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八十二 内容: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诸佛世尊有十种广大佛事。 无量无边。 不可思议。 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不能知。 去来现在所有一切声闻独觉.亦不能知。 唯除如来威神之力。 【疏】第四十种广大佛事。 明神通自在。 即答前二会神通问。 先总标中。 谓八相等中.皆有大用。 微细相容故。 以此摄物.故名佛事。 於中先标名。 无量下。 显胜。 何等为十。 所谓一切诸佛於尽虚空徧法界一切世界兜率陀天.皆现受生.修菩萨行.作大佛事。 无量色相。 无量威德。 无量光明。 无量音声。 无量言辞。 无量三昧。 无量智慧所行境界。 摄取一切人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阿修罗等。 大慈无碍。 大悲究竟。 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或令生天。 或令生人。 或净其根。 或调其心。 或时为说差别三乘。 或时为说圆满一乘。 普皆济度.令出生死。 是为第一广大佛事。 【疏】列中。 先徵後释。 释中。 一明上生佛事。 於中四。 一别明能摄。 二摄取下。 所摄广多。 三大慈下。 能摄殊胜。 四或令下。 所摄成益。 佛子。 一切诸佛从兜率天降神母胎。 以究竟三昧.观受生法。 如幻如化。 如影如空。 如热时焰。 随乐而受.无量无碍。 入无诤法。 起无着智。 离欲清净。 成就广大妙庄严藏。 受最後身。 住大宝庄严楼阁而作佛事。 或以神力而作佛事。 或以正念而作佛事。 或现神通而作佛事。 或现智日而作佛事。 或现诸佛广大境界而作佛事。 或现诸佛无量光明而作佛事。 或入无数广大三昧而作佛事。 或现从彼诸三昧起而作佛事。 佛子。 如来尔时在母胎中为欲利益一切世间种种示现而作佛事。 所谓或现初生。 或现童子。 或现在宫。 或现出家。 或复示现成等正觉。 或复示现转妙法轮。 或示现於入般涅盘。 如是皆以种种方便。 於一切方。 一切网。 一切旋。 一切种。 一切世界中而作佛事。 是为第二广大佛事。 【疏】二降神处胎佛事中。 先明智德内圆。 後受最後下。 明神通外用。 於中先一处一时作佛事。 後佛子如来尔时下。 总摄时处作佛事。 此中多处。 准下瞿波。 乃至十重。 此略举五。 皆後後广前前。 一一切方者。 即娑婆。 与能绕十三刹尘数刹。 十方无间住故。 二彼上诸刹.复有眷属刹等围绕。 交络成网故。 三绕中间海十右旋海故。 四尽华藏刹海诸刹种故。 五一切世界者。 尽法界故。 佛子。 一切诸佛.一切善业皆已清净。 一切生智皆已明洁。 而以生法诱导羣迷。 令其开悟。 具行众善。 为众生故示诞王宫。 一切诸佛於诸色欲.宫殿伎乐.皆已舍离.无所贪染。 常观诸有.空无体性。 一切乐具.悉不真实。 持佛净戒.究竟圆满。 观诸内宫妻妾侍从。 生大悲愍。 观诸众生虚妄不实.起大慈心。 观诸世间.无一可乐而生大喜。 於一切法.心得自在而起大舍。 具佛功德.现生法界。 身相圆满。 眷属清净。 而於一切.皆无所着。 以随类音.为众演说。 令於世法.深生厌离。 如其所行.示所得果。 复以方便.随应教化。 未成熟者令其成熟。 已成熟者令得解脱。 为作佛事.令不退转。 复以广大慈悲之心.恒为众生说种种法。 又为示现三种自在。 令其开悟.心得清净。 虽处内宫.众所咸覩。 而於一切诸世界中施作佛事。 以大智慧.以大精进.示现种种诸佛神通.无碍无尽。 恒住三种巧方便业。 所谓身业究竟清净。 语业常随智慧而行。 意业甚深无有障碍。 以是方便(【校】便.纂要误作使。 )利益众生。 是为第二广大佛事。 【疏】三现生处宫佛事。 分二。 初无生现生。 是诞生相。 後一切佛於诸色下。 无染处染。 是处王宫相。 於中四。 一三学自圆。 无染是定故。 二观诸下。 四心愍物。 三具佛下。 具德摄益。 四虽处下。 摄益广深。 佛子。 一切诸佛示处种种庄严宫殿。 观察厌离舍而出(【校】出.纂要误作田。 )家。 欲使众生了知世法.皆是妄想.无常败坏。 深起厌离.不生染着。 永断世间贪爱烦恼。 修清净行.利益众生。 当出家时。 舍俗威仪。 住无诤法。 满足本愿无量功德。 以大智光.灭世痴暗。 为诸世间无上福田。 常为众生赞佛功德。 令於佛所.植诸善本。 以智慧眼.见真实义。 复为众生赞说出家。 清净无过。 永得出离。 长为世间智慧高幢。 是为第四广大佛事。 【疏】四出家佛事中二。 先明出家意。 後当出家时下。 明出家相。 三业二利故。 