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一百之三 内容: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六)○第七休舍优婆夷。 寄不退住。 (【钞】寄不退住。 入於无生毕竟空理。 心心常行空无相愿。 止观双运。 缘不能坏。 湛犹澄海。 )文中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 尔时善财童子。 蒙善知识力。 依善知识教。 念善知识语。 於善知识深心爱乐。 作是念言。 因善知识令我见佛。 因善知识令我闻法。 善知识者是我师傅。 示导於我诸佛法故。 善知识者是我眼目。 令我见佛如虚空故。 善知识者是我津济。 令我得入诸佛如来莲华池故。 渐渐南行。 至海潮处。 【疏】中二。 先念前友教。 文有十句。 前五集经者序。 後五正陈所念。 二渐次下。 趣求後友。 并可知。 ○第二见敬咨问中三。 初见。 次敬。 後咨问。 前中二。 先见依报殊胜。 见普庄严园。 众宝垣墙周帀围绕。 一切宝树行列庄严。 一切宝华树。 雨众妙华布散其地。 一切宝香树。 香气氛氲普熏十方。 一切宝鬘树。 雨大宝鬘处处垂下。 一切摩尼宝王树。 雨大摩尼宝徧布充满。 一切宝衣树。 雨种种色衣。 随其所应周帀敷布。 一切音乐树。 风动成音。 其音美妙过於天乐。 一切庄严具树。 各雨珍玩奇妙之物。 处处分布以为严饰。 其地清净无有高下。 於中具有百万殿堂。 大摩尼宝之所合成。 百万楼阁。 阎浮檀金以覆其上。 百万宫殿。 毗卢遮那摩尼宝间错庄严。 一万浴池。 众宝合成。 七宝栏楯周帀围绕。 七宝阶道四面分布。 八功德水湛然盈满。 其水香气如天栴檀。 金沙布底。 水清宝珠周徧间错。 凫雁孔雀.俱枳罗鸟。 游戏其中出和雅音。 宝多罗树周帀行列。 覆以宝网。 垂诸金铃。 微风徐摇恒出美音。 施大宝帐.宝树围绕。 建立无数摩尼宝幢。 光明普照百千由旬。 其中复有百万陂池。 黑栴檀泥凝积其底。 一切妙宝以为莲华敷布水上。 大摩尼华光色照耀。 园中复有广大宫殿名庄严幢。 海藏妙宝以为其地。 毗瑠璃宝以为其柱。 阎浮檀金以覆其上。 光藏摩尼以为庄严。 无数宝王光焰炽然。 重楼挟阁种种庄饰。 阿卢那香王。 觉悟香王。 皆出妙香普熏一切。 其宫殿中复有无量宝莲华座周回布列。 所谓照耀十方摩尼宝莲华座。 毗卢遮那摩尼宝莲华座。 照耀世间摩尼宝莲华座。 妙藏摩尼宝莲华座。 师子藏摩尼宝莲华座。 离垢藏摩尼宝莲华座。 普门摩尼宝莲华座。 光严摩尼宝莲华座。 安住大海藏清净摩尼王宝莲华座。 金刚师子摩尼宝莲华座。 园中复有百万种帐。 所谓衣帐。 鬘帐。 香帐。 华帐。 枝帐。 摩尼帐。 真金帐。 庄严具帐。 音乐帐。 象王神变帐。 马王神变帐。 帝释所着摩尼宝帐。 如是等其数百万。 有百万大宝网弥覆其上。 所谓宝铃网。 宝盖网。 宝身网。 海藏真珠网。 绀瑠璃摩尼宝网。 师子摩尼网。 月光摩尼网。 种种形像众香网。 宝冠网。 宝璎珞网。 如是等其数百万。 有百万大光明之所照耀。 所谓焰光摩尼宝光明。 日藏摩尼宝光明。 月幢摩尼宝光明。 香焰摩尼宝光明。 胜藏摩尼宝光明。 莲华藏摩尼宝光明。 焰幢摩尼宝光明。 大灯摩尼宝光明。 普照十方摩尼宝光明。 香光摩尼宝光明。 如是等其数百万。 常雨百万庄严具。 百万黑栴檀香。 出妙音声。 百万出过诸天曼陀罗华而以散之。 百万出过诸天璎珞以为庄严。 百万出过诸天妙宝鬘带处处垂下。 百万出过诸天众色妙衣.百万杂色摩尼宝妙光普照。 百万天子欣乐瞻仰头面作礼。 百万采女於虚空中投身而下。 百万菩萨恭敬亲近。 常乐闻法。 【疏】有十事庄严。 一宝墙围绕。 二一切宝树下。 林树行列。 三其地下。 堂阁崇丽。 四一万浴池下。 浴沼清华。 五其中复有百万陂下。 映带池流。 六园中复有广大下。 严敷殿座。 即别明善友所坐。 先殿後坐。 可知。 七园中复有下。 罗以帐网。 先帐後网。 八有百万大光下。 耀以光明。 九常雨下。 雨散杂严。 十百万天子下。 凡圣欣敬。 ○二明见正报端严。 时休舍优婆夷坐真金座。 戴海藏真珠网冠。 挂出过诸天真金宝钏。 垂绀青发。 大摩尼网庄严其首。 师子口摩尼宝以为耳璫。 如意摩尼宝王以为璎珞。 一切宝网垂覆其身。 百千亿那由他众生曲躬恭敬。 东方有无量众生来诣其所。 所谓梵天。 梵众天。 大梵天。 梵辅天。 自在天。 乃至一切人及非人。 南西北方。 四维上下。 皆亦如是。 其有见此优婆夷者。 一切病苦悉得除灭。 离烦恼垢。 拔诸见刺。 摧障碍山。 入於无碍清净境界。 增明一切所有善根。 长养诸根。 入一切智慧门。 入一切总持门。 一切三昧门。 一切大愿门。 一切妙行门。 一切功德门。 皆得现前。 其心广大。 具足神通。 身无障碍。 至一切处。 尔时善财童子入普庄严园。 周徧观察。 见休舍优婆夷。 坐於妙座。 【疏】於中四。 一正报殊常。 二百千亿下。 十方云仰。 三其有见此下。 业用难测。 四尔时善财入下。 正见身仪。 ○二设敬。 三咨问法要。 往诣其所。 顶礼其足。 绕无数帀。 白言。 圣者。 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 云何修菩萨道。 我闻圣者善能诱诲。 愿为我说。 【疏】文并可知。 ○第三称赞授法。 畧无称赞。 但有正示法界。 於中四。 一举法门体用。 二穷因浅深。 三显果久如。 四彰法名字。 今初。 休舍告言。 善男子。 我唯得菩萨一解脱门。 若有见闻忆念於我。 与我同住供给我者。 悉不唐捐。 善男子。 若有众生不种善根。 不为善友之所摄受。 不为诸佛之所护念。 是人终不得见於我。 善男子。 其有众生得见我者。 皆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不退转。 善男子。 