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四十 内容: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第五离痴乱行。 释相中二。 先总显无痴乱。 後别明无痴乱。 今初。 佛子。 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离痴乱行。 此菩萨成就正念。 心无散乱。 坚固。 不动。 最上。 清净。 广大。 无量。 无有迷惑。 【疏】句虽有六。 义乃有十。 初总。 余别。 总云成就正念。 然通三义。 皆名正念。 一就奢摩他品。 名为正念。 正念即定。 以彼定心。 离妄念之乱。 故名为正。 此从业用立名。 亦隣近立称。 故八正道中。 正念定摄。 起信论云。 心若驰散。 即当摄来。 令住正念。 二就毗鉢舍那品。 亦名正念。 谓不偏鉴达。 明了於缘。 故下经云。 正念诸法。 未曾忘失。 三双运道。 名为正念。 次下经云。 以正念故。 善解世间等。 谓於缘明了。 是无痴义。 不异所缘。 名无乱义。 即双运也。 又下经云。 禅定持心常一缘。 智慧了境同三昧。 虽有毗鉢舍那。 及双运道。 皆就心一境辨。 名禅自性。 别中初句复是无乱之总。 谓不随境转。 故无散乱。 三障不能坏。 名为坚固。 四缘不能牵。 故云不动。 五超劣显胜.故云最上。 六异世无染.故云清净。 上五释无乱也。 下四义释无痴。 谓七称法界.故云广。 八趣一切智.故云大。 九引发难量。 故云无量。 十不舍大悲。 名无迷惑。 上九别句。 摄为三禅。 前六现法乐住。 次二引生功德。 後一饶益有情。 (【钞】上九别句者。 三禅。 即瑜伽一切禅也。 唯识但列。 而不释名。 瑜伽释广。 今依摄论。 无性释云。 一安住静虑。 谓得现法乐住。 离慢见爱。 得清净故。 二引发静虑。 谓能引发六神通等殊胜功德故。 三成所作事静虑。 谓欲饶益诸有情类。 以能止息饥俭疾疫诸怖畏等苦恼事故。 )○第二别显无痴乱。 如次释前十义。 即为十段。 亦初一为总。 释前正念。 第二复次下。 别释上九。 今初分二。 初句结前生後。 後善解已下。 显正念之能。 文曲分二。 先双标。 後双释。 今初。 以是正念故。 善解世间一切语言。 能持出世诸法言说。 【疏】正念有观。 故能善解。 正念有止。 所以能持。 世言无益。 但须善解。 出世有益.偏语忆持。 出世不解.应不持义。 世言不持.应无记忆。 故文虽影略。 义必两兼。 解事解理。 故名善解。 ○二双释分二。 先通就诸境明无痴乱。 後此菩萨下。 别约所持明无痴乱。 今初。 所谓能持色法非色法言说。 能持建立色自性言说。 乃至能持建立受想行识自性言说。 心无痴乱。 於世间中。 死此生彼。 心无痴乱。 入胎出胎。 心无痴乱。 发菩提意。 心无痴乱。 事善知识。 心无痴乱。 勤修佛法.心无痴乱。 觉知魔事。 心无痴乱。 离诸魔业。 心无痴乱。 於不可说劫修菩萨行。 心无痴乱。 【疏】据无痴乱。 文但有九。 开初为二。 句亦有十。 谓法义别故。 初句即法无碍。 合蕴成二。 谓色与心。 非色谓心。 即余四蕴。 二能持建立下。 义无碍也。 义有二种。 自性亦二。 一事。 二理。 事即质碍为色性等。 理即无性为色等性。 皆无名相中。 施设建立。 持言及义。 即文义二持。 今正觉理事。 离妄分别。 名无痴乱。 此二释上能持。 下八释上善解。 义必兼具。 故痴乱双举。 三於五蕴生灭。 得无痴乱。 