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纂要卷第一百之十七 内容: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撰别行疏 终南山圭峯草堂寺沙门宗密述随疏钞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将释此经。 大分四段。 第一总标大部名意。 第二归敬请加。 第三开章释文。 第四庆赞回向。 初中又四。 第一通叙法界为佛法大宗。 第二大方广佛华严经者下。 别叹此经以申旨趣。 第三然玄籍百千下。 教起由致庆遇希奇。 第四大方广者下。 畧释总题令知纲要。 最初便叙法界者。 以是此经之所宗故。 又是诸经之通体故。 又是诸法之通依故。 一切众生迷悟本故。 一切诸佛所证穷故。 诸菩萨行自此生故。 故初顿说。 不同诸家有渐次也。 谓权实不同。 随宗异故。 文中有三。 一约法以明。 二约人以显。 三法喻结叹。 今初。 (【校】案下疏文大分四段。 第一总标大部名意.即系序文。 故纂要於首节特标序曰二字。 此下两卷疏文。 纂要原均顶格。 钞文均单行另起。 与前後各卷体例逈异。 令将疏文概低一格.并加标【疏】字.以免淆乱经文。 钞文亦依本书通例。 一律改为夹注。 )【疏】序曰。 大哉真界。 万法资始。 包空有而绝相。 入言象而无迹。 妙有得之而不有。 真空得之而不空。 生灭得之而真常。 缘起得之而交映。 (【钞】文二。 初一句总标体性。 二别明体相。 今初大哉真界者。 兼下句。 借周易乾卦文势用之。 彼彖辞云。 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 乃统天。 谓乾卦有四德。 即元亨利贞。 以乾是卦名。 元是卦德。 以是其首德。 故连乾称之云。 大哉乾元者。 阳气昊大。 乾体广远。 又以元大始生万物。 故云大哉万物资始。 乾元称广大之义者。 以万象之物。 皆资乾元而得生始。 所以得称广大。 乃统天者。 以其至健而为物始。 以此能统领於天也。 天是有形之物。 以其至健。 能总统有形。 是乾元之德也。 今此则借初二句文势。 而所宗不同。 彼指乾元。 此明真界。 彼指万物。 不过天地之内。 此言万法。 总该世出世间。 故不同也。 言大哉者。 是发语之端。 仰叹之辞也。 真界者。 即真如法界。 法界类虽多种。 统而示之。 但唯一真法界。 即诸佛众生本源清净心也。 故下立宗云。 统唯一真法界。 即是一心。 又起信云。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即摄一切世出世间法。 权教以八识为心。 一向有为生灭。 不得为体。 今明一法界心。 准起信论。 於此一心。 方开真如生灭二门。 此明心即一真法界。 故此总标为体性也。 两宗心义。 下当广明。 )(○万法资始下。 二别明体相也。 於中三。 一明为诸法本。 二明包徧离情。 三明妙用自在。 今初。 资者。 假藉之义。 无有一法不是本心所现。 无有一法不是真界缘起。 无有一法先於法界。 由是万法资假真界而得初始生起也。 然一法界心成诸法者。 总有二门。 一性起门。 二缘起门。 关键中约亲疏也。 性起者。 性.即上句真界。 起.即下句万法。 谓法界性。 全体起为一切诸法也。 法相宗说真如一向凝然不变。 故无性起义。 此宗所说真性。 湛然灵明。 全体即用。 故法尔常为万法。 法尔常自寂然。 寂然是全万法之寂然。 故不同虚空断空顽凝而已。 万法是全寂然之万法。 故不同徧计倒见定相之物。 壅隔质碍。 既世出世间一切诸法。 全是性起。 则性外更无别法。 所以诸佛与众生交彻。 净土与秽土融通。 法法皆彼此互收。 尘尘悉包含世界。 相即相入。 无碍熔融。 具十玄门。 重重无尽。 良由全是性起也。 纵诸缘互相资发。 就此门中。 缘起亦成性起。 约此义故。 诸佛常普徧一一尘中说华严法界。 永无休息。 故晋经有性起品也。 二缘起门有二。 一染缘起。 二净缘起。 染者。 谓诸众生。 中虽全有如上真性。 及性所起过尘沙之善法。 良由迷之。 不自证得。 便颠倒徧计。 别执过尘沙之恶法。 故云染缘也。 释此便为二门。 一无始根本。 二展转枝末。 根本者。 谓独头无明也。 言独头者。 迷本无因。 横从空起。 不同余法展转相因。 此复有二。 一迷真。 二执妄。 迷真者。 不识自体法身真智故。 十地品云。 於第一义谛不了。 故曰无明。 执妄者。 即不识本自身心。 即法尔自然。 别执妄心。 及一切质碍诸法也。 故圆觉经云。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故名无明也。 二展转枝末者。 有三种。 一由前独头无明故。 起种种烦恼。 二由烦恼故。 造种种业。 三由业成故。 受六道种种生死诸苦果。 故佛名经云。 独头无明为烦恼种。 又云。 此三障者。 更相由藉。 因烦恼故以起恶业。 恶业因缘。 故得苦果。 一从无明起烦恼者。 唯说烦恼粗相。 即贪瞋痴。 谓既妄认四大五蕴为自身心。 即自然贪一切荣乐之事。 欲以润之。 瞋一切违情之境.恐损害之。 愚痴之情。 种种计校。 如上烦恼。 皆由执妄而起也。 二从烦恼造业者。 既贪瞋猛盛。 即造十恶等业。 或贪来生富乐之报。 造诸善业。 或厌下苦粗障。 欣上净妙离。 修四禅八定不动业。 由迷第一义故。 善。 恶。 不动。 俱是有漏染业也。 三从业受报者。 然声响形影之报。 纤毫不差。 由前恶业成。 则有地狱饿鬼畜生种种苦报。 由前善业成。 则有四洲及六欲天等种种乐报。 由前不动业成。 则有色界四禅。 无色四空等种种差别之报。 所受苦乐之身.是别业正报。 所居胜劣器界.是共业依报。 既未返本还源。 并非究竟。 由是三界五道。 妙高铁围。 四海七金。 日月水陆。 山河大地。 万象森罗。 丘陵坑坎。 杂秽充满。 十方各各差别。 乃至三千大千世界。 如是无量无边品类。 有情。 即生老病死。 器界。 即成住坏空。 劫劫生生。 迁流不绝。 皆是染缘起也。 故大经云。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又不增不减经云。 法身流转五道。 名曰众生。 胜鬘经云。 不染而染。 起信论云。 无明熏真如。 成诸染法等。 二净缘起者。 亦有二义。 一分净。 二圆净。 分净有三。 一声闻。 二缘觉。 三权教六度菩萨。 且声闻者。 谓有众生。 闻小乘教。 知前三界不安。 皆如火宅。 厌患心生。 欲求出离。 修五停心观七方便等。 断四谛下分别烦恼。 得初果。 进修渐断俱生烦恼。 乃至证阿罗汉果。 即四果四向是也。 缘觉者。 亦由知前三界过患。 根性猛利。 遇缘见性。 成辟支佛。 於中有麟角部行之异。 然上二乘。 唯除我执。 未除法执。 唯断烦恼障。 未断所知障。 唯证生空。 未证法空。 故云分净。 权教菩萨等者。 闻定五种性。 定三乘教。 信唯识理。 不执我法。 发三心四愿。 修六度万行。 断二障。 证二空。 即三贤十圣。 若身若智。 及诸功德。 并所居国土也。 言分净者。 以未闻圆顿实教。 但守所习权宗。 权宗毕竟无有实果。 故出现品云。 