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七十五 内容: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二)○第八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 释中分五。 一明能入智。 二显入出之相。 三明入定之益。 四明境界自在。 五总结究竟。 今初。 佛子。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 佛子。 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 得十种无所着。 何者为十。 所谓於一切刹无所着。 於一切方无所着。 於一切劫无所着。 於一切众无所着。 於一切法无所着。 於一切菩萨无所着。 於一切菩萨愿无所着。 於一切三昧无所着。 於一切佛无所着。 於一切地无所着。 是为十。 【疏】由得十种无着。 成後出入自在。 一切地者。 佛地菩萨地等。 ○二入出相中二。 先徵起。 後释相。 於中先法。 後喻。 佛子。 菩萨摩诃萨。 於此三昧。 云何入。 云何起。 佛子。 菩萨摩诃萨於此三昧。 内身入.外身起。 外身入.内身起。 同身入.异身起。 异身入.同身起。 人身入.夜叉身起。 夜叉身入.龙身起。 龙身入.阿修罗身起。 阿修罗身入.天身起。 天身入.梵王身起。 梵王身入.欲界身起。 【疏】法中略辨十类以表无尽。 一诸类正报相对明入出。 天中入.地狱起。 地狱入.人间起。 人间入.余趣起。 【疏】二六趣依报明出入。 千身入.一身起。 一身入千身起。 那由他身入.一身起。 一身入.那由他身起。 【疏】三一多相对。 阎浮提众生众中入.西瞿陀尼众生众中起。 西瞿陀尼众生众中入.北拘卢众生众中起。 北拘卢众生众中入.东毗提诃众生众中起。 东毗提诃众生众中入.三天下众生众中起。 三天下众生众中入.四天下众生众中起。 四天下众生众中入.一切海差别众生众中起。 一切海差别众生众中入.一切海神众中起。 【疏】四四洲大海相对。 一切海神众中入.一切海水大中起。 一切海水大中入.一切海地大中起。 一切海地大中入.一切海火大中起。 一切海火大中入.一切海风大中起。 一切海风大中入.一切四大种中起。 一切四大种中入.无生法中起。 无生法中入.妙高山中起。 妙高山中入.七宝山中起。 七宝山中入.一切地种种稼穑树林黑山中起。 一切地种种稼穑树林黑山中入.一切妙香华宝庄严中起。 【疏】五大种事法相对。 其无生法.乘四大种生。 便故来。 一切妙香华宝庄严中入.一切四天下下方上方一切众生受生中起。 【疏】六诸方相对。 一切四天下下方上方一切众生受生中入。 小千世界众生众中起。 小千世界众生众中入.中千世界众生众中起。 中千世界众生众中入.大千世界众生众中起。 大千世界众生众中入.百千亿那由他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众中起。 百千亿那由他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众中入.无数世界众生众中起。 无数世界众生众中入.无量世界众生众中起。 无量世界众生众中入.无边佛刹众生众中起。 无边佛刹众生众中入.无等佛刹众生众中起。 无等佛刹众生众中入.不可数世界众生众中起。 不可数世界众生众中入.不可称世界众生众中起。 不可称世界众生众中入.不可思世界众生众中起。 不可思世界众生众中入。 不可量世界众生众中起。 不可量世界众生众中入.不可说世界众生众中起。 不可说世界众生众中入.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众生众中起。 【疏】七众数多少相对。 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众生众中入.杂染众生众中起。 杂染众生众中入.清净众生众中起。 清净众生众中入.杂染众生众中起。 【疏】八染净相对。 眼处入.耳处起。 耳处入.眼处起。 鼻处入.舌处起。 舌处入.鼻处起。 身处入.意处起。 意处入.身处起。 自处入.他处起。 他处入.自处起。 【疏】九诸界相对。 一微尘中入.无数世界微尘中起。 