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九十六 内容: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七)佛子。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 何等为十。 所谓蕴魔.生诸取故。 烦恼魔.恒杂染故。 业魔.能障碍故。 心魔.起高慢故。 死魔.舍生处故。 天魔.自憍纵故。 善根魔.恒执取故。 三昧魔.久耽味故。 善知识魔.起着心故。 菩提法智魔.不愿舍离故。 是为十。 菩萨摩诃萨应作方便.速求远离。 【疏】第三有十魔下十门。 明离障行。 分二。 前五门.明离障成行。 後五门.明离障加持。 前中分三。 初二门明所离障体。 次一门明离障方便。 後二门显见佛成行。 前中初显魔体。 後辨魔因。 今初十魔。 能障道故。 一蕴魔者。 身为道器。 体与佛同。 岂即是魔。 蕴魔之名.特由取着。 下九例尔。 皆以下句释成魔义。 是知以心分别.万法皆魔。 何但此十。 故举菩提法智.以胜况劣。 不以心分别.一切皆佛。 岂舍魔界求佛界耶。 然四魔直就体明。 十魔多约执取。 十表无尽.故与四不同。 若欲摄者。 除三同外。 皆烦恼摄。 法即所证。 智是能证。 能所冥合.故名菩提。 若不舍於分别菩提之见。 即是魔矣。 余文自显。 佛子。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业。 何等为十。 所谓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 是为魔业。 恶心布施。 瞋心持戒。 舍恶性人。 远懈怠者。 轻慢乱意。 讥嫌恶慧。 是为魔业。 於甚深法心生悭吝.有堪化者而不为说。 若得财利恭敬供养.虽非法器而强为说。 是为魔业。 不乐听闻诸波罗蜜。 假使闻说而不修行。 虽亦修行.多生懈怠。 以懈怠故.志意狭劣.不求无上大菩提法。 是为魔业。 远善知识.近恶知识。 乐求二乘.不乐受生。 志尚涅盘离欲寂静。 是为魔业。 於菩萨所起瞋恚心。 恶眼视之.求其罪衅。 说其过恶。 断彼所有财利供养。 是为魔业。 诽谤正法.不乐听闻。 假使得闻.便生毁呰。 见人说法.不生尊重。 言自说是.余说悉非。 是为魔业。 乐学世论。 巧述文辞。 开阐二乘。 隐覆深法。 或以妙义.授非其人。 远离菩提.住於邪道。 是为魔业。 已得解脱已安隐者.常乐亲近而供养之。 未得解脱未安隐者.不肯亲近.亦不教化。 是为魔业。 增长我慢.无有恭敬。 於诸众生.多行恼害。 不求正法真实智慧。 其心弊恶.难可开悟。 是为魔业。 是为十。 菩萨摩诃萨。 应速远离。 勤求佛业。 【疏】二有十魔业者。 行此十事。 皆能讹善。 亦招天魔。 故为其业。 十中。 一由忘行本。 令所修善。 感生死果。 不至菩提。 故是其业。 二於蔽度不平等故。 於中初二蔽俱行度。 後四嫌弃有蔽之人。 文影畧耳。 夫真道者。 不施不悭。 不戒不犯。 不忍不恚。 不进不怠。 不定不乱。 不智不愚。 嫌他不忍。 忍度岂成。 他皆仿此。 又悲化恶故。 况恶为善资。 不爱其资。 是大迷也。 余八易知。 然观此文。 难免魔业。 愿诸後学。 审此省躬。 佛子。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舍离魔业。 何等为十。 所谓近善知识.恭敬供养.舍离魔业。 不自尊举.不自赞叹.舍离魔业。 於佛深法.信解不谤.舍离魔业。 未曾忘失一切智心.舍离魔业。 勤修妙行.恒不放逸.舍魔离业。 