假使有诸菩萨。 於百千亿那由他劫。 具修六波罗蜜。 及三十七菩提分法。 若未闻此不思议大威德法门。 或时闻已。 不信不顺。 不悟不入。 不得名为真实菩萨。 即知若守权宗。 定无称性究竟之果也.良由但云圣净凡不净。 断障後方净。 未断时不净。 秽土不净。 别有净土等。 故云分净。 权实两宗不同。 如大疏玄谈中广辨也。 二圆净者。 亦有二门。 一顿悟。 二渐修。 顿悟者。 翻前根本无明也。 谓有圆机。 闻此圆教。 知一切众生皆如来藏。 无别八识生灭之种。 烦恼生死。 即是菩提涅盘。 一切国土。 染相本空。 无非净土。 初发心时。 便成阿耨菩提。 见一切众生。 皆亦如是。 故出现品云。 菩萨应知自心。 念念常有佛成正觉。 如自心。 一切众生心。 亦复如是。 准此义故。 即顿悟时。 彻於法界。 若自若他。 唯见清净。 不见更有染法也。 既不迷真执妄。 故云翻前无明。 渐修者。 谓虽圆顿悟解。 而多劫已成颠倒妄执。 习已性成。 难为顿尽。 故须背习修行。 契合本性。 此复有二。 一离过。 二成德。 离过者。 翻前展转枝末三障也。 既自识真净法身。 灵鉴真心。 即不妄认四大缘虑之躯。 本因烦恼而为此身。 既不认此身。 即贪瞋自息。 贪瞋既息。 即不造业。 既无有业。 即无三界六道苦乐之报。 故云离过也。 言成德者。 既无障恼。 则一向称性修行。 显发性上尘沙功德妙用。 然非谓先离过尽。 然後成德。 即心境离过之时。 即称性念念圆修万行。 念念圆成万德。 故虽初发心。 便同正觉。 而不碍行布。 行位历然。 然且行行交参。 位位融摄。 因该果海。 果彻因源。 断障。 即与一切众生同体普断。 成佛。 即与一切众生同体普成。 故出现品云。 如来成正觉时。 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 普见一切众生般涅盘。 即此圆教中四十二位。 若贤若圣。 若心若境。 若依若正。 若人若法。 并是圆净缘起之法也。 言缘起者。 由本因中闻圆教。 信圆法。 发圆解。 起圆行。 圆除诸障。 圆证法界。 既藉此诸缘修证。 故言缘起。 证时即见凡圣皆然。 故言圆净。 故大经云。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法华经云。 佛种从缘起。 起信论云。 真如熏无明。 成诸净法。 统而言之。 则净缘起门。 翻前染缘起门。 以合前性起门也。 然此华严圆宗。 具别教一乘。 同教一乘二义。 上性起门。 即别教义。 逈异诸教故。 上缘起门。 即同教义。 普摄诸教故。 大疏玄谈。 全拣全收。 全拣诸宗。 即别教性起义。 全收诸宗。 即同教缘起义。 然约机约法。 故开二门。 既入法融通。 二亦交彻。 二门不二。 统为华严圆宗所显真界生起万法之义门也。 )(○二明包徧离情者。 包空有而绝相。 入言象而无迹。 上句包含所诠法。 下句徧能诠教。 言包空有者。 谓性无一物。 即名包空。 而灵心不昧.即绝空相。 性具万德.即名包有。 德皆是性。 即绝有相。 如莹净明镜。 空无一物.是名含空。 而明鉴朗彻.故绝空相。 明镜本具能现众像之德.是名包有。 能现即是明镜。 故绝有相。 以喻对法。 义自分明。 问。 文云绝相者。 为绝空有之相。 为绝真界之相。 答。 相之极也。 极於空有。 但於真界而绝空有之相。 即真界当体便是绝相也。 言入言象而无迹者。 此明真性不离言教之中。 然且绝踪迹也。 如水徧入诸波。 无别水相。 不同人入屋中。 别有人相。 故晓公起信疏序云。 玄之又玄。 岂出万象之表。 寂之又寂。 犹在百家之谈。 此证入言象也。 非象表也。 大经云。 法性徧在一切处。 一切众生及国土。 三世悉在无有余。 (徧入也。)亦无形相而可得。 (无迹也。))(○三妙用自在者。 妙有至交映是。 妙有得之而不有。 真空得之而不空者。 不见真界之人。 闻说三乘因果。 则起心取相而求。 闻说诸法皆空.则不喜化生严土。 若得真界。 即知一切皆同真界。 不空不有也。 於有处见之。 (之字.指於真界。)有则与之不异。 故有即不有。 於空处见之。 空则与之不异。 故空即不空。 不空故.自然不失修行。 不有故.自然不取於相也。 生灭得之而真常者。 生灭之法。 不出徧计所执。 及依他缘起。 若得真界。 即知徧计。 如绳上蛇。 本无所有。 全是麻绳。 既无法可生可灭。 但是圆成真常也。 依他无性。 揽缘而起。 故即生无生。 即灭无灭。 如绳无自性。 全是於麻。 故依他即圆成真常也。 况三性皆无性。 但是法界真常。 居然可见。 然此宗云依他。 不唯依众缘之他。 全依真界而起为依他也。 设假因缘。 因缘亦依真界。 故关键中说法界起诸法时。 有性起门。 及缘起门。 言缘起得之而交映者。 先约义。 缘起相由。 後约法也。 尘沙法数。 无非法界缘起。 故缘起之法。 皆含寂照。 如覩一尘。 既全是法界。 即寂照具足。 如镜明而复净。 故能现多镜入己一中。 此一镜又入多镜之内。 交相映入。 一镜既尔。 余镜皆然。 一尘既同法界。 寂而又照。 故能含一切法入己一中。 此一尘又入一切法中。 交相映入。 一尘既尔。 一切皆然。 重重交映而无尽也。 皆由真界故尔。 )(一约法以明竟。 )○第二约人以显。 文中二。 初约佛显。 後约王显。 今初。 【疏】我佛得之。 妙践真觉。 廓净尘习。 寂寥於万化之域。 动用於一虚之中。 融身刹以相含。 流声光以遐烛。 (【钞】文三。 一智德。 二断德。 三思德。 今初。 妙践真觉者。 践谓履践。 真觉。 即清净本觉。 故妙严品云。 已践如来普光明地。 彼叹菩萨履践佛境。 今明如来履践净觉。 深浅不同。 但引之以证践字。 依起信论。 觉有三种。 一者本觉。 二者始觉。 三者究竟觉。 是究竟觉。 故名真觉。 见始本异。 不名妙践。 达无二故.方名妙践。 众生不悟真界。 履践六尘五欲。 如来契合本源。 故践真觉。 成圣德也。 佛是觉者。 即指於人。 真觉是所践之觉。 即指於法。 若以人契法。 能所不忘。 虽践不名为妙。 今得真界融之。 能所契合。 故名妙践。 )(○二断德者。 廓净尘习。 即障无不寂也。 廓谓空廓。 净谓清净。 尘谓障垢。 即烦恼所知二障也。 然二障从粗至细有三。 一现行。 二种子。 三习气。 习气微细难除。 尚皆廓净。 况种现耶。 大疏云。 荡无纤尘。 )(○三恩德。 寂寥至遐烛。 寂寥於万化之域。 动用於一虚之中者。 上句用而常寂。 下句寂而常用。 寂者无声。 寥者无色。 万化者。 即一切法从缘假有。 如幻化也。 域者。 疆域。 一虚者。 即一真虚寂也。 融身刹以相含者。 依正无碍也。 然依正交彻。 义有六句。 一依内现依。 谓尘含世界。 现相品云。 佛刹微尘数。 如是诸刹土。 能於一念中。 一一尘中现也。 二正内现正。 谓毛孔中现佛。 经云。 如来於一毛孔中。 一切刹尘诸佛坐。 菩萨众会共围绕。 演说普贤之胜行也。 三正内现依。 谓毛孔中现刹。 僧只品云。 於一微细毛孔中。 不可说刹次第入。 毛孔能受彼诸刹。 诸刹不能徧毛孔。 四依内现正。 谓尘中现佛。 下文云。 於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 五依内现依正。 