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因明论理门十四过类疏 内容: 大慈恩寺沙门窥基撰论云:谓於圆满能立显示缺减性言,於无过宗有过宗言,於成就因不成就因言,於决定因不决定因言,於不相违因相违因言,於无过喻有过喻言。 述曰:此解也。 立者,三支悉皆圆满;敌者,妄言有所缺减,即是似破。 此显惣似破也。 下显别似破。 於无过宗、有过宗言等者,依理门论,十四过类即是似破。 今不可具引其文,但略取其意,以彰似破。 十四过类者:一、同法相似过类;二、异法相似过类;三、分别相似过类;四、无异相似过类;五、可得相似过类;六、犹豫相似过类;七、义淮相似过类;八、至非至相似过类;九、无因相似过类;十、无说相似过类;十一、无生相似过类;十二、所作相似过类;十三、生过相似过类;十四、常住相似过类。 同法即是相似,故名同法相似,余皆例然。 此十四种,皆於能立非理妄破,故名为过。 然似能破,故名为类,此则是能破之类,而有过故,名为过类。 苐一、同法相似过类者,内曰:声无常宗,勤勇无间所发性故。 因诸勤勇无间所发性者,皆是无常,譬如瓶等同喻。 若是其常,见非勤勇无间所发,如虚空等异喻。 外曰:声常宗,无质碍故。 因诸无质碍,皆悉是常,譬如虚空同喻。 诸无常者,见彼质碍,犹如瓶等异喻。 此之外量有不定过,其声为如空等,无质碍故,即是常耶? 为如乐等,无质碍故,是无常耶? 此则以异法为同法,不以同法为同法,故名相似过类。 然外人本作此量有二意:一、不立自宗;二、成立自宗。 不立自宗者,欲显内义有共不定过,谓此声为如瓶等,勤勇发故,是无常耶? 为如空等,无质碍故,即是常耶? 此即但是以不定。 何以尒者,夫真不定,要以本因望同异品,谓有谓无,是真不定。 今此外人以空等上无勤勇发因,乃於勤勇发因外别立无质碍因,於异品有故,是似共不定也。 成立自宗者,欲显内义有相违决定过,此亦但是似相违决定。 何以尒者,夫真相违决定,必湏定因。 今无质碍因,空、乐皆有,即是不定,何成能立定因言也? 此中应以四句分别:一、以定破不定;二、以定破定;三、以不定破不定;四、以不定破定。 如勤勇发因成无常宗,定因能破无质碍因,成声常宗不定之因,此即以定破不定也。 如胜论立声无常,所作性故,此因是定。 声论复立定因云:声常,所闻性故。 此即以定破定也。 如声论立声常,无质碍故,此因不定。 佛法复立不定因云:声无常宗,不可见故。 若声论云:汝不可见因通异品空上有,是不定故,非能破者。 佛法云:汝无质碍因亦通异品乐上有故,岂成能立? 若汝得成,我亦得成;若我不成,汝亦不成。 此则佛法戏调声论显彼不定,此即以不定破不定也。 如声论以无质碍因显声是常破,佛法勤勇所发证无常因,此则以不定破定也。 前之三句是能破摄,唯苐四句是似破也。 问:如立量云:真故极成色,非定离眼识。 宗自许初三摄,眼根不摄故,因如眼识喻。 有人破此比量,作相违决定云:真故极成色,定离於眼识。 宗自许初三摄,眼识不摄故,因如眼根喻。 此四句中,何句所摄? 荅:此当苐四以不定破定句摄,以眼根非同品故。 谓小乘宗自许眼根定离眼识,若大乘自在菩萨六识[牙-(必-心)+? ]用,眼识亦得缘彼眼根现眼相分,及成所作智亦缘眼根现眼相分,如此相分,眼根竝是初三之中眼根所摄,此则大乘不许眼根定离眼识。 此之眼根,望自虽是同品,望他即是异品,然无共同品,故是同品无以眼识为异品,因复非有。 此自许初三摄,眼识不摄因,於同异品既遍非有,即六不定中不共不定也。 复是似喻中他,随一所立,不成过也。 