东方诸佛常来至此。 处於宝座。 为我说法。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一切诸佛悉来至此。 处於宝座。 为我说法。 善男子。 我常不离见佛闻法。 与诸菩萨而共同住。 善男子。 我此大众有八万四千亿那由他。 皆在此园。 与我同行。 悉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其余众生住此园者。 亦皆普入不退转位。 【疏】分二。 先总举体用。 名下当显。 用约不空。 二善男子若有下。 别明胜用。 於中三。 一明益物不空用。 先反後顺。 见皆不退者。 显若得方便。 至不退住故。 二善男子东方下。 诸佛被益用。 以与三宝同住。 故与我住.皆悉不空。 三善男子我此下。 引证不空。 现与同住。 皆不退故。 亦表方便入俗。 则八万尘劳。 皆成波罗蜜故。 ○二穷因浅深。 善财白言。 圣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久近耶。 答言。 善男子。 我忆过去於然灯佛所修行梵行。 恭敬供养。 闻法受持。 次前於离垢佛所。 出家学道。 受持正法。 次前於妙幢佛所。 次前於胜须弥佛所。 次前於莲华德藏佛所。 次前於毗卢遮那佛所。 次前於普眼佛所。 次前於梵寿佛所。 次前於金刚脐佛所。 次前於婆楼那天佛所。 善男子。 我忆过去於无量劫无量生中。 如是次第三十六恒河沙佛所。 皆悉承事恭敬供养。 闻法受持。 净修梵行。 於此已往。 佛智所知。 非我能测。 善男子。 菩萨初发心无有量。 充满一切法界故。 菩萨大悲门无有量。 普入一切世间故。 菩萨大愿门无有量。 究竟十方法界故。 菩萨大慈门无有量。 普覆一切众生故。 菩萨所修行无有量。 於一切刹一切劫中修习故。 菩萨三昧力无有量。 令菩萨道不退故。 菩萨总持力无有量。 能持一切世间故。 菩萨智光力无有量。 普能证入三世故。 菩萨神通力无有量。 普现一切刹网故。 菩萨辩才力无有量。 一音一切悉解故。 菩萨清净身无有量。 悉徧一切佛刹故。 【疏】於中先问後答。 答中二。 先约因缘答。 婆楼那者。 此云水也。 总三十六恒沙者。 近佛既多。 发心已久。 而要言三十六者。 显已过前六位。 位位具修六度。 六六三十六。 皆是恒沙性德。 故云尔耳。 涅盘亦有此数。 後善男子菩萨初发心下。 约心量答。 意显发心。 称法界故。 亦等众生。 众生亦无初际。 从痴有爱。 而菩萨发心。 痴爱无初。 心亦无终故。 ○三显果久近。 亦先问後答。 答中明无齐限故。 不应作久近之问。 文中三。 初反释无齐限。 善财童子言。 圣者。 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言。 善男子。 菩萨不为教化调伏一众生故发菩提心。 不为教化调伏百众生故发菩提心。 乃至不为教化调伏不可说不可说转众生故发菩提心。 不为教化一世界众生故发菩提心。 乃至不为教化不可说不可说转世界众生故发菩提心。 不为教化阎浮提微尘数世界众生故发菩提心。 不为教化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世界众生故发菩提心。 乃至不为教化不可说不可说转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世界众生故发菩提心。 不为供养一如来故发菩提心。 乃至不为供养不可说不可说转如来故发菩提心。 不为供养一世界中次第兴世诸如来故发菩提心。 乃至不为供养不可说不可说转世界中次第兴世诸如来故发菩提心。 不为供养一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世界中次第兴世诸如来故发菩提心。 乃至不为供养不可说不可说转佛刹微尘数世界中次第兴世诸如来故发菩提心。 不为严净一世界故发菩提心。 乃至不为严净不可说不可说转世界故发菩提心。 不为严净一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世界故发菩提心。 乃至不为严净不可说不可说转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世界故发菩提心。 不为住持一如来遗法故发菩提心。 乃至不为住持不可说不可说转如来遗法故发菩提心。 不为住持一世界如来遗法故发菩提心。 乃至不为住持不可说不可说转世界如来遗法故发菩提心。 不为住持一阎浮提微尘数世界如来遗法故发菩提心。 乃至不为住持不可说不可说转佛刹微尘数世界如来遗法故发菩提心。 如是畧说。 不为满一佛誓愿故。 不为往一佛国土故。 不为入一佛众会故。 不为持一佛法眼故。 不为转一佛法轮故。 不为知一世界中诸劫次第故。 不为知一众生心海故。 不为知一众生根海故。 不为知一众生业海故。 不为知一众生行海故。 不为知一众生烦恼海故。 不为知一众生烦恼习海故。 乃至不为知不可说不可说转佛刹微尘数众生烦恼习海故。 发菩提心。 【疏】於中先别明。 二十四句。 初八化生。 次六供佛。 次四严刹。 後六持法。 後如来畧说下。 总显。 ○二顺释无齐限。 