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五十三 内容: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七)○三十七支节诸骨。 佛子。 菩萨摩诃萨布施乞者支节诸骨。 如法藏菩萨。 光明王菩萨。 及余无量诸大菩萨。 施其身分支节骨时见乞者来。 生爱乐心.欢喜心.净信心.安乐心.勇猛心.慈心.无碍心.清净心.随所乞求皆施与心。 【疏】前云骨髓。 髓已前明。 而加支节诸骨。 若合者。 但是一事。 谓支节之骨。 若开支节。 自是一事。 如节节支解等。 即前列所无。 菩萨摩诃萨施身骨时。 以诸善根如是回向。 所谓愿一切众生得如化身.不复更受骨肉血身。 愿一切众生得金刚身.不可破坏无能胜者。 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圆满法身.於无缚无着无系界生。 【疏】回向行中。 言无系界者。 即涅盘界。 愿一切众生得智力身.诸根圆满.不断不坏。 愿一切众生得法力身.智力自在.到於彼岸。 愿一切众生得坚固身.其身贞实.常无散坏。 愿一切众生得随应身.教化调伏一切众生。 愿一切众生得智熏身.具那罗延支节大力。 【疏】言具那罗延支节大力者。 如涅盘校量。 (【钞】言具那罗延者。 即涅盘北经第十一.南本第十现病品。 因佛现卧。 迦叶怪问。 如来已离病恼。 何故倚卧。 便校量佛力云。 十小牛力。 不如一大牛力。 十大牛力。 不如一青牛力。 十青牛力。 不如一凡象力。 十凡象力。 不如一野象力。 次四牙象。 次雪山白象。 次香山象。 次青象。 次黄象。 次赤象。 次白象。 次山象。 次优鉢罗象。 次芬陀利象。 次一力士。 次鉢健提。 次八臂那罗延。 次十住菩萨一节之力。 皆前前之十。 不及後後之一。 如前六重。 故知佛力不可思议。 )愿一切众生得坚固相续不断绝身.永离一切疲极劳倦。 愿一切众生得大力安住身.悉能具足精进大力。 愿一切众生得徧世间平等法身.住於无量最上智处。 愿一切众生得福德力身.见者蒙益.远离众恶。 愿一切众生得无依处身.皆得具足无依着智。 愿一切众生得佛摄受身.常为一切诸佛加护。 愿一切众生得普饶益诸众生身.悉能徧入一切诸道。 愿一切众生得普现身.普能照现一切佛法。 【疏】言普照现身者。 如净明镜。 无不现故。 余可知。 愿一切众生得具足精进身.专念勤修大乘智行。 愿一切众生得离我慢贡高清净身.智常安住无所动乱。 愿一切众生得坚固行身.成就大乘一切智业。 愿一切众生得佛家身.永离世间一切生死。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身骨时善根回向。 为令众生得一切智永清净故。 【疏】所为中。 言得智者。 智为万德之骨故。 ○三十八施身皮。 佛子。 菩萨摩诃萨见有人来。 手执利刀.乞其身皮。 心生欢喜.诸根悦豫。 譬如有人.惠以重恩。 逢迎引纳.敷座令坐。 曲躬恭敬而作是念。 此来乞者甚为难遇。 斯欲满我一切智愿。 故来求索饶益於我。 欢喜和颜而语之言。 我今此身.一切皆舍。 所须皮者随意取用。 犹如往昔清净藏菩萨。 金脇鹿王菩萨。 及余无量诸大菩萨。 等无有异。 【疏】引例中。 清净藏菩萨。 未见同名。 智论十六中。 如毒龙受一日戒。 被剥五色皮。 忍而施之。 云云。 言金脇鹿王者。 智论。 及菩萨本缘集经第三说。 金脇鹿救於溺者。 彼人背恩。 告王取鹿。 大例名同。 而非施皮。 (【钞】智论者。 论云。 问曰。 已知尸罗相。 云何波罗蜜。 答曰。 有人言菩萨持戒。 宁自失身。 不毁小戒。 是为尸罗波罗蜜。 