若言大乘虽不许眼根定离眼识,然小乘自许,故是同品得成喻者,如大乘对小乘等立量云:就胜义谛,眼根是空,以缘生故,犹如耳根。 如此耳根,小乘不许,应是同品得成同喻。 此既不可,彼亦同尒。 此因既是不定所摄,故是苐四以不定破定句摄。 问:如成立如来悲智体是涅盘,有人难言:性净体凝然,可许称寂灭,悲智既迁动,如何名涅盘? 荅:悲智离染同性净,故得说涅盘。 难云:离染同性净,即得说涅盘,迁动类有为,应得名生死。 如此之难,何句所摄? 荅:立者意云:悲智是涅盘宗,以离染故,因如性净喻,此是定因。 难者意云:悲智是生死宗,以迁流故,因如苦集谛喻。 此难者,因虽是其定宗,自违故不成,相违决定,亦是不定破定句摄。 上释同法相似颇分,论词要者,今略疏出。 内曰:声瓶既俱勤发,理即竝是无常。 内又曰:空是其常非勤发,声既勤发是无常。 外破曰:声同瓶,勤发同瓶即无常。 声同空,无[得-彳]同空应是常。 外又破曰:声不同空非勤发,即不同空说是常。 声既同空是无碍,即应同空说是常。 内曰:勤发定是无常义,故声类瓶说无常。 无碍非唯是常义,何得同空说常住。 苐二、异法相似过类者。 内外比量,竝如同法相似中举。 然外人以瓶同法为异法,喻名异法相似,与前异也。 内曰:空是其常,即非勤发。 声既勤发,定是无常。 内又曰:瓶从勤发,既是无常。 声亦勤发,何客常住。 外曰:虚空是常非勤发,声是勤发即无常。 瓶是无常有质碍,声既无碍应是常。 外又曰:声同瓶等是勤发,即同瓶等说无常。 声不同瓶是有碍,应不同瓶是无常。 内曰:但是常者非勤发,故得勤发证无常。 无常有碍有无碍,何得无碍证其常。 苐三、分别相似过类者。 内曰:声无常,勤勇无间所发性故,譬如瓶等。 外曰:声常,不可烧故,或不见故,如虚空等。 外意云:汝以声同瓶勤发,即同瓶无常者。 然瓶是可烧可见,声即不可烧不可见。 可烧可见可无常,无烧见者应是常。 此於同法喻中,分别可烧不可烧、可见不可见等之宗义,异名分别相似。 前异法相似,直望以一同法为异法,不分别差别之义,故不同也。 此外人不烧等因,通同异品,有不定过。 谓此声为如空等不可烧,或不可见故,即是常。 为如乐等不可烧,或不可见,故即无常。 此名以不定破,定故是似破也。 内曰:瓶从勤发,既也无常。 声从勤发,何容常住。 外破曰:声从勤发同瓶等,即同瓶等说无常。 瓶是可烧声不烧,瓶自无常声应常。 内曰:勤发唯在无常中,故得独证无常义。 不烧通常无常内,何得偏成常住宗。 苐四无异相似过类者,有三师释。 一言:内曰:声无常,所作性故,犹如瓶等。 外曰:若言声瓶同有所作性故,即令声是无常,与瓶无异者。 声瓶同有所作性故,其声亦应可烧见,亦可非所闻性,与瓶无异。 立量云:声应可烧可见非所闻性宗,所作性故,因如瓶等喻。 若许声得同瓶等可烧可见非所闻性者,亦应瓶得同声不可烧见是所闻性。 此则声瓶一切法同,应成一性,无有声瓶两物之异。 陈那释此无异意云:外人抑令成无异者,意欲返显瓶声差别,以无异宗违自所许,及违世间不可立故。 但返显云:若瓶与声虽同所作,瓶自可烧可见非所闻,声自不可烧不可见是所闻,不成一者。 故知瓶自无常,以可烧可见非所闻故。 声自是常,以不可烧不可见所闻性故。 陈那解云:若约抑成无异难边,少异苐三分别相似。 然外人意,恐违世间自所许故,不敢强抑立无异宗。 若约返显声瓶差别,与苐三分别相似,理合不殊,不应别说无异相似。 理门论云:若现量力强,比量力劣,不能遮遣其性。 如有成立,声非所闻,犹如瓶等,以现见声是所闻故。 释云:此明抑成无异,成似所以。 声之所闻,现量所得,外人虽以瓶为比量,遮声所闻,然比量力劣於现量,不能遮遣声之所闻现量境也。 