常求一切菩萨藏法.舍离魔业。 恒演说法.心无疲倦.舍离魔业。 归依十方一切诸佛.起救护想.舍离魔业。 信受忆念一切诸佛神力加持.舍离魔业。 与一切菩萨同种善根.平等无二.舍离魔业。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 则能出离一切魔道。 【疏】第二舍魔业。 即离障方便。 对障修治。 故云舍离。 然此十句.敌对反前。 但畧而不次耳。 一反第五。 二反第二。 三反第七。 四反第一。 五反第四。 六反第八。 七反第三。 八反第九。 救护彼故。 九反第十。 若得佛加。 弊恶息故。 十反第六。 同一善根。 岂求恶故。 然复欲显随其一善.总反前十。 或以多善.共反前一。 令不定执。 故不次耳。 佛子。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见佛。 何等为十。 所谓於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着见。 愿佛.出生见。 业报佛.深信见。 住持佛.随顺见。 涅盘佛.深入见。 法界佛.普至见。 心佛.安住见。 三昧佛.无量无依见。 本性佛.明了见。 随乐佛.普受见。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此法。 则常得见无上如来。 【疏】第三二门。 显见佛成行。 由障离故。 果现行成。 於中先见佛。 後成行。 今初。 即是果现。 此中所见.即前十佛。 亦是八地十身。 十身与此。 名小不同。 已如前会。 然此中明见。 皆称彼佛而见。 如云无着。 自属正觉。 非谓菩萨於彼不着。 若菩萨於此不着。 下九岂当着耶。 是知皆就所见明见。 亦不得半就所见。 半约能见。 一无着者。 安住世间故.不着涅盘。 成正觉故.不着生死。 乘无住道.示成正觉.故名无着。 称此而见.是见正觉。 他皆准此。 又无邪慧而不离。 故云无着。 无正德而不圆。 故云正觉。 则佛见影畧。 此即总句。 下九皆此别义。 二乘愿出生。 故上文云。 佛愿力故无不现。 又乘此愿.能生一切德故。 三报即相好庄严身。 业即万行之因。 而深信为首。 云深信见。 故下善财云。 一切诸佛从信心起。 亦能令见者信故。 四随顺众生.住持舍利等故。 又随顺众生.以圆音周徧三世持佛法故。 五涅盘即是化身。 化身示灭.故名涅盘。 深入见者。 深入涅盘.故能示灭。 深入生死.故示灭非真。 (【钞】深入涅盘者。 得无住涅盘。 能建大事.深入生死故。 示灭非真者。 悟生死性.即性净涅盘。 故知示灭非真灭也。 称性常在故。 )六法身充满於法界故。 法界为佛体故。 七湛然安住真唯识性。 是佛心故。 八寂然无依.心言路绝.即三昧义。 触类皆然。 故三昧无量。 九平等性智.了本性故。 本觉真性.性本了故。 十随自他意.无身不受故。 依上十见.则真见佛。 既知十佛总别六相圆融。 则依十见.无有障碍。 (依上十下。 六相圆融。 总即一佛。 别分为十。 同带於佛。 异则正觉相好等差。 成则揽十共成真佛之义。 坏则十身各住自位。 )佛子。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佛业。 何等为十。 所谓随时开导是佛业。 令正修行故。 梦中令见是佛业。 觉昔善根故。 【疏】二有十种佛业。 即是成行。 前见佛体。 今辨佛因。 又行顺佛行.故名佛业。 佛以利生为事业故。 十中初总余别。 又总别合为五对。 一觉导梦化对。 为他演说所未闻经是佛业。 令生智断疑故。 为悔缠所缠者说出离法是佛业。 令离疑心故。 