佛子。 一切诸佛具一切智。 於无量法.悉已知见。 菩提树下.成最正觉。 降伏众魔。 威德特尊。 其身充满一切世界。 神力所作.无边无尽。 於一切智所行之义.皆得自在。 修诸功德.悉已圆满。 其菩提座.具足庄严。 周徧十方一切世界。 佛处其上.转妙法轮。 说诸菩萨所有行愿。 开示无量诸佛境界。 令诸菩萨皆得悟入。 修行种种清净妙行。 复能示导一切众生令种善根。 生於如来平等地中。 住诸菩萨无边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胜法。 一切世界。 一切众生。 一切佛刹。 一切诸法。 一切菩萨。 一切教化。 一切三世。 一切调伏。 一切神变。 一切众生心之乐欲。 悉善了知而作佛事。 是为第五广大佛事。 【疏】五成道佛事中三。 初明真觉旧圆。 次菩提树下。 应身今满。 後其菩提下。 演法益生。 此顿演华严。 佛子。 一切诸佛转不退法轮。 令诸菩萨不退转故。 转无量法轮。 令一切世间咸了知故。 转开悟一切法轮。 能大无畏师子吼故。 转一切法智藏法轮。 开法藏门.除暗障故。 转无碍法轮。 等虚空故。 转无着法轮。 观一切法非有无故。 转照世法轮。 令一切众生净法眼故。 转开示一切智法轮。 悉徧一切三世法故。 转一切佛同一法轮。 一切佛法不相违故。 一切诸佛以如是等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法轮。 随诸众生心行差别而作佛事。 不可思议。 是为第六广大佛事。 【疏】六转法轮佛事中。 义通权实。 先列後结。 列中。 一唯菩萨乘。 通四不退。 二通五乘。 世咸了故。 三开权显实。 令悟知见决定有故。 四通三藏。 三藏除痴及三障故。 五唯顿法。 事理双绝故。 六中道法。 不着二边故。 七世谛法。 净所知故。 八唯佛法。 智徧知故。 九唯圆法。 无异味故。 後以如是下。 总结。 即无量乘为第十轮。 随机演故。 十皆圆融。 为不思议。 佛子。 一切诸佛入於一切王都城邑。 为诸众生而作佛事。 所谓人王都邑。 天王都邑。 龙王。 夜叉王。 乾闼婆王。 阿修罗王。 迦楼罗王。 紧那罗王。 摩睺罗伽王。 罗刹王。 毗舍闍王。 如是等王一切都邑。 入城门时。 大地震动.光明普照。 盲者得眼。 聋者得耳。 狂者得心。 裸者得衣。 诸忧苦者.悉得安乐。 一切乐器.不鼓自鸣。 诸庄严具.若着不着.咸出妙音。 众生闻者.无不欣乐。 一切诸佛色身清净。 相好具足。 见者无厌。 能为众生作於佛事。 所谓若顾视。 若观察。 若动转。 若屈申。 若行。 若住。 若坐。 若卧。 若默。 若语。 若现神通。 若为说法。 若有教敕。 如是一切.皆为众生而作佛事。 一切诸佛普於一切无数世界种种众生心乐海中。 劝令念佛。 常勤观察。 种诸善根。 修菩萨行。 叹佛色相微妙第一。 一切众生难可值遇。 若有得见而兴信心。 则生一切无量善法。 集佛功德.普皆清净。 如是称赞佛功德已。 分身普往十方世界。 令诸众生悉得瞻奉。 思惟观察承事供养。 种诸善根得佛欢喜。 增长佛种悉当成佛。 以如是行而作佛事。 或为众生示现色身。 或出妙音。 或但微笑。 令其信乐。 头顶礼敬。 曲躬合掌。 称扬赞叹。 问讯起居。 而作佛事。 一切诸佛以如是等无量无数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种种佛事。 於一切世界中。 随诸众生心之所乐。 以本愿力。 大慈悲力。 一切智力。 方便教化.悉令调伏。 是为第七广大佛事。 (【校】普於.丽宋元碛砂诸藏净源疏注及续藏作昔於。 与疏主所见经本合。 纂要及明藏清藏宫本合论本纲要本杭本鼓山本金陵会本作普於。 与疏云必是普字合。 )【疏】七威仪佛事。 於中四。 一别举入城益物。 二一切诸佛色身下。 通显威仪益物。 三一切诸佛昔於下。 言谈示现益物。 其昔字。 晋本所无。 即是现益。 若言昔者。 乃是举因显果。 必是普字。 四一切诸佛以如是下。 总结深广。 佛子。 一切诸佛或住阿兰若处而作佛事。 或住寂静处而作佛事。 或住空闲处而作佛事。 或住佛住处而作佛事。 或住三昧而作佛事。 或独处园林而作佛事。 或隐身不现而作佛事。 或住甚深智而作佛事。 或住诸佛无比境界而作佛事。 或住不可见种种身行.随诸众生心乐欲解.方便教化无有休息而作佛事。 或以天身.求一切智而作佛事。 或以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迦楼罗身.紧那罗身.摩睺罗伽。 人非人等身.求一切智而作佛事。 或以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求一切智而作佛事。 或时说法或时寂默而作佛事。 