故此无异之,难违现量,故成似破也。 彼论又云:不应以其是所闻性遮遣无常,非唯不见能遮遣故。 若不尒者,亦应遣常。 释云:此明返显瓶、声差别,成似所以。 外人云:若言声不同瓶非所闻,声自是所闻,亦应声不同瓶是无常,声自是其常。 立量云:声是常所闻,故此无同喻。 但立异喻云:若是无常,即非所闻,犹如瓶等。 瓶等无常,即非所闻,声既所闻,当知是常,故令非之,不应以其是所闻性遮遣无常也。 下释非意云:非唯不见能遮遣故,谓非唯瓶上不见能遮所闻性,故瓶有所遮之无常,亦於空上不见能遮所闻性,故空有所遮之常。 其所闻性虽不於彼瓶空上有,不废瓶无常空是常,故知所闻非是能遮无常因也。 下重责云:若不如我所非尒者,亦应遣常也。 谓若以瓶无能遮无常之所闻,瓶即有无常,返显声有能遮无常之所闻,声即无无常者,亦可空无能遮常住之所闻,空即有其常,返显声有能遮常住之所闻,声即无其常,故云亦应遮常也。 然如实论中无异相似,与此少异。 彼论意云:瓶、声同有所作性,声、瓶同无常,万物同有所知性,万物应无异。 若所知遍万物,万物自体各不同,所作遍声、瓶,常与无常亦应异。 立量云:万物之体应无异宗,有同法故,因如瓶、声、无常喻。 又云:声、瓶之法决定有异宗,有同法故,因如万物喻。 彼论明此,成相似破,意云:我所作因,虽有同法之相,异品无故,亦有别相,具三相故,得成正因。 汝所知因,唯有同法之相,异品有故,无有别相,无三相故,故是似因。 良为万物相望,有同有别。 若唯就别,外人立又无同喻;若唯就通,无所简别。 故我折中兼其通、别,具三相者,立为正因,不具三相,皆似因摄。 问:八竝天地是形,不得两形俱动;阴阳是气,不得两气同生。 如此等难,为是能破? 为是似破? 荅:此是无异相似过类,非是能破。 所以尒者,此难宗意欲令地形同天无异,一种是动,故举阴阳同生。 例云:阴阳同气既同生,天地同形应同动。 若使天动地不动,应即天形地不形。 此则以形为因,竝地令动。 此量云:地应动宗,以是形故因,犹如天形喻。 如此之难,违自所宗,以自不许地是动故。 若言难者纵撗,虽违自许,亦成难者。 若彼解家还以是形为因,立天不动,亦应成难,谓天应不动宗,以是形故因,犹如地形喻。 是则形之一因,难家若用,即令其地同天亦是动;解家若用,即令其天同地不动。 盖以形非动因,所以有其不动,难家何得偏例动耶? 若其难者未晓因明,强以同形令同动者,应返质云:以同形故,应同不动,动不可动,动岂得成? 若其难者,例声不见,应以抗荅,息其忿竞,云:若以形解动,未有形非动;不以形解动,故有形非动。 此解甚有道理。 然其难者,不领所解,别论他事,仍自贡高,应湏换句,折其我慢。 如此四四十六翻换,纵其神彩超拔,必自摧伏,况是中庸之流,敢相凌[篾-戍+(冗-几+伐)]? 盖为难者,有胜负之心,湏用此法,如其不尒,无劳用之。 问:如有难言:将凡以对圣,皆得有佛性,亦可将圣以对凡,皆得见佛性。 如此之例,是能破不? 荅:此等亦是无异相似。 何以尒者,此之难意,以有佛性故为因,令凡亦见。 此比量云:凡未之人,应见佛性,宗有佛性故,因犹如圣人喻。 如此之难,亦建自许,故不成难也。 若言何论自违,但成竝例,即是难者,亦可解家还用此因,返例圣人亦应不见,应亦成难,谓圣人不见佛性,宗有佛性故,因如凡夫喻,是即一因成见不见,何得偏成凡夫得见? 此即以凡同圣得见,成无异过也。 若其难者,不晓其意,应以抗解,以挫其词,云:若以有解见,未有有非见;不以有解见,故有有非见。 亦有四四十六换句,准前可知。 此解理附因明,颇有意趣,久措心者,方知其妙耳。 