无数世界微尘中入.一微尘中起。 声闻入.独觉起。 独觉入.声闻起。 自身入.佛身起。 佛身入.自身起。 一念入.亿劫起。 亿劫入.一念起。 同念入.别时起。 别时入.同念起。 前际入.後际起。 後际入.前际起。 前际入.中际起。 中际入.前际起。 三世入.刹那起。 刹那入.三世起。 真如入.言说起。 言说入.真如起。 【疏】十杂明诸类相对。 谓粗细.凡圣.念劫.真妄等。 其入出等义。 如贤首品。 ○二喻显。 佛子。 譬如有人.为鬼所持。 其身战动.不能自安。 鬼不现身.令他身然。 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 亦复如是。 自身入定他身起。 他身入定自身起。 【疏】喻显中有四喻。 喻前十类。 各有法合。 一鬼力持人喻。 喻第一第四。 多约身故。 佛子。 譬如死屍。 以呪力故.而能起行。 随所作事皆得成就。 屍之与呪虽各差别。 而能和合成就彼事。 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 亦复如是。 同境入定异境起。 异境入定同境起。 【疏】第二呪起死屍喻。 喻第二五六。 多约依报境故。 佛子。 譬如比丘得心自在。 或以一身作多身。 或以多身作一身。 非一身没多身生。 非多身没一身生。 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 亦复如是。 一身入定多身起。 多身入定一身起。 【疏】第三罗汉现通喻。 喻第三第七。 多约数故。 佛子。 譬如大地。 其味一种。 所生苗稼种种味别。 地虽无差别。 然味有殊异。 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 亦复如是。 无所分别。 然有一种入定多种起。 多种入定一种起。 【疏】第四地一苗多喻。 喻後三门。 杂明种种故。 喻合相映。 文理自显。 ○第三明入定益。 佛子。 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 得十种称赞法之所称赞。 何者为十。 所谓入真如故.名为如来。 觉一切法故.名之为佛。 为一切世间所称赞故.名为法师。 知一切法故.名一切智。 为一切世间所归依故.名所依处。 了达一切法方便故.名为导师。 引一切众生入萨婆若道故.名大导师。 为一切世间灯故.名为光明。 心志圆满.义利成就.所作皆办.住无碍智.分别了知一切诸法故。 名为十力自在。 通达一切法轮故.名一切见者。 是为十。 【疏】益中有三。 一得赞同佛果益。 皆上句显义。 下句结名。 十力义中云。 心志圆满者。 明力自利义。 义利成就.显力利他。 所作皆办.彰力圆满。 住无碍智。 总显力体。 分别了知一切诸法.通明力用。 余文可知。 佛子。 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 复得十种光明照耀。 何者为十。 所谓得一切诸佛光明.与彼平等故。 得一切世界光明.普能严净故。 得一切众生光明.悉往调伏故。 得无量无畏光明.法界为场演说故。 得无差别光明.知一切法无种种性故。 得方便光明.於一切法离欲际而证入故。 得真实光明.於一切法离欲际心平等故。 得徧一切世间神变光明.蒙佛所加.恒不息故。 得善思惟光明.到一切佛自在岸故。 得一切法真如光明.於一毛孔中善说一切故。 是为十。 【疏】二身智光照益。 佛子。 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 复得十种无所作。 何者为十。 所谓身业无所作。 语业无所作。 意业无所作。 神通无所作。 了法无性无所作。 知业不坏无所作。 无差别智无所作。 无生起智无所作。 知法无灭无所作。 随顺於文不坏於义无所作。 是为十。 【疏】三业用无作益。 皆有佛子。 文相并显。 ○第四明境界自在。 先法後喻。 今初。 佛子。 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 无量境界种种差别。 所谓一入多起。 多入一起。 同入异起。 异入同起。 细入粗起。 粗入细起。 大入小起。 小入大起。 顺入逆起。 逆入顺起。 无身入有身起。 有身入无身起。 无相入有相起。 有相入无相起。 起中入。 入中起。 