或说一佛或说多佛而作佛事。 或说诸菩萨一切行一切愿为一行愿而作佛事。 或说诸菩萨一行一愿为无量行愿而作佛事。 或说佛境界即世间境界而作佛事。 或说世间境界即佛境界而作佛事。 或说佛境界即非境界而作佛事。 或住一日.或住一夜。 或住半月.或住一月.或住一年.乃至住不可说劫为诸众生而作佛事。 是为第八广大佛事。 【疏】八起行佛事中有四。 一身心安住行。 兰若唯山林。 寂静通城邑。 空闲在无物。 二或以天身下。 起应上求行。 三或时说法下。 说默下化行。 四或住一日下。 时分进修行。 佛子。 一切诸佛是生清净善根之藏。 令诸众生.於佛法中.生净信解。 诸根调伏。 永离世间。 令诸菩萨.於菩提道.具智慧明.不由他悟。 或现涅盘而作佛事。 或现世间皆悉无常.而作佛事。 或说佛身而作佛事。 或说所作皆悉已办.而作佛事。 或说功德圆满无缺.而作佛事。 或说永断诸有根本.而作佛事。 或令众生厌离世间.随顺佛心.而作佛事。 或说寿命终归於尽.而作佛事。 或说世间无一可乐.而作佛事。 或为宣说尽未来际供养诸佛.而作佛事。 或说诸佛转净法轮.令其得闻.生大欢喜.而作佛事。 或为宣说诸佛境界.令其发心而修诸行.而作佛事。 或为宣说念佛三昧.令其发心常乐见佛.而作佛事。 或为宣说诸根清净.勤求佛道。 心无懈退。 而作佛事。 或诣一切诸佛国土.观诸境界种种因缘而作佛事。 或摄一切诸众生身皆为佛身.令诸懈怠放逸众生.悉住如来清净禁戒.而作佛事。 是为第九广大佛事。 【疏】九起用佛事中二。 初显起用所依。 以是能生功德藏故。 二或现涅盘下。 正明起用。 佛子。 一切诸佛入涅盘时。 无量众生.悲号涕泣.生大忧恼。 递相瞻顾.而作是言。 如来世尊有大慈悲。 哀愍饶益一切世间。 与诸众生为救为归。 如来出现.难可值遇。 无上福田.於今永灭。 即以如是令诸众生悲号恋慕而作佛事。 复为化度一切天.人.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随其乐欲.自碎其身以为舍利.无量无数不可思议。 令诸众生起净信心.恭敬尊重.欢喜供养。 修诸功德.具足圆满。 复起於塔.种种严饰。 於诸天宫.龙宫.夜叉宫.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 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诸宫殿中.以为供养。 牙齿爪发.咸以起塔。 令其见者.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信乐不回.诚敬尊重。 在在处处.布施供养.修诸功德。 以是福故.或生天上.或处人间。 种族尊荣。 财产备足。 所有眷属.悉皆清净。 不入恶趣.常生善道。 恒得见佛.具众白法。 於三有中.速得出离。 各随所愿.获自乘果。 於如来所.知恩报恩。 永与世间.作所归依。 佛子。 诸佛世尊虽般涅盘。 仍与众生作不思议清净福田.无尽功德最上福田。 令诸众生善根具足。 福德圆满。 是为第十广大佛事。 佛子。 此诸佛事.无量广大不可思议。 一切世间诸天及人.及去来今声闻独觉.皆不能知。 唯除如来威神所加。 【疏】十涅盘佛事。 别显用中之一。 於中三。 初明涅盘悲恋益。 次复为化度下。 舍利流布益。 後佛子下。 总结益满。 若配十问。 一本愿。 二即种性及国土。 三是无碍。 四十皆解脱。 五出现。 六音声。 七身。 八智慧。 九自在。 三结。 可知。 佛子。 诸佛世尊有十种无二行自在法。 何等为十。 所谓一切诸佛悉能善说授记言辞.决定无二。 一切诸佛悉能随顺众生心念.令其意满.决定无二。 一切诸佛悉能现觉一切诸法.演说其义.决定无二。 一切诸佛悉能具足去来今世诸佛智慧.决定无二。 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刹那即一刹那。 决定无二。 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佛刹入一佛刹.决定无二。 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佛语即一佛语.决定无二。 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诸佛.与其所化一切众生.体性平等.决定无二。 一切诸佛悉知世法及诸佛法.性无差别.决定无二。 一切诸佛悉知三世一切诸佛所有善根.同一善根.决定无二。 是为十。 【疏】第五无二行自在法者。 明无畏自在。 兼答普光无畏之问。 於事明审.决定无疑.故云无二。 不畏他难.名为自在。 别中初四可知。 次三通二义。 一以理融相。 