问:此方论竝,颇尚传闻,如前所解,理致虽终,更欲续之,亦有难不? 荅:理致既尽,应湏息言,纵其更难,终成似破。 似破难言:不以有解见,则有有非见;不以见解有,应有见非有。 此虽似难,终湏解之。 见本见其有,无有见非有;有不有其见,故有有非见。 又续难曰:将见以见有,无有见非有;将见以见无,无有见非无。 解曰:本自约有以明见,故言无有见非有。 今不约无以明见,何得无有见非无? 此虽不成能破,稍相附近,必存徃复,用亦无伤。 後之学者,湏辩亲踈,过尒辽落,不繁用耳。 且如难言:将戒以望定,戒定俱是福;将戒以望定,戒定俱防非。 若使戒防定不防,应有戒福定非福。 如此之例,必不可用。 何以尒者,如言:将门以望柱,谓言是其木;将柱以望门,并得通来徃。 若使门通柱不通,亦应门木柱非木。 如此之例,岂成难也? 若此得成难者,万物总成一体,即是无异,相似过类也。 问:如有问言:诸子出宅,为求羊鹿,既到门外,应得三车,何意乃云露地而坐? 荅曰:本设三车,为令出宅,既到门外,不假羊鹿,以得免火宅灾,所以露地而坐。 难曰:三车诱诸子,出门三竟无,一城引入道,入道应不有? 荅曰:化城息疲怠,城有方息疲,言车令发趣,车无子亦出。 难曰:入城为息疲,城无不息疲,出宅为求车,无车不出宅? 荅曰:疲怠入城方得息,若也无城不息疲,子出不由上三车,纵使无车子得出。 问曰:求车故出宅,出宅不得车,求息故入城,入城疲不息? 荅曰:三乘有解脱,化城不可无,二圣无智慧,羊鹿故非有。 难曰:若使断不由智证,城有车是无,今既因智以证断,车既是无城不有? 荅曰:因果之道,果有因必不无。 为喻之法,随事有无不定,车为迫引,所以是无,城为止息,所以是有,既引息有殊,不可为例。 此之问荅,颇堪用不? 荅:此难意云,羊鹿之车,决定是有,宗权诱事故,因如化城喻。 然权诱之因,未必皆有,是不定因,不成能破。 然约因难,稍有意况,立论之时,颇亦堪用。 二云:内曰:声无常,勤勇无间所发性故,犹如瓶等。 外曰:勤勇发与无常,有无谓不定,竝非毕竟性,宗因应不殊。 此难意云,无常勤发,有无不恒,谓非常住毕竟之性,此则宗因无有别异。 但指所立一分为因,便是两俱不成之过。 如立声无常,以是无常故,此因与宗,无别义故。 但指所立一分为因,有不成过也。 内曰:勤发与无常,惣虽非毕竟,别据生灭异,宗因义自分。 此解意云,宗言无常,意取其灭,因言勤发,意取其生。 生既共了,正是因义,灭非共许,理即是宗。 今言不成,故是似破。 此谓於成就因,不成就因言也。 此释无异,是陈那所存。 三云:内曰:义本如前。 外曰:声应可烧,勤勇所发,譬如瓶等。 此以勤发一因,双成两宗,故名无异。 或可令宗同喻,名为无异。 如此之难,则与内义作有法差别相违也。 内曰:我立无常之宗,违他不违自,汝立可烧之义,他自两宗竝违,故是似破,非能破也。 此谓於不相违因,相违因言也。 问:如难无常比量云:声非无常声,勤勇所发故,犹如瓶等。 此唯违他无常之声,不违自许常住之声。 如此之难,为是能破,为是似破? 若是能破者,则一切比量,皆有斯过,是则应无无过比量。 若是似破者,如难唯识比量云:极成之色,应非即识之色。 极成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如眼识。 如此比量,唯违他许即识之色,不违自许离识之色,亦应即是似破所摄。 荅:此难无常比量似破所収。 难:唯识比量能破所摄。 何以尒者? 常与无常,但是其法,同依一体有法之声,不能别摽自他有法无常之声。 若无常声,自然非有,违共许故,似破所収。 