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七十四 内容: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初明来意。 【疏】先辨会来。 会来有二。 一约圆融。 谓前明普门中所具差别正位。 故寄历人天。 今明位後德用.不离普门.是则会别入普。 有此会来。 重会普光.意在斯矣。 等妙二位.全同如来普光明智故。 二约次第。 前明十地。 今显等妙二觉故来。 以极果由於始信。 故重会普光。 谓前依本不动智体起差别之位。 今位极成果。 不离本智之因。 後出现因果。 因是果中之因.得果不舍因故。 果是果中之果.大用无涯故。 二品来者。 为答第二会中十定问故。 (【钞】谓前等者。 此中意有三节。 初第二会为所依普门。 次四会即普门差别。 此会即会别归普。 初即根本。 次即依本起末。 後即会末归本。 故言重会普光。 意在斯矣。 等妙二位者。 结成入普所以。 以此会说等妙二觉。 二觉全同普光明智。 即是会归之义。 问。 等觉同妙觉。 於理可然。 妙觉之外。 何有如来普光明智为所同耶。 答。 说等觉。 说妙觉。 即是约位。 普光明智.不属因果。 该通因果。 其犹自觉圣智.超绝因果。 故七卷楞伽。 妙觉位外。 更立自觉圣智之位。 亦犹佛性。 有因。 有果。 有因因。 有果果。 以因取之。 是因佛性。 以果取之。 是果佛性。 然则佛性非因非果。 普光明智。 亦复如是。 体绝因果。 为因果依。 果方究竟。 故云如来普光明智。 【校】其犹.纂要嘉兴藏续藏金陵本作其由。 兹从南藏。 )○第二释名。 【疏】会名有二。 约处。 名重会普光明殿会。 由第二会已曾会此故。 重意如前。 约法名说普法会。 二品名者。 定谓心一境性。 十是数之圆极。 以普贤深定。 妙用无涯。 寄十以显无尽。 故云十定品。 即带数释。 ○三宗趣。 【疏】宗趣者。 会以普贤因果德用圆备为宗。 令物证入为趣。 品以普贤三昧无碍自在无边大用而为宗趣。 【论】此品佛自说十定之名。 普贤说十定之用。 以明佛根本智是体。 普贤差别智是用故。 明一切施为.不离根本智之大定体故。 以是义故。 还於根本智普光明殿中说寂用之门。 将释此品。 约作五门分别。 一释会来意。 二释欲说此会重叙摩竭提国初成佛之所由。 三明何因缘故在此普光明殿中说此十一品经。 四明次第释十一品之大意。 第一释会来意者。 以从此普光明大智殿中起信。 以不动智为升进修行。 至十地十一地.道满行周。 至於佛果.不离本智。 是故此会须来。 明不移因也。 为时不移。 智不移。 行不移。 因果一体故。 还教善财见慈氏。 慈氏还令却见文殊。 及入普贤身是也。 第二释欲说此会.何故重叙摩竭提国初成佛之所由者。 经云。 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於普光明殿.入刹那际三昧者。 明初成佛.及四十九年中所转法轮.并从天下降。 总不出一刹那。 时不移不迁故。 恐後众生失其本意。 妄生迁移。 故须重叙。 明始末无时可迁故。 此明三世诸佛.一切众生.总同一个不迁之体。 从初信进修行。 经过五位。 总不移初时岁月日时.及佛根本智法故。 第三明何因缘故.在此普光明殿说此十一品经。 释曰。 为明初会菩提场始成正觉。 是佛举自始成之果劝修。 第二会普光明殿。 明是如来大智自果所居之报宅。 说十个智佛.以不动智佛为首.以为信进修行之门。 令初发菩提心者。 从此普光明大智宅.起信进修行。 毕竟不离如来本智本行本时.还成本佛.万事依旧。 故於此十地後.在於本信心处.说此十一品经。 用明因果依本.时日岁月总依本故。 故於此处说十一品经。 此十一品经.总明成佛之际所有境界故。 即是明能发菩提心者自成佛故。 无异初会中毗卢遮那佛故。 依样仿修.一如本故。 为约智无时.十方一切古今诸佛.总与如今始发心者.一时成佛故。 以智照之可见。 情识闻之即迷。 是故表依本如是。 还於本处.说佛果始终之门。 以表法界体中始末同际说也。 此乃约实论之。 不顺凡情之教.说多劫也。 第四明次第释十一品之大意者。 一明十定品。 是古今一切诸佛寂用徧周无时之大体也。 二明十通品。 是古今诸佛普光明智利生自在及报业之神通徧周。 三十忍品。 是十方古今诸佛自体无作法身。 一切法无生随行之忍门。 四阿僧只品。 五随好光明功德品。 是明佛果所迷二愚之法。 以此二品经.是如来自说。 六如来寿量品。 是一切诸佛随众生根性长短所现不同之寿。 而自报命.与虚空之齐年。 七菩萨住处品。 是佛果摄众生之分界。 明菩萨行门常不断故。 八不思议法品。 明一切十方古今诸佛智德难思。 非情识之测度。 九如来十身相海品。 明佛报身依正二果难量。 十普贤行品。 明十方一切古今诸佛.共所行自利利他之行周故。 十一如来出现品。 明五位修行者升进位满。 自佛出兴。 出世入缠。 二行圆满。 文殊是主出缠智慧。 普贤是主入俗行周。 於此品中二行圆满。 故令二人.自相问答。 说此出现之门。 已上十一品经大意如是。 一一随文别释。 更当重明。 ○四正释文。 此会有十一品经。 分二。 前六明因圆。 後五明果满。 若依古德前九明生解因果。 後二明平等因果。 前中亦二。 前六品明位後因相。 後三品明差别果相。 然六品之因。 若约次第。 与前五会.俱是差别之因。 若约圆融.等同果相。 故与果同会。 果是对因之果.与因同会。 平等因果.由差别成。 亦与此同会。 (【钞】然六品下。 解妨难。 此有二难。 今初正通重会之难。 谓有难云。 若约差别因果者。 因因不同。 因与果异。 如何等觉之因.与妙觉果同会而说。 故今答云。 若约差别.不合同会。 有圆融义.所以得同。 故云。 若约圆融.等同果相故。 果是对因下。 二有难云。 若尔。 因是圆融.可同果会。 果是差别之果.何得同因会耶。 故今答云。 只缘是差别果。 对因说果。 是相待之果。 劣故同因会。 又复难云。 对因之果.劣故同因之会。 平等因果.因果俱胜。 何同此会。 故今通云。 平等因果.由差别成。 若无差别.平等无依。 故须同会。 )今初。 此因即是等觉。 然文有等觉之义.而无等觉之名者。 以此等觉.亦即十地之胜进故。 是以诸教开合不同。 仁王等合此胜进入於十地。 是以不立等觉。 故教化品中.约五忍分位。 於寂灭忍.唯有上下。 下忍中行.名为菩萨。 即第十地。 上忍中行.为萨婆若。 此谓如来。 若依璎珞。 开此胜进为无垢地。 即是等觉。 然等觉照寂。 妙觉寂照。 又贤圣觉观品中.(【钞】觉观.准璎珞经.应从嘉兴藏南藏疏本及续藏会本作学观。 下钞各本皆误作觉观。 )说六种性及六坚.六忍等。 瑜伽具有二义。 七十八引深密经说十一地。 第十法云。 十一说名佛地。 唯有二十二愚。 得佛地时.由断二愚。 一於一切所知境极微细着愚。 即俱生极微细所知障种。 二极微细碍愚。 即是任运烦恼障种。 断此便能证大菩提。 更不别说等觉断证。 论复有文。 亦立等觉。 又菩萨地云。 此菩萨虽已修行。 功德海满。 由未能舍三种法故。 不名妙觉。 一由未舍劣无漏法。 二由未舍白净无记法。 三由未舍有漏善法。 至妙觉位.方舍此三。 (说六种性者。 即彼经第一品。 当第三贤圣觉观品经云。 佛子。 六种性者。 是一切菩萨功德璎珞。 庄严菩萨二种法身。 菩萨所有百万阿僧只功德行璎珞。 若一切菩萨不入璎珞功德门.得入正位者。 无有是处。 佛子。 性者。 所谓习种性。 性种性。 道种性。 圣种性。 等觉性。 妙觉性。 释曰。 一习种性。 即十住。 二性种性。 即十行。 三道种性。 即十回向。 四圣种性。 即十地。 五六可知。 复名六坚者。 谓信坚。 法坚。 修坚。 德坚。 顶坚。 觉坚。 顶坚即等觉。 觉坚即妙觉。 六忍者。 经云。 复名六忍。 信忍。 法忍。 修忍。 正忍。 无垢忍。 一切智忍。 而言等者。 等取六慧。 六观。 经云。 复名六慧。 闻慧。 思慧。 修慧。 无相慧。 照寂慧。 寂照慧。 经云。 复次六观。 住观。 行观。 向观。 地观。 无相观。 一切种智观。 )今经欲显开合无碍。 故存其义。 不彰其名。 下离世间品智慧助道具中。 既云随顺六坚固法。 有等觉明矣。 文中分二。 前三品正答前问。 後三品总显深广。 今初分二。 前二品明业用广大。 後一品明智慧深玄。 前中亦二。 初品就定明用。 後品就通明用。 前中分五。 一序分。 二请分。 三示说者分。 四本分。 五说分。 初中三。 初总显三成就。 二别显三成就。 三别显众成就。 今初。 尔时世尊。 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 ○二别显三成就。 始成正觉。 於普光明殿。 入刹那际诸佛三昧。 以一切智自神通力现如来身。 清净无碍。 无所依止.无有攀缘。 住奢摩他.最极寂静。 具大威德。 无所染着。 能令见者.悉得开悟。 随宜出兴.不失於时。 恒住一相。 所谓无相。 【疏】二分三。 初约主显时。 二於普光明下。 约主彰处。 三入刹那下。 就德显主。 於中十句。 即摄二十一种功德中二十别句。 总句.即前始成正觉故。 (【钞】二十一种功德。 要寻升兜率品。 自当晓之。 然此段文.亦是古德所不能知。 今以摄佛功德释之.有如符契。 智者当晓。 )一入刹那际三昧者。 即穷法真源。 谓时之极促.名曰刹那。 穷彼刹那.时相都寂。 无际之际.名刹那际。 即摄二句。 谓二行永绝.及达无相法。 若有二行.则有刹那。 二行既绝.则刹那无际。 由达清净真如本无相故。 所以此中特名入刹那际者。 为显将说等觉位故。 菩萨地尽。 唯有果累无常。 生相未寂。 犹名识藏。 若以无间智.觉心初起。 心无初相。 远离微细念故。 即无刹那。 若入此际.即见心性常住。 名究竟觉。 故云诸佛三昧。 