如上苏陀摩王经中所说。 不惜身命。 以全禁戒。 如菩萨本身。 曾作大力毒龙。 若众生在前。 身力弱者。 眼视便死。 身力强者。 气往而死。 是龙曾受一日禁戒。 出家求静。 入林树间。 思惟坐久。 疲懈而睡。 龙法睡时。 复形如蛇。 身有文彩。 七宝杂色。 猎者见之。 惊喜言曰。 此乃希有难得之皮。 献上国王以为服饰。 不亦宜乎。 便以杖按其头。 以刀剥其皮。 龙自念言.我力如意。 倾覆此国。 其如反掌。 此人小物。 岂能困我。 今以持戒故.不计此身。 当从佛语。 於是自忍。 眠目不视。 闭气不息。 怜愍此人.为持戒故。 一心受剥。 不生悔意。 既以失皮。 赤肉在地.时日大热。 蜿转土中。 欲趣大水。 见诸小虫。 来食其身。 为持戒故。 不复敢动。 自思惟言。 我今此身。 以施诸虫。 为佛道故。 今以肉施.以充其身。 後成佛时。 当以法施。 以益其心。 如是誓已。 身乾命终。 即生第二忉利天上。 尔时毒龙。 即今我身释迦佛是。 是时猎者提婆达多等六师是。 诸小虫辈。 释迦佛初转法轮八万诸天得道者是。 菩萨护戒。 不惜身命。 决定不悔。 其事如是。 名尸罗波罗蜜。 释曰。 虽本明戒.正是施皮耳。 菩萨本缘经。 亦有此缘。 其事更广。 先为大龙。 有大势力。 或化身为人.与诸龙女。 共相娱乐。 至毗陀山幽邃之处。 金翅欲食。 欲来诸山碎坏.泉池令其枯涸。 诸龙龙女。 化为女人。 来附此龙。 龙为金翅说慈心法。 令反本宫。 後为诸龙说慈心法。 亦令行慈。 後舍諠就静。 山间斋戒。 多日困乏。 暂卧止息。 遂遇恶人。 余同上智论。 及菩萨本缘经者。 经云。 菩萨过去堕畜生中而为鹿身。 两脇金色。 脊似瑠璃。 余处杂厕。 种种难名。 髀如砗磲。 角如金精。 其身庄严如七宝藏。 身色光焰。 如日初出。 诸天敬重。 为立名字。 名金色鹿。 善解人言。 为诸羣鹿。 宣说正法。 为大利益。 下取意略引。 至一河边。 暴水泛溢。 损坏树岸。 见一溺人。 投水救之。 其人得济。 白鹿王言。 君即是我再生父母。 何以报德。 鹿王言。 我无所须。 以身皮妙。 常恐人见。 当默汝言。 知恩之人.具多功德。 不知恩者。 多受苦报。 此人背恩。 还白王知。 王即命驾。 令此溺人。 引至鹿所。 鹿王正睡。 有乌啄耳。 觉已瞻望。 见王兵已近。 乃安抚羣鹿云。 王为我来。 汝勿惊怖。 寻至王所。 溺者指言。 此是鹿王。 两手坠落。 王见是事。 下马诣鹿。 鹿却慰王。 令勿惊怖。 我施一切众生无畏。 王遂赞言。 汝虽兽身。 非实畜也。 王语鹿言。 既施一切众生无畏。 为何令此溺人.两手堕落。 鹿王答言。 如人犯官重法。 自招其咎。 此人自作自受。 非我使然。 王便长跪。 叉手白鹿。 我从今日。 长相归依。 鹿白王言。 若能尔者。 愿赐此人无畏。 如赤子想。 此人必堕地狱。 故可怜愍。 王益称敬。 愿长为弟子。 普施诸鹿。 令得无畏.敕令国内.不得游猎杀害众生。 广如彼说。 更有九色鹿经。 事缘一同。 但云九色。 又王夫人夜梦托病。 王为求之。 许分半国。 贪利见王。 言知鹿处。 当即面癞。 後结会云。 鹿即我身是。 王即父王。 夫人即先陀利。 乌即阿难。 溺人即调达。 余皆同也。 释曰。 金色义同。 非正舍皮.云大例相似。 )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 所谓愿一切众生得微细皮.犹如如来.色相清净.见者无厌。 愿一切众生得不坏皮.犹如金刚无能坏者。 愿一切众生得金色皮.如阎浮檀上妙真金.清净明洁。 愿一切众生得无量色皮.随其心乐.现清净色。 愿一切众生得净妙色皮.具足沙门善软清净如来色相。 愿一切众生得第一色皮.