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四十三 内容: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之二)○第六施藏。 文三同前。 释相中二。 第一标列十章。 佛子。 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施藏。 此菩萨行十种施。 所谓分减施。 竭尽施。 内施。 外施。 内外施。 一切施。 过去施。 未来施。 现在施。 究竟施。 ○第二依章牒释。 释中十段.一一各三。 谓标。 释。 结。 然此十施。 前六事舍。 谓身。 命。 财。 次三心舍。 谓不取着。 後一俱舍。 名为究竟。 第一分减施。 佛子。 云何为菩萨分减施。 此菩萨禀性仁慈。 好行惠施。 若得美味。 不专自受。 要与众生然後方食。 凡所受物。 悉亦如是。 若自食时。 作是念言。 我身中有八万户虫.依於我住。 我身充乐。 彼亦充乐。 我身饥苦。 彼亦饥苦。 我今受此所有饮食。 愿令众生普得充饱。 为施彼故而自食之。 不贪其味。 复作是念。 我於长夜爱着其身。 欲令充饱而受饮食。 今以此食惠施众生。 愿我於身永断贪着。 是名分减施。 【疏】释中三。 初明分减之相。 二若自食下。 明施善巧。 外无施境.而不舍施心。 三复作下。 对治施障。 ○第二竭尽施。 云何为菩萨竭尽施。 佛子。 此菩萨得种种上味饮食。 香华衣服。 资生之具。 若自以受用.则安乐延年。 若辍己施人。 则穷苦夭命。 时或有人来作是言。 汝今所有悉当与我。 菩萨自念。 我无始已来。 以饥饿故。 丧身无数。 未曾得有如毫末许饶益众生而获善利。 今我亦当同於往昔而舍其命。 是故应为饶益众生。 随其所有。 一切皆舍。 乃至尽命。 亦无所吝。 是名竭尽施。 【疏】竭尽施者。 不顾活命。 倾竭所有也。 然施心须成。 施行须量。 若彼为成大利。 则身命无吝。 若彼但为贪求无厌。 或恶心欲行大害。 应以方便。 勿成人恶。 如月光王施头与怨。 夺万姓之安。 施二人之死。 怨王喜死。 乞者恨死。 虽有贤行。 未全可准。 今言竭尽者。 以彰菩萨施心已成。 有应施境。 终无吝也。 内施内外。 准此可知。 若不尔者。 菩萨能雨七珍。 充足一切。 何不施耶。 亦见众生所不宜故。 (【钞】如月光王等者。 即贤愚经第五卷说。 月光王施头。 二十八经中。 因说如来受波旬请。 却後三月。 当般涅盘。 舍利弗闻。 便白世尊。 不忍见佛涅盘。 当先涅盘。 佛便许之。 涅盘讫。 佛告阿难。 舍利弗非但今日不忍见我涅盘。 先取灭度。 昔亦如是。 阿难请说其事。 佛便广引。 经文浩博。 今略意引。 佛告阿难。 过去久远无量无数不可思议阿僧只劫。 此阎浮提。 有一国王。 名栴陀婆罗脾。 (晋言月光。)统阎浮提八万四千国。 第一夫人.名须摩檀。 (晋言华施。)一万大臣。 其第一者。 名摩诃旃陀。 (晋言大月。)有五百太子。 大者曰.尸罗跋陀。 (晋言戒贤。)王所住城。 名跋陀耆婆。 (晋言贤寿。)广说庄严。 王思善因。 广行大施。 告令国内。 悉令大舍。 时边远有一小国王。 名曰毗摩斯那。 心生嫉妬。 广诏外人。 乞取王头。 无肯从者。 後复广诏云。 得月光王头。 分国半治。 以女妻之。 有婆罗门。 名劳度叉。 应诏乞头。 月光王国。 先有变怪。 大月大臣。 复得恶梦。 城神遮之。 不令得入。 时首陀天。 托梦令知。 月光睡觉。 诏令见已。 大月大臣。 思以五百七宝。 赎头换之。 不得。 心裂七分。 死於王前。 王许却後七日。 徧告国内。 国内皆至。 擗地请留。 王不受之。 言我计死。 所经地狱。 一日之中。 舍身无数。 竟无所益。 今日施头。 持是功德。 誓求佛道。 当度汝等。 言讫入园。 以发系树。 树神以手搏婆罗门。 王语树神。 