亦显差别历位.不离最初刹那际故。 (所以此中者。 有二。 一总徵说意。 前後叹德皆无故。 菩萨地尽下。 二释刹那际。 然有二释。 初以本业起信.参而释之。 菩萨地尽.是起信文。 义通二处。 言唯有果累无常者。 即本业下卷经云。 菩萨尔时住大寂门中。 登大山台。 入百千三昧。 证佛仪用。 唯有果累无常。 生灭二心。 心心无为。 行过十地。 解与佛同。 坐佛坐处等。 释曰。 果累无常生灭者。 未转依位。 变易生死.名为果累。 体是无常。 有生灭也。 言生相未寂者。 即起信意。 业相未亡也。 犹名识藏者。 亦起信意。 未显现法身故。 上辨等觉尚有刹那。 未至其际。 若以无间下。 释成际义。 刹那尽处.名之为际。 故云即无刹那。 亦起信文。 前已曾引。 若入此下。 释诸佛三昧。 亦起信文。 应有问言。 上云菩萨地尽是等觉者。 何名诸佛三昧。 故引此文.成诸佛义。 亦显前来差别下。 是第二义。 上约合前後无际。 今明後际不离初际。 是穷生死之本际。 )二以一切智自神通力.现如来身。 者依通起。 用此摄二。 句一切智通.即住於佛住。 谓由一切智无有功用自神通力.常作佛事故。 次现如来身.即摄得佛平等。 谓依上一切智现身.利乐有情故。 三清净无碍.摄三句。 谓清净摄二句。 一摄到无障处。 谓惯习觉慧.永断所治.故云清净。 二摄不可转法。 由清净故.他不能转。 无碍者.即所行无碍。 世间八法不能碍故。 四无所依止.无有攀缘。 即立不思议。 谓虽立教法.不依世间故。 非诸世间所能攀缘故。 五住奢摩他.最极寂静。 即普见三世。 以见三世平等.如理无异.为最寂静。 六具大威德。 即身恒充满一切世间。 现受用变化身.大利乐故。 七无所染着。 即智恒明达一切诸法。 谓於诸法善决定故.无有染也。 八能令见者.悉得开悟。 此摄二句。 一摄了一切行。 谓知有情性行差别.随开悟故。 二摄除一切疑。 谓知彼远劫微少善根.亦令开悟故。 九随宜出兴.不失於时。 亦摄二句。 一摄无能测身。 谓如其胜解而示现身。 如摩尼珠。 名随宜出生不失於时。 二摄一切菩萨等所求智。 谓调伏有情.摄受付嘱等.皆不失时故。 十恒住一相.所谓无相。 摄余五句。 谓到佛究竟无二彼岸等。 随义虽殊。 皆由一相无相而成。 可以意得。 余如升兜率品辨。 ○第三别显众成就。 与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俱。 靡不皆入灌顶之位。 具菩萨行。 等於法界.无量无边。 获诸菩萨普见三昧。 大悲安隐一切众生。 神通自在.同於如来。 智慧深入.演真实义。 具一切智.降伏众魔。 虽入世间。 心恒寂静。 住於菩萨无住解脱。 其名曰。 金刚慧菩萨。 无等慧菩萨。 义语慧菩萨。 最胜慧菩萨。 常舍慧菩萨。 那伽慧菩萨。 成就慧菩萨。 调顺慧菩萨。 大力慧菩萨。 难思慧菩萨。 无碍慧菩萨。 增上慧菩萨。 普供慧菩萨。 如理慧菩萨。 善巧慧菩萨。 法自在慧菩萨。 法慧菩萨。 寂静慧菩萨。 虚空慧菩萨。 一相慧菩萨。 善慧菩萨。 如幻慧菩萨。 广大慧菩萨。 势力慧菩萨。 世间慧菩萨。 佛地慧菩萨。 真实慧菩萨。 尊胜慧菩萨。 智光慧菩萨。 无边慧菩萨。 念庄严菩萨。 达空际菩萨。 性庄严菩萨。 甚深境菩萨。 善解处非处菩萨。 大光明菩萨。 常光明菩萨。 了佛种菩萨。 心王菩萨。 一行菩萨。 常现神通菩萨。 智慧芽菩萨。 功德处菩萨。 法灯菩萨。 照世菩萨。 持世菩萨。 最安隐菩萨。 最上菩萨。 无上菩萨。 无比菩萨。 超伦菩萨。 无碍行菩萨。 光明焰菩萨。 月光菩萨。 一尘菩萨。 坚固行菩萨。 霔法雨菩萨。 最胜幢菩萨。 普庄严菩萨。 智眼菩萨。 法眼菩萨。 慧云菩萨。 总持王菩萨。 无住愿菩萨。 智藏菩萨。 心王菩萨。 内觉慧菩萨。 住佛智菩萨。 陀罗尼勇健力菩萨。 持地力菩萨。 妙月菩萨。 须弥顶菩萨。 宝顶菩萨。 普光照菩萨。 威德王菩萨。 智慧轮菩萨。 大威德菩萨。 大龙相菩萨。 质直行菩萨。 不退转菩萨。 持法幢菩萨。 无忘失菩萨。 摄诸趣菩萨。 不思议决定慧菩萨。 游戏无边智菩萨。 无尽妙法藏菩萨。 智日菩萨。 法日菩萨。 智藏菩萨。 智泽菩萨。 普见菩萨。 不空见菩萨。 金刚踊菩萨。 金刚智菩萨。 金刚焰菩萨。 金刚慧菩萨。 普眼菩萨。 佛日菩萨。 持佛金刚秘密义菩萨。 普眼境界智庄严菩萨。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十佛刹微尘数。 往昔皆与毗卢遮那如来同修菩萨诸善根行。 【疏】众成就中五。 一举数。 二靡不下。 叹德。 三其名下。 列名。 四如是等下。 结数。 五往昔下。 集意。 叹德中十一句。 初二句总。 位极行圆故。 余九为别。 前四自分德。 初二行相。 一深。 二广。 後二行体。 一定。 二悲。 後五胜进德。 前三同佛三业大用。 可知。 後二同佛无住涅盘。 初句释。 谓不住涅盘.故入世间。 不住生死.故心恒寂静。 後句结德属人。 三列名中。 一百菩萨。 初有三十同名慧者。 表纯德故。 念庄严下七十菩萨别名者。 表杂德故。 四如是下。 结数。 五往昔下。 集意。 ○大文第二请分。 尔时普眼菩萨摩诃萨。 承佛神力。 从座而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白佛言。 世尊。 我於如来应正等觉。 欲有所问。 愿垂哀许。 佛言。 普眼。 恣汝所问.当为汝说.令汝心喜。 普眼菩萨言。 世尊。 普贤菩萨。 及住普贤所有行愿诸菩萨众。 成就几何三昧解脱。 而於菩萨诸大三昧.或入或出。 或时安住。 以於菩萨不可思议广大三昧善入出故。 能於一切三昧自在。 神通变化无有休息。 佛言。 善哉普眼。 汝为利益去来现在诸菩萨众而问斯义。 【疏】请分中四。 一普眼请问。 要以普眼。 方见普法故。 二佛言下。 如来许问。 三普眼下。 举法正问。 四佛言善哉下。 叹问利益。 ○大文第三示说者分。 以法属普贤故.示其令请。 於中有六。 一示人令问。 二闻名获益。 三推求不见。 四教起见方。 五依教而求。 六为现身相。 今初。 普眼。 普贤菩萨今现在此。 已能成就不可思议自在神通。 出过一切诸菩萨上。 难可值遇。 从於无量菩萨行生。 菩萨大愿悉已清净。 所行之行皆无退转。 无量波罗蜜门.无碍陀罗尼门.无尽辩才门.皆悉已得。 清净无碍。 大悲利益一切众生。 以本愿力.尽未来际而无厌倦。 汝应请彼。 彼当为汝说其三昧自在解脱。 【疏】分三。 一示处。 二已能下。 叹德。 三汝应请下。 教问。 ○第二闻名获益。 尔时会中诸菩萨众。 闻普贤名。 即时获得不可思议无量三昧。 其心无碍.寂然不动。 智慧广大.难可测量。 境界甚深.无能与等。 现前悉见无数诸佛。 得如来力。 同如来性。 去来现在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不可穷尽。 一切神通皆已具足。 【疏】获益中。 获十种益。 文并可知。 ○第三推求不见中。 有三推求。 皆悉不见。 一渴仰推求不见。 二重观察不见。 三以三昧力推求不见。 文各有释。 今初。 其诸菩萨於普贤所.心生尊重.渴仰欲见。 悉於众会周徧观察而竟不覩。 亦不见其所坐之座。 此由如来威力所持。 亦是普贤神通自在使其然耳。 【疏】先求不见。 後此由下。 释不见所以。 威力持者。 欲令大众渴仰。 得显深旨故。 ○二重观察不见。 尔时普眼菩萨。 白佛言。 世尊。 普贤菩萨。 今何所在。 佛言普眼。 普贤菩萨今现在此道场众会.亲近我住.初无动移。 是时普眼及诸菩萨复更观察道场众会周徧求觅。 白佛言。 世尊。 我等今者。 犹未得见普贤菩萨其身及座。 佛言如是。 善男子。 汝等何故而不得见。 善男子。 普贤菩萨住处甚深.不可说故。 普贤菩萨获无边智慧门。 入师子奋迅定。 得无上自在用。 入清净无碍际。 生如来十种力。 以法界藏为身。 一切如来共所护念。 於一念顷。 悉能证入三世诸佛无差别智。 是故汝等不能见耳。 【疏】重求中三。 一审问重示。 法本湛然。 故初无动移。 二是时普眼下。 推求不见。 犹谓可见故。 三佛言如是下。 释不见所由。 於中二。 初印定徵起。 後善男子下。 正释所由。 以住处甚深故。 文有十句。 初句总。 次八句别。 後一句结。 别中四对。 一广智胜定深。 谓智门无边。 有边之智.焉覩定用。 起伏无畏。 展促自在。 唯以出世定求。 故不可见。 次二外用内证深。 次二得力成身深。 後二多护速证深。 由上八深。 故不能见。 ○第三以三昧力推求不见。 尔时普眼菩萨。 闻如来说普贤菩萨清净功德。 得十千阿僧只三昧。 以三昧力复徧观察。 渴仰欲见普贤菩萨。 亦不能覩。 其余一切诸菩萨众俱亦不见。 时普眼菩萨从三昧起。 白佛言。 世尊。 我已入十千阿僧只三昧。 求见普贤而竟不得。 不见其身及身业.语及语业.意及意业。 座及住处.悉皆不见。 佛言。 如是如是。 善男子。 当知皆以普贤菩萨住不思议解脱之力。 普眼。 於汝意云何。 颇有人能说幻术文字中种种幻相所住处不。 答言。 不也。 佛言。 普眼。 幻中幻相尚不可说。 何况普贤菩萨秘密身境界。 秘密语境界。 秘密意境界。 而於其中能入能见。 何以故。 普贤菩萨境界甚深不可思议。 无有量。 已过量。 举要言之。 普贤菩萨以金刚慧普入法界。 於一切世界无所行无所住。 知一切众生身皆即非身。 无去无来。 得无断尽.无差别.自在神通。 无依无作。 无有动转。 至於法界究竟边际。 善男子。 若有得见普贤菩萨。 若得承事。 若得闻名。 若有思惟。 若有忆念。 若生信解。 若勤观察。 若始趣向。 若正求觅。 若兴誓愿相续不绝。 皆获利益。 无空过者。 尔时普眼及一切菩萨众。 於普贤菩萨.心生渴仰.愿得瞻觐。 作如是言。 南无一切诸佛。 南无普贤菩萨。 