即识离识,非是其法,但是别指自他有法,即识之色若无,离识之色犹在,故唯违他,得成能破。 此释颇尽精微,学者审自思择。 苐五、可得相似过类者,有二:一云:内曰义本如前,外曰电风本非勤勇发,以可见故是无常,是则立声是无常,不因勤勇所发性。 此难意云:电风等上无勤勇发因,外以可见等因证无常义,既离汝因,余因可得,明知勤发非是正因。 若此勤发是正因者,无勤勇处应无无常,譬如见烟知有火,不见烟不知火。 内曰勤发定是无常因,未见勤发是常者,无常不是勤发因,故见电等非勤发。 此解意云:我不言勤发能显一切无常,余因不能显故。 电等无常虽非勤发,自以可见等因显其无常,亦顺我意,谓是正因。 如欲知有火,即湏见烟,虽不见烟,见光亦知有火,同证有火,谓得成因。 又若以勤勇不遍电等非声因者,汝可见因亦不遍声,应非电因,相望皆有余因可得义故。 又勤发因若在异品,可成能破,既唯在同品,但似破也。 二云:内曰:义本如前。 外曰:无常之物竝勤发,如此勤发成无常。 无常有非勤发生,应此勤发非因证。 此难意云:若勤发因,遍通一切,无常品上,得成正因。 既其不遍,便有一分不成因过。 如尼乾子等,立一切草木,悉有神识,以有眼故,犹如人等。 此有眼因,唯在尸利沙树,余树即无。 以不遍故,有不成过也。 又内曰:勤发虽不遍无常,然遍所立声宗上,缈使电等无勤发,何防勤发证无常? 其尼乾子,立一切草木为宗,有眼之因,不遍草木,故因有过,何得为例? 苐六、犹预相似过类者。 内曰:义本如前。 外曰:无常有显生,勤发或生显,宗因各通两,何独证无常? 此难意云:汝言无常者,为约生灭名无常,如瓶盆等? 为约隐显名无常,如井水等? 若约生灭者,即有不定过。 其声为如瓶等勤勇发故,是生灭无常耶? 为如井水等勤勇发故,是隐显无常耶? 若约隐显无常者,还同此过。 故无常宗,约显生义,令勤发因,成犹预也。 此难约宗,显成犹预。 又更约因,作犹预难:一、作不成过,二、作不定过。 不成过者,海言勤发者,为约生故名发? 为约显故名发? 若约生勤发,即声瓶等上成,井水上不成? 若约显勤发,即井水上成,声瓶上不成? 有随一不成过也。 不定过者,其声为如瓶等勤发生故,是无常耶? 为如井水勤勇发显,而是常耶? 有不定过。 外人意谓,井水树根,本来是有,由人工显,体是其常,故作此过也。 内曰:我言无常,但据坏灭,汝於宗外,妄盖其生,生尚非宗,何容立显? 故此分别,但是妄施。 此解难宗,下解难因,先解不成,後解不定。 解不成云:所作咽喉杖轮异,惣言所作得成因,勤发生显虽不同,合言勤发亦成就。 此解意云:井下之水,亦从人工勤发生,生已即灭,谁言显耶? 若以此水,虽定是生灭,然以相类,相似相续,本来不见,今由人工勤发得见故,故是显者。 如此之显,我宗亦许得成正因,非不成也。 问:所作生显分,即是随一过,勤发生显异,何故得成因? 荅:准约声宗,明所作生显,自他[牙-(必-心)+? ]不成,通就瓶水论,勤发生显,自他俱成就,故不同也。 解不定云:井水若是常,勤发显因成。 不定井水既生灭,勤勇发显是定因。 故理门论云:若生若显,悉皆灭坏,非不定因。 问:择灭涅盘,亦由勤勇之所显发,而是其常,何故此因一向是定? 荅:梵本理门释论解云:声从勤勇无间所发者,约近因等起,其择灭涅盘,远因所显,谓由发分求灭,入方便道等,经无量心,始显涅盘,故非勤勇所显发也。 苐七、义准相似过类者。 内曰:义本如前。 外曰:声是勤勇发,既也是无常,电等非勤勇,理应即是常。 若使电非勤勇发,然自是无常,声既勤勇发,应当即是常。 若言电非勤发尚无常,声是勤勇那得常? 