我於此树下。 已舍九百九十九头。 今当满千。 汝莫遮我无上大道。 树神依之。 婆罗门斩下王头。 地六震动。 施头之声。 声徧天下。 时毗摩羡王。 闻此语已。 喜踊惊愕。 心擗裂死。 时婆罗门嫌头腥臭。 掷地脚踏。 人又诃之。 回来在道。 无施给者。 饥饿萎悴。 闻毗摩羡王。 已复命终。 懊懊愤愤。 心裂七分。 吐血而死。 王及婆罗门.堕阿鼻地狱。 其余人民。 感激死者。 皆得生天。 月光王者。 我身是也。 毗摩羡王。 波旬是也。 劳度叉者。 调达是也。 其树神者。 目连是也。 大月大臣者。 舍利弗是。 释曰。 此即世尊本行。 故云贤行。 此明世尊。 无不能舍。 则合施心须成。 恐无巧慧。 不善筹量。 故云未全可准。 夺万姓之安。 施二人之死。 向引已具。 若不尔下。 成上须量之义。 菩萨能施而不施者。 明是不宜。 即善量也。 )二释相中三。 初明难施之物。 二或时下。 乞境现前。 三菩萨自念下。 正修施行。 下之四施。 皆有此三。 ○第三内施。 云何为菩萨内施。 佛子。 此菩萨年方少盛。 端正美好。 香华衣服以严其身。 始受灌顶转轮王位。 七宝具足王四天下。 时或有人来白王言。 大王当知。 我今衰老。 身婴重疾。 茕独羸顿.死将不久。 若得王身手足血肉。 头目骨髓。 我之身命必冀存活。 唯愿大王。 莫更筹量有所顾惜。 但见慈念以施於我。 尔时菩萨作是念言。 今我此身。 後必当死无一利益。 宜时疾舍以济众生。 念已施之.心无所悔。 是名内施。 【疏】内施。 谓内身也。 茕者。 单也。 玉篇云。 无兄曰茕。 无子曰独。 顿者。 损也。 冀者。 望也。 三是名下。 结名。 ○第四外施。 云何为菩萨外施。 佛子。 此菩萨年盛色美。 众相具足。 名华上服而以严身。 始受灌顶转轮王位。 七宝具足王四天下。 时或有人来白王言。 我今贫窭众苦逼迫。 惟愿仁慈特垂矜念。 舍此王位以赡於我。 我当统领受王福乐。 尔时菩萨作是念言。 一切荣盛必当衰歇。 於衰歇时。 不能复更饶益众生。 我今宜应随彼所求充满其意。 作是念已。 即便施之而无所悔。 是名外施。 【疏】外施。 即王位也。 窭者。 无财备礼也。 ○第五内外施。 云何为菩萨内外施。 佛子。 此菩萨如上所说。 处轮王位。 七宝具足。 王四天下。 时或有人而来白言。 此转轮位.王处已久。 我未曾得。 唯愿大王舍之与我。 并及王身为我臣仆。 尔时菩萨作是念言。 我身财宝。 及以王位。 悉是无常败坏之法。 我今盛壮富有天下。 乞者现前。 当以不坚而求坚法。 作是念已。 即便施之。 乃至以身.恭勤作役。 心无所悔。 是名内外施。 【疏】内外施者。 王位为外。 兼身作役为内也。 ○第六一切施。 云何为菩萨一切施。 佛子。 此菩萨亦如上说。 处轮王位。 七宝具足。 王四天下。 时有无量贫穷之人。 来诣其前而作是言。 大王名称。 周闻十方。 我等钦风。 故来至此。 吾曹今者各有所求。 愿普垂慈令得满足。 时诸贫人从彼大王。 或乞国土。 或乞妻子。 或乞手足。 血肉心肺。 头目髓脑。 菩萨是时。 心作是念。 一切恩爱会当别离。 而於众生无所饶益。 我今为欲永舍贪爱。 以此一切必离散物满众生愿。 作是念已。 悉皆施与。 心无悔恨。 亦不於众生而生厌贱。 是名一切施。 【疏】一切施者。 凡所有物也。 此与竭尽及内外施异者。 竭尽拣异分减。 但约资生。 内外合前二门。 共言作役王位。 今云一切。 通前诸门。 又是事舍之终。 故总该收。 举难摄易。 略列数条。 广则无边。 如第六回向所辨。 ○第七过去施。 云何为菩萨过去施。 此菩萨闻过去诸佛菩萨所有功德。 闻已不着。 了达非有。 不起分别。 不贪不昧。 亦不求取。 无所依倚。 见法如梦无有坚固。 於诸善根不起有想。 亦无所倚。 但为教化取着众生成熟佛法。 而为演说。 又复观察过去诸法。 十方推求都不可得。 作是念已。 於过去法毕竟皆舍。 是名过去施。 