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四十二 内容: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之一)○四门中初来意。 【疏】来意者。 总有五义。 一为答前第二会初十藏问故。 二前明正位。 今依位起行故。 同梵行品。 三前约位别行。 今辨始终通行故。 四前明成位行。 今辨净治彼行故。 同十地中信等十行。 五前自分究竟。 今辨胜进趣後。 同上明法。 准问。 应在十回向後。 今此辨者。 略有二义。 一云藏有二义。 约蕴摄义。 在十行後。 约出生义。 在十地前。 义通二处。 问答互显。 一云回向无别自体。 但以能回前行为其自体。 今十藏既为十行胜进。 亦为回向胜进。 故回向後.无别胜进。 此即前後互举.显义方备。 然明法品.及第五回向.皆有十藏。 随三贤异.故不相滥。 又前是胜进所成。 後是一位之果。 今通为胜进。 故意旨不同。 (【钞】准问下。 释上问前却妨。 二义通之。 然明法下。 会差别。 有二义释。 初以位拣。 前明法即胜进所成者。 是胜进家果故。 故经云。 菩萨满足如是愿时。 即得十种无尽藏。 所谓普见诸佛无尽藏。 二总持不忘无尽藏。 三决了诸法。 四大悲救护。 五种种三昧。 六满众生心广大福德。 七演一切法甚深智慧。 八报得神通。 九住无量劫。 十入无边世界无尽藏。 後是一位之果者。 以是第五回向之果故。 经云。 菩萨住此回向。 得十种无尽藏。 所谓见佛无尽藏。 於一毛孔见阿僧只诸佛出兴於世故等。 其中有同名者。 亦复优劣有异。 )○二释名。 【疏】释名者。 藏是出生蕴积之义。 谓一藏内体含法界。 故摄德出用。 二无尽。 寄圆显十。 即带数释也。 ○三宗趣。 【疏】宗趣者。 十藏为宗。 摄前生後.得果为趣。 【论】将释此品.三门如前。 一释品名目者。 为此说十种藏。 依法立名。 可知。 第二释品来意者。 此位已说十种行。 以此十无尽藏.成前十行之法.使令无尽。 成後十回向之法。 使令进向。 令使行门不滞。 是故此品须来。 第三长科经意者。 分为二门。 一长科经意。 二随文释义。 一长科经意者。 於此一品经中。 大段随十藏名目。 总有十一段经。 其文如下。 ○四释文中。 大分四别。 第一唱数显同。 二徵名列异。 三依名广释。 四总叹胜能。 今初。 尔时功德林菩萨。 复告诸菩萨言。 佛子。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藏。 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已说。 当说。 今说。 【疏】三世同说。 显胜令遵。 ○二徵名列异。 何等为十。 所谓信藏。 戒藏。 惭藏。 愧藏。 闻藏。 施藏。 慧藏。 念藏。 持藏。 辩藏。 是为十。 【疏】藏如前解。 信等对藏.皆持业释。 心净名信。 制止名戒。 崇重贤善为惭。 轻拒暴恶为愧。 餐教广博为闻。 辍己惠人为施。 决择诸法名慧。 令心明记为念。 任持所记为持。 巧宣所持为辩。 各有业用。 (【钞】各有业用者。 如信以能除不信浊为业。 戒以遮防破戒蔽为业。 惭以对治无惭。 止息恶行为业。 愧以对治无愧。 止息恶行为业。 闻以能破无知为业。 施以止悭为业。 慧以破痴为业。 念以治忘念为业。 持以治忘失为业。 辩以治於謇讷为业。 )然念慧及戒惭愧等五。 皆当体为性。 余五行用立名。 此约随相。 若就融通。 皆顺法界之行。 良以法界。 性自清净。 离过等故。 随义说十。 然约随相。 前九自利。 後一利他。 通皆具二。 信为行本.故首明之。 依信离过。 惭愧庄严。 戒行光洁。 上三离过之行。 余皆进善。 进善之首。 必藉多闻。 如闻而行.唯福与慧。 念使增明。 持令经久。 辩以利他故。 前七即七圣财。 慧为正导。 故终辨之。 次二守护。 後一积而能散。 ○第三依名广释。 十藏即为十段。 今初信藏。 信中有四。 谓徵名。 释相。 结名。 辨益。 辨益一种。 唯初七十。 余之七段.文但有三。 今初段中。 初徵。 佛子。 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信藏。 ○释中分三。 初明信相。 次若菩萨下。 明信力。 三此菩萨入佛下。 总结信成。 今初。 此菩萨信一切法空。 信一切法无相。 信一切法无愿。 信一切法无作。 信一切法无分别。 信一切法无所依。 信一切法不可量。 信一切法无有上。 信一切法难超越。 信一切法无生。 【疏】十句为四。 初三三空。 信所执无相。 谓情有理无名空。 空亦无相。 空无相故.无所愿求。 次三.信依他无生。 一缘起无作。 二不实故.无能所分别。 三无体故.无所依。 次三.信圆成无性。 一广无边量。 二胜故无上。 三深不可越。 (【钞】初三三空等者。 意以前九别约三性。 後一总融。 前中即依三性。 信无三性。 此初信所执徧计。 所执性云无相者。 即相无自性性。 二依他无生。 无生.即生无自性性。 三圆成无性。 无性.即胜义无自性性。 )後一总信三性无生。 如初会辨。 则十皆无生。 并通三性。 如一无生观。 但信依他。 无徧计人法自然之生性。 则是无性圆成。 余例此知。 (後一总信三性。 总融前九。 文中有三。 一指前。 即第二经。 清净功德眼自在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功用行解脱门。 广如前说。 则十皆无生者。 一空是无生义。 二无相是无生义。 三无愿是无生义。 四无作是无生义等。 并通三性者。 此有二义。 一空等通三。 谓徧计空。 依他空。 圆成空等。 乃至三性难超越。 二无相无生无性。 亦通三性。 下疏依後义作一重云。 如一无生。 若作无相。 应云。 但信依他无徧计之相。 是则圆成之相。 若信依他无自然之性。 则悟圆成之性。 是故结云。 余例此知。 )○第二明信力中二。 先正显业用。 後徵释所由。 今初。 若菩萨能如是随顺一切法生净信已。 闻诸佛法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闻一切佛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闻众生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闻法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闻虚空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闻涅盘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闻过去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闻未来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闻现在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闻入一切劫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疏】文有十句.徧从前十。 前十并成此十。 若类例辨。 初二於胜上法不怯。 次四广多法不怯。 一所化众生。 二即化法。 三是化处。 四化之所归。 後四宽远法不怯。 若尅文取义。 以後十句.逆配前十。 谓由信法无生。 故於佛法不怯。 佛法以无生为体故。 佛难超故。 众生无尽故。 法界无边故。 虚空无依故。 涅盘无分别故。 过去之因不作果故。 未来之法无可愿故。 现在之法即无相故。 入劫无障碍.以即空故。 此十皆深广难思。 (【钞】若尅文取义者。 上但当文通释。 今对前别释经。 )○二徵释中。 先徵意云。 何以深广难思。 菩萨闻而不怯。 释意云。 以於深广.皆坚信故。 文分为二。 初总。 後别。 何以故。 此菩萨於诸佛所.一向坚信。 知佛智慧无边无尽。 【疏】总云一向信者。 无犹豫故。 坚者.异说不坏故。 所信谓何。 即佛智慧。 智慧何相.无边无尽。 然通二义。 一广无边涯.竖不可尽。 二无二边之偏.同真性之无尽。 ○二别释。 十方无量诸世界中。 一一各有无量诸佛。 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已得。 今得。 当得。 已出世。 今出世。 当出世。 已入涅盘。 今入涅盘。 当入涅盘。 彼诸佛智慧。 不增不减。 不生不灭。 不进不退。 不近不远。 无知无舍。 【疏】初释前意。 十方无量.是无边义。 已现当入.是无尽义。 言得菩提.是自证义。 出世入灭.是应现义。 法无边故.佛智无边。 一佛之智.尚不可尽。 况横徧十方。 竖该三际。 菩萨於斯广远。 坚信不移。 宁有怯耶。 二彼诸下。 释第二意。 闻深不怯。 谓已得今得菩提而不增。 当得未得而不减。 已出今出而不生。 已入今入而不灭。 当出而不进。 当入而不退。 现得出入而不近。 在於已当而不远。 照穷万法而无知。 顿寂诸相而不舍。 以寂照之体如如。 超戏论故。 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 非菩提涅盘有去来今。 菩萨既坚信於此。 宁闻深而怯耶。 ○第三总结信成。 此菩萨入佛智慧。 成就无边无尽信。 得此信已。 心不退转。 心不杂乱。 不可破坏。 无所染着。 常有根本。 随顺圣人。 住如来家。 护持一切诸佛种性。 增长一切菩萨信解。 随顺一切如来善根。 出生一切诸佛方便。 【疏】於中二。 初一句总牒信成。 谓由明达佛智无边无尽故.称此成信。 二得此信下。 显成信之益。 亦是正显成相。 有十一句。 前七行体坚牢。 初句为总。 二内心不杂故不退。 三外缘不沮故。 四不染相故。 五有正慧故。 无慧之信.长无明故。 静法云。 梵云阿慕罗匿陀。 此云不从根生。 谓无生之信.无根生故。 今本云常有根本者。 译人不审阿字没在句。 翻无为有。 於理背也。 此或应尔。 今以理通。 二义无违。 无根语慧之体。 根本约慧之用。 亦犹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故。 无本者。 即是根本。 六顺同古圣故。 七安住菩提心故。 後四摄德无尽。 一护已成性。 二复长新解。 三顺如生善。 四不滞有无。 (【校】今本云.应从嘉兴藏南藏续藏金陵本作经本云。 阿字没在句.应从嘉兴藏作阿字没在上句。 )○三结。 四益。 是名菩萨摩诃萨信藏。 菩萨住此信藏。 则能闻持一切佛法。 为众生说.皆令开悟。 【疏】是名下。 结。 菩萨住此下。 辨益。 易知。 ○第二戒藏。 释相中二。 初列十名。 後随牒释。 今初。 佛子。 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戒藏。 此菩萨成就普饶益戒。 不受戒。 不住戒。 无悔恨戒。 无违诤戒。 不损恼戒。 无杂秽戒。 无贪求戒。 无过失戒。 无毁犯戒。 【疏】初中十戒皆通三聚。 取其相显。 初但饶益有情。 後一律仪。 中八通三。 约遮过罪.皆菩萨律仪。 但为救护等.即是饶益摄善可知。 为显此十。 皆通三聚。 故释後一.复显三聚。 ○二牒释。 云何为普饶益戒。 此菩萨受持净戒。 本为利益一切众生。 【疏】牒释中。 十戒为十。 皆先牒後释。 初饶益者。 菩萨本意。 故首明之。 云何为不受戒。 此菩萨不受行外道诸所有戒。 但性自精进。 奉持三世诸佛如来平等净戒。 【疏】二不受中。 文有二意。 一不受邪戒。 谓鷄狗等。 二三聚宿成.动不踰矩。 (【钞】谓鷄狗等者。 涅盘二十四云。 菩萨摩诃萨。 受持禁戒。 不为生天。 不为恐怖。 乃至不受狗戒。 