如是皆是此之三昧自在境界。 【疏】前第二段但明入起。 今兼明逆顺有无等为种种境界。 起中入者.即用之寂故。 入中起者.即寂之用故。 是知菩萨之定。 常入常起。 常双入出。 常无入出。 方为自在。 为显自在。 寄诸境界。 交络而明。 (【钞】是知菩萨之定者。 结成难思。 若以定门观。 则常入定。 以用门观。 则常出定。 以用门观.则常起用。 实则动寂必俱。 故常双入出矣。 然动静唯物。 据其体极。 动静斯亡。 故常无入起。 又入即起故无入。 起即入故无起。 若然。 何以经云。 粗细入起等。 故下释云。 为显自在故。 寄诸境界。 交络而明。 若云一入多起。 即云自在。 若云无入无起。 何明自在。 常入常起。 自在之相亦然。 广如贤首品辨。 )○二喻显。 佛子。 譬如幻师.持呪得成。 能现种种差别形相。 呪与幻别.而能作幻。 呪唯是声。 而能幻作眼识所知种种诸色。 耳识所知种种诸声。 鼻识所知种种诸香。 舌识所知种种诸味。 身识所知种种诸触。 意识所知种种境界。 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 亦复如是。 同中入定异中起。 异中入定同中起。 【疏】喻显中。 文有六喻。 皆自有合。 一幻现六境喻。 喻前同异。 佛子。 譬如三十三天.共阿修罗鬬战之时。 诸天得胜。 修罗退衄。 阿修罗王其身长大七百由旬。 四兵围绕无数千万。 以幻术力。 将诸军众。 同时走入藕丝孔中。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已善成就诸幻智地。 幻智即是菩萨。 菩萨即是幻智。 是故能於无差别法中入定.差别法中起。 差别法中入定.无差别法中起。 【疏】二修罗窜匿喻。 喻前粗细大小二对。 约理事相望。 则无差别为细。 差别为粗。 理细事粗故。 或无差为粗。 总相入故。 差别为细别相入故。 无差则大周法界。 差则随事成小。 若唯约事明大小。 并差别所收。 佛子。 譬如农夫.田中下种。 种子在下。 果生於上。 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 亦复如是。 一中入定多中起。 多中入定一中起。 【疏】三农夫下种喻。 喻明上下。 合辨一多。 文影略耳。 佛子。 譬如男女赤白和合。 或有众生於中受生。 尔时名为歌罗逻位。 从此次第住母胎中满足十月。 善业力故.一切支分皆得成就。 诸根不缺。 心意明了。 其歌罗逻与彼六根体状各别。 以业力故.而能令彼次第成就。 受同异类种种果报。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从一切智歌罗逻位。 信解愿力。 渐次增长。 其心广大任运自在。 无中入定有中起。 有中入定无中起。 【疏】四受胎生长喻。 喻上有身无身。 如彼从无之有故。 佛子。 譬如龙宫。 依地而立.不依虚空。 龙依宫住。 亦不在空。 而能兴云徧满空中。 有人仰视所见宫殿。 当知皆是乾闼婆城。 非是龙宫。 佛子。 龙虽处下。 而云布上。 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 亦复如是。 於无相入有相起。 於有相入.无相起。 【疏】五龙下云上喻.喻有相无相。 佛子。 譬如妙光大梵天王所住之宫。 名一切世间最胜清净藏。 此大宫中.普见三千大千世界诸四天下.天宫.龙宫.夜叉宫.乾闼婆宫.阿修罗宫.迦楼罗宫.紧那罗宫.摩睺罗伽宫.人间住处.及三恶道.须弥山等种种诸山.大海江河.陂泽泉源.城邑聚落.树林众宝.如是一切种种庄严.尽大轮围所有边际。 乃至空中微细游尘。 莫不皆於梵宫显现。 如於明镜.见其面像。 菩萨摩诃萨住此一切众生差别身大三昧。 知种种刹。 见种种佛。 度种种众。 证种种法。 成种种行。 满种种解。 入种种三昧。 起种种神通。 得种种智慧。 住种种刹那际。 【疏】六梵宫普现喻。 喻上入中起起中入.及逆顺相对。 故合云种种。 ○第五总结究竟。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到十种神通彼岸。 何者为十。 所谓到诸佛尽虚空徧法界神通彼岸。 到菩萨究竟无差别自在神通彼岸。 到能发起菩萨广大行愿.入如来门佛事神通彼岸。 到能震动一切世界一切境界悉令清净神通彼岸。 