二事事即入。 次二唯理。 後一有三义。 一同性修故。 二互回向故。 三互主伴故。 佛子。 诸佛世尊有十种住.住一切法。 何等为十。 所谓一切诸佛住觉悟一切法界。 一切诸佛住大悲语。 一切诸佛住本大愿。 一切诸佛住不舍调伏众生。 一切诸佛住无自性法。 一切诸佛住平等利益。 一切诸佛住无忘失法。 一切诸佛住无障碍心。 一切诸佛住恒正定心。 一切诸佛住等入一切法不违实际相。 是为十。 【疏】第六明住住一切法者。 明三昧自在。 兼答普光三昧问。 如来所住。 无非三昧。 故徧住一切。 文显可知。 佛子。 诸佛世尊有十种知一切法。 尽无有余。 何等为十。 所谓知过去一切法尽无有余。 知未来一切法尽无有余。 知现在一切法尽无有余。 知一切言语法尽无有余。 知一切世间道尽无有余。 知一切众生心尽无有余。 知一切菩萨善根上中下种种分位尽无有余。 知一切佛圆满智及诸善根不增不减尽无有余。 知一切法皆从缘起尽无有余。 知一切世界种尽无有余。 知一切法界中如因陀罗网诸差别事尽无有余。 是为十。 【疏】第七知一切法尽无有余者。 明十力自在。 兼答普光十力之问。 十方智慧.照境无遗故。 亦显可知。 佛子。 诸佛世尊有十种广大力.最上力.无量力.大威德力。 难获力.不退力.坚固力.不可坏力.一切世间不思议力.一切众生无能动力.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校】种下.纂要有力何等为十所谓七字。 又动力下有是为十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十二字。 据丽宋元碛砂南藏本删。 与疏科释及晋经丽本合。 )【疏】第八广大力者。 明神力自在。 亦答普光十力之问。 文中亦三。 初标。 次何者(【校】者.纂要误作等。 )下。 徵释。 三结。 今初。 十力是别名。 大那罗延等是总称。 故下列中。 但依总名。 是则标中十力.一一徧下别中。 别中十门.一一具前标中十力。 则成百门。 古德将标中十力。 次第配下十勇健法。 谓初为广大力等。 则令别中一门不摄前十。 不成百门。 亦令余门无广大义。 初门无最上等。 设(【校】设.纂要误作说。 )欲从胜配者。 应逆次配之。 十中一广大者。 周法界故。 二最上者.无加过故。 三无分量故。 四可敬畏故。 五唯佛得故。 六作无屈故。 七当体坚故。 八缘不坏故。 九超言念故。 十不可摇故。 何者为十。 所谓一切诸佛身不可坏。 命不可断。 世间毒药所不能中。 一切世界水火风灾皆於佛身不能为害。 一切诸魔。 天。 龙。 夜叉。 乾闼婆。 阿修罗。 迦楼罗。 紧那罗。 摩睺罗伽。 人。 非人。 毗舍闍。 罗刹等。 尽其势力.雨大金刚。 如须弥山及铁围山。 徧於三千大千世界.一时俱下。 不能令佛心有惊怖。 乃至一毛亦不摇动。 行住坐卧.初无变易。 佛所住处.四方远近。 不令其下.则不能雨。 假使不制而从雨之。 终不为损。 若有众生为佛所持。 及佛所使。 尚不可害。 况如来身。 是为诸佛第一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疏】次徵释中。 第一身命不可坏力。 今逆次配。 此即不可动力。 乃至一毛不摇动故。 文中二。 先正明不可动坏。 谓情非情境.俱不能坏。 後若有众生下。 举况显胜。 如令耆婆入火取子。 入狱问罪等。 (【钞】如令耆婆入火者。 现相已引。 入狱问罪。 即报恩经第四。 令耆婆往阿鼻地狱问调达云。 汝今受罪云何。 调达答云。 如第三禅乐。 今取入中问罪。 苦不能害耳。 )佛子。 一切诸佛.以一切法界诸世界中须弥山王.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山林.宫殿屋宅.置一毛孔。 尽未来劫。 而诸众生不觉不知。 唯除如来神力所被。 佛子。 尔时诸佛於一毛孔.持於尔所一切世界.尽未来劫。 或行或住。 或坐或卧。 不生一念劳倦之心。 佛子。 譬如虚空。 普持一切徧法界中所有世界而无劳倦。 一切诸佛於一毛孔持诸世界。 亦复如是。 是为诸佛第二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疏】第二毛孔容持力。 即是不可思。 而诸众生不觉知故。 (【校】故.纂要及续藏金陵本误作矣。 兹据净源疏注嘉兴藏南藏纲要本改正。 )佛子。 一切诸佛能於一念。 起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微尘数步。 一一步。 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国土。 如是而行。 经一切世界微尘数劫。 佛子。 