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三洞经教部·卷八 内容: ◎太清中黄真经并释题△释题《中黄真经》者中黄者,中天之君也。 真者,得无为之身也。 经者,为大道之径也。 九仙君譔九仙者,天之真也。 其位最崇,下管八天,上极真位,显两仪之成形。 然大道之人,苞裹万景,含养天地,以慈爱为百行之源,以众善为资身之本;廓然洞达,存不舍之根;总察万行,无弃绝之智。 是以出五明殿,入中和宫,放无极光,洞无极景。 及与黄人论无极之义,显分圣教,须知无中不无,欲悟玄元,先了义趣。 得之者同其生,失之者共其死。 哀体内之莫测,病生灵之不悟。 元气分散,随彼行之所生;体节分离,掩太阴之泉户。 依余大教,必归云路。 中黄真人注中黄者,九天之尊。 余始自人间,登于圣路,保养和气,深藏其精。 虑中行未成,切厉精诚,然后用其慈愍,剪其痴怒,去舍万端,百灵潜护,永绝爱欲,阴神私助,然可服灵气,固真一,知神仙可学也。 亦号曰《胎藏论》夫《胎藏论》者,盖以人类受形于圣路,保和于气母。 阴阳交配,随行所成。 骨肉以精血为根,灵识以元气为本。 故有浅深、愚智、祸福不同。 此经辨人伦之有形,明腹内之修养。 穷本见末,寻苗识根。 端明五脏,然可修身。 用之以人,受之以法,守之以功。 若亏是行,徒擅其能,亦不可学也。 《胎藏论》者,盖九仙君兼真人之所集也。 真人常观察元气,浩然凝结成质。 育之以五脏,法五行以相应;明之以七窍,象七曜以昭晰夫人腹内有五行之正气,顺之即无疾,逆之即为害。 头应于天,足应于地。 天欲得高,高即日月明;七窍欲得大,七窍大者道易成。 为心气大,骨气大,和气大,节气大,此为神宅,修道易成,亦主有寿。 其识潜萌,其神布行夫人受形于胎,然布情识之根,心识为最。 因心运已,得无不为。 道有存神宅,皆以心识为用。 即未若无心舍损,直上九天,为之大要。 安魂带魄,神足而生魂生于天,魄生于地,入胎成形,诸神居位。 婴兒在胞,善知人事,无息无声,合于至理。 既出胎腹,六识潜萌,体袭五谷,贪恚并生。 随识所用,坐变痴盲,故《太微灵书》有还魂制魄法,皆须用心存思。 若暂有忘舍,前功悉弃。 此书并不载,盖为舍损心识。 形神相托,神形相成。 口受外味以亡识,身受内役以丧情,神离形以散坏,形离神以去生。 殊不知皮肉相应,筋骨乃成。 肝合筋,其外爪;心合脉,其外色;脾合肉,其外脣;肺合皮,其外毛;肾合骨,其外发。 咸伤筋,苦伤骨,甘伤肉,辛伤气,酸伤血《玉华灵书》云: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 精食气,形食味。 味伤形,气伤精。 初皆相因,后皆相反。 初相生成,后皆克害。 谷气盛,元气衰,即反壮成老。 常欲得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 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季月末各取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 但依此养生,亦可得三百岁矣。 存神亦得奔于诸天,只得为仙官尔,不得列于尊位。 