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三十一 内容: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十住品第十五(之一)○释此品凡四门。 初来意。 【疏】来意者。 上由致既彰。 正宗宜显。 故次来也。 又前辨所依佛德。 今辨能依十住。 故次来也。 ○二释名。 【疏】释名者。 慧住於理。 得位不退。 故名为住。 本业下卷云。 始入空界。 住空性位。 故名为住。 然住义多种。 寄圆说十。 总言十住。 带数释也。 下诸品有十。 准此可知。 (【钞】二释名。 然住有二义。 一约能所合释。 故言慧住於理。 则理是所住。 慧是能住。 二唯约慧释。 信未终极。 慧未安住。 得入正位。 位不动摇。 故云得位不退。 然位不退。 复有二义。 一约三乘。 至第七住。 位方不退。 二约终教。 入初住位。 即云不退。 异轻毛故。 今依後义。 则通十住。 位皆不退。 从初受名。 本业云。 始入空界。 即证初义。 住空性位。 即证後义。 )○三宗趣。 【疏】宗趣者。 以十住行法为宗。 摄位得果为趣。 【论】将释此品。 约作五门分别。 一释品名目。 二释品来意。 三明品之宗趣。 四都会断惑次第。 五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 此品说十种住门。 名为十住品。 二明品来意者。 为前品是偈赞劝修之门。 此品明正举修行十住之行。 是故此品须来。 十住者。 生诸佛大智慧中住。 入此位永不退还。 故名之为住。 三明品宗趣者。 明此品说十种住。 二十种进修因果为正宗。 又住佛所住以为正宗。 明此十住位中。 各有两种因果。 各各当位之中。 初举十法。 是忻趣增上之缘。 後举十法。 是当位之内。 修学之果。 如文具明。 四会当十住位中断惑次第者。 如初发心住。 治地住。 修行住。 此三种住中。 明总修出世间心。 破诸世间烦恼缠缚。 一时顿成根本智慧。 即如善财。 於妙峯山上。 见德云比丘。 得诸佛智慧光明门。 即除已上世间诸烦恼障。 以成佛智慧光明故。 第二海门国见海云比丘。 除心境迷真。 作十二缘生观。 令无障故。 第三海岸国。 见善住比丘。 除心境不明净障。 得菩萨无碍解脱门。 能见一切众生根器业行。 死此生彼。 悉皆明见。 已上初发心住。 治地住。 修行住。 明得十住中出缠心胜。 是故善财初二三善知识。 皆是比丘。 明离缠解脱。 表此三住位中行相故。 第四生贵住。 明对治世间法则。 及生死烦闠不自在障。 令自在故。 即如善财於市肆之上。 见弥伽长者。 说轮字经。 即表生死市鄽闹处常寂。 第五具足方便住。 对治真俗身边二见。 令大智境界得自在。 破不自在障故。 如善财见解脱长者。 即入三昧。 名普摄一切佛刹无边陀罗尼。 十方各现十佛刹微尘数佛国土海清净庄严。 总在身中。 即明一切众生身。 总含无边佛刹。 体相无碍。 第六正心住。 对治智慧寂用不自在障。 即如善财见海幢比丘。 於经行地侧。 结跏趺坐。 离出入息。 无别思觉。 於其身上。 各随身分。 皆出化身。 如云广覆。 周徧十方。 随应所见。 此明寂用无碍故。 此已上总明世间出世间和会皆解脱故。 如是已後四波罗蜜。 入俗行悲。 令自在故。 第七不退住。 对治大慈大悲同行摄生不圆满自在障。 令圆满故。 即如善财於普庄严园见休舍优婆夷。 谓善财言。 我有八万四千那由他同行眷属。 常居此园。 明大悲位中行方便波罗蜜。 同於八万四千不可说一切众生烦恼。 总共同事。 教化利益。 经云。 其余众生住此园者。 亦皆普得不退转位。 明能行悲智行者。 悉同此也。 第八童真住。 对治处缠同事。 世间余习。 智不清净障。 令清净故。 即如善财。 见毗目瞿沙仙人。 表大智清洁。 无所染故。 休舍优婆夷与仙人住处同名。 俱是海潮处者。 明此悲智一体。 无染而不净。 若随悲修智。 犹有习气染境之心。 即此第七第八两位。 和会一终是也。 若也随智行慈。 无有染习。 即师子幢王女。 慈行童女是。 可以思之。 得见其意。 第九法王子住。 对治说法不自在障。 令自在故。 即如善财见胜热婆罗门。 以登刀山。 入火聚。 行苦行时。 随天龙神人及非人。 来者无不获益。 十灌顶住。 对治悲智不自在清净障。 令得清净。 即如善财见师子幢王女。 慈行童女。 王者。 智自在故。 女者。 表随悲同事。 无染习故。 明智满从悲处世间故。 即同事而无习气故。 