鷄戒。 牛戒。 雉戒。 乃至是名菩萨修大涅盘。 是第三戒。 又十住毗婆沙论第三。 明秽土中多诸外道。 有持牛戒者。 鹿戒者。 狗戒者。 鸟戒者。 象戒者。 释曰。 此皆外道所持恶禁戒。 通由二因。 生此妄计。 一由天眼。 见有众生从鷄狗等即生天上故。 二由非理寻思。 妄生此计。 婆沙一百一十四。 有二外道。 一名布剌拏憍雉迦。 受持牛戒。 二名頞剃剌罗栖你迦。 受持狗戒。 二人异时往佛所。 种种爱语相慰问已。 时布剌拏。 先为他问。 此栖你迦受持狗戒。 修道已满。 当生何处。 世尊告曰。 汝止莫问。 复再三请。 佛以慈心。 告言谛听。 受持狗戒.若无缺犯。 当生狗中。 若有缺犯。 当堕地狱。 闻佛语已。 悲泣哽咽.不能自胜。 世尊告曰。 吾先告言。 止不须问。 今果怀恨。 时布剌拏白言。 世尊不以此人当生狗趣。 故我悲泣。 然我长夜受持牛戒。 或恐将来。 亦当尔耶。 唯愿大慈。 为我宣说。 世尊告曰。 准前狗戒。 此等皆由不了真道。 婆沙又问云。 云何受猪戒.牛戒.狗戒。 名无缺犯。 答。 一如牛法.狗法。 名无缺犯。 )云何为不住戒。 此菩萨受持戒时。 心不住欲界。 不住色界。 不住无色界。 何以故。 不求生彼而持戒故。 【疏】三中。 唯为菩提及众生故。 非如难陀之类。 (【钞】非如难陀。 难陀之缘甚长。 而人多闻。 正明其性多欲。 染着孙陀罗。 佛方便诱之。 至於天上。 见诸天女。 端正姝丽。 过其本妻。 见诸天男。 皆有天女。 独於一处。 见有天女。 逈异姝丽。 而无天男。 问佛。 佛令自问。 彼女答言。 我夫主。 即佛弟难陀。 难陀答言。 我身即是。 女言。 难陀为僧。 身披袈裟。 闻已。 便求剃落持戒。 本为贪着天女而持禁戒。 故阿难讥之。 如羝羊相触。 将前而更却。 汝为欲持戒。 其事亦如是。 身虽能持戒。 心为欲所牵。 斯业不清净。 何用是戒为。 意云。 如羊本拟向前。 如汝欲生天上受欲。 而更却後。 如汝持戒。 故业不清净。 )云何为无悔恨戒。 此菩萨恒得安住无悔恨心。 何以故。 不作重罪。 不行谄诈。 不破净戒故。 【疏】四中。 涅盘云。 何故持戒.为不悔故。 何故不悔。 为欢喜故。 乃至为得大涅盘故。 (【钞】涅盘等者。 即第二十七。 师子吼言。 何因缘故。 受持禁戒。 佛言。 为心不悔。 何故不悔。 为受乐故。 何故受乐。 为远离故。 何故远离。 为安隐故。 何故安隐。 为禅定故。 何故禅定。 为实知见故。 何为实知见。 为见生死过患故。 何为见生死过患。 为心不贪着故。 何为心不贪着。 为得解脱故。 何为得解脱故。 为得无上大涅盘故。 何为得无上大涅盘。 为得常乐我净故。 何为得常乐我净。 为得不生不灭故。 何为得不生不灭。 为见佛性故。 是故菩萨。 性自能持究竟净戒。 疏家但至涅盘。 已为究竟。 故略後三。 後三即涅盘中事故。 )云何为无违诤戒。 此菩萨不非先制。 不更造立。 心常随顺.向涅盘戒。 具足受持.无所毁犯。 不以持戒.恼他众生.令其生苦。 但愿一切.心常欢喜.而持於戒。 【疏】五中有四。 非者违也。 一不违制立.不同调达。 二不违涅盘.不取相故。 三不违律仪.具足持故。 四不违利物.不恼他故。 (【钞】不同调达者。 佛说四依.为除比丘四恶欲故。 调达比丘.加一为五。 谓加不食酥盐鱼肉。 复皆尽形寿。 况虽有同。 本意不善。 不违涅盘者。 非(【校】非.纂要讹脱。)涅盘经。 以无相持.顺寂灭故。 )云何为不恼害戒。 此菩萨不因於戒.学诸呪术.造作方药.恼害众生。 但为救护一切众生而持於戒。 【疏】六有二意。 一非为欲恼众生.先须持戒。 二非为欲成净戒.逼恼众生。 如杀马祀等。 (【钞】一非为欲恼众生者。 如欲禁龙。 曾闻罗汉持戒而能遣龙。 遂即持戒是也。 如马祀等者。 即百论中。 外道计杀马祀天.得生梵天。 即逼恼於马。 谓为戒等。 )云何为不杂戒。 此菩萨不着边见。 不持杂戒。 但观缘起.持出离戒。 【疏】七中。 戒正见邪。 故名为杂。 定有定无.为断常杂。 观缘性离。 非有非无.则名为持。 又无烦恼之杂。 真出离矣。 (【钞】定有定无者。 今律学者。 多计为有。 禅学之者。 说戒如空。 定有着常。 定无着断。 此为邪见。 杂於正戒。 观缘性离者。 观缘之相.不坏坚持。 缘成性空.故不起迷倒。 )云何为无贪求戒。 此菩萨不现异相.彰己有德。 但为满足出离法故而持於戒。 【疏】八中。 不现异相.彰己有德。 五邪之一。 已见净行。 又如十住论说。 一者矫异。 二者自亲。 三者激动。 四者抑扬。 五者因利求利。 大同前引智度论说。 今文即矫异也。 (【钞】又如十住婆沙论说。 一矫异者。 谓有贪利养故行十二头陀。 作如是念。 他作是行.当得敬养。 我作是行.亦或得之。 为利养故。 改易威仪。 二自亲者。 为有贪利养故。 至檀越家而语之言。 汝等如我父母兄弟姊妹亲戚。 无有异也。 若有所须。 我能相与。 若有所作。 我能作之。 不计远近。 来相问讯。 我住此者。 正相为耳。 为求利养。 贪着檀越。 能以巧辩。 牵引人心。 三激动者。 谓有不计贪罪。 欲得财物。 现於贪相。 语檀越言。 此衣鉢尼师坛好。 若我得之。 则能受用。 若人能随意施者。 此人难得。 又有谓檀越言。 汝家羹饭饼肉香美。 衣服又好。 若常供养我。 我以亲眷。 必当相与。 四抑扬者。 谓贪利养故。 语檀越言。 汝极悭惜。 尚不能与父母兄弟姊妹妻子亲戚。 更有谁能得汝物者。 檀越愧耻。 俛仰施与。 又至余家。 语彼人言。 汝有福德。 受人身不空。 阿罗汉等。 常入汝家。 与汝坐起语言。 欲令檀越。 必谓我是大阿罗汉。 五因利求利者。 谓以衣鉢及僧伽梨尼师檀等资生之物。 持示人言。 此是国王及施主并余贵人将来与我。 令其檀越.心中生念。 王及贵人.尚供养彼。 况我不与。 因以此利。 更求余利。 故以名也。 )云何为无过失戒。 此菩萨不自贡高.言我持戒。 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 但一其心而持於戒。 