故圣人曰: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 是知食胎气,饮灵元,不死之道,返童还年。 此盖圣人之所重也。 且夫一士专志,下学而上达:一夫有心,睹天道之不远。 学而无志谓之愚《准玄箓》云:无志之夫,万行不成矣。 不学不知谓之蒙《玄元章》云:三生修道未具志,今生方遇《中黄》秘,若能闭得养形章,阴神永不夺人志。 学道修行,大忌轻言泄事。 纵得玉箓金章,终不成道。 凡人遇异书奇术,皆天神助应,自是人愚慢其神理,难成道也。 无分之人,永不相遇矣。 然三虫未去,子践荆榛之田;当三虫已亡,自达华胥之国《玄镜章》云:华胥国者,非近非远乎! 非人境所知,非车马所到。 此国方广数万里,其国无寒热,无虫蛇,无恶兽,国内人民尽处台殿上,通诸天往来。 人无少长,衣食自然,不知烟焰劳计之勤,不识耕桑农养之苦。 所思甘膳,随意自生。 百味珍羞,盈满堂殿。 甘泉涌溜,注浪横飞。 九醖流池,自然充溢。 人饮一盏,体生光滑。 异竹奇花,永无凋谢。 祥禽瑞兽,韵合宫商。 一国人民,纮相崇敬。 然其国境外有三十里,草莽荆榛,四面充合。 上有飞棘,罗覆数重;下有蒺梨,密布其地。 欲游是国,先度此中。 不顾凡身,然可得入。 少生悔意,终不见达。 凡言三十里荆棘者,为与三尸相持,身受虚羸寂寞,思食无味。 等味及三虫亡后,身识冲和,情理安暢,冥心内境,自达胎仙。 既入华胥,方验是迹。 洞玄灵界,非凡所知。 显章云路,备述胎仙。 知圣行之根源,辨仙官之尊位。 至于霞衣羽服,玉馆天厨,盖为志士显言,聊泄天戒,非人妄告,殃尔明徵准《玄元教令科》:凡是秘密天箓,不可妄开尔,当有灭门之祸。 轻言泄事,阴神为慢易玄科,天夺人志。 虽欲学道,多逢难事隔塞也,大忌之。 密此圣门,必登云路《三天教》云:闭言之人,与道合神;天助其德,有其玉骨。 如此之人,修道必成无疑耳。 慎无传于浅学,誓莫示于斯文学道无成,谓之浅学。 妄传此等,当有刑祸之殃。 道教禁科,大忌违誓,兼获罪无量,诫之! 慢而折神,轻言损寿《玄格》曰:与人诤曲直尚减? 弄寿,况泄天章轻文传示。 彼既受祸,此亦获殃,家当横难,身备刀光。 若非志士,无得显言夫志士学道,心迹无二,然可口传,勿示文字。 总一十八章,列成一卷一十八章者,为人有五脏六腑,外有七窍显应,故有十八章。 不言九窍者,同于北斗九星,两星不见。 一卷者,万行归之于一,此皆事合形神,应于运理。 号曰《胎藏中黄经》。 皆以篇目相衔,文句相继。 义精于成道,言尽于养生。 行显意直,事具文切。 食气之理备载,归天之道以成。 援笔录章,列篇于后△内养形神章第一此章五句,三十五言内养形神除嗜欲《洞元经》云:修养之道,先除嗜欲,内合五神;次当绝粒,心不动摇,六腑如烛。 常修此道,形神自足,专修静定身如玉夫人心起万端,随物所动。 常令静居,不欲与众混同,内绝所思,外绝所欲。 恒依此道,元气自足。 但服元和除五谷世人常以五谷为肌肤,不知五谷坏身之有余。 今取春三月,净理一室,著机案,设以厚暖床席。 案上常焚名香。 夜半一气初生之时,乃静心神,当叩齿三十六通,以两手握固,仰卧瞑目。 候常喘息出时,便合口鼓满咽气,以咽入为度,渐渐咽之。 若入肚,即觉作声,以饱为度,饥即更咽。 但当坦然服之,无所畏惧。 