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八十八 内容: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三)○第五明出现境界。 正显分齐之境。 兼辨所缘之境。 依初义者。 前约智以显心。 此正明智用分齐。 依後义者。 前明能知。 今辨所缘。 由所缘无边故。 显分齐难思。 由分齐难思故.方穷所缘之境。 二义相成.如函盖相称。 文中长行分三。 谓标.释.结。 佛子。 菩萨摩诃萨。 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境界。 ○释中二。 先法。 後喻。 法中亦二。 先广取所缘.显分齐境。 後近取诸心.以况佛境。 今初。 佛子。 菩萨摩诃萨。 以无障无碍智慧。 知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 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法境界。 一切众生境界.真如无差别境界.法界无障碍境界.实际无边际境界.虚空无分量境界.无境界境界.是如来境界。 佛子。 如一切世间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 如一切三世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 乃至如无境界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 如无境界境界一切处无有.如来境界亦如是一切处无有。 【疏】文二。 先列所缘无边。 後显分齐无量。 今初。 先令以无障碍智为能知者。 非此不能量佛境故。 後正显所缘。 文有十句。 一通举所化。 二化时。 三化处。 四化法。 五所化人。 六七八三.皆明所证。 於中真如。 语其体常一味。 故云无差别。 法界生法所依。 故云无碍。 实际是穷事至实。 故云无边。 九化处分齐。 後一徧通。 若约二谛境。 前五为俗。 次三为真。 九通真俗。 事空理空.俱是空故。 後一双非。 显前九境.即同无故.若约三谛。 空即是真。 三真为中道。 若以五界摄之。 初三是世界无量。 四即调伏。 及调伏加行界。 五即众生。 次三即法界。 余二双非。 二佛子如一切下。 显分齐无量中。 先约十境以显分齐。 境智相称。 故皆无量。 後约无境显其非有。 乃至真如皆不可得故。 是以诸境云与而常寂也。 如无既尔。 如真如等。 无变易等。 亦然。 ○第二近取诸心以况佛境。 佛子。 菩萨摩诃萨。 应知心境界是如来境界。 如心境界无量无边.无缚无脱。 如来境界亦无量无边.无缚无脱。 何以故。 以如是如是思惟分别.如是如是无量显现故。 【疏】於中二。 先正明。 後徵释。 今初。 无量无边.语其相用广大。 无缚无脱.明其体性深寂。 次徵意云。 何以将心况於佛境。 释意云。 菩萨自心。 随思即显。 故无分量。 佛境亦尔。 随机显现。 若身若智.何有量耶。 智假思显.则性无缚脱。 不为相缚。 後无脱故。 ○第二喻显。 有三喻。 前二喻无缚无脱。 後一喻无量无边。 无量无边。 通前二段。 今初。 佛子。 如大龙王随心降雨。 其雨不从内出。 不从外出。 如来境界亦复如是。 随於如是思惟分别。 则有如是无量显现。 於十方中悉无来处。 佛子。 如大海水.皆从龙王心力所起。 诸佛如来一切智海。 亦复如是。 皆从如来往昔大愿之所生起。 【疏】前明降雨无从喻。 正喻无缚脱。 既无来处。 有何缚脱耶。 後明海水从心喻。 喻无缚脱所因。 水从心力为因。 非定内外。 智从昔愿缘起。 故来即无来。 ○後一海水宏深喻。 喻无量无边。 佛子。 一切智海。 无量无边。 不可思议。 不可言说。 然我今者略说譬喻。 汝应谛听。 佛子。 此阎浮提有二千五百河流入大海。 西拘耶尼有五千河流入大海。 东弗婆提有七千五百河流入大海。 北郁单越有一万河流入大海。 佛子。 此四天下。 如是二万五千河。 相续不绝.流人大海。 於意云何。 此水多不。 答言甚多。 佛子。 复有十光明龙王雨大海中。 水倍过前.百光明龙王雨大海中。 水复倍前。 大庄严龙王。 摩那斯龙王。 雷震龙王。 难陀跋难陀龙王。 无量光明龙王。 连澍不断龙王。 大胜龙王。 大奋迅龙王。 如是等八十亿诸大龙王。 各雨大海。 皆悉展转.倍过於前。 娑竭罗龙王太子名阎浮幢。 雨大海中。 水复倍前。 佛子。 十光明龙王宫殿中水流入大海。 复倍过前。 百光明龙王宫殿中水流入大海。 复倍过前。 大庄严龙王。 摩那斯龙王。 雷震龙王。 难陀跋难陀龙王。 无量光明龙王。 连澍不断龙王。 大胜龙王。 大奋迅龙王。 如是等八十亿诸大龙王。 宫殿各别。 其中有水流入大海。 皆悉展转倍过於前。 娑竭罗龙王太子阎浮幢宫殿中水。 流入大海。 复倍过前。 佛子。 娑竭罗龙王连雨大海。 水复倍前。 其娑竭罗龙王宫殿中水涌出入海。 复倍於前。 其所出水。 绀瑠璃色。 涌出有时。 是故大海潮不失时。 佛子。 如是大海。 