到能自在知一切众生不思议业果皆如幻化神通彼岸。 到能自在知诸三昧粗细入出差别相神通彼岸。 到能勇猛入如来境界而於其中发生大愿神通彼岸。 到能化作佛化转法轮.调伏众生.令生佛种.令入佛乘.速得成就神通彼岸。 到能了知不可说一切秘密文句而转法轮.令百千亿那由他不可说不可说法门皆得清净神通彼岸。 到不假昼夜年月劫数.一念悉能三世示现神通彼岸。 是为十。 佛子。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八一切众生差别身大三昧善巧智。 【疏】并显可知。 【论】第八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者。 明入此三昧。 能现佛身等众生差别身。 皆随其类现。 故立其名也.又能入同异顺逆三昧故。 以立其名。 余义如文自具。 ○第九法界自在三昧。 释中四。 一显定体用。 二明定成益。 三以喻寄显。 四总结双行。 今初。 佛子。 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法界自在三昧。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 於自眼处乃至意处入三昧。 名法界自在。 【疏】分三。 初总显名体。 谓於眼等法界得自在故。 菩萨於自身一一毛孔中。 入此三昧。 【疏】二彰入定处。 谓於毛孔中入眼等定。 显互用自在故。 (【钞】谓於毛孔下。 然常途所明互用者。 但眼处能作耳处等事。 耳处能作眼鼻事等。 故六根互用。 今约十八界明。 则有数重之互。 一诸根互。 二分圆互。 毛孔身根中分能入眼等定故。 三一多互。 谓一根顿作多根事故。 四根境互。 谓根入境定。 如贤首品说。 以此云法界。 必该十八界故。 五复有一根入多境。 一境入多根。 六复有六识对境。 以明互入等。 )自然能知诸世间。 知诸世间法。 知诸世界。 知亿那由他世界。 知阿僧只世界。 知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 见一切世界中有佛出兴。 菩萨众会悉皆充满。 光明清净淳善无杂。 广大庄严种种众宝以为严饰。 菩萨於彼.或一劫.百劫.千劫.亿劫.百千亿那由他劫.无数劫.无量劫.无边劫.无等劫.不可数劫.不可称劫.不可思劫.不可量劫.不可说劫.不可说不可说劫.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修菩萨行.常不休息。 又於如是无量劫中.住此三昧。 亦入。 亦起。 亦成就世界。 亦调伏众生。 亦徧了法界。 亦普知三世。 亦演说诸法。 亦现大神通。 种种方便无着无碍。 以於法界得自在故。 善分别眼。 善分别耳。 善分别鼻。 善分别舌。 善分别身。 善分别意。 如是种种差别不同。 悉善分别.尽其边际。 【疏】三明定功用。 於中四。 一了三世间。 二菩萨於彼下。 多劫修行。 三又於下。 入出无碍。 四以於法界下。 结成自在。 此有二义。 一於理法界自在故。 能善分别眼等界。 二善分别眼等十八界。 即是事法界自在。 此二无碍。 及事事无碍。 故云如是种种。 皆横尽其边。 竖穷其际。 ○第二明定成益。 菩萨如是善知见已。 能生起十千亿陀罗尼法光明。 成就十千亿清净行。 获得十千亿诸根。 圆满十千亿神通。 能入十千亿三昧。 成就十千亿神力。 长养十千亿诸力。 圆满十千亿深心。 运动十千亿力持。 示现十千亿神变。 具足十千亿菩萨无碍。 圆满十千亿菩萨助道。 积集十千亿菩萨藏。 照明十千亿菩萨方便。 演说十千亿诸义。 成就十千亿诸愿。 出生十千亿回向。 净治十千亿菩萨正位。 明了十千亿法门。 开示十千亿演说。 修治十千亿菩萨清净。 【疏】辨十重益。 一生多功德益。 有二十一句。 各十千亿。 佛子。 菩萨摩诃萨。 复有无数功德。 无量功德。 无边功德。 无等功德。 不可数功德。 不可称功德。 不可思功德。 不可量功德。 不可说功德。 无尽功德。 佛子。 此菩萨於如是功德.皆已办具。 皆已积集。 皆已庄严。 皆已清净。 皆已莹彻。 皆已摄受。 皆能出生。 皆可称叹。 皆得坚固。 皆已成就。 【疏】二具无尽德益。 随前一事。 皆至无尽故。 於中二十句。 前十句所具之多。 後十句能具之相。 清净者。 除垢故。 莹彻者。 发本智光故。 佛子。 