。 况刹那生灭。 实无自性。 (从业缘起下。 通显上半。 先以因缘门释。 後况刹那下。 以生灭门释。 )喻以火轮。 谓旋火速转.不见始终。 生灭遄流.宁知本际。 又薪火不续。 识钝谓轮。 命实迁流。 妄谓相续。 又轮资火有。 命假心明。 待他而成。 固无自体。 (生公云。 如杖薪之火。 旋之成轮。 轮必资火而成照。 有情亦如之。 必资心而成用也。 以彼情依於心。 类此命依於心。 )智者能观察 一切有无常诸法空无我 永离一切相【疏】三二偈。 令依行时思惟观察。 成四种观。 一无常观。 二空观。 三无我观。 四无相观。 於中。 初偈略标其四。 一切有者。 三有也。 亦一切有为。 然无常等.经论异说。 今且依辨中边论。 以三性释之。 初约徧计.名无性无常。 以性常无故。 约依他起.名生灭无常。 有起尽故。 约圆成实.名垢净无常。 位转变故。 空亦有三。 一无性空。 性非有故。 二异性空。 与妄所执自性异故。 三自性空。 二空所显为自性故。 无我亦三。 一无相无我。 我相无故。 二异相无我。 与妄所执我相异故。 三自相无我。 无我所显为自相故。 无相亦三。 一相都无故。 二相无实故。 三无妄相故。 然皆融摄.则此宗意。 而偈正意.多约前二性辨。 众报随业生 如梦不真实念念常灭坏 如前後亦尔【疏】後一偈略显二观。 上半明空观。 报从业生。 如梦从思起。 不实故空。 下半明无常观。 由上不实故。 念念无常。 前即过去。 已灭事显。 例後现未.当灭不殊。 世间所见法 但以心为主随解取众相 颠倒不如实【疏】四一偈。 依解令入唯识量观。 境即心变。 故心为主。 然此唯识.略有二分。 一相。 二见。 今随其见分之解。 取其相分之相。 心外取故。 为颠倒也。 (【钞】然此唯识者。 以唯识第二。 四师不同。 谓安惠唯立一自证分。 难陀立二。 谓相见二分。 陈那立三.加自证分。 护法立四。 於前三上。 加证自证分。 依彼论宗.即以四分而为正义。 若通作喻者。 绢如所量。 尺如能量。 智为量果。 即自证分。 若尺为所使。 智为能使。 何物用智。 即是於人。 如证自证分。 人能用智。 智能使人。 故能更证。 亦如明镜。 镜像为相。 镜明为见。 镜面如自证。 镜背如证自证。 面依於背。 背复依面。 故得互证。 亦可以铜为证自证。 镜依於铜。 铜依於镜。 此上四分.即护法之後.方有此义。 论.如是四分.或摄为三。 第四摄入自证分故。 果体一故。 论.或摄为二。 後三俱是能缘性故。 摄论为二。 亦摄入见故。 论.或摄为一。 体无别故。 如入楞伽伽陀中说。 由自心执着。 心似外境转。 彼所见非有。 是故说唯心。 如是处处.说唯一心。 此一心言.亦摄心所。 故识行相.即是了别。 了别即是识之见分。 释曰。 此上论文.释偈了字。 虽开合不同。 今但略举相见二分。 故彼论初.便立二分。 处处多说相及见故。 若了相分唯心所变。 此非颠倒。 谓相为外。 心外取故。 是名颠倒。 )世间所言论 一切是分别未曾有一法 得入於法性【疏】五一偈。 依言论时。 令寻思名等。 入如实观。 谓了名等.唯意言分别。 无别名等。 意即意识分别。 言即名言。 名言既唯意之分别。 名下之义.亦无别体。 故所言论.以兼名义。 (【钞】令寻思名等者。 此借唯识加行位中四寻思观.四如实观.以解经文。 四寻思者。 一名。 二义。 三自性。 四差别。 今云名等.等取下三。 谓了名等下。 即以意言释寻思观。 )既随分别.则妄计意流。 尚未了唯心。 安入法性。 (尚未了唯心者.上蹑前分别之义。 为不入法性之由。 此下举况.释不入义。 然其要观.略有二种。 一唯心识观。 二真如实观。 唯心观浅。 尚未能了。 真如观妙。 彼安能入。 法性即是真如异名。 )若能如是自觉通达。 是入唯识之方便也。 即复此心.无相可得。 妄想不生.便入法性。 上约心乖。 体非不即。 又不入者。 妄想体虚.无可入故。 (上约心乖等者。 