其水无量。 众宝无量。 众生无量。 所依大地亦复无量。 佛子。 於汝意云何。 彼大海为无量不。 答言。 实为无量。 不可为喻。 佛子。 此大海无量。 於如来智海无量。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不及其一。 但随众生心为作譬喻。 而佛境界。 非譬所及。 佛子。 菩萨摩诃萨应知如来智海无量。 从初发心修一切菩萨行不断故。 应知宝聚无量。 一切菩提分法三宝种不断故。 应知所住众生无量。 一切学无学声闻独觉所受用故。 应知住地无量。 从初欢喜地.乃至究竟无障碍地诸菩萨所居故。 【疏】文三。 先标章诫听。 二佛子此阎浮下。 喻显。 三佛子彼大下。 法合。 喻中三。 初别显水多。 文有四节。 一四洲水。 二龙王雨水。 三宫殿出水。 四娑竭王兼雨兼出。 皆後後倍前。 以显深广。 二其所出下。 通显水相。 涌出故潮上。 速为宝消故潮下。 此为极说。 三佛子如是大海下。 通显无量。 兼水有四。 第三合中二。 先合水无量。 佛智一念.即无穷尽。 况尽三际。 周乎十方。 重重重重。 安可喻显。 二佛子至应知如来下。 合通显无量。 非唯智为佛境。 菩提分等。 皆分齐境也。 智海合水。 余合宝等。 并显可知。 ○大文第三总结。 佛子。 菩萨摩诃萨。 为入无量智慧。 利益一切众生故。 於如来应正等觉境界。 应如是知。 【疏】即结云知。 意不知佛境。 安能利生。 ○第二偈颂。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 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如心境界无有量 诸佛境界亦复然 如心境界从意生 佛境如是应观察【疏】五偈分二。 初一颂法说。 如龙不离於本处 以心威力澍大雨 雨水虽无来去处 随龙心故悉充洽十力牟尼亦如是 无所从来无所去 若有净心则现身 量等法界入毛孔【疏】余颂前喻。 亦二。 初二合颂前二喻。 同喻无缚脱。 如海珍奇无有量 众生大地亦复然 水性一味等无别 於中生者各蒙利如来智海亦如是 一切所有皆无量 有学无学住地人 悉在其中得饶益【疏】後二颂大海宏深喻。 但颂通显无量。 余文略无。 (第五出现境界竟。 )○第六出现之行。 前明分齐。 境智无边。 今彰运用。 则悲智无尽。 虽智海已满。 悲无息故。 (【钞】虽智海下。 二通妨。 谓有问言。 行在因中。 今果何有。 释云。 行虽无量。 总不出二。 谓智与悲。 智行已圆。 自利满故。 而运即智之悲。 利他不息。 若尔。 何以下文。 说真如行。 答。 此即果满之行。 将说悲智无碍之行。 故说真如行之本耳。 )长行中二。 先标举。 後释相。 佛子。 菩萨摩诃萨。 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行。 ○释相中三。 初双标二行。 次双释二行。 後双结二行。 今初。 佛子。 菩萨摩诃萨。 应知无碍行是如来行。 应知真如行是如来行。 【疏】义有多含。 一无碍行者。 即理之事行。 真如行者。 即事之理行。 前即行相。 後即行体。 又前是即智之悲。 後是即悲之智。 前即真之俗。 後即俗之真。 融而无碍。 为如来行。 ○第二双释中二。 先释真如行。 後释无碍行。 今初。 佛子。 如真如前际不生。 後际不动。 现在不起。 如来行亦如是。 不生不动不起。 佛子。 如法界非量非无量。 无形故。 如来行亦如是。 非量非无量。 无形故。 佛子。 譬如鸟飞虚空。 经於百年。 已经过处。 未经过处。 皆不可量。 何以故。 虚空界无边际故。 如来行亦如是。 假使有人。 经百千亿那由他劫分别演说。 已说未说。 皆不可量。 何以故。 如来行无边际故。 【疏】真如之名。 言含法喻。 文中有三。 初牒名以解。 明体绝三际。 故同真如。 契如成行。 行即如也。 过未非缘。 故不生不动。 现在离缘。 故非起也。 (【钞】真如之名者。 经云。 如真如前际不生等。 即以真如喻佛行也。 若佛行契如。 行即是如。 故即是法。 过未非缘者。 过去缘已谢。 未来缘未会。 故曰非缘。 由非缘故。 过去无可生。 未来无可动。 现在虽在缘中。 不与缘合。 故云离缘。 故回向中。 明徧在三世.不同三世。 徧在一切而非一切。 故缘虽起灭。 而湛然无起。 )二复举法界无形。 明双非契中。 是知实相等.皆如来行。 三举鸟飞虚空喻。 释非量义。 非量有二。 一行广无量。 故云.如来行无边际故。 二即事同真。 便无分量。 故以空喻。 既无有量。 何有无量。 若谓无量。 即是量故。 双非永寂。 为如来行。 故心弥虚。 行弥旷。 终日行而未曾行。 故涅盘云。 复有一行是如来行。 所谓大乘大般涅盘。 ○第二释无碍行。 佛子。 如来应正等觉。 住无碍行。 无有住处。 而能普为一切众生示现所行。 令其见已。 出过一切诸障碍道。 佛子。 譬如金翅鸟王。 飞行虚空。 回翔不去。 以清净眼。 观察海内诸龙宫殿。 奋勇猛力。 以左右翅。 鼓扬海水。 悉令两辟。 知龙男女命将尽者而搏取之。 如来应正等觉金翅鸟王。 亦复如是。 住无碍行。 以净佛眼。 