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道教本始部 卷一 内容: ◎道教序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有矣。 教者,告也。 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 言则宣,教则告。 因言而悟教明理,理明则忘言。 既有能教、所教,必在能师、所师。 是有自然之教、神明之教。 此二教,无师资也。 神明之教,义说则有,据理则无。 正真之教、三皇五帝返俗之教、训世之教,宜分权实。 且斯五教,启乎一真。 自然教者,元气之前,淳朴未散,杳冥寂尔,颢旷空洞,无师说法,无资受传,无终无始,无义无言,元气得之而变化,神明得之而造作,天地得之而覆载,日月得之而照临,上古之君得之而无为。 无为,教之化也。 神明之教者,朴散为神明。 夫器莫大于天地,权莫大于神明。 混元气而週运,叶至道而裁成,整圆清而立天,制方浊而为地,溥灵通而化世界,蒸和气而成人伦。 阴阳莫测其端倪,神鬼不知其情状。 正真之教者,无上虚皇为师,元始天尊传授。 洎乎玄粹,秘于九天,正化敷于代圣,天上则天尊演化于三清众天,大弘真乘,开导仙阶;人间则伏羲受图,轩辕受符,高辛受天经,夏禹受洛书。 四圣禀其神灵,五老现于河渚。 故有三坟五典,常道之教也。 返俗之教者,玄元大圣皇帝以理国理家。 灵文真诀,大布人间;金简玉章,广弘天上。 欲令天上天下,还淳返朴,契皇风也。 训世之教者,夫子伤道德衰丧,阐仁义之道,化乎时俗,将礼智而救乱,则淳厚之风远矣。 噫,立教者,圣人救世愍物之心也。 悟教则同圣人心,同圣人心则权实双忘,言诠俱泯,方契不言之理,意象固无存焉。 ◎道教所起寻道家经诰,起自三元;从本降迹,成于五德;以三就五,乃成八会,其八会之字,妙气所成,八角垂芒,凝空云篆。 太真按笔,玉妃拂筵;黄金为书,白玉为简;秘于诸天之上,藏于七宝玄台,有道即见,无道即隐。 盖是自然天书,非关仓颉所作。 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嵋山授于轩辕黄帝,又天真皇人授帝喾于牧德之台,夏禹感降于锺山,阖闾窃窥于句曲。 其后有葛孝先之类,郑思远之徒,师资相承,蝉联不绝。 其老君《道德经》,乃是大乘部摄正当三辅之经,未入三洞之教。 今人学多浮浅,唯诵道德,不识真经,即谓道教起自庄週,始乎柱下。 眷言弱丧,深所哀哉! 蠡酌管窥,一至于此,何者? 寻老君生于殷末,长自週初。 托神玄妙玉女玄妙,处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之下,剖左腋而生。 生即皓然,号曰老子。 指树为氏,因姓李焉。 其相也,美眉黄色,日月角悬,蹈五把十,耳有三门,鼻有双柱。 週德下衰,世道交丧。 平王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去生西度,青牛薄軬,紫气浮关,遂付《道德真经》取关令尹喜。 由此明道家经诰;非唯五千。 元始天尊实殊老君,岂唯年代差异,亦有位号不同。 若为名三界:一者欲界。 有六天。 即从《度人经》太皇黄曾天,数满六天是欲界。 人寿命万岁。 人在世生,不犯身业杀盗邪淫之罪,来生即登此天之中。 无六欲染著,故生此天。 二者色界,有十八天。 即以次取之。 其天人寿亿万岁。 若一生之中不犯身业贪嗔之罪,得生此天。 三者无色界天。 其中人寿命亿劫岁。 若人一生之中不恶口两舌,妄言绮语,当来过往,得居此天。 其中善男子、善女人,功行满足,堪上四天者,王母迎之,登上四天。 其三界太虚无上常融天、太释玉隆腾胜天、龙变梵度天、太极平育贾奕天,此四天名种民天。 即三界之上,三灾所不及。 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 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 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 ◎道教三洞宗元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 垂迹应感,生乎妙一。 