【疏】二开缠净戒对。 犯戒疑悔。 故为彼缠。 令其忏除。 故名出离。 戒有多种。 出离亦多。 总相言之。 不过二种。 一事。 二理。 事随轻重。 篇聚悔除。 理观性空。 是真奉律。 若具二者。 罪无不离。 又如瑜伽九十九。 有五恶作。 即是悔缠。 一谓作是思惟。 後定自责。 二诸天诃责。 三大师同行责。 四恶名流布。 五死堕恶趣。 亦有五相。 能除此恶作。 谓佛许还净故。 由无知等。 我已灭故。 当来无犯意。 我已生故。 已与同梵行悔故。 佛说悔除为善哉。 恶作相续以为盖故。 余如净名第一。 及随好品辨。 (【钞】又瑜伽九十九下。 重释净戒。 先举所治。 後亦有五相下。 举其能治。 此五亦可对前五。 唯三四不次。 一由佛许还净。 故不自责。 二由灭无知。 不惧天所诃。 三已生无犯之意。 不惧恶名。 四同行悔。 不惧同行之责。 五佛许悔除。 故不惧恶道。 而其实义。 此五通能治於前五。 )若有众生起悭吝心.乃至.恶慧心.二乘心.损害心.疑惑心.散动心。 憍慢心。 为现如来众相庄严身。 是佛业。 生长过去善根故。 於正法难遇时广为说法。 令其闻已。 得陀罗尼智。 神通智。 普能利益无量众生。 是佛业。 胜解清净故。 【疏】三现相说法对。 於现相中.由如来相从六度生。 故除六蔽。 见此殊胜。 不希二乘。 覩慈善根。 决知尊胜。 住心佛境。 自失威光。 故无害等。 若有魔事起。 能以方便现虚空界等声。 说不损恼他法以为对治。 令其开悟。 众魔闻已.威光歇灭。 是佛业。 志乐殊胜威德大故。 其心无间.常自守护。 不令证入二乘正位。 若有众生根性未熟。 终不为说解脱境界。 是佛业。 本愿所作故。 【疏】四降魔护小对。 生死结漏一切皆离。 修菩萨行相续不断。 以大悲心摄取众生。 令其起行究竟解脱。 是佛业。 不断修行菩萨行故。 菩萨摩诃萨.了达自身.及以众生.本来寂灭。 不惊不怖。 而勤修福智无有厌足。 虽知一切法无有造作。 而亦不舍诸法自相。 虽於诸境界永离贪欲。 而常乐瞻奉诸佛色身。 虽知不由他悟入於法。 而种种方便求一切智。 虽知诸国土皆如虚空。 而常乐庄严一切佛刹。 虽恒观察无人无我。 而教化众生无有疲厌。 虽於法界本来不动。 而以神通智力现众变化。 虽已成就一切智智。 而修菩萨行无有休息。 虽知诸法不可言说。 而转净法轮令众心喜。 虽能示现诸佛神力。 而不厌舍菩萨之身。 虽现入於大般涅盘。 而一切处示现受生。 能作如是权实双行法。 是佛业。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 则得不由他教无上无师广大业。 【疏】五悲摄双行对。 双行中。 有十二句。 初一总明无作四谛。 不惊怖者。 妄惑本无今有。 故应惊。 妄苦逼害身心。 故应怖。 今皆了本寂.即同灭理。 故不惊怖。 虽了本寂而修福智。 为能治道。 余十一句别中。 初一约苦。 次一约集。 次八约道。 後一约灭。 文并可知。 佛子。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慢业。 何等为十。 所谓於师僧父母.沙门婆罗门.住於正道.向正道者.尊重福田所.而不恭敬。 是慢业。 或有法师。 获最胜法乘於大乘。 知出要道。 得陀罗尼。 演说契经广大之法无有休息。 而於其所.起高慢心。 及於所说法.不生恭敬。 是慢业。 於众会中闻说妙法。 不肯叹美.令人信受。 是慢业。 好起过慢.自高陵物。 不见己失.不知自短。 是慢业。 好起过过慢。 见有德人.应赞不赞。 见他赞叹.不生欢喜。 是慢业。 见有法师为人说法。 知是法是律。 是真实。 是佛语。 为嫌其人。 亦嫌其法。 自起诽谤。 