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三十四 内容: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之一)○释此品亦四门。 初来意.【疏】来意者。 谓前二品.明位及行。 今显胜德。 举初况後.巧显深胜。 故次来也。 又前品末云。 初发心时。 便成正觉未知此心。 有何功用。 顿得尔耶。 今释此义。 故次来也。 ○二释名。 【疏】释名者。 初有二义。 一三种发心之初。 二十住之初。 (【钞】一三种者。 起信论发趣道相中。 论云。 略说发心有三种相。 云何为三。 一信成就发心。 二解行发心。 三证发心。 今当第一。 故云三种中初。 二十住之初者。 拣余九住。 彼名初发心住故。 )发亦二义。 一发起上求。 二三德开发。 能知三世佛智故。 永断一切疑网故。 得如来一身无量身等故。 在於信位.久已研穷。 至此位中.豁然开悟。 故得功齐果位。 摄德无边。 受斯称矣。 (发起上求者。 望後论发。 三德开发者。 望前论发。 从初信心.始入佛法。 即发趣求如来果位。 寂照双流。 常观心性。 功行既着。 至此开发。 如发金藏.见真金等。 )○三宗趣。 【疏】宗趣者。 即初心摄德为宗。 令物穷究发心为趣。 ○四释文二。 初料拣。 二正释。 今初。 【疏】然住会发心。 定是信成就摄。 解行及证。 自在後文。 (【钞】初料拣。 即安国意。 彼有二意。 一云.此中三贤。 别说十地。 十地一会。 总说十地。 故其四会。 皆是十地。 二者以此品中文义深奥。 同十地故。 今疏一文.一时双破。 而正破初意。 今十住是信成就摄。 後二属第五六会。 何得浑和。 若言别说合说。 略有四失。 一令此经无三贤义。 二令余经三贤虚设。 三成此经文义杂乱。 谓以地义名住行向故。 四何不一天总别说耶。 而历四天。 盖有所表。 是知此说。 殊乖教理。 故云住会发心。 定是信成就等。 )生如来家。 自约解说。 不应谓此便是证收。 若谓久习无明.云何顿成大智者。 岂不闻千年暗室。 一灯倏忽顿除耶。 若谓云何能知三世佛法者。 岂不闻具缚凡夫。 能知如来秘密藏耶。 余义至文当释。 (生如来家下。 第二遮破。 彼云。 据文既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应是初地。 况下经云。 以生如来广大家。 能生三世诸佛家。 永断一切诸疑网。 尽除一切诸障碍。 若非初地.安得尔耶。 岂有久习无明.才一发心.便成大智。 能知前际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乃至涅盘。 能信後际一切诸佛所有善根。 能知现在一切诸佛所有智慧。 即能震动一切世界等耶。 若谓不作齐限而能尔者。 今何不发耶。 已发何不能尔耶。 以斯义理.应知证发。 释曰。 此中彼释。 自有三段。 一正立。 二岂有久习下。 引文反质。 三若谓不作下。 纵破法性。 今疏文中亦有三节。 但通前二。 今初通其第一正立。 彼以生家.故名证发心。 今拣生家不同。 故非证也。 然彼引四句。 今但通一。 余例可知。 且通生家。 生家有六。 如法界品。 前十住内.亦说生家。 言虽同而义有异。 岂以解生同证生也。 解生生菩提心家。 证生生真如家。 故不同也。 此义若成.其余皆成。 故云不通余也。 若通余三者。 既许解生。 何得不能生三世佛家。 断诸疑网。 除诸障碍。 又彼初云。 初发心时.更成正觉。 最初建立。 是初地义。 此义前品已曾广释。 故不通耳。 若谓久习下。 二通引文反质。 彼引四句。 今为两节通之。 初通久习无明。 文可知也。 若谓云何下。 三通知三世佛法。 此即涅盘第六如来性品。 南经即四依品云。 有四种人。 能护正法。 建立正法。 忆念正法。 能多利益。 怜愍世间。 为世间依。 安乐人天。 何等为四。 有人出世具烦恼性。 是名第一。 须陀洹人。 是名第二。 阿那含人。 是名第三。 阿罗汉人.是名第四。 云何名为具烦恼性。 若有人能奉持禁戒。 威仪具足。 建立正法。 从佛所闻。 解其文义。 转为他人。 分别宣说。 所谓少欲。 多欲。 非道。 广说如彼八大人觉。 有犯罪者。 教令发露。 忏悔灭除。 善知菩萨方便所行秘密之法。 是名凡夫。 非第八人。 第八人者.不名凡夫。 名为菩萨。 不名为佛。 释曰。 远公亦名为种性解行人。 非是登地。 此初依人.既云具缚能知秘密。 何言十住不能知耶。 前义若成。 动刹何惑。 其第三段纵破法性。 文理易故。 疏不通之。 意云。 此中非独作无齐限。 便得尔也。 亦久研穷。 方至此位。 何得为此无理难也。 )夫机差教别.圣旨深玄。 并未证真如.同居学地。 共详圣智.诚曰才难。 且以浅为深.有符理之得。 以深为浅.有谤法之愆。 以远为近.则有益於行人。 以近为远.法非我分。 诸佛说教.贵在俯就物机。 後辈学人.若欲高推圣境。 傥失大利。 岂不伤哉。 且夕钓磻谿.朝升台辅。 岂与夫明经常选而语其优劣者哉。 况才生王宫.贵极臣佐。 宁同百战夷项.备历艰辛。 况十千劫之功高。 亦非聊尔人耳。 是以语其智.等虚空而非类。 论其德.碎尘刹而难量。 极念劫之圆融。 尽法门之重现。 初心契於智海.岂有边涯。 犹微滴入於天池.齐无终始。 故经云。 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 法慧仰推。 良在此也。 如或未喻。 胜鬘有文。 推佛能知.斯言无过。 余如贤首品。 (百战夷项.即汉高祖。 古人咏史云。 百战方夷项。 三章且代秦。 功归萧相国。 气尽戚夫人。 十年征战。 