假使有一大金刚山。 与上所经一切佛刹。 其量正等。 如是量等大金刚山。 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 诸佛能以如是诸山置一毛孔。 佛身毛孔.与法界中一切众生毛孔数等。 一一毛孔。 悉置尔许大金刚山。 持尔许山.游行十方。 入尽虚空一切世界。 从於前际。 尽未来际一切诸劫。 无有休息。 佛身无损。 亦不劳倦。 心常在定.无有散乱。 是为诸佛第三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疏】第三毛持大山力。 即当不坏。 以虽持多大山。 身心无劳损故。 文中速行广步。 多劫行刹。 为一山之量。 此山已无边矣。 况有多山在於一毛。 况复多毛。 穷劫持住。 实难思之境矣。 佛子。 一切诸佛一座食已。 结跏趺坐。 经前後际不可说劫。 入佛所受不思议乐。 其身安住.寂然不动。 亦不废舍化众生事。 佛子。 假使有人。 於徧虚空一一世界。 悉以毛端次第度量。 诸佛能於一毛端处.结跏趺坐。 尽未来劫。 如一毛端处。 一切毛端处.悉亦如是。 佛子。 假使十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一一众生.其身大小.悉与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量等。 轻重亦尔。 诸佛能以尔所众生置一指端。 尽於後际所有诸劫。 一切指端皆亦如是。 尽持尔许一切众生。 入徧虚空一一世界。 尽於法界悉使无余。 而佛身心曾无劳倦。 是为诸佛第四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疏】第四定用自在力。 即是坚固。 定力安住故。 佛子。 一切诸佛能於一身.化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头。 一一头.化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舌.一一舌.化出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差别音声。 法界众生靡不皆闻。 一一音声.演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修多罗藏。 一一修多罗藏.演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法。 一一法.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文字句义。 如是演说。 尽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 尽是劫已。 复更演说。 尽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 如是次第。 乃至尽於一切世界微尘数。 尽一切众生心念数。 未来际劫.犹可穷尽。 如来化身所转法轮。 无有穷尽。 所谓智慧演说法轮。 断诸疑惑法轮。 照一切法法轮。 开无碍藏法轮。 令无量众生欢喜调伏法轮。 开示一切诸菩萨行法轮。 高升圆满大智慧日法轮。 普然照世智慧明灯法轮。 辩才无畏种种庄严法轮。 如一佛身以神通力转如是等差别法轮。 一切世法无能为喻。 如是尽虚空界一一毛端分量之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 一一世界中.念念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化身。 一一化身.皆亦如是。 所说音声文字句义。 一一充满一切法界。 其中众生皆得解了。 而佛言音无变无断.无有穷尽。 是为诸佛第五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疏】第五常徧演法力。 此即不退。 言音无变。 无断尽故。 文中二。 初明一身转。 後如一佛下。 明多身转。 前中三。 初显所说多。 次如是演说下。 明所说常。 後所谓下。 示所说体。 後多身可知。 是则常恒之说.前後无涯。 生盲之徒.对而莫覩。 随所感见。 说有始终。 佛子。 一切诸佛皆以德相庄严胸臆。 犹若金刚不可损坏。 菩提树下结跏趺坐。 魔王军众其数无边。 种种异形甚可怖畏。 众生见者.靡不惊慑。 悉发狂乱。 或时致死。 如是魔众徧满虚空。 如来见之心无恐怖。 容色不变。 一毛不竖。 不动不乱。 无所分别。 离诸喜怒。 寂然清净。 住佛所住。 