亦可雷非勤发尚无常,声是勤发当是常。 若是勤发非勤发,竝说是无常,亦可常法与无常,俱得是勤发。 若言常法体凝然,不可从勤发,亦可非勤发体寂,不可说无常。 内曰:我言勤发者皆无常,未有勤发非无常,不言非勤发者皆是常,故有电等是无常。 若言勤勇发者是无常,非勤勇发者定是常,亦可由见烟故知有火,不见烟故知无火。 虽复不见烟,未必即无火,虽非勤勇发,何必即有常? 又解:譬如见雨知有云因,但使见雨必有云,见云非必是雨因,自有见云不必雨。 今亦如此,勤发是彼无常因,但使勤发必无常,无常非必勤发因,故有无常非勤发。 又解:勤勇所发具三相,故得为彼无常因,非勤勇因异品有,何得为彼常之因? 此以非勤发中有其三种:一、常,如虚空等;二、无常,如电等;三、不有,如空花等。 何得以此偏证其常? 此则以不定因破我定因,是似破也。 如此难虽同八竝反对之形,然两因相翻,善有意况。 若应反对,直以两体不同反地。 为竝云地反天故,有时而蹔动,亦可天反地故,天有时而蹔息。 如此之流,全非道理,但是矫妄论摄,不可教之此竝。 又如人反畜故,人即有情,畜反人故,畜应无情。 又如水反火故,水非名火,火反水故,火应名水。 又如声反瓶故,声是无常,瓶反声故,瓶应是常。 如此之例,触事皆有,岂可惣成论难之法? 前已略评相望,此复贬其反对,反对既其不可,兔角例成无用。 兔角竝云阳生既明,翻例难云阴灭应闇,并既不殊反对,空为兔角之名。 寻其意义,更为踈谬。 何者? 为阳生有体,自可为明,阴灭无形,遣谁为闇? 然广百论云:福生既乐,罪灭应苦者,良为大乘无相,罪福俱空,既不许罪灭为苦,亦不许福生为乐,既是不违自宗,故得反例为难。 此约胜义为论,非是世事常规,何得以俗阴阳例此以为通论? 自余[牙-(必-心)+? ]从,纵撗颠倒,名词虽有稍异,难势不异相望。 相望既是不分,此等例皆混杂,覆却重述前并,徃还别起问词。 虽有八竝之名,意无一因之用,有八转之类,四门之流,换易物名,更无别趣,恐繁纸墨,不浮委申。 若有雌黄,请详其致。 第八、至不至相似过类者。 内曰:义本如前。 外曰:此因望宗,为至不至? 设尒何失? 二俱有过。 若言至者,立量云:宗之与因,应无因果,宗以相至故,因如池海合喻。 此量意云:阿耨达池流入海,但称为海舍池名,勤勇所发至无常,亦但名宗废因称。 又难:所立若不成,此因何所至? 所立若成就,何繁此至因? 若言不至者,即立量云:勤勇所发,应不成因,宗不至宗故,因犹如非因。 喻如立声,常眼所见故,此因不到声宗,故非因也。 此量意云:眼所见性不至宗,即是两俱不成摄,勤勇发因亦不至,何容即是极成収? 内曰:我所立因,不为至宗,但为显了所立宗义,如色已有,用灯显之,何得以望至不至难? 此解意云:勤发无常,本来自有,然敌论愚闇,不了无常,故立义人以勤勇发为因,成前所立。 今於声上了无常宗,此即宗因自有,非至不至。 妄为此难,是似不成。 又汝所难,有自违害过。 为汝前设难,亦立宗因,若至不至,还同此过。 汝虽难我,乃复自违。 又汝所破言,为至我义,为当不至? 若至我义,即同我义,便不成破;若不至我义,如余不至,亦不成破。 故汝设难,即是自违。 此即至与不至,俱非立破之因。 约此为难,皆成其似。 又池流到海,竟无因果之分;主到於舍,即有人物之异。 灯不到闇,而为破闇之因;斧不到薪,而无薪破之果。 此即至与不至,或异或同;因与非因,或到不到。 何得独以池海例彼宗因,偏以非因齐此因义? 若唯同池海,则至舍无人物之分;若偏例非因,则灯光无破闇之用。 盖为法体参罗,义门尘筭,有同有异,乍合乍离,不可以一例多,不可全无比例,必湏折中,不可不通,三相量之,方合其趣。 