七十二疮。 方南面称孤。 在位无几。 岂与上同。 胜鬘有文.十地当释。 胜鬘说三种智。 此即第三仰推智也。 【校】上钞引涅盘经.须陀洹人下.经有斯陀含人四字。 )【论】夫以初发心之士.功德难量。 举等虚空.无以比其类。 磨尽刹尘.无以酬其匹。 虚空.但明无相之大。 一切刹尘.但明形碍之广。 焉能对其菩提心福智之境。 其智也。 於刹那之际。 满十方现身如云。 状因陀罗网。 妙像相入.光影重重。 各各以一言音。 普周法界。 说等众生教门。 如雨洒众生心。 得清凉乐尔。 其福也。 妙相庄严。 与华藏而同其体。 为初发心之际。 与十方诸佛等。 住无尽劫海。 在刹那之中。 延促相似。 如一小流.入大海中.与大海等。 以水体不别故。 如初发心菩萨.才入诸佛大智慧流中.等佛功德故。 为初入与究竟.时无延促.又智慧一故。 为誓度众生.悉令成佛.志愿等故。 又如十方世界.尽抺为尘。 一一尘中.有无量佛刹.无量众生.如菩提心大智慧身。 於一刹那际.等一切刹尘.供养诸佛.教化众生.一时等徧。 但以智慧力故。 法如是故。 智徧周故。 亦不作神通变化之想。 初发心菩萨.志乐广大.与佛界众生界等.无限量故。 故今此品所叹初发菩提心.以十种功德.广大难量。 无比不可喻。 於此佛果根本不动大智不思议法界乘而发心者。 如轮王太子.初生之时.具足王相。 如师子王之子.威势与父相似。 体不异故。 如初发菩提心菩萨.初生如来智慧种性家时.智慧所知.不异佛故。 三世时劫.无延促见.不异佛故。 志乐广大.教化众生.不异佛故。 从初发心.乘如来一切智乘.不出刹那际.成等正觉.教化众生.不异佛故。 设於三乘顺世情教.说三只劫而成佛者.毕竟回心.入此一切智境界乘.方得成佛。 如法华经.即是所回三乘.入一切智境界之教.如龙女.一刹那际.一生成佛者是也。 一切众生.总须悟如此法.方得成佛。 不可取如来三乘中顺世方便之言。 以法如是故。 如此品下文云.初发心菩萨.才发心时.即为十方一切诸佛所共称叹。 即能说法.教化调伏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乃至示现成佛等。 广如此品.下文所说.此品之内.长行总有四十段经意也。 颂有二百四十二行。 以叹初发心菩萨之功德。 其文如下。 ○次正释文。 长分为七。 一天王请说分。 二叹深难说分。 三约喻校量分。 四就法略示分。 五动地兴供分。 六他方证成分。 七以偈重颂分。 又释.於中分二。 初长行。 後偈颂。 前中亦二。 初此界。 後结通。 前中亦二。 初正说。 後证成。 前中亦二。 先问。 後答。 今依前辨。 尔时天帝释。 白法慧菩萨言。 佛子。 菩萨初发菩提之心.所得功德。 其量几何。 【疏】初中天帝问者。 在彼宫故。 闻前速成.生疑念故。 菩提心.是万行主故。 问法慧者。 是会主故。 初心具後之德.唯慧境故。 下正显问端。 虽则正问发心功德。 下法慧答功德之量。 便显发心之相。 是为菩萨善巧辩才。 ○第二叹深难说分。 法慧菩萨言。 此义甚深。 难说。 难知。 难分别。 难信解。 难证。 难行。 难通达。 难思惟。 难度量。 难趣入。 【疏】所以叹者。 法体深广。 去疑令乐故。 下寄言说。 显未尽其源故。 於中初句总。 言甚深者。 谓约时.深彻後际。 约德.深至佛果。 约理.深同法界。 约行.深包万行。 并深中之极.故云甚深。 又数广难量.理玄叵测.虽深非甚。 今即少而多。 即事而理.初心具後。 是谓甚深。 下十句别。 由斯十义.故曰甚深。 於中初四。 能所对辨。 各前能後所。 一离言故难宣示。 二无相故超心识。 三非自力辩能分别。 四非劣慧能信解。 後六通能所。 五非有所得.及一慧能证。 六非起行及一行能行。 七次第修慧不能通达。 八九思慧不能思惟筹度。 十闻慧不能信向趣入。 此六後後劣於前前。 巧显深也。 所以广说难者。 非唯成上甚深。 正诫今後令信。 ○第三约喻校量分。 於中二。 初结前生後。 虽然。 我当承佛威神之力而为汝说。 【疏】谓约自力.则甚深。 承力.则可说。 ○二正显校量中。 有十一大喻。 一利乐众生喻。 二速疾步刹喻。 三知劫成坏喻。 四善知胜解喻。 五善知诸根喻。 六善知欲乐喻。 七善知方便喻。 八善知他心喻。 九善知业相喻。 十善知烦恼喻。 十一供佛及生喻。 然此十一喻。 後後过前前。 故皆舍置前前。 更举後後。 巧显深胜。 此诸喻文.皆应有四。 一举喻。 二徵问。 三领答。 四校量。 初後具四。 中九略无中二。 又诸喻内。 一一皆有十重小喻。 今初喻十重中。 初一广说。 後九略明。 初中有四。 一举广事。 二徵问。 三答显广。 四辨超过。 今初。 佛子。 假使有人。 以一切乐具。 供养东方阿僧只世界所有众生经於一劫。 然後教令净持五戒。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疏】文三。 先与现世益。 文有三广。 谓供具.界.时。 次然後下。 与後世乐。 後南西下。 类余九方。 ○二徵问。 佛子。 於汝意云何。 此人功德。 宁为多否。 ○三答显广。 天帝言。 佛子。 此人功德。 唯佛能知。 其余一切.无能量者。 【疏】可知。 ○四辨超过。 法慧菩萨言。 佛子。 此人功德。 比菩萨初发心功德。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百千分不及一。 如是亿分。 百亿分。 千亿分。 百千亿分。 那由他亿分。 百那由他亿分。 千那由他亿分。 百千那由他亿分。 数分。 歌罗分。 算分。 喻分。 优波尼沙陀分。 亦不及一。 【疏】云歌罗者。 此云竖。 析人身上毛为百分中之一分也。 或曰。 