十地品云。 死有二种业。 一能坏诸行。 二不觉知故。 相续不绝。 今此菩萨於二事理。 静无遗照。 故无痴乱。 四偏语胎生。 明无痴乱。 瑜伽第二说四种入胎。 一正知入。 而不知住出。 所谓轮王。 二正知入住。 不正知出。 所谓独觉。 三俱能正知。 所谓菩萨。 四俱不正知。 谓余有情。 前之二人。 尚有痴乱也。 凡夫痴乱相者。 谓下者。 见所生处。 在於厕秽。 中者。 见在宅舍。 上者。 见处华林。 若男於母生爱。 於父生瞋。 谓竞母故。 女则反上。 大集二十七。 涅盘十八。 二十九。 俱舍第九。 皆具说之。 次三及十。 文并可知。 八九各有通别。 别谓四魔十魔及业。 如离世间品。 及大品魔事品。 起信论说。 若依智论。 除诸法实相.皆菩萨魔事。 起心动念.悉是魔业。 今以智觉察.不随其转。 如人觉贼.及偷狗故。 知魔界如.与佛界如.如无二故。 既觉其事。 即不造其业。 (【钞】别有四魔者。 四谓天.阴.烦恼.及死。 言十魔者。 一蕴魔。 生取着故。 二烦恼魔。 恒杂染故。 三业魔。 能障碍故。 四心魔。 起高慢故。 五死魔。 舍生处故。 六天魔。 自慢纵故。 七善根魔。 恒执取故。 八三昧魔。 久耽味故。 九善知识魔。 起着心故。 十菩提法智魔。 不愿舍离故。 言及业者。 忘失菩提心。 修诸善根。 是为魔业。 二恶心布施。 瞋心持戒。 舍恶性人。 远懈怠者。 轻慢乱意。 讥嫌恶慧。 乃至第十增长我慢。 无有恭敬。 於诸众生多行恼害。 不求正法真实智慧。 其心弊恶。 难可开悟。 是为魔业。 如人觉贼及偷狗者。 即涅盘南经邪正品。 北经亦如来性品。 即第七经。 如人觉贼。 贼无能为。 又因迦叶问依四种人。 难云。 世尊。 魔等尚能变作佛身。 况当不能作罗汉等。 佛言。 善男子。 於我所说。 若生疑者。 尚不应受。 况如是等。 是故应当善分别知。 善男子。 譬如偷狗。 夜入人舍。 其家婢使若觉知者。 即应驱骂。 汝疾出去。 若不出者。 当夺汝命。 偷狗闻之。 即去不还。 汝等从今。 不应如是降伏波旬。 应作是言。 波旬。 汝今不应作如是像。 若故作者。 当以五系系缚於汝。 魔闻是已。 便当还去。 如彼偷狗。 更不复还。 下广说佛说魔说之相。 此文但令觉察。 【校】不应如是降伏波旬。 不.应从嘉兴藏钞本作亦。 与涅盘经合。 )○第二别约所持法门。 明无痴乱。 文有二别。 先正明。 後徵释。 今初。 此菩萨成就如是无量正念。 於无量阿僧只劫中。 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听闻正法。 所谓甚深法。 广大法。 庄严法。 种种庄严法。 演说种种名句文身法。 菩萨庄严法。 佛神力光明无上法。 正希望决定解清净法。 不着一切世间法。 分别一切世间法。 甚广大法。 离痴翳照了一切众生法。 一切世间共法不共法。 菩萨智无上法。 一切智自在法。 菩萨听闻如是法已。 经阿僧只劫。 不忘不失。 心常忆念。 无有间断。 【疏】文三。 初结前标後。 次所谓下。 正显所持。 三菩萨下。 结无痴乱。 二正显中。 有十五法。 一所证理体。 大分深义。 所谓空故。 即事真故。 二即体业用之法。 三具德相故。 四一具一切。 故云种种。 上四即所诠理法。 五即能诠教法。 义见初卷。 六行法。 以因严果故。 七果法。 上七通明门法。 下八唯约地位。 亦果行收。 谓八即初地大愿。 已证理故。 名正希望决定解。 断二障故。 云清净。 九即根本智。 十即後得。 此二通至七地。 十一甚深广大法。 