欲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严净一切诸佛国土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护持一切诸佛正教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成满一切如来誓愿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往一切诸佛国土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入一切诸佛众会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知一切世界中诸劫次第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知一切众生心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知一切众生根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知一切众生业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知一切众生行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灭一切众生诸烦恼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欲拔一切众生烦恼习海悉无余故发菩提心。 善男子。 取要言之。 菩萨以如是等百万阿僧只方便行故发菩提心。 【疏】亦有别有总。 可知。 ○三总结无尽。 善男子。 菩萨行普入一切法。 皆证得故。 普入一切刹。 悉严净故。 是故善男子。 严净一切世界尽。 我愿乃尽。 拔一切众生烦恼习气尽。 我愿乃满。 【疏】此同初地十无尽句。 众生无尽故。 成佛无期。 若尔。 岂都无成耶。 因此畧辨成不成义。 勒为四句。 一以向约因缘厚薄。 对今无尽。 则有始而无成。 此约悲门。 得果不舍因故。 二以称法界发心故。 不见初相。 方为真成。 则无始而有终。 此约智说。 三悲智合明。 不坏相故。 不妨始终。 前後诸文。 其例非一。 四约称性之谈。 则无终无始。 故天女云。 但以世俗文字数故。 说有三世。 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故下大愿精进夜神云。 不可以生死中长短劫数。 分别菩萨智轮等。 融斯四句.无有障碍。 欲成即念念成。 常成常不成。 无有障碍。 (【钞】故天女云者。 即净名经。 前已引竟。 )○四彰法名字。 善财童子言。 圣者。 此解脱名为何等。 答言。 善男子。 此解脱名离忧安隐幢。 【疏】先问後答。 答云离忧安隐幢者。 此有二义。 一以大悲高显。 所以称幢。 其有见者。 离业惑苦。 不退菩提。 是谓离忧安隐。 二者即智之悲。 涉苦安隐。 即悲之智。 多劫无忧。 双摧生死涅盘。 特出凡小之外。 故名幢矣。 ○第四谦己推胜。 善男子。 我唯知此一解脱门。 如诸菩萨摩诃萨其心如海。 悉能容受一切佛法。 如须弥山。 志意坚固不可动摇。 如善见药。 能除众生烦恼重病。 如明净日。 能破众生无明暗障。 犹如大地。 能作一切众生依处。 犹如好风。 能作一切众生义利。 犹如明灯。 能为众生生智慧光。 犹如大云。 能为众生雨寂灭法。 犹如净月。 能为众生放福德光。 犹如帝释。 悉能守护一切众生。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疏】可知。 ○第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 於此南方海潮之处。 有一国土名那罗素。 中有仙人。 名毗目瞿沙。 汝诣彼问。 菩萨云何学菩萨行。 修菩萨道。 【疏】言海潮之处者。 但约大悲。 摄物无失。 受童真名。 故不异前处。 国名那罗素者。 此云不懒惰。 动刹持刹。 观刹诣刹。 无休息故。 仙人名毗目瞿沙者。 梵言犹畧。 若具。 应云毗目多罗涅惧沙。 此翻名最上无恐怖声。 亦云毗沙摩。 此云无怖畏。 乌多罗。 此云上。 涅瞿婆。 此云出声。 二译大同。 谓常出增上无怖畏声。 安众生故。 彼住文云。 出广大徧满音。 以童真清洁无漏。 故寄仙人表之。 (【钞】彼住文云等者。 即胜进十法中之一句耳。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 绕无数帀。 殷勤瞻仰。 悲泣流泪。 作是思惟。 得菩提难。 近善知识难。 遇善知识难。 得菩萨诸根难。 净菩萨诸根难。 值同行善知识难。 如理观察难。 依教修行难。 值遇出生善心方便难。 值遇增长一切智法光明难。 作是念已。 辞退而行。 【论】此优婆夷者。 表对第六住。 是世间出世间法故。 为回彼出世心多者。 令依满本愿故。 起爱处生死。 爱度众生。 成慈悲行故。 以优婆夷名满愿表之。 以取其志。 养育子孙。 无疲劳故。 表大悲菩萨养育一切法界众生。 若善不善。 曾无舍离。 未曾起不济之心。 化种种身。 未曾舍一众生如毛发许。 恒常对现一切众生前。 种种教诏。 使令成熟故。 此位约回第六住出世心多。 令不断生死。 爱度众生。 犹存爱习。 以优婆夷表之。 故名有行有开发。 第十灌顶中以一分无功智成。 以智生悲。 无有爱习。 以师子幢王女。 慈行童女表之。 此是当十住位中。 调治和会智悲生熟之意。 如上我有八万四千那由他同行眷属。 常居此园。 明以众生八万四千那由他诸烦恼园林。 悉皆与之同行而接引之。 善财问优婆夷发菩提心久近者。 意明求解脱无有久近。 一发即三世一时解脱。 体中无有久近故。 明大悲行中问发心久近者。 意明大慈大悲深厚。 还与众生界住劫久近相似。 若众生界无尽。 大悲愿行无尽。 後问久如成佛。 意亦如之。 且举三十恒河沙为量。 已去唯佛所知。 意不可极也。 解脱名离忧安隐幢者。 此有二义。 一教化众生。 使令离忧。 是菩萨安隐幢。 众生未离生死。 菩萨不自取安隐故。 因化成名。 二菩萨虽达生死性空。 於生死有畏。 未为究竟安隐无忧。 若能入生死教化众生。 达生死众生.及以教化者.总涅盘行。 无出无没。 方名离忧安隐幢故。 此是十住中第七不退住。 方便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约智门中。 