十六分中之一分。 义译为校量分。 优波尼沙陀者。 此云近少。 谓少许相近。 比类之分也。 百千後.即云亿分者。 中等数也。 (【钞】或曰.十六分之一者。 如秤有十六两故。 然此言出涅盘第六.如来性品云。 若有众生。 於四恒河沙佛所.发菩提心。 然後乃能於恶世中。 不谤是法。 受持读诵。 书写经卷。 为他广说十六分中一分之义。 虽复演说。 亦不具足。 供五恒佛。 能说十六分之八分。 六恒说十二分。 七恒说十四分。 八恒说十六分。 方具。 远公亦举如秤。 不别解释。 )○後九略说。 佛子。 且置此喻。 假使有人。 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十阿僧只世界所有众生经於百劫。 然後教令修十善道。 如是供养经於千劫.教住四禅。 经於百千劫.教住四无量心。 经於亿劫.教住四无色定。 经於百亿劫.教住须陀洹果。 经於千亿劫.教住斯陀含果。 经於百千亿劫.教住阿那含果。 经於那由他亿劫.教住阿罗汉果。 经於百千那由他亿劫。 教住辟支佛道。 佛子。 於意云何。 是人功德宁为多不。 天帝言。 佛子。 此人功德。 唯佛能知。 【疏】文四同前。 今初举喻中。 并举九事。 乐具皆同。 一切所经劫数.渐渐增多。 其所教法.转转增胜。 据初世界。 亦合渐增。 以此十前。 文标一故。 余无者略。 若十方共十。 则界不增。 二佛子下。 徵问。 三天帝下。 领答。 法慧菩萨言。 佛子。 此人功德。 比菩萨初发心功德。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百千分不及一。 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何以故。 佛子。 一切诸佛初发心时。 不但为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十阿僧只世界所有众生经於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亿劫故发菩提心。 不但为教尔所众生令修五戒.十善业道.教住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教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故.发菩提心。 为令如来种性不断故。 为充徧一切世界故。 为度脱一切世界众生故。 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故。 为悉知一切世界中众生垢净故。 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净故。 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 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 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故。 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故。 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 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 发於无上菩提之心。 【疏】第四校量中三。 初辨超过。 二何以故者徵。 徵意云。 前云功德。 除佛难知。 何以比此。 犹少非类。 三释意有二。 一别翻前喻。 谓发心无限。 前有限故。 亦是反释。 二为令如来种性不断下。 通对前十。 总显具德。 亦是顺释。 於中有十二句。 初三总相对前辨胜。 一翻前小果。 二翻前限处。 三翻前有限众生。 下九句.即下十喻之本。 一即第三知劫成坏喻本。 二即第四善知胜解喻本。 故下文云。 乃至垢解净解等。 三却是第二步刹喻本。 四即第六及第十本。 五即第九本。 六即五七本。 七八皆第八喻本。 九知佛境界平等。 即第十一供佛喻本。 此中九句。 即佛十力智。 一知成坏垢净自性.即业报智。 心乐.即种种解智。 知烦恼.即漏尽智。 生死.即天眼智。 诸根.即根胜劣智。 方便.即禅解脱三昧智。 此及佛境.并是一切至处道智。 心行.即种种界智。 三世智.即宿命智。 其处非处智.以是总故.亦是前三总句中摄。 然此所知。 皆约一切无齐限也。 下文广释其相。 ○第二明速疾步刹喻。 佛子。 复置此喻。 假使有人。 於一念顷。 能过东方阿僧只世界。 念念如是。 尽阿僧只劫。 此诸世界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又第二人。 於一念顷。 能过前人阿僧只劫所过世界。 如是亦尽阿僧只劫。 次第展转。 乃至第十。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 亦复如是。 佛子。 此十方中凡有百人。 一一如是过诸世界。 是诸世界可知边际。 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有善根。 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何以故。 佛子。 菩萨不齐限但为往尔所世界得了知故.发菩提心。 为了知十方世界故.发菩提心。 所谓欲了知妙世界即是粗世界。 