具慈悲力。 诸根调伏。 心无所畏。 非诸魔众所能倾动。 而能摧伏一切魔军。 皆使回心稽首归依。 然後复以三轮教化。 令其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 永不退转。 是为诸佛第六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疏】第六德相降魔力。 即当难获。 然十皆难获。 世多魔惑。 偏立难获之名。 佛子。 一切诸佛有无碍音。 其音普徧十方世界。 众生闻者.自然调伏。 彼诸如来所出音声。 须弥卢等一切诸山不能为障。 天宫.龙宫.夜叉宫.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诸宫.所不能障。 一切世界高大音声亦不能障。 随所应化一切众生靡不皆闻。 文字句义悉得解了。 是为诸佛第七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疏】第七圆音徧彻力。 即是威德。 闻皆调伏故。 佛子。 一切诸佛心无障碍。 於百千亿那由他不可说不可说劫恒善清净。 去来现在一切诸佛同一体性。 无浊无翳。 无我无我所。 非内非外。 了境空寂。 不生妄想。 无所依。 无所作。 不住诸相。 永断分别。 本性清净。 舍离一切攀缘忆念。 於一切法常无违诤。 住於实际。 离欲清净。 入真法界。 演说无尽。 离量非量所有妄想。 绝为无为一切言说。 於不可说无边境界。 悉已通达无碍无尽。 智慧方便成就十力。 一切功德庄严清净。 演说种种无量诸法。 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於诸法界三世诸法悉等无异。 究竟自在。 入一切法最胜之藏。 一切法门正念不惑。 安住十方一切佛刹而无动转。 得不断智。 知一切法究竟无余。 尽诸有漏。 心善解脱。 慧善解脱。 住於实际通达无碍。 心常正定。 於三世法及以一切众生心行。 一念了达.皆无障碍。 是为诸佛第八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疏】第八心无障碍力。 即无量力。 离量非量故。 初无尘惑障碍。 後於不可说下。 起用无障碍。 心善解脱者。 由三种相。 一於诸行徧了知故。 二於彼相应诸烦恼断.得作证故。 三烦恼断已。 於一切处离爱住故。 佛子。 一切诸佛同一法身。 境界无量身。 功德无边身。 世间无尽身。 三界不染身。 随念示现身。 非实非虚平等清净身。 无来无去无为不坏身。 一相无相法自性身。 无处无方徧一切身。 神变自在无边色相身。 种种示现普入一切身。 妙法方便身。 智藏普照身。 示法平等身。 普徧法界身。 无动无分别非有非无常清净身。 非方便非不方便.非灭非不灭.随所应化一切众生种种信解而示现身。 从一切功德宝所生身。 具一切诸佛法真如身。 本性寂静无障碍身。 成就一切无碍法身。 徧住一切清净法界身。 分形普徧一切世间身。 无攀缘.无退转.永解脱.具一切智普了达身。 是为诸佛第九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疏】第九法身微密力。 即是最上。 此总收前八後一。 更无加故。 文列二十五身。 或即应之真。 即真之应。 即性之相。 即理之智。 十身圆融同一法界之身。 不可配於报化。 故云最上微密。 佛子。 一切诸佛.等悟一切诸如来法。 等修一切诸菩萨行。 若愿若智.清净平等。 犹如大海.悉得满足。 行力尊胜.未曾退怯。 住诸三昧无量境界。 示一切道.劝善诫恶。 智力第一.演法无畏。 随有所问.悉能善答。 智慧说法.平等清净。 身语意行.悉皆无杂。 住佛所住诸佛种性。 以佛智慧而作佛事。 住一切智.演无量法。 无有根本。 无有边际。 神通智慧不可思议。 一切世间无能解了。 智慧深入.见一切法。 微妙广大.无量无边。 三世法门.咸善通达。 一切世界.悉能开晓。 以出世智.於诸世间.作不可说种种佛事。 成不退智。 入诸佛数。 虽已证得不可言说离文字法。 而能开示种种言辞。 以普贤智.集诸善行。 成就一念相应妙慧。 於一切法.悉能觉了。 如先所念一切众生.皆依自乘而施其法。 一切诸法.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切三世.於法界内.如是境界.其量无边。 以无碍智.悉能知见。 佛子。 一切诸佛於一念顷.随所应化.出兴於世。 住清净土.成等正觉。 现神通力。 开悟三世一切众生。 心意及识.不失於时。 佛子。 众生无边。 世界无边。 法界无边。 三世无边。 诸佛最胜亦无有边。 悉现於中成等正觉。 以佛智慧.方便开悟.无有休息。 