今至不至,既非定因,故汝难词,似破所摄。 此则於成就因、不成就因言也。 然古来论者,多効此难。 曾有人问余云:广百论品者,名曰破常。 何知是常? 何者是破? 荅曰:常见名常,智慧能破。 彼复问云:如此智慧,既能破常,为到能破? 为不到耶? 荅:若据无间道,则到故破,如斧破薪;若据解脱道,此则不到故破,如灯破闇。 彼即难云:到故若能破,主到舍应破;不到若能破,近破远亦破。 余当解云:破中有到有不到,非到不到竝为破;如门有木有非木,非木不木并为门。 此解颇有所以。 我本不以到与不到解其破义,但云:能破之中,有是到者,有非到者。 何得难言:到故若能破主,到舍应破;不到若能破近,远亦应破。 此如门体之中,有是木者,有非木者,不以是木非木解其门义。 不可难言:木若是其门,窗并是木应是门;非木若是门,水火非木应是门。 此则破以毁坏为义,不以到不到为义;门以开通为义,不以木非木为义。 今难者,不难毁坏,妄难到与不到;不难开通,妄难木与非木。 如此之流,殊乖论道。 来诸鉴者,详其理致。 苐九,无因相似过类者。 内曰:义本如前。 外曰:此勤勇发,为在无常前,为後耶,为俱耶? 若在前者,难曰:所立宗义若旧成,对果立因义。 无常先非有,勤发岂名因? 若在後者,难曰:无常若未成,要资勤发立。 宗义先成就,何劳更立因? 若同时者,难曰:两角俱时生,不可论因果。 二立一时有,何客辩果因? 内曰:因有二种:一生,二了。 生者,如种生芽等;了者,如灯照物等。 若约胜义,难生因言:种若在芽前,种则不名因;种若在芽後,则因无所用。 种与芽同时,则不成因果。 此则成难,以约胜义谛中,诸法无实能生所生因果法故。 若约世俗因果法门,种在芽前,未得因名;芽生已後,彰得因号。 此则因果之道,世间极成。 故维摩经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 若约世俗,作此三时无因难者,即是诽拨一切因法不成难也。 其了因者,唯约世俗言论法门,辩其因果。 其言义智,因若望生果,体在果前,名居果後;若望了果,不可定说若後若前。 汝今若以胜义谛中三时之难难此因者,亦是诽拨一切因法不成难也。 准此,诸大乘经论约三时破因果者,皆约胜义谛也。 若就世俗,因体即在果前,因名即在果後,顺俗说故,此即不遮也。 此中外人立比量云:宗前之因,必定非因,无因用故,犹如兔角。 如此比量,为不定过,谓此因为如兔角,无因用故,即非因耶? 为如谷种,无因用故,而是因耶? 故汝就世俗谛作三时难者,此不成也。 又汝有自害之过,谓汝前设难,亦立宗因,如此宗因,若前若後,还有此过,汝虽难我,乃是自违。 又汝所难言:若在我义之前,我义未有,汝何所难? 若在我义之後,我义已立,何用难为? 若汝复言:汝知我难好,故効我难,反难於我者,不然,我显汝难,还破汝义,不依汝难,以立我宗,何得妄云知我难好? 此并於成就因、不成就因言也。 苐十、无说相似过类者。 内曰:义本如前。 外曰:因言勤勇发声,即是无常,未说勤勇前,声应非无常。 此难意云:汝以勤勇发言,因为无常因,未说此言之前,因即非有因,非有故即有,两俱不成。 因既不成,宗义不立,是即此声应非无常。 内曰:以灯了物知物有,不了其物不必无;以因了宗知宗有,不了其宗不必无。 此解意云:我立言因,为了无常,不为生彼无常之理。 如有灯照物,决定知物为有;若无灯照物,不定知物是无。 言因亦尒,言因若有,无常之宗定具,言因若无,无常未必定无,何得难言未说因前,应非无常? 若我所立之因,为生无常宗者,汝难言因未有,应无无常之宗,此即成难。 