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六十二 内容: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自下大文第三安住地分中三。 初总明安住。 二所谓下。 别显安住。 三佛子菩萨以成就下。 总结安住。 今初。 佛子。 此菩萨以大悲为首。 广大志乐无能沮坏。 转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 【疏】文有三句。 一大悲为首是安住因。 菩萨所行.皆为众生。 悲为行本.故言为首。 二广大志乐无能沮坏.是安住观。 论云。 烦恼小乘.不能坏此观故。 谓契理深心为大.故烦恼不能坏。 悲化兼物为广.故小乘不能坏也。 三转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是安住行。 此望初句.是智导悲。 望第二句.是行填愿。 此所修善.即下三十句显示。 ○第二别显安住。 即显前第三勤修善根。 云何勤修。 此有三十句。 显三种成就。 一信心成就。 二修行成就。 三回向成就。 信为行始。 次依信起行。 後回行成德。 以为行修次第。 今初信心十句。 所谓信增上故。 多净信故。 解清净故。 信决定故。 发生悲愍故。 成就大慈故。 心无疲懈故。 惭愧庄严故。 成就柔和故。 敬顺尊重诸佛教法故。 【疏】初总。 余别。 总云信增上者。 随所有事。 谓下所列谛宝等境。 深信决定.名为增上。 别中有九。 初六始起信心。 後三信增成欲。 前中初二自利。 後四利他。 自利中一敬信增上。 谓徧信三宝.名多净信。 二净信增上。 自证真净智解故。 上二皆云清净。 是信之性。 三决定信增上。 分别令他证净智故。 即利他之行。 四悲。 五慈。 六无疲厌。 此三增上。 皆利他心。 慈悲明心大。 无厌明心常。 後三中。 七惭愧信增上。 是所成行体。 谓有惭愧故.治悭等蔽。 不着世间.成檀等度故。 八柔和信增上。 是得等侣。 於同法者不恼乱故。 九敬法信增上。 於所入法.益敬信故。 (【钞】惭愧者。 论云。 乐修何等行。 波罗蜜行故。 以崇重贤善为惭。 故成檀等诸度。 轻拒暴恶为愧。 故治於悭等诸蔽。 轻拒暴恶。 即不着世间。 无恶有善。 故曰庄严。 故遗教经云。 以惭愧服而自庄严。 是得等侣。 亦即行缘。 论云。 僧为等侣。 同事安乐。 九敬法者。 即行所依。 论云。 入何法中。 谓诸佛教。 则亦行所诣。 是所入故。 )○第二修行成就中九句。 日夜修习善根无厌足故。 亲近善知识故。 常爱乐法故。 求多闻无厌足故。 如所闻法正观察故。 心无依着故。 不耽着利养名闻恭敬故。 不求一切资生之物故。 生如宝心无厌足故。 【疏】初总。 余别。 总云无厌足者。 即无间修。 别有八集。 前七教行。 後一证行。 前中初二摄法方便。 一亲近集。 近善友。 意在不忘诸法故。 二乐法集。 於问答中。 论义解释。 心喜乐故。 後五句.次第修行。 於中前三内观顺理之行。 一多闻集.斯即闻慧。 二正观集.即是思慧。 三不着集.即是修慧。 於三昧中。 无依着故。 後二随缘离着行。 谓六不贪集。 是知足行。 已得不贪故。 七不求集。 是少欲行。 未得不求故。 八如宝心集。 即证行圆明.常现前故。 又难得.无垢.势力.庄严.殊胜.不改.证心同此。 具六义故。 上依论释竟。 (【钞】又难得下。 举世宝六义。 显证法六义。 )其第六七集.更有一理。 谓第六心是远离修。 修对治心离三过故。 诸说法者。 有三种过。 一着利养求四事故。 少欲知足.则能治之。 二取名闻.为胜他故。 正念定慧.则能治之。 三谓他属.过爱敬事故。 远离精进.则能治之。 此中能治.即大人觉.其第七句.是观过修。 八种不净。 是谓资生。 一切不求.见不净故。 (言八觉者。 一少欲。 二知足。 三寂静。 四精进。 五正意。 即正念是。 六正定。 七正慧。 八无戏论。 八种不净者。 一畜田宅。 二种植根栽。 三贮聚谷粟。 居店求利。 四畜奴婢人民。 五畜眷属羣畜。 六畜金银财宝。 七畜象牙金银。 刻镂诸宝大牀。 绵褥氍氀。 八畜铜铁釜镬。 )○第三回向成就。 谓求一切智。 是回向菩提。 有十二句。 求一切智地故。 求如来力无畏不共佛法故。 求诸波罗蜜助道法故。 离诸谄诳故。 如说能行故。 常护实语故。 不污如来家故。 不舍菩萨戒故。 生一切智心如山王不动故。 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故。 集助菩提分法无厌足故。 常求上上殊胜道故。 【疏】初总。 余别。 总即所求之事。 名之为家。 一切智地是求处故。 (【钞】从一切智地是求处者。 以经释论为家之言。 处即家故。 )别即能求之因。 有十一求。 初一显能求之观。 名为依家。 於前家中。 分别观察。 具足十力无畏等故。 