如是三称。 头顶礼敬。 【疏】於中分四。 一新获三昧。 二以三昧下。 以定推求。 三时普眼下。 自陈不见。 四佛言下。 释不见所由。 於中五。 一约法总标。 由住难思解脱。 翻上三昧。 可思入故。 二普眼於汝意下。 以近况远。 三何以下。 徵释所由。 释中二。 初略标深广。 翻上三昧。 尚有数故。 後举要下。 举略显广。 文有十句。 初句总。 以金刚慧。 达差别法界俱空故。 余句别。 由了空故。 一世界无住处。 二众生无可化。 三寂无去来。 四竖无断尽。 五横泯差别。 六体非体故不碍现通。 七用非用故无依无作。 八不离如如。 故无动转。 九理事圆故.穷法界边。 四善男子若有下。 彰见之益。 五尔时普眼下。 归敬弥增。 文显可知。 【论】云周徧观察。 不见普贤及所坐之座者。 明从初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自己乘普贤行升进。 多求如来解脱悲智出世间心。 以成佛自在无作道圆满已。 自见徧周故。 如十地佛果後普贤行.及所有三昧。 纯是善入世间.无求出世佛果故。 以兼修悲智出世佛果三昧。 三求不见。 纯是大悲。 无有自利之行。 即不相见故。 以十地佛果已前行普贤行。 有自利利他之心以求出世解脱故。 十一地行普贤之行。 不求自己解脱。 纯是利生之行故。 以十一地已前。 助显根本智。 明於自解脱道已满足。 无所希求故。 於十一地.但为饶益一切众生。 无蕴积己自功故。 是故将十地已前自利利他普贤行。 求十一地中普贤行。 未及见故。 以此。 是故大众周徧观察。 竟不得见普贤身及座故。 审谛观察。 以智思惟可见。 余如文自具。 ○第四教起见方。 尔时佛告普眼菩萨。 及诸众会言。 诸佛子。 汝等宜更礼敬普贤。 殷勤求请。 又应专至观察十方。 想普贤身现在其前。 如是思惟.周徧法界。 深心信解.厌离一切。 誓与普贤同一行愿。 入於不二真实之法。 其身普现一切世间。 悉知众生诸根差别。 徧一切处集普贤道。 若能发起如是大愿。 则当得见普贤菩萨。 【疏】教起见方中。 劝令策勤前心。 次又应下。 别示深观。 上舍境别求。 故未识其体。 今令十方齐观.知其体周。 下依此观。 是以得见。 後誓与下。 起愿思齐。 具上三心。 则能得见。 ○第五依教而求。 是时普眼闻佛此语。 与诸菩萨俱时顶礼。 求请得见普贤大士。 【疏】然普眼位深。 而犹重习观修者。 略有二意。 一位未等故。 二示深奖物故。 【论】已上三十二行中七段经。 不见普贤菩萨者。 葢意明普眼等诸菩萨。 以出入三昧。 不得见普贤三业及座境界故。 举幻术文字中种种幻相所住处。 喻明幻术文字之体。 了无处所。 如何可求。 不可将出入三昧处所求之。 去彼沈寂生灭。 却令生想。 明想念动用.自体徧周。 用而常寂。 非更灭也。 以是普贤以金刚慧普入法界。 於一切世界.无所行.无所住。 知一切众生身皆非身。 无去无来。 得无断尽.无差别.自在神通。 此明任物自真。 称之为神。 不为不思。 不定不乱。 不来不去。 任智徧周。 利生自在。 知根应现。 名之为通。 万法如是。 无出入定乱。 方称普贤所行三业作用及座。 如十地菩萨座体.但言满三千大千世界之量。 此普贤座.量等虚空一切法界大莲华藏故。 明知十地菩萨智量犹隔。 以此来升此位.如许乖宜。 入出如许不可说三昧之门。 犹有寂用有限障。 未得十地果位後普贤菩萨大自在故。 故三求普贤。 三重升进。 却生想念。 方始现身。 及说十三昧境界之事。 意责彼十地.犹有求於出世习在。 於世间生死境界.未得等於十方.任用自在。 以此如来教令却生想念.去彼十地中染习出世净心故。 普贤菩萨.今现在此道场众会.亲近我住.初无动移者。 明以根本智.性自无依.名为现在此道场故。 为能治有所得诸见蕴故。 以无碍总别同异普光明智.与十方一切诸佛大用体同.名为众会故。 无边差别智海.一时等用.不移根本智体无依住智.名为亲近我住初无动移故。 (【校】知根应现。 根.纂要误作相。 据合论改正。 )○第六为现身相。 尔时普贤菩萨。 即以解脱神通之力。 如其所应。 为现色身。 令彼一切诸菩萨众.皆见普贤亲近如来。 於此一切菩萨众中.坐莲华座。 亦见於余一切世界一切佛所.从彼次第相续而来。 亦见在彼一切佛所.演说一切诸菩萨行。 开示一切智智之道。 阐明一切菩萨神通。 分别一切菩萨威德。 示现一切三世诸佛。 是时普眼菩萨及一切菩萨众.见此神变。 其心踊跃.生大欢喜。 莫不顶礼普贤菩萨。 心生尊重。 如见十方一切诸佛。 是时以佛大威神力.及诸菩萨信解之力.普贤菩萨本愿力故。 自然而雨十千种云。 所谓种种华云。 种种鬘云。 种种香云。 种种末香云。 种种盖云。 种种衣云。 种种严具云。 种种珍宝云。 种种烧香云。 种种缯采云。 不可说世界六种震动。 奏天音乐。 其声远闻。 不可说世界。 放大光明。 其光普照不可说世界。 令三恶趣悉得除灭。 严净不可说世界。 令不可说菩萨入普贤行。 不可说菩萨成普贤行。 不可说菩萨於普贤行愿悉得圆满。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普眼菩萨白佛言。 世尊。 普贤菩萨是住大威德者。 住无等者。 住无过者。 住不退者。 住平等者。 住不坏者。 住一切差别法者。 住一切无差别法者。 住一切众生善巧心所住者。 住一切法自在解脱三昧者。 佛言。 如是如是。 普眼。 如汝所说。 普贤菩萨有阿僧只清净功德。 所谓无等庄严功德。 无量宝功德。 不思议海功德。 无量相功德。 无边云功德。 无边际不可称赞功德。 无尽法功德。 不可说功德。 一切佛功德。 称扬赞叹不可尽功德。 【疏】於中五。 一为众现身。 不见显深。 现不碍用故。 二是时普眼下。 众覩喜敬。 三是时以佛下。 现瑞成益。 四尔时普眼下。 叹德广深。 於中十句。 无等者。 下无等故。 无过者。 上无过故。 余可知。 五佛言如是下。 如来印述。 初印後述。 述中十一句。 初句总。 後所谓下。 别。 别十有德。 一二严德。 二圆明德。 三深广德。 四色相德。 五慈覆德。 六超胜德。 七知法德。 八绝言德。 九同佛德。 十赞无尽德。 【论】何故得见普贤菩萨。 为存想念.是以见之。 以回体从用故。 是普贤身也。 以明想念皆为佛用故。 普见一切众生.亦佛用也。 ○大文第四本分。 有四。 一举益令说。 二列所说名。 三叹定胜德。 四结劝成益。 今初。 尔时如来告普贤菩萨言。 普贤。 汝应为普眼及此会中诸菩萨众。 说十大三昧。 令得善入。 成满普贤所有行愿。 诸菩萨摩诃萨说此十大三昧故。 令过去菩萨已得出离。 现在菩萨今得出离。 未来菩萨当得出离。 【疏】分二。 初劝说成益。 後诸菩萨下。 引例证劝。 以三世诸菩萨.若说此定.皆成益故。 ○第二列所说名。 何者为十。 一者普光大三昧。 二者妙光大三昧。 三者次第徧往诸佛国土大三昧。 四者清净深心行大三昧。 五者知过去庄严藏大三昧。 六者智光明藏大三昧。 七者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大三昧。 八者众生差别身大三昧。 九者法界自在大三昧。 十者无碍轮大三昧。 【疏】名中皆云大者。 因满之定.称法界故。 一普光者。 身心业用.周徧全包为普。 智照自在名光。 二妙光者。 身智徧照为光。 胜用交映为妙。 三十方无余之刹.皆至入定为徧往。 往无杂乱。 不碍时节历然为次第。 即能起用名神通。 以智用如理.本自徧故。 四明达诸法本自清净。 离於想念。 契理深心.依此起用。 徧供诸佛.请法起说。 名之为行。 五佛出劫刹等事。 皆名庄严。 过去门中.包此无尽为藏。 亦名过去清净藏者。 入定能入劫.一念无缘。 起定能受法.三轮无着。 皆名清净。 六未来藏中.包含诸佛.及佛法等.名之为藏。 智慧彻照。 称曰光明.七现在诸佛作用.众会身相益物.皆曰庄严。 横徧十方。 故云一切。 现可目覩。 故不云藏。 八於差别众生身内外入定起定.皆自在故。 虽通三种世间。 从多但云众生。 前後诸定.皆从多说。 九於眼等十八界.自在入出。 又知事法界边际.与理法界无碍自在故。 十无碍轮者。 三轮摄化.皆自在故。 又得十无碍满佛果故。 无尽大用.一一无碍.皆悉圆满.能摧伏故。 寻初後际.不得边故。 ○第三叹定胜德。 於中四。 一约人以叹。 此十大三昧。 诸大菩萨乃能善入。 去来现在一切诸佛。 已说。 当说。 现说。 【疏】人胜故法胜。 ○二约修以叹。 若诸菩萨.爱乐尊重.修习不懈.则得成就。 如是之人.则名为佛。 则名如来。 亦则名为得十力人.亦名导师。 亦名大导师。 亦名一切智。 亦名一切见。 亦名住无碍。 亦名达诸境。 亦名一切法自在。 此菩萨普入一切世界而於世界无所着。 普入一切众生界而於众生无所取。 普入一切身而於身无所碍。 普入一切法界而知法界无有边。 亲近三世一切佛。 明见一切诸佛法。 巧说一切文字。 了达一切假名。 成就一切菩萨清净道。 安住一切菩萨差别行。 於一念中普得一切三世智。 普知一切三世法。 普说一切诸佛教。 普转一切不退轮。 於去来现在一一世.普证一切菩提道。 於此一一菩提中.普了一切佛所说。 【疏】於中二。 先明修成。 後如是下。 修益。 於中亦二。 初有十句。 明上等佛果。 (【钞】初有十句者。 亦是等觉之义显矣。 然一品始末。 等佛义多。 )後此菩萨普入下十句。 明身智周徧。 皆言普入者。 一一皆穷帝网境故。 文显可知。 ○三直就法叹。 此是诸菩萨法相门。 是诸菩萨智觉门。 是一切种智无胜幢门。 是普贤菩萨诸行愿门。 是猛利神通誓愿门。 是一切总持辩才门。 是三世诸法差别门。 是一切诸佛示现门。 是以萨婆若安立一切众生门。 是以佛神力严净一切世界门。 【疏】直就法叹。 明此十定。 该摄诸法体相用等。 一一超胜故。 十门五对。 