五位通治。 约位门中。 偏治世间出世间心多。 大悲心劣。 而令悲智得圆满故。 ○第八毗目仙人。 寄童真住。 六段。 初依教趣求。 (【钞】寄童真住者。 心不生倒。 不起邪魔。 破菩提心故。 )尔时善财童子。 随顺思惟菩萨正教。 随顺思惟菩萨净行。 生增长菩萨福力心。 生明见一切诸佛心。 生出生一切诸佛心。 生增长一切大愿心。 生普见十方诸法心。 生明照诸法实性心。 生普散一切障碍心。 生观察法界无暗心。 生清净意宝庄严心。 生摧伏一切众魔心。 渐渐游行。 至那罗素国。 周徧推求毗目瞿沙。 【疏】趣求中。 初念前友教。 有十二句。 前二总明顺前解行。 後十依前增进胜心。 前四约福。 後六约智。 求友可知。 ○第二见敬咨问。 见一大林。 阿僧只树以为庄严。 所谓种种叶树。 扶疎布濩。 种种华树.开敷鲜荣。 种种果树相续成熟。 种种宝树.雨摩尼果。 大栴檀树.处处行列。 诸沈水树.常出好香。 悦意香树.妙香庄严。 波咤罗树.四面围绕。 尼拘律树.其身耸擢。 阎浮檀树.常雨甘果。 优鉢罗华。 波头摩华。 以严池沼。 时善财童子。 见彼仙人在栴檀树下敷草而坐。 领徒一万。 或着鹿皮。 或着树皮。 或复编草以为衣服。 髻环垂鬓。 前後围绕。 善财见已。 往诣其所。 五体投地。 作如是言。 我今得遇真善知识。 善知识者。 则是趣向一切智门。 令我得入真实道故。 善知识者。 则是趣向一切智乘。 令我得至如来地故。 善知识者。 则是趣向一切智船。 令我得至智宝洲故。 善知识者。 则是趣向一切智炬。 令我得生十力光故。 善知识者。 则是趣向一切智道。 令我得入涅盘城故。 善知识者。 则是趣向一切智灯。 令我得见夷险道故。 善知识者。 则是趣向一切智桥。 令我得度险恶处故。 善知识者。 则是趣向一切智盖。 令我得生大慈凉故。 善知识者。 则是趣向一切智眼。 令我得见法性门故。 善知识者。 则是趣向一切智潮。 令我满足大悲水故。 作是语已。 从地而起。 绕无量帀。 合掌前住。 白言。 圣者。 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 云何修菩萨道。 我闻圣者善能诱诲。 愿为我说。 【疏】有三。 先见。 次敬。 後咨问。 今初分二。 先见依报。 树名波吒罗者。 正如此方楸树。 尼拘律者。 如此方柳树。 子似枇杷。 余如音义。 後时善财童子见彼下。 见正报。 领徒一万者。 表万行故。 二善财见已下。 设敬称赞。 於中三。 先身敬。 次言赞。 见夷险者。 涅盘为夷平。 生死为险难。 又二皆为险。 不住为夷。 余可知。 後作是语已下。 重明身敬。 将欲问故。 三白言圣者下。 咨问法要。 ○第三称赞授法中二。 先称赞法器。 後正授法要。 今初。 时毗目瞿沙顾其徒众而作是言。 善男子。 此童子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 此童子普施一切众生无畏。 此童子普与一切众生利益。 此童子常观一切诸佛智海。 此童子欲饮一切甘露法雨。 此童子欲测一切广大法海。 此童子欲令众生住智海中。 此童子欲普发起广大悲云。 此童子欲普雨於广大法雨。 此童子欲以智月普照世间。 此童子欲灭世间烦恼毒热。 此童子欲长含识一切善根。 时诸仙众闻是语已。 各以种种上妙香华散善财上。 投身作礼。 围绕恭敬。 作如是言。 今此童子必当救护一切众生。 必当除灭诸地狱苦。 必当永断诸畜生道。 必当转去阎罗王界。 必当关闭诸难处门。 必当乾竭诸爱欲海。 必令众生永灭苦蕴。 必当永破无明黑暗。 必当永断贪爱系缚。 必以福德大轮围山围绕世间。 必以智慧大宝须弥显示世间。 必当出现清净智日。 必当开示善根法藏。 必使世间明识险易。 时毗目瞿沙告羣仙言。 善男子。 若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必当成就一切智道。 此善男子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当净一切佛功德地。 【疏】於中四。 一总赞发心。 视徒众者。 令敬学故。 次善男子此童子下。 别赞发心之相。 三时诸仙众下。 眷属敬赞。 言险易者。 易亦平也。 四时毗目下。 述赞结果。 ○第二正授法要。 时毗目瞿沙告善财童子言。 善男子。 我得菩萨无胜幢解脱。 善财白言。 圣者。 无胜幢解脱境界云何。 时毗目仙人。 即申右手摩善财顶。 执善财手。 即时善财自见其身。 往十方十佛刹微尘数世界中。 到十佛刹微尘数诸佛所。 见彼佛刹及其众会。 诸佛相好种种庄严。 亦闻彼佛随诸众生心之所乐而演说法。 一文一句皆悉通达。 各别受持无有杂乱。 亦知彼佛以种种解净治诸愿。 亦知彼佛以清净愿成就诸力。 亦见彼佛随众生心所现色相。 亦见彼佛大光明网种种诸色清净圆满。 亦知彼佛无碍智慧大光明力。 又自见身於诸佛所。 经一日夜。 或七日夜。 半月一月。 一年十年。 百年千年。 或经亿年。 或阿庾多亿年。 或那由他亿年。 或经半劫。 或经一劫。 百劫千劫。 或百千亿。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 尔时善财童子。 为菩萨无胜幢解脱智光明照故。 得毗卢遮那藏三昧光明。 为无尽智解脱三昧光明照故。 得普摄诸方陀罗尼光明。 为金刚轮陀罗尼门光明照故。 得极清净智慧心三昧光明。 为普门庄严藏般若波罗蜜光明照故。 得佛虚空藏轮三昧光明。 为一切佛法轮三昧光明照故。 得三世无尽智三昧光明。 时彼仙人放善财手。 善财童子即自见身。 还在本处。 时彼仙人告善财言。 善男子。 汝忆念耶。 善财言。 唯。 此是圣者善知识力。 【疏】文中有六。 初示法名体。 童真净智。 变化自在。 高出功用之表。 所以名幢。 相惑不动。 故云无胜。 即此摧惑。 