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六 内容: △三法品第三之一吾从世尊闻如是语。 刍当知。 诸有情界。 互相亲近。 不相乖违。 诸劣胜解种类有情。 与劣胜解种类有情。 更相亲近。 参染承事。 诸妙胜解种类有情。 与妙胜解种类有情。 更相亲近。 参染承事。 在过去世诸有情界。 已相亲爱。 不相乖违。 诸劣胜解种类有情。 与劣胜解种类有情。 已相亲近。 参染承事。 诸妙胜解种类有情。 与妙胜解种类有情。 已相亲近。 参染承事。 在未来世诸有情界。 当相亲爱。 不相乖违。 诸劣胜解种类有情。 与劣胜解种类有情。 当相亲近参染承事。 诸妙胜解种类有情。 与妙胜解种类有情。 当相亲近。 参染承事。 在现在世诸有情界。 现相亲爱。 不相乖违。 诸劣胜解种类有情。 与劣胜解种类有情。 现相亲近。 参染承事。 诸妙胜解种类有情。 与妙胜解种类有情。 现相亲近。 参染承事。 是故尊者解憍陈如。 与其同类。 有六十人。 恒集同修阿练若行。 摩诃迦叶。 与其同类。 有无量人。 恒集同修杜多妙行。 其舍利子,与其同类。 有无量人。 恒集同修大智慧行。 大目乾连与其同类。 有无量人。 恒集同修大神通行。 拘瑟祉罗。 与其同类。 有无量人。 恒集同修无碍解行。 其满慈子。 与其同类。 有无量人。 恒集同修说正法行。 迦多衍那。 与其同类。 有无量人。 恒集同修辩释经行。 尊者善现,与其同类。 有无量人。 恒集同修无诤住行。 缬丽伐多。 与其同类。 有无量人。 恒集同修诸静虑行。 其优波离。 与其同类。 有无量人。 恒集同修持律之行。 物力士子。 与其同类。 有无量人。 恒集同修为僧敷设卧具等行。 尊者不灭。 与其同类。 有无量人。 恒同修集净天眼行。 尊者阿难。 与其同类。 有无量人。 恒集同集乐多闻行。 其罗怙罗。 与其同类。 有无量人。 恒集同修乐持戒行。 童子迦叶。 与其同类。 有无量人。 恒集同修巧辩说行。 其劫比。 与其同类。 有无量人。 恒集同修教诫教授大刍行。 尊者难陀。 与其同类。 有无量人。 恒集同修教诫教授刍尼行。 优波西那与其同类。 有无量人。 恒集同修具威仪行。 妍美难陀。 与其同类。 有六十人。 恒集同修端严之行。 愚人天授。 与其同类。 有六十人。 恒集同修勃逆恶行。 是故当知。 诸有情界。 互相亲近。 不相乖违。 诸劣胜解种类有情。 与劣胜解种类有情。 更相亲近。 参染承事。 诸妙胜解种类有情。 与妙胜解种类有情。 更相亲近。 参染承事。 尔时世尊,重摄此义。 而说颂曰:如草木丛林,亦如风火等。 物各以类聚,有情界亦然。 愚者狎於愚,智者亲於智。 体知朋侣别,应亲有智人。 如凭破浮囊,必沈於大海。 亲近怠慢者,定失智光明。 故应舍怠慢,乐栖止空闲。 亲近有智人,速能殄众苦。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 刍当知。 三因三缘。 能感後有。 云何为三。 所谓无明未永断故。 爱未弃故。 业未息故。 由是因缘。 能感後有。 所以者何。 业为良田。 识为种子。 爱为溉灌。 无明无智。 无了无见之所覆蔽。 识便安祝欲有色有。 无色有处。 欲最为下。 色为其中。 无色为妙。 若欲界业。 感异熟果。 不现在前。 不可施设。 此为欲有。 由欲界业。 感异熟果。 正现在前。 故可施设。 此为欲有。 当於尔时,业为良田。 识为种子。 爱为溉灌。 无明无智。 无了无见之所覆蔽。 识便安祝下欲有处。 若色界业。 感异熟果。 不现在前。 不可施设。 此为色有。 由色界业。 感异熟果。 正现在前。 故可施设。 此为色有。 当於尔时,业为良田。 识为种子。 爱为溉灌。 无明无智。 无了无见之所覆蔽。 识便安祝中色有处。 若无色业。 感异熟果。 