即八地法。 证深法忍。 如法界故。 十二九地。 是法师位。 了物机故。 十三十地。 知世间集共不共等故。 苦无常等通色心故。 名之为共。 色心类殊。 名为不共。 又器世间名共。 共业感故。 众生世间不共。 自业成故。 此二唯约所知。 又随他意行。 名共。 随自意行。 名不共。 又静虑无色四等五通。 虽共凡小。 菩萨无漏大悲。 故名不共。 十四等觉智。 十五如来智。 上竖明诸位。 若约横配者。 初一唯因。 後一唯果。 中间六智。 通於因果。 而别义相显。 三菩萨听闻下。 结无痴乱者。 不忘。 不痴。 不失。 不乱。 心常忆下。 通结相续。 ○第二徵释。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於无量劫修诸行时。 终不恼乱一众生令失正念。 不坏正法。 不断善根。 心常增长广大智故。 【疏】释中。 以因深故。 不乱众生。 得无乱果。 不坏正法。 增广大智。 得无痴果。 不断善根.(【校】根。 纂要误作善。 )得相续果。 因果影响。 孱然无差。 ○第二别释上九。 今初释前心无散乱。 复次此菩萨摩诃萨种种音声不能惑乱。 所谓高大声。 粗浊声。 极令人恐怖声。 悦意声。 不悦意声。 諠乱耳识声。 沮坏六根声。 此菩萨闻如是等无量无数好恶音声。 假使充满阿僧只世界。 未曾一念心有散乱。 所谓正念不乱。 境界不乱。 三昧不乱。 入甚深法不乱。 行菩提行不乱。 发菩提心不乱。 忆念诸佛不乱。 观真实法不乱。 化众生智不乱。 净众生智不乱。 决了甚深义不乱。 【疏】文二。 初标。 二所谓下。 释。 释中又二。 前释种种音声。 略列七种。 言沮坏六根者。 非唯引夺耳根。 亦令余根不能缘境。 故名沮坏。 根以见等而为义故。 又沮坏者。 如治禅病经云。 因於外声。 动六情根。 心脉颠倒。 五种恶风。 从心脉入。 风动心故。 或歌或舞。 作种种变。 此即破坏之义。 既坏意身。 余皆随坏。 然色可冥目。 触味合知。 香少诠显。 为禅定刺。 唯在於声。 故偏语之。 明无痴乱。 非余四尘能乱也。 故上忍中。 遇身加害。 心无散乱。 二释不能惑乱。 文亦分二。 先总明长时不乱。 後所谓下。 别显不乱之相。 句有十一。 初总余别。 别为五对。 一境审心定。 二教达行成。 三忆因念缘。 四观真起用。 五外净他惑。 自决义门。 虽遇恶声。 此皆无损。 上皆一切种禅。 谓通名义止观及二利故。 (【钞】上皆一切种禅者。 瑜伽四十三.一切种禅有六种七种。 总成十三。 言六种者。 一善静虑。 二无记变化。 三奢摩他。 四毗鉢舍那。 五於自他利正审思惟。 六能引神通威力功德。 言七种者。 一名缘。 二义缘。 三止相缘。 四举相缘。 五舍相缘。 六现法乐住。 七能饶益他。 今云名义.即後七中一二是也。 止观.即六七中各是三四。 二利.即前六中五六。 及後七中五六七。 【校】止相缘.纂要及南藏续藏金陵本误作心相缘。 兹据嘉兴藏钞本改正。 与瑜伽合。 )○第二释前坚固。 不作恶业故.无恶业障。 不起烦恼故.无烦恼障。 不轻慢法故.无有法障。 不诽谤正法故.无有报障。 【疏】坚固。 谓四障不坏。 是知菩萨正念坚固。 亦是出前不乱之因。 言法障者。 於法不了。 如彼牛羊。 此即所知障也。 三障为言。 摄在烦恼。 体即无明故。 斯亦清净静虑也。 ○第三释前不动。 佛子。 如上所说如是等声。 一一充满阿僧只世界。 於无量无数劫未曾断绝。 悉能坏乱众生身心一切诸根。 而不能坏此菩萨心。 【疏】不动。 谓恶缘不能牵故。 