【疏】九中不轻毁者。 无行经云。 见破戒人.不说其过恶。 应念彼人.久久亦当得道。 问。 涅盘云。 见破戒人.应当摈黜.诃责举处。 当知是人.得福无量。 岂不违於无行此经。 答。 略有三义。 一此经约自行。 涅盘据摄众。 二此经约根未熟。 护恐增恶。 故且摄受。 涅盘约根熟者。 慈心拔济。 故应折伏。 三彼约慈心。 此约轻毁。 故不同也。 云何为无毁犯戒。 此菩萨永断杀。 盗。 邪淫。 妄语。 两舌。 恶口。 及无义语。 贪。 瞋。 邪见。 具足受持十种善业。 菩萨持此无犯戒时.作是念言。 一切众生毁犯净戒。 皆由颠倒。 唯佛世尊。 能知众生以何因缘而生颠倒.毁犯净戒。 我当成就无上菩提。 广为众生说真实法。 令离颠倒。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戒藏。 【疏】十中。 释内分二。 初明律仪。 十善众戒之本。 故偏明之。 当如二地。 二菩萨持此下。 双明二聚。 摄菩提善。 益众生故。 ○第三惭藏。 释相中二。 先标章。 二谓彼下别释。 今初。 佛子。 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惭藏。 此菩萨忆念过去所作诸恶而生於惭。 【疏】然惭愧相别.诸说不同。 涅盘云。 惭者羞天。 愧者羞人。 惭者自不作恶。 愧者不教他作。 惭者内自羞耻。 愧者发露向人。 瑜伽四十四亦云。 内生羞耻为惭。 外生羞耻为愧。 大同涅盘後解。 成唯识云。 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惭。 依世间力。 轻拒暴恶为愧。 俱舍亦同。 若无惭愧.但翻上惭愧。 谓不羞天.则是无惭。 余可例知。 若说羞耻为惭愧者。 是二通相。 今经多同唯识。 而以不相恭敬为二通相。 ○二别释中。 分二。 先释过去作恶。 即无惭行。 二自惟下。 释而生於惭。 今初。 谓彼菩萨心自念言。 我无始世来。 与诸众生。 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 具贪瞋痴。 憍慢谄诳。 及余一切诸烦恼故。 更相恼害。 递相陵夺。 奸淫伤杀。 无恶不造。 一切众生悉亦如是。 以诸烦恼备造众恶。 是故各各不相恭敬。 不相尊重。 不相承顺。 不相谦下。 不相启导。 不相护惜。 更相杀害。 互为怨雠。 【疏】文中初自念无惭。 後一切下。 悲他亦尔。 ○第二正显惭相。 自惟我身。 及诸众生。 去来现在行无惭法。 三世诸佛无不知见。 今若不断此无惭行。 三世诸佛亦当见我。 我当云何犹行不止。 甚为不可。 是故我应专心断除。 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广为众生说真实法。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惭藏。 【疏】显惭相中。 初自念昔非。 耻佛知见。 现修惭相。 自惟。 即是内自羞耻。 (【钞】自惟即是内自羞耻者。 正同涅盘。 兼得唯识依自法力。 )二是故已下。 决志断证。 文言去来现在行无惭者。 言总意别。 菩萨自惟昔过。 愍物三世常行。 故专心断除。 防已伏之再起。 为众生说。 则物我之兼亡。 ○第四愧藏。 释相中三。 初自念无愧而修愧行。 佛子。 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愧藏。 此菩萨自愧昔来。 於五欲中。 种种贪求无有厌足。 因此增长贪恚痴等一切烦恼。 我今不应复行是事。 【疏】云我今不应复行是事。 即愧行也。 ○二伤物无愧。 又作是念。 众生无智。 起诸烦恼。 具行恶法。 不相恭敬。 不相尊重。 乃至展转互为怨雠。 如是等恶无不备造。 造已欢喜追求称叹。 盲无慧眼无所知见。 【疏】不觉苦集。 故云无知无见。 ○三依顾世间而修愧行。 於母人腹中。 入胎受生成垢秽身。 毕竟至於发白面皱。 有智慧者。 观此但是从淫慾生不净之法。 三世诸佛皆悉知见。 若我於今犹行是事。 则为欺诳三世诸佛。 是故我当修行於愧。 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广为众生说真实法。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愧藏。 【疏】依顾世间而修愧行。 誓益自他。 於中初所愧境。 有智慧下。 顾他生愧。 即外羞也。 初因人。 後诸佛。 是故已下。 决志断证。 言不净之法者。 从淫慾生。 即种子不净。 母人腹中。 即住处不净。 成垢秽身。 即自相。 自性。 究竟发白。 意含究竟不净。 (【钞】从淫慾生者。 疏中先说五种不净。 一种子不净。 二住处不净。 三自性不净。 四自相不净。 五究竟不净。 即智论二十一说。 梵行品已广其相。 但自性不净。 即三十六物。 今当更说。 即涅盘十二圣行品云。 从头至足。 其中唯有发一。 毛二。 爪三。 齿四。 不净五。 垢秽六。 皮七。 肉八。 筋九。 骨十。 脾十一。 肾十二。 心十三。 肺十四。 肝十五。 胆十六。 肠十七。 胃十八。 生藏十九。 熟藏二十。 大便二十一。 小便二十二。 涕二十三。 唾二十四。 目泪二十五。 脂二十六。 膏二十七。 脑二十八。 膜二十九。 骨三十。 髓三十一。 脓三十二。 血三十三。 膀三十四。 胱三十五。 诸脉三十六。 释曰。 远公不分。 其中骨有二。 脑有二。 脑连膜。 除二欠二。 肠有大小。 亦欠其一。 余处有胞。 则具三十六。 直就经文今具者。 复有分垢为一。 汗为一。 则秽字属汗。 亦具三十六。 )言诳三世佛者。 违本四弘誓断惑故。 余文易知。 ○第五闻藏。 佛子。 何等为菩萨摩诃萨闻藏。 ○释相中二。 初明所知之法。 後菩萨摩诃萨下。 显多闻之意。 今初标称闻藏。 