【疏】过去施者。 然三世之施。 通相皆明不着。 别则过去不生追恋。 未来预止贪求。 现在心无染着。 今过去释中分二。 先明於佛法无着。 後又复下。 於一切法无着。 前中初二句总明。 次不起分别下。 别显。 先显不着之相。 不分别者.称法性故。 次不贪染.不爱味.亦不方便求取。 以为己德。 亦不依此而起修行。 次见法下。 广上了达。 释不着所由。 次但为下。 释疑。 疑云。 既俱无着.云何而说。 释云。 为化众生令无着故。 二於一切法无着者。 以般若智。 求不可得。 触目现境。 尚了性空。 过往法中。 宁当计有。 ○第八未来施。 云何为菩萨未来施。 此菩萨闻未来诸佛之所修行。 了达非有不取於相。 不别乐往生诸佛国土。 不味不着。 亦不生厌。 不以善根回向於彼。 亦不於彼而退善根。 常勤修行未曾废舍。 但欲因彼境界摄取众生。 为说真实。 令成熟佛法。 然此法者。 非有处所。 非无处所。 非内非外。 非近非远。 复作是念。 若法非有。 不可不舍。 是名未来施。 【疏】释中分二。 先正显。 後释疑。 前中不着修行之因。 不愿净土之果。 不昧其好。 不厌其事。 不回向者。 释上不味。 不自安处求胜乐故。 不退已下。 释上不厌。 修彼行故。 二但欲下释疑。 疑云。 既於净不味.修行何为。 释有二意。 一者约悲。 但为摄物故。 二然此下。 约智。 智了非有故.生即非生。 故不着。 不碍事故。 非生之生。 故修行。 非有处所者。 与理冥故。 非无处所者。 事像形故。 非内者。 相分境故。 非外者。 心所净故。 非近者。 十万等殊故。 非远者。 我净土不毁故。 此约净国以说。 若通论未来法者。 可以意知。 复作已下。 更约性空。 结成舍义。 又目击尚舍。 况於未形。 (【钞】非有处所者与理冥故者。 即明净土四句之义。 谓有质不成。 无质不成等。 如世界成就品。 十万等殊者。 十万。 即阿弥陀经。 从此西方十万佛土。 有世界。 名曰极乐故。 等者。 等於余土远近之数。 若约通论未来法。 可以意知者。 未来未至。 故非有处所。 缘会当成。 圣智所知。 故非无处所。 未来故非内。 由心故非外。 未至何有远近。 )○第九现在施。 云何为菩萨现在施。 此菩萨闻四天王众天。 三十三天。 夜摩天。 兜率陀天。 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 梵天。 梵身天。 梵辅天。 梵众天。 大梵天。 光天。 少光天。 无量光天。 光音天。 净天。 少净天。 无量净天。 徧净天。 广天。 少广天。 无量广天。 广果天。 无烦天。 无热天。 善见天。 善现天。 色究竟天。 乃至闻声闻缘觉具足功德。 闻已。 其心不迷不没。 不聚不散。 但观诸行.如梦不实。 无有贪着。 为令众生舍离恶趣。 心无分别。 修菩萨道。 成就佛法。 而为开演。 是名现在施。 【疏】释中有三。 初明所舍之境。 二闻已下。 正明舍心。 三为令下。 释通外难。 今初。 先列净天。 後列二乘功德。 上二世中。 举佛菩萨。 今举诸天二乘者。 文影略耳。 言乃至二乘功德者。 中间越於四空等故。 二闻已下。 正明舍心中。 闻上世出世境已。 不迷为实。 不沈没於贪。 不聚集其善因。 不散动以分别。 但观下。 释其所以。 可知。 三为令下。 释难者。 疑云。 既言不聚善因。 何以说五乘因果。 释云。 拯三涂之剧苦。 示人天以苏息。 止劣见之妄情。 说二乘以引摄。 为物然耳。 非自不舍也。 ○第十究竟施。 云何为菩萨究竟施。 佛子。 此菩萨假使有无量众生。 或有无眼。 或有无耳。 或无鼻舌。 及以手足。 来至其所。 告菩萨言。 我身薄祜诸根残缺。 惟愿仁慈以善方便。 舍己所有令我具足。 菩萨闻之。 即便施与。 假使由此经阿僧只劫诸根不具。 亦不心生一念悔惜。 但自观身。 从初入胎.不净微形。 胞段诸根。 生老病死。 又观此身。 