一境智通悟。 二因果游入。 三通辩出处。 四佛法所从。 五严土摄生。 罔不由此。 ○四约证以叹。 若菩萨入此三昧。 得法界力无有穷尽。 得虚空行无有障碍。 得法王位无量自在。 譬如世间灌顶受职。 得无边智一切通达。 得广大力十种圆满。 成无诤心。 入寂灭际。 大悲无畏犹如师子。 为智慧丈夫。 然正法明灯。 一切功德叹不可尽。 声闻独觉莫能思议。 得法界智。 住无动际。 而能随俗种种开演。 住於无相.善入法相。 得自性清净藏。 生如来清净家。 善开种种差别法门。 而以智慧了无所有。 善知於时常行法施。 开悟一切名为智者。 普摄众生悉令清净。 以方便智示成佛道。 而常修行菩萨之行无有断尽。 入一切智方便境界。 示现种种广大神通。 【疏】前约修叹。 望於佛果以显终同。 此约证叹。 直就此定以明业用。 亦二十句。 前十明胜德无限。 文显可知。 後得法界智下。 明智德自在。 ○第四结劝是故普贤。 汝今应当分别广说一切菩萨十大三昧。 今此众会。 咸皆愿闻。 【疏】文并可知。 ○大文第五说分中有三。 初承旨总告。 二别释十定。 三第四十三卷末云。 佛子此是下。 总结十数。 今初。 尔时普贤菩萨。 承如来旨。 观普眼等诸菩萨众而告之言。 ○二中。 十定即为十段。 各有标。 释。 结。 就初普光定。 释中分五。 一智无尽。 二心无边。 三定自在。 四智巧现。 五观超绝。 各有佛子以为拣别。 五中初二定方便。 次一定体。 後二定用。 又前三各有标。 徵。 释。 结。 今初。 佛子。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普光明三昧。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尽法。 何者为十。 所谓诸佛出现智无尽。 众生变化智无尽。 世界如影智无尽。 深入法界智无尽。 善摄菩萨智无尽。 菩萨不退智无尽。 善观一切法义智无尽。 善持心力智无尽。 住广大菩提心智无尽。 住一切佛法一切智愿力智无尽。 佛子。 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无尽法。 【疏】释中十句五对。 初二所事所化。 次二化处化法。 如影者。 无实故。 随现故。 次二摄护始终。 次二所持能持。 後二始心终愿。 ○第二心无边。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发十种无边心。 何等为十。 所谓发度脱一切众生无边心。 发承事一切诸佛无边心。 发供养一切诸佛无边心。 发普见一切诸佛无边心。 发受持一切佛法不忘失无边心。 发示现一切佛无量神变无边心。 发为得佛力故不舍一切菩提行无边心。 发普入一切智微细境界.说一切佛法无边心。 发普入佛不思议广大境界无边心。 发於佛辩才起深志乐.领受诸佛法无边心。 发示现种种自在身.入一切如来道场众会无边心。 是为十。 【疏】心无边者。 前明所知无尽。 今辨对境发心。 以境无边故心无边。 有十一句者。 增数十也。 ○第三定自在。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入三昧差别智。 何者为十。 所谓东方入定西方起。 西方入定东方起。 南方入定北方起。 北方入定南方起。 东北方入定西南方起。 西南方入定东北方起。 西北方入定东南方起。 东南方入定西北方起。 下方入定上方起。 上方入定下方起。 是为十。 【疏】定自在者。 由前大智大心故。 於三昧自在。 方处非一。 入出不同。 故云差别。 文并可知。 ○第四智巧现。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入大三昧善巧智。 何者为十。 佛子。 菩萨摩诃萨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莲华。 现身徧此莲华之上结跏趺坐。 身中复现三千大千世界。 其中有百亿四天下。 一一四天下.现百亿身。 一一身.入百亿百亿三千大千世界。 於彼世界一一四天下.现百亿百亿菩萨修行。 一一菩萨修行.生百亿百亿决定解。 一一决定解.令百亿百亿根性圆满。 一一根性.成百亿百亿菩萨法不退业。 然所现身.非一非多。 入定出定.无所错乱。 佛子。 如罗睺阿修罗王本身.长七百由旬。 化形长十六万八千由旬。 於大海中出其半身.与须弥山而正齐等。 佛子。 彼阿修罗王虽化其身长十六万八千由旬。 然亦不坏本身之相。 诸蕴界处.悉皆如本。 心不错乱。 不於变化身而作他想。 於其本身生非己想。 本受生身恒受诸乐。 化身常现种种自在神通威力。 佛子。 阿修罗王有贪恚痴。 具足憍慢。 尚能如是变现其身。 何况菩萨摩诃萨能深了达心法如幻。 一切世间皆悉如梦。 一切诸佛出兴於世皆如影像。 一切世界犹如变化。 言语音声悉皆如响。 见如实法。 以如实法而为其身。 知一切法本性清净。 了知身心无有实体。 其身普住无量境界。 以佛智慧广大光明.净修一切菩提之行。 【疏】分三。 初标。 二徵。 三释。 初法说中二。 初十句别明展转深细。 二总显离相分明。 二举喻。 三佛子阿修罗下。 以劣况胜。 ○第五观超绝。 佛子。 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 超过世间。 远离世间。 无能惑乱。 无能映夺。 佛子。 譬如比丘观察内身.住不净观。 审见其身皆是不净。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住此三昧.观察法身。 见诸世间普入其身。 於中明见一切世间及世间法。 於诸世间及世间法皆无所着。 佛子。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一普光明大三昧善巧智。 【疏】分三。 初法。 二喻。 三合。 异前化现.故云法身。 法性包含。 故一时顿见。 由此义故.无能映夺。 故云皆无所着。 佛子下。 总结。 【论】初普光明三昧中。 一释三昧名。 何故名为普光明三昧。 三者。 正也。 昧者。 定也。 识心不现.名之为昧。 正智徧周.名之为普。 照迷破惑。 名之为光。 法无不达。 名之为明。 二明三昧之体用者。 此三昧明以法身根本智为体。 十种无尽智为用。 以此义故。 佛自说三昧之名。 普贤说三昧之用。 三明举三昧之境界者。 於此初三昧中。 略举境界。 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莲华。 现身徧此莲华之上.结跏趺坐。 於其身中.复现三千大千世界。 其中有百亿四天下。 一一四天下.现百亿身。 一一身.入百亿百亿三千大千世界。 於彼世界一一四天下.现百亿百亿菩萨修行。 一一菩萨修行.生百亿百亿决定解。 令百亿百亿根性圆满。 一一根性.成百亿百亿菩萨法不退业。 然所现身.非一非多。 入定出定.无所错乱。 如是後後。 倍倍增广。 具如经说。 此是初三昧之境界。 意明身土重重。 重重相入。 徧周广大。 无尽限故。 ○二妙光明大三昧。 二释中二。 初法。 佛子。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妙光明三昧。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 能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三千大千世界。 於一一世界.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身。 一一身.放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光。 一一光.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色。 一一色.照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世界。 一一世界中.调伏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众生。 是诸世界种种不同。 菩萨悉知。 所谓世界杂染。 世界清净。 世界所因。 世界建立。 世界同住。 世界光色。 世界来往。 如是一切.菩萨悉知。 菩萨悉入。 是诸世界.亦悉来入菩萨之身。 然诸世界.无有杂乱。 种种诸法.亦不坏灭。 【疏】法中四。 初佛子此菩萨下。 明身云展入。 二明身智俱入。 三明其卷入。 四明展卷无碍也。 ○二喻。 文有二喻。 喻前互入无杂乱义。 一宝山光影喻。 二幻师善巧喻。 今初。 佛子。 譬如日出。 绕须弥山。 照七宝山。 其七宝山及宝山间.皆有光影.分明显现。 其宝山上所有日影.莫不显现山间影中。 其七山间所有日影.亦悉显现山上影中。 如是展转.更相影现。 或说日影出七宝山。 或说日影出七山间。 或说日影入七宝山。 或说日影入七山间。 但此日影.更相照现.无有边际。 体性非有。 亦复非无。 不住於山.不离於山。 不住於水.亦不离水。 【疏】先喻有五。 初佛子譬如下。 明日光影现喻。 七宝山者。 即七金山。 如十地末列其名。 但除妙高.及雪香二山。 山间有七香海。 海现日影。 山以净金.亦能现影。 第二其宝山下。 明两影互现。 正喻菩萨自他互入。 以彼影明净.如今之镜。 故能互现。 第三或说日影下。 得名不同。 谓水中本影现山上影时。 此所现影从山上出。 来入山间。 若山上本影现水中影时。 此所现影从山间出。 入七金宝山上。 故正入时.即名为出。 所喻可知。 第四但此下。 