不现在前。 不可施设。 为无色有。 由无色业。 感异熟果。 正现在前。 故可施设。 为无色有。 当於尔时,业为良田。 识为种子。 爱为溉灌。 无明无智。 无了无见之所覆蔽。 识便安祝妙无色处。 刍当知。 由远离故。 出离欲有。 由无色故。 出离色有。 由永灭故。 出离一切。 有为有起。 思虑缘生。 汝等刍。 应以正慧如实随观。 出离欲有。 应以正慧如实随观。 出离色有及无色有。 云何汝等。 应以正慧如实随观。 出离欲有。 谓离诸欲恶不善法。 有寻有伺。 离生喜乐。 具足安祝最初静虑。 能以正慧如实随观。 其中诸色受想行识。 如是法性。 皆是无常。 皆是其苦。 如病如痈。 如中毒箭。 有恼有害。 有怖有猜。 有怨有敌。 迅速败坏。 多诸疾疫。 多诸灾横。 虚伪不实。 离散无我。 不可保信。 如是汝等。 应以正慧如实随观。 出离欲有。 云何汝等。 应以正慧如实随观。 出离色有。 谓正超过一切色想。 灭有对想。 不复思惟种种异想。 具足安祝无边虚空。 空无边处。 能以正慧如实随观。 其中所有受想行识。 如是法性。 皆是无常。 皆是其苦。 如病如痈。 如中毒箭。 有恼有害。 有怖有猜。 有怨有敌。 迅速败坏多诸疾疫。 多诸灾横。 虚伪不实。 离散无我。 不可保信。 如是汝等。 应以正慧如实随观。 出离色有。 云何汝等。 应以正慧如实随观。 出无色有。 谓正了知。 是为寂静。 是为微妙。 谓离憍慢。 息诸渴爱。 灭阿赖耶。 断诸径路。 空无所得。 爱尽离欲。 寂灭涅槃。 如是汝等。 应以正慧如实随观。 出无色有。 若能如是,以其正慧如实随观。 出离三有。 便於欲有色无色有。 能深厌背。 深厌背故。 能正离欲。 正离欲故。 能得解脱。 得解脱已,便自了知。 我生已荆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不受後有。 尔时世尊,重摄此义。 而说颂曰:以正慧随观,三界出离相。 能止息诸行,得最上涅槃。 已解脱诸漏,善修习瑜伽。 任持最後身,降伏魔所使。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 刍当知。 三因三缘。 令诸有情希求利养生多过患。 云何为三。 一者贪欲为因为缘。 令诸有情希求利养生多过患。 二者耽著为因为缘。 令诸有情希求利养生多过患。 三者受用不见过患为因为缘。 令诸有情希求利养生多过患。 汝等刍。 不应起此三因三缘希求利养生多过患。 有诸刍。 具此所说三因三缘。 往施主家。 求胜利养。 或时其家。 忽遽无赖。 见已慼然。 默不敬问。 不起承迎。 不延就座。 不共谈论。 彼见此相。 便起念言:此施主家。 恒相敬待。 谁所诡佞。 顿使其然。 由此因缘。 便於彼所。 不忍不悦。 起恚害心。 或发身语恶不善业。 因斯坠堕诸恶趣中。 受不爱果。 刍当知。 我观世间。 诸有情类。 或由利养。 扰乱其心。 身坏命终。 堕诸恶趣。 生地狱中。 受不爱果。 我观世间。 诸有情类。 或由衰损。 扰乱其心。 身坏命终。 堕诸恶趣。 生地狱中。 受不爱果。 我观世间。 诸有情类。 或由利养及以衰损。 扰乱其心。 身坏命终。 堕诸恶趣。 生地狱中。 受不爱果。 所以者何。 愚痴凡夫。 被诸利养。 先破其膜。 既破膜已,复破其皮。 既破皮已,复破其肉。 既破肉已,复断筋脉。 断筋脉已,复破其骨。 既破骨已,复伤髓脑。 然後方祝是故汝等。 应如是学。 我当云何。 不被利养扰乱其心。 我当云何不被衰损扰乱其心。 我当云何不被利养及以衰损扰乱其心。 独处空闲。 勤修圣行。 速证无上常乐涅槃。 汝等刍。 应如是学。 尔时世尊,重摄此义。 而说颂曰:由三种因缘,希求诸利养。 坏种种功德,及退失人天。 诸有聪明人,遇利养衰损。 其心善安定,不动如山王。 常静虑安然,正观诸法义。 