观察法界诸宫殿中一切众生。 若曾种善根已成熟者。 如来奋勇猛十力。 以止观两翅。 鼓扬生死大爱水海。 使其两辟而撮取之。 置佛法中。 令断一切妄想戏论。 安住如来无分别无碍行。 佛子。 譬如日月。 独无等侣。 周行虚空。 利益众生。 不作是念。 我从何来而至何所。 诸佛如来亦复如是。 性本寂灭。 无有分别。 示现游行一切法界。 为欲饶益诸众生故。 作诸佛事。 无有休息。 不生如是戏论分别。 我从彼来而向彼去。 【疏】文中二。 先约法总明。 後以喻别显。 今初。 智无所住。 悲示所行。 即悲智无碍。 自无二碍。 令他无碍。 皆无碍行也。 二别以喻显中。 二喻。 初金翅辟海喻。 喻即智之悲。 後日月无思喻。 喻悲不失智。 ○第三双结二行。 佛子。 菩萨摩诃萨。 应以如是等无量方便。 无量性相。 知见如来应正等觉所行之行。 【疏】性结真如。 相结无碍。 ○第二偈颂。 尔时普贤菩萨。 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譬如真如不生灭 无有方所无能见 大饶益者行如是 出过三世不可量 法界非界非非界非是有量非无量 大功德者行亦然 非量无量无身故 如鸟飞行亿千岁 前後虚空等无别众劫演说如来行 已说未说不可量 金翅在空观大海 辟水搏取龙男女 十力能拔善根人令出有海除众惑 譬如日月游虚空 照临一切不分别 世尊周行於法界 教化众生无动念【疏】偈颂有五。 前三颂真如。 後二颂无碍。 (第六出现之行竟。 )○第七出现菩提。 圆行之果故。 对缘造修。 必有成正觉故。 文中三。 谓徵起。 释相。 总结。 徵言正觉。 略显五门。 一释名。 晋名菩提。 存其梵语。 此翻为觉。 正拣二乘。 成异菩萨。 初会已显。 又单语菩提.但是所觉之道。 今云成者。 即理智契合之名。 二明体性。 摄论云。 二智二断为菩提体。 智论云。 菩提菩提断。 俱名为菩提。 若依此经。 通一切法。 如文具之。 (【钞】二智.即根本後得。 二断.即断烦恼所知。 此经圆宗。 故通一切。 )三辨种类。 或说唯一。 如智契合。 无二相故。 净名云。 夫如者。 不二不异故。 故开为二。 大品明有性净菩提.及修成故。 亦名性净.方便净也。 或分为三。 约三乘故。 如十地论。 或开为四。 涅盘云。 下智观者。 得声闻菩提。 乃至上上智观。 得佛菩提。 又四智菩提。 亦是四义。 或分为五。 如大品智论说发心等。 或具明十。 如离世间品。 唯十为圆.是此所辨。 三除前二。 四除前三。 五除前四。 余皆兼通。 同教一乘之所摄故。 若业用所现。 则无所不收。 (後三除下。 约同教门。 拣而收之。 )四明业用。 文有十门。 而体用参显。 各随别义立目。 今统收之。 谓缘二谛。 断二障。 证二空。 起二智。 印羣机。 现万象。 具十身。 徧十方。 周於毛端微尘等处。 通因及果。 业用无边。 具如文显。 五者辨相。 即当释文。 略辨十门。 一总明体相。 二印现万机。 三体相甚深。 四三轮平等。 五因果交彻。 六体离亏盈。 七相无增减。 八用该动寂。 九周於法界。 十普徧诸心。 十门之中。 亦可当门别释。 今且以初为总。 余九为别。 别虽九门。 而释十义。 初释第一。 二释第十。 谓举初该後。 三从第四。 (【校】四.应从他本作二。 )次第解释。 第十一门。 释八九二义。 至文当知。 释文显然。 不应异解。 今初。 佛子。 诸菩萨摩诃萨。 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成正觉。 佛子。 菩萨摩诃萨。 应知如来成正觉。 於一切义.无所观察。 於法平等.无所疑惑。 无二。 无相。 无行。 无止。 无量。 无际。 远离二边.住於中道。 出过一切文字言说。 【疏】初总明。 具有十门。 皆含体相用三。 一寂照为菩提体。 故云於一切义.无所观察。 一切义者。 真俗境也。 观极於无观。 故净名云。 不观是菩提。 离诸缘故。 如海无心。 而能顿鉴。 非无所了。 故晋经云。 解一切义。 二经合明。 义方圆妙。 解即是观。 观即无观。 既观念斯寂.无惑习种。 无观是体。 照断为用。 合之为相。 二等同万法为菩提体。 谓知与理冥.同一圆觉。 故云於法平等。 而不失照.决断分明.云无疑惑。 既无所疑.即所知永寂。 三一成一切成。 不见生佛有异。 故云无二。 以知一切众生即菩提相故。 亦是能不二。 净名云。 不二是菩提。 离意法故。 四总指前三。 体相寂灭是菩提。 灭诸相故。 (【钞】四总指前三者。 释经无相。 即是下文体离亏盈。 下释云。 成与不成。 常无增减。 菩提非相.非非相故。 )五即心行处灭。 湛然不迁。 亦是不行是菩提。 无忆念故。 (五心行处灭者。 释经无行。 即是下文相无增减。 )六虽觉而常定.不住定故。 (六虽觉者。 释经无止。 以不住定故。 即是下文用该动寂。 )七有二义。 一横徧十方.广无量故。 二体无生灭.绝分量故。 (七有二义者。 释经无量。 即是下文周於法界。 )八亦二义。 一竖念念成.无际畔故。 二一得永常.无後际故。 心无初相.冥符於理。 无前际故。 (八亦二义者。 释经无际。 即是下文普徧诸心。 )九离边契中。 晋经此前。 有无缚无脱。 并含在二边之内。 谓若染若净。 若缚若脱。 有无一异等。 斯边皆离。 不偏住着。 故曰离边。 非见有边。 边即中故。 无中无边。 方住中道。 (九离边契中下。 释经远离二边.住於中道。 即是下文普徧诸心。 )十总显离言。 上九寄言显深。 未尽菩提之奥。 故收归性离。 令亡言契之。 (十总显下。 释经出过一切文字言说。 即是下文。 体相甚深。 斯则上九寄言显深。 今菩提离言显深。 )○第二印现万机。 即海印三昧。 知一切众生心念所行。 根性欲乐。 烦恼染习。 举要言之。 於一念中.悉知三世一切诸法。 佛子。 譬如大海。 普能印现四天下中一切众生色身形像。 是故共说以为大海。 诸佛菩提亦复如是。 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性乐欲.而无所现。 是故说名诸佛菩提。 【疏】文中三。 初法。 一念知三世。 名一切智。 次喻。 即举海印。 以喻菩提.无心顿现。 三合。 言无所现者。 有三义。 一无心现故.如海。 二所现空故.如像。 三无别体故.如水与像.不可分异。 自体显现.故名为觉。 起信论云。 诸佛如来。 离於见想。 无所不徧。 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 自体显照一切妄法。 有大智用。 斯即无思显照同体之境为菩提相用。 故上文云。 於一切义.无所观察。 (【钞】论问曰。 虚空无边故。 世界无边。 世界无边故。 众生无边。 众生无边故。 心行差别。 亦复无边。 如是境界。 不可分齐。 难知难解。 若无明断。 无有心想。 云何能了。 名一切种智。 答曰。 一切境界。 本来一心。 离於想念。 以诸众生.妄见境界故。 心有分齐。 以妄起想念。 不称法性故。 不能决了。 诸佛如来。 离於见相。 无所不徧。 心真实故。 即是诸法之性。 自体显照一切妄法。 有大智用。 无量方便。 随诸众生所应得解。 皆能开示种种法义。 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第三性相甚深。 佛子。 诸佛菩提。 一切文字所不能宣。 一切音声所不能及。 一切言语所不能说。 但随所应。 方便开示【疏】性离言故。 理圆言偏故。 ○第四三轮平等。 释上於法平等。 等诸法故。 意轮等故。 何所疑哉。 (【钞】意轮等者。 缘上标章云。 於法平等。 无有疑惑故。 )佛子。 如来应正等觉成正觉时。 得一切众生量等身。 得一切法量等身。 得一切刹量等身。 得一切三世量等身。 得一切佛量等身。 得一切语言量等身。 得真如量等身。 得法界量等身。 得虚空界量等身。 得无碍界量等身。 得一切愿量等身。 得一切行量等身。 得寂灭涅盘界量等身。 佛子。 如所得身。 言语及心。 亦复如是。 得如是等无量无数清净三轮。 【疏】文中二。 先别举身等。 後类结显多。 今初。 有十三身。 前六等事。 次三等理。 次一等事理事事无碍。 後三等因果。 略举十三。 故结云无量。 皆言量者。 是所等之分量。 皆言等者。 即能等之三轮。 等有二义。 一等彼事理之量。 二等彼事理之体。 所以等者。 彼诸理事。 即我所证。 能所冥合。 彼尚即我。 等之何难。 是以圣人空洞无像。 物无非我。 会万物以成己也。 後佛子如所得下。 类结可知。 ○第五明因果交彻。 释上无二。 同一性故。 文中三。 初标。 次释。 三结。 今初。 佛子。 如来成正觉时。 於其身中。 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 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盘。 【疏】八相之中。 略举其二。 故云乃至。 此文正同净名云。 若弥勒得菩提者。 一切众生。 皆亦应得。 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弥勒示迷此旨。 但谓理诘之言。 不知真得菩提。 实如所诘。 (【钞】即菩萨品。 弥勒为兜率天子说不退转地之行。 净名难云。 为从如生得授记耶。 云云。 若以如生得授记者。 如无有生。 若以如灭得授记者。 如无有灭。 一切众生皆如也。 一切法亦如也。 众圣贤亦如也。 至於弥勒亦如也。 若弥勒得授记者。 一切众生亦应授记。 所以者何。 夫如者。 不二不异。 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一切众生。 皆亦应得。 所以者何。 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若弥勒得灭度者。 一切众生亦当灭度。 所以者何。 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 即涅盘相。 不复更灭。 释曰。 今正释成正觉义。 故但引菩提。 若据经文云。 乃至入涅盘。 则有亦当灭度之义。 故今具引耳。 弥勒示迷下。 第二出彼经意。 既为补处。 何理不穷。 