已上十种对治。 皆一念心上。 初发心时。 一行之中。 一时之内.无前後际.对治此十种障法。 成一法一心一智慧。 一行之中。 十十无尽法门。 皆以自心不动智佛为体。 以法事之中。 合具此十种无尽法门。 同别一多自在故。 以此十种对治。 一时令惯习自在故。 不同三乘权教。 约劣解众生。 存世间三世之性。 说佛果在三僧只之外。 以自心根本无明分别之种。 便成不动智佛。 以法界体用。 以为信进悟入之门。 从信。 及入位进修。 乃至经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十一地。 总不离本不动智佛。 不离一时一念一法一行上。 而有无边无量不可说不可说法界虚空界微尘数法门。 何以故。 为从法界。 及根本不动智上。 为信进悟入故。 法合如然故。 如龙女刹那成佛。 善财一生以取佛果。 法界无性。 无生为一生。 非延促生故。 为法界体。 无情量延促长短去来今故。 诸有信者。 应如是知。 如今成佛。 与过去未来一切诸佛。 一时成佛。 以法界智体。 无别时故。 如一滴之水。 入大海中。 便同大海。 无新旧水故。 故去情方见。 非识心知。 以根本无明住地烦恼。 便为一切诸佛不动智。 一切众生。 皆自有之。 只为智体无性无依。 不能自了。 会缘方了。 云何为会缘。 会缘有三种。 一会苦缘。 遇苦方能发心。 二会乐缘。 久处人天。 内心明慧。 达世乐果。 生死无常。 方始求真。 三见佛及一乘菩萨。 而能发心求佛种智。 以会三缘。 近正善友。 而能自觉无明本是佛智。 三乘同然。 为意乐浅深各别。 以因本智上而生信心。 约本智而为悟入。 以不离本智故。 於初发心住即五位齐周。 虽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行位法门。 进修轨度如王宝印。 一印无差。 以一心大智之印。 印无始三世。 总在一时。 无边诸法。 智印咸徧。 以智等诸佛故。 以智等众生心故。 以智等诸法故。 以智无中边表里三世长短远近故。 为智过虚空量故。 如世虚空。 无所了知。 如无分别智。 一念而能分别过虚空等法门。 是故经言。 一切虚空犹可量。 诸佛说法不可量。 以是义故。 以自心根本无明体用。 而见不动智。 与一切诸佛。 及以一切众生。 同一体性。 同一境界。 同一智海。 以是发心之初。 住佛种智家故。 才发心时。 即於十方现身成佛。 如初发心功德品自明。 以是义故。 於此十住位中。 入初发心住者。 住一切诸佛智慧大悲海境界中住。 即五位通修。 以初住及十地。 不离一佛智慧境界故。 但明生熟惯习胜劣。 安立住地之名。 为智体之中。 非三世情摄故。 如龙女一刹那之际。 已具三生。 普贤行满。 佛果亦就。 如文殊师利菩萨颂云。 一念普观无量劫。 无去无来亦无住。 如是了知三世事。 超诸方便成十力。 明知三乘三只出世成佛。 是权方便教。 此教约实法。 不说以愿力成佛等事。 设以愿力成行。 还以约实成佛。 不说以愿力暂成故。 是故当知。 从十住中。 初入位菩萨。 即五位通修。 为十住行相。 通有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门故。 如十住中七八两住。 还修悲智。 九住中是法师位。 十住中悲智圆满。 如是五位行相相似故。 如善财十住中善知识。 一一智慧境界。 皆悉无极。 但为约法身大智大悲之上。 法具无尽。 须当安立五位行门。 总是一心一智一时智等徧满所行之道。 是故起信进修行者。 於大智境界。 莫作三世近远延促之见。 违智境界故。 失本大智之境。 逐情识故。 随相转故。 此会第四断惑次第竟。 如此五位断惑次第。 如空无时。 如圆镜顿照。 如摩尼宝。 能同众色。 如一滴之水。 入大海中。 等同无二。 以大智慧之圆镜。 普印诸作。 莫不皆成无作用之大用故。 无三世之一时故。 ○四释文者。 四品分二。 前三当位行德。 後一胜进趣後。 前会无胜进者。 但是趣位方便。 未成位故。 回向是位。 无进趣者。 三贤位满。 总为趣地之方便故。 亦显趣无分别。 离趣相故。 今初分三。 初品辨位。 次品辨行。 後品明德。 初亦名解。 文分七分。 一三昧分。 二加分。 三起分。 四本分。 五说分。 六证成分。 七重颂分。 今初。 尔时法慧菩萨。 承佛威力。 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 【疏】何故入定。 略辨六意。 