余十能求之行。 并总都有三求。 於求行中又分总别。 总名无障求。 谓求诸度无着法故.能除蔽障。 下九句别。 别治诸障故。 初二对治檀中二垢。 一者离求。 治於谄曲。 见乞求者。 诈现方便。 一向无心与故。 二如说能行求。 治不随先言。 许而不与。 或许多胜。 与少劣故。 又前是谄。 後则是妄。 三者护求。 治戒一垢。 谓不护实语违本所受。 犯已覆藏故。 四不污求。 治忍一垢。 谓恼乱他业。 是污如来利益家故。 五不舍求。 治进一垢。 谓菩萨戒法无量.不可具持。 劫数长远.不可常持。 戒法精妙.难持难行。 不可善持。 生退转心。 今不舍菩萨戒.具能持之。 不舍律仪.故能持难持。 不舍三聚.能行难行也。 进策万行.而偏就戒辨者。 有三义故。 一戒为三学之首故。 二戒具三聚故。 三戒通事理.难行易败故。 寄以策之。 (戒法无量者。 戒有三聚。 三千威仪。 八万细行故。 劫数长远者。 一受不舍。 至成佛故。 戒法精妙者。 防於意地。 起心动念。 即毁犯律仪。 论於止作。 故说为持。 三聚进善利生。 故云行也。 後进策下。 释通妨难。 难行易败者。 不同定慧证法之乐。 坚固难失。 )六不动求。 治禅二垢。 一者乱心外攀.如山治之。 二者不能调伏忆想分别.一切智心治之。 下之三句.治般若三垢。 即三道障。 谓七不舍成就求.治障不住道垢。 谓无善巧方便.一向涅盘。 现不舍世间治之。 一向世间.现成就出世治之。 异於凡小.成不住道。 八者集求。 治障助道垢。 九者常求求。 治障证道垢。 於上胜妙证法之中.愿欲心薄故。 ○第三总结。 佛子。 菩萨成就如是净治地法。 名为安住菩萨欢喜地。 【疏】总结者。 上三十句.广勤行具足成就。 此勤行有四。 一信。 二欲。 三精进。 四方便。 信谓忍受决定。 欲谓希求趣彼行故。 初十句中。 前七是信。 後三是欲。 次十是精进。 对行造修。 後十是方便。 行成巧求故。 是名此地说分中安住。 故云成就如是净治地法.名为安住。 上依论辨。 更有别理。 上多净信。 已能永断阐提不信障。 发生悲愍。 尊重教法等。 亦能永断凡夫着我障。 日夜勤修.无有疲倦。 又能永断声闻畏苦障。 求一切智。 乃至常求上上胜道。 亦能永断缘觉舍悲心障。 故云净治地法。 (第三安住地分竟。 )○大文第四校量胜分。 谓住此地中。 胜二乘故。 论主既云。 住此地中胜者。 明知愿等。 初住地分已有。 但文不累安。 故居安住之後。 非是地满。 方有愿也。 问。 经云。 初发已为天人师。 胜出声闻及缘觉。 故沙弥发心。 罗汉推敬。 如何至此。 方辨胜耶。 然其胜义。 乃有众多。 统而收之.不出三种。 谓愿.行.智。 此三历位。 故有众多。 略明十位。 一初发心胜。 通於一切凡夫。 如沙弥等。 此通三心。 二信胜。 亦通三心。 三解胜。 四行胜。 五愿胜。 此三即三贤.别历三心。 六证入胜。 齐证三心。 双证二空.是为智胜。 起十大愿。 即是愿胜。 备修诸行.即是行胜。 下辨果胜。 亦三心果。 此中行智.由愿导故。 所以最胜。 依行布说。 七地已上.智方自胜。 故下经云。 从初地来.彼悉超过。 但以愿求诸佛法故。 非是自智观察之力。 今此七地.自智力故。 一切二乘所不能及。 论主立愿为校量胜。 凭此明文。 虽历诸地戒定道品等.地地超胜.亦不出三心故。 七从第七地去。 名权实自智胜。 八无功起行胜。 九上等诸佛胜。 十究竟胜。 所谓诸佛.三心果满。 (【钞】问经云下。 先问。 引涅盘三十八迦叶菩萨赞佛云。 怜愍世间大医王。 身及智慧俱寂静。 无我法中有真我。 是故敬礼无上尊。 发心毕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难。 自未得度先度他。 是故我礼初发心。 初发已为天人师。 胜出声闻及缘觉。 如是发心过三界。 是故得名为最上。 故沙弥发心者。 即智论文。 昔有罗汉领一沙弥。 携持衣鉢。 沙弥忽发大菩提心。 罗汉心知。 便取衣鉢。 令其前行。 前行之次。 见诸细虫。 思众生多。 难可化度。 便退大心。 罗汉即令却持衣鉢。 令在後行。 沙弥问师。 师具答云。 汝发大心。 即是罗汉所归敬处。 故推於前。 汝後既退菩提之心。 故是凡夫。 不合居我圣人之前。 如何下。 结难。 )今此正明愿行胜也。 文分为三。 一愿胜。 谓标志遐广。 二修行胜。 依愿造修。 三果利益胜。 即位行成就。 今初二义.故胜二乘。 一常勤修习无量行故。 二与一切众生同行故。 同行即是十无尽句。 释此愿胜。 先以五门分别。 一名体。 二修证。 三行位。 四因果。 五立意圆融。 五各二义。 则有十门。 初中先名後体。 名中先总後别。 总云愿者。 是希求义。 故下论云。 发诸大愿者。 随心求义故。 而言大者。 下论云。 光明善根.转胜增广故。 谓教证二光。 与行愿善根。 转胜地前。 广弥法界。 故十愿中.皆云广大如法界也。 後显别名。 瑜伽三十五。 及诸摄论。 