从乎妙一,分为三元。 又从三元变成三气,又从三气变生三才。 三才既滋,万物斯备。 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 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 大洞之迹,别出为化主,治在三清境。 其三清境者,玉清、上清、太清是也。 亦名三天。 其三天者,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也。 天宝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也。 其气始青。 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馀天也。 其气元黄。 神宝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 其气玄白。 故《九天生神章经》云:此三号虽殊,本同一也。 此三君各为教主,即是三洞之尊神也。 其三洞者,谓洞真、洞玄、洞神是也。 天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真教主;灵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玄教主;神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神教主。 故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经。 第一洞真为大乘,第二洞玄为中乘,第三洞神为小乘。 从三洞总成七部者,洞真、洞玄、洞神,太玄、太平、太清为辅经。 太玄辅洞真,太平辅洞玄,太清辅洞神。 三辅合成三十六部,正一盟威通贯总成七部,故曰三洞尊文、七部玄教。 又从七部泛开三十六部。 其三十六部者,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诀,第四灵图,第五谱录,第六戒律,第七威仪,第八方法,第九众术,第十传记,第十一赞诵,第十二表奏,右三洞各十二部,合成三十六部。 其三气者,玄、元、始三气也。 始气青,在清微天;元气黄,在禹余天;玄气白,在大赤天。 故云玄、元、始三气也。 又从玄、元、始变生阴、阳、和。 又从阴、阳、和变生天、地、人。 故《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自玄都玉京已下,合有三十六天。 二十八天是三界内,八天是三界外。 其三界内者,欲界、色界、无色界。 从下六天为欲界,次十八天为色界,次四天为无色界,三界合二十八天。 其三界胜境,身相端严。 从欲界天已上,人寿命长远。 皆以黄金荐地,白玉为阶,珠玉珍宝,自然而有。 虽复欢乐,并不免生死。 其次三界,上四天名为种民天,亦名圣弟子天,亦名四梵天。 此天人断生死,三灾之所不能及。 其次即至三境。 境别有左、右、中三宫;宫别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别有一太上老君天师。 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三九二十七位也。 其九仙者,第一上仙,二高仙,三大仙,四玄仙,五天仙,六真仙,七神仙,八灵仙,九至仙。 真、圣二境,其号次第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灵、至而为次第。 最上一天名曰大罗,在玄都玉京之上。 紫微金阙,七宝骞树,麒麟、师子化生其中,三世天尊治在其内。 三界二十八天,其次四天,其次三境,最上大罗,合三十六天,总是三尊所统。 故《经》云: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云层峨峨;唯有元始,浩劫之家。 三代天尊者,过去元始天尊,见在太上玉皇天尊,未来金阙玉晨天尊。 然太上即是元始天尊弟子。 从上皇半劫以来,元始天尊禅位。 三代天尊亦有十号:第一曰自然,二曰无极,三曰大道,四曰至真,五曰太上,六曰道君,七曰高皇,八曰天尊,九曰玉帝,十曰陛下。 ◎左乙混洞东蒙录东海青华小童曰:余忝植昔因旷劫贻果,曩辰恭承太上嘉命,试守青华之宫。 紫云盖上,日月映傍。 众仙玉女,妙行真人,侍卫左右,安乐自然。 命登不死,位毗上君。 统摄学生之人,奉迎太平后圣,宫内东殿,金房玉格,有宝经三百卷,玉诀九千篇。 无数文诰,弥劫不穷,妙理要方,备在此内。 此内之要,《左乙》为端;簉职所尝,常用欣欢,愿济一切,同归道源。 群生垢滞,谅难拯度。 太上大慈,敕余严密,随运接引,导诱勿休。 念兹在心,不敢暂替。 既正主学仙簿录,领受为真之人,誓志宣通,开奖成美。 天宝禁重,不得轻传,传之必是其人。 先启告太上,须有瑞应,乃得施行。 三百宝轴,《左乙》在前。 思以广救,未遇其人,学者虽多,会真者少。 出之惧招泄宝之灾,闭之虑延绝道之咎。 积感淹时,斋思累岁。 上相青童君共寻宝经题目,“左乙东蒙之录”又名“三天不死之章”、又名“智慧长生妙诀”、又名“上圣接生宝篇”、又名“源洞续善玉历”、又名“雌一混洞真文”。 中三品总名簿录。 检其上品,名“不死之录”,又名“紫字青文”,又名“青录紫章”,又名“紫书录文”,又名“玉简青符”。 次有中品,名“长生之箓”、又名“黄箓白简”、又名“玉牒金篇”、又名“玉书金字”、又名“金文玉符”。 次有下品,名“死籍之录”、一名“丹章玄牒”、一名“黑简硃文”、一名“赤目石记”、一名“勒退幽符”。 知下品录名,得进入中品;知中品录名,即升上品。 知识名题尚能进品,况乃解了修行者乎? ◎灵宝略纪述曰:经法元起量世,所谓与虚空齐量,信不可计。 劫劫出化,非所思议。 过去有劫,名曰龙汉。 爰生圣人,号曰梵气天尊。 出世以《灵宝》教化,度人无量。 其法光显大千之界。 龙汉一运,经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劫,气运终极,天沦地崩,四海冥合,乾坤破坏,无复光明。 经一亿劫,天地乃开,劫名赤明。 有大圣出世,号曰元始天尊。 以《灵宝》教化。 其法兴显,具如上说。 赤明经二劫,天地又坏,无复光明。 具更五劫,天地乃开。 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于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 名曰器度,字上开元。 及其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 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 元始时仍住其国长乐舍中,普为时俗人天开暢大法。 是时得道之人,尘沙非譬。 元始乃与道君游履十方,宣布法缘。 既毕,然后以法委付道君,则赐道君太上之号。 道君即为广宣经箓,传乎万世。 尔时十方大法布满,唯宛利城境法音未週,而此土众生与法有缘。 在昔帝喾时,太上遣三天真皇赍灵宝五篇真文以授帝喾,奉受供养,弥其年稔,法箓传乎世。 帝喾将仙,乃封之于锺山。 锺山在西北弱水之外,山高万五千里。 至夏禹登位,乃登名山巡狩,度弱水,登锺山,遂得帝喾所封灵宝真文。 于是奉持出世,依法修行。 禹唯自修而已,不传于世,故禹得大神仙力,能凿龙门,通四渎。 功毕,川途治导,天下又安。 乃托尸见死,其实非死也。 故智者美其迹,真人知其灵。 禹未仙之前,乃复封之,镇乎北岳及包山洞庭之室。 距吴王阖闾时,王出游包山,见一人在中。 问曰:“汝是何人? ”答曰:“我姓山,名隐居。 ”阖闾曰:“子在山,必有异见者。 试为吾取之。 ”隐居诺。 乃入洞庭,访游乎地天一千五百里,乃至焉。 见一石城,不敢辄入。 乃于外斋戒三日然后入。 见其石城门开,于室内玉几上有素书一卷,文字非常。 即便拜而奉出,呈阖闾。 阖闾即召群臣共观之,但其文篆书不可识,乃令人赍之问孔子。 使者忽然谲诳曰:“吴王闲居殿堂,忽有赤乌衔书来落殿前。 王不解其意,故令请问。 ”孔子愀然不答。 良久乃言曰:“丘闻童谣云:‘吴王出游观震湖,龙威丈人山隐居,北上包山入灵墟,乃入洞庭窃禹书,天帝大文不可舒,此文长传百六初,若强取出丧国庐。 ’若是此书者,丘能知之。 赤乌所衔,则丘未闻。 ”使者乃自首谢曰:“实如所言。 ”于是孔子曰:“此是灵宝五符真文。 昔夏禹得之于锺山,然后封之于洞庭之室。 ”使者反白阖闾乃尊事之。 