谓尘中现佛身及刹。 经云。 一一尘中无尽身。 复现种种庄严刹。 六正内现依正。 谓毛孔中现全佛身及刹。 经云。 一毛孔内难思刹。 等微尘数种种住。 一一皆有徧照尊。 在众会中宣妙法。 五六二句。 具彰相即相入。 方成融身刹也。 言相含者。 以称性故。 随举其一。 必全收一切也。 )(○流声光以遐烛者。 即流布声教之光也。 故十地论。 有教光智光也。 亦可声是声教。 光是光明。 故大经云。 佛放光明徧世间。 照耀十方诸国土。 演不思议广大法。 永破众生痴惑暗。 遐者。 远也。 烛者。 照也。 十方刹土。 机感即闻。 不局三千界内。 故云遐烛也。 )○第二约王显。 【疏】我皇得之。 灵鉴虚极。 保合太和。 圣文掩於百王。 淳风吹於万国。 敷玄化以觉梦。 垂天真以性情。 (【钞】当时即德宗皇帝。 灵鉴虚极者。 谓英灵鉴达。 虚无太极之道也。 灵鉴.智也。 虚极.理也。 保合太和者。 周易乾卦彖辞云。 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 乃利贞。 谓无为而化。 上顺於天。 下合於人。 故圣人无心。 以百姓心为心。 既德合天地。 中应人伦。 反朴还淳。 三才一贯。 为太和也。 和为大乐。 故礼记云。 大乐与天地同和。 大礼与天地同节。 论语云。 用和为贵。 以礼节之。 意取礼乐备也。 圣文掩於百王者。 约时竖论。 德超三古也。 上古三皇。 中古五帝。 下古三王。 文谓经纶天地。 故周易云。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君臣父子。 尊卑上下。 谓之人文。 此则德宗圣文明着也。 淳风吹於万国者。 约处横说。 道贯万邦也。 谓淳朴之风。 万国徧布。 如春风一举。 百卉芳菲。 故有诗云。 唯有春风无厚薄。 贫家桃李也成阴。 言敷玄化以觉梦者。 谓敷畅玄妙佛法风化教令。 警觉众生无明大梦。 故大经云。 譬如暗中宝。 无灯不可见。 佛法无人说。 虽慧莫能了。 即令悟真性。 永断无明也。 言垂天真以性情者。 礼记云。 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 感物而动。 性之欲也。 欲即情欲。 若以情情於性。 性则妄动为情。 若以性性於情。 情则真静为性。 今垂无为之化。 令息妄动之欲情。 合於天真之静性也。 )(二约人以显竟。 )○三法喻结叹。 【疏】是知不有太虚。 曷展无涯之照。 不有真界。 岂净等空之心。 (【钞】喻中。 空无日而不显。 (如黑月夜行。 不敢动步。 及乎日出。 方知本空。)日无空而不舒。 (若遇日有物遮障。 日即不舒。 要得空无云翳。 日始还照。)故空日互相假也。 理实日照亦有分量。 但取人间目覩不及。 故曰无涯。 大经云。 譬如孟夏月。 空净无云翳。 赫日扬光辉。 十方靡不照。 法中。 真界与等空之心亦然。 若无真界.何以展心智。 若无心智.何以缘真界。 三昧经云。 等空不动智也。 )(三法喻结叹竟。 )(已上第一通叙法界为佛法大宗竟。 )○第二别叹此经以申旨趣。 文中三。 一标叹。 二释叹。 三结叹。 今初。 【疏】大方广佛华严经者。 即穷斯旨趣。 尽其源流。 故恢廓宏远。 包纳冲邃。 不可得而思议矣。 (【钞】斯者。 指如上融摄旨趣也。 良由穷此融摄旨趣。 故得恢廓宏远等。 恢廓.谓旷荡义。 宏远。 则周徧义。 包纳.则含容义。 即当法界观中第三周徧含容观也。 冲谓冲深。 邃谓幽邃。 即徧容二门。 皆称理深邃难见也。 不可得而思议者。 谓理深事广。 俱不思议。 况一多即入。 故宜辞丧虑绝。 故龙树菩萨判维摩经为小不思议经。 (芥纳须弥。 毛吞巨海。)指华严经为大不思议经。 (尘含法界。 念摄僧只。)此有四义。 下解品题中当广明之。 )○第二释叹。 文中有六。 一本源深妙。 二成益顿超。 三诠旨圆融。 四说仪深奥。 五约器明非器不测。 六指例显当机益深。 今初。 【疏】指其源也。 情尘有经。 智海无外。 妄惑非取。 重玄不空。 四句之火莫焚。 万化之门皆入。 冥二际而不一。 动千变而非多。 事理交彻而双亡。 以性融相而无尽。 若秦镜之互照。 犹帝珠之相含。 重重交光。 历历齐现。 (【钞】文三。 一标指其源。 二正明深妙。 三喻结难思。 今初。 谓欲明功用。 故先标源也。 二正明深妙。 文中有六。 一融情智。 二融真妄。 三显四句百非。 四泯真俗一多。 五融拂事理。 六融摄事相。 )(○今初。 情尘有经。 智海无外。 经有二义。 一约喻。 二约法。 喻即尘含大千经卷。 如情念含圆明大智。 文在出现品。 如下具引。 还源观中释云。 尘即众生妄念。 经即大智圆明。 智体既其无边。 故曰量同千界。 二约法者。 即经是常义。 明情尘生灭之念。 智推体即真常。 故次句云。 智海无外。 若情尘非常者。 即智海有外也。 以外有情尘故。 既外无情尘。 故知情即常也。 然迷悟更依。 真妄相待。 若求真去妄。 如弃影劳形。 若体妄即真.似处阴而影灭也。 )(○二融真妄。 妄惑非取重玄不空者。 然惑与取。 盖一义耳。 今以称性融通。 惑乃非取。 故科云。 融真妄也。 重玄不空者。 文势用老经。 经云。 玄之又玄。 故云重玄。 彼意以虚无自然为玄妙。 恐滞情於此。 遂拂迹云。 又玄。 若佛法中意。 以空空为重玄。 即空病亦空也。 今意云。 即於空空。 便具恒沙德用。 故云不空。 大疏云。 万德有非有。 一源空不空。 如海对虚明。 天地同一色。 此则空有交映也。 )(○三显四句百非。 四句之火莫焚。 万法之门皆入。 四句者.谓有。 无。 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 诸宗堕此。 便成四谤。 故大般若云。 般若波罗蜜。 犹如大火聚。 四面不可取。 取即被烧。 堕即成谤。 故须离之。 法中离四句。 今明圆教所宗诸法。 本来离过。 触向成德。 四皆法门。 故云四句之火莫焚也。 然成谤成门。 四句不别。 如何异耶。 谓於四句中。 执一斥余则句句皆病。 (如四人各执一句。 或一人先後历四句义是也。)若四句存泯无碍。 句句皆门。 (一人一时而见四句也。)问。 依於何法而说四句。 答。 然所依法。 谓真俗相对成四。 即法法皆具四也。 依真俗二谛明四句者。 一真随缘故有。 二缘无性故无。 三上二句俱存故。 亦有亦无。 四互夺俱泯.故非有非无。 又不是有无。 是真性故。 又约教者。 谓诠生死.则俗有真无。 涅盘.则俗无真有。 涅盘经云。 空者。 所谓生死。 不空者。 谓大涅盘。 此上犹约诸法以说。 若克就真性。 亦有四句。 一性是有。 知觉不昧故。 二性是无。 无相无名故。 三际(去来今也。)三处(内外中间。)求不得故。 三性亦有亦无。 上二句同时故。 四性非有非无。 此有二意。 一即由上二同时互相夺故.一时俱泯。 二直指真性不是有无。 但是真性也。 言万法之门皆入者。 显万法也。 万者指於总数。 其实该於一切。 然一切法不出四句。 诸宗以四句为谤。 故一切皆非。 所以每论妙理。 皆云离四句。 绝百非。 离於谤也。 今既四句成德。 故万法悉是妙门。 晓公云。 失意则所说皆非。 得意则所说皆是。 如见一尘。 称理推之。 