气入后如口觉干,即服三两盏胡麻汤,此物能润肠养气。 其汤法:取上好苣勣三大升,去皮,九蒸九暴;又取上好茯苓三两,细杵为末。 先下苣勣末煎三两沸,次下茯苓末,又煎数沸,即入少酥蜜。 渴即饮一两盏,兼止思食。 或四时枸杞汤,时饮一两盏,亦善咽气,自得通暢。 但觉腹中安和,咽气渐当流滑。 一切汤水尽不要吃,自得通妙理。 但服气攻盘肠粪尽,咽气自然如汤水直至脐下。 初服气小便黄赤,勿恠怪也。 心胸躁闷,亦勿惧。 但心境不移,自合妙理。 若不绝汤水,虽腹肠中滓尽,终不得洞晓是非。 或若要绝水谷,只在自看任持,亦不量时限远近。 亦有一月,亦有五十日,亦有百日者,三丹田自然相次停满。 一月,下丹田满,六十日,中丹田满。 九十日,上丹田满。 下丹田气足,脏腑不饥。 中丹田气满,体无虚羸。 上丹田凝结,容貌充盛,三焦平实,永无所思,神凝体清,方鉴是非。 下丹田满者,神气不泄;中丹田满者,行步超越;上丹田满者,容色殊绝。 既三部充实,自然身安道泰,乃可栖心圣境,袭息胎仙。 此为专气之妙门,求仙之捷径也。 若或食或断,令人志散;好食诸味,难遣谷气。 此二事者,习气之所疾,求仙之大病。 《经》曰:咸美辛酸五脏病,津味入牙昏心境,致令六腑神气浊,百骸九窍不灵圣。 人能坚守,禁绝嗜欲诸味者,九十日三丹田凝实;百日内观五脏;三百日鬼怪不藏形,阴神不敢欺;千日名书帝录,形入太微。 必获寥天得真箓凡飞炼上升,为下天仙官;存想无为气神,修三一之道,得上天仙官;若真子服胎息成者,得寥天升真箓,千乘万骑迎子,当获中天真尊,百日专精食气足谓三丹田气足也。 凡食气吞霞,言是休粮,盖非旦夕之功。 先以德行护身,次以除阴贼嗔怒。 此学道之志也。 阴贼未息,三虫不除,或行非教之事,不复成矣。 故《太微玄章》曰:除嗜欲,去贪嗔,安五脏,神足矣。 △食气玄微章第二此章二十六句,一百八十二言食气玄微总五事夫言玄微者,皆事理莫达,谓之玄妙。 言五事者,但学绝粒,即魂魄变改,三尸动摇,大关之要莫能知夫人内行未成,不知诸魔相违,谓言道法无效,盖不达真正理也。 若是先具内行人,只服津液,由得不饥,况于服气乎。 元气初服力尚微夫服气为有滓滞。 至一七、二七已来,滓秽退出,渐觉体内虚弱,百节无力,但勿为惧。 缘元气未达腹胃中,所以觉虚弱。 但咽气,使渐通流,日胜一日。 但当坚志守一,候下丹田满,顿无饥渴。 假令未达,皮肤容色黄瘦,亦勿以为畏,后当悦怿矣。 如不专志兼食,行即用气,无效也,亦爱数败。 此亦为不具内行人即如此。 有爱缘牵心,彼自使败,要子将心运守之《太元经》曰:凡休粮诸门甚多,学道至近须九年以下。 无成者唯有服气,坚守百日,禁诸汤水。 子心不动,三尸自除,永无败矣。 只为学者浮心未定,居二疑之端,使心神动摇,三尸齐起,百思既至,心迹难归。 虽服气,易为退败里诚必不灵矣。 谷气未除子何别,气则难停而易泄夫体服气,欲速达五脏,除汤药外,诸物禁断。 四十九日,谷气自绝。 若少食诸味,即难遣谷气。 若要用气,使内藏分明,当服此元气。 经五十日,百物不食,闭目内想脾藏中气从心起,散至四肢,仰卧祝曰:中央戊己,内藏元气,黄色力坚,运之可治。 丹阳莫辞,硃阴共议。 得达四支,黄云大起。 每至五更鸡初鸣时常候,莫令参差。 如此二十七日,内见脾藏中气郁郁如黄云,透过四支。 后当使此气灭烛吹火。 