明重现无尽。 喻菩萨帝网身土。 (【钞】重现者。 古德立帝网义。 经有帝网之名。 而无广说之处。 以昔未有此品经文故。 此一段文。 可诚证也。 )五体性下。 明体离二边。 既离二边。 故能互现而无杂乱。 谓取不可得故非有。 影现分明故非无。 不住不离者。 谓不住成上非有。 不离成上非无。 若有定住.则不能相入。 若其离者。 则无可相入。 故不住不离。 方能相入。 ○二法合。 佛子。 菩萨摩诃萨。 亦复如是。 住此妙光广大三昧。 不坏世间安立之相。 不灭世间诸法自性。 不住世界内。 不住世界外。 於诸世界无所分别。 亦不坏於世界之相。 观一切法.一相无相。 亦不坏於诸法自性。 住真如性.恒不舍离。 【疏】直明不坏不住。 故得互入无乱。 明不坏性相。 谓若坏性相.则无可相入。 若住内外.则不能相入。 谓若住世间内.则不能身包世界。 若住世界外。 则不能徧入世界。 由俱无住。 故能互入。 次释其所以。 由定无分别.而不坏相。 慧观一相.而不坏诸。 既事理双游。 故不坏不住。 若不坏不住.则住真如。 恒不舍离。 (【钞】若不坏下。 释经住真如性.恒不舍离。 不坏性相.故住真如。 以真如即事而真故。 由无所住.故住真如。 良以诸法本无住故。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故大品云。 若住一切法.不住般若波罗蜜。 不住一切法.则住般若波罗蜜。 又云。 若住一切法.不住一切法。 若不住一切法.则住一切法。 故上经云。 一切法无住。 定处不可得。 诸佛住於此。 毕竟不动摇。 善知识云。 无住住者则住真如。 即其事也。 )既即事不舍。 故相随性而融通。 如无不在。 故同真如而内外互入。 ○二幻师善巧喻二。 初总喻。 二别喻。 总喻二。 初喻。 後合。 初喻。 佛子。 譬如幻师。 善知幻术。 住四衢道.作诸幻事。 於一日中.一须臾顷。 或现一日。 或现一夜。 或复现作七日七夜。 半月一月。 一年百年。 随其所欲.皆能示现。 城邑聚落。 泉流河海。 日月云雨。 宫殿屋宅。 如是一切靡不具足。 不以示现经年岁故。 坏其根本一日一时。 不以本时极短促故。 坏其所现日月年岁。 幻相明现。 本日不灭。 【疏】文三。 初总明能幻。 二住四衢下。 明依本时处.现幻时处。 喻互相入。 三不以示现下。 本末互不相碍.喻不坏相。 ○後法合。 菩萨摩诃萨。 亦复如是。 入此妙光广大三昧。 现阿僧只世界入一世界。 其阿僧只世界.一一皆有地水火风。 大海诸山。 城邑聚落。 园林屋宅。 天宫。 龙宫。 夜叉宫。 乾闼婆宫。 阿修罗宫。 迦楼罗宫。 紧那罗宫。 摩睺罗伽宫。 种种庄严皆悉具足。 欲界。 色界。 无色界。 小千世界。 大千世界。 业行果报。 死此生彼。 一切世间所有时节。 须臾昼夜。 半月一月。 一岁百岁。 成劫坏劫。 杂染国土。 清净国土。 广大国土。 狭小国土。 於中诸佛出兴於世。 佛刹清净。 菩萨众会周帀围绕。 神通自在教化众生。 其诸国土所在方处。 无量人众悉皆充满。 殊形异趣种种众生。 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去来现在清净业力。 出生无量上妙珍宝。 如是等事。 咸悉示现入一世界。 【疏】合中五。 一明一多相容不同。 合上现多时处。 菩萨於此。 普皆明见。 普入普观。 普思普了。 以无尽智.皆如实知。 【疏】二明智鉴不昧。 合前能幻之术。 不以彼世界多故.坏此一世界。 不以此世界一故.坏彼多世界。 【疏】三合不坏本末之相。 何以故。 菩萨知一切法皆无我故.是名入无命法无作法者。 菩萨於一切世间勤修行无诤法故。 是名住无我法者。 菩萨如实见一切身皆从缘起故.是名住无众生法者。 菩萨知一切生灭法皆从因生故.是名住无补伽罗法者。 菩萨知诸法本性平等故.是名住无意生无摩纳婆法者。 菩萨知一切法本性寂静故.是名住寂静法者。 菩萨知一切法一相故.是名住无分别法者。 菩萨知法界无有种种差别法故.是名住不思议法者。 菩萨勤修一切方便善调伏众生故.是名住大悲法者。 【疏】四释徵所由。 先徵意云。 何以互入.得不坏相。 释意有三。 一由知人无我故。 人我之相.已见上文。 二菩萨知一切法本性下。 知法无我故。 三菩萨勤修下。 得同体大悲故。 由此故能融通事理。 佛子。 菩萨如是能以阿僧只世界入一世界。 知无数众生种种差别。 见无数菩萨各各发趣。 观无数诸佛处处出兴。 彼诸如来所演说法。 其诸菩萨悉能领受。 亦见自身.於中修行。 然不舍此处而见在彼。 亦不舍彼处而见在此。 彼身此身无有差别。 入法界故。 常勤观察无有休息。 不舍智慧无退转故。 【疏】第五结成上义。 於中三。 一结上多入一。 二然不舍下。 结上不坏性相。 後常勤下。 结上明鉴。 ○第二别喻中有三。 逆喻总中三段。 一幻不坏本喻。 别喻不坏相。 二幻必依处喻。 别喻前依本时处.现多时处。 三明幻师不迷喻。 别喻前能幻。 今初。 如有幻师。 随於一处作诸幻术。 不以幻地故.坏於本地。 不以幻日故.坏於本日。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於无国土现有国土。 於有国土现无国土。 於有众生现无众生。 於无众生现有众生。 无色现色。 色现无色。 初不乱後。 後不乱初。 菩萨了知一切世法悉亦如是。 同於幻化。 知法幻故知智幻。 知智幻故知业幻。 知智幻业幻已。 起於幻智。 观一切业。 【疏】先喻後合。 合中先正合。 後菩萨了知下。 释其所以。 ○第二幻必依处喻。 如世幻者。 不於处外而现其幻。 亦不於幻外而有其处。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不於虚空外入世间。 亦不於世间外入虚空。 何以故。 虚空世间无差别故。 住於世间亦住虚空。 菩萨摩诃萨於虚空中。 能见能修一切世间种种差别妙庄严业。 於一念顷。 悉能了知无数世界若成若坏。 亦知诸劫相续次第。 能於一念现无数劫。 亦不令其一念广大。 菩萨摩诃萨得不思议解脱幻智。 到於彼岸。 住於幻际。 入世幻数。 思惟诸法悉皆如幻。 不违幻世。 尽於幻智。 了知三世与幻无别。 决定通达心无边际。 如诸如来住如幻智。 其心平等。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知诸世间皆悉如幻。 於一切处皆无所着。 无有我所。 【疏】先喻後合。 喻中略无幻必依时。 准合应有。 合中分二。 先合依处。 後合依时。 前中初总合。 以记物现故。 空即事空。 次何以下。 徵释所以。 由理无差故。 後住於世下。 结成自在。 二於一念下。 合於依时。 於中先正显。 後菩萨摩诃萨得下。 释其所由。 以得幻智.同於佛故。 ○第三幻师不迷喻。 如彼幻师作诸幻事。 虽不与彼幻事同住。 而於幻事亦无迷惑。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知一切法到於彼岸。 心不计我。 能入於法。 亦不於法而有错乱。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二妙光明大三昧善巧智。 【疏】文并可知。 【论】第二妙光明三昧。 一释三昧名者。 为明法身理智体净.能现妙光.以立其名。 二释三昧之体用者。 明此三昧。 还以根本智为体。 幻智为用。 三明三昧之境界者。 以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三千大千世界。 於一一世界中.复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身。 乃至一一身.放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光。 具如经说。 乃至菩萨身中.能现一切圣凡国土。 更相照现。 重重相入等。 是此三昧之境界。 具如经说。 ○第三往诸佛国神通三昧。 释内有三。 谓法。 喻。 合。 佛子。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次第徧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过於东方无数世界。 复过尔所世界微尘数世界。 於彼诸世界中入此三昧。 或刹那入。 或须臾入。 或相续入。 或日初分时入。 或日中分时入。 或日後分时入。 或夜初分时入。 或夜中分时入。 或夜後分时入。 或一日入。 或五日入。 或半月入。 或一月入。 或一年入。 或百年入。 或千年入。 或百千年入。 或亿年入。 或百千亿年入。 或百千那由他亿年入。 或一劫入。 或百劫入。 或百千劫入。 或百千那由他亿劫入。 或无数劫入。 或无量劫入。 或无边劫入。 或无等劫入。 或不可数劫入。 或不可称劫入。 或不可思劫入。 或不可量劫入。 或不可说劫入。 或不可说不可说劫入。 若久若近。 若法若时。 种种不同。 菩萨於彼不生分别.心无染着。 不作二。 不作不二。 不作普。 不作别。 虽离此分别。 而以神通方便从三昧起。 於一切法不忘不失。 至於究竟。 【疏】法喻合。 法中五。 一明徧刹入定。 二或刹那下。 明入时次第。 三若久下。 总结多门。 四菩萨於彼下。 心契定体。 五虽离此下。 不废起通。 ○二喻。 三合。 譬如日天子。 周行照曜.昼夜不住。 日出名昼。 日没名夜。 昼亦不生。 夜亦不灭。 菩萨摩诃萨於无数世界入神通三昧。 入三昧已。 明见尔所无数世界。 亦复如是。 佛子。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三次第徧往诸佛国土神通大三昧善巧智。 