即悟性空。 全体便见法界。 故此一尘。 即是入法界之门。 一切皆尔也。 )(○四泯真俗一多。 冥二际而不一。 动千变而非多。 言二际者。 谓真俗二谛。 及生死涅盘。 乃至诸佛众生。 相待之法。 皆是二际也。 今且约二谛明之。 真随缘即俗。 俗无性即真。 故云冥也。 二既冥合.即应是一。 以互夺故.离名数故.故亦非一。 大经云。 无中无有二。 无二亦复无。 三世一切空。 是则诸佛法。 仁王经云。 於解常自一。 (是遣二也。)於谛常自二。 (是遣一也。)又二谛并非双。 恒乖未曾各。 一双孤鴈。 扑地高飞。 两只鸳鸯。 池边独立。 动千变而非多者。 泯一多也。 谓变动差别之法。 全同真性。 性无分限。 故不是多。 然亦非一。 已在上句。 故但举非多。 而实一多皆泯也。 又可两句共成真俗一多。 谓冥二际是真。 不一是泯真也。 动千变是俗。 非多是泯俗也。 又冥二际是一。 言不一即泯一也。 动千变是多。 言非多。 即泯多也。 据此後义。 以真为一。 以俗为多。 不同十玄门中。 一多俱取事法故。 )(○五融拂事理。 事理交彻而双亡者。 交彻即融。 双亡即拂。 此经所诠之事。 必全理之事。 所诠之理.必全事之理。 故言交彻。 然由交彻同时。 故互相夺。 二俱亡也。 理即事故.理已泯也。 事即理故。 事复亡也。 )(○六融摄事相。 以性融相而无尽者。 谓一一事相。 皆摄理性。 由性融之。 故能包一切。 能徧一切。 重重无尽也。 以性融相者。 明重重之所以也。 此则十玄门德用所因中。 第四法性融通门意也。 谓若唯约理。 则但一味。 无别相入。 若唯约事。 则互相碍.不能相入。 今约事理融通。 故得有斯无碍也。 谓不异理之一事全摄理性时。 令彼不异理之多事。 随所依理。 皆於一中现也。 若一事摄理不尽。 则理有分限失。 若一事摄理尽。 而多事不随理现。 则事在理外失。 今既一事全摄理性。 多事岂不於一中现。 故经云。 华藏世界所有尘。 一一尘中见法界。 (见四法界。)宝光现佛如云集。 此是如来刹自在。 言无尽者。 正辨事事无碍。 重重无尽。 通十玄门故。 此一句中。 四字明所以。 三字正辨重重也。 大疏序云。 理随事变.则一多缘起之无边。 事得理融.则千差涉入而无碍。 两对皆上句明所以。 下句正明事事无尽。 又周徧含融观中四句。 一.一中一。 二.一中一切。 三.一切中一。 四.一切中一切。 )(○三喻结难思。 若秦镜至齐现者。 镜喻则兼前诸门交彻之意。 以两镜相对。 如事理二门。 若取相入。 展转成多。 则亦喻事事无碍也。 珠喻则唯喻融摄无尽。 言秦镜者。 秦朝有镜。 能照人心。 故朱鍠诗云。 西国有秦镜。 其光世所希。 照人见肝胆。 鉴物穷幽微。 今意取文涉稽古。 又取至极之明。 故云秦镜。 谓两镜互照。 中置一灯。 互相影入。 交参无碍也。 帝珠者。 帝释殿网之珠明净。 一入多中。 多入一中。 重重无尽也。 )○第二成益顿超。 【疏】故得圆至功於顷刻。 见佛境於尘毛。 诸佛心内众生.新新作佛。 众生心中诸佛。 念念证真。 (【钞】於中二。 初时处超。 後因果超。 今初。 言故得至尘毛者。 上句时。 下句处。 时中言故得圆至功於顷刻者。 由如上境界融摄微妙。 故得信解悟入。 有斯顿证。 梵行品云。 若诸菩萨。 能与如是观行相应。 於诸法中。 不生二解。 一切佛法。 疾得现前。 初发心时。 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 言顷刻者。 对诸教时劫。 反显可知。 见佛境於尘毛者。 处超也。 准时中例。 亦可云。 若与如是观行相应。 不待上寻弥勒。 西访弥陀。 即一尘一毛。 便见佛境。 如斯文句。 徧大部中。 若要见者。 即前融身刹六句中所引文是也。 )(○二因果超者。 诸佛心内至证真者。 然因果交彻.义有四句。 一众生全在佛心中故。 即果门摄法无遗。 故出现品云。 如来成正觉时。 於其身中。 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 乃至普见一切众生般涅盘。 又佛性论第二如来藏品云。 一切众生。 悉在如来智内。 故名为藏也。 故云。 诸佛心内众生作佛也。 二佛全在众生心中故。 即因门摄法无遗。 故出现品云。 菩萨应知自心。 念念常有佛成正觉。 何以故。 诸佛如来。 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如自心。 一切众生心。 亦复如是。 悉有如来成等正觉也。 三由前生佛互相在时。 各实非虚。 则因果交彻。 随一成佛。 全在二心。 四由生全在佛。 则同佛非生。 佛全在生。 则同生非佛。 两相形夺。 二位齐融。 则无成佛及不成佛。 故出现品云。 譬如虚空。 一切世界。 若成若坏。 常无增减。 何以故。 以虚空无生灭故。 诸佛菩萨。 亦复如是。 若成正觉。 不成正觉。 亦无增减。 何以故。 菩提无相。 无非相故。 佛子。 假使有人。 能化作恒河沙等心。 一一心。 复化作恒河沙等佛。 皆无形无相。 如是尽恒河沙等劫。 无有休息。 佛子。 於汝意云何。 彼人化心化作如来。 凡有几何。 如来性起妙德菩萨言。 如我解於仁所说义。 化与不化。 等无有异。 云何问言。 凡有几何。 普贤菩萨言。 善哉善哉。 佛子。 如汝所说。 设一切众生於一念中悉成正觉。 与不成正觉。 等无有异。 何以故。 菩提无相故。 若无有相。 则无增减。 佛子。 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 成等正觉。 同於菩提。 一相无相。 释曰。 上来但以反覆相对。 故有四句。 而大旨不过因果交彻。 亦可如文而见也。 但众生成佛之义。 难以忍可於心。 略为问答。 问。 此中成佛。 为约事成。 为约理成。 若约事成者。 何以云。 同一性故。 若约理成。 何以云。 成正觉耶。 入涅盘耶。 答。 此是华藏大节。 若不对诸宗。 难以取解。 今约五乘及五教而辨浅深。 然诸众生。 若於人天教中观之。 具足人法二我。 若於小乘教中观之。 但是五蕴实法。 本来无我。 若大乘始教法相宗。 则说唯识所现。 若无相宗。 则说幻有即空。 人法俱遣。 若大乘终教。 唯如来藏。 具恒沙性德。 故众生即在缠法身。 法身众生。 义一名异。 犹据理说。 若大乘顿教。 则相本自尽。 性本自现。 不可说言成佛不成佛等。 若依此宗。 旧来成正觉亦涅盘竟。 非约同体。 此成即是彼成也。 难曰。 若尔。 何故现有众生。 非即佛耶。 答。 若就众生位看者。 尚不见唯心即空。 安见圆教中事。 如人迷东为西。 正执西故。 若诸情顿破。 则法界圆现。 无不已成。 犹彼悟人。 西处全东。 又难。 若尔。 诸佛何以更化。 答。 众生不如是知。 所以须化。 如是化者。 为究竟化。 如是化者。 无不化时。 故下结云。 大悲相续。 救度众生。 五教不同。 皆圣言量。 不可将教。 就情识说。 )○三诠旨圆融。 【疏】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 一毫之善。 空界尽而无穷。 (【钞】一字法门至无穷者。 上句诠。 下句旨。 诠者。 即善财所遇第三善友海云比丘云。 