通难重释。 谓有难言。 如净名等。 一切皆如。 文字性离。 即是解脱。 下经亦云。 一切法皆如。 诸佛境亦然。 三毒四倒.皆亦清净。 如何言说.不入法性。 今通有二。 一约修人.心不入理。 非约法体.不即法性。 二约所观。 亦无可入。 故下文云。 如来深境界。 其量等虚空。 一切众生入。 而实无所入。 )能缘所缘力 种种法出生速灭不暂停 念念悉如是【疏】六一偈通结。 亦近结次前二偈。 能缘所缘.即见相也。 又观一切法唯是意言。 未能除遣此境。 亦为能所也。 以此为方便.得入唯心。 种种法出生者。 此相见二分.由无始数习.有种种法相似生。 谓能缘心生。 则种种境生。 所缘境起.则种种心起。 起法必灭。 安得暂停。 (【钞】六有一偈。 通结五段。 令离能所。 亦可近结前二偈者。 能所相显。 初明前偈。 又观一切下。 明结後偈。 以意言观.纵成如实。 亦有能所.云未除遣。 加行偈云。 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 故但为方便。 得通达位.方入唯心。 此相见二分等者。 即唯识意。 而言似者。 显其无真。 但似二相。 若执有实。 便成徧计。 起法必灭下。 释下半。 然蹑上半起。 上既心境相藉。 则皆从缘生。 生法必灭。 一向绝故。 刹那不住。 故云安得暂停。 )若了相无相。 生无有生。 名了种种.则了唯心。 若了无性。 心境两亡。 则住无分别自觉智境。 不动法界。 名入法性。 (若了相下。 正显偈意。 上顺释偈文.明二取之失。 今令了之.则令离二取。 是经之意。 是则反释经文。 而顺经意。 则了唯心。 成唯心识观。 若了无性下。 成真如实观。 心境两亡.则住无分别。 如上所引通达位偈云。 若时於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自觉智境。 即楞伽意。 不动法界。 即大般若意。 文殊室利分云。 系缘法界。 一念法界。 不动法界。 知真法界。 不应动摇。 谓若言我入法界。 已动法界。 能所两亡。 入相斯寂。 故不动法界。 是入法性。 )故末後偈。 结上诸观。 令亡观相也。 佛如是化。 应如是知。 幻人化幻。 皆无化化也。 (【钞】佛如是化下。 总显答意。 )【论】第二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已下五行经。 是文殊师利问财首菩萨如来十种方便随时之法。 初举非众生。 即约觉首所答业体纯真。 後问如来十种随时之化。 何缘而有。 财首为成信心。 约实而答。 随时是假。 如下十行颂中具明。 於此十行颂中。 义分为三。 一科其颂意。 二释菩萨名。 三配随位因果。 一科颂意者。 此十行颂中。 一行一颂。 初一行颂中。 初两句叹所问法非小器所堪。 是多闻者之境界。 次两句。 今如问当说。 及劝听。 已下九行颂。 是财首以实而答。 如文具明。 二释菩萨名者。 为将如下颂中.善达真假法财而惠施众生。 故名为财首。 以十信心中法财.初始益生之行名之为首。 世界名莲华色者。 明此信中.以法圣财.饶益众生。 令其自他性无染着。 号世界名为莲华色。 以法施人.破迷成智。 名为灭暗智佛。 明当位信中.自具法门理行智之因果故。 财首是当位之行.已下例然。 三配随位因果者。 常以自心根本不动智佛.文殊师利.为信心之因。 进修得解脱智佛。 财首菩萨是随位之行果故。 佛是智果。 余者例仿此。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二十四 发布时间:2025-06-28 12:02:5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7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