亦名幢义。 二善财白言下。 徵其境界。 三时毗目下。 授令证知。 摩顶显加持之相。 执手表授与之义。 相摄有力故。 所见可知。 (【钞】执手表授与之义。 约教相说。 言相摄有力者。 约义理说。 上通诸教。 此在华严。 知识有力。 善财无力。 力摄无力。 故因知识。 令善财见。 善财有力。 则仙人无力。 力摄无力。 仙人所证。 善财皆得。 故云相摄有力。 )四尔时善财童子为菩萨无胜下。 得解脱益。 文有十句五对。 谓为五法照。 得五种益。 能照皆是无胜幢之别名。 然初对为总。 余四为别。 展转相生。 且初总对。 由见彼真智作用。 即知是法界体上。 寂而徧照。 故云三昧光明。 二即上所得三昧光明。 乃是能照之智。 作用无尽之寂照。 故得所照十方。 智总持之。 明监无遗。 三即上总持。 以智为体。 坚利圆满。 由得此故。 能令自心。 障净智明。 为寂照之光。 四得上净智般若。 则无行不严。 无德不备。 为庄严藏。 此光照心。 能照如来法性空中。 包含圆满。 正受现前。 五上虚空藏轮。 即一切佛法圆满寂照。 以此照心。 则智穷三世无尽法源。 此约展转释。 若约能照。 皆是总中别义。 则不相蹑。 义不异前。 而其所得。 即三昧中事。 五时彼仙人放善财下。 明舍加持。 所作讫故。 还在本处者。 不移本处而徧十方。 处既还本。 时亦多劫未逾一日。 故近远无碍。 念劫圆融。 皆圆教善友法门之力。 是以善财一生能办多劫之行。 普贤位内。 或经不可说劫。 非但三只。 皆法力加持。 不应以时以处。 定斯玄旨。 六时彼仙人告下。 明言承领。 可知。 (是以善财一生能辨多劫之行者。 既善友力。 眴息之间。 或有佛所.见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 修行不倦。 何得一生不经多劫。 仙人之力.长短自在故.如王质遇仙之碁。 才看斧柯烂。 已经三岁。 尚谓食顷。 既能以长为短。 亦能以短为长。 如周穆随於幻人。 虽经多年。 实唯眴息。 故结云。 不应以短长之时。 广狭之处。 定其旨也。 )○第四谦己推胜。 仙人言。 善男子。 我唯知此菩萨无胜幢解脱。 如诸菩萨摩诃萨。 成就一切殊胜三昧。 於一切时而得自在。 於一念顷出生诸佛无量智慧。 以佛智灯而为庄严。 普照世间。 一念普入三世境界。 分形徧往十方国土。 智身普入一切法界。 随众生心普现其前。 观其根行而为利益。 放净光明甚可爱乐。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彼殊胜愿。 彼庄严刹。 彼智境界。 彼三昧所行。 彼神通变化。 彼解脱游戏。 彼身相差别。 彼音声清净。 彼智慧光明。 ○第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 於此南方。 有一聚落。 名伊沙那。 有婆罗门名曰胜热。 汝诣彼问。 菩萨云何学菩萨行。 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欢喜踊跃。 顶礼其足。 绕无数帀。 殷勤瞻仰。 辞退南行。 【疏】伊沙那者。 此云长直。 谓里巷径永。 表善知三际故长。 善知胜义故直。 婆罗门胜热者。 於五热中。 成胜行故。 表体烦恼热。 成胜德故。 不染烦恼。 成净行故。 【论】问。 此位见仙人何意。 答曰。 此有二义。 一表智净如仙。 为明此位无功智现。 无染如仙。 二为无功智现。 以大悲行。 能同异道同事接生。 其居处林树庄严。 明阴覆利物。 池沼莲华庄严。 明慈悲处世无染行。 仙人於栴檀树下敷草而坐。 表智树覆阴。 熏戒定慧解脱知见香徧周法界。 敷草而坐。 明无功之智。 能善治贪乱。 明少欲之相。 鹿皮草衣。 示行少欲知足。 髻鬟垂鬓者。 无功之智圆满。 如是徒众前後围绕者。 明主伴万行圆满。 善财见已往诣其所五体投地者。 明敬法重人之礼。 又表以五尘之境。 皆归智地。 叹言真善知识。 真善知识者。 无功之智。 本自真故。 无胜幢解脱者。 明此位无功用智。 地自徧周。 利益一切众生。 摧破烦恼。 无有断绝。 下位不如。 故云无胜幢。 仙人以手摩善财顶者。 示以安慰。 接善财手者。 表引接也。 善财自见其身。 往诣十方十佛刹微尘数世界中。 及到十佛刹微尘数佛所者。 明会智境徧周也。 凡至十住中第八住。 十地中第八地。 皆须诸佛圣者灌顶。 劝发加持。 及第十灌顶住。 第十法云地。 总须诸佛灌顶加持故。 若不加持。 或时滞寂。 或不了佛境界故。 无能自进。 为创初不达佛无功用智之境界故。 已下见佛境界。 如经具明。 阿庾多者。 此方一兆之数。 那由他者。 此方一亿。 仙人放善财手。 善财即见自身还本处。 明以智力加持入法。 既得法已。 自力常然。 虽复圣者舍其加持。 一见。 见无有异故。 如舟济渡於岸。 不可负舟而行。 此是童真住。 明创初童蒙。 入真无功智之境界。 以愿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明此位无功智现。 恐当滞寂。 以大愿门兴其智用故。 又令念本愿。 广度众生。 有此节级。 以法防之。 令不滞故。 以智门中。 诸位通治。 约位门中。 此位会七住中悲行。 第八住中无功之智。 以大愿波罗蜜兴作。 令使智悲。 任用自在。 ○第九胜热善友。 寄王子住。 文亦有六。 一依教趣入。 (【钞】寄王子住者。 从法王教。 生於正解。 当绍佛位故。 )尔时善财童子。 为菩萨无胜幢解脱所照故。 住诸佛不思议神力。 证菩萨不思议解脱神通智。 得菩萨不思议三昧智光明。 得一切时熏修三昧智光明。 得了知一切境界。 皆依想所住三昧智光明。 得一切世间殊胜智光明。 於一切处悉现其身。 以究竟智说无二无分别平等法。 以明净智普照境界。 凡所闻法皆能忍受。 清净信解。 於法自性决定明了。 心恒不舍菩萨妙行。 求一切智永无退转。 获得十力智慧光明。 