皆有明文。 并如下文当愿自释。 今且依梁论畧列。 一供养愿。 二受持愿。 三转法轮愿。 四修行二利愿。 五成熟众生愿。 六承事愿。 七净土愿。 八不离愿。 九利益愿。 十成正觉愿。 後体性者。 克性。 即以欲胜解信三为自性。 若取所依悲智相导.即後得智以为愿体。 若并眷属.一一皆以一切俱行功德为性故。 论云。 光明善根者。 光明.即後得智。 善根.即信等及行。 二修证者。 先约修行。 初七修始。 次二修熟。 後一修成得果。 後约证者。 地前已发。 今此十愿齐证。 三行位者。 先约於行.十皆二利。 故论云。 校量胜有二。 一行无量行.即是自利。 二与众生同.即是利他。 後约位者。 通则十皆初地所得。 别则一得地校量胜。 初地至九地。 二得菩萨地尽校量胜。 即第十地。 三得一切地尽究竟故.即如来地。 四约因果者。 若就言显。 前九求因。 後一求果。 若约具摄.七亦求果。 是依果故。 十是正果。 余皆是因。 五立意圆融者。 先立意。 所以但说十者。 已摄二严.二利.因果.行位.无不周故。 又为表此无尽愿故。 故下云。 一一皆摄阿僧只愿而为眷属。 言圆融者。 以称性故.一愿之中具一切愿。 即入重重。 如常所辨。 六相圆融。 正在此文。 已知大意。 次正释文。 文分为二。 初正显十愿.彰自勤行。 後明十尽句.与众生共。 今初分四。 一总标。 二所谓下。 别列。 三佛子菩萨住欢喜地下。 总结。 四以此十愿门为首下。 明摄眷属。 今初。 佛子。 菩萨住此欢喜地。 能成就如是大誓愿。 如是大勇猛。 如是大作用。 【疏】初句明成愿之位。 是欢喜地。 次能成就下。 正明总愿。 能成就言。 该下三句。 一始起要期。 云如是大誓愿。 随心求义故。 二方便起行。 云如是大勇猛。 谓成彼一一愿中所作方便皆勇猛故。 三愿遂行成。 云如是大作用。 谓如供佛愿。 便能供故。 余例此知。 论云。 菩萨住此地。 渐次久习。 起此三行。 非一时故。 是知此愿。 亦即是行。 称愿行故。 非如凡夫。 空有要期。 是以总言能成就也。 以总该别。 十愿皆有此三。 ○二别列中。 十愿不同.即为十段。 一一愿中。 文各有四。 皆初四字。 总标起愿。 次显愿行相。 三广大下。 彰愿德能。 四一切劫数下。 明愿分齐。 今初供养愿。 所谓生广大清净决定解。 以一切供养之具。 恭敬供养一切诸佛。 令无有余。 广大如法界。 究竟如虚空。 尽未来际。 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疏】准论。 愿供养胜田。 师及法主。 此则通供。 经从胜故。 但云供佛。 文中阙於总标。 以近前总如是大愿故。 二三两段。 各有三义。 通成六大。 显初供养大愿之义。 今初行相之中。 三大义者。 一心大。 即经生广大清净决定解。 谓增上敬重。 深称佛境。 故云广大。 回向菩提决定信故。 名清净决定解。 清净解言。 信因果故。 此上论意。 局在初愿。 若以义求。 通於九愿。 皆为菩提广大无限无疑净信而起愿故。 二以一切供养之具。 即供具大。 此是行缘。 三恭敬下。 福田大。 於中令无有余.是总相。 无余有三。 一一切佛无余。 即是行境。 二一切供养无余。 三一切恭敬无余。 此二行体。 由上二义。 成上敬田。 上三皆云一切者。 佛即三身。 亦兼十身。 供养有三。 一衣等利养。 二香等敬养。 三戒等行供养。 恭敬亦三。 一给侍恭敬。 一迎送恭敬。 三修行恭敬。 即敬顺佛故。 上三各三。 竖论一切。 若横论一切。 则佛该十方无尽等。 余二准思。 二广大下。 彰愿德能。 言三大者。 一摄功德大。 如经广大如法界。 一切余善根中胜故。 二因大。 即究竟如虚空。 无常爱果无量因故。 三时大。 即尽未来际。 此因得涅盘常果故。 (【钞】一摄功德大者。 此下三大。 即是初地六决定中之二。 初一即胜善决定中义云。 一切余善根中胜故。 意取胜等。 不取决定。 二三即因善决定。 开之为二。 )三一切下。 明愿分齐。 十愿文同。 所作各异。 此应尽未来际行供养故。 ○第二受持愿。 亦名护法愿。 瑜伽双云。 摄受防护愿。 又发大愿。 愿受一切佛法轮。 愿摄一切佛菩提。 愿护一切诸佛教。 愿持一切诸佛法。 广大如法界。 究竟如虚空。 尽未来际。 一切劫数。 无有休息。 【疏】行相之中。 文有四句。 皆通二利。 然若约能受等说。 受谓受领。 摄谓摄属。 故胜鬘云。 摄受正法。 护谓防护。 持即任持。 故胜鬘云。 护持正法。 若约所受。 初教。 次果。 三行。 四理。 而受等言。 文虽各举。 义实互通。 亦初教。 次证。 三云护教。 而判为行者。 论经云。 一切诸佛所教化法。 皆悉守护。 论云。 谓修行法。 於修行时。 有诸障难。 摄护救济故。 即摄护自行。 救济於他。 上约始修愿。 名受摄等。 若约终成。 名四成就。 故上总云。 成就如是大誓愿也。 一者法轮不断成就。 二者证智成就。 三修行成就。 四入理成就。 ○第三转法轮愿。 亦名摄法上首愿。 先摄後转故。 又发大愿。 愿一切世界佛兴於世。 从兜率天宫没。 入胎.住胎.初生.出家.成道.说法.示现涅盘。 皆悉往诣亲近供养。 为众上首。 受行正法。 於一切处一时而转。 广大如法界。 究竟如虚空。 尽未来际。 一切劫数。 无有休息。 【疏】行相中四。 一转法处。 即一切世界佛应处故。 二从兜率下。 转法时。 谓现八相时。 八相之义。 离世间品广释。 (【钞】离世间者。 今经具列。 彼各有十。 然亦有佛不具八者。 如天王佛。 白衣成道故。 若以离俗为出家。 则亦具矣。 须扇多佛。 无生可化。 则不具转法轮。 留一化佛半劫化人。 是则亦具。 然论释一切处云。 顺众生见故。 下料拣。 何故不处色无色界。 恐众生云。 此难处来。 不为成故。 二何故不处他化等而生兜率。 令众生知舍彼胜乐。 念众生故。 三何故下生人中。 舍於天乐。 为愍我故。 四何故处胎。 示现同生。 增长力故。 五何故自成正觉。 示非余佛教化。 显丈夫力成就。 非因他得菩提故。 六何故入涅盘。 为令懈怠众生勤心修道故。 此等略举示八相中一义而已。 下离世间。 各具十义。 故疏全指。 )三皆悉下。 摄法方便。 於中初集功德方便。 後为众上首下。 集智慧方便。 以此二种助菩提法。 故云方便。 四於一切下。 明转法顿周。 (【校】上钞舍於天乐。 纂要误作於於天乐。 )○第四修行二利愿。 若约成益。 名心增长。 论从此义。 故先标云。 第四大愿。 心得增长。 以何等行。 令心增长。 一切菩萨所行。 教化一切。 令其受行。 心增长故。 又发大愿。 愿一切菩萨行。 广大无量。 不坏不杂。 摄诸波罗蜜。 净治诸地。 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所有菩萨行。 皆如实说。 教化一切。 令其受行。 心得增长。 广大如法界。 究竟如虚空。 尽未来际。 一切劫数。 无有休息。 【疏】文中亦四。 第二行相中分二。 初能增长行。 後明所增长心。 前中分四。 一明行相。 论名种种。 二行体。 三行业。 四行方便。 以此四种教化令其受行。 初行相者。 世出世间。 各有多异。 故云种种。 於中广大无量。 是世间行。 意明俗智之行。 广从初地。 乃至六地。 大者。 七地。 无量者。 八地已上。 不坏不杂。 是出世行。 法无我平等观。 出世间智故。 谓不杂世间有漏法故。 不坏者。 冥同真性故。 二摄诸波罗蜜。 即是行体。 广大等相.但辨此故。 三净治诸地。 即是行业。 以十度行。 净十地蔽。 助真如观。 净十障故。 四总相已下。 明行方便。 然有二种。 一自行方便。 谓以六相圆融。 巧相集成。 一具一切。 仍不坏相。 故名方便。 六相之义。 广如别章。 畧如前释。 二皆如实下。 即化他方便。 不违实道而化物故。 二心得增长者。 即所增长心。 化他受行。 他心增长。 化他成自。 自心增长。 【论】又发大愿已下。 至无有休息。 可四行半经。 明菩萨广大行。 不离诸波罗蜜。 净治诸地。 有总别同异成坏等相。 皆如实说。 教化众生。 无有休息分。 此一段如五位升进。 随位安立十波罗蜜。 十菩萨行。 十世界。 十佛名号。 总是一波罗蜜中随行成名。 於五位中。 具有五百。 为一波罗蜜中具十。 十中具百。 随五位上。 加行同异上有五百。 即如初会中菩萨神天等众。 一众有十。 十众有百。 五十众上。 有五百。 各各位中。 随当位菩萨神天名下义。 是波罗蜜行。 又善财四众。 各具五百者是。 为一中具足十义。 名之为总。 其行殊途。 名之为别。 一智无二。 名之为同。 随行报殊。 名之为异。 能成别报。 名之为成。 因果本虚。 名之为坏。 为行行无体故。 且如波罗蜜。 一中有此六门。 一能破悭贪等十烦恼结.名之为坏。 二能成善果。 名之为成。 三众惑虽多。 舍通多法。 名之为总。 四殊招别果。 名之为别。 五终归一智。 名之为同。 六随惑对治。 名之为异。 此六相之法。 於一切法中。 总具此六门。 一一入法行门中。 以智观之可见。 若一一法中无此六义。 皆偏见也。 又一波罗蜜上。 具十波罗蜜。 即舍义通该。 无法不徧。 余准例知。 ○第五成熟众生愿。 成熟亦名教化。 又发大愿。 愿一切众生界。 有色无色。 有想无想。 非有想非.无想。 卵生。 胎生。 湿生。 化生。 三界所系。 入於六趣。 一切生处。 名色所摄。 如是等类。 我皆教化。 令入佛法。 令永断一切世间趣。 令安住一切智智道。 广大如法界。 究竟如虚空。 尽未来际。 一切劫数。 无有休息。 【疏】就行相中。 文分二别。 初明所化众生。 後如是等下。 彰化所为。 今初。 初句为总。 有色下别。 别有六种差别。 一粗细差别。 此明报相。 下二界有色为粗。 无色界为细。 於有色中有想天为粗。 无想天为细。 就无色中。 非有想为细。 谓第四空。 非无想为粗。 谓下三天。 此经文畧。 论经云。 