粗世界即是妙世界。 仰世界即是覆世界。 覆世界即是仰世界。 小世界即是大世界。 大世界即是小世界。 广世界即是狭世界。 狭世界即是广世界。 一世界即是不可说世界。 不可说世界即是一世界。 不可说世界入一世界。 一世界入不可说世界。 秽世界即是净世界。 净世界即是秽世界。 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别性。 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体性。 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 欲知一切世界无体性。 欲以一念心尽知一切广大世界而无障碍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疏】然次下九喻。 文皆分四。 初举广喻。 二辨超过。 三徵。 四释。 释中皆先反释。 後顺释。 今初喻中。 前三可知。 四释中。 先反释。 彰前不及後。 为了知下。 顺释。 辨此过前。 於中十一句。 初句总。 所谓下.别。 知世界相即相入无障碍义。 前七正明即入。 八一毛端下二对。 释上即入所由。 略举三门。 初以法性融通门释。 谓一切世界差别性.与一毛端体性无二故。 是故事随性融.此彼相即。 事揽性起.彼此相入。 各有同体异体。 准上思之。 (【钞】事随性等者。 如经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别性者。 谓一毛端性.即是一切世界差别性。 今一切世界即事。 随其法性.即一毛端。 以性即毛端。 诸界即性故。 下句亦然。 一切世界中性.即是一毛端性。 一毛随性.即一切世界。 上句多即一。 下句一即多。 事揽性起等者。 谓一毛端之事。 揽一切世界性成故。 一切世界随其多性在一毛中。 下句亦然。 一切世界揽一毛端性成故.一毛随性.徧在一切世界中。 各有同体异体者。 谓一毛端及一切刹.为各有也。 云何异体。 一一刹等各有体故。 云何同体。 差别界体.同一体故。 今一毛中自有体性.是为异体。 而同诸刹体.故曰同体。 一一诸刹.各自有体。 即与毛端共同一体。 今诸刹相.随其异体.即彼毛端之同体故。 刹即毛端。 毛端异体.随其同体.徧於诸刹之异体故。 彼体即刹。 故毛即诸刹。 然上释理性融通中.却不广出同异体义。 但有其意。 如上文云。 谓不异理之一事.具摄理性时。 即同体义。 令彼不异理之多事。 随所依理.皆於一中现。 即异体随同也。 故云准上思之。 )九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者。 此约缘起门释。 谓诸缘起.更互相生.有其二义。 一约体。 有体无体义。 是故相即。 二约用。 有力无力义。 是故相入。 亦有同体异体义。 并准上思之。 欲知一切世界无体性者。 约无自性门。 以大非定大.故能即小等。 十总结。 欲以一念尽知如是广无边际。 重重即入无障碍事故。 发菩提心。 又此言知。 偈中亦身往彼。 (诸缘起等者。 一毛之一.由刹之多。 刹为能生。 毛为所生。 因毛之一.有刹之多.多为所生。 所生无体.多即是一。 能生有体.毛摄诸刹。 上毛为所生.反此可知。 一毛是能生.即是有力。 诸刹是所生.即是无力。 力摄无力.一毛有於多刹。 多刹能生.一毛即无力。 力摄无力.毛入诸刹。 同体异体.广如玄中。 以大非定大等者。 等取小非定小.故能即大。 及等染非定染.故能即净。 净非定净.故即染等。 至大有於小相。 不坏於大。 小入大也。 反显至小有於大相。 不坏小相。 则芥纳须弥。 )○第三知劫成坏喻。 佛子。 复置此喻。 假使有人。 於一念顷。 能知东方阿僧只世界成坏劫数。 念念如是。 尽阿僧只劫。 此诸劫数.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有第二人。 於一念顷。 能知前人阿僧只劫所知劫数。 如是广说。 乃至第十。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佛子。 此十方阿僧只世界成坏劫数可知边际。 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 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何以故。 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成坏劫数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疏】文亦有四。 初明喻广大。 举成摄住。 举坏兼空。 二佛子下。 对辨超过。 三徵。 四释。 释中亦二。 先反释。 後顺释。 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劫尽无余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所谓知长劫与短劫平等。 短劫与长劫平等。 一劫与无数劫平等。 无数劫与一劫平等。 有佛劫与无佛劫平等。 无佛劫与有佛劫平等。 一佛劫中有不可说佛。 不可说佛劫中有一佛。 有量劫与无量劫平等。 无量劫与有量劫平等。 有尽劫与无尽劫平等。 无尽劫与有尽劫平等。 不可说劫与一念平等。 一念与不可说劫平等。 一切劫入非劫。 非劫入一切劫。 欲於一念中.