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 为东方十千阿僧只佛刹微尘数名号诸佛之所摄受。 一一名号.复有十千阿僧只佛刹微尘数佛各各差别。 如东方。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彼诸佛悉现其前。 为现诸佛清净刹。 为说诸佛无量身。 为说诸佛难思眼。 为说诸佛无量耳。 为说诸佛清净鼻。 为说诸佛清净舌。 为说诸佛无住心。 为说如来无上神通。 令修如来无上菩提。 令得如来清净音声。 开示如来不退法轮。 显示如来无边众会。 令入如来无边秘密。 赞叹如来一切善根。 令入如来平等之法。 宣说如来三世种性。 示现如来无量色相。 阐扬如来护念之法。 演畅如来微妙法音。 辩明一切诸佛世界。 宣扬一切诸佛三昧。 示现诸佛众会次第。 护持诸佛不思议法。 说一切法犹如幻化。 明诸法性无有动转。 开示一切无上法轮。 赞美如来无量功德。 令入一切诸三昧云。 令知其心.如幻如化。 无边无尽。 【疏】三诸佛摄受益。 於中三。 初明摄受。 次彼诸佛下。 现身说法。 後令修下。 令其修证。 佛子。 菩萨摩诃萨住此法界自在三昧时。 彼十方各十千阿僧只佛刹微尘数名号如来。 一一名中各有十千阿僧只佛刹微尘数佛同时护念。 令此菩萨得无边身。 令此菩萨得无碍心。 令此菩萨於一切法得无忘念。 令此菩萨於一切法得决定慧。 令此菩萨转更聪敏.於一切法皆能领受。 令此菩萨於一切法悉能明了。 令此菩萨诸根猛利.於神通法悉得善巧。 令此菩萨境界无碍.周行法界恒不休息。 令此菩萨得无碍智毕竟清净。 令此菩萨以神通力.一切世界示现成佛。 【疏】四诸佛护念益。 摄受.摄之属佛。 护念.即佛力来加。 佛子。 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 得十种海。 何者为十。 所谓得诸佛海.咸覩见故。 得众生海.悉调伏故。 得诸法海.能以智慧悉了知故。 得诸刹海.以无性无作神通皆往诣故。 得功德海.一切修行悉圆满故。 得神通海.能广示现令开悟故。 得诸根海.种种不同悉善知故。 得诸心海.知一切众生种种差别无量心故。 得诸行海.能以愿力悉圆满故。 得诸愿海.悉使成就永清净故。 【疏】五得十海深广益。 佛子。 菩萨摩诃萨得如是十种海已。 复得十种殊胜。 何等为十。 一者於一切众生中最为第一。 二者於一切诸天中最为殊特。 三者於一切梵王中最极自在。 四者於诸世间无所染着。 五者一切世间无能映蔽。 六者一切诸魔不能惑乱。 七者普入诸趣无所罣碍。 八者处处受生.知不坚固。 九者一切佛法.皆得自在。 十者一切神通悉能示现.【疏】六得殊胜超绝益。 并可知。 佛子。 菩萨摩诃萨得如是十种殊胜已。 复得十种力。 於众生界修习诸行。 何等为十。 一谓勇健力。 调伏世间故。 二谓精进力。 恒不退转故。 三谓无着力。 离诸垢染故。 四谓寂静力。 於一切法无诤论故。 五谓逆顺力。 於一切法心自在故。 六谓法性力。 於诸义中得自在故。 七谓无碍力。 智慧广大故。 八谓无畏力。 能说诸法故。 九谓辩才力。 能持诸法故。 十谓开示力。 智慧无边故。 佛子。 此十种力。 是广大力。 最胜力。 无能摧伏力。 无量力。 善集力。 不动力。 坚固力。 智慧力。 成就力。 胜定力。 清净力。 极清净力。 法身力。 法光明力。 法灯力。 法门力。 无能坏力。 极勇猛力。 大丈夫力。 善丈夫修习力。 成正觉力。 过去积集善根力。 安住无量善根力。 住如来力力。 心思惟力。 增长菩萨欢喜力。 出生菩萨净信力。 增长菩萨勇猛力。 菩提心所生力。 菩萨清净深心力。 菩萨殊胜深心力。 菩萨善根熏习力。 究竟诸法力。 无障碍身力。 入方便善巧法门力。 清净妙法力。 安住大势一切世间不能倾动力。 一切众生无能映蔽力。 【疏】七得诸力干能益。 於中初列十力。 後佛子此十种力下。 显其超胜。 随前一一力。 皆具此三十八力。 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 於如是无量功德法。 能生。 能成就。 能圆满。 能照明。 能具足。 能徧具足。 能广大。 能坚固。 能增长。 能净治。 能徧净治。 【疏】八结能圆满益。 此菩萨功德边际。 智慧边际。 修行边际。 法门边际。 自在边际。 苦行边际。 成就边际。 清净边际。 出离边际。 