一此三昧是法体故。 二非证不说故。 三显此法非思量境故。 四观机审法故。 五为受佛加故。 六成轨仪故。 余如玄说。 文有三别。 一入定人。 法慧入者。 是众首故。 余入则乱。 乱起则不调伏故。 显十住法慧能说故。 二入定依。 谓承佛力推功化主。 表无慢故。 三入定名。 为拣果定。 故云菩萨。 任性能知.观解善巧.故名方便。 十住各摄多门善巧.故云无量。 心诣於法。 故云入也。 又一切三昧。 皆有三相。 谓入.住.出。 即照之寂.故名为入。 即寂之照.故名为出。 入已未起.故名为住。 余三昧等.并如前释。 (【钞】是众首者。 此有二意。 一约教相。 云是众首。 言余入则乱者。 此即论意。 谓有问言。 岂此海会。 无如法慧。 故应答云。 众虽德齐。 众人争入.众则乱故。 次应问言.何不乱起。 答云。 众调伏故。 故今疏云。 乱起则不调伏。 )(初三昧分竟。 )○二加分。 於中三。 初总辨因缘。 二明加所为。 三别显加相。 今初。 以三昧力。 十方各千佛刹微尘数世界之外。 有千佛刹微尘数诸佛。 皆同一号。 名曰法慧。 普现其前。 告法慧菩萨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能入是菩萨无量方便三昧。 善男子。 十方各千佛刹微尘数诸佛。 悉以神力共加於汝。 又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 威神之力。 及汝所修善根力故。 入此三昧。 令汝说法。 【疏】文三。 一标加所因。 二加缘显现。 三赞说因缘。 今初加所因者。 谓以三昧力故。 论云。 所以偏加金刚藏者。 得此定故。 前由佛力能入。 今由定力佛现。 互为增上。 力相云何。 谓无作三昧。 显自觉智。 寂不失照。 冥同佛心。 故感佛现三业加也。 (【钞】互为增上者。 前则佛力为入定缘。 今则入定为佛现缘。 )二十方下。 加缘显现。 来处佛数皆云千者。 望行犹劣故。 多佛加者。 显於法及法师。 增敬心故。 又显诸佛同说故。 加佛同名法慧者。 得法不异故。 论云。 此菩萨闻同己名。 增踊跃故。 但诸佛於此住门中现.皆名法慧。 以法力故。 法应尔故。 普现其前者不来而至故。 (言望行犹劣者。 行一万故。 行向有前。 望前辨过。 今前未有。 故望後言劣。 余义多同十地。 虽贤圣位殊。 仪轨相似。 又圆教十住.似十地故。 )三告法慧下。 赞说因缘。 於中二。 一赞有加因。 能入定故。 言汝能者。 希越之辞。 此定难得。 汝今乃能入故。 举定名者。 向来默入.众未知名。 故举叹之。 令众仰故。 二善男子十方下。 双说加定因缘。 於中先别显四因。 一伴佛神力。 诸佛自说者。 令众敬仰故。 二主佛宿愿。 三主佛现威。 四法慧善根。 略无大众机感。 後入此三昧.令汝说法二句。 结因所属。 谓由上四事。 前三为缘。 第四是因。 因缘合故.入此三昧。 故前四定因。 令汝说法.即是加因。 故论云。 何故加。 为说此法故。 故十行十向之中.皆云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故。 又此令汝说法.亦是後文之总。 问。 加之与定.何先後耶。 若先定後加。 则不应云。 汝能入此三昧。 此是十方诸佛共加於汝。 乃至云。 及汝善根力故.入此三昧。 若先加後定。 则不应在三昧分後。 方说加分。 又十地论云。 何故加。 为说此法故。 不言为入三昧故。 又云。 唯加金刚藏.不加余者。 以是菩萨得此定故。 既俱文证。 如何会通。 古人答云。 加定同时。 谓若未定而加。 则散心不能胜受。 若未加而定。 则自力不堪入此深定。 是故同时。 此解亦违教理。 现言入三昧竟.诸佛方现身称赞得定。 及说加所为竟.方与三业之加。 而云同时.岂不违文。 若言同时。 为因不成。 斯则违理。 若正释者。 加有二种。 若约内外善根威神愿力冥资.令其得定。 则在定前。 若约与智赞述摩顶劝说三业显加。 则居定後。 二文昭着。 何其惑哉。 ○第二辨加所为。 为增长佛智故。 深入法界故。 善了众生界故。 所入无碍故。 所行无障故。 得无等方便故。 入一切智性故。 觉一切法故。 知一切根故。 能持说一切法故。 所谓发起诸菩萨十种住。 【疏】且对加因.名加所为。 然加所为.正在说法。 此十亦即说法所为。 展转相成。 (【钞】言展转相成者。 举佛愿等。 为得加故。 所以加者。 为说法故。 若更进释。 则有四重。 一诸佛愿等。 