尽知前际後际及现在一切世界成坏劫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名初发心大誓庄严。 了知一切劫神通智。 【疏】顺中三。 初总。 次所谓下。 别。 三是名下。 结能知智。 别中言平等者。 通相即相入.就缘就性.唯心等殊。 皆无障碍.故云平等。 一长短者。 如娑婆为短.安乐为长。 递传相望以为长短。 二三及四。 文并可知。 五量无量者。 如胜莲华界劫.更无有上。 名为无量。 已下皆有量。 (【钞】言平等者。 总取诸句平等。 而平等字.要须长短等相。 方有即入故然云劫者。 婆沙一百三十五云。 分别时分.故名为劫。 即体五蕴生灭以成於劫。 大乘即以时为体。 经云.长劫与短劫平等等者。 意云.长劫即短劫。 短劫即长劫。 亦是平等。 长劫入短劫。 短劫入长劫。 亦是平等。 就缘.即缘起相由门。 就性.即法性融通门。 唯心.即唯心所现门。 即十因中之三。 等取余梦幻等七。 二三及四等者。 二即一多。 三即有佛无佛。 如过去庄严。 现在贤劫。 未来是星宿。 各有千佛。 名为有佛劫。 此後六万二千劫.空过无有佛。 名为无佛劫。 四即多少。 如威光修因。 种种庄严劫中。 有十须弥山微尘数佛。 大通智胜佛处东南方。 梵王赞云。 一百八十劫。 空过无有佛。 准十住婆沙第十云。 如经中说。 诸比丘。 是贤劫前.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出。 一百三十一劫.有二佛出.一名尸弃。 二名毗式婆。 此贤劫中.鸠楼逊.迦那含牟尼.迦叶佛出。 六万二千劫.空过无佛。 如胜莲华界等。 即寿量品。 )六有成坏则有尽。 无成坏则无尽。 标中但云成坏。 从多分说。 亦粗尽细不尽。 七念劫相望。 八劫非劫。 自有三义。 一约未经增减。 纵百千年。 名为非劫。 若经增减.成坏名劫。 二如胜莲华刹。 既不可校量。 亦无劫数。 故名非劫。 三推妄归真.劫入非劫。 依真起妄.非劫入劫。 斯则前七事事无碍。 此乃理事无碍。 九一念速知。 兼总包无尽。 以斯无限.安可比前。 三结能知智。 即十通中.知尽未来际劫神通也。 ○第四善知胜解喻。 佛子。 复置此喻。 假使有人。 於一念顷。 能知东方阿僧只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解。 念念如是尽阿僧只劫。 有第二人。 於一念顷。 能知前人阿僧只劫所知众生诸解差别。 如是亦尽阿僧只劫。 次第展转.乃至第十。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 亦复如是。 佛子。 此十方众生种种差别解.可知边际。 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何以故。 佛子。 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解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疏】文四同前。 初举广喻。 梵云阿地目多。 此云胜解。 谓於决定境.印持为性。 不可引转为业。 今译存略耳。 释中二。 亦先反。 後顺。 (【钞】谓於决定等者。 谓以邪正教理证力.於所取境.审决印持。 由此异缘不能引转。 )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所谓欲知一切差别解无边故。 一众生解无数众生解平等故。 欲得不可说差别解方便智光明故。 欲悉知众生海各各差别解尽无余故。 欲悉知过现未来善不善种种无量解故。 欲悉知相似解不相似解故。 欲悉知一切解即是一解一解即是一切解故。 欲得如来解力故。 【疏】顺中初总。 後所谓下别。 别中总有十三句。 初有八句.总相以辨。 後有五句.一一别明。 前中又二。 初三解。 为得方便解智光。 此光通因通果。 於中一广。 二深。 约理等故。 三即能知。 後五句.为得佛十力中胜解智力.解一切法。 初一约人。 语众生海解故。 次一约时及性。 三约境.明似不似。 上来明所知广。 四事事相即.显所知深。 上皆所知。 後一能知。 即佛十力之一也。 (【钞】别中总有十三句者。 此是义句。 以一解为一句故。 )欲悉知有上解.无上解.有余解.无余解.等解.不等解差别故。 【疏】第二从欲悉知有上下。 一一别明。 上但云多。 未识差别之相。 今略示之。 於中五句。 各是一义。 初句三对。 约佛菩萨相望。 一妙觉无上。 余皆有上。 此约竖论。 二约横辨。 尽未尽故。 三同位互望为等。 高下位相望为不等。 欲悉知有依解.无依解.共解.不共解.有边解.无边解.差别解.无差别解.善解.不善解.世间解.出世间解差别故。 【疏】第二句有六对。 约五乘凡圣相望差别。 有依无依.约自性差别。 托於根境及称真故。 二约浅深差别。 甚深般若.不共小乘故。 三约境差别。 佛解无边。 余未尽故。 四约二谛。 世谛差别。 胜义无差故。 五巧拙差别。 六漏无漏差别。 欲於一切妙解.大解.无量解.正位解中.得如来解脱无障碍智故。 【疏】第三句有四解.约佛乘说。 一深。 二广。 三无分量。 四契真如正位.得果解故。 事理无碍。 无二碍故。 欲以无量方便.悉知十方一切众生界.一一众生净解.染解.广解.略解.细解.粗解.尽无余故。 【疏】第四句。 唯约众生以辨差别。 於中初能知方便。 不碍空而知假故。 後悉知下。 明其所知。 有三对六解。 与惑相应名染。 不相应名净。 广略者。 约境及作意差别。 粗细者。 约行相差别。 委悉不委悉故。 欲悉知深密解.方便解.分别解.自然解.随因所起解.