法自在边际。 无能说者。 此菩萨所获得。 所成就。 所趣入。 所现前。 所有境界。 所有观察。 所有证入。 所有清净。 所有了知。 所有建立。 一切法门。 於不可说劫无能说尽。 【疏】九自德无边故。 他不能说益。 佛子。 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 能了知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一切三昧。 彼一一三昧所有境界.无量广大。 於境界中.若入。 若起。 若住。 所有相状。 所有示现。 所有行处。 所有等流。 所有自性。 所有除灭。 所有出离。 如是一切。 靡不明见。 【疏】十三昧无边。 自无不了益。 土十段中。 前七别明。 後三总结。 ○第三以喻寄显。 佛子。 譬如无热恼大龙王宫.流出四河。 无浊无杂.无有垢秽。 光色清净.犹如虚空。 其池四面各有一口。 一一口中流出一河。 於象口中出恒伽河。 师子口中出私陀河。 於牛口中出信度河。 於马口中出缚刍河。 其四大河流出之时。 恒伽河口流出银沙。 私陀河口流出金刚沙。 信度河口流出金沙。 缚刍河口流出瑠璃沙.恒伽河口作白银色。 私陀河口作金刚色。 信度河口作黄金色。 缚刍河口作瑠璃色。 一一河口广一由旬。 其四大河既流出已。 各共围绕大池七帀。 随其方面四向分流。 澒涌奔驰。 入於大海。 其河旋绕一一之间。 有天宝所成优鉢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奇香发越。 妙色清净。 种种华叶.种种台蘂.悉是众宝.自然映彻。 咸放光明.互相照现。 其无热池周围广大五十由旬。 众宝妙沙徧布其底。 种种摩尼以为严饰。 无量妙宝.庄严其岸。 栴檀妙香.普散其中。 优鉢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及余宝华.皆悉徧满。 微风吹动.香气远彻。 华林宝树.周帀围绕。 日光出时.普皆照明。 池河内外一切众物.接影连辉.成光明网。 如是众物.若远若近。 若高若下。 若广若狭。 若粗若细。 乃至极小一沙一尘。 悉是妙宝。 光明鉴彻。 靡不於中日轮影现。 亦复展转更相现影。 如是众影.不增不减。 非合非散。 皆如本质而得明见。 【疏】喻显中。 正显前体用及益。 亦明前所未显。 故不全似上文。 文中二。 先总举喻体。 佛子。 如无热大池。 於四口中流出四河入於大海。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从四辩才.流出诸行。 究竟入於一切智海。 如恒伽大河.从银色象口.流出银沙。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以义辩才.说一切如来所说一切义门。 出生一切清净白法。 究竟入於无碍智海。 如私陀大河.从金刚色师子口.流出金刚沙。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以法辩才.为一切众生说佛金刚句。 引出金刚智。 究竟入於无碍智海。 如信度大河.从金色牛口.流出金沙。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以训辞辩说.随顺世间缘起方便。 开悟众生。 令皆欢喜。 调伏成熟。 究竟入於缘起方便海。 如缚刍大河.於瑠璃色马口.流出瑠璃沙。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以无尽辩.雨百千亿那由他不可说法。 令其闻者皆得润洽。 究竟入於诸佛法海。 【疏】後对喻别合。 有十三门。 各先喻後合。 一合流沙入海喻中。 先总明喻合。 虽举四河。 意在四口出沙。 故下第九别明四河。 後别明四辩。 即喻四口。 所说即喻四沙。 若开四辩。 总别为五。 则有十七门。 如四大河随顺围绕无热池已。 四方入海。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成就随顺身业。 随顺语业。 随顺意业。 成就智为前导身业。 智为前导语业。 智为前导意业。 四方流注。 究竟入於一切智海。 佛子。 何者名为菩萨四方。 佛子。 所谓见一切佛而得开悟。 闻一切法受持不忘。 