自性清净色相无比。 愿一切众生成就如来清净色皮.以诸相好而自庄严。 愿一切众生得妙色皮.放大光明.普照一切。 愿一切众生得明网皮.如世高幢.放不可说圆满光明。 愿一切众生得润泽色皮.一切色相悉皆清净。 是为菩萨摩诃萨施身皮时善根回向。 为令众生皆得一切严净佛刹。 具足如来大功德故。 【疏】愿中。 云相好皮者。 谓金色等。 (【钞】相好者。 相谓三十二相中第十五.身皮金色。 好者。 八十种好中第十六。 世尊身皮。 润滑柔软。 光悦鲜净。 尘垢不着。 故疏云等。 )所为云净佛刹者。 皮为外相故。 ○三十九施手足指。 佛子。 菩萨摩诃萨以手足指施诸乞者。 如坚精进菩萨。 阎浮提自在王菩萨。 及余无量诸大菩萨。 菩萨尔时颜貌和悦。 其心安善.无有颠倒。 乘於大乘。 不求美欲。 不尚名闻。 但发菩萨广大之意。 远离悭嫉一切诸垢。 专向如来无上妙法。 佛子。 菩萨摩诃萨如是施时.摄诸善根.悉以回向。 愿一切众生得纤长指.与佛无异。 愿一切众生得佣圆指.上下相称。 愿一切众生得赤铜甲指.其甲隆起.清净鉴彻。 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胜丈夫指.悉能摄持一切诸法。 愿一切众生得随好指.具足十力。 愿一切众生得大人指。 纤佣齐等。 愿一切众生得轮相指.指节圆满文相右旋。 愿一切众生得如莲华卍字旋指.十力业报相好庄严。 愿一切众生得光藏指.放大光明照不可说诸佛世界。 愿一切众生得善安布指.善巧分布网缦具(【校】具.纂要误作其。 )足。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指时善根回向。 为令众生一切皆得心清净故。 【疏】回向十愿。 纤长者量。 (【钞】纤长者。 直就事说。 若约相好.纤长是相。 即三十二中第三相。 )佣圆者形。 (佣圆是第二好。 )赤铜者色。 (赤铜是第一好。 )能摄者力。 此以智为指。 (能摄者。 持法界故。 亦第五十三好。 )随好者妙。 言十力者。 随一一指。 能持一切世界等。 (随好者。 总指。 由此一句。 故别名云为力为色等。 亦瑜伽二十指皆殊妙。 为二十随好也。 )齐等者。 不参差。 (齐等者不参差。 即第三随好。 云各等无差。 )轮相等者。 梵本云。 愿一切众生。 得十指端里面皆有千辐轮相。 所余节中。 里面皆有本那伽吒。 及以塞缚悉底迦相。 相间庄严。 准此则圆满之言.应云满瓶。 右旋之言.应云有乐。 若准观佛三昧海经。 一一指节端.有十二轮相现。 八中准梵本。 愿得大莲华难提迦物多相指。 却是右旋。 十力业报者。 亦十种大那罗延幢勇健法也。 相即纤等。 好即殊妙。 有云万字旋者。 约中文也。 准三昧海经。 指端.各有万字相。 万字点间有千辐轮相。 网缦者。 经云。 敛指不现。 张时即现。 如真珠网。 分明可爱。 余可知。 所为云得清净心者。 得指由心故。 ○四十施连肉爪。 佛子。 菩萨摩诃萨请求法时。 若有人言。 汝能施我连肉爪甲。 当与汝法。 菩萨答言。 但与我法。 连肉爪甲随意取用。 如求法自在王菩萨。 无尽菩萨。 及余无量诸大菩萨。 为求法故。 欲以正法开示演说饶益众生。 一切皆令得满足故。 舍连肉爪甲与诸乞者。 菩萨尔时以此善根如是回向。 所谓愿一切众生皆得诸佛赤铜相爪.愿一切众生得润泽爪.随好庄严。 愿一切众生得光净爪.鉴彻第一。 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爪.具大人相。 愿一切众生得无比爪.於诸世间无所染着。 愿一切众生得妙庄严爪.光明普照一切世间。 愿一切众生得不坏爪.清净无缺。 愿一切众生得入一切佛法方便相爪.