悉能坏乱众生身心者。 彰声之过。 不能坏乱菩萨心者。 对显难思。 ○第四释前最上。 菩萨入三昧中。 住於圣法。 思惟观察一切音声。 善知音声生住灭相。 善知音声生住灭性。 【疏】最上.谓超劣显胜故。 此下三段.亦即出前无痴乱缘。 正示现法乐住之相。 言超胜者。 初标人拣禅。 云菩萨入。 异凡小故。 住於已下。 举法以拣。 圣法即是无漏。 拣於凡夫。 思惟观察.拣於二乘。 二乘入禅.不能缘境。 故身子不觉刑害之手。 迦叶不闻涅盘之音。 (【钞】身子不觉者。 准智论说。 舍利弗当道坐禅。 有大力鬼.名为刑害。 以手搏之。 从禅定起。 微觉头痛。 白佛。 佛言。 赖汝定力。 此鬼之力.掴须弥山令如微尘。 自今已後。 莫当道坐。 迦叶不闻者。 如来二月十五日。 晨朝出声。 普告一切言。 如来今日中夜。 当入无余涅盘。 若有疑者。 今悉可问。 为最後问。 然以佛神力.其声徧满三千大千世界。 万类皆至。 而迦叶不闻。 定起。 方觉世界变异。 惊怪询问。 方知如来入般涅盘。 上之二事。 一定中不能觉触。 二定中不能闻声。 故知劣也。 今菩萨善知。 故为超胜。 )善知已下。 正显胜相。 了性相故。 相则念念不住.取不可得。 性则三相性空.固无所得。 不得性相.违顺何依。 (相则念念等者。 然三相四相.一念具足。 已如初卷。 今性相别明。 若相融为四者。 揽缘名生。 生即无生。 空有无碍.虚相安立.名之为住。 住即无住。 圆融形夺.随缘转变.名之为异。 异即无异。 两相都尽.各无自性.名之为灭。 灭即无灭。 斯则即相而性.固无所得。 )○第五释前清净。 如是闻已。 不生於贪。 不起於瞋。 不失於念。 善取其相而不染着。 【疏】即清净禅。 顺违中境.不生三毒。 不染善取.有定慧故。 了相无相.故名善取。 有斯正念。 大地为鼓.妙高为椎.岂能乱哉。 (【钞】大地为鼓等者。 如幻三昧经云。 假使以大地为鼓。 须弥为搥。 於须菩提耳边打。 不能生微念心乱。 何以故。 入空定故。 )○第六释广。 知一切声皆无所有。 实不可得。 无有作者。 亦无本际。 与法界等。 无有差别。 【疏】广.谓称法界如虚空故。 亦近释前。 文(【校】文.纂要及金陵本误作又。 兹据嘉兴藏南藏续藏改正。 )有六句。 初总余别。 别中。 无得.相空。 无作.人空。 无际.性空。 此三相尽。 故法界理现。 与法界等.事如理故。 无有差别.理即事故。 ○第七释前大义。 菩萨如是成就寂静身语意行.至一切智.永不退转。 【疏】大者。 趣一切智不退转故。 即难行禅也。 ○第八释前无量。 善入一切诸禅定门。 知诸三昧同一体性。 了一切法无有边际。 得一切法其实智慧。 得离音声甚深三昧。 得阿僧只诸三昧门。 增长无量广大悲心。 是时菩萨於一念中。 得无数百千三昧。 闻如是声心不惑乱。 令其三昧渐更增广。 【疏】无量者。 谓引发难量故。 文分为三。 初引自利德。 文有六句。 初标一切门禅。 次四别显。 後一类结多门。 则何定不摄。 复云门者。 三昧无量。 数如虚空。 今一中摄多。 故名为门。 如牵衣一角。 如蠭王来。 次增长下。 引利他德。 後是时下。 结不为乱。 非唯不乱。 本定更增。 如猪揩金山。 风炽於火。 (【钞】非唯不乱者。 下出增相。 猪以秽身揩於金山。 非唯不污。 而令山色转益明净。 斯乃外境之猪。 益定山之净。 )○第九释无迷惑。 作如是念。 我当令一切众生安住无上清净念中。 於一切智得不退转。 究竟成就无余涅盘。