我从彼佛。 得此普眼法门。 受持读诵。 忆念思惟。 假使有人。 以大海量墨。 须弥聚笔。 书此无尽广大海藏普眼法门。 一品中一门。 一门中一法。 一法中一义。 一义中一句。 乃至少分。 尚不可得。 何况尽能具足书写。 释曰。 乃至少分者。 即一字也。 以能诠一字。 全即所诠法界。 故即无尽。 不同诸宗。 能诠定非所诠也。 一毫之善空界尽而无穷者。 即十种行愿。 皆结云。 如虚空界无有尽等。 如初礼佛行愿结云。 以虚空界不可尽故。 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余九例然也。 )○四说仪深奥。 【疏】语其定也。 冥一如於无心。 即万动而恒寂。 海湛真智.光含性空。 星罗法身.影落心水。 圆音非扣长演。 果海离念而心传。 万行亡照而齐修。 渐顿无碍而双入。 (【钞】文中有五。 一明至定。 二明妙智。 三明真身。 四明说本。 五明修证。 今初。 )(○语其定也至恒寂。 科云至定者。 即慧之定也。 夫定有多种。 或邪或正。 大乘小乘。 有漏无漏。 有慧无慧。 今且随要而说。 总有二种。 一事。 二理。 如遗教经云。 制之一处。 无事不办。 即事定也。 起信论云。 能观心性。 契理不动。 即理定也。 故诸经论中。 或单说事定。 或偏说理定。 学者随执一文。 引据互斥。 若此宗。 必须二俱无碍。 又必即定即慧。 谓禅非智无以穷其寂。 智非禅无以深其照。 禅宗七祖云。 即体之用自知。 即知之体自寂。 故次明真智。 今云冥一如者。 能冥是慧。 无心是定。 即契合本源而无能契。 於事於理.无分别心。 亦非无记。 但不计有与不有。 空与不空。 一切皆不可。 不可亦不可。 此语亦不受。 泯绝无寄。 於万种纷动之法。 本来自寂。 何者。 以心生故.一切法生。 心若不生。 法即本寂。 法华经云。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如在梦中。 妄见百千万众。 及乎觉悟。 本来空寂。 是知法生灭者。 由心生灭。 起信论云。 心生则种种法生。 心灭则种种法灭。 今意明心但不生。 体亦非灭。 故诸万动。 本来自寂。 无生灭也。 )(○二明妙智者。 海湛真智光含性空。 即定之智。 故云妙也。 文中两句。 皆有法喻。 如海波浪澄渟。 湛然不动。 空无云翳。 廓尔清虚。 大海傍无边涯。 连天一色。 空彻海底。 海含空天。 由海虚明故含空。 由空明朗故入海。 以况真智。 识念不生。 寂然不动。 性无尘境.廓尔空寂。 大智横无边涯。 含性一味。 性彻智体。 智含空性。 由智净明故含性。 由性空寂故入智。 法喻一一相对。 昭然可见。 )(○三明真身。 星罗法身影落心水者。 由前理智冥合。 故得一切诸法.无非法身。 十方世界众生.有发菩提心心识净者。 无不应现而为说法。 如秋天空朗.罗列星辰。 万器百川.不分而徧。 晴空列宿.以喻法身。 净水澄川.以喻机感。 法喻对合.理亦昭然。 故大经云。 菩萨清凉月。 游於毕竟空。 众生心水净。 菩提影现中。 但彼以月喻菩萨。 此将星喻法身。 余义同也。 然应感相对。 亦有四句。 一.一星入一器中水。 如一佛应一众生。 二.一星入一切器中水。 如一佛应一切众生。 三.一切星入一器中水。 四.一切星入一切器中水。 大疏云。 皎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 但得一二两句。 阙於三四。 以月唯一也。 此取星喻。 义则备矣。 )(○四明说本者。 圆音非扣至心传者。 圆音者。 一音中具一切音。 一切音即一音。 或一音应一切音。 皆圆音。 出现品有十喻。 喻如来圆音。 言非扣而长演者。 则常说徧说。 不待机请也。 如下教起十因中。 第一法尔中辨。 言果海离念而心传者。 果海离念。 则非情识所解。 既绝所解。 则言之不及。 须亡言得意。 得意即是心传。 故别行十地经云。 我今说一分。 论释云。 十地有二分。 一因分。 二果分。 以果分不可说。 但寄因分以明。 故云一分。 今言心传.即传说不及者。 果分也。 亦即楞伽宗说二通中宗通也。 斯则句句言说而无说。 念念智契而无契。 无说无契者。 常说常契也。 )(○五明修证者。 万行亡照至双入。 上句修。 下句证。 言亡照者。 有二意。 一亡.则都息万缘。 为定也。 照.则照真觉妄。 为慧也。 二者.照亦都不当情。 为亡照也。 照尚须亡。 况於识念。 然其本性灵知不昧。 故非断灭。 即荷泽大师说。 空寂照为自性戒定慧之意也。 故疏主答顺宗皇帝心要云。 无心於亡照.则万虑都捐。 任运以寂知.则众行爰起。 放旷任其去住。 静鉴见其源流。 语默不失玄微。 动静毕称法界。 皆万行亡照而齐修之意也。 言渐顿无碍而双入者。 先释渐顿。 後销疏意。 初中法相宗云。 从小入大为渐。 直从大乘发心为顿。 今则不然。 即以法相宗行位。 地前伏惑。 登地断惑。 分证真如。 乃至等觉後心金刚喻定解脱道中。 方始妙觉圆明。 为渐也。 无相宗。 一向不说地位。 如四卷楞伽第四卷中文云。 十地则初地。 初则为八地。 第九则为七。 七亦复为八。 第二为第三。 第四为第五。 第三为第六。 无所有何次也。 已上并是彼经文。 如此超间。 意显圆融之行。 不依行布位次。 又禅宗看净拂尘。 及诸家调伏心法。 皆为渐也。 或说贪瞋即是道。 举动无非佛。 无证无修。 皆为顿也。 然如上等文。 各是一门之意。 并非称性圆证圆修也。 今既圆宗。 直谈真界。 则非渐非顿。 随缘修证.则具渐具顿。 如经云。 初发心时。 即得阿耨菩提。 然始从十住十行。 乃至等觉妙觉。 不坏行位。 故具渐顿也。 禅门悟即刹那而登妙觉。 一悟之後。 念念相应。 习气唯微。 本智唯莹。 具渐顿也。 故荷泽大师开示顿悟渐修为圆妙也。 後销疏意者。 然随缘说.有凡圣迷悟。 故言渐顿。 缘起无性.举体但是真源。 故云渐顿无碍。 即由无碍而渐顿.冥契妙极。 故云双入。 问。 据上所说。 即先顿後渐。 一念顿悟而长时渐修。 如何得成双入。 答。 一念悟时.即离染着.便是修行。 一悟永悟。 尽未来际而无间断。 修亦念念相应而无休息。 故始终相收。 皆名双入。 又问。 此句是证。 何故兼修说耶。 答。 上句是证之修。 故云亡照。 此句是修之证。 故云渐顿。 又无碍无相。 修证皆妙。 故云双入也。 所以四十二位。 位位成佛也。 )○第五约器明非器不测。 【疏】虽四心被广。 八难顿超。 而一极唱高。 二乘绝听。 (【钞】虽四心被广至绝听者。 初二句约器也。 上句应。 下句感。 言四心被广者。 四心。 即是四无量心。 亦名四平等心。 谓慈悲喜舍。 缘境宽多。 名为无量。 又此四心。 皆具三缘。 谓众生缘。 法缘。 无缘。 今略明慈心三。 余可准知。 缘生与乐.名众生缘。 (此一化益。)缘众生无我。 但是因缘五阴法数.名曰法缘。 观彼阴空.名曰无缘。 (此二观入。)又有一解。 一生缘。 缘於众生。 犹如父母妻子亲属。 二法缘。 缘於众生.但是缘生。 三无缘。 不住法相。 及众生相。 四心皆有此三。 广如涅盘梵行中说也。 言八难顿超者。 宿闻圆教。 成金刚种。 今生再闻。 不简凡圣.必亦能入。 以对下二乘。 多劫不闻此法。 