无有真实。 无有惭愧。 非贤圣物。 臭秽不洁。 骨节相持。 血肉所涂九孔常流。 人所恶贱。 作是观已。 不生一念爱着之心。 复作是念。 此身危脆无有坚固。 我今云何而生恋着。 应以施彼充满其愿。 如我所作。 以此开导一切众生。 令於身心不生贪爱。 悉得成就清净智身。 是名究竟施。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六施藏。 【疏】文三同前。 徵名者。 略有五义。 得究竟名。 一前六舍财命。 次三舍着心。 今则兼上二门故。 二又发大愿。 令物无着故。 三令物得究竟果故。 四不生一念爱着。 则微细无着故。 五究竟能令物实益故。 如无眼等而施之者。 如世凡人。 岂能将他之目。 安之於己。 今菩萨福力。 令彼还得。 以慈善根力故。 如五百羣贼。 平复如故。 故云究竟益。 释相中三。 初施境现前。 二菩萨闻下。 正明施行。 三如我下。 回向众生。 二中分二。 初正施无吝。 二但自下。 释成行之由。 由入观故。 此观即是念处观也。 皆言身者。 观有通别。 别观五蕴。 一一名身。 故净名云。 是身如泡。 不得久立等。 通观五阴皆无常等。 故智论云。 五阴即无常。 无常即苦。 苦即无我等。 今此不净。 偏语色身。 余之三观皆通五蕴。 第一苦观。 谓始从入胎.皆生苦摄。 老等可知。 二又观下。 明无我观。 谓无真实主宰故。 无有惭愧者。 虽假以澡浴衣食。 一旦背恩。 如小儿故。 非贤圣物者。 是世间故。 故智论云。 由无我故。 令舍世间。 三臭秽下。 明不净观。 四复作下。 明无常观。 观危脆故。 (【钞】一旦背恩如小儿故者。 即智论文。 审谛观此身。 终毕归死处。 难御多反复。 背恩如小儿。 故智论云。 由无我故下。 亦同此卷。 已前亦引。 )三回向者。 拣小乘故。 然菩萨修此观时。 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故。 同法界故。 已不共小。 况回向耶。 ○第七慧藏中。 分四。 一徵名。 二释相。 三结名。 四叹益。 就释相中二。 初明慧藏。 後释无尽。 前中三。 初明如实知境。 次云何下。 释如实知义。 三菩萨成就下。 总结多门.以彰善巧。 今初。 佛子。 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慧藏。 此菩萨於色.如实知。 色集.如实知。 色灭.如实知。 色灭道.如实知。 於受想行识.如实知。 受想行识集。 如实知。 受想行识灭。 如实知。 受想行识灭道。 如实知。 於无明。 如实知。 无明集。 如实知。 无明灭。 如实知。 无明灭道。 如实知。 於爱。 如实知。 爱集。 如实知。 爱灭。 如实知。 爱灭道.如实知。 於声闻.如实知。 声闻法。 如实知。 声闻集。 如实知。 声闻涅盘。 如实知。 於独觉.如实知。 独觉法。 如实知。 独觉集。 如实知。 独觉涅盘。 如实知。 於菩萨.如实知。 菩萨法。 如实知。 菩萨集。 如实知。 菩萨涅盘。 如实知。 【疏】以四谛慧。 照十种法。 摄十为五类。 前五五蕴。 次二有支。 後三三乘故。 (【钞】以四谛慧等者。 即无作四谛也。 故下四谛差别门中云。 若约菩萨能观。 皆无作也。 )收此五类。 不出二门。 初二凡境。 後三圣境。 又若後三就果。 则初二有作四谛。 後一无作四谛。 界内界外。 因果异故。 此就所观。 若约菩萨能观。 皆无作也。 又初二流转。 後三还灭。 前有灭道。 是流转始修之还灭。 後有苦集。 是还灭未尽之流转。 又前是所知之法。 後是能知之人。 人中有法.即是前法。 历於四谛。 是声闻法。 所缘有支。 是缘觉法。 五蕴即是三乘共法。 皆如实知。 是菩萨法。 十中前七当相是苦。 无明与爱有漏性故。 行苦随故。 行蕴摄故。 缘成是集。 无性是灭。 