释云知者。 闻为本故。 实则多知耳。 文亦分二。 先标章。 後牒释。 今初。 此菩萨知是事有故。 是事有。 是事无故。 是事无。 是事起故。 是事起。 是事灭故。 是事灭。 是世间法。 是出世间法。 是有为法。 是无为法。 是有记法。 是无记法。 【疏】句虽有十。 义束为七。 初之四句。 但是缘生故。 谓一缘生。 二有漏五蕴。 三无漏五蕴。 四有为。 五无为。 六有记。 七无记。 ○二牒释。 即为七段。 初缘起。 何等为是事有故是事有。 谓无明有故行有。 何等为是事无故是事无。 谓识无故名色无。 何等为是事起故是事起。 谓爱起故苦起。 何等为是事灭故是事灭。 谓有灭故生灭。 【疏】缘起中。 依生引二门。 开为四重徵释。 谓十二支。 初二能引。 次五所引。 次三能生。 後二所生。 故为四也。 前七许同因位。 故名能引所引。 後五要因果相望。 云能生所生。 由此能所引中。 但云此有彼有。 後文则云此起彼起。 起即生也。 故集论云。 谓於因时有能引所引。 於果时有能生所生。 然文有染净二观。 初於能引中明染观。 故云无明有故行有。 第二约所引。 亦通能所相对。 以明净观。 故云识无故名色无。 以识通能引。 有二种业。 一持诸有情所有业缚。 谓与行所引习气俱生灭故。 二与名色作缘。 谓由识入母胎。 名色得增长。 今言识无者。 即不为业熏。 不持业缚。 故不入胎增长名色。 故云识无故名色无。 第三能生所生相对以明染观。 故云爱起故苦起。 苦即当果。 爱即能生。 能生有三。 举初摄末。 下明净观。 举末摄初。 盖巧辨影略耳。 第四亦能所生相对。 以明净观。 谓因亡果丧耳。 (【钞】第三下能生所生相对。 上爱取有是能生。 生老死为所生。 )【论】初从十二缘说。 无明有故行有。 识无故名色无。 爱起故苦起。 有灭故生灭。 此上四事。 识之与爱。 皆从无明妄计.诸有从生。 今达有本无.即十二缘灭。 十二缘灭。 非智有生。 非智有灭。 但除其病。 其智无依无形无为.而灵通万有。 无思而现。 无作而成。 学之者。 以止观两门.功终方会。 此之一辨。 後之十法总终。 圣教具陈识相。 对治异解。 已下如文具明。 ○第二有漏五蕴。 何等为世间法。 所谓色受想行识。 【疏】蕴者。 积聚义。 杂集第一云。 藏果.重担义。 而标名世间者。 世即隐覆义。 隐覆胜义故。 又可破坏义.三世所迁故。 间者。 堕虚伪中故。 隐覆之法.即堕虚伪.故世即是间。 然色等蕴.通於无漏出世之义。 欲诃毁故.略举一分。 (【钞】二有漏下文五。 一释总名。 已见光明觉。 杂集藏果等者。 即第二论。 其藏果义。 与蕴义大同。 重担与阴覆义大同。 然彼论云。 蕴义云何。 答。 诸所有色。 乃至若近若远。 彼一切略说色蕴积聚义故。 如财货蕴。 如是乃至识蕴。 释曰。 此即藏果义。 蕴藏色等果法耳。 言重担者。 论云。 荷杂染担.故名为蕴。 如肩荷担。 荷杂染担者。 谓烦恼等诸杂染法。 皆依色等故。 譬如世间身之一分。 能荷於担。 即此一分。 名肩名蕴。 色等亦尔。 能荷杂染。 故名之为蕴。 而标名下。 二释世间。 世有三义。 隐覆名世。 通为无为。 如世界成就品。 下二唯有为世间。 世即是间。 持业释也。 然色等下。 三料拣。 言通无漏者。 谓佛五蕴。 况因灭无常色。 获常色等。 兼通无为。 今但取有漏有为蕴。 不摄无为。 义不相应故。 留於无漏。 在後段说。 )云何知之。 应知三种。 一知其相。 谓色以变碍为相。 受以领纳为义。 想者取像。 行谓迁流。 识者了别。 二知其生灭。 谓生无所从来。 灭无所至。 三知其不生不灭。 谓法本不生。 今则无灭。 故力林菩萨云。 分别此诸蕴。 其性本空寂。 空故不可灭。 此是无生义。 况知一切法趣蕴。 蕴即法界无碍。 方名真实多闻。 然诸蕴性.性皆迁流。 随胜立名。 行之一种.虽标总称.即受别名。 又摄法多故。 (然诸蕴性下。 第五解妨。 此即以通为别妨。 释有二义。 初一可知。 又摄法多者。 第二释也。 因此略明五蕴。 摄法多少。 且依大乘百法。 识蕴唯摄八识心王。 色蕴唯摄十一种色。 想受二蕴.但摄心所徧行中二数。 四蕴但摄二十一法。 除六无为.蕴所不摄。 余七十三.皆行蕴摄。 故云多也。 百法己见第一疏抄。 )○第三无漏五蕴。 何等为出世间法。 为谓戒定。 慧。 解脱。 解脱知见。 【疏】亦名无取五蕴。 然无漏蕴。 亦有二类。 一仍本名.亦名色等。 不与漏相应故.名为无漏。 二从已转立名.即五分法身。 如今文是。 欲显戒等.德是可欣。 故从极果.标以出世。 理实亦有世间戒等。 (【钞】理实亦有者。 上五蕴。 亦有出世间。 然世间戒等。 自有二义。 一者外道共有十善等戒。 四禅等定。 世智之慧。 脱下地惑。 於中知见。 二者正教之中。 亦说十善五戒。 四禅八定。 无见慢修欣厌之慧。 脱下界缚。 了见分明。 而是有漏。 故名世间。 )戒定慧三。 上来频释。 解脱即是离系为名。 解脱知见。 由离系缚。 於境自在。 观求觉了。 智论八十八云。 戒众者。 摄一切戒。 和合成众。 众即蕴也。 余皆准之。 然即转前五蕴。 成此五分。 谓转色蕴成於戒身。 表无表戒.皆色蕴故。 转受蕴而成定名。 定名正受。 入四静虑。 出四受故。 转想成慧。 凡所有想。 皆是虚妄。 见相非相.见法身故。 转行为解脱.无贪等行.名心解脱。 永断无智慧解脱故。 转识成解脱知见。 若与邪受妄想相应。 谓识依根.了别诸境。 若与正受智慧相应。 即是现量。 如实知故。 仁王观空品云。 观色识受想行。 得戒忍。 知见忍。 定忍。 慧忍。 解脱忍。 即斯义也。 然此五分法身.不覆胜义.不为相迁.不堕虚伪.故名出世。 杂集云。 谓能对治三界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别故.是出世间义。 问。 无取五蕴.即有为无漏。 何以言不为相迁。 答。 约教异故。 前是权小所明。 若实教定说。 非为无为.同真性故。 但似蕴相现。 立以蕴名。 故涅盘纯陀云。 