未发此心故。 虽修行证果。 亦不能入也。 若准诸说。 八难障於圣道。 今明以圆教力。 故障难之凡尚入。 况无难之凡耶。 况贤圣耶。 即以此经功力。 超於诸教。 昭然可见。 言八难者。 一地狱。 二饿鬼。 三畜生。 四北洲。 五盲聋喑哑。 六佛前佛後。 此是古说。 若唐三藏新译云。 法前法後。 後解胜也。 七世智辩聪。 八长寿天。 故论云。 三涂北长寿。 前後辩聪根。 此八名难者。 以不堪受教。 难入佛法中。 故名之为难.又准教中有摧八难法。 令发正愿。 不堕彼中。 说有四轮。 能摧八难。 第一愿生中国轮。 能摧五难。 但如法持戒。 用心求生中国。 若得生已。 即便超却地狱。 饿鬼。 畜生。 北洲。 及无想天也。 第二愿值善友轮。 若得逢善知识。 及蒙教导。 听闻正法。 即是摧却法前法後难也。 上至诸佛。 下及凡夫解佛法者。 於我有益。 总名善友也。 第三能发正愿轮。 摧却世智辩聪难。 谓若於三宝中起深信乐。 常发正愿。 世世相续。 即能摧却世智辩聪难也。 第四种诸善根轮。 能摧生盲生聋等诸根不具难。 若能依佛正法。 修行用心。 当来感得身相。 诸根具足。 便是摧却诸根不具难也。 所以颂云。 善处摧前五。 值愿植余三。 即是四轮能摧八难也。 此八难有情。 不能入佛法中来。 诸经论中。 无不此说也。 若约华严圆教之力。 亦得入佛法中。 进修证果。 故随好品说。 地狱天子。 得生兜率。 顿证十地。 即知地狱有情非障。 故经云。 佛子。 我为菩萨时。 於兜率天宫。 放大光明。 名光幢王。 照十佛刹微尘数世界。 彼世界中地狱众生遇斯光者。 众苦休息。 得十种清净眼耳鼻舌身意。 亦复如是。 咸生欢喜。 踊跃称庆。 从彼命终。 生兜率天。 天中有鼓。 名甚可爱乐。 彼天生已。 此鼓发音而为说法云云。 尔时诸天子。 闻说普贤广大回向。 即得十地等。 由此即知地狱非障也。 又十地品云。 虽住海水劫火中。 堪受此法必得闻。 言住海水者。 龙等所居。 即畜趣非难。 言劫火中者。 若约通途说。 劫火中无其有情。 若约佛境界。 佛力所持。 变化施为。 及法威德力所加即得。 如法华经云。 众生见劫尽。 大火所烧时。 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满。 乃至常在灵鹫山。 及余诸住处等。 此多是法前法後难。 谓劫火中不合有有情逢佛。 岂得有闻法。 今既得其见闻者。 即难中非难也。 今此华严说地狱畜趣。 尚自得闻法。 得证圣果。 岂况余类凡圣者也。 故云。 四心被广。 八难顿超也。 又大疏云。 见闻为种。 八难超十地之阶。 刊定记云。 若乃具金刚种。 虽八难而闻经。 皆同此也。 如出现品云。 譬如丈夫。 食少金刚。 终竟不消。 要穿其身出在於外。 何以故。 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止故。 若於如来所.种少善根。 亦复如是。 要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 到於无为究竟智处。 何以故。 此少善根。 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 此少善根。 性究竟故。 此说称性而修少善法也。 )(○而一极唱高二乘绝听者。 即非器不测也。 一极者。 即一乘至极之教也。 如世歌辞。 唱高则和寡。 且巴歌一曲.和者百千。 阳春白雪.和者一二。 言二乘绝听者。 即此品初。 世尊入师子嚬申三昧。 会中菩萨大众。 皆见逝多林及宫殿虚空三处。 有种种庄严佛境界等事。 又闻不思议等法。 诸大声闻。 不见不闻。 故经云。 尔时上首诸大声闻。 大智舍利弗。 神通目犍连。 摩诃迦叶。 (具列十大弟子。)在逝多林。 皆悉不见如来神力。 如来严好。 如来境界。 如来游戏。 如来神变。 乃至亦复不见不可思议菩萨境等事。 何以故。 善根不同故。 彼於过去。 本不修习见一切佛种种神通妙善根故。 乃至云。 本不曾於生死之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 如是种种。 皆是普贤智眼境界。 不与一切二乘所共。 以是因缘。 彼诸上首大德声闻。 不能闻。 不能见。 不能信。 不能知。 所以疏云。 二乘绝听也。 又大疏云。 若夫高不可仰。 则积行菩萨。 曝鳃鳞於龙门。 深不可窥。 则上德声闻。 杜视听於嘉会。 此则兼权教六度菩萨。 亦绝听也。 故古赞云。 最初佛入正受。 定名师子嚬申。 大众渴仰生疑。 念请法王开演。 如来示相而答。 意显德用无涯。 人法浑而何分。 因果齐归法界。 会中声闻小果。 权举五百比丘。 同处逝多园林。 不覩如来嘉会。 一则法门深远。 二则因非大心。 三则自利亡悲。 四为失求胜果。 今亦巧彰佛德。 二乘浅智难知。 意表圆教希逢。 又显不共之典。 非但小乘不了。 守权尚自高推。 唯明普眼之境。 非他劣见所窥。 )○六指例显当机益深。 文中有四。 一约人以显益。 二约法以显益。 三始末交彻以显益。 四得失相对以显益。 今初。 【疏】当其器也。 百城询友。 一道栖神。 明正为南.方尽南矣。 益我为友。 人皆友焉。 (【钞】当其器者。 即善财童子。 指此为例。 依教皆然。 故弥勒云。 若有敬慕心。 亦当如是学。 百城询友者。 但举圆数。 其实一百一十城询问善友也。 故八十经初云。 尔时善财童子。 依弥勒菩萨摩诃萨教。 渐次而行。 经游一百一十城已。 到普门国。 思惟观察。 一心愿见文殊师利。 一百一十。 表十地及等觉。 一一皆具诸地功德故。 或不分等觉。 即开十信。 进退皆表一百一十。 此宗三贤行相.不殊十地。 故不别表。 所谓初住。 初行。 初回向。 初地也。 二三。 乃至十住十地行相皆然。 此依大疏辨也。 一道栖神者。 栖托心神也。 一道有三义。 一唯向南。 二唯一因一果。 三万圣千贤。 皆修万行。 更无异路。 三皆一道义也。 明正为南者。 谓善财始自发心。 福城东见文殊。 便渐次展转。 一向南行。 历诸善友。 明者。 以南主火。 是阳是明。 北主水。 是阴是暗。 正者。 不住东西二边。 (东左西右。 故是二边。)当南北中正之道。 表求法者。 背暗向明。 离边当正。 故云明正。 更有三义。 一.一方已有多友。 余方例然。 二.南主生长。 表求法者生长善根故。 三。 西域居人.宅多东向。 顺日月转。 表於善财。 顺人法故。 故旧疏云。 善财求友。 表随顺以南行。 方尽南矣。 方是假法。 原无定体。 东西南北.相待立名。 但取明正之义。 所向尽名为南。 如此。 始名悟入法界。 故善财至寄十地之友。 多在菩提道场。 又不言却回向北。 故知若触向明正。 一切皆南也。 益我为友.人皆友焉者。 有二义。 初随相说。 二称性说。 随相说者。 谓见善者。 生不及之心。 见恶者。 发探汤之智。 既三人同行。 必有我师。 况多者也。 但能择善者从之。 不善者改之。 则触向皆师也。 又见贤而思齐。 即为益也。 或见不贤而内自省。 亦为益也。 又老子云。 善人是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是善人之资。 