非无想。 非想非非想。 谓非无想是粗。 余即是细。 (【钞】彰化所为者。 论云。 何义故化。 无想天为细者。 色界十八天。 唯除无想。 皆名有想。 无想天与广果天同处。 外道取为究竟涅盘。 修无想定。 生於彼天。 得五百劫无心果报。 佛之弟子。 不生彼中。 )二卵生下。 生依止差别。 谓报之所依托故。 余三可依。 化生依何。 依业染生故。 然四生摄尽六趣。 而通局有异。 化生通六趣。 胎生不通地狱诸天。 湿卵唯局人畜。 又以六趣不摄中有化生。 故宽狭有异。 余如别章。 (化生依何者。 论但云业生。 依於因故。 染字即俱舍世间品意。 偈云。 倒心趣欲境。 湿化染香处。 湿生染香。 化生染处。 然四生等者。 亦俱舍意。 彼偈云。 人傍生具四。 地狱及诸天。 中有唯化生。 鬼通胎化二。 今疏说势小别。 义理皆同。 人具四者。 卵生。 如毗舍佉夫人。 生三十二卵。 卵各出一儿。 般遮罗王有妃。 生五百卵。 卵各一子。 胎生如今人是。 湿生如顶生王。 从顶疱而生故。 化生唯劫初起。 傍生具四。 此类可知。 化生如龙迦楼罗等。 鬼通胎化二者。 如饿鬼白目连言。 我夜生五百子。 随生皆自食。 昼.生五百亦然。 虽尽而无饱。 即胎生也。 鬼化可知。 无而忽有故。 又以六趣等者。 即宽狭门。 故杂心论云。 为生摄趣。 为趣摄生。 论自释云。 谓生摄趣。 非趣摄生。 何者。 中阴是其化生。 趣不摄故。 )三三界所系。 名净不净处差别。 欲界不净。 上二界净。 就果以明。 故名为处。 就因以说。 故名为系。 四入於六趣。 是苦乐差别。 受种种身故。 亦名受生差别。 粗相而说。 三涂为苦。 上天为乐。 人及修罗兼於苦乐。 五一切生处。 是自业差别。 此以因释果。 由业异故。 生处不同。 谓於一趣中。 有多不同。 如於人中。 有中有边。 贵贱家异等故。 六名色所摄。 是自体差别。 有体唯名。 谓无色界。 彼处有色。 非业果故。 有体唯色.谓无想天。 彼所有想。 不可知故。 有体具二。 谓除前二。 二化所为中。 初句结前生後。 令入已下。 别明所为。 所为有三。 一为未信入者。 令信入佛法。 二已信入者.令其离恶.为涅盘因。 世间趣者.谓业惑苦。 三令修菩提道。 道通因果。 (【校】别明所为。 明.纂要南藏续藏金陵本误作名。 )【论】又发大愿已下。 至无有休息。 有五行半经。 明愿化一切三界四生众生。 皆安住一切智智。 广大无休息分。 此一段明教化三界四生法。 欲界心多者。 劝令观诸法苦空无常。 对治欲恶。 修诸善法。 乐清净定。 净治心垢。 离贪瞋痴慢。 破欲界业。 得寂静乐。 色界心多者。 住息想禅。 生有漏善界。 方便劝修十波罗蜜。 慈悲喜舍。 令方便成就自体无作大寂定门。 离息伏想。 现一切智。 成就无量巧方便智。 教化众生。 若无色界心多者。 方便教化修广多闻慧。 分别世间一切事业。 令无迷滞。 无定乱体。 起大愿力。 成就神通。 供佛法僧。 修一切种一切智智。 教化一切无尽众生皆成佛故。 如是依根。 发起调伏。 使令皆至一切智智。 智智者。 根本智中。 修差别智也。 如根本智。 依无作定显。 差别智。 依根本智加行起观方成。 或自力不修。 依佛菩萨先达之者。 学而方得。 ○第六承事愿。 愿往诸佛土。 常见诸佛。 恒敬事听受故。 瑜伽云。 愿於一切世界中示现。 意明化生。 今经但云知见者。 知生佛住处故。 又发大愿。 愿一切世界。 广大无量。 粗细。 乱住。 倒住。 正住。 若入。 若行。 若去。 如帝网差别。 十方无量种种不同。 智皆明了现前知见。 广大如法界。 究竟如虚空。 尽未来际。 一切劫数。 无有休息。 【疏】就行相中分二。 初明所知。 後辨能知。 前中初句为总。 广大下别。 别有三种相。 一一切相。 二真实义相。 三无量相。 今初。 界相不同。 故云一切。 於中又三。 初明分量。 谓小中大千。 如次为广。 大。 无量。 二粗细者。 明体质粗妙。 谓应报等殊。 三乱住下。 安立不同。 乱则不依行伍。 倒则覆刹。 正则仰刹。 若入。 若行。 若去。 论无此文。 文含二意。 一成前安立。 谓前三类世界。 道路往来。 二者顺後。 入即摄他入己。 去即为他所摄。 行即往来不住。 故如帝网。 正喻於此。 二如帝网差别。 即真实义相。 土土同体。 不守自性。 互相涉入。 如彼帝珠。 故名真实。 论云如业幻作故者。 转以喻显。 如世幻者.火处见水.大处见小等。 业所作土。 亦同於幻。 故得涉入。 重重无尽。 三十方下。 无量相。 谓前二相。 周徧十方。 又上说不尽。 故结云无量。 大菩萨藏经说。 虚空中世界重数。 多於大千所有微尘。 但由业异。 不相障碍。 一处重重尚尔。 况复横周。 第二智皆明了下。 辨其能知。 若真实义相。 唯智能知。 余一切相。 可现眼见。 【论】又发大愿已下。 至无有休息。 有四行经。 明愿以智明了粗细世界广多无限分。 有形世界名粗。 无形世界名细。 乱住者。 