广大智慧皆悉清净。 愿一切众生得善生爪.菩萨业果无不净妙。 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大导师爪.放无量色妙光明藏。 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求法故。 施连肉爪甲时善根回向。 为令众生具足诸佛一切智爪无碍力故。 【疏】言赤铜相者。 即是小相。 五无比者。 事爪则不染尘垢。 智爪则不染境相。 言善生者。 善业生故。 有云西域方言。 谓善生为端正。 余可知。 所以求法偏语施爪者。 一则以引例中有现事故。 下入火求法。 亦准此通。 二有所表。 以爪能[爬-巴+国]取。 顺求义故。 下入火求者。 表难取故。 故智论云。 般若波罗蜜。 犹如大火聚。 四边不可取。 无取亦不取故。 ○四十一求法入火。 佛子。 菩萨摩诃萨求佛法藏。 恭敬尊重生难得想。 有能说者来语之言。 若能投身七仞火坑.当施汝法。 菩萨闻已.欢喜踊跃。 作是思惟。 我为法故。 尚应久住阿鼻狱等一切恶趣受无量苦。 何况才入人间火坑.即得闻法。 奇哉正法。 甚为易得。 不受地狱无量楚毒。 但入火坑即便得闻。 但为我说。 我入火坑。 如求善法王菩萨。 金刚思惟菩萨。 为求法故。 入火坑中。 【疏】施行中言七仞者。 一仞七尺也。 (【钞】求法入火者。 三地有文。 又贤愚经云。 又复世尊。 过去久远无量阿僧只劫。 此阎浮提。 有大国王。 名曰梵天。 王有太子.字昙摩钳。 好乐正法。 四方求法。 周徧不获。 愁闷懊恼。 帝释化为婆罗门。 来诣王所。 王请就座。 为说妙法。 婆罗门言.学之甚难。 云何便说。 太子审问。 答言。 若能作大火坑。 令深十丈。 满中炽火。 自投於中。 为供养者。 吾乃与法。 太子如教。 羣臣谏喻。 令愍我等。 婆罗门言。 吾不相逼。 若不尔者。 吾不说法。 王知意定。 令使乘八千里象。 宣告一切。 太子却後七日。 求法入火。 诸小王等。 远近皆集。 悲哀劝喻。 太子告言。 我於久远生死之中。 丧身无数。 人中为贪。 更相残害。 天上寿尽。 失欲忧苦。 地狱之中。 火烧汤煑等。 受无量苦。 未曾为法。 吾今以此臭秽之身。 为法供养。 云何止我。 将欲投火。 先请说法。 时婆罗门为说偈云。 常行於慈心。 除去恚害想。 大悲愍众生。 矜伤为雨泪。 修行大喜心。 同己所得法。 救护以道意。 乃应菩萨行。 闻说法已。 便投火坑。 帝释梵王。 各执一手而叹之言。 一切生类.赖太子安。 何为投火.丧他父母。 太子答言。 为无上道。 不惜身命。 才投於火。 火变华池。 太子安然.坐莲华台。 诸天雨华。 没至於膝。 尔时梵天王者。 净梵王是。 )菩萨尔时以此善根如是回向。 所谓愿一切众生住佛所住一切智法.永不退转无上菩提。 愿一切众生离诸险难.受佛安乐。 愿一切众生得无畏心.离诸恐怖。 愿一切众生常乐求法.具足喜乐众法庄严。 愿一切众生离诸恶趣.灭除一切三毒炽火。 愿一切众生常得安乐.具足如来胜妙乐事。 愿一切众生得菩萨心.永离一切贪恚痴火。 愿一切众生悉得菩萨诸三昧乐.普见诸佛心大欢喜。 愿一切众生善说正法.於法究竟常无忘失。 愿一切众生具足菩萨神通妙乐.究竟安住一切种智。 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求正法投火坑时善根回向。 为令众生离障碍业。 皆得具足智慧火故。 【疏】回向行中。 初及第九。 约求法为愿。 余约入火为愿。 ○四十二为求法护法。 佛子。 菩萨摩诃萨为求正法分别演说。 开菩萨道。 示菩提路。 趣无上智。 勤修十力。 广示一切智心。 获无碍智法。 