百步外便使之,如大风起,可以兴黄云闭彼形,人无见者。 若不依五更初,及不能坚守,或则少一日,即无效矣。 此中黄闭气法。 或即体弱而心虚,或即藏虚而力劣用气未达四肢,当有虚弱之患,但志之勿为惧矣。 《大洞经》云:守之如初,成道有余。 一者上虫居脑宫《洞神玄诀》:上虫居上丹田脑、心也,其色白而青,名彭居。 使人好嗜欲、痴滞,学道之人宜禁制之。 假令不绝五谷,常行此心,一年之外,上尸自终。 人不知行,空绝五谷。 若不绝贪欲,焉得虫终灭也。 万端齐起摇子心,常思饮膳味无穷,想起心生若病容学道者不得内行扶身,却为三虫所惑乱也。 二者中虫住明堂《洞神玄诀》曰:中虫名彭质,其色白而黄,居中丹田。 使人贪财好喜怒,浊乱真气,使三魂不居,七魄流闭。 《洞玄经》曰:无喜无怒,中尸大惧;不贪不欲;和气常足;坐见元阳,万神来集。 遣子魂梦神飞扬,或香或美无定方,或进或退难守常,精神恍惚似猖狂,令子坐败食谷粮,子若知之道自昌怡然不易,其道自成也。 三者下尸居腹胃下尸,其色白而黑,居下丹田,名彭矫。 使人爱衣服,耽酒好色。 但学道之人心识内安,三尸自死,永无败矣。 令子淡泊常无味若常守淡泊,三尸既亡,永无思虑矣。 静则心孤多感思,挠则心烦怒多起服气未通,被三尸虫较力。 或则多怒,或则多悲思,或则多嗜滋味。 使人邪乱失情理,子能守之三虫弃《太上升玄经》曰:食气坚心,一月内一虫当死,二虫无托。 人但能服气,志守三十日,上虫死;六十日,中虫死;九十日,下虫死;百日心不移,即体康神清,永永不败。 若或食或断,令人志退,则无效也,得见五牙九真气五牙,为五行气,生子五脏中。 九真者,为九天之道也。 此五脏成,还应九天,所以五脏之气名九天也。 元气成,当自别得五行之气,驱使无所不通也。 △五牙咸恶章第三此章六句,四十二言五牙咸恶辛酸味若五味不绝,五脏灵气不生,终不断思欲之想。 但令水谷除,何虑不生五气? 五气既生,即五情自暢;五脏既满,元气自凝;元气既凝,五神自见;五神既见,贱恶人间,何世累之所能牵也,为有三虫镇随子,尸鬼坐待汝身死,何得安然不惊畏三尸之鬼常欲人早终,在于人身中,求人罪状,每至庚申日白于司命。 若不惊不惧,不早修炼形神,制绝五谷,使年败气衰,形神枯悴,纵使志若松筠,亦复无成矣。 一朝命绝,悔恨何及? 劝子将心舍烦事服气人大要者,静持心神,止舍烦务。 使三虫动而无效,神气行而有徵,自得五神获安,妙理潜达,超然自得烟霞志能清能净,即自得志潜明,超然洞悟,烟霞之暢,在乎目前。 △烟霞净志章第四此章四句,二十八言烟霞净志通神奥若得水谷气除,自然诸脉通晓,五脏灵光生。 纵舍自有深奥,故不可测也。 灵光,神气也,令子坐知生死道若能制绝诸味,百日后无不成矣。 自得众灵潜伏。 生死之路,备睹机椷,天外阴司之道,常知矣。 蒸筋暴骨达诸关,握固潜通开百窍谨案《胎息志理经》云:凡服气五十日后,假令未绝水谷气,遇日色晴明时景,朗曜景正午时,当于室宇内净软床席,散发于枕上,握固于两胁之傍,然后叩齿七通,端心瞑目,似觉微闷,即须用力握固,渐渐筋脉徐开,灵气潜通于骨肉之间,津液汗泽于皮肤之上,但当数数运用,自得颜色光悦,气力兼倍,发如新沐,髭若青丝。 如不解闭气炼形,使用元气行通于毛发之间,自然每度鬓发跳踯。 若不得此术,虽复休粮长生,有同瓦砾草木,无精光也。 △百窍关连章第五此章四句,二十八言百窍关连总有神百窍通于百穴,百穴通于百脉。 眼上二穴通于肝,肝脉通于心,故心悲则泪发于脸间。 腭上双穴通于鼻脉,鼻脉通于心脉,故心悲则鼻酸。 鼻脉复通于脑脉,故脑热则鼻干。 《洞神明藏经》云:百脉通流,百窍相望,百关相锁,百节相连。 故一穴闭则百病生,一脉塞则百经乱。 故服气无疾,诸脉常自通暢。 道人不死,胃腹无物停留。 鉴察吉凶,百神归集于体,寒热不近,元气调伏于身。 毒物不干,五脏灵神固护,狂兽不抟,土地常自卫持。 隐现无难,骨肉合于玄化,即何虑不通于圣智也,由子驱除归我身百关九节,皆神宅也。 脏腑无邪气所生,即万神归集。 邪气即谷气是也。 若正气流行,所有疮痕点靥客气,自然消灭。 恬然得达自明真故得洞鉴昭然,足辨邪正之类,自明真道永长存致形神于不死之门,升子身于九天之上。 △长存之道章第六此章四句,二十八言长存之道因专志若不专不志,则难通于圣理也,返荷三魂知不死气通之后,当即自荷形神,明不死之路也。 何物为冤七七里服气滓尽后,绝水谷,最切者在四十九日。 渐渐当百脉洞达,返照如烛,俗心顿舍,五脏恬和。 若不能坚持,前功并弃,坚然慎守咸酸味少食诸味,难遣谷气。 △咸美辛酸章第七此章十句,七十言咸美辛酸五脏病,津味入牙昏心境但是五味入牙,皆通于两眼之穴,散沾于百脉之内,使谷气坚实,藏腹停留。 若求速达,请卓然断绝也。 致令六腑神气衰,百骸九窍不灵圣为神气不凝于丹田之中,灵光不照于脏腑之内。 子能慎守十旬终,诸脉洞然若明镜使功满十旬,神气自当凝实,灵光焕耀如烛,无不洞达。 六腑明神不隐藏,与子言语说心境。 五脏神自见也。 滞子神功去路难,大都谷实偏为病若谷气不除,即不见幽玄至理也。 △谷实精华章第八此章六句,四十二言谷实精华与灵隔,缠罗六腑昏诸脉谷气精华化为涎膜,缠罗五脏六腑、关节筋脉,故不可知。 但是服气人经五六十日后,见肠胃中滓尽,将谓更无别物,不知谷气精华殊未出也。 所以有思食虑散之意,反使情切心悬,不可堪忍,亦为尸鬼所祸也。 自后但有物如脓如血,或若坏脂,或若鸡鸭粪,此乃谷气欲出,有此状也。 后更三二十日,又有异物如涎如膜,此则谷实精华之状也。 若先曾兼食服气,或断或绝,经历岁余,一旦顿绝,还校便成。 若无此物,亦不怪也。 但无谷气,则诸脉洞达,反照如烛。 《大洞经》云:初服气,人亦觉肠中滓尽,又见所食汤水,旋于肠中出,谓腹内更无别物,不知谷气未出也。 谷气若尽,想更有何所思? 形神如归,豁然安泰,情无虑思,寂寞瘦弱等患疾亦何惧? 退败不进之忧必审而思之,无得退也。 若能顿绝汤水,得三十日已来,却退不能坚持,即若穿井及纻,见水而不取也。 一何痛也! 元神不返欲何依? 子心未达焉能测谷气未除于脏腑之间,神气不守于丹田之内,故道者昧然无知神功在近也? 可惜玄宫十二楼,那知返作三虫宅若不修炼形神,身上宫室皆为三虫之窟宅。 △三虫宅居章第九此章四句,二十八言三虫宅居三部里此虫常在三丹田内。 子能运用何忧死但依圣人之言,用心修行,何殃累之所及也? 漂然郁郁常居此元气常引内气週流身中,即却复丹田之内也,自辩元和九仙气谷气尽,即自辨识元气也。 △九仙真气章第十此章十二句,八十四言九仙真气常自灵,三虫已死复安宁《大洞元经》曰:三虫亡,神气昌。 内照五脏中气,使之如神,若居世游隐法,具在《胎息章》中说。 