皆是益我为友之义。 故人皆友焉。 二称性说者。 夫法界圆宗。 触类成教。 但因之生解。 即名为师。 如推一尘。 见具无边之德。 尘即是师。 所以善财再遇文殊智照无二之後。 便遇三千世界微尘数善友知识者。 意在兹焉。 )○二约法以显益。 【疏】遇三毒而三德圆。 入一尘而一心净。 千化不变其虑。 万境顺通於道。 (【钞】遇三毒而三德圆。 至顺通於道者。 三毒成三德。 有通有别。 通者。 三毒本空。 元是三德。 迷情执取。 以德为毒。 今悟则贪无贪相。 元是戒也。 瞋无起灭。 本自寂然。 元是定也。 故法句经云。 戒性如虚空。 又云。 瞋心等阳焰。 痴无痴相。 是为慧也。 又心王经说三藏云。 贪相不生是为戒藏。 瞋相不生是为定藏。 痴相不生是为慧藏。 诸法无行经云。 贪欲即是道。 恚痴亦复然。 如是三事中。 有无量佛法。 是知迷为八万四千尘劳门。 悟成八万四千波罗蜜。 尘劳虽众。 根本不过三毒。 波罗蜜虽多。 根本只是三德也。 别者。 即善财所遇善友。 其类不同。 表一切类中。 皆有法门。 令後学者。 於人不观种性。 於法莫存取舍。 故婆须密女。 示贪欲之相。 所以邻里生疑。 抱持唼吻。 皆获功德。 其所得法门。 名离贪欲际解脱门。 无厌足王。 示其瞋相。 伤杀无量众生。 所得法门。 名如幻解脱门。 胜热婆罗门.四面火聚。 中有刀山。 令投身入中。 向上兼日。 五热炙身。 示现外道痴迷邪见之相。 善财见之。 所得法门。 名般若波罗蜜普庄严解脱门。 三毒之相。 尚有法门。 况余类耶。 是知契合华严圆教。 婆须爱水而不溺。 无厌恚火而不烧。 胜热邪见而不侵矣。 言入一尘而一心净者。 有二义。 一以情念为尘。 念即无故净也。 二即微尘。 尘体称性故净也。 一尘一念既尔。 千心万境总然。 故次云。 千化不变其虑。 (故心要云。 心心作佛。 无一心而非佛心。)万境顺通於道也。 (即处处道成。 无一尘而非佛国。))○三始末交彻以显益。 【疏】契文殊之妙智。 宛是初心。 入普贤之玄门.曾无别体。 (【钞】文中二。 一始终。 二本未。 今初。 契文殊之妙智者。 即善财历诸善友。 再遇文殊。 当智照无二相。 契合本心。 绝能所相。 故不见身。 但遥申右手。 摩顶得法。 义在下五相中解也。 宛是初心者。 最初在福城东得见文殊。 表信智。 今又见文殊表证智。 意明信证虽说始终。 智体元来不别。 所以皆是文殊。 如第二十信会。 在普光明殿说。 第七因圆果满。 重会普光。 亦表证极。 不离初心。 正同此也。 故大疏云。 启明东庙。 智满不异於初心也。 )(○二本末。 入普贤之玄门曾无别体者。 善财求友。 最後至普贤菩萨处。 微细观察普贤之身。 见一一毛孔中。 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海(云云)。 乃至善财所见佛刹微尘数诸善友。 往诣亲近。 积集智慧。 比此暂见普贤所得境界。 百分不及一。 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善财从初发心。 乃至普贤。 於其中间所入刹海。 相续不断。 今於普贤一毛孔中。 一念所入。 过前不可说不可说倍。 如一毛孔。 一切毛孔。 一一相好。 一一支节。 悉亦如是。 善财於普贤毛孔刹中行一步。 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 如是尽未来际劫。 犹不能知一毛孔中种种刹海。 种种佛海。 种种菩萨众会海。 如是等海。 皆悉不知。 究竟边际。 故云玄门也。 然不离一心。 一性。 一毛。 一尘。 故次云。 曾无别体。 又经最後结云。 善财则得普贤行愿海。 与普贤等。 与诸佛等。 一身充满等。 正觉现前等。 乃至不思议解脱自在。 悉皆同等。 既前後横竖皆等。 何有别体。 故大疏云。 寄位南求。 因圆不逾於毛孔也。 )○四得失相对以显益。 【疏】失其旨也。 徒修因於旷劫。 得其门也。 等诸佛於一朝。 (【钞】失其旨也。 至於一朝。 有二义。 一通相而言。 由此经境界。 一念一尘。 皆全收法界。 故一念失则全乖。 旷劫修而无益。 一念得则全契.刹那证而无遗。 若指经文。 则出现品意。 拣权教六度菩萨非器。 对前二乘绝听。 则积行菩萨曝鳃鳞於龙门之意。 经云。 设有菩萨。 於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 具行六波罗蜜。 修习种种菩提分法。 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 或时闻已。 不信不解。 不顺不入。 不得名为真实菩萨。 以不能生如来家故。 (即前句云。 徒修因也。)若闻此法。 信顺悟入。 当知此人。 生如来家。 具足一切诸菩萨法。 远离一切诸世间法。 深入如来无量境界。 (即後句云。 等诸佛也。)故大疏云。 良以有作之修。 多劫终成败坏。 (即前句也。)无心体极一念便契佛家。 (即後句也。)故知无念为宗。 实为妙也。 既得意失意悬殊诚见此经大益也。 )○三结叹。 【疏】杳矣。 妙矣。 广矣。 大矣。 实乃罄诸佛之灵府。 拔玄根之幽致。 升慧日以廓妄。 扇慈风以长春。 包性相之洪流。 掩羣经之光彩。 岂唯明逾朝彻。 静越坐亡而已矣。 (【钞】文三。 初以四德名叹。 次以六德义叹。 後形外义结。 今初。 )(○杳矣妙矣。 广矣大矣。 杳冥。 微妙。 德相意也。 广则业用。 大则体性。 )(○次以六德义叹。 实乃等是。 一诸佛灵妙所集之都府。 如千珍万宝所集之库藏。 唯此经罄而竭之。 无有遗隐。 二玄微妙理.根深难见。 唯此经剖而出之。 明以示人。 故云拔也。 三日出而云雾散。 慧发而妄想除也。 四阳和照物。 远近齐敷。 枯木不生。 过时则己。 佛慈利生。 平等普度。 阐提不受。 穷尽未来。 又阳气所滋者。 後终凋落。 佛慈所度者。 究竟涅盘。 有此两重之意。 故云长春也。 五涓涓滔滔。 无流不纳。 大海也。 若性若相。 无义不诠。 大经也。 大疏云。 千门潜注。 与众典为洪源。 万德交归。 摄羣经为眷属。 六杲日丽天.夺众景之耀。 (众景。 即月与星辰也。)圆宗布世。 掩羣经之辉。 (羣经。 即权教二乘也。))(○後形外义结。 岂唯明逾朝彻等者。 庄子中事。 此有二意。 总意云。 尚掩诸经。 况於外典也。 言朝彻者。 庄子第三。 南伯子葵。 问乎女偊曰。 子之年长矣。 而色若孺子。 何也。 曰。 吾闻道矣。 子葵曰。 可得学耶。 曰。 恶恶可。 子非其人也。 夫卜梁倚。 有圣人之才。 而无圣人之道。 偊曰。 我有圣人之道。 而无圣人之才。 吾欲以教之。 庶几其果为圣人乎。 (注云。 圣人之才。 谓其有慧。 圣人之道。 谓其有真。 以真教之。 能成彼之道矣。)吾守之三日。 而後能外天下。 (谓亡天下事也。)已外天下矣。 吾又守之七日。 而後能外物。 (物。 谓凡有物象。)己外物矣。 吾又守之九日。 而後能外生。 (不见是身。 何生之有。)已外生矣。 而後能朝彻。 (不有万物。 唯真独存。 如朝日升明。 洞彻无碍。 人皆有此。 不能自知。)朝彻而後能见独。 见独而後能无古今。 无古今而後能入不生不死也。 言坐亡者。 