为入三昧故。 二入三昧者。 为得加故。 三所以加者。 为说法故。 四说法为何。 为令菩萨增长佛智等故.)文分二别。 初十句别明。 後一结说。 於十句中。 初总余别。 总为说十住法。 令信解诸菩萨修行.增长性习二性。 生菩提智故。 又此因智.即同佛智。 亦得言增。 增智何用。 深入法界等故。 九句五对。 初二证真了俗对。 谓入无入相。 故云深入。 了相了性。 故云善了。 次二无障无碍对。 由入法界.离烦恼碍。 由了众生.离所知障。 次二圆因趣果对。 谓巧安真俗无等故因圆。 入萨婆若。 故云果满。 次二识法知根对。 後一句虽非文对。 而是义对。 谓内持诸法。 外说利他。 所谓下。 总结所说。 谓若说十住。 则前所为。 皆得成就。 ○第三正辨加相。 善男子。 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 是时诸佛即与法慧菩萨无碍智。 无着智。 无断智。 无痴智。 无异智。 无失智。 无量智。 无胜智。 无懈智。 无夺智。 何以故。 此三昧力.法如是故。 是时诸佛各伸右手。 摩法慧菩萨顶。 【疏】分三。 先口加。 劝说以增辩。 二意加。 冥被以益智。 三身加。 摩顶以增威。 二是时下。 意加中。 先加後释。 前中与十种智。 初总。 谓四无碍解智。 是说法所依故。 余皆乐说无碍。 一无着者。 论名不着辩才。 於所说法.无住着故。 即七辩中捷辩。 须言即言。 故无着也。 二无断智。 即无断辩。 谓相续连环.终无竭故。 三无痴者。 即是迅辩。 明於事理。 心无痴暗。 言则迅疾.如悬河故。 四无异者。 即应辩也。 应时应根.无差异故。 五无失者。 即无错谬辩。 凡说契理.无差失故。 六无量者。 即丰义味辩。 名数事理。 皆无量故。 七无胜者。 即一切世间最上妙辩。 此有五德。 一甚深如雷。 二清彻远闻。 三其声哀雅。 如迦陵频伽。 四能令众生。 入心敬爱。 五其有闻者。 欢喜无厌。 具斯五义.故云无胜。 上即七辩。 八无懈者。 通策前七.无疲倦故。 九无夺者。 具前总别.无能制伏。 令退屈故。 何以故下。 徵释。 先徵意云。 诸佛有力能与。 有慈能普。 何故十智。 唯与法慧。 下释云。 法慧得此三昧。 法合如是。 得诸佛加。 三是时下。 身加。 一令增威。 二令起故。 然三加同时。 随义为次。 承前说便。 故先语加。 为令起定。 身最居後。 准地论经。 有诸佛不离本处.则去住无碍。 手又不延.则延促无碍。 同时触顶.一多无碍。 故是奇特。 要摩顶者。 楞伽云。 若有不为如来二种神力之所建立.而能说法。 无有是处。 一者身面言说神力。 即前语加。 二者灌顶神力。 即智灌心顶。 手摩身顶。 顶受摩者。 上禀尊力故。 右手者。 法慧所说。 顺理机故。 诸佛随顺法慧说故。 (第二加分竟。 )○第三起分。 法慧菩萨。 即从定起。 【疏】略由四意。 一三昧事讫故。 二已得胜力故。 三说时至故。 四定无言说故。 此四後後.以释前前。 (【钞】此四後後者。 亦展转通难。 谓有难云。 云何事讫。 入定为受佛加。 今已得胜力。 故为事讫。 复应问曰。 虽得胜力。 何不且定。 答云。 说法时至故。 次又问。 云何不定中说。 答云。 定无言说故。 )(第三起分竟。 )○第四本分。 文分为三。 初总显体相。 次标以许说。 後别陈其名。 今初。 告诸菩萨言。 佛子。 菩萨住处。 广大与法界虚空等。 佛子。 菩萨住三世诸佛家。 【疏】然十住体。 略有三种。 一约所依。 即前三昧。 依此说於十住法故。 论云。 三昧即法体故。 二者约本。 即下所辨。 三克性体。 若约所缘。 即真俗二境。 若约能缘。 即悲智二行。 二境既融。 悲智不别。 境智冥契.同一法界也。 今约本体。 若直观经文。 则住处二字。 总示其体。 广大以下。 略显其相。 住三世佛家。 结示住处。 今依地论类例以解。 则住处为总。 余皆是别。 总即示体。 此云住处。 十行名行业。 十向名愿。 十地名愿善决定。 皆当位体也。 而得名不同者.何耶。 然三贤十圣.皆以菩提心而为其体。 菩提心有三。 一者直心。 正念真如法故。 二者深心。 乐修一切诸善行故。 三者大悲心。 救护一切苦众生故。 所念真如。 亦即本智。 本觉智故。 後二显是恒沙性德。 然此三心.有一必兼余二。 而三贤互有增微。 十住直心增故.故名为解。 解为行愿本。 故首而明之。 十行深心增。 故名为行。 依於前解.以起行故。 十向大悲增。 故名为愿。 回前解行.愿诸众生离苦得乐故。 