勤求妙法常无厌足。 以正修行入佛境界。 出生菩萨无量庄严。 无边大愿悉已清净。 以无穷尽智知无边世界网。 以无怯弱心度无量众生海。 了无边菩萨诸行境界。 见无边世界种种差别。 见无边世界种种庄严。 入无边世界微细境界。 知无边世界种种名号。 知无边世界种种言说。 知无边众生种种解。 见无边众生种种行。 见无边众生成熟行。 见无边众生差别想。 念善知识渐次游行。 至伊沙那聚落。 【疏】於中二。 初证前。 後趣後。 前中二。 初显证所因。 後住诸佛下。 正明证益。 於中二。 先得自分益。 後求一切智下。 得胜进益。 及於趣後。 文并可知。 ○第二见敬咨问。 见彼胜热。 修诸苦行求一切智。 四面火聚犹如大山。 中有刀山高峻无极。 登彼山上投身入火。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 合掌而立。 作如是言。 圣者。 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 云何修菩萨道。 我闻圣者善能诱诲。 愿为我说。 【疏】於中三。 先见苦行。 四面火聚者。 更加头上有日。 即五热炙身。 今但云四者。 四句般若。 皆烧惑薪故。 中有刀山者。 无分别智。 最居中道。 无不割故。 高而无上。 难可登故。 故智论云。 般若波罗蜜。 犹如大火聚。 四边不可取。 远离於四句。 四句即四边。 取则烧人。 离则成智。 又火有四义。 一烧烦恼薪。 二破无明暗。 三成熟善根。 四照现证理。 投身入火者。 从无分别智。 徧入四句。 皆无滞故。 又释。 刀是断德。 无不割故。 火是智德。 无不照故。 投身下者。 障尽证理故。 即刀山为能证。 火聚为所证。 故此火等。 即是法门。 不须别表。 现所用故。 称性事故。 此为甚深难解。 不可轻尔。 二敬。 三问。 文并可知。 ○第三正示法界有六。 一示法劝修。 二疑惮不受。 三胜缘劝引。 四疑尽悔愆。 五诫劝见容。 六依教修证。 今初。 婆罗门言。 善男子。 汝今若能上此刀山。 投身火聚。 诸菩萨行悉得清净。 【疏】然刀山不可执。 火聚不可取。 若能不住无分别智。 徧入四句。 则远离四谤。 不滞空有。 何行不成。 所以要令入者。 破其见心。 令解菩萨深密法故。 顺相易解。 逆相难知故。 此中示於邪见。 无厌足王示瞋。 婆须蜜女示贪。 显三毒相。 并有正法故。 然有五义。 一当相即空。 空故是道。 非谓此三.即是佛法。 诸部般若。 其文非一。 (【钞】诸部般若其文非一。 文中广说三毒。 四倒。 悉皆清净。 广说贪欲瞋痴。 性皆空寂。 )二约幻用摄生。 亦非即是。 如净名云。 行於非道。 先以欲钩牵。 後令入佛智等。 (如净名行於非道者。 即第二经佛道品。 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 菩萨云何通达佛道。 维摩诘言。 菩萨行於非道。 是为通达佛道。 又问。 云何行於非道通达佛道。 答曰。 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 至於地狱。 无诸罪垢。 至於畜生。 无有无明憍慢等过。 至於饿鬼而具足佛法。 乃至示行瞋恚而常慈愍。 皆言示行。 即幻用摄生。 又云。 何为如来种。 文殊答云。 有身为种。 无明有爱为种。 贪恚痴为种等。 结云。 六十二见。 一切烦恼。 皆是佛种。 曰。 何谓也。 答曰。 若见无为入正位者。 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譬如高原陆地。 不生莲华等。 皆菩萨幻用化生。 言先以欲钩牵者。 亦是此品。 净名答普现色身之要言也。 经云。 示受於五欲。 亦复现行禅。 令魔心愦乱。 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莲华。 是可为希有。 在欲而行禅。 希有亦如是。 或现作淫女。 引诸好色者。 先以欲钩牵。 後令入佛智。 既言现作。 明知幻用。 )三在惑用心。 如俗流辈。 此在观心为道。 亦非即道。 (三在惑用心者。 以是俗流。 带妻挟子。 是其常业。 未能舍事。 事上用心。 令了性空。 但我妄念。 未得自在。 非以为是。 令惑渐薄。 便能远离。 上经亦云。 菩萨在家。 与妻子俱。 未曾暂舍一切智心等。 )四留惑润生。 长菩萨道。 亦非即是。 如净名云。 不入生死大海。 则不能得一切智宝等。 五当相即道。 不同前四。 不思议故。 无行经云。 淫欲即是道。 恚痴亦复然。 如是三法中。 具一切佛法。 亦斯义矣。 (五当相即道。 是道体故。 理无二味故。 无有一法非佛法故。 不思议故者。 总相叹也。 不可作欲等思故。 引无行经文。 前曾一用。 取欲空性。 则用初义。 今取即道。 亦如智论第七。 喜根菩萨。 为於胜意菩萨而说偈言。 淫欲即是道。 恚痴亦复然。 如是三事中。 无量诸佛道。 若有人分别。 淫怒痴及道。 是人去佛远。 譬如天与地。 道及淫怒痴。 是一法平等。 若人闻怖畏。 去佛道甚远。 淫法不生灭。 不能令心恼。 若人计吾我。 淫将入恶道。 见有无异行。 是不离无有。 若知有无等。 超胜成佛道。 都说七十余偈。 皆即道也。 喜根於今现在东方。 过十亿佛土作佛。 其国土亦号宝藏。 佛号光喻日月王。 文殊言。 胜意比丘。 我身是也。 尔时不信。 受无量苦。 佛问。 闻偈得何益。 答。 能毕众苦。 世世利根。 解深妙法等。 )○二疑惮不受。 时善财童子。 作如是念。 得人身难。 离诸难难。 得无难难。 得净法难。 得值佛难。 具诸根难。 闻佛法难。 遇善人难。 逢真善知识难。 受如理正教难。 得正命难。 随法行难。 此将非魔。 魔所使耶。 将非是魔险恶徒党。 诈现菩萨善知识相。 而欲为我作善根难。 作寿命难。 障我修行一切智道。 牵我令入诸恶道中。 