亦令他谤。 是慢业。 自求高座。 自称法师。 应受供给。 不应执事。 见有耆旧久修行人.不起逢迎。 不肯承事。 是慢业。 见有德人.颦蹙不喜。 言辞粗犷。 伺其过失。 是慢业。 见有聪慧知法之人.不肯亲近恭敬供养。 不肯咨问何等为善。 何等不善。 何等应作。 何等不应作。 作何等业。 於长夜中而得种种利益安乐。 愚痴顽很。 我慢所吞。 终不能见出要之道。 是慢业。 复有众生.慢心所覆。 诸佛出世.不能亲近恭敬供养。 新善不起。 旧善消灭。 不应说而说。 不应诤而诤。 未来必堕险难深坑。 於百千劫尚不值佛。 何况闻法。 但以曾发菩提心故。 终自醒悟。 是慢业。 是为十。 【疏】第二有十慢下五门。 明离障加持行中二。 初二门.内成离障行。 後三门.外得加持行。 前中初门举障。 後门显治。 今初慢者。 恃己於他高举为性。 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然经论中.说多差别。 且明七慢。 俱舍十九云。 一慢。 二过慢。 三慢过慢。 四我慢。 五增上慢。 六卑慢。 七邪慢。 今文开十。 四五与九。 具有其名。 余七但有其义。 前三即慢。 但约有高心故。 故彼论中云。 一慢者。 谓於他劣谓己胜。 於他等谓己等。 虽能称境。 以心高举。 说名为慢。 初一轻人。 次二慢法。 四中自高陵物。 是於他等谓己胜。 即当过慢。 过前慢故。 五即慢过慢。 今言过过者。 过前慢故。 有德应赞。 即於他胜。 见赞不喜。 是为己胜。 应合赞我故。 六即邪慢。 谓於无德.谓己有德。 故名邪慢。 成就恶行。 名为无德。 恃恶高举。 名之为慢。 自起诽谤。 即恶行故。 七即卑慢。 耆旧有德.即是彼多分胜。 不应执事.即谓己小劣.何得事他。 八亦邪慢。 起恶行故。 九即我慢。 我慢所吞故。 十即增上慢。 新善未起。 即是未得。 不应诤而诤。 即是谓得故。 其但以曾发下。 准梵本。 应回安於百千劫前深坑之下。 彼梵本从消灭下云。 不应说而说。 言多鬬诤。 发起怨嫌。 数行此法。 应堕大坑。 然以曾集菩提心力。 得受豪贵自在之力。 於百千劫尚不见佛。 何况闻法。 晋及度世。 大意皆同梵本。 若但以今释。 当堕深坑.语其慢过。 终自醒悟.明非长没。 若约八慢。 前三皆是憍慢。 亦名傲慢。 皆於尊境不肯礼敬故。 余如别说。 (【钞】若约八慢者。 即刊定意。 涅盘成实.皆有八慢。 天台智者引文殊问经。 释法华八鸟。 明有八慢。 谓一盛壮慢如鵄。 二性慢如枭。 三富慢如鵰。 四自在慢如鹫。 五寿命慢如乌。 六聪明慢如鹊。 七行慢如鸠。 八色慢如鸽。 )若诸菩萨离此慢业。 则得十种智业。 何等为十。 所谓信解业报不坏因果。 是智业。 不舍菩提心常念诸佛。 是智业。 近善知识恭敬供养。 其心尊重终无厌怠。 是智业。 乐法乐义无有厌足.远离邪念勤修正念。 是智业。 於一切众生离於我慢。 於诸菩萨起如来想。 爱重正法如惜己身。 尊奉如来如护己命。 於修行者生诸佛想。 是智业。 身语意业无诸不善。 赞美贤圣。 随顺菩提。 是智业。 不坏缘起.离诸邪见。 破暗得明。 照一切法。 是智业。 十种回向随顺修行。 於诸波罗蜜起慈母想。 於善巧方便起慈父想。 以深净心入菩提舍。 是智业。 施戒多闻止观福慧。 如是一切助道之法。 常勤积集。 无有厌倦。 是智业。 若有一业为佛所赞。 能破众魔烦恼鬬诤。 能离一切障盖缠缚。 能教化调伏一切众生。 能随顺智慧摄取正法。 能严净佛刹。 能发起通明。 皆勤修习。 无有懈退。 是智业。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 则得如来一切善巧方便无上大智业。 