寄於受屈。 以悟时听耳。 言但谓理诘之言者。 即是迷相。 然迷有二意。 一约弥勒受难。 云一切同如。 而我独得授记。 诚乖理也。 故云理诘之言者。 二者弥勒不受难。 云理虽一如。 行满得记。 何得以理而难事耶。 故云理诘.不知真得者。 三正会释净名。 非曰妄诘。 真实菩提。 诚乃一得一切得耳。 则受难不受难。 俱迷此理。 若显不迷。 应对净名。 实如所言。 我已见生。 得记作佛。 入涅盘竟。 )又前章以我等彼。 故徧同彼量。 今明以彼等我。 故全现我中。 是知一性平等。 反覆相成。 (则前是普徧。 此是广容。 言一性平等反覆相成者。 前章明平等。 此章明一性。 故下释中。 皆同一性。 平等故。 唯是一性。 由一性故。 何不等耶。 故云相成。 )此中之成。 为理为事。 若是事成。 何以释云。 同一性故。 若是理成。 何以此云。 成正觉耶。 入涅盘耶。 此是华严大节。 圆宗之义。 不对诸宗。 难以取解。 然诸众生。 若於人天位中观之。 具足人法二我。 小乘唯是五蕴实法。 大乘或说但心所现。 或说幻有即空。 人法俱遗。 或说唯如来藏具恒沙性德。 故众生即在缠法身。 法身众生。 义一名异。 犹据理说。 更有说言。 相本自尽。 性本自现。 不可说言即佛不即佛等。 若依此宗。 旧来成竟。 亦涅盘竟。 非约同体。 此成即是彼成。 (然诸众生下。 即五教意.兼人天为六。 )若尔。 何以现有众生。 非即佛耶。 若就众生位看者。 尚不见唯心即空。 安见圆教中事。 如迷东谓西。 正执西故。 若诸情顿破。 则法界圆现。 无不己成。 犹彼人悟。 西处全东。 若尔。 诸佛何以更化众生。 不如是知。 所以须化。 如是化者。 是究竟化。 如是化者.无不化时。 故下结云。 大悲相续。 救度众生。 随门不同。 种种有异。 约成佛门.一切成也。 (随门不同下。 即类结余门。 门虽有多。 且略分四。 一约性。 即一真法界。 二约相。 即无尽事法。 三约性相交彻。 显此二门。 不即不离。 四以性融相。 德用重重。 初约性门者。 问。 体是佛不。 答是。 应成四句。 一是佛。 法性身无所不至故。 经云。 性空即是佛故。 二非佛。 绝能所觉。 谓其性平等。 一真法界。 非佛非众生故。 三亦佛亦非佛。 以法性身。 无自性故。 四双非。 性与无性。 双泯绝故。 经云。 无中无有二。 无二亦复无。 三世一切空。 是则诸佛见。 二就相门。 乃有二义。 一情。 二非情。 真心随缘。 变能所故。 然此二门。 各分染净。 谓无明熏真如.成染缘起。 真如熏无明.成净缘起。 染成万类。 净至成佛。 以修净缘。 断彼染缘。 方得成佛。 依此二义则生佛不同。 於净缘中因果。 因有纯杂。 果有依正。 若约纯门。 随一菩萨尽未来际。 唯修一行。 一一皆然。 若约杂门。 万行齐修。 尽未来际。 若约因门。 尽未来际。 常是菩萨。 若约果门。 尽未来际。 常是如来。 经云。 为众生故。 念念新新.成等正觉。 若双辨二门。 尽未来际。 修因得果。 若约双非。 尽未来际。 非因非果。 便同真性。 前之二门.双具悲智。 双融心境。 第三性相交彻门中。 曲有四门。 一以性随相。 同第二门。 二会相归性。 同第一门。 三双存无碍。 具上二门。 依此则悲智双运。 性相齐驱。 寂照双流。 成大自在。 四互夺双亡。 则性相俱绝。 没同果海。 无成不成。 第四以性融相门。 相虽万差。 无不即性。 性德包含。 全在相中。 以性融相。 相如於性。 令上诸门.皆无障碍。 因果交彻。 纯杂相融。 事事相参。 重重无尽。 今就性门四句之内。 是即佛门。 不敢余三。 就相门中。 约有情门。 是净非染。 是果非因。 是一分义。 非此所用。 就交彻门。 佛则性相双融。 生则会相归性。 今经正约第四。 以性融相。 一成一切皆成。 谓以佛之净性.融生之染。 以佛一性。 融生之多。 令多染生。 随一真性。 皆如於佛.已成佛竟。 非唯有情。 会万类相。 融为佛体。 无不皆成。 故肇公云。 会万物而成己者。 其唯圣人乎。 又云。 故至人空洞无象。 物无非我。 以佛之性。 融於物性。 同佛皆成。 以物之性。 融物之相。 故令三业.等於万类。 即今经意。 而非余门。 故云。 随门不同。 今是成佛门也。 顿教多同约性四门。 终教即同性相交彻。 始教有二。 幻有即空.同会相归性。 但唯心现.多同第二。 小乘人天.皆同相门。 由此有云。 无情成佛。 是约性相相融。 以情之性.融无情相。 以无情相.随性融同有情之性。 故说无情有成佛义。 若以无情不成佛义.融情之相。 亦得说言。 诸众生不成佛也。 以成与不成.情与无情。 无二性故。 法界无限故。 佛体普周故。 色空无二故。 法无定性故。 十身圆融故。 缘起相由故。 生界无尽故。 因果周徧故。 远离断常故。 万法虚融故。 故说一成一切成也。 非谓无情亦有觉性。 同情成佛。 若许成佛。 此成则能修因。 无情变情。 情变无情。 便同邪见。 余义具如前後广说。 )又此众生。 乃是像上之模。 令其去模。 则自见己佛。 亦见他成。 如第十段。 (又此众生者。 重释。 此是一义。 前同佛心。 尘中经卷。 下同第十。 普徧诸心。 以见自成。 即见他成。 