修深细智见,证常乐涅槃。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 刍当知。 欲界胜生。 略有三种。 於彼虽成极大福聚。 而受诸欲生死轮回。 不能出离。 所以者何。 彼胜生处。 是欲所行境界地故。 云何为三。 一欲住天欲界胜生。 二乐化天欲界胜生。 三他化天欲界胜生。 如是三种欲界胜生。 於彼虽成极大福聚。 而受诸欲。 生死轮回。 不能出离。 所以者何。 彼胜生处。 是欲所行境界地故。 我圣弟子。 於此三种欲界胜生。 如实随观。 有诸过患。 故於欲界深生厌背。 生厌背故。 能正离欲。 正离欲故能得解脱。 得解脱已,便自了知我生已荆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不受後有。 尔时世尊,重摄此义。 而说颂曰:欲界三胜生,恒受诸欲乐。 谓欲住乐化,他化自在天。 生如是三处,虽成就大福。 而生死轮回,不能生上地。 於此诸欲中,若能知过患。 舍人天等趣,证无上涅槃。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 刍当知。 世有一类诸恶刍。 成就三法。 而似驴鸣。 云何为三。 谓有一类诸恶刍。 无敬无承。 无惭无愧。 懈怠忘念。 如是一类诸恶刍。 具足成就如是三法。 而似驴鸣。 谓实无德而随僧众。 唱如是言:具寿当知。 我亦是真沙门释子。 然此一类诸恶刍。 无有增上戒定慧学。 如馀清净真刍僧而随僧众。 唱如是言:具寿当知。 我亦是真沙门释子。 如世有驴随牛群後。 高声唱言:我亦是牛宜相顾待。 然此驴身。 头耳蹄喙毛色音声。 皆与牛别而随牛後。 高声唱言:我亦是牛宜相顾待。 如是一类诸恶刍。 实无其德而随僧众。 唱如是言:具寿当知。 我亦是真沙门释子。 然此一类诸恶刍。 依止村城聚落而祝日初分时。 整理裳服。 执持衣钵。 往入村城聚落乞食。 不能护持身语意业。 不住正念。 不守诸根。 诣於净信诸施主家。 为利养故身处下座。 为居高座白衣说法。 我说此类诸恶刍所有言说。 皆似驴鸣。 尔时世尊,重摄此义。 而说颂曰:剃发服染衣,手执持应器。 实无戒定慧,而自号沙门。 如世间有驴,与牛形相异。 而逐牛群後,自号是真牛。 如是恶刍,成无敬等法。 虽常厕清众,而不证菩提。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 刍当知。 学有三种。 若能於中。 离诸放逸。 昼夜精勤。 绝诸缘务。 独处空闲。 无倒修学。 未生诸漏令永不生。 已生诸漏令永尽灭。 云何为三。 一者增上戒学。 二者增上心学。 三者增上慧学。 何等名为增上戒学。 谓诸刍。 具净尸罗。 安住守护别解脱戒。 轨范所行无不圆满。 於微小罪见大怖畏。 具能受学所应学处。 成就清净身语二业。 成就净命。 成就净见。 如是名为增上戒学。 何等名为增上心学。 谓诸刍。 能正离欲恶不善法。 有寻有伺。 离生喜乐。 具足安祝最初静虑。 广说乃至。 具足安祝第四静虑。 如是名为增上心学。 何等名为增上慧学。 谓诸刍。 如实了知。 是苦圣谛。 苦集圣谛。 苦灭圣谛。 及能趣苦灭道圣谛。 如是名为增上慧学。 如是三学。 若能於中。 离诸放逸。 昼夜精勤。 绝诸缘务。 独处空闲。 无倒修学。 未生诸漏令永不生。 已生诸漏令永尽灭。 尔时世尊,重摄此义。 而说颂曰:戒心慧学三,智者应修学。 勤精进常安,密禁守诸根。 昼夜处空闲,绝世诸缘务。 勤修戒心慧,如救自头燃。 名学圣学处,至所学後边。 脱所脱无遗,成清净妙智。 得不动解脱,已永断诸漏。 尽生死苦边,後有更无有。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 刍当知。 学有三种。 