多类杂居。 如此阎浮提。 诸杂居世界是也。 侧住。 如四天王居处是。 倒住者。 如胡蜂窠等是。 正住可知。 若入者。 如土居众生。 只欲入不欲出。 若行者。 如人等身中。 八万四千户虫居。 而人或行住坐立者是也。 若去者。 如流水居众生。 其一向流去是也。 帝网差别者。 如天帝网。 重重光影。 互相容也。 如是世界。 重重共住。 即华藏庄严世界是。 与诸众生世界海共住。 业不相妨。 犹如帝网。 互相容而住。 各依自业相见。 ○第七净土愿。 愿清净自土。 安立正法。 及能修行众生故。 (【钞】愿清净下。 疏文有三。 初总显立意。 略具三净。 摄於净土。 一清净自土。 即是相净。 如第三净。 二安立正法。 即法门流布净。 如第七净。 三及修行众生。 即住处众生净。 如第五净。 显斯二净.即净土意。 自他受用。 及变化土。 皆悉具矣。 )又发大愿。 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 一国土入一切国土。 无量佛土普皆清净。 光明众具以为庄严。 离一切烦恼。 成就清净道。 无量智慧众生充满其中。 普入广大诸佛境界。 随众生心而为示现皆令欢喜。 广大如法界。 究竟如虚空。 尽未来际。 一切劫数。 无有休息。 【疏】於行相中。 总有七净。 一同体净。 以同法性故。 令一多互相即入。 二无量佛土普皆清净者。 即自在净。 如摩尼珠。 美恶斯现。 净秽圆通。 故云普皆清净。 三光明众具以为庄严者。 名庄严净。 即相净也。 四离一切下。 明受用净。 谓受用此土。 离过成德故。 初句成断德。 後句成行德。 如受用香饭。 身诸惑灭。 入正位等。 五无量智慧下。 住处众生净。 谓具德人居。 今畧语智慧。 (【钞】谓具德人居者。 亦名人宝庄严。 亦同净名。 不谄众生来生其国等。 )六普入下。 因净。 净因有二。 一者生因。 谓施戒等。 如净名说。 二者依因。 此复有二。 一镜智净识为土所依。 二後智通慧为依。 如下第十地。 入佛国土体性三昧。 现净土等。 此二皆是诸佛境界。 七随众生下。 果净。 因既有二。 果亦二种。 一所生果。 即前相净。 二所示现果。 即临机示现。 今依此义。 上七净中。 前四当相明土。 次一就人显胜。 後二举因显果。 就前四中。 初二土体。 第三土相。 後一土用。 就土体中。 初彰体同。 後明体净。 故有七净。 净土义周。 ○第八不离愿。 愿於一切生处.恒不离佛菩萨。 得同意行故。 亦名心行愿。 愿不离一乘故。 故论云。 第八大愿。 不念余乘故。 又发大愿。 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 无有怨嫉集诸善根。 一切菩萨平等一缘。 常共集会不相舍离。 随意能现种种佛身。 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来境界威力智慧。 得不退如意神通。 游行一切世界。 现形一切众会。 普入一切生处。 成就不思议大乘。 修菩萨行。 广大如法界。 究竟如虚空。 尽未来际。 一切劫数。 无有休息。 【疏】行相中有十二句。 初总。 後结。 中十别明菩萨行。 今初。 同志一乘。 同修万行故。 次无有怨嫉下别。 於中前五修行同。 後五德用同。 前中初二.自分二严。 一福善同集。 二智观齐均。 後常共下三句。 胜进。 於中初一摄法方便。 谓聚集解说。 论佛法故。 後二依法起行。 初一利他。 故随意现身也。 後一自利。 谓忘缘照境。 不由他教。 云任自心。 智契法身。 名知佛境。 威力外用。 智慧内明。 则兼报化分齐境也。 (【钞】一福善同集者。 善根是福。 无有怨嫉。 即心同相。 二智观齐均。 一如故。 同三谛故。 )後五德用中。 一明通体。 如意所成。 无能退屈。 余四通业。 於中前三如意通业。 一本身往余世界。 二现多异身於一切佛会。 三示同类生。 名一切生处。 後一法智通业。 三修菩萨行一句。 总结上十。 ○第九利益愿。 愿於一切时。 恒作利益众生事。 无有空过故。 亦名三业不空。 瑜伽云。 愿所有一切无倒加行。 皆不唐捐。 又发大愿。 愿乘不退轮行菩萨行。 身语意业悉不唐捐。 若暂见者。 则必定佛法。 暂闻音声。 则得实智慧。 才生净信。 则永断烦恼。 得如大药王树身。 得如如意宝身。 修行一切菩萨行。 广大如法界。 究竟如虚空。 尽未来际。 一切劫数。 无有休息。 【疏】行相中二。 先总明。 谓乘念不退圆满教轮。 三业皆益。 又三业皆不唐捐。 即是不退。 摧障圆德。 所以名轮。 後若暂下。 别显。 有二不空。 一作业必定不空。 三业能安乐故。 谓见身行行。 知佛法真实。 故云必定。 闻口说法。 能生智慧。 念意实德。 诸惑不生。 此从增胜。 故说三业成益不同。 实则互有。 二得如大药下。 利益不空。 二喻皆喻拔苦故。 一切众生有二种苦。 一种种诸苦。 谓逼迫等。 药树王身以为能治。 