佛子。 一切诸佛以神通力现最妙身。 住无边处。 大悲方便.心无障碍。 於一切时.常为众生演说妙法。 是为诸佛第十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佛子。 此一切诸佛大那罗延幢勇健法。 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去来现在一切众生及以二乘.不能解了。 唯除如来神力所加。 【疏】第十具足行智力。 即是广大力。 因行如海。 果智普周。 五无边界。 大用无涯故。 文中四。 一万行圆净。 二住佛所住下。 智用圆周。 三虽已证下。 动静自在。 四佛子一切诸佛下。 用无涯畔。 上之十力.不出三业。 可以思准。 第三佛子此一切下。 总结可知。 (第八有八门答自在竟。 )○第九三门答无碍问。 佛子。 诸佛世尊有十种决定法。 何等为十。 所谓一切诸佛定从兜率寿尽下生。 一切诸佛定示受生.处胎十月。 一切诸佛定厌世俗.乐求出家。 一切诸佛决定坐於菩提树下.成等正觉.悟诸佛法。 一切诸佛定於一念悟一切法.一切世界示现神力。 一切诸佛定能应时转妙法轮。 一切诸佛定能随彼所种善根.应时说法而为授记。 一切诸佛定能应时为作佛事。 一切诸佛定能为诸成就菩萨而授记别。 一切诸佛定能一念普答一切众生所问。 是为十。 【疏】一明所作决定。 无能为碍。 此约一类世界。 故云决定。 於异类界。 未必定然。 又约佛定能为。 故云决定耳。 佛子。 诸佛世尊有十种速疾法。 何等为十。 所谓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得远离一切恶趣。 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得圆满殊胜功德。 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能成就广大善根。 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得往生净妙天上。 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能除断一切疑惑。 一切诸佛.若已发菩提心而得见者.速得成就广大信解.永不退转。 能随所应.教化众生。 若未发心.即能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一切诸佛.若未入正位而得见者.速入正位。 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能清净世出世间一切诸根。 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得除灭一切障碍。 一切诸佛.若有见者.速能获得无畏辩才。 是为十。 【疏】二速疾法者。 明令他无碍。 如如意宝。 见速获益。 而薄福不覩。 十句五对。 一离恶趣.圆胜德。 二成善因.感乐果。 三除疑惑.满大心。 四始入位.终清净。 五净二碍.具四辩。 佛子。 诸佛世尊有十种应常忆念清净法。 何等为十。 所谓一切诸佛过去因缘.一切菩萨应常忆念。 一切诸佛清净胜行.一切菩萨应常忆念。 一切诸佛满足诸度.一切菩萨应常忆念。 一切诸佛成就大愿.一切菩萨应常忆念。 一切诸佛积集善根.一切菩萨应常忆念。 一切诸佛已具梵行.一切菩萨应常忆念。 一切诸佛现成正觉.一切菩萨应常忆念。 一切诸佛色身无量.一切菩萨应常忆念。 一切诸佛神通无量.一切菩萨应常忆念。 一切诸佛十力无畏.一切菩萨应常忆念。 是为十。 【疏】三应忆念清净者。 举佛无二碍。 劝物念持。 (第九三门答无碍问竟。 )○第十三门答解脱问。 佛子。 诸佛世尊有十种一切智住。 何等为十。 所谓一切诸佛於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众生心心所行。 一切诸佛於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众生所集诸业及业果报。 一切诸佛於一念中.悉知一切众生所宜.以三种轮.教化调伏。 一切诸佛於一念中.尽知法界一切众生所有心相。 於一切处.普现佛兴。 令其得见.方便摄受。 一切诸佛於一念中.普随法界一切众生心乐欲解.示现说法.令其调伏。 一切诸佛於一念中.悉知法界一切众生心之所乐.为现神力。 一切诸佛於一念中.徧一切处.随所应化一切众生.示现出兴。 为说佛身不可取着。 一切诸佛於一念中.普至法界一切处一切众生彼彼诸道。 一切诸佛於一念中.随诸众生有忆念者.在在处处无不往应。 一切诸佛於一念中.悉知一切众生解欲.