显灭为道。 从诠显故。 此则总说。 及就理灭。 若别说者。 不了无常不净等过而生爱着。 名为色集。 若灭痴爱。 名为色灭。 唯止与观是色灭道。 由止离爱。 由观离痴。 若兼助道。 即有戒学。 及道品等。 受想行识.例此可知。 无明集者。 由他言说。 不如理引。 由自妄想。 不正思惟。 灭此名灭。 言爱集者。 谓无明触为缘所生受故。 亦灭此名灭。 痴爱之道。 皆同蕴说。 十二支中唯举二者。 发业润业唯此二故。 能引能生。 各举初故。 从痴有爱。 病之源故。 涅盘三十四云。 从无明生爱。 当知是爱。 即是无明。 从爱生取。 当知是取。 即无明爱等。 亦似斯义。 又约三际。 无明为本。 爱取为际。 此二中间。 有识等五.及生老死。 令悟无明。 由迷过去。 有识等五。 现在之爱。 即是无明。 若不断者。 轮转不息。 今思断之。 将来无复生死矣。 (无明与爱有漏性下。 释妨。 谓有问言。 无明与爱。 此是烦恼。 云何而言七皆是苦。 故为此通。 明三义是苦。 缘生是集。 七皆缘生。 无性是灭。 七皆无性。 结是理灭。 显灭为道者。 显无性理。 言从诠显者。 释上显灭为道。 谓缘生之法。 是显灭之诠。 若不从缘.不知无性故。 亦如修行止观.显得灭理。 故次结云。 此则总说.及就理灭。 若别说者下。 历色等一一别明四谛之相。 可以思准。 )後三约净。 声闻是人。 四谛为法。 所行道品为集。 所成果为涅盘。 十二因缘是缘觉法。 无边法界是菩萨法。 又知声闻.即是知苦。 以声闻苦是已知故。 但举其位。 法即是彼所行之法。 即是道谛。 集即是彼惑。 集未尽。 是为集谛。 已有断故。 法後说之。 涅盘即是灭谛。 已证灭故。 改名涅盘。 缘觉菩萨。 准思可见。 (【校】前五五蕴.纂要及金陵本作前二五蕴。 兹据嘉兴藏南藏续藏改正。 )○第二释如实知义。 云何知。 知从业报诸行因缘之所造作。 一切虚假。 空无有实。 非我。 非坚固。 无有少法.可得成立。 欲令众生知其实性。 广为宣说。 为说何等。 说诸法不可坏。 何等法不可坏。 色不可坏。 受想行识不可坏。 无明不可坏。 声闻法。 独觉法。 菩萨法。 不可坏。 何以故。 一切法无作。 无作者。 无言说。 无处所。 不生不起。 不与不取。 无动转。 无作用。 【疏】释如实知义。 非唯能知行相。 亦显所知之相也。 先徵後释。 徵意云。 为随相知。 为无相知。 若随相知。 宁异凡小。 若无相知。 无相无知。 故言云何知。 後释意云。 知相知性。 无有障碍。 是菩萨所知。 无知之知。 是菩萨知。 文分二别。 先约自利。 明知苦集。 後约利他。 彰知灭道。 二文影略。 应各具四。 又二段中。 含前五类。 具显三乘。 今初段中。 知标业报。 是五蕴相。 业集报苦。 是二谛相。 言诸行因缘之所造作。 十二支相。 诸行因缘。 即是集相。 之所造作。 是苦谛相。 上辨知相。 一切已下。 显知无相。 通於苦集。 初有二句。 共三乘相。 非我已下。 释成上文。 拣二别相。 由非我故。 空无有实。 但假五阴。 是声闻相。 以非坚固。 空无有实。 但缘成假。 是缘觉相。 若无少可得。 空无有实。 但虚假幻相。 是菩萨相。 非安立谛。 无可成故。 二欲令已下。 次约利他。 彰知灭道。 能知实性。 是道谛相。 法不可坏。 及所知性。 即灭谛相。 广为宣说。 唯菩萨相。 文中二。 初标说意。 二为说下。 展转徵释。 总有三重。 初徵意云。 说何令知实性。 释云。 说不可坏。 此略示其宗。 次徵云。 此不可坏。 为性为相。 此寻说处。 释云。 相即性故。 五类等法。 皆不可坏。 依般若中。 自色已上。 种智已还。 悉皆徧历。 後徵云。 现见诸法。 犹如聚沫.泡焰.芭蕉.幻梦.不实。 那言不坏。 下释所由。 略由三义。 一色等性空。 无可坏故。 若坏方空。 非本空故。 二由空即真。 同法性故。 若坏方真。 事在理外故。 