随缘所起解。 一切解网悉无余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疏】第五句多约知圣教解。 於中文二。 先正明。 二一切下。 通结前文。 初中深密者。 开则深约方广一乘。 密谓密意。 合则深即是密。 以秘以妙.即事而真故。 二方便者。 略有三种。 一进趣方便。 谓见道前方便道是。 二施为方便。 即第七波罗蜜。 依实起权.皆善巧故。 实无此事.假施设有故。 三集成方便。 诸法同体.巧相集成。 如六相巧成.亦名方便。 今并能解。 言分别者。 凡於一法.多门决择故。 言自然者。 法尔本觉。 内熏发故。 随因所起者。 过去闻熏之所发故。 或於现在正思惟等而能知故。 言随缘所起者。 善友增上缘力(【校】缘力.纂要误作绝方。 )所开悟故。 二一切下。 总结。 广多交络。 故如网也。 为此无限而起大心。 岂同前喻。 ○第五善知诸根喻。 佛子。 复置此喻。 假使有人。 於一念顷。 能知东方无数世界一切众生诸根差别。 念念如是。 经阿僧只劫。 有第二人。 於一念顷。 能知前人阿僧只劫念念所知诸根差别。 如是广说。 乃至第十。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 亦复如是。 佛子。 此十方世界所有众生诸根差别.可知边际。 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 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何以故。 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根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尽知一切世界中一切众生根种种差别。 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诸根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疏】可知。 ○第六善知欲乐喻。 佛子。 复置此喻。 假使有人。 於一念顷。 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欲乐。 念念如是。 尽阿僧只劫。 次第广说乃至第十。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 亦复如是。 此十方众生所有欲乐可知边际。 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何以故。 佛子。 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欲乐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欲乐。 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欲乐网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疏】欲谓於所乐境.希望为性。 勤依为业。 即胜解智所摄。 会释如前。 (【钞】即胜解智所摄者。 约十力智。 以种种解脱智.亦名乐欲。 若约法相.欲与解别。 皆是别境五中之一也。 而在十力.合之为一.取名有差。 )○第七善知方便喻。 佛子。 复置此喻。 假使有人。 於一念顷。 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 如是广说。 乃至第十。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 亦复如是。 此十方众生种种方便可知边际。 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何以故。 佛子。 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种种方便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 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方便网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疏】善知方便喻者。 即禅善巧.及至处道智。 方便三种.如向所辨。 所望别故.无相滥失。 (【钞】所望别故等者。 前三方便属解。 今属欲故。 )○第八善知他心喻。 佛子。 复置此喻。 假使有人於一念顷。 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心。 广说乃至此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心可知边际。 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何以故。 佛子。 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心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悉知尽法界虚空界无边众生种种心。 