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离痴乱行。 【疏】迷惑.谓耽着禅味。 不起大悲。 是为迷惑。 今悲以导禅。 故无迷也。 此即饶益有情禅也。 住清净念。 即现世乐。 得智断果。 即後世乐。 是谓与二世乐也。 【论】第五离痴乱行。 以禅波罗蜜为体。 有四十九行经。 分为六段。 一佛子已下。 至修菩萨行心无痴乱。 有十行经。 明以正念随於生死生中利无乱分。 二此菩萨已下。 至心常忆念无有间断。 有九行经。 明菩萨闻持正念不乱分。 三何以故已下。 至未曾一念心有散乱。 有七行半经。 明以正念於好恶音声无散乱分。 四所谓正念不乱已下。 至而不能坏此菩萨心。 有八行半经。 明闻法及利生无余障分。 五菩萨入三昧中已下。 至等无差别。 有五行经。 明观声无体堪忍分。 六菩萨如是成就寂静身语意行已下。 至离痴乱行。 有九行经。 明身口意净堪入诸法不离一性分。 ○第六善现行。 体即般若。 (【钞】体即般若者。 亦忘三轮而照也。 般若三轮者。 境智。 众生分别。 )就释相中。 文分二别。 先明行相。 後显成益。 前中亦二。 先略。 後广。 今初。 佛子。 何等为菩萨摩诃萨善现行。 此菩萨身业清净。 语业清净。 意业清净。 住无所得。 示无所得身语意业。 能知三业皆无所有。 无虚妄故.无有系缚。 凡所示现.无性无依。 【疏】前中又二。 先总标。 後能知下。 解释。 今初也。 三业清净.是能示体。 示於三业.正是现义。 住无得现。 现即无得。 寂用无碍.斯即中道。 可称善现。 若异後有无而说中者。 相待中也。 (【钞】住无得现者。 住无所得.即空观也。 示无所得身等.假观也。 故云住无得现。 言现即无得。 上二不二。 中道观也。 故云寂用无碍.斯为中道。 从若异後下。 结弹古人。 以璎珞三慧.别配得中道慧.是相待中。 非得中也。 )二释中。 能知三业皆无所有.是住无得义。 不妄取有.离二边缚.是清净义。 凡所示现.无性无依.释示无得义。 以境无定性.心无所依.皆不可得也。 三业皆示.故致凡言。 ○二广辨行相中三。 初如实随觉慧。 二佛子此菩萨作如是下。 於五明等善巧慧。 三菩萨尔时下。 能作有情义利慧。 今初。 如实觉於三业而现三业。 於中先别明。 後总结。 前中三业.即为三段。 今初意业。 住如实心。 知无量心自性。 知一切法自性。 无得无相。 甚深难入。 【疏】意业是二本。 故首而明之。 如实心者。 用所依也。 住者。 心冥体也。 知无量心等者。 不碍用也。 即所示意业。 多心多法.皆有谛也。 境既无相。 心何所得。 即无谛也。 有无不二.故曰甚深。 即中道义也。 不可以次第三观而观。 故名难入。 唯圆机方能入故。 何者。 若偏观三谛。 是常.是断.是相待故。 若总观者。 一则坏於三谛。 异则迷於一实。 故即一而三。 即三而一。 非三非一。 双照三一。 在境则三谛圆融。 在心则三观俱运。 住之与知.即是观也。 ○二释示身业。 住於正位。 真如。 法性。 方便出生而无业报。 不生不灭。 【疏】正位等三.即示所依。 方便已下。 依体起用。 由非惑业之生.故生灭即无生灭。 此中正位.即真如异名。 非约见道。 以知契会.故称为住。 无住住者.即住真如。 ○三释示语业。 住涅盘界。 住寂静性。 住於真实无性之性。 言语道断。 超诸世间.无有所依。 【疏】前之三句.示之所依。 言语道断。 显示而无相。 即言亡言。 是断言道。 故晋经云。 非有说有.言语道断。 (【钞】晋经云。 非有说有者。 今经无此。 示言相隐。 但有言语道断。 