三由即空。 不待坏故。 坏则断灭。 文中十句五对。 初无我无造。 故不可坏。 二离能所诠故。 三能生不生。 所生不起故。 四因不取果。 果不与因故。 五体无动转。 用无作相故。 (【钞】自色已上种智已还者。 大品略引.八十余科。 大般若更广。 谓色为首。 是五蕴初故。 次历四蕴。 次历十二入。 十八界。 次眼等。 触等。 所生诸受。 次四念住。 四谛。 四禅。 八解脱。 陀罗尼。 十地。 五眼。 十力。 大慈。 大悲。 四等。 相好。 无忘失法。 一切种智。 四果。 菩萨行。 无上菩提。 释曰。 上即所历也。 现见诸法。 犹如聚沫等者。 举五蕴不实破坏之义。 以难不坏。 释意前已频有。 )○第三总结多门以彰善巧。 菩萨成就如是等无量慧藏。 以少方便。 了一切法。 自然明达。 不由他悟。 【疏】更有多门。 皆以无所得等为少方便。 则色空见尽。 坏与不坏两亡。 不随境转。 名不由他悟。 (【钞】皆以无得等为少方便者。 疏以无得。 释少方便。 下经云。 以无所得而为方便。 若准大般若。 亦以无生为方便。 无住为方便。 无依为方便。 皆般若相也。 然为方便。 略有二意。 一以为入有方便。 令有无所得等。 二为入空方便。 亦不住无得故。 今正取为入有方便。 )○第二释无尽义。 此慧无尽藏.有十种不可尽。 故说为无尽。 何等为十。 所谓多闻善巧不可尽故。 亲近善知识不可尽故。 善分别句义不可尽故。 入深法界不可尽故。 以一味智庄严不可尽故。 集一切福德心无疲倦不可尽故。 入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尽故。 能分别一切众生语言音声不可尽故。 能断一切众生疑惑不可尽故。 为一切众生现一切佛神力教化调伏令修行不断不可尽故。 是为十。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七慧藏。 住此藏者。 得无尽智慧。 普能开悟一切众生。 【疏】有标徵释结。 释亦十事五对。 一因缘。 二教理。 三福智。 四持辩。 五智通。 福智中云一味者。 百华异色共成一阴。 万法虽殊。 贯之一智。 亦如上酥。 无不入也。 (【钞】亦如上酥无不入也者。 解深密经叹真实智无不入也。 )是为菩萨下。 三结。 四叹。 文处可知。 ○第八念藏。 释相中有四。 一总标念体。 二所念差别。 三能念胜相。 四明念益相。 今初。 佛子。 何等为菩萨摩诃萨念藏。 此菩萨舍离痴惑。 得具足念。 ○二所念差别。 忆念过去一生二生。 乃至十生。 百生。 千生。 百千生。 无量百千生。 成劫。 坏劫。 成坏劫。 非一成劫。 非一坏劫。 非一成坏劫。 百劫。 千劫。 百千亿那由他。 乃至无量。 无数。 无边。 无等。 不可数。 不可称。 不可思。 不可量。 不可说。 不可说不可说劫。 念一佛名号。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名号。 念一佛出世说授记。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出世说授记。 念一佛出世说修多罗。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出世说修多罗。 如修多罗。 只夜。 授记。 伽陀。 尼陀那。 优陀那。 本事。 本生。 方广。 未曾有。 譬喻。 论议。 亦如是。 念一众会。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众会。 念演一法。 乃至演不可说不可说法。 念一根种种性。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根种种性。 念一根无量种种性。