由子运动呼吸生神气若足,呼吸运动,兴起云雾,自然得成,隐化无滞。 居在丹田内荧荧服气成者,居在丹田中,凝结若鸡子,炳焕如烛,光照数里,内无不见,是为三丹田气,自然如此也,筋骨康强体和平《三光经》曰:炼髓如霜,换骨如刚。 服之千日,力倍于常。 后能日驰千里,奔马不及也。 心识怡然自暢情,思逸神高心彩明食气成者,心神常自暢悦。 情高思逸,弃贱人间也。 却闻五味觉膻腥观五味,见滓败。 示五香,闻腥坏。 寻苗见根,故有是闻,自然如此。 为天气达也,俱有此见。 肌肤坚白筋骸清《胎息章》中自有炼骨法,具载也。 地府除籍天录名,坐察阴司役神明,内合胎仙道自成入胎息至五百息,当入异境。 地籍除名,三天录仙。 至千息,魂游上境。 △胎息真仙章第十一此章四句,二十八言胎息真仙食气得,却闭真气成胎息服气二百日,五脏虚疏,方可学入胎息。 准《九天五神经》云:先须密室无风,厚软氈席,枕高四指,才与身平。 求一志人,同心为道侣。 然后捐舍心识,握固仰卧。 情无所得,物无所牵。 灵气渐开,心识怡然。 初闭息,经十息至五十息、至百息,只觉身从一处,如在一房中。 只要心不动移,凡一日一夜十二时,都一万三千五百息。 故《太微升玄经》云:气绝曰死,气闭曰仙;魄留守身,魂游上天。 至百息后,魂神当见。 其魄缘是阴神,常不欲人生。 其神七人,衣黑衣,戴黑冠,秉黑玺。 《洞神经》曰:为之玄母。 此神是阴尸之主。 若见此神,子当谨心存念,祝曰:玄母玄母,吾尸之主。 长骨养筋,莫离尸户。 吾与魂父,同游天去。 次当见魂父,三人各长一尺五寸,衣硃衣,戴硃冠,秉硃玺。 当引上元宫诸脑神百余人出。 子当身见三丹田中,元气如白云,光照洞达。 当呼三魂名:一曰爽灵,二曰胎光,三曰幽精。 得此三魂,阳神领脑宫神引子元神游于上天。 初出之时,只觉身从一黑房中出,当见种种鬼神形容:或伟大者数丈,或微小者如燕雀,或披发若乱蓬,或开眼如张电,为上界道路,皆是鬼神之过路。 子但安心,无生惧意,亦须得良伴相助。 缘元气上与魂神相应,若有惧心,元气当自口鼻出,即子身不得去也。 但一夕之中,令傍人自记喘息数。 至息已,子当与三元神同游上界也。 其道当成,以后即不得微有泄漏。 大慎大慎! 但不顾于物,鬼神伏德。 羽服彩霞何所得? 皆自五脏生云翼后炼形上升,自成五色羽衣。 《中天羽经》曰:轻轻状蝉翼,璨璨光何极。 蝉为饮气乘露,故生羽翼。 人服元气,而天衣不碍于体,即可知也。 △五脏真气章第十二此章十四句,九十八言五脏真气芝苗英《太华受经》曰:元气含化,布成六根。 吉凶受用,应行相从。 内气为识,胎气为神。 子能胎息,复还童婴。 反魂五脏之始,先布于水。 内有六腑,外应六根,肝主东方其色青《太明五纬经》曰:肝主于木,生于水,克之于土。 来自东方,其色苍,受之于阳。 潜伏此气,千息生光。 但常用气,未至胎息。 当存想青气出之于左肋,但六时思之不辍。 自子时常隔一时,至五十日,当见此气如青云。 用此气可治一切人热疾、时行臃肿、疥癣、急瘦。 但观前人疾状,量其浅深,想此气攻之,无不愈差。 如观前人肝色枯悴,不可治也。 子但闭固千息经,青气週流色自成胎息经:千息为内养,此气青色,当自凝结。 心主南方其色赤,伏之千息赤色出《太明五纬经》曰:心主于火,生之于木,克之于金。 来自南方,其色赤光,受之于硃阳,为夏天也。 