为其示现无量色相。 是为十。 佛子。 诸佛世尊有十种无量不可思议佛三昧。 何等为十。 所谓一切诸佛恒在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处.普为众生广说妙法。 一切诸佛恒在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处.普为众生说无我际。 一切诸佛恒住正定。 於一念中徧一切处.普入三世。 一切诸佛恒在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处.普入十方广大佛刹。 一切诸佛恒在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处.普现无量种种佛身。 一切诸佛恒在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处.随诸众生种种心解.现身语意。 一切诸佛恒在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处.说一切法离欲真际。 一切诸佛恒住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处.演说一切缘起自性。 一切诸佛恒住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处.示现无量世出世间广大庄严。 令诸众生.常得见佛。 一切诸佛恒住正定.於一念中徧一切处.令诸众生悉得通达一切佛法无量解脱.究竟到於无上彼岸。 是为十。 佛子。 诸佛世尊有十种无碍解脱。 何等为十。 所谓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出兴於世。 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转净法轮。 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现不可说不可说众生受化调伏。 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国土。 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现不可说不可说菩萨授记。 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现去来今一切诸佛。 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现去来今诸世界种。 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现去来今一切神通。 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现去来今一切众生。 一切诸佛能於一尘.现去来今一切佛事。 是为十。 【疏】初门明智障解脱。 智安事理。 故名为住。 由离障故。 一切能知。 二无量不思议三昧者。 明定障解脱。 由离障故。 用广为无量。 体深不可思议。 故十种之中.各先明在定。 後一念徧用。 三无碍解脱者。 明业用解脱。 智论云。 菩萨有不思议解脱。 诸佛有无碍解脱。 所作无障.脱拘碍故。 故各於一尘.顿为微细作用。 若别答十问者。 一答出现。 二音声。 三本愿。 愿化尽故。 四国土。 五即智慧。 能授菩萨之记。 六佛身。 七即种性。 云世界种。 入世化物之种。 应非世界海中之种。 以前有国土竟故。 八自在。 九是无碍。 利生无碍故。 十即解脱。 无不为故。 既随一门.皆答十问。 则包含该摄。 是以名不思议。 然文少结束。 似经来未尽。 或显佛德无尽故。 相海等.犹答前问故。 (第十有三门答解脱问竟。 )【论】此品大意。 明从前进修至此。 自己三业广大用.会佛三业广大用故。 所明业用.不离二谛真俗二门。 一一十法之中。 身语智为体。 余七是三业上用故。 以青莲华藏菩萨答前十问。 有三十二种答。 一一答中.皆有十无尽法故。 意明至此佛果三业用中。 真俗法满足。 故号佛为无上两足尊也。 (佛不思议法品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八十二 发布时间:2025-06-28 17:01:1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7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