【疏】二十种智业。 显对治行。 谓既识障惑。 不令增长。 制情从理。 敬重法行。 故名智业。 文中初结前生後。 文通两段。 後何等下。 正显。 并是智之作用。 故名为业。 佛子。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所摄持。 何等为十。 所谓懈怠心魔所摄持。 志乐狭劣魔所摄持。 於少行生足魔所摄持。 受一非余魔所摄持。 不发大愿魔所摄持。 乐处寂灭断除烦恼魔所摄持。 永断生死魔所摄持。 舍菩萨行魔所摄持。 不化众生魔所摄持。 疑谤正法魔所摄持。 是为十。 【疏】第二魔摄持下三门。 辨外加持行。 分二。 此门所离障。 後二门能治行。 今初。 即最障加持。 由内行乖理。 外魔得便。 名为摄持。 又行乖理。 即是魔摄。 初二心怠志狭。 次二行少解滞。 次二舍愿趣断。 次二成小舍大。 後二舍悲谤法。 若诸菩萨能弃舍此魔所摄持。 则得十种佛所摄持。 何等为十。 所谓初始能发菩提之心。 佛所摄持。 於生生中。 持菩提心。 不令忘失。 佛所摄持。 觉诸魔事。 悉能远离。 佛所摄持。 闻诸波罗蜜。 如说修行。 佛所摄持。 知生死苦。 而不厌恶.佛所摄持。 观甚深法.得无量果。 佛所摄持。 为诸众生说二乘法。 而不证取彼乘解脱。 佛所摄持。 乐观无为法而不住其中。 於有为无为不生二想。 佛所摄持。 至无生处而现受生。 佛所摄持。 虽证得一切智而起菩萨行。 不断菩萨种.佛所摄持。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 则得诸佛无上摄持力。 【疏】第二佛所摄下二门.明能治行。 由离於邪。 自然合正。 於中先佛。 後法。 今初。 先结前生後。 後何等下。 正说。 文显可知。 佛子。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法所摄持。 何等为十。 所谓知一切行无常.法所摄持。 知一切行苦.法所摄持。 知一切行无我.法所摄持。 知一切法寂灭涅盘.法所摄持。 知诸法从缘起.无缘则不起.法所摄持。 知不正思惟故.起於无明.无明起故乃至老死起.不正思惟灭故无明灭.无明灭故乃至老死灭.法所摄持。 知三解脱门出生声闻乘.证无诤法出生独觉乘.法所摄持。 知六波罗蜜四摄法出生大乘.法所摄持。 知一切刹.一切法.一切众生.一切世.是佛智境界.法所摄持。 知断一切念.舍一切取.离前後际.随顺涅盘.法所摄持。 是为十。 若诸菩萨安住其中。 则得一切诸佛无上法所摄持。 【疏】二法摄中.前四即四法印。 次二总别缘生。 次二大小。 後二智断。 (上辨因圆究竟讫。 )佛子。 菩萨摩诃萨住兜率天.有十种所作业。 何等为十。 所谓为欲界诸天子说厌离法。 言一切自在皆是无常。 一切快乐悉当衰谢。 劝彼诸天发菩提心。 是为第一所作业。 【疏】第二住兜率下十九门。 明果用圆满行。 多约八相显果用者。 明是普贤大用之果。 不就净土实报处说。 又显实报不可说故。 又显八相通因果故。 长分为十。 初一门住天。 次一门示没。 三一门入胎。 四一门住胎。 五三门初生。 六二门在家。 七二门出家。 八五门成道。 九二门转法轮。 十有一门入涅盘。 初之二门.合属第三。 即是八相。 今初。 欲说下生。 先明在天所作。 一化欲天。 为色界诸天说入出诸禅解脱三昧。 若於其中而生爱着.因爱复起身见邪见无明等者。 则为其说如实智慧。 若於一切色非色法起颠倒想以为清净。 为说不净。 皆是无常。 劝其令发菩提之心。 是为第二所作业。 【疏】二化色天。 菩萨摩诃萨住兜率天。 入三昧名光明庄严。 身放光明徧照三千大千世界。 