同下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 )○二释。 皆同一性。 所谓无性。 无何等性。 所谓无相性。 无尽性。 无生性。 无灭性。 无我性。 无非我性。 无众生性。 无非众生性。 无菩提性。 无法界性。 无虚空性。 亦复无有成正觉性。 【疏】释中。 先总释。 同一无性。 故得现成。 妄性本虚。 生元是佛。 真性叵得。 非今始成。 故皆成也。 (【钞】三释中者。 此有三意。 一云.同一无性.故得现成者。 谓既无二性。 佛证一性。 得成佛故。 生随一性。 皆成佛矣。 二云.妄性本虚.生元是佛者。 生自有妄。 见生非佛。 佛了妄虚。 生何非佛。 三真性叵得.非今始成者。 若有可得。 今得成佛。 证性叵得。 佛非始成。 佛非始成。 佛本是佛。 佛之本佛。 何异生佛。 是故一成一切皆成。 亦可说言。 若一不成一切不成。 同一性故。 今是成佛门故.一切皆成佛也。 )次转徵所无。 无何等性。 同菩提性故。 後释所无。 有十二句。 前四通生及佛。 次四众生。 後四唯约佛。 非独妄空真有。 亦非妄有真空。 以性融相。 法界圆现故。 由此无性。 说成正觉。 又摄十二。 总为六对。 一能相所相对。 谓染相净相。 相待有故。 念念之尽。 缘所尽故。 烦恼永尽。 本自尽故。 (一能相所相对者。 相为所相。 尽即能相。 所相法体。 即是有为。 不出染净。 言相待有故者。 释成无义。 染待净有。 故无染相。 净待染有。 故无净相。 是故经云。 无相性也。 言无尽性者。 尽即能相。 生灭染净。 全是有为。 然生灭四相。 略有二种。 一刹那尽。 云念念灭。 以缘灭故。 显无灭性。 二一期灭。 如烦恼性尽。 以性空门。 显无灭义。 )二生灭对。 约凡。 则本自不生。 即涅盘相。 不复更灭故。 约佛。 菩提非始生故。 何有灭耶。 三我非我对。 有缘无主故。 我尚不可得。 非我何可得。 诸法实相中。 无我无非我故。 四缘非缘对。 揽缘生故。 缘尚不可得故。 五能所证对。 能证菩提。 因所证故。 所证法界。 由智显故。 六合不合对。 虚空非合。 因有显故。 所以性无。 成觉是合。 理智契合。 即为缘起。 故非有也。 (六合非合对。 虚空无体。 不与物合。 亦以因缘。 显无虚空。 成正觉者。 能所契合。 亦因缘门。 释无正觉。 故一合相。 非一合相。 )○三结。 知一切法皆无性故。 得一切智。 大悲相续。 救度众生。 【疏】结中。 物物无性。 故成种智。 证斯同体。 而起大悲。 一得永常。 故云相续。 又只由不知无性故。 教化不绝(【钞】物物无性下。 疏有二意。 一由证无性。 故得成佛。 无性即是大悲之体。 故得起悲。 又只由下。 二由生不知佛证无性。 故化令知。 )○第六明体离亏盈。 释上无相。 佛子。 譬如虚空。 一切世界若成若坏。 常无增减。 何以故。 虚空无生故。 诸佛菩提亦复如是。 若成正觉不成正觉。 亦无增减。 何以故。 菩提无相无非相。 无一无种种故。 【疏】虚空无生。 故体无增减。 菩提无相。 成不宁殊。 ○第七明相无增减。 释上无行。 湛然不异。 行岂能迁。 佛子。 假使有人。 能化作恒河沙等心。 一一心。 复化作恒河沙等佛。 皆无色无形无相。 如是尽恒河沙等劫。 无有休息。 佛子。 於汝意云何。 彼人化心。 化作如来。 凡有几何。 如来性起妙德菩萨言。 如我解於仁所说义。 化与不化。 等无有别。 云何问言。 凡有几何。 普贤菩萨言。 善哉善哉。 佛子。 如汝所说。 设一切众生於一念中悉成正觉。 与不成正觉。 等无有异。 何以故。 菩提无相故。 若无有相。 则无增无减。 佛子。 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知。 成等正觉。 同於菩提。 一相无相。 【疏】文中三。 初举喻问答。 以化现无形。 喻成不异。 化多心者。 喻修多因。 化成多佛。 喻证多果。 次普贤下。 赞善以合。 三佛子下。 结此生後。 ○第八用该动寂。 释上无止。 不滞定故。 如来成正觉时。 以一相方便。 入善觉智三昧。 入已。 於一成正觉广大身。 现一切众生数等身住於身中。 如一成正觉广大身。 一切成正觉广大身.悉亦如是。 佛子。 如来有如是等无量成正觉门。 是故应知。 如来所现身无有量。 以无量故。 说如来身为无量界。 等众生界。 【疏】文中四。 初举所依三昧。 觉不滞寂。 故名善觉。 觉彼一相。 故用为方便。 二入已下。 显一身之用。 既以一相为方便。 则物皆一相。 故一即现多。 三如一下。 类显余身。 如来成正觉时。 布身云於法界。 一一皆是广大之身。 并如一身之现。 四佛子下。 总结多门。 谓上来所现一定为门。 余定亦尔。 定门既然。 悲智总持等门亦尔。 故有无量界矣。 是谓高而无上。 广不可极。 (【钞】是谓高而无上者。 显高广义。 此及下大包天地等。 皆是肇公涅盘无名论位体中文。 彼云。 经言菩提之道。 不可图度。 高而无上。 广不可极。 渊而无下。 深不可测。 大包天地。 细入无间。 )○第九明周於法界。 释上无量。 无量有二。 一广多无量。 一毛含多。 徧法界故。 