欲障我法门。 障我佛法。 【疏】疑惮不受。 非惜身命。 恐失道缘。 示智未深。 故生此念。 文中先明道缘难具。 於中离诸难者。 非佛前後等。 得无难者。 非生聋等。 具诸根者。 谓信进等。 後此将非下。 正疑魔坏。 ○三胜缘劝引。 作是念时。 十千梵天在虚空中作如是言。 善男子。 莫作是念。 莫作是念。 今此圣者。 得金刚焰三昧光明。 发大精进。 度诸众生。 心无退转。 欲竭一切贪爱海。 欲截一切邪见网。 欲烧一切烦恼薪。 欲照一切惑稠林。 欲断一切老死怖。 欲坏一切三世障。 欲放一切法光明。 善男子。 我诸梵天多着邪见。 皆悉自谓是自在者。 是能作者。 於世间中我是最胜。 见婆罗门五热炙身。 於自宫殿心不乐着。 於诸禅定不得滋味。 皆共来诣婆罗门所。 时婆罗门以神通力示大苦行。 为我说法。 能令我等灭一切见。 除一切慢。 住於大慈。 行於大悲。 起广大心。 发菩提意。 常见诸佛。 恒闻妙法。 於一切处心无所碍。 【疏】劝引中。 有十三众。 各述曾为胜热化益。 故劝勿疑。 初一即色界梵天。 多是初禅。 文中有三。 一总劝莫疑。 二今此下。 彰其本意。 智慧坚利.犹如金刚。 烧诸惑薪。 发诸智焰。 烧而常寂。 为三昧光。 三善男子下。 自述蒙益。 梵王最初生此。 余众念而後生。 故生邪见。 复有十千诸魔在虚空中。 以天摩尼宝散婆罗门上。 告善财言。 善男子。 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 其火光明映夺於我。 所有宫殿诸庄严具皆如聚墨。 令我於中不生乐着。 我与眷属来诣其所。 此婆罗门为我说法。 令我及余无量天子诸天女等。 皆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复有十千自在天王。 於虚空中各散天华。 作如是言。 善男子。 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 其火光明映夺我等所有宫殿。 诸庄严具皆如聚墨。 令我於中不生爱着。 即与眷属来诣其所。 此婆罗门为我说法。 令我於心而得自在。 於烦恼中而得自在。 於受生中而得自在。 於诸业障而得自在。 於诸三昧而得自在。 於庄严具而得自在。 於寿命中而得自在。 乃至能於一切佛法而得自在。 复有十千化乐天王。 於虚空中作天音乐。 恭敬供养。 作如是言。 善男子。 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 其火光明照我宫殿。 诸庄严具及诸采女。 能令我等不受欲乐。 不求欲乐。 身心柔软。 即与众俱来诣其所。 时婆罗门为我说法。 能令我等心得清净。 心得明洁。 心得纯善。 心得柔软。 心生欢喜。 乃至令得清净十力清净之身。 生无量身。 乃至令得佛身佛语佛声佛心。 具足成就一切智智。 复有十千兜率天王。 天子天女无量眷属。 於虚空中雨众妙香。 恭敬顶礼。 作如是言。 善男子。 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 令我等诸天及其眷属。 於自宫殿无有乐着。 共诣其所闻其说法。 能令我等不贪境界。 少欲知足。 心生欢喜。 心得充满。 生诸善根。 发菩提心。 乃至圆满一切佛法。 复有十千三十三天。 并其眷属天子天女前後围绕。 於虚空中雨天曼陀罗华。 恭敬供养。 作如是言。 善男子。 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 令我等诸天。 於天音乐不生乐着。 共诣其所。 时婆罗门为我等说一切诸法无常败坏。 令我舍离一切欲乐。 令我断除憍慢放逸。 令我爱乐无上菩提。 又善男子。 我当见此婆罗门时。 须弥山顶六种震动。 我等恐怖。 皆发菩提心.坚固不动。 【疏】次五欲天。 复有十千龙王。 所谓伊那跋罗龙王。 难陀优波难陀龙王等。 於虚空中.雨黑栴檀。 无量龙女奏天音乐。 雨天妙华及天香水。 恭敬供养。 作如是言。 善男子。 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 其火光明普照一切诸龙宫殿。 令诸龙众离热沙怖。 金翅鸟怖。 灭除瞋恚。 身得清凉。 心无垢浊。 闻法信解。 厌恶龙趣。 以至诚心悔除业障。 乃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 住一切智。 复有十千夜叉王。 於虚空中以种种供具。 恭敬供养此婆罗门。 及以善财。 作如是言。 善男子。 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 我及眷属。 悉於众生发慈愍心。 一切罗刹鸠盘茶等亦生慈心。 以慈心故。 於诸众生无所恼害而来见我。 我及彼等於自宫殿不生乐着。 即与共俱来诣其所。 时婆罗门即为我等如应说法。 一切皆得身心安乐。 又令无量夜叉罗刹鸠盘茶等。 发於无上菩提之心。 复有十千乾闼婆王。 於虚空中作如是言。 善男子。 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 其火光明照我宫殿。 悉令我等受不思议无量快乐。 是故我等来诣其所。 此婆罗门为我说法。 能令我等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复有十千阿修罗王。 从大海出。 住在虚空。 舒右膝轮。 合掌前礼。 作如是言。 善男子。 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 我阿修罗所有宫殿。 大海大地悉皆震动。 令我等舍憍慢放逸。 是故我等来诣其所。 从其闻法舍离谄诳。 安住忍地。 坚固不动。 圆满十力。 复有十千迦楼罗王。 勇力持王而为上首。 化作外道童子之形。 