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根无量种种性。 念一烦恼种种性。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烦恼种种性。 念一三昧种种性。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三昧种种性。 【疏】唯依宿住。 以辨明记。 略举十事。 以显无尽。 一生。 二劫。 三佛名。 四授记。 五演教。 六众会。 七说义。 八根性。 九所治。 十能治。 文并可知。 ○三明能念胜相。 此念有十种。 所谓寂静念。 清净念。 不浊念。 明彻念。 离尘念。 离种种尘念。 离垢念。 光耀念。 可爱乐念。 无障碍念。 【疏】於中十句。 一静虑相应故。 二无漏俱转故。 三净信俱故。 四了了知故。 五不取相故。 六离分别故。 七离所知故。 八与慧俱故。 九具上诸德故。 十离上诸过故。 ○四明念益相。 菩萨住是念时。 一切世间无能娆乱。 一切异论无能变动。 往世善根悉得清净。 於诸世法无所染着。 众魔外道所不能坏。 转身受生无所忘失。 过现未来说法无尽。 於一切世界中与众生同住。 曾无过咎。 入一切诸佛众会道场。 无所障碍。 一切佛所悉得亲近。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八念藏。 【疏】亦有十句。 既世与出世皆念。 故能离过成德。 并显可知。 ○第九持藏。 佛子。 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持藏。 此菩萨持诸佛所说修多罗.文句义理无有忘失。 一生持。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生持。 持一佛名号。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名号。 持一劫数。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数。 持一佛授记。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授记。 持一修多罗。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修多罗。 持一众会。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众会。 持演一法。 乃至演不可说不可说法。 持一根无量种种性。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根无量种种性。 持一烦恼种种性。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烦恼种种性。 持一三昧种种性。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三昧种种性。 佛子。 此持藏无边。 难满。 难至其底。 难得亲近。 无能制伏。 无量。 无尽。 具大威力。 是佛境界。 唯佛能了。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九持藏。 【疏】释相中三。 初别举文义.显长时持。 二持一佛下。 徧举诸法。 显能广持。 所持。 即前所念之法。 三佛子下。 辨能持德量。 文有十句。 一大之无外。 二广能虚受。 三深难至底。 四四边绝相。 五外无能制。 六体无分量。 七用无穷尽。 八内含众德。 九因彻果源。 十余无能究。 (【校】究。 纂要及南藏续藏金陵本作破。 兹据嘉兴藏疏本改正。 案经云.唯佛能了。 了谓究了。 )○第十辩藏。 佛子。 何等为菩萨摩诃萨辩藏。 此菩萨有深智慧。 了知实相。 广为众生演说诸法。 不违一切诸佛经典。 【疏】文有四别。 谓徵。 释。 结。 叹。 释相中四。 初总举体用。 双照事理二种实相。 名深智慧。 说一品法。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品法。 说一佛名号。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名号。 如是说一世界。 说一佛授记。 说一修多罗。 说一众会。 说演一法。 说一根无量种种性。 说一烦恼无量种种性。 说一三昧无量种种性。 乃至说不可说不可说三昧无量种种性。 或一日说。 或半月一月说。 或百年千年百千年说。 或一劫百劫千劫百千劫说。 或百千亿那由他劫说。 或无数无量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说。 劫数可尽。 一文一句义理难尽。 何以故。 此菩萨成就十种无尽藏故。 成就此藏。 得摄一切法陀罗尼门现在前。 百万阿僧只陀罗尼以为眷属。 得此陀罗尼已。 以法光明。 广为众生演说於法。 其说法时。 以广长舌出妙音声。 充满十方一切世界。 随其根性。 悉令满足心得欢喜。 灭除一切烦恼缠垢。 善入一切音声言语文字辩才。 令一切众生佛种不断净心相续。 亦以法光明而演说法。 无有穷尽不生疲倦。 何以故。 此菩萨成就尽虚空徧法界无边身故。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十辩藏。 此藏无穷尽。 无分段。 无间。 无断。 无变异。 无隔碍。 无退转。 甚深无底。 难可得入。 普入一切佛法之门。 【疏】二说一品下。 显能广演。 三或一日下。 明长时演。 先正明。 後徵释。 以是十藏之终。 故说具前十藏。 近接总持。 复举陀罗尼门。 四其说法下。 彰辩之德。 亦有正明。 徵释。 可知。 三结。 四叹。 叹中十句。 义该七辩。 一无穷尽。 是丰义味辩。 一一句中。 出多事理故。 二即捷辩。 欲言即言.无分段故。 三无疎谬辩。 不以邪错间深理故。 四无断辩。 相续连环故。 五应辩。 应时应机无变异故。 六迅辩。 迅若悬河。 无隔碍故。 已下四句。 即一切世间最上妙辩。 此辩有五德。 一甚深如雷。 即第八句。 二清彻远闻。 故不退转。 即第七句。 三其声哀雅。 如迦陵频伽。 故能普入一切佛法。 即第十句。 四能令众生。 入心敬爱。 五其有闻者。 欢喜无厌。 故难可得入。 上二即第九句。 上来第三依章别释竟。 ○第四总叹十藏胜能。 佛子。 此十种无尽藏。 有十种无尽法。 令诸菩萨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何等为十。 饶益一切众生故。 以本愿善回向故。 一切劫无断绝故。 尽虚空界悉开悟心无限故。 回向有为而不着故。 一念境界一切法无尽故。 大愿心无变异故。 善摄取诸陀罗尼故。 一切诸佛所护念故。 了一切法皆如幻故。 是为十种无尽法。 能令一切世间所作。 悉得究竟无尽大藏。 【疏】分三。 初标叹。 二徵释。 释有十句。 摄为五对。 一下化上求。 二竖穷横徧。 三舍相契实。 四无变善摄。 五外护内明。 三是为下。 结叹。 此後应有偈等。 或是略无。 多是经来未尽。 (第四夜摩天宫会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四十三 发布时间:2025-06-28 13:22:2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7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