若有勤修。 不空无果必至究竟。 能得甘露。 能证涅槃。 云何为三。 一者增上戒学。 二者增上心学。 三者增上慧学。 何等名为增上戒学。 谓诸刍。 尊重尸罗戒为增上。 不重等持定非增上。 不重般若慧非增上。 彼於少小所学戒中。 微有所犯即能出离。 所以者何。 我说彼人终不毁犯所制学处不深惭愧。 定能随顺清净梵行。 定能成办清净梵行。 於诸学处。 能住尸罗。 能住所学。 彼人定能永尽三结。 证预流果。 得无堕法。 定趣菩提。 极於七返人天往来。 尽诸苦际。 如是名为增上戒学。 何等名为增上心学。 谓诸刍。 尊重尸罗戒为增上。 尊重等持定为增上。 不重般若慧非增上。 彼於少小所学戒中。 微有所犯即能出离。 所以者何。 我说彼人终不毁犯所制学处。 不深惭愧。 定能随顺清净梵行。 定能成办清净梵行。 於诸学处。 能住等持。 能住所学。 彼定能尽五下分结。 证不还果。 得不还法。 当受化生。 於彼世间。 当般涅槃。 如是名为增上心学。 何等名为增上慧学。 谓诸刍。 尊重尸罗戒为增上。 尊重等持定为增上。 尊重般若慧为增上。 彼於少小所学戒中。 微有所犯即能出离。 所以者何。 我说彼人终不毁犯所制学处。 不深惭愧。 定能随顺清净梵行。 定能成办清净梵行。 於诸学处。 能住般若。 能住所学。 彼人定能永尽诸漏。 得真无漏。 心善解脱。 慧善解脱。 於现法中。 具足安祝自证通慧。 能自了知。 我生已荆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不受後有。 如是名为增上慧学。 若有於此所说三学勤修学者,我说必定不空无果。 必至究竟。 能得甘露。 能证涅槃。 如是名为学有三种。 若有勤修不空无果。 必至究竟。 能得甘露。 能得涅槃。 尔时世尊,重摄此义。 而说颂曰:勤修增上戒,住戒住所学。 能永尽三结,定证预流果。 勤修增上心,住定住所学。 能尽五下结,定证不还果。 勤修增上慧,住慧住所学。 能尽一切结,定证无生果。 三学不唐捐,必证第一义。 故尊重三学,达法性无疑。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 刍当知。 学有三种。 若少分修得少分果。 若圆满修得圆满果。 云何为三。 一者增上戒学。 二者增上心学。 三者增上慧学。 何等名为增上戒学。 谓诸刍。 尊重尸罗戒为增上。 不重等持定非增上。 不重般若慧非增上。 彼於少小所学戒中。 微有所犯即能出离。 所以者何。 我说彼人终不毁犯所制学处。 不深惭愧。 定能随顺清净梵行。 定能成办清净梵行。 於诸学处。 能住尸罗。 能住所学。 彼人定能永尽三结。 证预流果。 得无堕法。 定趣菩提。 极於七返人天往来。 尽诸苦际。 或复有能令其欲界贪恚微保证一来果。 一来此间。 尽诸苦际。 如是名为增上戒学。 何等名为增上心学。 谓诸刍。 尊重尸罗戒为增上。 尊重等持定为增上。 不重般若慧非增上。 彼於少小所学戒中。 微有所犯即能出离。 所以者何。 我说彼人终不毁犯所刺学处。 不深惭愧。 定能随顺清净梵行。 定能成办清净梵行。 於诸学处。 能住等持。 能住所学。 彼定能尽五下分结。 证不还果。 得不还法。 当受化生。 於彼世间。 当般涅槃。 如是名为增上心学。 何等名为增上慧学。 谓诸刍。 尊重尸罗戒为增上。 尊重等持定为增上。 尊重般若慧为增上。 彼於少小所学戒中。 微有所犯即能出离。 所以者何。 我说彼人终不毁犯所制学处。 不深惭愧。 定能随顺清净梵行。 定能成办清净梵行。 於诸学处。 能住般若。 能住所学。 彼人定能永尽诸漏。 得真无漏。 心善解脱。 慧善解脱。 於现法中。 具足安祝自证通慧。 能自了知。 我生已荆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不受後有。 