於虚空中唱如是言。 善男子。 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 其火光明照我宫殿。 一切震动皆悉恐怖。 是故我等来诣其所。 时婆罗门即为我等如应说法。 令修习大慈。 称赞大悲。 度生死海。 於欲泥中拔济众生。 叹菩提心。 起方便智。 随其所宜调伏众生。 复有十千紧那罗王。 於虚空中唱如是言。 善男子。 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 我等所住宫殿诸多罗树。 诸宝铃网。 诸宝缯带。 诸音乐树。 诸妙宝树。 及诸乐器。 自然而出佛声法声。 及不退转菩萨僧声。 愿求无上菩提之声。 云某方某国。 有某菩萨发菩提心。 某方某国有某菩萨修行苦行。 难舍能舍。 乃至清净一切智行。 某方某国有某菩萨往诣道场。 乃至某方某国有某如来作佛事已而般涅盘。 善男子。 假使有人以阎浮提一切草木末为微尘。 此微尘数.可知边际。 我宫殿中宝多罗树.乃至乐器。 所说菩萨名。 如来名。 所发大愿。 所修行等。 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善男子。 我等以闻佛声。 法声。 菩萨僧声。 生大欢喜。 来诣其所。 时婆罗门即为我等如应说法。 令我及余无量众生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疏】次六杂类。 复有无量欲界诸天。 於虚空中以妙供具恭敬供养。 唱如是言。 善男子。 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 其火光明。 照阿鼻等一切地狱。 诸所受苦悉令休息。 我等见此火光明故。 心生净信。 以信心故。 从彼命终生於天中。 为知恩故而来其所。 恭敬瞻仰。 无有厌足。 时婆罗门为我说法。 令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疏】十三欲界诸天众。 然此欲界。 即是一类从地狱出者。 义通六天。 及前夜摩。 四王。 前所不列。 皆在其中。 ○第四疑尽悔愆。 尔时善财童子。 闻如是法。 心大欢喜。 於婆罗门所。 发起真实善知识心。 头顶礼敬。 唱如是言。 我於大圣善知识所。 生不善心。 唯愿圣者。 容我悔过。 ○第五诫劝见容。 时婆罗门。 即为善财而说颂言。 若有诸菩萨 顺善知识教 一切无疑惧 安住心不动当知如是人 必获广大利 坐菩提树下 成於无上觉【疏】上疑。 谓拣其真伪。 此劝。 谓显其实德。 魔亦能为现劝。 何故闻即疑除。 以此善友。 前友指来。 况劝中正说。 非魔能作。 善财亦得超魔之眼故。 若尔。 何以生疑。 以显法故。 如第八地中佛之七劝。 纵佛不劝。 岂容趣寂。 又为後代之轨。 令审察故。 ○第六依教修证。 尔时善财童子。 即登刀山。 自投火聚。 未至中间。 即得菩萨善住三昧。 才触火焰。 又得菩萨寂静乐神通三昧。 善财白言。 甚奇圣者。 如是刀山及大火聚。 我身触时。 安隐快乐。 【疏】於中二。 初正修证。 未至得善住三昧者。 上不依山。 下不依火。 正处於空。 即显般若。 离於二边。 无所住故。 名为善住。 寂静乐神通三昧者。 亲证般若实体。 即性净涅盘。 故云寂静乐。 而大用无涯。 故云神通。 触者。 亲证也。 故净名云。 受诸触如智证。 二善财白言下。 自陈所得。 显後得起说。 (【钞】故净名云。 受诸触如智证者。 即迦叶章中。 谓智证实相。 则触而非触。 触而非触。 受触当然。 心境两冥。 名为亲证。 )○第四谦己推胜。 时婆罗门告善财言。 善男子。 我唯得此菩萨无尽轮解脱。 如诸菩萨摩诃萨大功德焰。 能烧一切众生见惑令无有余。 必不退转。 无穷尽心。 无懈怠心。 无怯弱心。 发如金刚藏那罗延心。 疾修诸行无迟缓心。 愿如风轮普持一切。 精进大誓皆无退转。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疏】谦中云无尽轮者。 有二义。 一智轮摧惑。 照其本源。 无可尽故。 二反常智用。 用周法界无有尽故。 圆转不已。 所以名轮。 推胜可知。 ○第五指示後友。 善男子。 於此南方。 有城名师子奋迅。 中有童女名曰慈行。 汝诣彼问。 菩萨云何学菩萨行。 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 绕无数帀。 辞退而去。 【疏】师子奋迅者。 师子幢王所居。 表振动照耀。 住持世界。 自在无畏故。 慈行童女者。 知众生根。 令其调伏。 慈为行故。 智中生悲。 便能处世无染。 是谓童女。 以学如来十种智故。 【论】婆罗门示行此行时。 随诸众生。 总见行门。 各自差别。 约表法中。 刀山是法王子住中力波罗蜜。 智慧为体。 成修行者。 达生死苦难。 但见法界性解脱。 须得无有怖畏。 方堪力用自在。 火焰是金刚智之光明。 亦名金刚三昧。 如上诸天。 已说菩萨无尽轮解脱者。 意明法王子住。 得法师位。 以此一行。 随诸众生乐欲不同。 各见说法。 及行门无尽差别。 明称众生根圆满。 故名无尽轮。 此是法王子住。 以力波罗蜜为主。 余九为伴。 以约智门中。 以五位通治。 约位门中。 治说法不自在障。 令得自在。 同十地中第九地。 从此果行修行。 至第九善慧地功熟。 仿此十住中本果。 还以法界体普光明智为大用。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一百之三 发布时间:2025-06-29 12:02:5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7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