十地三心等证.故名决定。 而大悲为首。 故举其愿。 是以论云。 愿善决定者。 如初地中发菩提心。 即此本分中愿。 十信通信此三。 等觉此三等佛。 故知菩提心.是诸位通依。 今此住位名住处者。 若从增胜。 则以深般若住於真如。 即复由此而为行愿之所.住处。 若从通说。 俱住上三菩提心家故。 住处.梵本名为俱罗。 此云家也。 家即家族。 是以旧译名为种姓。 即四种姓中习种姓也。 良以此家.菩萨所居故.翻名住处。 下文还就佛家以结。 (【钞】直心增名解者。 正念真如是智解故。 三心等证名善决定者。 证理无差故。 而大悲为首下。 通妨。 妨云。 若总三心。 何以地体名愿善决定。 通意可知。 大悲为首。 即下经文。 )别中。 句乃有二。 义乃有三。 一广大与法界等.是胜住处。 此中广大.即是胜义。 其法界言.含於四义。 一正念真如。 同理法界。 深无际限。 胜诸凡夫。 亦胜二乘偏真理故。 二普该菩萨无边行相。 大悲深心。 同事法界。 无有边量。 胜二乘故。 三者三心无碍。 同无碍法界。 事理融故。 四同圆融法界。 一一尘中无不具故。 此与第三胜权菩萨。 二虚空等者。 是因住处。 因有二种。 一无常爱果因。 是因如虚空。 依是生色。 色不尽故。 二常果因。 今是地前。 故阙此也。 古德又云。 一一位中。 如空包含无边行海。 又如空周徧。 非至非不至。 又如空无碍故。 (今是地前者。 且依行布。 未证真如故。 无常果因.尽未来际。 如空包含者。 此三义中.一事.次理.三即无障碍法界。 )三住三世诸佛家。 准论。 此名不怯弱住处。 谓菩萨所住.即佛所住。 故名佛家。 进住佛家。 是不怯弱。 若直释经文.即结示也。 谓向言住处。 何所住耶。 谓住佛家。 佛家即是大菩提心。 诸佛住此。 生菩萨故。 真如悲愿究竟。 唯佛方能住故。 言三世者。 是赞胜也。 ○二牒以许说。 彼菩萨住。 我今当说。 【疏】可知。 【论】五随文释义者。 长科六段。 第一从尔时法慧菩萨已下。 至菩萨住我今当说。 此一段。 有十九行半经。 明法慧菩萨入定。 诸佛加持分。 於中大意有十。 一释菩萨名。 二明入三昧之意。 三明三昧之力。 四明十方佛来现其前。 与法慧同号。 五明十方佛与力共加。 六明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使然。 七明法慧菩萨自善根力。 能入三昧。 八明入定因缘。 九明十方诸佛与十智。 十明法慧出定。 演说十种住门。 一释菩萨名者。 如十信位中菩萨下名。 悉同名之为首。 为明信心。 以信为首。 此十住位中已生诸佛智慧家。 故下名.悉同名之为慧。 为明入圣法流中.得佛智慧。 同佛知见。 善简正邪。 契会正法。 名之法慧。 若也自己不能同诸佛智慧知见者。 自邪未明。 焉能简邪见也。 是故此位.能同一切诸佛知见.故得一切同名法慧佛而现其前.以为印信。 定其诠表也。 以与十方诸佛智慧同故。 二明入三昧之意者。 如十信位中.且以生灭心.信自心所有无始无明能分别心.即自心根本不动智佛。 未有方便三昧.合其体用。 是故十信位中十个世界.皆名为色。 为十信未入法性之流。 以生灭心而信解故。 故十个世界.名之为色。 如此十住位中.以方便三昧无沈掉心.能现自体无生灭智慧故。 是故一切修道者.初以闻解信入。 次以无思契同。 依本无作用之本智慧故。 故须入三昧。 以净攀缘染习力故。 无作真智方明现故。 以是义故.须入三昧。 三者云正。 昧者云定。 总言正定。 正定者。 无沈掉也。 无思所缘境也。 亦无摄持伏灭心也。 无欣无厌。 任性无思。 任理不作。 智自明矣。 是名方便。 是名无量。 以净无量妄想故。 不可以情量思度所知故。 故名无量方便三昧。 如色界无色界三昧.皆以息想虑而得之。 声闻缘觉三昧.修厌患观而对治。 乐观空而灭悲智.以寂灭为乐。 权教菩萨乐观空而行六度。 离苦本而生净国。 设有住此界者。 言留惑而化众生。 皆非法尔合然。 无出没故。 以此义故。 此方便三昧者。 为一切众生迷法界体用.五欲情生。 以不造作心.现本智故。 便将根本定体.净所妄情。 名为方便。 非是别於真外.有假安立之定.名为方便。 譬如以水清宝.能清浊水。 为珠净缘。 现本净水。 非是珠能作得净水。 方便三昧.亦复如是。 为以万法无作。 本自净缘。 现得本自无作智慧力故。 故名方便。 但天人外道三乘所有因果.皆有所作。 以此所生.皆有处所。 皆有果报广狭净秽差别等事。 於此佛华严一乘法门.以无住无作任性法门。 