随众生心。 以种种音而为说法。 众生闻已。 信心清净。 命终生於兜率天中。 劝其令发菩提之心。 是为第三所作业。 【疏】三化大千。 菩萨摩诃萨在兜率天。 以无障碍眼.普见十方兜率天中一切菩萨。 彼诸菩萨皆亦见此。 互相见已。 论说妙法。 谓降神母胎。 初生。 出家。 往诣道场.具大庄严。 而复示现往昔已来所行之行。 以彼行故.成此大智。 所有功德不离本处。 而能示现如是等事。 是为第四所作业。 【疏】四同类共谈。 菩萨摩诃萨住兜率天。 十方一切兜率天宫诸菩萨众.皆悉来集.恭敬围绕。 尔时菩萨摩诃萨。 欲令彼诸菩萨皆满其愿生欢喜故。 随彼菩萨所应住地.所行所断.所修所证.演说法门。 彼诸菩萨闻说法已。 皆大欢喜得未曾有。 各还本土所住宫殿。 是为第五所作业。 【疏】五为同类说。 菩萨摩诃萨住兜率天。 时欲界主天魔波旬.为欲坏乱菩萨业故。 眷属围绕.诣菩萨所。 尔时菩萨为摧伏魔军故。 住金刚道所摄般若波罗蜜方便善巧智慧门。 以柔软粗犷二种语而为说法。 令魔波旬不得其便。 魔见菩萨自在威力。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为第六所作业。 【疏】六善巧降魔。 菩萨摩诃萨住兜率天。 知欲界诸天子不乐闻法。 尔时菩萨出大音声。 徧告之言。 今日菩萨当於宫中现希有事。 若欲见者.宜速往诣。 时诸天子闻是语已。 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众皆来集会。 尔时菩萨见诸天众皆来集已。 为现宫中诸希有事。 彼诸天子曾未见闻。 既得见已。 皆大欢喜。 其心醉没。 又於乐中出声告言。 诸仁者。 一切诸行皆悉无常。 一切诸行皆悉是苦。 一切诸法皆悉无我.涅盘寂灭。 又复告言。 汝等皆应修菩萨行。 皆当圆满一切智智。 彼诸天子闻此法音。 忧叹咨嗟而生厌离。 靡不皆发菩提之心。 是为第七所作业。 【疏】七乐音说法。 菩萨摩诃萨住兜率宫。 不舍本处。 悉能往诣十方无量一切佛所。 见诸如来亲近礼拜恭敬听法。 尔时诸佛欲令菩萨获得最上灌顶法故。 为说菩萨地.名一切神通。 以一念相应慧。 具足一切最胜功德。 入一切智智位。 是为第八所作业。 【疏】八诣佛闻法。 菩萨摩诃萨住兜率宫。 为欲供养诸如来故。 以大神力.兴起种种诸供养具。 名殊胜可乐。 徧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供养诸佛。 彼世界中无量众生见此供养。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为第九所作业。 【疏】九供养多佛。 菩萨摩诃萨住兜率天。 出无量无边如幻如影法门。 周徧十方一切世界。 示现种种色。 种种相。 种种形体。 种种威仪。 种种事业。 种种方便。 种种譬喻。 种种言说。 随众生心皆令欢喜。 是为第十所作业。 佛子。 是为菩萨摩诃萨住兜率天十种所作业。 若诸菩萨成就此法.则能於後下生人间。 【疏】十多身益生。 结益可知。 佛子。 菩萨摩诃萨。 於兜率天将下生时.现十种事。 何等为十。 佛子。 菩萨摩诃萨於兜率天下生之时。 从於足下放大光明.名安乐庄严。 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恶趣诸难众生触斯光者。 莫不皆得离苦安乐。 得安乐已。 悉知将有奇特大人出兴於世。 是为第一所示现事。 【疏】第二时至示没。 名将下生。 大乘方便经下卷云。 菩萨如其本愿。 处兜率天宫。 能得菩提。 转於法轮。 非为不能。 菩萨思惟。 阎浮提人.