令众生清净。 住菩萨境界。 勤修大智。 护佛菩提时。 以身具受无量苦恼。 如求善法菩萨。 勇猛王菩萨。 及余无量诸大菩萨。 为求法故.受无量苦。 乃至摄取诽谤正法恶业所覆魔业所持极大恶人。 彼所应受一切苦恼。 以求法故。 悉皆为受。 【疏】受众苦者。 如香城粉骨。 雪岭忘躯。 其类非一。 (【钞】如香城粉骨等。 下句即涅盘。 上句即大般若。 般若文广。 今依大品二十七略引。 经云。 佛告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求般若者。 当如萨陀波仑。 (此云常啼。)欲求般若。 不惜身命。 闻空中声。 汝但东行。 莫惮劳苦。 即当得闻。 菩萨闻已。 作是念言。 令我东行。 何时何处.当闻般若。 即住立啼泣。 经於七日。 空中有佛。 即语之言。 从此东行。 五百由旬。 有城名众香。 彼有菩萨。 名昙无竭。 (此云法尚。)日中三时。 宣说般若波罗蜜。 心念欲往。 即得无量三时法门。 诸佛慰喻。 忽然不现。 欲见法尚。 自念贫无。 何以供养。 遂欲卖身。 中路有城。 以魔蔽故。 并无人闻卖身之声。 唯有城中长者女闻。 帝释化为婆罗门云。 我不要人。 唯要人血髓。 用祀天神。 菩萨遂刺左臂出血。 割右髀肉。 复当破骨出髓。 时长者女楼上遥见。 下问其故。 答云。 我欲供养法尚。 求闻般若。 女遂止之。 许供所须。 与其同往。 帝释即时复天身云。 我相试耳。 欲求何愿。 答云。 与我无上菩提。 帝释言。 是佛境界。 非我所能。 更何所求。 答云。 无所求。 帝释乞令其身如故。 菩萨许之。 平复如故。 释曰。 此即粉骨。 言香城者。 彼众香城七重。 欲往彼故。 又至彼城。 刺血洒地故。 言雪岭亡躯者。 即涅盘第十四圣行品。 明世尊昔在雪山修行。 为求菩提。 帝释化为罗刹。 去其不远。 遂说半偈云。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菩萨忽闻。 竖发举视。 遂见罗刹。 初疑其人.若闻此偈。 不合受此可畏之身。 又思或於过去佛所曾闻。 寻往问言。 汝於何处得是过去离怖畏者所说半偈。 半如意珠耶。 罗刹言曰。 我饥讇言。 菩萨请言。 汝所说者。 义味不尽。 为我说终。 我当终身为汝弟子。 供给所须。 又言。 我今饥苦。 终不能说。 菩萨问言。 汝须何食。 罗刹答言。 我所饮者。 唯人热血。 我所食者。 唯人暖肉。 我飞行处处而不能得。 菩萨请言。 但为我说。 我闻偈已。 以身奉施。 罗刹又言。 谁当信汝。 菩萨答言。 释提桓因。 大梵天王。 得他心者。 诸佛菩萨。 以为证明。 次脱衣服。 以敷高座。 罗刹坐已。 说余半偈云。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罗刹又言。 偈已说竟。 当施我身。 菩萨是时。 深思此义。 若石若壁。 若树若道。 书写此偈。 後升树上。 投身而下。 未至於地。 虚空之中。 发种种声。 称叹菩萨。 上至阿迦腻吒天。 释复本身。 接之安置平地。 称赞善哉。 真是菩萨。 必成正觉。 愿见济度。 礼足而去。 因此乃超弥勒菩萨十二劫。 在先成佛。 言其类非一者。 如菩萨本缘经说。 虔闍那梨王。 爱乐正法.广召贤达。 有婆罗门应诏而至。 令王剜身千灯。 经停七日。 广集眷属。 遂剜千灯。 灯如钱大。 添满油竟。 请说偈法。 婆罗门说偈言。 常者皆尽。 高者亦堕。 合会有离。 生必有死。 闻竟然灯。 又发愿言。 愿成菩提。 然大法灯。 照於一切。 帝释问云。 得无悔耶。 答言不悔。 若不虚者。 平复如故。 言毕平复。 贤愚经第一。 亦有此缘。 名虔闍婆梨。 