二无分量。 皆不生故。 佛子。 菩萨摩诃萨.应知如来身一毛孔中。 有一切众生数等诸佛身。 何以故。 如来成正觉身。 究竟无生灭故。 如一毛孔徧法界。 一切毛孔。 悉亦如是。 当知无有少许处。 空无佛身。 何以故。 如来成正觉。 无处不至故。 随其所能。 随其势力。 於道场菩提树下。 师子座上。 以种种身。 成等正觉。 【疏】文中三。 初明一毛含多。 释以不生故。 此与前段分无分异。 又此唯现佛。 即同类相望。 前通多类。 即异类相入。 又前则住体徧应。 此则如理而含。 亦如理而徧。 (【钞】此与下。 拣异第八。 有三重拣。 一约能现。 前身为有分。 此毛为无分故。 二又此下。 约所现拣。 前通多类者。 但言现身。 此云现佛故。 三又前下。 约义相拣。 前住体徧应者。 即缘起相由门。 由住缘起。 一佛身体。 徧应一切。 成多类故。 此则如理下。 是法性融通门。 法性如空。 有其二义。 一则广大.无所不包故。 譬如虚空。 具含众象。 二则体性周徧故。 喻云。 譬如虚空。 徧至一切色非色处。 一毛含多。 即广容义。 徧法界毛。 即普徧义。 )二如一毛下。 类显多毛。 但容毛处。 即是毛孔。 次徵意云。 身契无生。 可许能含法界。 虚空无有能契。 何能亦含。 释云。 无处不至。 则无非佛身矣。 是谓大包天地。 细入无间。 (是谓大包下。 一毛广容。 即大包天地。 多身入毛。 即细入无间。 )三随其下。 释疑。 疑云。 若尔。 何以要就觉树。 释云。 随机所能受耳。 是知坐菩提树.多身顿成.尚曰随宜。 有顶鹿园.岂为真极。 (是知等者。 举况显胜。 有顶.即是权教中说.真成之处。 鹿园。 即是八相化身转法之处。 今於此成。 即周法界。 此处转法轮。 即於法界无尽处转。 )○第十明普徧诸心。 释前二门。 佛子。 菩萨摩诃萨。 应知自心。 念念常有佛成正觉。 何以故。 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如自心。 一切众生心。 亦复如是。 悉有如来成等正觉。 广大周徧.无处不有。 不离不断。 无有休息。 入不思议方便法门。 【疏】即分为二。 初正明普徧。 释上无际。 念念常成.无际畔故。 後广大下。 总结双非。 释上远离二边.住於中道。 今初亦二。 先指一心。 後如自心下。 例一切心。 前中先标。 次徵。 後释。 释云。 不离者。 有二义。 一众生身心.即佛所证故。 二全即佛菩提性故。 此即他果.在我之因。 非约因人自有佛性。 此文正辨佛菩提故。 (【钞】此文正辨者。 成上非约因人有性是佛性义。 今说佛菩提。 而言众生心有之者。 即他果佛。 在我因人之内耳。 )後总结双非。 不离不断。 释有二意。 一不离结.上无处不有。 不断.生下无有休息。 二不离者。 生佛非异故。 不断者。 生佛非一。 不同众生可断坏故。 是名入不思议方便法门。 是以不得意者。 作众生思。 故是不可。 设作佛思。 是亦不可。 即亦不可。 非即亦不可。 当净智眼。 无取诸情。 ○第三总结。 佛子。 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知。 如来成正觉。 【疏】令依此知。 映前十门。 无幽不尽。 离此何有真菩提耶。 ○後偈。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 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疏】後偈有六。 颂前十门。 初二次第颂初二门。 次三如次颂六七八。 後一通颂四五九十。 以同是普现无量义故。 其第三门。 但显离言。 故略不颂。 正觉了知一切法 无二离二悉平等 自性清净如虚空 我与非我不分别如海印现众生身 以此说其为大海 菩提普印诸心行 是故说名为正觉譬如世界有成败 而於虚空不增减 一切诸佛出世间 菩提一相恒无相如人化心化作佛 化与不化性无异 一切众生成菩提 成与不成无增减佛有三昧名善觉 菩提树下入此定 放众生等无量光 开悟羣品如莲敷如三世劫刹众生 所有心念及根欲 如是数等身皆现 是故正觉名无量【疏】初颂总明体相。 二颂印现万机。 三颂体离亏盈。 四颂相离增减。 五颂用该动寂。 六通颂四五九十。 (第七如来出现成正觉竟。 )○第八明出现转法轮。 得大菩提。 理必转授。 长行中三。 初标徵。 佛子。 菩萨摩诃萨。 应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转法轮。 ○次释相中二。 先显体用。 後显所因。 今初。 佛子。 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知。 如来以心自在力.无起无转而转法轮.知一切法恒无起故。 以三种转断所应断而转法轮.知一切法离边见故。 离欲际非际而转法轮.入一切法虚空际故。 无有言说而转法轮.知一切法不可说故。 究竟寂灭而转法轮.知一切法涅盘性故。 以一切文字一切言语而转法轮.如来音声无处不至故。 知声如响而转法轮。 了於诸法真实性故。 於一音中出一切音而转法轮.毕竟无主故。 