然其侈性慢易,不能遵奉道科,而真文乃飞上天,不知所在。 后其子夫差嗣位,乃登劳山,复得之。 奉崇供养。 自尔相承,世世录传。 至三国时,吴主孙权赤乌之年,有琅琊葛玄,字孝先。 孝先乃葛尚书之子。 尚书名孝儒,年八十乃诞玄。 玄多灵应,年十三,好慕道德,纯粹忠信。 举孝廉,不就。 弃荣辞禄,志尚山水。 入天台山学道。 精思遐彻,未週一年,感通太上,遣三圣真人下降,以《灵宝经》授之。 其第一真人自称太上玄一第一真人郁罗翘;其第二真人自称太上玄一第二真人光妙音;其第三真人自称太上玄一第三真人真定光。 三真未降之前,太上又命太极真人徐来勒,为孝先作三洞法师。 孝先凡所受经二十三卷,并语禀、请问十卷,合三十三卷。 孝先传郑思远,又传兄太子少傅海安君,字孝爰。 孝爰付子护军悌,悌即抱朴子之父。 抱朴从郑君盟,郑君授抱朴于罗浮山,去世以付兄子海安君,至从孙巢甫,以隆安之末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世世录传,支流分散,孳孕非一。 此大运之通,应根而作者,因缘冥会,乃神明之意。 有心君子,可以取焉。 ◎三宝杂经出化序夫众先元起,资乎本真。 本真清凝,嶷然渊静,湛体常住,无去来相。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无形无名,为万物之宗矣。 《三元经》谓之众生真父母者也。 我之所生,乃是因缘和会,寄胎父母耳。 众生灵照,本资真父母而生。 但以本性既微,未能照见,为尘劳所惑,遂便有身。 有身之患,万累生焉。 是以转轮五道,还源靡遂,因以本性相资。 灵照本同,皆有智性,卒莫反真。 圣人兴慈父之悲,爱同赤子,随宜拯济,使之离苦,得无为之乐。 是以三洞及诸法门,随其所好而开,今其解脱。 解脱所由,盖缘能悟。 悟则受行,能弃俗法;安神无为,得不死术。 若有智者能为诸人解暢经旨,使长迷反晓者,其福可量乎? 余未染道服,披寻经教,求之意绪,度脱彷佛,辄述三宝出化所由,并训解经卷数篇。 辩诸疑惑,以拟有道君子;述作而已,不敢远其中道。 植训乖谬,览者详焉。 ◎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老君至开冥贤劫之时,托生扶桑太常玉帝天宫,以法授扶桑太帝,号曰无极太上大道君,亦号曰最上至真正一真人,亦号曰无上虚皇元始天尊。 在元阳之上,则无极上上清微天中高上虚皇道君也。 于是放身清凉,神光明朗,照大幽之中。 尔时盘古真人,因立功德见召于天中。 盘古乃稽首元始虚皇道君,请受《灵宝内经》三百七十五卷。 时高上虚皇太上道君则授以《三皇内经》三十六卷。 而盘古真人乃法则斯经,运行功用,成天立地,化造万物。 下游天地,发圆珠之应万六千日月明三辰天元而起,遂有五亿五千五百五十亿万重天地焉。 十方俱行道德之化,后天皇氏始兴焉。 时老君降三玄空天宫,以《天皇内经》十四篇授与天皇,以治天下三十六万岁,乃白日升仙,上三玄空天宫中。 天皇氏后而地皇氏兴焉。 太极老君又授《地皇内经》十四篇。 地皇氏得此经,以治天下三十六万岁,乃白日升天,上素虚玉皇天宫中,万帝朝尊。 地皇仙后,人皇氏兴焉。 太极老君又授《人皇内经》十四篇。 人皇得此经,以治天下三十六万岁,于是白日升仙,上太素虚玉皇天宫,受自然之寿。 由是以后九亿九千九百九十九万岁,方至于五帝兴焉。 五帝各理三万六千岁,而五帝氏后,逮于中皇天皇君出世,而启太上老君太极真人下降昆仑之山,又授以《天皇内经》十四篇。 而天皇君得此经,以道治世三万六千岁,白日登仙,上升太清天中。 天皇君仙后而地皇君兴焉。 地皇君出世,太上老君太极真人又下降流纲之山,授地皇君《地皇内经》十四篇。 而地皇君得此经,以道治世三万六千岁,白日登仙,上升太极虚皇天中。 而地皇君仙后,而人皇君兴焉。 人皇君时,太极真人太上老君下降于南霍之山,又授以《人皇内经》十四篇。 而人皇君得此经,以道治世三万六千岁,白日登仙于太极南硃上天宫。 自中三皇氏后,老君经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万岁,又以法授人皇君子孙,俾治世修道,元始天尊真人皆降焉。 后五龙氏兴焉。 天真皇人太上老君降下开明之国,以《灵宝真文》《三皇内经》各十四篇,授五龙氏。 五龙氏得此经,以道治世万二千岁,白日登仙。 