【疏】喻。 合。 及结名。 可知。 【论】第三次第徧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者。 何故名为徧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 为此三昧.以理性自性徧周.即智用自体徧周。 以智用自体徧周.即神通徧周。 此明约理智自体徧周。 以如幻智.应物动寂。 依根本智.恒无来往彼此延促。 以此立名。 名为徧往诸佛国土神通三昧。 三昧体用者。 此三昧以法性身为体。 以根本智起如幻智为用。 此如幻智.如空谷响.应物成音.自无体故。 以此二智.以法为体。 但有德用而无所依。 乃至一切众生心.本来如是故。 但为智自无性.不能自了。 逐境成迷。 故以止观二门.照之迷解。 此约法身为止体。 约观十二缘生成智体用。 明定能发慧。 观能起智。 ○第四清净深心行三昧。 释内分二。 先明定内深心行。 後明定起深心行。 今初。 佛子。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清净深心行三昧。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 知诸佛身.数等众生。 见无量佛.过阿僧只世界微尘数。 於彼一一诸如来所。 以一切种种妙香而作供养。 以一切种种妙华而作供养。 以一切种种盖大如阿僧只佛刹而作供养。 以超过一切世界一切上妙庄严具而作供养。 散一切种种宝而作供养。 以一切种种庄严具庄严经行处而作供养。 以一切无数上妙摩尼宝藏而作供养。 以佛神力所流出过诸天上味饮食而作供养。 一切佛刹种种上妙诸供养具.能以神力普皆摄取而作供养。 於彼一一诸如来所.恭敬尊重.头顶礼敬。 举身布地。 请问佛法。 赞佛平等。 称扬诸佛广大功德。 入於诸佛所入大悲。 得佛平等无碍之力。 於一念顷.一切佛所.勤求妙法。 【疏】分二。 先起行。 後深心。 前中先举内。 後於彼一一下。 起行。 於中先明外事供养行。 後於彼一一恭敬等。 三业供养行。 然於诸佛出兴於世入般涅盘.如是之相.皆无所得。 如散动心了别所缘。 心起不知何所缘起。 心灭不知何所缘灭。 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终不分别如来出世及涅盘相。 佛子。 如日中阳焰。 不从云生。 不从池生。 不处於陆。 不住於水。 非有非无。 非善非恶。 非清非浊。 不堪饮漱。 不可秽污。 非有体非无体。 非有味非无味。 以因缘故而现水相。 为识所了。 远望似水而兴水想。 近之则无。 水想自灭。 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不得如来出兴於世及涅盘相。 诸佛有相及以无相.皆是想心之所分别。 【疏】二明深心中二。 先法说。 後如散动下。 喻况。 於中二喻。 各有喻合。 一妄念无知喻。 喻其契实无念。 二阳焰似水喻。 喻其了妄同真。 文并可知。 ○第二明定起深心行。 佛子。 此三昧名为清净深心行。 菩萨摩诃萨於此三昧。 入已而起。 起已不失。 譬如有人。 从睡得寤。 忆所梦事。 觉时虽无梦中境界。 而能忆念。 心不忘失。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入於三昧。 见佛闻法。 从定而起.忆持不忘。 而以此法开晓一切道场众会。 庄严一切诸佛国土。 无量义趣悉得明达。 一切法门皆亦清净。 然大智炬。 长诸佛种。 无畏具足。 辩才不竭。 开示演说甚深法藏。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四清净深心行大三昧善巧智。 【疏】初法。 次喻。 後合。 合中上明供养自利行。 今明开演利他行。 文影略耳。 闻(【校】闻嘉兴藏南藏作开。 )演深理。 即深心起行也。 【论】第四清净深心行三昧。 何故名为清净深心行三昧。 以菩萨已修空无相之理智。 得如理智徧周之身。 起前理智徧周之身。 以善巧智加行深心。 随所供养一切诸佛香华盖等十事。 而心不坏法身智身。 无作无想。 是故以立其名。 三昧之体用者。 以法身根本智为体。 起方便善巧智。 兴十事供养等众生数佛为用。 但入观者。 善得其宜。 先须入无思无心定。 得法身之理。 称虚空之性。 方可於根本智.方便起智。 兴供养心起用。 须得自在。 称理智而为之。 若也但修空无相法身。 即於智不能起用。 若但一向生想。 不见无相法身。 即纯是有为。 一一依此十定次第方便。 一一经文.自具明矣。 ○第五知过去庄严藏三昧。 释中有五。 一对境辨智。 佛子。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知过去庄严藏三昧。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 能知过去诸佛出现。 所谓劫次第中诸刹次第。 刹次第中诸劫次第。 劫次第中诸佛出现次第。 佛出现次第中说法次第。 说法次第中诸心乐次第。 心乐次第中诸根次第。 根次第中调伏次第。 调伏次第中诸佛寿命次第。 寿命次第中知亿那由他年岁数量次第。 ○二正显智知。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 得如是无边次第智故。 则知过去诸佛。 则知过去诸刹。 则知过去法门.则知过去诸劫。 则知过去诸法。 则知过去诸心。 则知过去诸解。 则知过去诸众生。 则知过去诸烦恼。 则知过去诸仪式。 则知过去诸清净。 【疏】各有十句。 皆是过去藏中之法。 ○三所知时分。 佛子。 此三昧名过去清净藏。 於一念中能入百劫。 能入千劫。 能入百千劫。 能入百千亿那由他劫。 能入无数劫。 能入无量劫。 能入无边劫。 能入无等劫。 能入不可数劫。 能入不可称劫。 能入不可思劫。 能入不可量劫。 能入不可说劫。 能入不可说不可说劫。 【疏】有十四重。 即释过去之义。 ○四显知相状。 佛子。 彼菩萨摩诃萨入此三昧。 不灭现在。 不缘过去。 【疏】不灭现在者。 不舍也。 不缘过去者。 不取也。 谓但约过去门显。 非有取舍而缘。 上四各一佛子。 ○五明出定获益。 佛子。 彼菩萨摩诃萨从此三昧起。 於如来所.受十种不可思议灌顶法。 亦得。 亦清净。 亦成就。 亦入。 亦证。 亦满。 亦持。 平等了知。 三轮清净。 何等为十。 一者辩不违义。 二者说法无尽。 三者训辞无失。 四者乐说不断。 五者心无恐畏。 六者语必诚实。 七者众生所依。 八者救脱三界。 九者善根最胜。 十者调御妙法。 佛子。 此是十种灌顶法。 若菩萨入此三昧。 从三昧起。 无间则得。 如歌罗逻入胎藏时。 於一念间.识则托生。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从此定起。 於如来所.一念则得此十种法。 佛子。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知过去庄严藏大三昧善巧智。 【疏】有三。 初举数辨相。 有十句。 初句总。 位终成果。 名受灌顶法也。 余句别。 一属己。 二净障。 三究竟。 四始入。 五正证。 六修满。 七持令不失。 八无知而知。 九净三轮。 总该前九。 如约智辨。 三轮者。 谓无能知.所知.及正知故。 余可思准。 二何等下。 徵列其名。 初四是四无碍辩。 次二自利。 不畏深法.如言能行。 次二利他。 为善者依。 为恶者救。 後二总明二利胜妙。 三佛子下。 结得速疾。 有法喻合。 歌罗逻者。 此云薄酪。 余可知也。 【论】第五知过去庄严藏三昧。 何故名为知过去庄严藏大三昧。 此菩萨入此定中.能知过去诸佛出现劫刹.诸佛出现法门。 以严自心根本智.具差别智。 以此成名。 为前之三昧兴其供养。 於定中须知劫刹诸佛出兴之次第法门。 二释三昧之体用者。 以根本智为体。 知劫刹次第差别智为用。 已下如文。 ○第六智光明藏三昧。 释中分二。 前明定业用。 後彰定利益。 初中分六。 一总知诸佛。 佛子。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智光明藏三昧。 佛子。 彼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 能知未来一切世界。 一切劫中所有诸佛。 ○二知多名号。 若已说。 若未说。 若已授记。 若未授记。 种种名号.各各不同。 所谓无数名。 无量名。 无边名。 无等名。 不可数名。 不可称名。 不可思名。 不可量名。 不可说名。 ○三知当所作。 当出现於世。 当利益众生。 当作法王。 当兴佛事。 当说福利。 当赞善义。 当说白分义。 当净治诸恶。 当安住功德。 当开示第一义谛。 当入灌顶位。 当成一切智。 ○四明知彼因圆果满。 彼诸如来修圆满行。 发圆满愿。 入圆满智。 有圆满众。 备圆满庄严。 集圆满功德。 悟圆满法。 得圆满果。 具圆满相。 成圆满觉。 ○五知现所作。 彼诸如来名姓种族。 方便善巧。 神通变化。 成熟众生。 入般涅盘。 如是一切。 皆悉了知。 ○六明知分齐。 此菩萨於一念中.能入一劫.百劫.千劫.百千劫.百千亿那由他劫。 入阎浮提微尘数劫。 入四天下微尘数劫。 入小千世界微尘数劫。 入中千世界微尘数劫。 入大千世界微尘数劫。 入百(【校】百.丽藏宋藏元藏续藏无。 )佛刹微尘数劫。 入百千佛刹微尘数劫。 入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劫。 入无数佛刹微尘数劫。 入无量佛刹微尘数劫。 