既不约此,故是似破也。 此即於成就因、不成就因言也。 苐十一、无生相似过类者,内曰:义本如前。 外曰:声已生者,有勤发可使是无常,声未生前,无勤发应当非无常。 此即声未生前,无勤发因有不成过也。 又前声应是常,非勤发故,犹如虚空,此即与前内量作相违决定过。 内曰:声若未生体是有,勤勇发因亦因成,声既未生体是无,今难遣谁令常住? 此解意云:我立一切有义,言声皆是无常,何偏就我立论言声,约其未生以之为难? 以我言声未生之前,本自无声,不入宗摄,何客於此知因不成? 此即於成就因、不成就因言也。 此亦兼解相违决定。 又汝所立量,因有不定,何得与我定因相违,谓其声为如虚空等,非勤勇发是其常耶? 为如电光等,非勤勇发是无常耶? 此即於决定因、不决定因言也。 前无说相似,外人通许一切有义,言声以之为宗,但约言因未说之前,因无有故,应不成因,因既不成,声非无常。 此无生相似,外人直以立论,言声以之为宗,此声未有之前,即无勤勇发义,因非有故,应非无常,既非勤发,亦应是常,与前异也。 苐十二、所作相似过类者,内曰:声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 外曰:瓶藉泥轮生,可言有所作,声非泥轮起,应无【中阙一纸】如虚空喻。 此难意云:此无常声,既常与自无常性合,诸法自性,恒不舍故,此即是常。 比量揩定,汝立无常,与此比量相违,有似宗过。 内曰:声外有常性,依之以立常,常性本自无,何名违比量? 此解意云:即此声体,本无今有,蹔有还无,名无常。 即此无常,与常住异,名之为性。 如言果性,以从因生,名之为果,与因位异,名之为性。 岂离果外,别有其性,与之合耶? 既无别常性依之而转,所立恒不舍自性之因,即不成就,非正比量,何名比量相违? 此即於无过宗、有过宗言也。 虽除此十四过类已外,诸因明师,虽更建立众多过类,但是名言少殊,竝不越此十四,故前似破中,更无余过。 然更或有极麤难者,如有立言:声是无常。 便即难言:声体异於瓶,声即是无常;瓶体异於声,瓶应即是常。 如前所引,八竝之中,极麤之者。 或有矫妄难者,如有人言:我着新绯衣。 便即难言:绫绢非葱蒜,何因唤作辛? 衣本无两翅,何因唤作绯? 如此等难,此中不说,以全非难,不似破故。 论云:如是言说,名似能破,以不能显他宗过失,彼无过故。 述曰:此结也。 如上所列十四过类,名似能破。 以彼敌愚,於他能立无过量中,不能缄言,惑乱立人,证者听众,欲显己胜,妄施此难,故是似破。 亦有於他过量中,不知其过,而更妄作余过类难,亦是似破。 由多分於无过量中有似破故,故言彼无过故。 若立者非理,故作过类之难,返显其非。 或立者痴,不识其过,而不正言过,亦返作过类之难,为戏弄故。 此等即是能破,非似破也。 论云:且止斯事。 述曰:此抑解显略也。 上明八门之别流,两悟之总趣,以分邪正,颇隔云泥。 然天主造论之怀,存乎简省。 广文既属他部,略论抑不繁辝,故云且止斯事也。 论云已宣少句义等者。 述曰:此苐三,结略彰广。 分上二句结略,下两句彰广。 此论义虽苞括,辝句简为始学。 足反方隅,寻源未为尽究。 恐有谬注,故指广文。 即指本师摩诃陈那迦菩萨,此云大域龙所造集量理门诸广论也。 因明正理门论十四过类疏 发布时间:2025-06-29 17:39:1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7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