乃至欲尽知一切心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疏】善知他心喻。 心义兼王所。 即他心智。 (【钞】即他心智者。 若是十力。 即属界摄。 )○第九善知业相喻。 佛子。 复置此喻。 假使有人。 於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业。 广说乃至此十方众生种种差别业.可知边际。 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根边际.不可得知。 何以故。 佛子。 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业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欲悉知三世一切众生业.乃至欲悉知一切业网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疏】善知业相喻.即业报智。 上皆文四。 同前可知。 若辨其名体。 具如初会十力章中。 若广显差别.如第九地。 ○第十明知烦恼差别喻。 佛子。 复置此喻。 假使有人。 於一念顷。 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烦恼。 念念如是。 尽阿僧只劫。 此诸烦恼种种差别.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有第二人。 於一念顷。 能知前人阿僧只劫所知众生烦恼差别。 如是复尽阿僧只劫。 次第广说乃至第十。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佛子。 此十方众生烦恼差别可知边际。 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根边际不可得知。 何以故。 佛子。 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烦恼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疏】文亦分四。 前三可知。 第四释中。 亦先反。 後顺。 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烦恼差别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所谓欲尽知轻烦恼.重烦恼.眠烦恼.起烦恼.一一众生无量烦恼.种种差别.种种觉观.净治一切诸杂染故。 【疏】顺中初总。 後所谓下别。 别有六门。 各先惑後治。 谓非但空知。 意在断故。 初门总明。 後一义兼总别。 中间别举其重。 今初门中。 轻重眠起.通下诸惑。 故名为总。 就中轻重.总中之总。 以品言之。 一切烦恼各有轻重。 约起惑者.心有异故。 据难易断。 现行为轻。 种子为重。 即眠起是。 又分别为轻。 俱生为重。 若据破坏三宝.焚烧善根。 则邪见最重。 余悉名轻。 若据损恼自他.障菩萨道。 瞋恚最重。 余悉名轻。 若据发润生死流转。 无明爱取为重。 若依为诸惑根。 则三毒为重。 若依障初圣道不受圣教。 见慢为重。 若据远随现行.障无学道。 我爱慢为重。 余可名轻。 若烦恼当体相望。 十大烦恼为重。 随惑为轻。 随中大中小随。 展转轻重。 又正使为重。 习气为轻。 更有异门。 可略言也。 (【钞】一切烦恼各有轻重者。 分九品故。 约起惑者下。 出轻重所由。 如一贪惑重者.於下劣境.起猛利贪。 中者.称境而起。 下者.设於胜境.心亦微薄等。 三品各三.故成九品。 据难易下。 别别相望以论轻重。 言种子为重者。 如俱生惑种。 金刚喻定方断尽故。 故下经云。 金刚道灭方毕竟。 又分别为轻者。 真见道中.一时顿断故。 唯识云。 见所断惑.十俱顿断。 以真见道.总缘谛故。 此约大乘。 若通三乘。 唯识论云。 烦恼障种。 见所断者。 三乘见道位真见道中.一时顿断。 俱生为重者。 於修道位中.数数修习.无分别智.方能断故。 余如十地初说。 则邪见最重者。 涅盘经云。 一切烦恼.邪见摄尽。 戒经十重。 谤三宝为最重。 十恶亦然。 瞋恚最重者。 如普贤行品。 一念瞋心起。 百万障门开。 无明爱取为重者。 净名经云。 从痴有爱.则我病生。 涅盘经云。 生死本际.凡有二种。 一者无明。 二者有等。 三毒为重者。 本行经云。 世间之毒。 莫过三毒。 诸随惑等.皆从此生。 见慢为重者。 见则偏执一理。 究彻在心。 安受圣教。 慢既恃己。 岂复他求。 我爱慢为重者。 略有三义。 一约识。 至第七故。 四惑相应是也。 二约行。 通至诸禅故。 如明法品当辨。 三约果。 至阿罗汉。 若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 则不得故。 十大烦恼为重者。 唯识论云。 烦恼.谓贪瞋痴慢疑恶见。 即六根本。 俱舍论云。 六由见异十。 谓开恶见为五。 一身见。 二边见。 三邪见。 四见取。 五戒禁取。 随烦恼中.大中小随.展转轻重者。 大随为重。 中小为轻。 中随为重。 小随为轻。 名为展转。 言随惑者。 唯识颂云。 随烦恼谓忿。 恨覆恼嫉悭.诳谄与害憍。 无惭与无愧。 掉举及惛沈。 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 散乱不正知。 长行释云。 唯是烦恼分位差别等流性故。 名随烦恼.依疏释云。 谓忿等十.及失念不正知放逸等.假染心所.