所有其生。 任无依智幻生身。 称真法界。 於一切众生前.对现色身。 然其体相无去来。 然亦不作神通变化之事。 虽然普现三世一切业果.在刹那之中。 然亦不住三世远近.及刹那之见。 於此经所作三昧智慧.一切愿行。 总是任理智之运为。 非有作有修欣厌之法也。 三明三昧之力者。 其力有五。 一定体净欲徧周力。 二定能显智慧同佛力。 三定能同佛身相名号现前力。 四定能契佛所知见.得诸佛共所加持力。 五定能生在如来家.为真佛子.住佛智慧力。 一定体而能净欲徧周力者。 为以此无作定体.而能净诸欲妄。 身心同於虚空。 无表里。 徧周虚空法界故。 二定能显智慧同佛力者。 为无作用定。 能现无作用自然慧故。 为一切众生皆具足如来自然智慧。 为迷境情起。 缘五欲心障故。 以修无作定为方便。 佛智自然智便现故。 三定能同佛身相名号现前力者。 为以无作定.显得自法身智身无作白净无垢。 与一切诸佛法身智慧合故。 是故十方各千佛刹微尘数诸佛同名法慧而现其前。 以智慧契会.同佛知见故。 是故皆佛号与自己同名。 名为法慧。 云十方各千佛刹微尘为数量者。 为明随位进修。 智慧徧周升降之数。 十行之中.云万佛刹微尘。 十回向位中.云百万佛刹微尘。 以彰智慧升进。 为对迷时刹尘烦恼。 为对悟时刹尘佛国.及佛智慧也。 四定能契佛所知见.得诸佛加持力者。 诸佛加持有七。 一同名号加持。 令不疑故。 二言赞加持。 令入位者心安隐故。 三毗卢遮那师弟加持。 彰本愿故。 四神力加持。 与本师会同本神力智慧故。 五自善根力加持。 以自修方便定.显本智慧故。 六得十方同号佛皆与十种智力加持。 以说法同诸如来.辩无碍故。 七得十方同号诸佛手摩其顶加持。 明至佛知见之顶.许可不谬故。 五定能生在如来家。 为真佛子。 住佛智慧力者。 为以无作定体。 显本智慧。 同诸如来解脱智慧故。 余如论具明。 不烦更引。 ○三别陈其名。 诸佛子。 菩萨住有十种。 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 当说。 今说。 何者为十。 所谓初发心住。 治地住。 修行住。 生贵住。 具足方便住。 正心住。 不退住。 童真住。 法王子住。 灌顶住。 是名菩萨十住。 去来现在诸佛所说。 【疏】文有三别。 初标数引证。 谓三世佛果.无不由此十住因成。 如大王路。 法尔常规。 故同说也。 二何者下。 依数列名。 初发心住者。 璎珞云。 是上进分善根人。 若一劫二劫.一恒二恒佛所.行十信心。 信三宝常住。 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 修一切行。 一切法门。 乃至始入空界。 住空性位。 故名为住。 依仁王.起信.即十千劫来。 修信行满。 入位不退。 创起大心。 发心即住。 名发心住。 三种发心中.即信成就发心也。 二治地者。 谓常随空心。 净八万四千法门清净洁白故。 谓练治心地。 使悲智增明.名治地住。 三巧观空有。 增修正行故。 四生佛法家.种姓尊贵故。 五带真随俗。 习无量善巧。 化无住故。 六成就般若。 故闻赞毁。 真正其心。 念不动故。 七入於无生毕竟空性。 心心常行空无相愿。 止观双运。 缘不能坏故。 八心不生倒.不起邪魔破菩提心故。 九从法王教生解。 当绍佛位故。 十从上九住观空。 得无生心。 最为上故。 诸佛法水灌心顶故。 然此十住.得名有三。 谓四八九十。 从喻为名。 第七离过受称。 余约功德。 从其所喻。 皆持业释。 若从能喻。 或依士释。 (【钞】然此十住下。 谓於释名门中。 有总名别名。 各有得名释名。 今皆具足。 从其所喻下。 即是释名。 会六释故。 谓发心即住。 为持业释。 若从能喻等者。 喻劣法故。 此一即依主释中开出。 然六释义.上下多有。 今当略出。 谓西方释名.有其六种。 一依主。 二持业。 三有财。 四相违。 五带数。 六邻近。 以此六种有离合故。 一一具二。 若单一字名.即非六释。 以不得成离合相故。 初依主者。 谓所依为主。 如说眼识。 识依眼起。 即眼之识。 故名眼识。 举眼之主以表於识。 亦名依士释。 此即分取他名。 如名色识。 如子取父名.名为依主。 父取子名.即名依士。 所依劣故。 言离合相者。 离.谓眼.者是根。 识者了别。 合.谓此二合名眼识。 余五离合.准此应知。 言持业者。 如说藏识。 识者是体。 藏是业用。 用能显体。 体能持业。 藏即识故。 名为藏识。 故言持业。 亦名同依释。 藏取含藏用。 