无遗无尽而转法轮.内外无着故。 【疏】分三。 初法。 次喻.後结劝。 今初。 文有九句。 减数十也。 皆先标後释。 前五显体性寂寥。 後四辨相用深广。 前中一能转心。 二所转体。 三所得果。 四能诠教。 五所显理。 夫转法轮。 不过此五。 今皆即事契真。 一能转心者。 由知法无起故。 正转法时。 不起心念。 言我转授前人。 名心自在。 如是方为真能转也。 二所转体者。 即示劝证。 名为三转。 此三名轮者。 摧障恼故。 言离边者。 若有惑可摧.未离於常。 无惑可摧.宁免於断。 今永离断常等边。 方为真能断所应断。 知与证修亦然。 (【钞】二所转者。 一示相转。 二劝修转。 三作证转。 )三所得果者。 由断惑故得离欲际。 由证性空。 本无可离。 斯际亦遣。 四能诠教者。 理假言诠。 今了本寂灭。 不可说故。 则终日言而未曾言也。 五所显理。 谓即寂灭。 今了性净涅盘。 法本不然。 今则无灭。 方为究竟之灭。 是知其轮本来常清净也。 (是知其轮者。 即暗引净名。 宝积云。 三转法轮於大千。 其轮本来常清净。 古来多释。 今取即事之真。 清净之理。 为法轮体也。 )後四相用深广中。 一触言皆轮。 广也。 二即用而寂。 深也。 下二亦深亦广。 三一即多而无主。 四即横竖而恒虚。 谓横则无遗。 无所不转故。 竖则无尽。 穷未来故。 而不着内外。 则深广无涯矣。 (故後四段。 明相用深广。 则逈异余宗。 为不坏相。 略引余释耳。 【校】上钞其轮本来常清净。 常。 纂要误作之。 )佛子。 譬如一切文字语言。 尽未来劫。 说不可尽。 佛转法轮。 亦复如是。 一切文字。 安立显示。 无有休息。 无有穷尽。 佛子。 如来法轮。 悉入一切语言文字而无所住。 譬如书字。 普入一切事.一切语.一切算数.一切世间出世间处。 而无所住。 如来音声亦复如是。 普入一切处.一切众生.一切法.一切业.一切报中.而无所住。 一切众生种种语言。 皆悉不离如来法轮。 何以故。 言音实相。 即法轮故。 佛子。 菩萨摩诃萨。 於如来转法轮。 应如是知。 【疏】第二喻中。 文有二喻。 一文字无尽喻。 喻第九无尽。 二徧入无住喻。 喻六七八.用而常寂故。 於中有法.喻.合。 合中二。 先合普入一切。 以上法中.但云入一切言故。 今明入余法。 则触类皆法轮。 岂同三乘但用佛声为轮等耶。 一切众生种种下。 正合前文.入一切语。 前五易故。 略不喻之。 (【钞】岂同三乘者。 拣实异权。 而言等者。 就佛声中。 拣寻常言。 如问晴雨。 安慰弟子等。 亦非法轮。 唯取转法。 又要令他断惑见理。 方名法轮。 今此乃至数重深玄。 一则不论断不断等。 说即名轮。 故经云。 如来所转妙法轮。 一切皆是菩提分。 若能闻已悟法性。 如是之人常见佛。 二者。 寻常之言。 亦是法轮。 如来无有散乱声故。 言不虚发。 如涅盘说。 如来一切语言。 皆名转法轮故。 三者。 能令三界所有声。 闻者皆是如来音故。 四者不拣声与非声。 徧於法界。 皆法轮体。 况复一多交彻。 相映融即。 岂同三乘之法轮哉。 )第三结劝。 可知。 ○第二显法轮所起因。 复次佛子。 菩萨摩诃萨。 欲知如来所转法轮。 应知如来法轮所出生处。 何等为如来法轮所出生处。 佛子。 如来随一切众生心行欲乐无量差别。 出若干音声而转法轮。 佛子。 如来应正等觉。 有三昧名究竟无碍无畏。 入此三昧己。 於成正觉一一身.一一口。 各出一切众生数等言音。 一一音中。 众音具足。 各各差别而转法轮。 令一切众生皆生欢喜。 能如是知转法轮者。 当知此人。 则为随顺一切佛法。 不如是知。 则非随顺。 佛子。 诸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知佛转法轮。 普入无量众生界故。 【疏】於中三。 先辨轮所起因。 因机差故。 若离物机。 佛无说故。 次佛子如来下。 明因所起轮。 物既为力不同。 教须适宜差别。 於中说法所依之定名者。 无碍辩才。 无所怯畏。 得究竟者。 唯佛有故。 後能如是知下。 结其得失。 及第三总结。 文并可知。 ○二偈颂。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 欲重明此义而说颂言。 如来法轮无所转 三世无起亦无得 譬如文字无尽时 十力法轮亦如是 如字普入而无至正觉法轮亦复然 入诸言音无所入 能令众生悉欢喜 佛有三昧名究竟 入此定己乃说法一切转生无有边 普出其音令悟解 一一音中复更演 无量言音各差别 於世自在无分别随其欲乐普使闻 文字不从内外出 亦不失坏无积聚 而为众生转法轮 如是自在甚奇特【疏】偈有五颂。 分二。 初二偈。 颂法轮体用。 後三偈。 颂法轮所因。 (第八出现转法轮竟)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八十八 发布时间:2025-06-28 17:31:3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7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