又有钉身千道。 涅盘二十二。 亦有卖身重法之缘。 恐繁不引。 八十经中。 普贤自说求法因缘。 第三地中。 亦说求法内外无吝。 )以此善根如是回向。 所谓愿一切众生永离一切苦恼逼迫.成就安乐自在神通。 愿一切众生永离诸苦.得一切乐。 愿一切众生永灭苦蕴.得照现身恒受安乐。 愿一切众生超出苦狱.成就智行。 愿一切众生见安隐道.离诸恶趣。 愿一切众生得法喜乐.永断众苦。 愿一切众生永拔众苦.互相慈爱无损害心。 愿一切众生得诸佛乐.离生死苦。 愿一切众生成就清净无比安乐.一切苦恼无能损害。 愿一切众生得一切胜乐.究竟具足佛无碍乐。 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求法故.受众苦时善根回向。 为欲救护一切众生令离险难.住一切智无所障碍解脱处故。 ○四十三求法。 舍海内所有。 即舍王位所统也。 佛子。 菩萨摩诃萨处於王位求正法时。 乃至但为一文一字一句一义。 生难得想。 能悉罄舍海内所有。 若近若远国土城邑。 人民库藏。 园池屋宅。 树林华果。 乃至一切珍奇妙物。 宫殿楼阁。 妻子眷属。 及以王位。 悉能舍之。 於不坚中求坚固法。 为欲利益一切众生。 勤求诸佛无碍解脱。 究竟清净一切智道。 如太势德菩萨。 胜德王菩萨。 及余无量诸大菩萨。 勤求正法。 乃至极少为於一字。 五体投地。 正念三世一切佛法爱乐修习。 永不贪着名闻利养。 舍诸世间自在王位。 求佛自在法王之位。 於世间乐心无所着。 以出世法长养其心。 永离世间一切戏论。 住於诸佛无戏论法。 【疏】可知。 菩萨尔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 所谓愿一切众生常乐惠施.一切悉舍。 愿一切众生能舍所有.心无中悔。 愿一切众生常求正法.不惜身命资生之具。 愿一切众生悉得法利.能断一切众生疑惑。 愿一切众生得善法欲.心常喜乐诸佛正法。 愿一切众生为求佛法.能舍身命及以王位。 大心修习无上菩提。 愿一切众生尊重正法.常深爱乐不惜身命。 愿一切众生护持诸佛甚难得法.常勤修习。 愿一切众生皆得诸佛菩提光明.成菩提行不由他悟。 愿一切众生常能观察一切佛法.拔除疑箭心得安隐。 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求正法舍国城时善根回向。 为令众生知见圆满。 常得住於安隐道故。 【疏】回向行中言疑箭者。 如涅盘说。 人中毒箭。 应速拔之。 若妄分别。 未究而终故。 ○四十四为王断杀等。 佛子。 菩萨摩诃萨作大国王。 於法自在。 普行教命令除杀业。 阎浮提内城邑聚落。 一切屠杀皆令禁断。 无足二足.四足多足.种种生类。 普施无畏。 无欺夺心。 广修一切菩萨诸行。 仁慈莅物.不行侵恼。 发妙宝心.安隐众生。 於诸佛所.立深智乐。 常自安住三种净戒。 亦令众生如是安住。 菩萨摩诃萨令诸众生住於五戒永断杀业。 【疏】施行中。 自住三聚净戒。 令他住於五戒。 是为法施。 五戒杀初.故此偏语。 若望所杀.是无畏施。 以此善根如是回向。 所谓愿一切众生发菩萨心.具足智慧.永保寿命.无有终尽。 愿一切众生住无量劫供一切佛.恭敬勤修.更增寿命。 愿一切众生具足修行离老死法一切灾毒不害其命。 愿一切众生具足成就无病恼身.寿命自在能随意住。 愿一切众生得无尽命.穷未来劫住菩萨行。 教化调伏一切众生。 愿一切众生为寿命门.十力善根於中增长。 愿一切众生善根具足.得无尽命.成满大愿。 愿一切众生悉见诸佛供养承事.住无尽寿修习善根。 愿一切众生於如来处善学所学.得圣法喜无尽寿命。 愿一切众生得不老不病常住命根.勇猛精进.入佛智慧。 