识取了别用。 此二同一所依。 故云同依也。 言有财者。 谓从所有以得其名。 一如佛陀。 此云觉者。 即有觉之者.名为觉者。 此即分取他名。 二如俱舍。 非对法藏。 对法藏者。 是本论名。 为依根本对法藏造。 故此亦名对法藏论。 此全取他名。 亦名有财释。 言相违者。 如说眼及耳等。 各别所诠。 皆自为主。 不相随顺。 故曰相违。 为有及与二言。 非前二释。 义通带数有财。 言带数者。 以数显义。 通於三释。 如五蕴二谛等。 五即是蕴。 二即是谛。 此用自为名。 即持业带数。 如眼等六识。 取自他为名。 即依主带数。 如说五逆。 谓五无间。 无间是果。 即因谈果。 此全取他名。 即有财带数。 言邻近者。 从近为名。 如四念住。 以慧为体。 以慧近念。 故名念住。 既是邻近。 不同自为名。 无持业义。 通余二释。 一依主邻近。 如有人近长安住。 有人问言。 为何处住。 答云。 长安住。 此人非长安。 以近长安。 故云长安住。 以分取他名。 复是依主邻近。 二有财邻近。 如问何处人。 答云。 长安。 以全取他处以标人名。 即是有财。 以近长安。 复名邻近。 颂曰。 用自及用他。 自他用俱非。 通二通三种。 如是六种释。 然下诸品.多用本名。 但云依主持业等。 可以意得。 )三是名下。 总结。 可知。 若定位者。 此经说四十二位。 无别资粮加行等名。 然所说位。 是法性立。 行布圆融.二俱无碍。 如玄文辨。 十信开合.已见贤首品。 (十信开合者。 指前开成五十二。 合唯四十二。 开合无碍。 )(第四本分竟。 )○第五说分。 即是行相。 释此十住。 即为十段。 一一段中.皆先徵.後释。 释中.皆先明自分。 後明胜进。 又前是住位。 後是起行。 今初发心住。 佛子。 云何为菩萨发心住。 此菩萨见佛世尊。 形貌端严。 色相圆满。 人所乐见。 难可值遇。 有大威力。 或见神足。 或闻记别。 或听教诫。 或见众生受诸剧苦。 或闻如来广大佛法。 发菩提心求一切智。 【疏】先徵可知。 释自分中二。 先明发心之缘。 後正明缘境发心。 今初文列十缘。 义含四因。 谓信.悲.智.及种性也。 见佛世尊.是初总相。 发菩提下。 结前生後。 中间十句.别显不同。 一形貌容仪。 二显色大相。 三具随好故。 人所乐见。 上三观外相也。 四时乃一出。 出便利益。 故为难遇。 此通内外。 五十力无畏。 降魔制外。 此明内德。 六神变难思。 即神足轮。 此唯外用。 於上六中.随见一事.发生净信。 欣心上求。 此若可修。 我定当取。 七闻授记。 含於二义。 一闻授记作佛。 希预其数。 二闻记当事。 希得此知。 皆记心轮。 八听教诫。 知恶可断。 善可进修。 即教诫轮。 上皆信智为因。 九见受苦起悲。 未必闻教。 以种性内具。 法尔慈恕。 即悲因也。 十闻广大法。 谓佛功德。 义兼法灭。 或传或护。 因通悲智种性之因。 义通前十。 此之十缘.与贤首品所引瑜伽四缘。 但开合之异耳。 谓前六见佛缘。 次二闻法缘。 次一见生受苦缘。 後即见法灭也。 後结前生後者。 唯证菩提。 方成前事。 结前也。 求一切智。 生後。 缘难得法而发心也。 此菩萨缘十种难得法而发於心。 何者为十。 所谓是处非处智。 善恶业报智。 诸根胜劣智。 种种解差别智。 种种界差别智。 一切至处道智。 诸禅解脱三昧智。 宿命无碍智。 天眼无碍智。 三世漏普尽智。 是为十。 【疏】第二正明缘境发心。 前言求一切智。 十种智力。 即一切智。 文有标。 徵。 列名。 结数。 而义见初品。 大同初地。 为得十力故等。 又此十力。 於一实智而开为十。 化生事足。 义含悲智。 故略举之。 非不缘佛余之功德。 佛子。 此菩萨应劝学十法。 何者为十。 所谓勤供养佛。 乐住生死。 主导世间令除恶业。 以胜妙法常行教诲。 叹无上法。 学佛功德。 生诸佛前恒蒙摄受。 方便演说寂静三昧。 赞叹远离生死轮回。 为苦众生作归依处。 何以故。 欲令菩萨.於佛法中.心转增广。 有所闻法.即自开解。 不由他教故。 【疏】第二胜进。 文分为三。 初总标。 次徵列。 後徵释。 今初。 谓欲求胜位。 应自劝励。 亦劝他学。 列中有十。 不出悲智。 供佛为总。 通财及法。 下九为别。 行下九事。 真供养故。 一乐住生死.大悲为首故。 智了其空.无所惧故。 二住为主导除恶。 三即能导理教之法。 四示果令欣。 即教之所至。 五学佛德行.以为能至。 六成德依缘。 故生佛前。 七寂前上求下化之纷动。 八寂必远离生死轮回。 九不失悲故。 常为物依。 