入无边佛刹微尘数劫。 入无等佛刹微尘数劫。 入不可数佛刹微尘数劫。 入不可称佛刹微尘数劫。 入不可思佛刹微尘数劫。 入不可量佛刹微尘数劫。 入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 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 如是未来一切世界所有劫数。 能以智慧.皆悉了知。 【疏】其中大千。 即是佛刹。 而重言者。 多是遗脱。 应言百(【校】案经文百字.纂要已补入。 )佛刹也。 余并可知。 ○二彰定利益。 於中四。 前二自利。 後二利他。 谓一令心入持益。 以了知故。 其心复入十种持门。 何者为十。 所谓入佛持故.得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佛护念。 入法持故.得十种陀罗尼光明无尽辩才。 入行持故.出生圆满殊胜诸愿。 入力持故.无能映蔽.无能摧伏。 入智持故.所行佛法.无有障碍。 入大悲持故.转於不退清净法轮。 入差别善巧句持故.转一切文字轮.净一切法门地。 入师子受生法持故.开法关钥.出欲淤泥。 入智力持故.修菩萨行.常不休息。 入善友力持故.令无边众生普得清净。 入无住力持故.入不可说不可说广大劫。 入法力持故.以无碍方便智.知一切法自性清净。 【疏】即由上知故.持之不失。 由持不失.得持之益。 一心中持佛。 得佛护益。 二心入持法。 得总持辩才益。 余句仿此。 有十二者。 增数十也。 师子受生者。 不畏生死苦故。 示生死实性.名开法关钥。 了生死本空.故出欲淤泥。 智力持者。 定慧双运也。 入无住力持。 则大劫不离一念。 ○二明得善巧益。 佛子。 菩萨摩诃萨。 住此三昧已。 善巧住不可说不可说劫。 善巧住不可说不可说刹。 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种种众生。 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众生异相。 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同异业报。 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精进诸根习气相续差别诸行。 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无量染净种种思惟。 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法种种义.无量文字演说言辞。 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种种佛出现.种族时节.现相说法.施为佛事.入般涅盘。 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无边智慧门。 善巧知不可说不可说一切神通无量变现。 佛子。 譬如日出。 世间所有村营城邑.宫殿屋宅.山泽鸟兽.树林华果.如是一切种种诸物。 有目之人悉得明见。 佛子。 日光平等无有分别。 而能令目见种种相。 此大三昧亦复如是。 体性平等无有分别。 能令菩萨知不可说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差别之相。 【疏】有法。 喻。 合。 然善巧有二。 一如事善巧。 故法云。 不可说无量。 喻云见种种物。 二如理善巧。 故云日光平等。 又由此二无碍。 方名善巧。 故合云。 无分别而能知。 ○三佛子明得不空益。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如是了知时。 令诸众生得十种不空。 何等为十。 一者见不空。 令诸众生生善根故。 二者闻不空。 令诸众生得成熟故。 三者同住不空。 令诸众生心调伏故。 四者发起不空。 令诸众生如言而作.通达一切诸法义故。 五者行不空。 令无边世界皆清净故。 六者亲近不空。 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诸如来所.断不可说不可说众生疑故。 七者愿不空。 随所念众生.令作胜供养.成就诸愿故。 八者善巧法不空。 皆令得住无碍解脱清净智故。 九者雨法雨不空。 於不可说不可说诸根众生中.方便开示一切智行.令住佛道故。 十者出现不空。 现无边相.令一切众生皆蒙照故。 ○四十王敬养益。 佛子。 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 得十种不空时。 诸天王众皆来顶礼。 诸龙王众兴大香云。 诸夜叉王顶礼其足。 阿修罗王恭敬供养。 迦楼罗王前後围绕。 诸梵天王悉来劝请。 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咸共称赞。 乾闼婆王常来亲近。 诸人王众承事供养。 佛子。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六智光明藏大三昧善巧智。 【论】第六智光明藏三昧者。 明此菩萨.能知未来一切诸劫中所有诸佛。 若已说法。 若未说法。 皆悉能知故。 智光明藏者。 不离一念.含三世劫智.名之为藏。 余义如文自具。 於中八部王等名.依初会已释。 此不表法。 但以供养恭敬法故。 亲近如来。 ○第七知一切世界佛庄严三昧。 释中二。 先明定体用。 後明定利益。 前中亦二。 先徵。 後释。 佛子。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三昧。 佛子。 此三昧何故名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 【疏】所以重徵者。 前通徵一定。 此则别徵庄严。 ○後释中二。 先释一切世界。 佛子。 菩萨摩诃萨。 住此三昧。 能次第入东方世界。 能次第入南方世界。 西方北方。 四维上下。 所有世界。 悉亦如是。 能次第入。 【疏】以是现在。 故但云十方。 ○二释其庄严。 於中二。 先总列十门。 皆见诸佛出兴於世。 亦见彼佛一切神力。 亦见诸佛所有游戏。 亦见诸佛广大威德。 亦见诸佛最胜自在。 亦见诸佛大师子吼。 亦见诸佛所修诸行。 亦见诸佛种种庄严。 亦见诸佛神足变化。 亦见诸佛众会云集。 【疏】十门皆是庄严。 其中第八别明庄严者。 即功德智慧以严其心。 色相光明以严身也。 ○後别显严相.以广前二。 一广众会。 二广庄严。 今初有三。 初明见他。 二见自。 三能见。 今初。 众会清净。 众会广大。 众会一相。 众会多相。 众会处所。 众会居止。 众会成熟。 众会调伏。 众会威德。 如是一切悉皆明见。 亦见众会其量大小等阎浮提。 亦见众会等四天下。 亦见众会等小千界。 亦见众会等中千界。 亦见众会量等三千大千世界。 亦见众会充满百千亿那由他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阿僧只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百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千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无数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无量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无边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无等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不可数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不可称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不可思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不可量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众会充满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刹。 亦见诸佛於彼众会道场中示现种种相。 种种时。 种种国土。 种种变化。 种种神通。 种种庄严。 种种自在。 种种形量。 种种事业。 【疏】亦三。 初见众会体相。 次亦见众会下。 明见分量。 後亦见诸佛於彼下。 见佛作用。 ○二明见自。 菩萨摩诃萨亦见自身往彼众会。 亦自见身在彼说法。 亦自见身受持佛语。 亦自见身善知缘起。 亦自见身住在虚空。 亦自见身住於法身。 亦自见身不生染着。 亦自见身不住分别。 亦自见身无有疲倦。 亦自见身普入诸智。 亦自见身普知诸义。 亦自见身普入诸地。 亦自见身普入诸趣。 亦自见身普知方便。 亦自见身普住佛前。 亦自见身普入诸力。 亦自见身普入真如。 亦自见身普入无诤。 亦自见身普入诸法。 【疏】可知。 ○三明能见。 如是见时。 不分别国土。 不分别众生。 不分别佛。 不分别法。 不执着身。 不执着身业。 不执着心。 不执着意。 譬如诸法.不分别自性。 