如是名为增上慧学。 如是名为学有三种。 若少分修得少分果。 若圆满修得圆满果。 尔时世尊,重摄此义。 而说颂曰:多住尊重戒,名於少分修。 常精进炽然,便得少分果。 多住尊重定,名於少分修。 常精进炽然,亦得少分果。 多住尊重慧,名於圆满修。 常精进炽然,便得圆满果。 少分圆满修,各得同类果。 知如是胜劣,应舍分修圆。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 刍当知。 学有三种。 若正修习。 令诸有情成下中上贤圣差别。 云何为三。 一者增上戒学。 二者增上心学。 三者增上慧学。 何等名为增上戒学。 谓诸刍。 尊重尸罗戒为增上。 不重等持定非增上。 不重般若慧非增上。 彼於少小所学戒中。 微有所犯即能出离。 所以者何。 我说彼人终不毁犯所制学处。 不深惭愧。 定能随顺清净梵行。 定能成办清净梵行。 於诸学处。 能住尸罗。 能住所学。 彼人定能。 永尽三结。 证预流果。 得无堕法。 定趣菩提。 极於七返人天往来。 或成家家。 或一来果。 或成一间。 如是名为增上戒学。 何等名为增上心学。 谓诸刍。 尊重尸罗戒为增上。 尊重等持定为增上。 不重般若慧非增上。 彼於少小所学戒中。 微有所犯即能出离。 所以者何。 我说彼人终不毁犯所制学处。 不深惭愧。 定能随顺清净梵行。 定能成办清净梵行。 於诸学处。 能住等持。 能住所学。 彼定能尽五下分结。 证不还果。 得不还法。 当受化生。 於彼世间。 当般涅槃。 或成中般。 或成生般。 或有行般。 或无行般。 或成上流。 趣色究竟。 或趣非想非非想处。 而般涅槃。 如是名为增上心学。 何等名为增上慧学。 谓诸刍。 尊重尸罗戒为增上。 尊重等持定为增上。 尊重般若慧为增上。 彼於少小所学戒中。 微有所犯即能出离。 所以者何。 我说彼人终不毁犯所制学处。 不深惭愧。 定能随顺清净梵行。 定能成办。 清净梵行。 於诸学处。 能住般若。 能住所学。 彼人定能永尽诸漏。 得真无漏。 心善解脱。 慧善解脱。 於现法中。 具足安祝自证通慧。 能自了知我生已荆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不受後有。 如是名为增上慧学。 如是名为学有三种。 若正修习。 令诸有情成下中上贤圣差别。 尔时世尊,重摄此义。 而说颂曰:随学因势力,常精进炽然。 下中上品修,随得果差别。 谓下精进修,还成下品果。 中修得中果,上修亦复然。 既知三品修,所得果差别。 故应舍中下,宜遵上品修。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 刍当知。 若诸刍。 具调善戒。 具调善法。 具调善慧。 彼於我法毗柰耶中。 已具修行。 名最上士。 云何刍。 具调善戒。 谓诸刍。 具净尸罗。 安住守护别解脱戒。 轨范所行无不圆满。 於微小罪见大怖畏。 具能受学。 所应学处。 成就清净身语二业。 成就净命。 成就净见。 是名刍具调善戒。 既具如是调善戒已,云何刍。 具调善法。 谓诸刍。 勤修七种菩提分法。 具足安祝是名刍具调善法。 既具如是调善尸罗调善法已,云何刍具调善慧。 谓诸刍。 永尽诸漏。 得真无漏。 心善解脱。 慧善解脱。 於现法中。 具足安祝自证通慧。 能自了知。 我生已荆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不受後有。 是名刍具调善慧。 如是名为若有刍具调善戒。 具调善法。 具调善慧。 彼於我法毗柰耶中。 已具修行。 名最上士。 尔时世尊,重摄此义。 而说颂曰:若身语意思,离诸恶不善。 名具调善戒,有惭愧刍。 若能善修行,七菩提分法。 名具调善法,有妙定刍。 若能正了知,自永尽诸漏。 名具调善慧,真无漏刍。 