善覆如来有为之相。 应言如来同於无为。 况二融摄。 若如是知。 名为多闻。 ○第四有为。 何等为有为法。 所谓欲界。 色界。 无色界。 众生界。 有为者。 瑜伽一百云。 有生灭.系属因缘。 是名有为。 智论云。 有所得故.是名有为。 二论心境为异。 今略举四事。 三界即所依处。 众生即能依之者。 然所依处.随心成异。 故论云。 欲所属界。 名欲界等。 (【钞】论云者。 即俱舍第八。 等字.等余二界。 云色所属界名为色界。 无色所属界名为无色界。 略所属二字。 但名欲界等。 )○第五无为。 何等为无为法。 所谓虚空。 涅盘。 数缘灭。 非数缘灭。 缘起。 法性住。 【疏】为者。 作也。 即前生灭。 今虚空等。 寂寞冲虚。 湛然常住.无彼造作.故名无为。 瑜伽云。 无生灭.不系属因缘。 是名无为。 智论云。 无所得故.名为无为。 净名云。 不堕数故。 然诸论总名。 大旨无别。 言虚空者。 离诸障碍.无物所显故。 (【钞】唯识有六无为。 即为六段。 初虚空。 释语全是百法疏意。 即唯识依性假施设有义。 彼论先释法性云。 谓空无我所显真如。 有无俱非。 心言路绝。 与一切法非一非异等。 是法真理。 故名法性。 离诸障碍。 故名虚空。 释曰。 彼论明法性空。 但言离诸障碍。 百法兼取外空。 云无物所显。 故俱舍云。 此中空无碍。 )二涅盘者。 古有二释。 一云性寂灭故。 此即性净涅盘。 涅盘三十四。 亦同此说。 三数缘灭者。 数谓慧数。 由慧为缘。 拣择诸惑。 能显灭理。 故唐三藏译为择灭。 谓择力所得灭.名为择灭。 然此灭言。 有其二义。 一理性寂灭。 此从所显得名。 二因灭惑显。 名理为灭。 则从能显得名。 四非数缘灭者。 非由慧数灭惑所得。 但以性净。 及於缘阙之所显故。 (四非数缘灭者。 故唯识云。 不由择力。 本性清净。 及缘阙所显。 名非择灭。 释曰。 论存二义。 初义异小。 故上疏文.取为楷定。 言缘阙者。 俱舍论云。 毕竟碍当生。 别得非择灭。 下释中云。 言当生者。 当来生法。 缘会则生。 缘阙不生。 於不生时。 得非择灭。 此非择灭。 碍当生法。 令永不起。 名毕竟碍。 言别得者。 谓非择灭.有实体性。 缘阙位中起别得故。 非择灭得.不因择灭。 但由缘阙.名非择灭。 )五缘起者。 有别有通。 别谓十二因缘故。 分别论者。 大众。 一说。 鸡胤。 化地。 说出世部。 皆立十二缘起以为无为。 彼意以其次第作缘。 恒无杂乱。 故说为常。 有佛无佛。 此法自尔。 名曰无为。 故智论三十二云。 声闻法中。 亦说法性实际故。 杂阿含中说。 有一比丘问佛。 十二因缘。 为是佛作。 为是余人作。 佛告比丘。 我不作十二因缘。 亦非余人作。 有佛无佛。 诸法如法相。 法位常有。 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等。 涅盘亦说。 即是无为。 远公云。 就人论法。 三世流转.是其有为。 废人谈法。 法相常定.故曰无为。 望今经意。 缘起无性.故曰无为。 大品云。 菩萨观十二因缘。 如虚空不可尽。 涅盘云。 十二因缘即是佛性。 虽举十二因缘。 即已摄阴界诸法。 六法性住者。 即真如也。 谓非妄倒.故名真如。 又真实如常。 拣妄拣事。 於一切位.恒如其性。 而云住者。 离迁变故。 与法为性。 是随缘义。 复云住者。 是不变义。 即妄即真。 事皆如矣。 若准智论.法性法住.各是一义。 云云。 即为七法。 (若准智论下。 别释。 取上法字。 及下住字。 自为一义。 成七无为。 则法字两用。 )然小乘说三虚空。 则就外空。 复计三皆实有。 若大乘说。 非唯数增。 义亦有异。 唯识论中.二义建立。 一唯心变故。 二依法性假施设有。 谓此诸义。 但一真如.随义假设。 一无相义。 二所证义。 三惑尽义。 四性净义。 五随缘义。 六随缘即不变义。 (然小乘下。 对拣权实。 初举小乘。 若大乘下。 举大斥小。 )此中法性即是真如。 然法性真如。 亦假施设。 遮拨为无。 故说为有。 遮执为有。 故说为空。 勿谓虚幻.故说为实。 理非妄倒.故名真如。 为法之性.名为法性。 非离色心.别有实体。 今多闻之人.不唯知名而已。 应如是知。 ○第六有记法。 何等为有记法。 谓四圣谛。 四沙门果。 四辩。 四无所畏。 四念处。 四正勤。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觉分。 八圣道分。 【疏】有记法者。 有释云。 谓能招爱非爱果。 故名有记。 此乃通说。 余处辨记.即是善恶。 今唯举善。 应云顺理善法.可记录故。 下出所记法体。 句有十一。 义摄唯五。 四圣谛.如前本品已辨。 四沙门果.如梵行品。 四辩.如第九地。 三十七品.如第四地。 四无所畏.今当略明。 谓外难无怯.故名无畏。 瑜伽云。 如来於此谤难。 都不见有如实因相。 由是因缘。 能自了知.坦然无畏。 无畏为四。 一一切智无畏。 二漏尽无畏。 三者障道。 四出苦道。 此四各有难答。 初外难云。 若佛是一切智者。 有诸比丘。 从他方来。 何须问言。 安乐住不。 言一切智.无所不知。 今问於他.一何相反。 佛自唱言。 我是一切智人。 但为摄受来者。 随顺世间师弟人事故。 (【钞】此之四段下。 二辨相。 初一切智无畏难。 有二。 初牒举所难。 二有诸比丘下正难。 於中先出难所因。 谓诸部律中。 多有此言。 时诸比丘。 至如来所。 头面礼足。 佛便问言。 比丘。 住止安乐不。 乞求易得不。 不以饮食为苦耶等。 今云何故问者。 即是难也。 言一切下。 结成难也。 佛自唱言下。 答也。 於中先按定所难。 明不失一切智义。 若具。 皆云。 我於此难。 正见无由。 得安隐住。 无怖无畏。 自称我是大仙尊位。 但为摄受下。 出是一切智之所以。 示现问耳。 非己不知。 言摄受者。 令发胜心。 闻佛慰问。 发道心故。 随顺世间师弟人事者。 此有二意。 一者成上示现之相。 二者亦令余人审谛於事。 