是为菩萨摩诃萨住三聚净戒.永断杀业善根回向。 为令众生得佛十力圆满智故。 ○四十五救於形残。 佛子。 菩萨摩诃萨见有众生心怀残忍。 损诸人畜所有男形。 令身缺减。 受诸楚毒。 见是事已。 起大慈悲而哀救之。 令阎浮提一切人民皆舍此业。 菩萨尔时语其人言。 汝何所为.作是恶业。 我有库藏百千万亿。 一切乐具悉皆充满。 随汝所须.尽当相给。 汝之所作.众罪由生。 我今劝汝莫作是事。 汝所作业不如道理。 设有所获.於何可用。 损他益己.终无是处。 如此恶行诸不善法。 一切如来所不称叹。 作是语已。 即以所有一切乐具尽皆施与。 复以善语为说妙法令其欢悦。 所谓示寂静法.令其信受。 灭除不善.修行净业。 互起慈心.不相损害。 彼人闻已.永舍罪恶。 【疏】初施行中。 具足三施。 於中三。 初覩境兴悲。 次菩萨尔时下。 以法谏喻。 後作是语下。 财法双救。 财救所害之现苦。 法救能害之当苦。 示寂静灭。 修净业道。 灭集因故。 俱舍论说。 昔有黄门。 救五百牛毁形之事。 善根力故。 男形具足。 (【钞】俱舍论说等者。 与西域记第一全同。 彼云。 是屈支国。 旧曰龟兹国。 城西门外。 路之左右。 各立佛像。 高九十余尺。 五年修设一大会。 西北渡河。 至阿奢里贰伽蓝。 (唐言奇特。)相传云。 昔此国先王。 崇敬三宝。 将欲游方。 观礼圣迹。 乃命母弟。 摄知留事。 其弟受命。 窃自割势。 防未萌也。 封之金函。 持以上王。 王曰。 斯何谓也。 对曰。 驾回之日。 乃可开发。 即付执事。 随军掌护。 王之还也。 果有构祸者白王。 王命监国。 婬乱中宫。 王闻震怒。 欲置严刑。 弟曰。 不敢逃责。 愿开金函。 王遂发而观之。 乃断势也。 曰。 斯何异物。 欲何发明。 对曰。 王昔游方。 命知留事。 惧有谗祸.割势自明。 今果有徵。 愿垂照鉴。 王深敬异。 情爱弥隆。 出入後庭。 无所禁碍。 王弟於後。 行遇一夫。 拥五百牛。 欲视刑腐。 见而怀念。 引类增怀。 我今形亏。 岂非宿业。 即以财宝。 赎此羣牛。 以慈善力。 男形渐具。 以形具故。 遂不入宫。 王怪而问之。 乃陈其始末。 王以为奇特。 遂建伽蓝。 式旌美迹。 传芳後叶。 从此立名。 【校】五百牛.纂要误作一百牛。 )菩萨尔时以此善根如是回向。 所谓愿一切众生具丈夫形.成就如来马阴藏相。 愿一切众生具男子形.发勇猛心.修诸梵行。 愿一切众生具勇猛力.恒为主导.住无碍智.永不退转。 愿一切众生皆得具足大丈夫身.永离欲心.无有染着。 愿一切众生悉得成就善男子法.智慧增长.诸佛所叹。 愿一切众生普得具於大人之力.常能修习十力善根。 愿一切众生永不失坏男子之形.常修福智未曾有法。 愿一切众生於五欲中.无着无缚.心得解脱.厌离三有.住菩萨行。 愿一切众生成就第一智慧丈夫.一切宗信.伏从其化。 愿一切众生具足菩萨丈夫智慧.不久当成无上大雄。 【疏】二回向行中。 修诸梵行.未必制心。 後离欲心.必无身过。 具男子形.但异女身。 具大丈夫.必心怀道德。 是为菩萨摩诃萨禁绝一切毁败男形善根回向。 为令众生具丈夫形。 皆能守护诸善丈夫。 生贤圣家.智慧具足。 常勤修习丈夫胜行。 有丈夫用。 巧能显示七丈夫道。 具足诸佛善丈夫种。 丈夫正教。 丈夫勇猛。 丈夫精进。 丈夫智慧。 丈夫清净。 普令众生究竟皆得。 【疏】四所为中。 初令得果。 後常勤下。 令得起行。 丈夫行者。 涅盘十八云。 一切男女。 若具四法.即名丈夫。 一近善知识。 二听闻正法。 三思惟其义。 四如说修行。 又四相品。 具四相故。 名为丈夫。 (【钞】四如说修行者。 此下余经云。 善男子。 若男若女。 具足四法。 谓名丈夫。 若有男子无此四法。 即不得名为丈夫也。 何以故。 