不分别音声。 而自性不舍。 名字不灭。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不舍於行。 随世所作。 而於此二.无所执着。 【疏】有法。 喻。 合。 法中明无分别而见。 喻中明能所诠。 不自云我是能所诠。 而不舍能所诠。 以喻无分别故而知也。 合中先合不舍。 後而於下。 合不分别。 ○二广上庄严中二。 先以法说。 後以喻显。 前中二。 先标章门。 佛子。 菩萨摩诃萨见佛无量光色。 无量形相。 圆满成就。 平等清净。 一一现前。 分明证了。 【疏】略举四种庄严。 皆分明证了。 ○後依章别释。 即分为四。 一释无量光色。 或见佛身种种光明。 或见佛身圆光一寻。 或见佛身如盛日色。 或见佛身微妙光色。 或见佛身作清净色。 或见佛身作黄金色。 或见佛身作金刚色。 或见佛身作绀青色。 或见佛身作无边色。 或见佛身作大青摩尼宝色。 ○二释无量形相。 或见佛身其量七肘。 或见佛身其量八肘。 或见佛身其量九肘。 或见佛身其量十肘。 或见佛身二十肘量。 或见佛身三十肘量。 如是乃至一百肘量。 一千肘量。 或见佛身一俱卢舍量。 或见佛身半由旬量。 或见佛身一由旬量。 或见佛身十由旬量。 或见佛身百由旬量。 或见佛身千由旬量。 或见佛身百千由旬量。 或见佛身阎浮提量。 或见佛身四天下量。 或见佛身小千界量。 或见佛身中千界量。 或见佛身大千界量。 或见佛身百大千世界量。 或见佛身千大千世界量。 或见佛身百千大千世界量。 或见佛身百千亿那由他大千世界量。 或见佛身无数大千世界量。 或见佛身无量大千世界量。 或见佛身无边大千世界量。 或见佛身无等大千世界量。 或见佛身不可数大千世界量。 或见佛身不可称大千世界量。 或见佛身不可思大千世界量。 或见佛身不可量大千世界量。 或见佛身不可说大千世界量。 或见佛身不可说不可说大千世界量。 ○三释上圆满成就。 显前二圆满故。 佛子。 菩萨如是。 见诸如来无量色相。 无量形状。 无量示现。 无量光明。 无量光明网。 其光分量等於法界。 於法界中无所不照。 普令发起无上智慧。 ○四释上平等清净。 即兼内二严。 又见佛身。 无有染着。 无有障碍。 上妙清净。 (【校】又见.纂要误作入见。 )○二以喻显。 佛子。 菩萨如是见於佛身。 而如来身不增不减。 譬如虚空。 於虫所食芥子孔中亦不减小。 於无数世界中亦不增广。 其诸佛身亦复如是。 见大之时亦无所增。 见小之时亦无所减。 佛子。 譬如月轮。 阎浮提人见其形小而亦不减。 月中住者见其形大而亦不增。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住此三昧。 随其心乐。 见诸佛身种种化相。 言辞演法。 受持不忘。 而如来身不增不减。 佛子。 譬如众生命终之後.将受生时。 不离於心所见清净。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不离於此甚深三昧所见清净。 【疏】喻显中三。 一空无增减喻。 喻法性身无可增减。 空之大小。 在於世界。 及於芥子。 非空体然如法性之身应器成异。 二月无增减喻。 喻真常色身体不易故。 证有近远。 随心见殊。 前喻但喻佛身。 此喻兼喻光色。 及圆满成就。 三随心现境喻。 喻上清净。 菩萨心净。 则见佛净。 在於如来.何净何垢。 ○第二明定利益。 略举七种益。 各有佛子以为拣别。 第一速成行愿益。 佛子。 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 成就十种速疾法。 何者为十。 所谓速增诸行圆满大愿。 速以法光.照耀世间。 速以方便.转於法轮.度脱众生。 速随众生业.示现诸佛清净国土。 速以平等智.趣入十力。 速与一切如来同住。 速以大慈力.摧破魔军。 速断众生疑.令生欢喜。 速随胜解.示现神变。 速以种种妙法言辞.净诸世间。 【疏】有标徵释。 可知。 ○第二法印同佛益。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 复得十种法印。 印一切法。 何等为十。 一者同去来今一切诸佛平等善根。 二者同诸如来得无边际智慧法身。 三者同诸如来住不二法。 四者同诸如来观察三世无量境界皆悉平等。 五者同诸如来得了达法界无碍境界。 六者同诸如来成就十力.所行无碍。 七者同诸如来永绝二行.住无诤法。 八者同诸如来教化众生恒不止息。 九者同诸如来於智善巧.义善巧中.能善观察。 十者同诸如来与一切佛平等无二。 【疏】有十句五对。 初二福慧同。 次二二谛境智同。 次二体用同。 次二二利同。 後二善巧平等同。 ○第三以德成人益。 佛子。 若菩萨摩诃萨。 成就此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大三昧善巧方便门。 是无师者。 不由他教.自入一切佛法故。 是丈夫者。 能开悟一切众生故。 是清净者。 知心性本净故。 是第一者。 能度脱一切世间故。 是安慰者。 能开晓一切众生故。 是安住者。 未住佛种性者令得住故。 是真实知者。 入一切智门故。 是无异想者。 所言无二故。 是住法藏者。 誓愿了知一切佛法故。 是能雨法雨者。 随众生心乐.悉令充足故。 【疏】可知。 ○第四智德包含益。 佛子。 譬如帝释。 於顶髻中置摩尼宝。 以宝力故.威光转盛。 其释天王初获此宝。 则得十法。 出过一切三十三天。 何等为十。 一者色相。 二者形体。 三者示现。 四者眷属。 五者资具。 六者音声。 七者神通。 八者自在。 九者慧解。 十者智用。 如是十种.悉过一切三十三天。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初始获得此三昧时。 则得十种广大智藏。 何等为十。 一者照耀一切佛刹智。 二者知一切众生受生智。 三者普作三世变化智。 四者普入一切佛身智。 五者通达一切佛法智。 六者普摄一切净法智。 七者普令一切众生。 入法身智。 八者现见一切法普眼清净智。 九者一切自在到於彼岸智。 十者安住一切广大法普尽无余智。 【疏】於中二。 先喻。 後合。 各有十句。 合中总标。 合初获即得。 十句。 合前十事。 唯八九不次。 以智虽是一。 从所知别故。 一佛刹合色相。 二众生合形体。 三变化合示现。 四入佛合眷属。 以互为主伴.如眷属故。 五通达佛法.为助道资具。 六普摄净法.则圆音示人。 七皆令入法.方是神通。 八普眼清净.超合慧解。 九自在却合自在。 十住法合智用。 ○第五身威超胜益。 佛子。 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 复得十种最清净威德身。 何等为十。 一者为照耀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故。 放不可说不可说光明轮。 二者为令世界咸清净故。 放不可说不可说无量色相光明轮。 三者为调伏众生故。 放不可说不可说光明轮。 四者为亲近一切诸佛故。 化作不可说不可说身。 五者为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故。 雨不可说不可说种种殊妙香华云。 六者为承事供养一切佛及调伏一切众生故。 於一一毛孔中化作不可说不可说种种音乐。 七者为成熟众生故.现不可说不可说种种无量自在神变。 八者为於十方种种名号一切佛所请问法故。 一步超过不可说不可说世界。 九者为令一切众生见闻之者皆不空故。 现不可说不可说种种无量清净色相身.无能见顶。 十者为与众生开示无量秘密法故。 发不可说不可说音声语言。 【疏】有标有释。 可知。 ○第六令他圆满益。 佛子。 菩萨摩诃萨得此十种最清净威德身已。 能令众生得十种圆满。 何等为十。 一者能令众生得见於佛。 二者能令众生深信於佛。 三者能令众生听闻於法。 四者能令众生知有佛世界。 五者能令众生见佛神变。 六者能令众生念所集业。 七者能令众生定心圆满。 八者能令众生入佛清净。 九者能令众生发菩提心。 十者能令众生圆满佛智。 【疏】先牒前起後。 後徵列名相。 ○第七转作佛事益。 佛子。 菩萨摩诃萨令众生得十种圆满已。 复为众生作十种佛事。 何等为十。 所谓以音声作佛事.为成熟众生故。 以色形作佛事.为调伏众生故。 以忆念作佛事.为清净众生故。 以震动世界作佛事.为令众生离恶趣故。 以方便觉悟作佛事.为令众生不失念故。 以梦中现相作佛事.为令众生恒正念故。 以放大光明作佛事.为普摄取诸众生故。 以修菩萨行作佛事.为令众生住胜愿故。 以成正等觉作佛事.为令众生知幻法故。 以转妙法轮作佛事.为众说法不失时故。 以现住寿命作佛事.为调伏一切众生故。 以示般涅盘作佛事.知诸众生起疲厌故。 佛子。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大三昧善巧智。 【疏】亦先牒前起後。 後徵名相。 及结名。 文并可知。 【论】第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三昧者。 明此菩萨能徧入十方一切世界.见一切诸佛所有教化庄严。 悉能见尽.及承事供养.及所闻法.普入诸趣等总尽故。 因立名也。 於中文义.经自具明。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七十四 发布时间:2025-06-28 16:17:3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7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