佛知尚问。 况余不知。 亦为後人作轨则故。 见来发心。 应为引摄。 故云随顺世间。 )二有难云。 若佛自言漏永尽者。 何以爱语罗睺。 诃骂调达。 佛於此难。 正见无由。 安隐无怯。 自唱德号。 我实漏尽。 但为随根而调伏故。 (二有难云下。 第二无畏。 先难中。 文但有二。 先牒举所难。 谓经中说言。 我诸漏已尽。 何以爱下正难。 难之所因.含在其中。 谓罗睺罗。 被僧驱出。 在於厕上。 佛语诸比丘言。 云何野干。 驱师子子。 即爱语罗睺。 调达频为恶行。 佛时骂言痴人。 或云食唾小儿等耶。 佛於此难下。 亦先按定所难。 不失漏尽之义。 但为随根而调伏故。 即出爱恚所以。 谓罗睺譬之慧象。 随逐人心。 软言即调。 调达喻之恶马。 楚毒方调。 非是如来有爱罗睺。 有恚调达。 漏未尽也。 )三有难云。 若佛说欲能障道者。 何故预流一来.尚有妻子之爱。 佛於此难。 心无怯惧。 谓自唱德号。 我说欲能障道。 但障不还罗汉。 非初二果。 (佛於此下答中亦二。 先按所难。 不失欲为障道。 若具亦应云。 我於此难。 正见无由。 安隐无怯。 处大仙位。 故云。 自唱德号。 我所说下。 出不障所以。 若说邪行.障诸圣道。 若说畜妻.障离欲道。 初二果人。 性戒久成。 故断邪行。 既未离欲。 不断妻子。 斯有何失。 故诸染法。 非不障也。 )四有难云。 若佛说诸圣道能尽苦者。 何故罗汉受疮溃蛇螫之苦。 佛於此难。 心无怯惧。 自唱德号。 我说圣道。 实能尽苦边际。 但说未来。 非现在故。 (我说圣道下。 通前难。 然有二意。 一者由於前世故业感身。 於此身上得阿罗汉。 苦依身在。 故有此苦。 非得罗汉。 後有此苦。 即今疏意。 更有意云。 无学实无苦果。 为现恶因。 必有苦报。 由此圣者。 示相受苦。 起後教故。 亦犹世尊受金枪等。 示义非实。 故疏略无。 )四中。 初一离所知障。 次离烦恼障。 三是出离道障。 四即出离之道。 初二自利。 後二利他。 所以自叹此四者。 初一为菩萨。 第二为声闻。 後二通为。 智论二十五。 瑜伽五十。 对法十四。 广辨其相。 ○第七无记中分二。 先徵名。 後谓世间下。 辨相。 今初。 何等为无记法。 【疏】无记二义。 一非善非恶。 不能招感爱非爱果.名为无记。 可释余文。 今此正谓虚妄推度.非理问难.不可记录.故名无记。 非对善恶故。 俱舍第十九云。 诸契经说十四无记。 即其义也。 亦名置记。 记即答也。 不应答故。 所以不答者何。 谓此乃无义语也。 知之不免生死。 不知不障涅盘。 前说有记。 则反於此。 智论第三云。 所以不答十四难者。 此事无实故。 诸法有常.无此理故。 言断亦尔。 如有人问。 [谷-(一/禾)+牛]於牛角.得几升乳。 岂曰问耶。 第十七云。 有一比丘。 思唯十四难不能解。 辞佛不为弟子。 佛言。 我为老病死人.说法济度。 此是鬬诤法。 如中毒箭。 不应推寻。 楞伽亦云。 皆是世论。 非我所说。 (【钞】第十七下。 引昔例今。 其文稍略。 具云。 有一比丘。 於十四难。 思惟观察。 不能通达。 心不能忍。 持衣鉢至佛所。 白佛言。 佛能为我解此十四难。 使我了者。 当作弟子。 若不能解。 我当更求余道。 佛言。 痴人。 汝共我要誓。 若答十四难。 汝作弟子耶。 比丘言。 不也。 佛言。 汝痴人。 今何以言。 若不答我。 不作弟子。 我为老病死人.说法济度。 此十四难。 是鬬诤法。 於法无益。 但是戏论。 何用问为。 若为汝答。 汝心不了。 至死不解。 不能得脱生老病死。 譬如有人.身被毒箭。 亲属呼医。 欲为出箭涂药。 便言。 未可出箭。 我先当知汝姓字亲里父母年岁。 次欲知箭出在何山。 何木何羽。 作箭镞者。 为是何人。 是何等铁。 复欲知弓何山木。 何虫角。 复欲知药是何处生。 是何种名。 如是等事。 尽了知之。 然後听汝出箭涂药。 佛问比丘。 此人可得知此众事。 然後出箭不。 比丘言。 不可得知。 若待尽知。 此则已死。 佛言。 汝亦如是。 为邪见箭。 爱毒所涂。 已入汝心。 欲拔此箭。 作我弟子。 为不欲拔箭。 而欲求尽世间常无常边无边等。 求之未得。 即失慧命。 与畜生同死。 自投黑暗。 比丘惭愧。 深识佛语。 即得阿罗汉道。 复次菩萨。 欲作一切智人。 推求一切法。 知其实相。 十四难中。 不滞不碍。 知其是心重病。 能出能忍。 是名法忍。 )言十四者。 即此中前四四句。 其第四四句。 但合为二。 谓身与神一。 身与神异。 然诸经论。 多说十四难。 而相或同异。 不繁会释。 今经委论。 不出我法二执。 ○二辨相中。 文分五段。 第一有四四句。 就我明无记。 第二过去下。 就三世横论凡圣数之多少。 三何等下。 约凡圣竖论初後。 四世间从何下。 徵三世间所从。 五何者下。 约生死际畔以辨无记。 今初。 谓世间有边。 世间无边。 世间亦有边亦无边。 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世间有常。 世间无常。 世间亦有常亦无常。 世间非有常非无常。 如来灭後有。 如来灭後无。 如来灭後亦有亦无。 如来灭後非有非无。 我及众生有。 我及众生无。 我及众生亦有亦无。 我及众生非有非无。 【疏】句虽十六。 其过不出断常。 言世间者。 准大品中。 通三世间。 谓众生世间。 五蕴世间。 及器世间。 今此文意。 正显众生世间。 兼明五蕴世间。 以众生是总主假者。 外道计以为我。 故有边等诸见。 初有边四句。 约未来世。 常等四句。 约过去世。 如来有无。 依涅盘起故。 中论邪见品云。 我於过去世。 为有为是无。 世间常等见。 皆依过去世。 我於未来世。 为作为无作。 有边等诸见。 皆依未来世。 涅盘品云。 如来灭後有无等.依涅盘起。 我及众生有无四句.约现在说。 既知起见之本。 次随文别释。 即为四段。 第一四句。 言有边者。 即断见外道。 计我於後世.更不复作。 则与此身俱尽。 无边者。 谓我於後世。 更有所作。 三俱句者。 身尽故有边。 