圆满一切波罗蜜行。 大悲说法满足众生。 【疏】二合绕池入海喻。 於中先喻。 後合。 合中先合绕池。 菩提心志.名之为池。 三业随顺智慧。 即为绕义。 後佛子下。 合其四方。 (【校】心志.嘉兴藏南藏作心智。 )如四大河围绕大池。 於其中间.优鉢罗华.波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皆悉徧满。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於菩提心中间.不舍众生说法调伏。 悉令圆满无量三昧。 见佛国土庄严清净。 【疏】三合池间宝华喻。 说法有开敷之义。 三昧有感果之能。 庄严清净。 皆华上之别义。 如无热大池。 宝树围绕。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现佛国土庄严围绕。 令诸众生趣向菩提。 【疏】四合宝树绕池喻。 如无热大池。 其中纵广五十由旬清净无浊。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菩提之心其量无边。 善根充满清净无浊。 【疏】五合大池清净喻。 即是池体。 如无热大池。 以无量宝.庄严其岸。 散栴檀香.徧满其中。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以百千亿十种智宝.严菩提心大愿之岸。 普散一切众善妙香。 【疏】六合栴檀香岸喻。 十种智宝有二义。 一即离世间中十种如宝智。 二即他心等十种智也。 如无热大池。 底布金沙。 种种摩尼间错庄严。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微妙智慧周徧观察。 不可思议菩萨解脱。 种种法宝间错庄严。 得一切法无碍光明。 住於一切诸佛所住。 入於一切甚深方便。 【疏】七合底布金宝喻。 妙智合金沙。 解脱合摩尼。 无碍光明合二种放光。 住佛所住入於甚深。 合布其底。 上四段。 各以无热大池为首。 如阿那婆达多龙王。 永离龙中所有热恼。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永离一切世间忧恼。 虽现受生而无染着。 【疏】八合龙王无恼喻。 即合池名。 名因龙得故。 如四大河.润泽一切阎浮提地。 既润泽已。 入於大海。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以四智河.润泽天人沙门婆罗门。 令其普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慧大海。 以四种力而为庄严。 (【校】四种力.应从丽藏作十种力。 案下经云。 究竟入於十力大海。 又下云.何者为四.系徵上四智河。 与十力无涉。 )何者为四。 一者愿智河。 救护调伏一切众生常不休息。 二者波罗蜜智河。 修菩提行.饶益众生。 去来今世.相续无尽。 究竟入於诸佛智海。 三者菩萨三昧智河。 无数三昧以为庄严。 见一切佛入诸佛海。 四者大悲智河。 大慈自在普救众生。 方便摄取.无有休息。 修行秘密功德之门。 究竟入於十力大海。 【疏】九合四河润泽喻。 如四大河.从无热池既流出已。 究竟无尽。 入於大海。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以大愿力修菩萨行。 自在知见无有穷尽。 究竟入於一切智海。 【疏】十合四河无尽喻。 如四大河入於大海。 无能为碍.令不入者。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常勤修习普贤行愿。 成就一切智慧光明。 住於一切佛菩提法。 入如来智.无有障碍。 【疏】十一合入海无障喻。 如四大河奔流入海。 经於累劫亦无疲厌。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以普贤行愿.尽未来劫修菩萨行。 入如来海。 不生疲厌。 【疏】十二合入海无厌喻。 上之四喻。 各以如四大河而为喻首。 上之十喻。 皆以菩萨而为合初。 佛子。 如日光出时。 无热池中.金沙.银沙.金刚沙.瑠璃沙.及余一切种种宝物。 皆有日影於中显现。 其金沙等一切宝物。 亦各展转而现其影。 互相鉴彻.