若具三调善,威德世难思。 若已具修行,最上聪明士。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 刍当知。 诸有刍。 成就三分。 应知是人於净尸罗。 已得圆满。 於究竟位已得圆满。 於修梵行已得圆满。 已能穷至梵行後边。 云何为三。 谓有刍。 成就无学戒定慧蕴。 是名刍成就三分。 应知是人於净尸罗已得圆满。 於究竟位已得圆满。 於修梵行已得圆满。 已能穷至梵行後边。 若诸刍。 於净尸罗。 已得圆满。 於究竟位已得圆满。 於修梵行已得圆满。 已能穷至梵行後边。 应知是人。 必不乐居村城聚落房舍卧具。 亦不乐与诸刍众。 刍尼众。 邬波索迦。 邬波斯迦。 勤策男等。 同一园林。 喧杂而祝应知是人成就第一寂静心法。 独守空闲。 依四依祝离诸垢秽。 内守真实。 弃舍所求。 无染分别。 不为世法之所涂染。 譬如世间嗢钵罗花。 拘牟陀花。 钵特摩花。 奔陀利花。 依水而生。 依水而长。 虽从水出。 而不为水之所染著。 是人亦尔。 依世间生。 依世间长。 虽现世间而不为诸世法所染。 尔时世尊,重摄此义。 而说颂曰:无学三分成,尸罗究竟位。 修梵行圆满,至梵行後边。 如是刍众,得最上瑜伽。 永尽诸苦边,证无上安乐。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 刍当知。 若有希求三种乐事。 应於净戒不缺不穿不秽不杂。 於净尸罗。 应起上品。 欲勤精进。 终无懈废。 云何为三。 一者希求名誉乐事。 应於净戒不缺不穿不秽不杂。 於净尸罗。 应起上品。 欲勤精进。 终无懈废。 二者希求利养乐事。 应於净戒不缺不穿不秽不杂。 於净尸罗。 应起上品。 欲勤精进。 终无懈废。 三者希求生天乐事。 应於净戒不缺不穿不秽不杂。 於净尸罗。 应起上品。 欲勤精进。 终无懈废。 是名希求三种乐事。 应於净戒不缺不穿不秽不杂。 於净尸罗。 应起上品。 欲勤精进终无懈废尔时世尊,重摄此义。 而说颂曰:为求三种乐,智者护尸罗。 谓世尚名誉,利养生天乐。 观如是胜乐,智者护尸罗。 当远恶亲知,如避崄恶道。 虽不造众恶,而亲近恶人。 如以吉祥茅,裹臭烂鱼肉。 亲所不应亲,狎所不应狎。 如持鲜净物,投粪秽深坑。 世间乐净人,常惧秽涂染。 有智者亦尔,深怖恶亲知。 吾从世尊闻如是语。 刍当知。 有三种香。 唯顺风熏。 不能逆风。 云何为三。 一者根香。 二者茎香。 三者花香。 如是三种。 唯顺风熏。 不能逆风。 汝等刍。 勿作是念。 更无馀香。 或顺风熏。 或逆风熏。 或复顺逆。 皆悉能熏。 所以者何。 我佛法中。 有一妙香。 能顺风熏。 能逆风熏。 能顺逆熏。 天上人中。 皆闻芬馥。 世间贤圣。 无不珍爱何等名为我佛法中。 有一妙香。 能顺风熏。 能逆风熏。 能顺逆熏。 天上人中。 皆闻芬馥。 世间贤圣。 无不珍爱。 所谓戒香。 由此戒香。 能顺风熏。 能逆风熏。 能顺逆熏。 天上人中。 皆闻芬馥。 世间贤圣。 无不珍爱。 如是名为我佛法中。 有一妙香。 能顺风熏。 能逆风熏。 能顺逆熏。 天上人中。 皆闻芬馥。 世间贤圣。 无不珍爱。 尔时世尊,重摄此义。 而说颂曰:世间诸所有,根茎花等香。 皆不逆风熏,以势力微故。 唯我佛法中,有一妙香类。 顺风逆风等,无不普皆熏。 天上及人中,诸世间贤圣。 一切皆珍爱,所谓净戒香。 若能於此香,无放逸而祝生无倒定慧,永尽众苦边。 重摄前经嗢拖南曰:同界感後有,求利及欲生。 恶说似驴鸣,四学与四戒。 发布时间:2025-06-30 16:21:3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7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