我不异故无边。 四俱非句者。 亦以我存身尽。 见上有过。 故立此句。 谓身尽故.非无边。 我存故.非有边。 既皆邪见。 故不答之。 若欲破者。 初之二句。 堕无後世过。 谓有边。 则与阴同尽。 无边则是今身。 故皆无後世。 无後世者。 修道苦行.为何益耶。 第三句亦有边无边者。 若身尽我存。 身我为一为异。 一则不应有尽不尽。 异则离蕴。 何相知有我耶。 若谓舍人生天。 人分犹在。 天分更增。 则半天半人。 故皆不可。 第四句。 非有边未免於无。 非无边未免於有。 云何於此强分别耶。 二常等四句。 约过去者。 过去世我.即是今我.名之为常。 若常。 即有大过。 破坏因果涅盘等故。 若谓我今始生.名为无常。 若尔。 我是作法。 亦堕无因。 无因则亦无涅盘等。 第三见上二过。 便谓我常身无常。 离身何处有我。 又成上二过。 第四谓我不异故非无常。 身有异故非常。 破同第三句。 又中论云。 一切法空故。 何有边无边。 及常等见。 余义广如彼论。 三如来灭後四句。 依中论。 附涅盘起四句。 如来即佛也。 顺此经文。 亦是外道自立己师而为如来。 有谓如来灭後定有不变。 或谓入无余依。 同於太虚。 或谓法有应无。 或谓约应非有。 约法非无。 以其四句。 皆成戏论。 不见如来寂灭相故。 亦为邪见。 此则权小之徒。 未能免也。 瑜伽八十七云。 依二道理.如实随观。 俱不可记.如来灭後若有若无。 所以者何。 且依胜义。 彼不可得。 况其灭後.或有或无。 若依世俗。 为於诸行.假立如来。 为於涅盘。 若於诸行.如来灭後.无有一行流转可得。 尔时何处假立如来。 既无如来.何有无等。 若於涅盘。 涅盘唯是无行所显.绝诸戏论。 自内所证。 绝戏论故。 施设为有.不应道理。 亦复不应施设非有。 勿当损毁.施设妙有寂静涅盘。 又此涅盘。 极难知故。 最微细故。 说名甚深。 种种非一.诸行烦恼断所显故.说名广大。 现量比量及正教量所不量故.说名无量。 四我及众生有无等四句。 此并双立。 众生即是五蕴。 非约总主。 有即定有.定有着常。 无即定无。 定无着断。 三远上二过双立有无。 即堕相违。 四避此相违.立俱非句.又成戏论。 ○第二门明三乘凡圣数之多少。 过去有几如来般涅盘.几声闻辟支佛般涅盘。 未来有几如来.几声闻辟支佛.几众生。 现在有几佛住.几声闻辟支佛住.几众生住。 【疏】凡圣数之多少者。 以横无边故.不可记也。 ○第三门竖无际故.不可记也。 何等如来最先出.何等声闻辟支佛最先出.何等众生最先出。 何等如来最後出.何等声闻辟支佛最後出.何等众生最後出。 何法最在初.何法最在後。 【疏】有人答问.云有初佛。 言自然悟.引獭祭天。 亦为应机.宁加置记。 若有初佛。 如来应知。 则可说名。 言何法者。 染净等一切法也。 (【钞】第三门竖明中。 言有人答问者。 即水南善知识。 答燕国公张说。 问云。 法在前。 佛在前。 答云。 法在前。 诸佛所师。 所谓法故。 便被难云。 若尔。 最初成佛。 前无佛说。 何由悟法。 答云。 自然而悟。 如月令中。 獭乃祭天。 岂有人教。 燕公大伏。 亦为应机者。 叹其善对。 宁加置记者。 为顺经文。 从若有初佛下。 出不加置记所以。 既有初佛。 悉数难穷。 如来具足一切种智。 直举初佛.则可示矣。 故虽善对。 未息难源。 言何法者。 染净一切法者。 即如真妄前後之难也。 初会略明。 初地当广。 )○第四门徵世间所从。 世间从何处来。 去至何所。 有几世界成。 有几世界坏。 世界从何处来。 去至何所。 【疏】有六句。 初二句问众生及蕴世间。 次四句约器世间。 以外道计众生有最初生故。 或谓从冥谛中来。 还至冥故。 或谓世界皆微尘成。 谓至妙之色。 常恒不变。 聚则为身器。 散则成微尘故。 此皆邪见之源。 故不应答。 ○第五约生死初後际。 何者为生死最初际。 何者为生死最後际。 【疏】生死初後际。 唯有二句。 问。 初际无始。 圣教所明。 生死有终。 岂非正理。 答。 略有三义。 一约一人.则可云终。 通望一切.则无终极。 二以彼定执.长邪见故.亦不应答。 谓若许有终.必有始故。 常法无始。 亦无终故。 三约法性.皆不可说。 故中论云。 大圣之所说。 本际不可得。 生死无有始。 亦复无有终。 若无有始终。 中当云何有。 是故於此中。 先後共亦无。 既言本际不可得。 亦不应定谓无始无终。 况有始终之见耶。 又有偈云。 真法及说者。 听者难得故。 是故则生死。 非有边无边。 上诸邪见。 多是外道。 亦参小乘。 菩萨善知.则问答无滞。 便举破者。 令自他造中故也。 (【钞】上诸邪见下。 总结上意。 言菩萨善知问答者。 具四种答。 一正是置答。 二如说生死无有始终。 是一向答。 三如云众生器界五种不同。 是分别答。 四若有问云。 世尊约何法说我。 何法说众生。 应答言。 约假名说我。 约因缘说众生。 是名随问答。 若通前七以辨多闻。 问答居然可知。 余可思准。 )是名无记法。 【疏】结名可知。 ○大科第二显多闻之意。 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 一切众生。 於生死中。 无有多闻。 不能了知此一切法。 我当发意持多闻藏。 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诸众生说真实法。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多闻藏。 【疏】谓悲物无闻.长沦生死。 故誓持闻藏。 自证利他。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四十二 发布时间:2025-06-28 13:19:2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7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