是贪等差别位。 名随烦恼。 无惭.无愧.掉举.昏沉.散乱.不信.懈怠.七法。 虽别有体。 是前根本之等流。 故名随烦恼。 由烦恼为因.此得有故。 论云。 此二十种类。 别说有三。 谓忿等十.各别起故.名小随烦恼。 无惭等二.徧不善故.名中随烦恼。 掉举等八.徧染心故.名大随烦恼。 更有异门等者.上来已有十门解释。 有以五住烦恼.无明为重.障大菩提故。 前四为轻.障见修故。 今谓以前四位.亦障菩提。 无明住地.亦障见修。 故不存之。 又有云。 等分为轻.称境起故。 多分为重.过境起故。 又云。 暂起.间起.羸劣起者.为轻。 多起。 常起.猛利起者.为重。 此二即前约品中收之。 又云。 迷事为轻.後得智断故。 迷理为重.根本智断故。 此则与前无明为重.障菩提故.亦小相违。 故略不言耳。 非无有理。 故云可略。 迷事迷理.至十地中.当广分别。 )言眠起者。 眠即种子。 眠伏藏识。 起即对境现行。 言一一众生无量烦恼.总结多端。 种种差别.如後略说。 广唯佛知。 种种觉观.通能所治。 有染净故。 染为所治.烦恼依故。 如欲.恚.害觉.能生贪等无量烦恼。 涅盘加五。 说有八觉。 一欲觉。 求可意事。 二瞋觉。 念欲瞋他。 三恼觉。 念欲恼他。 四亲里觉。 忆念亲缘。 五国土觉。 念世安危。 六不死觉。 积财资养。 七族姓觉。 念族高下。 八轻侮觉。 侮即是慢。 念自恃欺人。 此等非一.故云种种。 皆能引起一切烦恼。 对上一一众生无量烦恼.亦名引起分别。 言净治者。 欲以不净观治。 瞋以慈治。 恼害以悲治。 次四以无常观治。 後一以无我我所观治。 故云.种种觉观.净治一切杂染。 (能生贪等者。 即第二十三经。 高贵德王菩萨品。 经云。 复次善男子。 一切凡夫.虽善护身心。 犹故生於三种恶觉。 以是因缘。 虽断烦恼.得生非想非非想处。 犹故还堕三恶道中。 善男子。 譬如有人。 渡於大海。 垂至彼岸.没水而死。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 垂尽三有.还堕三涂。 何以故。 无善觉.故。 云何善觉。 所谓六念。 下广说恶觉之过。 故云如涅盘说。 【校】上钞烦恼障种见所断者。 种.纂要及嘉兴藏南藏金陵本误作重。 兹据续藏改正。 与唯识论合。 )欲尽知依无明烦恼。 爱相应烦恼。 断一切诸有趣烦恼结故。 【疏】第二依流转门。 於所治中.即痴爱发润。 断一切下。 明治。 由痴爱故.诸趣流转。 从痴有爱.菩萨病生故。 一切众生三有五趣三结.要当断尽。 一欲界诸爱.别名欲结。 二上二界爱.合名有结。 三三界无明.名无明结。 三结亦名三漏。 即上痴爱。 断已.永尽生死流故。 欲尽知贪分烦恼。 瞋分烦恼。 痴分烦恼。 等分烦恼。 断一切烦恼根本故。 【疏】第三依病行门.四分分别。 分是性义。 各据偏多.受贪等名。 名为不等。 三分俱多。 名为等分。 然不出三。 此三别名三不善根。 故治中.云断根本也。 欲悉知我烦恼.我所烦恼.我慢烦恼。 觉悟一切烦恼尽无余故。 【疏】第四依通诸识门.明我我所。 谓第七识恒执第八为自内我故。 或谓为我所。 染之起慢。 故云我慢。 通至第六。 内执我身。 外执资具。 恃己陵人。 又此我者。 亦兼法我。 若尽此惑。 则诸惑皆尽。 故治中云尽无余也。 欲悉知从颠倒分别.生根本烦恼.随烦恼。 因身见生六十二见。 调伏一切烦恼故。 【疏】第五约相生门.以利钝分别。 先钝後利。 故净名推身以欲贪为本。 贪欲以虚妄分别为本。 虚妄分别以颠倒想为本。 颠倒想以无住为本。 今以无住非烦恼。 故略不言耳。 而顺明之。 从颠倒虚妄分别.生贪等惑。 依贪等惑.有诸随惑.展转相生。 颠倒想者。 不净计净等故。 利中即身见为本。 生六十二见。 此有二说。 一依三世五蕴。 至下当明。 二依异道邪见。 具如瑜伽八十七说。 欲悉知盖烦恼.障烦恼。 发大悲救护心。 断一切烦恼网。 令一切智性清净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疏】第六约出家修行者。 以障盖分别。 盖谓五盖。 已见上文。 障即二障。 此亦总结前惑.不离二障。 发大悲下。 明能治道。 谓救有障者。 护修行者。 此言在末。 义兼总结。 谓菩萨发心不自为己。 但以大悲救护一切。 令断上来诸惑之网。 断之何为。 令本智清净。 然能治道.虽复众多。 不出二种。 一通。 二别。 别如上来随分开示。 如不能断。 应宜转治。 谓如起贪。 以不净观治之。 不去。 当起慈悲。 缘於前境。 应以净.法与之。 云何出家。 无慈悲心。 反更染污。 如是随便种种回转。 皆以无得而为方便。 所言通者。 但当深观第一义谛。 谓当观诸惑。 即是本觉菩提。 故无行云。 贪欲即是道。 恚痴亦复然。 如是三法中。 具一切佛法故。 惑性智性.皆本净故。 但由虚妄分别.凡夫不了。 如大富盲人.动转为宝所伤。 二乘热狂.谓为虫蛇.惊走远避。 权菩萨辈.犹谓有之可断。 今乘一切智乘。 以净慧眼.观惑即真。 则烦恼自虚。 智性常净。 是为开佛知见。 使得清净。 不断烦恼而入涅盘。 有斯悲智.如是知断.发菩提心。 岂与夫前喻同年而语哉。 (【钞】皆以无得。 即大般若意。 至回向当释。 贪欲即道.胜热处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三十四 发布时间:2025-06-28 12:47:0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7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