尔时甘露降焉,苍生则于中化生。 是后运动阴阳,作为五行。 四微、世欲、生死之业,于是而起。 人乃任性混朴,茹毛饮血,男女无别。 夏则巢居,冬则穴处。 经于三十六万岁后,神人氏兴焉。 神人氏出生,其状神异,若盘古真人,而亦号盘古,即是无劫苍生万物之所承也。 以已形状类象,分别天地、日月、星辰、阴阳、四时、五行、九宫、八卦、六甲、山川河海,不能决定,故以天中元景元年七月一日,上登太极天王,上启元始太上天尊,更授《神宝三皇内经》并《灵宝五符经》。 老君下降,授神人氏,得斯经下世,则按经图分画天地,名前劫。 高上真人更新开乎造化时事,故昧前皇圣人功用,所以于此而为更始。 但世人相聚,只知有此盘古,岂明今天前始之初复有盘古者哉? 所以自斯盘古,以道治世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载,白日升仙,上昆仑,登太清天中,授号曰元始天王。 则王母学道,降人鸟之山人。 而盘古真人氏仙后,伏羲氏兴。 伏羲氏兴而太极天真大神以清浊已分元年,上启太上老君,以《天皇内经》十四篇,并《灵宝图道德五千文》授伏羲。 伏羲按经文,以道化天下,故致别白众生殊类,则以人为贵。 方列其男女、夫妻、父子、兄弟、氏族,则《灵宝五千文经》之功也。 伏羲以道治世六千岁,白日升天中,号曰天真景星真人。 伏羲氏后,而燧人氏兴焉。 燧人氏兴,故玉虚真人以清浊已分元年,上启太上老君,下降丹霍之丘,以《地皇内经》十四篇,并《灵宝五千文道德经》授燧人氏。 燧人氏得斯经,造火,变生为熟,乃《灵宝》之功也。 燧人氏以道经治世六千岁,于丹霍之山白日升仙,登于太极左宫,号曰玉虚真人。 燧人氏后,祝融氏兴焉。 祝融氏兴,太上老君以天汉元年,下降南岳衡山及蓬莱山,以《人皇内经》、《灵宝五千文道德经》等,以授祝融氏。 观《人皇内文》,则知金玉七宝之所在,故范土为金,治石为铁,乃造刀斧锯凿等,以利益众生,使不损众生手爪之用。 是以祝融氏以道德治天下六千岁,白日升于太极南昌上宫,号大行真人。 自伏羲、燧人各授六百岁,传子孙得六千岁。 祝融氏后,而神农氏兴焉。 神农氏兴,而元始太上老君以天景元年下降形马之山,以《灵宝》五篇真文、《三皇内经》、《道德经》授神农氏。 所以神农按经文欲为天下众生合仙药欲为天下众生,以济天下万民。 是时普四天下众生,既非仙药能济,所以方按《三皇内经》,召天上前劫高上父母天中大圣真人,问以先劫造化时事。 既决,已则负灵宝真文,飞行百卉之山。 遇其苦则生,遇其甘则死。 所以一日之中,百生百死,故于农石山谷,方备得五谷、五辛以还,教民种植,以代生杀,使教谷食。 盂时民既为日已久,五脏见烂,故重按道方为品类草、木、石等,以为医方,治民疾病。 造作称、尺、斗、斛,货易则驾云轮之车,週行天下,各随国土所宜,无不尽备矣。 而神农以道天下治二百岁,于大室之山白日升仙,上登太皇之天,号曰灵宝虚皇真人。 传世子孙合五百二十二年,后则轩辕氏兴。 以上皇元年十月五日,老君下降于峨嵋之山,授黄帝《灵宝经五符真文》。 黄帝登南霍山,有硃灵神人以《三皇内经》授帝。 是黄帝既平蚩尤以没,方思神妙化用之意,不能开解,而师广成子。 按《三皇内经》召高天大圣真人、前劫造化神仙真人,以九天父母,问乎前劫造化功用时事。 是元始天尊、真仙并降,语帝曰:“尔欲知前劫造化时事者,汝可寻《太上玄老灵宝君五符真文经》也。 功用本起,莫不从于是经,以庄严天地,至于万物、一切苍生,功德是足,备出斯经。 品物名色,众生殊类,普陈载焉。 ”尔时元始老君为帝解说,所以帝依其解文句,深思俯察,改致造作城台、宫阙、房室、衣冠,教以荣华之色。 乃制舟车,以通水陆。 陶坯鼎器物,以给天下饮食之用。 又推天文、礼乐,故百工週奏以助其化。 皆犹灵宝三等经文之功。 又至上皇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壬子,天真皇人下授黄帝六壬式图、六甲三元、遁甲造式之法。 法威天下,流传子孙也。 故黄帝以道治世一百二十年,于鼎湖山白日升天,上登太极宫,号曰中黄真人。 发布时间:2025-07-04 10:16:35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8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