二贫穷苦。 如意宝身以为能拔。 种种义兼身心。 若粗若细。 贫穷通於世财法财。 论主对前安乐。 此为利益。 故作此释。 实则前喻。 喻三业舍恶离苦。 後喻。 喻三业进善得乐也。 (【钞】种种苦者。 药王树。 枝叶花果。 各除病故。 )○第十成正觉愿。 愿与一切众生同时得无上菩提。 恒作佛事故。 文四同前。 而论总显愿相。 云第十大愿。 起大乘行者。 是果乘故。 虽得佛道。 不舍菩萨利益。 名起大行故。 又发大愿。 愿於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离一毛端处。 於一切毛端处皆悉示现。 初生。 出家.诣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入涅盘。 得佛境界大智慧力。 於念念中。 随一切众生心。 示现成佛。 令得寂灭。 以一三菩提。 知一切法界即涅盘相。 以一音说法。 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 示入大涅盘而不断菩萨行。 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 以法智通。 神足通。 幻通。 自在变化。 充满一切法界。 广大如法界。 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 一切劫数。 无有休息。 【疏】就行相中。 分为二别。 初成菩提体。 即自运已圆。 後不离下。 菩提作业。 即运他不息。 今初。 菩提亦是总相。 一切世界。 即得菩提处。 谓徧於十方同类异类一切诸刹。 真则称性。 应则随机。 故无不在。 後菩提作业中。 有七种业。 一从不离至入涅盘。 是示正觉业。 一切毛端。 是成佛处。 上来平漫。 徧於十方。 云一切世界。 今明徧法界中一一毛端极小量处。 皆於其中。 八相成道。 以彼皆有可化众生故。 故离世间品云。 於一毛端量处有多众生。 况於法界。 然复不离一毛端处。 而於一切毛端处示现。 则不动而徧。 一多自在。 二得佛境界下。 说实谛业。 谓说四真谛。 令悟实故。 初明能说。 谓智慧力。 力兼二义。 谓神通力。 论经具之。 此二力用。 唯是佛境。 後显力用。 以神通力。 念念成佛。 以智慧力。 随乐为说。 令得寂灭。 是说之益。 谓能断集修道。 则得苦灭。 证於灭理。 三以一三菩提下。 证教化业。 以一极无二之菩提。 契差别之性净涅盘。 则不复更灭。 说此证法。 令物生信。 名教化业。 (【钞】则不复更灭者。 暗引净名弥勒章中证成上义。 故彼经云。 一切众生即涅盘相。 不复更灭。 在义可知。 )四以一音下。 种种说法业。 一音称机故。 五示入下。 不断佛种业。 涅盘常住。 动寂无二。 双林应尽。 增物恋情。 故云示入。 既非永灭。 常作佛事。 故佛种不断。 此亦得果不舍因也。 六示大智下。 明法轮复住业。 大智慧地。 唯一事实。 即是佛智。 能生万物。 终归於此。 故名为地。 示物同归。 而智慧门。 随机万差。 名安立一切。 前即涅盘能建大事。 此即於一佛乘分别说三。 七以法智下。 自在业。 於中初显自在所依。 所谓三通。 法智通者。 观一切法无性相故。 神足通者。 自身现生住灭修短随心自在故。 幻通者。 转变外事。 无不随意。 此後二通。 但内外为异。 由法智通。 见理舍相故。 不住世间。 由後二通。 有自在事用故。 不住涅盘。 成无住道。 又依智论。 说有四通。 前三同前。 四以圣自在种种变化通。 谓十八变三轮化等。 取此则自在下。 当第四通。 (上来别显十愿竟。 )○第三总结十愿。 不异前标。 佛子。 菩萨住欢喜地。 发如是大誓愿。 如是大勇猛。 如是大作用。 ○第四明摄眷属。 以此十愿门为首。 满足百万阿僧只大愿。 【疏】若观经文。 似此十之类。 有於百万等。 依论释云。 此十大愿。 一一愿中。 有百千万阿僧只大愿以为眷属。 则此十愿。 摄无不尽。 如成正觉。 则摄药师十二上愿。 如净土愿。 则摄弥陀四十八愿等。 故此经他经所有诸愿。 不出此十。 非唯摄愿。 亦摄一切菩提分法。 如第七地辨。 (上明十愿彰自勤行竟。 )○第二以十尽句与众生共。 谓前十愿。 皆为众生。 由十无尽。 成前大愿。 皆无尽也。 文分为二。 初总标举。 後徵以别显。 今初。 佛子。 此大愿以十尽句而得成就。 【疏】晋经名为不可尽法。 下释亦云。 皆不可尽。 今言十尽句者。 穷彼无尽。 皆无有余。 故名为尽。 斯则尽无尽之众生等也。 故下论云。 尽者。 示现不断尽。 非念念尽。 由此故令前之十愿。 得大愿名。 故云此大誓愿而得成就。 (【钞】故下论云。 尽者。 示现不断尽者。 不断是无尽。 统摄无尽之法。 令无有余。 名为尽耳。 )○二徵显。 何等为十。 所谓众生界尽。 世界尽。 虚空界尽。 法界尽。 涅盘界尽。 佛出现界尽。 