亦庄子第五。 颜回以契道之言白夫子曰。 回益矣。 仲尼曰。 何谓也。 曰。 回亡仁义矣。 (仁即不周。 义则不及。)曰。 可矣。 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 回益矣。 曰。 何谓也。 曰。 回亡礼乐矣。 (礼过则烦。 乐则心动。)曰。 可矣。 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 回益矣。 曰。 何谓也。 曰。 回坐亡矣。 仲尼蹵然曰。 何曰坐亡。 曰。 回堕支体。 黜聪明。 离形去知。 同於大通。 此谓坐亡。 (心静为坐。 物空为亡。)仲尼曰。 回果至贤乎。 丘也从而後矣。 今疏意云。 据诸教所诠鉴用之智。 寂灭之理。 早以逾於朝彻之明。 坐亡之静。 若以华严圆妙之旨。 不唯超彼而已。 兼诸权教小乘。 亦皆超越。 故有岂唯而已耶之言也。 )(第二别叹此经以申旨趣竟。 )○第三教起由致庆遇希奇。 文中二。 一明昔翻未具。 二明今译多具。 今初。 【疏】然玄籍百千。 幽关半掩。 (【钞】言玄籍者。 玄妙典籍也。 百千者。 即下本经十万偈也。 言幽关半掩者。 谓晋译三万六千偈。 唐加九千偈。 成四万五千偈。 经来未具。 故幽微关键之教而半掩也。 )○二明今译多具。 【疏】我皇御宇。 德合乾坤。 光宅万方。 重译来贡。 东风入律。 西天输越海之诚。 南印御书。 北阙献朝宗之敬。 特回明诏。 再译真经。 光阐大猷。 增辉新理。 澄观。 顾多天幸。 钦属盛明。 奉诏译场。 承旨幽赞。 拚跃兢惕。 三复竭愚。 露滴天池.喜合百川之味。 尘培华岳.无增万仞之高。 (【钞】我皇御宇下。 但展法界品二十一卷。 成四十卷。 亦未全足。 故云多具.文中三。 一明圣朝德化广被。 为译之缘。 二明外国远献梵本。 是译之因。 三正明诏命。 述译赞之相。 今初。 )(○我皇御宇德合乾坤者。 谓临御区宇。 德合天地。 乾天坤地。 光宅万方者。 尚书尧典篇云。 昔在帝尧。 聪明文思。 光宅天下。 孔安国注云。 谓圣德之风远着。 今意云。 风光远及。 以天下为宅也。 今我德宗皇帝。 德及外国。 故彼以华严梵本来贡也。 重译来贡者。 夫外国贡献。 经历数国。 即展转译语。 从一国至一国。 乃至於此。 故云重译。 如献白雉。 九译至此也。 )(○二明外国远献梵本是译之因者。 东风入律。 至朝宗之敬。 言东风入律者。 汉武帝十洲记。 说西胡月氏国。 遣使远进三种物。 谓小师子。 续弦胶。 反魂香。 经半年。 不问此事。 使者因随帝入苑射。 帝弓弦断。 使者曰。 何不取续弦胶续之。 遂取胶黏之。 果如其言。 帝曰。 彼君有此。 何以远贡。 使者曰。 臣国去此三万里。 国有常占者。 见东风入律。 十旬不休。 青云干(或作观)吕。 连月不散。 占者云。 东有好道之君。 遂令远献也。 西天输越海之诚者。 既皇帝德风及於西天。 故彼输奉过海之忠诚。 远贡经本。 如昔三物也。 南印者。 都望天竺。 即是此国之西。 就彼五天。 即是南印土也。 御书者。 彼国表云。 手自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百千偈中所说善财童子亲近承事佛刹微尘数善知识行中五十五圣者。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谨奉进上等。 北阙献朝宗之敬者。 百川朝宗於海。 万国朝宗我唐。 故以献经而申远敬。 )(○三特回明诏下。 正明诏命。 述译赞之相。 於中三。 一圣垂诏命。 二庆承诏命。 三译赞之相。 今初。 但是展演旧经入法界一品。 故云光阐大猷。 及增辉也。 猷谓嘉猷。 嘉美之德也。 )(○二庆承诏命。 澄观顾多天幸。 至幽赞者。 反顾我有天然之幸。 得遇盛明之时。 奉诏译经制疏也。 )(○三译赞之相。 拚跃至之高者。 拚。 谓手舞。 跃。 谓足蹈。 兢。 谓战战兢兢。 惕。 谓悚惕。 三复竭愚者。 谓再三反复。 竭尽其心。 不敢孟浪也。 谦故曰愚。 然三复之言。 即论语云。 南容三复白圭。 谓毛诗云。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 不可为也。 意谓圭玷可以磨治。 若过言一出。 驷马追之不及。 南容读诗至此。 再三反复。 以将诚慎其言也。 今用此意。 露滴天池者。 智度论中。 指海为天池。 意云。 制疏译经。 一言一义。 得契佛心如露滴海也。 尘培等者。 即子贡对鲁哀公赞夫子之言。 谓哀公问子贡云。 汝师贤乎。 对曰。 贤。 哀公曰。 贤复如何。 答曰。 不知。 又问。 何以不知。 子贡曰。 吾於夫子门下。 如人终日戴天。 不知天之高。 终日履地。 不知地之厚。 饮海知饱。 安知其深。 哀公曰。 誉师太过欤。 子贡曰。 捧土培山。 宁有益仞。 (七尺曰仞)上皆谦辞。 )(第三教起由致庆遇希奇竟。 )○第四略释总题令知纲要。 【疏】大方广。 所证法也。 佛华严。 能证人也。 极虚空之可度。 体无边涯。 大也。 竭沧溟之可饮。 法门无尽。 方也。 碎尘刹而可数。 用无能测。 广也。 离觉所觉.朗万法之幽邃。 佛也。 芬敷万行.荣耀众德.华也。 圆兹行德.饰彼十身。 严也。 贯摄玄妙。 以成真光之彩。 经也。 总斯七字。 为一部之弘纲。 则无尽法门。 思过半矣。 (【钞】於中三。 一标名。 二释名。 三结叹。 今初可知。 )(○二释名者。 极虚空至经也。 极虚空等三句。 即普贤偈赞佛德结归无尽之文云。 刹尘心念可数知。 大海中水可饮尽。 虚空可量风可系。 无能尽说佛功德。 今取虚空释体大。 海水释相大。 尘刹释用大。 唯不取心念及风也。 碎尘刹者。 碎尘数之刹。 并为微尘也。 离觉等者。 能觉即菩提。 所觉即涅盘。 故楞伽云。 一切无涅盘。 无有涅盘佛。 亦无佛涅盘。 远离觉所觉。 既理智俱泯。 能所两亡。 始本不二。 是究竟觉。 故虽俱离。 而朗照万法之无遗。 非一向同楞伽也。 芬敷万行者。 草木感果之华也。 荣耀众德者。 草木。 兼通金玉庄严之华也。 圆兹行德饰彼十身者。 双以二华二德。 严饰佛身也。 贯摄等者。 贯穿摄持玄妙之义门。 门门焕烂。 无量无边。 门门寻之。 一一皆彻佛智。 如寻影以至於本。 故大经云。 如因日光照。 还见於日轮。 然以智慧光。 通达於佛智。 佛智体如日轮。 演无量义如日光。 )(○三结叹者。 总斯七字等。 尚书云。 若网在纲。 有条而不紊。 紊者。 乱也。 孔氏序云。 举其弘纲。 撮其机要。 思过半矣者。 周易系辞文势。 孔子云。 学者观其彖辞。 是以尽过半之思。 今意云。 若解七字之义。 即一部之功。 己过半矣。 )(第四略释总题令知纲要竟。 )(四分大科中第一总标大部名意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纂要卷第一百之十七 发布时间:2025-06-29 13:08:5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7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