不能至此兜率天上听受法教。 兜率天人.能下阎浮。 是故下生。 一广拔众苦。 佛子。 菩萨摩诃萨。 於兜率天下生之时。 从於眉间白毫相中.放大光明.名曰觉悟。 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照彼宿世一切同行诸菩萨身。 彼诸菩萨蒙光照已。 咸知菩萨将欲下生。 各各出兴无量供具。 诣菩萨所而为供养。 是为第二所示现事。 【疏】二徧警有缘。 佛子。 菩萨摩诃萨。 於兜率天将下生时。 於右掌中.放大光明.名清净境界。 悉能严净一切三千大千世界。 其中若有已得无漏诸辟支佛.觉斯光者.即舍寿命。 若不觉者.光明力故.徙置他方余世界中。 一切诸魔.及诸外道有见众生.皆亦徙置他方世界。 唯除诸佛神力所持应化众生。 是为第三所示现事。 【疏】三严刹拣非。 佛子。 菩萨摩诃萨。 於兜率天将下生时。 从其两膝.放大光明.名清净庄严。 普照一切诸天宫殿。 下从护世.上至净居.靡不周徧。 彼诸天等。 咸知菩萨於兜率天将欲下生。 俱怀恋慕。 悲叹忧恼。 各持种种华鬘衣服.涂香末香.旛盖伎乐。 诣菩萨所.恭敬供养。 随逐下生.乃至涅盘。 是为第四所示现事。 【疏】四觉诸导从。 佛子。 菩萨摩诃萨。 在兜率天将下生时。 於卍字金刚庄严心藏中.放大光明.名无能胜幢。 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金刚力士。 时有百亿金刚力士。 皆悉来集随逐侍卫。 始於下生。 乃至涅盘。 是为第五所示现事。 【疏】五密召侍卫。 佛子。 菩萨摩诃萨。 於兜率天将下生时。 从其身上一切毛孔.放大光明.名分别众生。 普照一切大千世界。 徧触一切诸菩萨身。 复触一切诸天世人。 诸菩萨等咸作是念。 我应住此供养如来。 教化众生。 是为第六所示现事。 【疏】六先告当机。 佛子。 菩萨摩诃萨。 於兜率天将下生时。 从大摩尼宝藏殿中.放大光明.名善住观察。 照此菩萨当生之处.所托王宫。 其光照已。 诸余菩萨皆共随逐下阎浮提。 若於其家.若其聚落.若其城邑.而现受生。 为欲教化诸众生故。 是为第七所示现事。 【疏】七令辅翼知。 佛子。 菩萨摩诃萨。 於兜率天临下生时。 从天宫殿及大楼阁诸庄严中.放大光明.名一切宫殿清净庄严。 照所生母腹。 光明照已。 令菩萨母安隐快乐。 具足成就一切功德。 其母腹中自然而有广大楼阁。 大摩尼宝而为庄严。 为欲安处菩萨身故。 是为第八所示现事。 【疏】八净所生处。 佛子。 菩萨摩诃萨。 於兜率天临下生时。 从两足下.放大光明.名为善住。 若诸天子及诸梵天.其命将终。 蒙光照触.皆得住寿。 供养菩萨.从初下生.乃至涅盘。 是为第九所示现事。 【疏】九长延天寿。 佛子。 菩萨摩诃萨於兜率天临下生时。 从随好中.放大光明.名曰月庄严。 示现菩萨种种诸业。 时诸人天.或见菩萨住兜率天。 或见入胎。 或见初生。 或见出家。 或见成道。 或见降魔。 或见转法轮。 或见入涅盘。 是为第十所示现事。 【疏】十广现难思。 佛子。 菩萨摩诃萨。 於身.於座.於宫殿.於楼阁中。 放如是等百万阿僧只光明。 悉现种种诸菩萨业。 现是业已。 具足一切功德法故。 从兜率天下生人间。 【疏】结益可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九十六 发布时间:2025-06-28 18:07:3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7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