如来智界尽。 心所缘界尽。 佛智所入境界界尽。 世间转。 法转。 智转界尽。 若众生界尽。 我愿乃尽。 若世界乃至世间转。 法转。 智转界尽。 我愿乃尽。 而众生界不可尽。 乃至世间转。 法转。 智转界不可尽故。 我此大愿善根。 无有穷尽。 【疏】徵显中。 先显上十尽。 後若众生界下。 显前大愿成就。 今初。 先徵後显。 显中十句。 初句为总。 十愿皆是为众生故。 余九句别。 别皆集成度众生义故。 一众生於何处住。 所谓世界故。 二世界依何。 谓尽虚空界故。 三说何法化。 谓法界故。 四随所化生安置何处。 谓涅盘故。 五涅盘何用。 谓佛出现故。 六以何方便巧化。 如来智故。 七此智何知。 谓知心所缘故。 八此心所缘。 令随何境。 谓佛智所入境故。 即是真性。 後三转尽。 畧摄前九。 义含总别。 云何摄九。 谓世间转.摄前众生界.世界.虚空界。 其法转.摄前法界.涅盘界.佛出现界。 其智转者。 摄前如来智下三界。 而言转者。 世法及智。 展转摄前。 无穷尽故。 转亦是无尽义耳。 第二显大愿成就中。 先反显。 後而众生界下。 顺明无尽所以。 十愿同此十者。 前之十愿。 不出此十尽句增上力故。 诸佛以此力。 常为众生作利益事。 我愿同然。 (上来愿校量竟。 第一愿胜竟。 )○第二修行胜。 即行校量。 有十种行。 就文分三。 初明行所依心。 二成净信下。 显所成行相。 三佛子菩萨如是下。 结十名体。 今初。 佛子。 菩萨发如是大愿已。 则得利益心。 柔软心。 随顺心。 寂静心。 调伏心。 寂灭心。 谦下心。 润泽心。 不动心。 不浊心。 【疏】由先大愿熏心故。 则得利益等十心。 为起行依。 於後十行.起作自在。 然有二意。 一以十心通为十行之依。 随释易了。 二以十心别对十行.以治十障。 文皆次第。 唯信行最初。 而不浊居末者。 以与释文相接故也。 一利益心者。 利益拔苦.即是悲心所依。 治损害障。 能成悲行。 二与乐柔软.即是慈心。 治瞋恚犷强障。 三随顺所求.即是施心。 治於身命财生顾恋障。 四寂静无求.方能求而无厌故。 是无疲厌心。 治希求报恩.贪着利养.不寂静障。 五三学调伏。 是知经论心。 以经诠於定。 论诠於慧。 经兼於律。 复是调伏。 治无善巧求加行障。 有则调伏故。 六虽行世间。 妄惑不生。 故云寂灭。 是解世法心。 以治性不柔和.不於他心随顺而转.不寂灭障。 七高崇贤善。 拒恶不增。 故名谦下。 是惭愧心。 治於放逸之高举障。 八能修出离.以法润泽。 即坚固庄严。 治於种种猛利无间无断生死大苦.生怯弱障。 九能如说行.故心不动。 即供养佛行。 治於大师所犹豫疑惑障。 十不浊心。 即第一信行。 信以心净为性。 离不信浊故。 此治全未发心.全未受持菩萨学处障。 由治十障故。 经名净治地法。 地法通於教证。 此所治障.具如瑜伽四十九说。 ○第二别显所成十种行相。 一信行。 二悲。 三慈。 四施。 五无疲厌。 六知经论。 七了世法。 八惭愧庄严。 九坚固力。 十供养佛。 十行分九。 慈悲合故。 今初信行。 成净信者。 有信功用。 【疏】分二。 一摄德成人。 能信如来本行所入。 【疏】二正显信相。 有十一句。 文分三别。 初句总信因果。 次九别明因果。 後一结畧显广。 今初。 如来是果。 本行是因。 所入通因果。 因果皆有证入义故。 信成就诸波罗蜜。 信入诸胜地。 信成就力。 信具足无所畏。 信生长不可坏不共佛法。 信不思议佛法。 信出生无中边佛境界。 信随入如来无量境界。 信成就果。 【疏】二别明因果中。 前二句因。 初句行体。 後句行能。 余七是果。 句虽有七.摄为五胜。 合初三故。 并结有六。 五皆佛德。 故名为胜。 五中前四智德。 後一断德。 智中一对治胜。 即寄对显胜。 谓十力降魔。 无畏制外。 不共过小。 故云对治。 而经云不坏者。 为对二乘非究竟故。 次三当相显胜。 二即不思议神通力上胜。 所现绝图度故。 三不杂染胜。 谓证真生智.无中边杂.是佛之境故。 以即边而中.故无有边。 二边既无.中云何有。 四一切种智胜。 证真了俗.故云随入。 无量差别.是种智境。 五离胜。 一切烦恼习常远离故。 经但云果。 而论判为断德。 以前四皆果。 今复云果。 明是果果。 故当涅盘。 举要言之。 信一切菩萨行。 乃至如来智地说力故。 【疏】三举畧显广。 故总信一切因果。 智地是证。 说即是教。 力通上二。 或谓威力。 亦是三轮化益。 (【钞】亦是三轮化益者。 智地意业。 说即口业。 力即身业。 身威力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六十二 发布时间:2025-06-28 15:05:1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7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