即通身意。 故引晋经。 意在有说之言。 )然上之所住.总有七种。 体一名异。 异从义别。 一如实心者。 即自性清净心。 是为总相。 次正位等三.即心之体性。 正位者。 法所住故。 真如语其自体。 是实是常。 法性约为诸法之本。 迷此真如.有诸法故。 成诸法已.不失自性。 故名法性。 亦即因相。 涅盘等三.即是果相。 住涅盘界.即是真如。 体圆寂故。 出二碍故。 故智论云。 有菩萨发心。 即观涅盘行道。 恐此涅盘.滥唯在果。 故云住寂静性。 谓约真如.体无妄动。 即是涅盘。 如此之性.体为有无。 故云无性。 无性之性.即是实性。 非谓断无.故举多名。 方显所住之深奥。 依此示现.方明所现之为善。 ○二总结三业。 入离分别无缚着法。 入最胜智真实之法。 入非诸世间所能了知出世间法。 此是菩萨善巧方便示现生相。 【疏】总结三业中。 初句结心。 故无缚着。 次句结身。 即所住真如等。 三结前语。 即超诸世间等。 末句总结三业。 皆寂用无碍。 故名善巧。 善现之名.从斯而立。 ○第二辨五明处三聚中.决定善巧慧。 故於文中.解世间法。 於中分三。 初以理会事。 二菩萨如是下。 事理无碍。 三永不下。 顺理起悲。 今初。 佛子。 此菩萨作如是念。 一切众生.无性为性。 一切诸法.无为为性。 一切国土.无相为相。 一切三世.唯有言说。 一切言说.於诸法中.无有依处。 一切诸法.於言说中.亦无依处。 【疏】文有六句。 一众生缘生.故说无性。 二法依真起.故会归无为。 三国是心之相分故。 四时依法以假言故。 五名无得物之功故。 若名在法中.见义应知名故。 六物无当名之实故。 若法在名中.闻名则应识义.召火应当烧口故。 (【钞】名无得物之功者。 若依世俗.名以召实。 实以当名。 故使命火不得於水。 命水不得於火。 今约真谛。 故平等无依。 此五六句.皆先标无依。 後若名在法等.反以释成。 如有一人.虽先知有。 曾未相识。 忽然见面。 终不得知.此是某人。 此为见义不知名耳。 义即境义。 六中有人虽闻其名。 竟不识面。 召火不烧口。 明知名中无有义也。 亦应云。 言饭即应已饱等。 故智论四十七云。 凡有二法。 一者名字。 二者名字义。 如火能照能烧.是其义。 照是造色。 烧是火用。 二法和合.名为火也。 今闻火名.不得照烧之义。 故无得物之功等。 )○二明事理无碍。 菩萨如是解一切法皆悉甚深。 一切世间皆悉寂静。 一切佛法无所增益。 佛法不异世间法。 世间法不异佛法。 佛法世间法无有杂乱。 亦无差别。 了知法界体性平等。 普入三世。 【疏】文有七句。 初一总显甚深。 余句别显深相。 然世法与佛法.实无二体。 假约事理以分其二。 故以五句.显非一异。 一世相即空。 故云寂静。 二佛法平等。 故无增益。 三以理无不事。 故佛法不异世法。 事无不理。 故世法不异佛法。 四此全理之事。 与全事之理.而事理不杂。 五各全收尽。 互无所遗。 故云亦无差别。 末句。 了前诸法.同法界体。 故得熔融。 普入三世。 横竖该摄。 若约漏无漏说。 为世法佛法各具事理释者。 一生死即涅盘。 故云世间寂静。 二无有一法非佛法故。 更何所增。 三二法染净虽殊。 同一真性。 故不相异。 四不坏相故无有杂乱。 五皆是即理之事。 而各互收无遗。 即无差别也。 六同一法界。 总显所因。 ○三顺理起悲。 永不舍离大菩提心。 恒不退转化众生心。 转更增长大慈悲心。 与一切众生作所依处。 【疏】谓无缘之悲。 以导前忘机之智。 入假化物。 初句为总。 谓虽深入智慧。 不忘本心。 