身虽丈夫。 行同畜生。 如来调伏若男若女。 是故佛号调御丈夫也。 又四相品。 即南经。 北经即如来性品。 卷当第四。 言四相者。 一者自正。 二者正他。 三者能随问答。 四者善解因缘义。 前亦已引。 意云。 自正者。 明信三宝。 常住不移。 宁以利刀割断其舌。 终不说言如来法僧是无常也。 二正他者。 意云。 随机授法。 智小未堪。 说无常等。 智大堪化。 乃可具说常无常等。 三能随问答者。 意云。 善知如来制听之意。 随问而说。 如有问言。 云何不施一钱得大施名。 佛言。 不食酒肉.施以酒肉。 不饰香华.施以香华。 无费一毫.施名流布。 迦叶因言。 食肉之人.不应受施。 便为广说断肉之制。 昔开三种。 乃为渐损其贪耳。 四善解因缘义者。 意云。 知佛有何因缘。 初不说深。 不广制戒。 後方说之。 知未堪闻.故先未说。 未有过失.故不广制。 随过补之。 然此四相.将为众生.开大涅盘为能开德。 通是利他。 若别说者。 初一自利。 自行非邪.故名为正。 後三利他。 令离邪过.故名正他。 此一正是利他行体。 後二化德。 能随问答。 明知法药自在.随问巧答。 四达根性。 善知随机授化因缘。 上就能开以说。 若就所开四者。 经云。 复次自正者。 所谓得是大般涅盘。 正他者。 我为比丘说言。 如来常存不变。 随问答者。 迦叶。 因汝问故.得广为菩萨摩诃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是甚深微妙义理。 因缘义者。 声闻缘觉不解如是甚深之义。 不闻伊字三点.而成解脱涅盘摩诃般若.成秘密藏。 我今於此阐扬分别。 为诸声闻.开发慧眼等。 余广如彼经。 此中但取知其四事.名丈夫耳。 )又云。 虽是女人。 能信自身有佛性者。 即是丈夫故。 男子不信。 即是女人。 显示七丈夫道。 即丈夫用。 道字梵本名为揭底。 此云事业。 晋本云丈夫趣。 与道相近。 然七丈夫。 总有多说。 一约世间。 瑜伽丈夫有其七义。 一长寿久住。 二妙色端严。 三无病少恼。 四非仆非女。 非半择迦。 五智慧猛利。 六发言威肃。 七有大宗叶。 具此七法.名为丈夫道。 即是彼之因也。 即下所列六句。 小有开合。 可以思准。 前令具丈夫形。 即非女等也。 二依小乘。 有七丈夫。 即七贤圣。 一随信行。 二随法行。 三信解。 四见至。 五身证。 六慧解脱。 七俱解脱。 离世间品当说。 此应不愿成彼小乘。 三依大乘瑜伽。 七地即七贤圣。 如十住品初说。 四依璎珞。 六位及信。 即上生贤圣家。 复有说言。 即七善知。 谓知法。 知义。 知时。 知足。 知自。 知众。 知尊卑故。 佛丈夫种。 所谓大悲。 成十力等。 为佛丈夫。 丈夫正教.即内三藏。 及外五明。 余文易了。 (虽是女人下。 亦即涅盘第九经末。 前广说女人之过竟。 便云。 善男子。 以是义故。 诸善男子善女人等。 听是大乘般涅盘经。 常应诃责女人之相。 求於男子。 何以故。 是大乘经典。 有丈夫相。 所谓佛性。 若人不知是佛性者。 我说是等名为女人。 若能自知有佛性者。 我说是人为丈夫相。 若有女人。 能知自身定有佛性。 当知是等即是男子。 释曰。 以此文证。 宗五性者。 都非丈夫。 若具四德。 不拣男女。 即丈夫矣。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五十三 发布时间:2025-06-28 14:16:0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7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