亦是总结前义。 诸所施为.皆为众生。 大悲增上故。 问。 八远离生死。 初令乐住。 此云何通。 略有三意。 一劝物远离。 自处无厌。 二要自无缚。 方能摄物。 三即智之悲.故乐住生死。 即悲之智.远离轮回。 故瑜伽云。 菩萨厌离生死.过於二乘百千万倍。 非不厌也。 斯则不断生死而入涅盘。 不动真际。 常随流转。 成不住道。 又初既乐住生死。 六复云何生诸佛前。 亦有三义。 一为诱物故。 二求摄物之方故。 三悲智无碍故。 又十藏约实智契舍。 闻诸佛土.不愿往生。 此约权不坏事。 故生诸佛土。 (【钞】更有一问答。 亦具三意。 一自不要生。 为引众生令修净土因故。 二如人不善於水。 见子堕水。 若便入者。 自他俱没。 应求船筏而济渡之。 三悲故乐住.智故往生。 下通十藏难。 约权实智说。 )三何以下。 徵释。 何须学此。 令得通别二种益故。 别.谓增胜广大。 此之别益.皆希後位。 准下颂文.亦令不退。 有所闻下。 诸位通益。 以解从内发。 故不由他。 他有三种。 一他人。 二者心外。 三者性外。 自解亦三。 一者熏习成性。 故能自解。 二了唯心。 三了唯性。 故下云。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若尔。 云何复言有所闻耶。 谓泛尔闻故。 或自披寻。 闻乃约法。 开悟约义。 不必假人委曲指授。 故不由他。 究竟则是佛无师智。 下诸位中.并同此释。 有云。 从自种生。 云不由他。 但是初意.何足可尚。 又引下文。 虽知诸法悟不由师。 然求善知识.无有厌足。 亦非此意。 彼据双行。 此约自悟故。 (自解亦三者。 次第对上。 谓一由内性成故。 不随他人。 二了唯心故.不心外取法。 三由了性故.如性外一法亦无。 )○第二治地住。 佛子。 云何为菩萨治地住。 此菩萨於诸众生发十种心。 何者为十。 所谓利益心。 大悲心。 安乐心。 安住心。 怜愍心。 摄受心。 守护心。 同己心。 师心。 导师心。 是为十。 【疏】文中亦二。 先徵可知。 二释中自分内.文有四别。 一标。 二徵。 三列。 四结。 下诸自分.皆仿此知。 列中十心。 有其二义。 一於一一众生。 各起十心。 二为辨差别.对八种众生。 一於怨众生。 非直不念加报。 亦乃授与利益。 二於贫苦众生。 欲令远离。 故起悲心。 三於危惧无乐众生。 令得乐具不尽。 四於恶行众生。 令安住善行。 五於得乐众生。 以矜愍心.不令放逸。 六於外道未发心者。 摄令正信发心。 七已发心同行者。 守令不退。 八於一切摄菩提愿众生。 取如己身。 於此开二。 谓於乘大道。 集进趣者。 推之如师。 集具足功德者。 敬之如佛。 此十大同第二地集义中释。 以斯十心.治自心地。 佛子。 此菩萨应劝学十法。 何者为十。 所谓诵习多闻。 虚闲寂静。 近善知识。 发言和悦。 语必知时。 心无怯怖。 了达於义。 如法修行。 远离愚迷。 安住不动。 何以故。 欲令菩萨於诸众生增长大悲。 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疏】二胜进。 亦三。 列中十法.有通有别。 通相可知。 别依展转。 一总求多闻。 为二利行依。 二闻已闲静思修。 三闻必依友。 四於友求请。 言必和悦。 五问不非时。 六不怖深法而不能受。 不怯行法而不能行。 七以思慧力.解达深义。 非但多闻.於义不了。 八如说修行。 涅盘经说。 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 系念思惟。 如说修行。 是大涅盘近因缘故。 今展为十。 九成行伏惑。 故离愚迷。 十观智照理.决定究竟。 故安住不动。 (【钞】非但多闻者。 即涅盘经。 高贵德王品云。 宁愿少闻。 多解义理。 不愿多闻。 於义不了。 )三何以故下。 徵释所以修者。 上十多约智。 以智导悲。 令转增也。 通益可知。 (【校】上钞引涅盘经.见北经卷二十八.南经卷二十六师子吼品。 经云.宁当少闻.多解义味。 不愿多闻.於义不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三十一 发布时间:2025-06-28 12:29:1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7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