非如八地。 心欲放舍。 下三句别。 一不舍愿炷。 二增大悲油。 三兼前智光。 故堪为依处。 (【钞】非如八地者。 八地菩萨。 证无生忍。 便欲放舍利众生事。 诸佛劝起。 令忆本愿。 利益众生。 是不忘本心。 不舍愿炷等。 即菩提灯。 )○第三作一切有情义利慧。 於中二。 先建摄生志。 二後己先人。 今初。 菩萨尔时复作是念。 我不成熟众生.谁当成熟。 我不调伏众生.谁当调伏。 我不教化众生.谁当教化。 我不觉悟众生.谁当觉悟。 我不清净众生.谁当清净。 此我所宜。 我所应作。 【疏】文有五句。 成熟是总。 或因成果熟故。 或始末劝奖故。 余句是别。 一折伏。 二摄化。 三令悟本性.成大菩提。 四断惑清净.得涅盘果。 ○二後己先人。 复作是念。 若我自解此甚深法。 唯我一人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独得解脱。 而诸众生盲冥无目。 入大险道。 为诸烦恼之所缠缚。 如重病人.恒受苦痛。 处贪爱狱.不能自出。 不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界。 不能灭苦。 不舍恶业。 常处痴暗.不见真实。 轮回生死.无得出离。 住於八难.众垢所着。 种种烦恼.覆障其心。 邪见所迷.不行正道。 菩萨如是观诸众生。 作是念言。 若此众生未成熟。 未调伏。 舍而取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所不应。 我当先化众生。 於不可说不可说劫行菩萨行。 未成熟者.先令成熟。 未调伏者.先令调伏。 【疏】文分为四。 一假设自度。 二而诸众生下。 观物轮回。 具业惑苦。 三菩萨如是下。 结所不应。 有二过故。 一违本誓心。 二堕悭贪失。 此为不可。 四我当下。 决志先拔。 (【钞】二堕悭贪失者。 法华第一云。 自证无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於一人。 我则堕悭贪。 此事为不可。 )○第二显行成益。 是菩萨住此行时。 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一切世间乾闼婆阿修罗等。 若有得见.暂同住止。 恭敬尊重.承事供养。 及暂耳闻.一经心者。 如是所作.悉不唐捐。 必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六善现行。 【疏】於中三业不空.是为徧益。 终至菩提.是究竟益。 【论】第六善现行。 以般若波罗蜜为体。 有四十行半经。 分为四段。 一佛子已下。 至方便现生相。 有十行半经。 明知生之无性。 示现方便现生分。 二佛子已下.至与一切众生作所依处。 有十行经。 明菩萨达心境一切法无性无依。 而教化众生与作依处分。 三菩萨尔时已下。 至不行正道。 有十一行经。 明念度众生分。 四菩萨如是观诸众生已下。 至善现行。 有九行经。 明度众生未尽。 不取自证涅盘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四十 发布时间:2025-06-28 13:09:2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7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