无所妨碍。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住此三昧。 於自身一一毛孔中。 悉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佛如来。 亦见彼佛所有国土道场众会。 一一佛所.听法受持。 信解供养。 各经不可说不可说亿那由他劫。 而不想念时节长短。 其诸众会亦无迫隘。 何以故。 以微妙心。 入无边法界故。 入无等差别业果故。 入不思议三昧境界故。 入不思议思惟境界故。 入一切佛自在境界故。 得一切佛所护念故。 得一切佛大神变故。 得诸如来难得难知十种力故。 入普贤菩萨行圆满境界故。 得一切佛无劳倦神通力故。 【疏】十三合众宝交影喻。 先喻。 後合。 ○第四总结双行。 佛子。 菩萨摩诃萨。 虽能於定.一念入出。 而亦不废长时在定。 亦无所着。 虽於境界无所依住。 而亦不舍一切所缘。 虽善入刹那际。 而为利益一切众生.现佛神通.无有厌足。 虽等入法界。 而不得其边。 虽无所住无有处所。 而恒趣入一切智道。 以变化力.普入无量众生众中。 具足庄严一切世界。 虽离世间颠倒分别.超过一切分别之地。 亦不舍於种种诸相。 虽能具足方便善巧。 而究竟清净。 虽不分别菩萨诸地。 而皆已善入。 佛子。 譬如虚空。 虽能容受一切诸佛.而离有无。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虽普入一切世间.而离世间想。 虽勤度一切众生.而离众生想。 虽深知一切法.而离诸法想。 虽乐见一切佛.而离诸佛想。 虽善入种种三昧.而知一切法自性皆如.无所染着。 虽以无边辩才演无尽法句.而心恒住离文字法。 虽乐观察无言说法.而恒示现清净音声。 虽住一切离言法际.而恒示现种种色相。 虽教化众生.而知一切法毕竟性空。 虽勤修大悲度脱众生.而知众生界无尽无散。 虽了达法界常住不变.而以三轮调伏众生恒不休息。 虽常安住如来所住.而智慧清净。 心无怖畏。 分别演说种种诸法。 转於法轮.常不休息。 佛子。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九法界自在大三昧善巧智。 【疏】谓权实定散无障碍故。 於中三。 先法。 次佛子下。 喻。 後菩萨下。 合。 然法中明即寂而用。 喻合乃明即用而寂。 文影畧耳。 【论】第九法界自在三昧者。 明此菩萨於自身一一毛孔中入三昧。 自然能知诸世间。 及知世间法。 及十方虚空界中一切世间法。 悉皆知尽。 乃至佛菩萨大众.亦皆知尽。 何以故。 以智称法界故。 以智无中边大小量故。 如虚空故。 智体性明白故。 於一毛孔中虚空无大小量。 即等虚空界。 悉能徧知十方世界一切境界。 此不可以情识筹量知。 当以亡思方便定显发之。 後理智现前。 方可堪为。 此乃定尽想亡。 无思无心。 以无作智印方会。 故名法界自在三昧。 不在情作。 任智徧知。 故名法界自在。 此经云。 如虫食芥子孔中。 虚空无损减。 以无思之智可见。 以思知之者即乖。 身边见尽。 即十方与身.量同一性。 无表里故。 情存即隔。 如无热恼大龙王宫流出四河者。 准经说。 香山顶上。 有阿耨达池。 其池四方。 各流出一河。 东面私陀河。 师子口中。 流出金刚沙。 东入震旦国。 便入东海。 南面恒伽河。 从象口流出银沙。 流入南印度。 便入南海。 西面信度河。 从牛口流出黄金沙。 流入信度国。 便入西海。 北面缚蒭河。 从琉璃马口。 流出琉璃沙。 入波斯拂林国。 便入北海。 其池纵广五十由旬。 随方面口.各一由旬。 於中表法。 经自具明。 优鉢罗华。 此云青莲华。 波头摩华。 此云赤莲华。 拘物头华。 此云小白华。 其华未开时。 华叶郁蹙然。 因立其名。 芬陀利华。 此云百叶白莲华。 如阿那婆达多龙王者。 阿者。 无也。 那婆达多者。 热恼也。 言此龙永离龙中之热恼故。 於中文义表法。 一一如经自具。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七十五 发布时间:2025-06-28 16:24:2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7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