潜伏千息,当出心堂。 常服气,未至胎息。 每日午时,想赤气在心,大如鸡子,渐渐自顶而出自散。 咒曰:南方丙丁,赤龙居停。 阴神避位,阳官下迎。 思之必至,用之必灵。 自此三咒之,能常行此气,存想五十日不阙,当有赤气如火光自见。 用此气可治人一切冷病。 当用气攻前人病时,其人面色带青即不治,阴气不可治。 凡存神气法,并不欲得遣人知。 肺主西方其色白,服之千息白色极《太明五纬经》云:肺主于金,生之于水,克之于木。 来自西方,其色白,澄净微芒。 功达千息,光彻洋洋。 常服,每至丑时,存想肺间有气,状如白珠,其光渐渐上注于眉间,后乃咒曰:西方庚辛,太微玄真。 内应六腑,化为肺神。 见于无上,游于丹田。 固护我命,用之成仙。 急急如律令! 存念一遍,如此四十九日,肺中有气如白云自见。 此气照地下一切宝物,及察人善恶,示表知里。 如不行存想五气法,服气三年,方见五脏内事。 此缘不具真行,使用不辨相克相生。 如寒用心气,缘是火气。 如热用肾气,缘是水气。 不辨用气,即无效也。 《九气经》中亦不言气法,寥廓尚秘,况是人间也? 脾主中央其色黄,服之千息黄色昌《太明五纬经》云:脾主于土,生之于火,克之于水。 来自中方,其色黄。 闭气千息,不敢伏藏。 存想黄气,但一日一想,不限时节,亦无咒。 其脾藏存之四十九日,自见此气,已后能用,可将身入墙壁,人尽不见。 肾主北方其色黑,服之千息黑色得《太明五纬经》曰:肾主于水,生之于金,克之于火。 来自北方,其色黑,微芒。 伏之下元,主持命房。 内有真白,守之不忘。 此五脏神气,但至五更初,各存想气色都出于顶上讫,即止。 亦不假一一别存想,兼不用咒亦得,只是较迟,满百日方有效验也。 驱役万灵自有则服气心志正,兼行内行,内外相扶。 一年后,应是人间鬼怪、精魅、及土地神祇,并不敢藏隐。 所到去处,地界神祗先出拜跪,常随卫道者。 阴司六籍,善恶具知,然亦不可便将驱使,缘未具三天真箓,虑有损折。 若入胎息得升身诀,且要游人间,但依此经尸解法,然可游世,即无遮碍。 不尔,未可忘道。 若不务此术,但务化人矣,自他俱利。 乘服彩霞归太极《胎息伏阴经》曰:内息无名,唯行想成。 若不行戒行入胎息,未得合神。 《太微灵隐书》曰:凡人入胎息,游人间,行尸解术,随物所化,故有托衣衾所化者。 常以庚辛日取庚时,于一净室内焚名香一炉,于所卧床头兼须设机案,上著香炉,下著所拄者龙杖及履鞋等物,尽安置于头边。 身衣不解,以衾盖之,首西而卧。 自念身作死人,当阴念此咒七遍,咒曰:太一玄冥,受生白云。 七思七召,三魂随迎。 代余之身,掩余之形。 形随物化,应化而成。 急急如律令! 此存念一食间,但依寻常睡。 如当存念之,起一食久,辄不得与人语,若与人语,其法不成。 如此常行四十九日,渐渐法成。 后要作,不问行住坐卧,阴念此咒七遍,随手捉物,身便别处去。 众人只见所把之物,身将以死矣。 后却见物还归本形。 此法即可以下界助身,不可以便行非法之事。 大须护慎其法,大须隐默。 若卧在床上,但以被覆身,隐念一遍,便却出入,只见所卧衾被是身,不见被形。 若于财色留心,当为神理销折矣。 △太极真宫章第十三此章七句,六十三言太极真宫住碧空,绛阙崇台一万重,玉楼相行列危峰上界宫馆,生于窈冥,皆有五色之气而结成。 下界土地,皆是水气横凝扶住,故不得自在,不得坚长,不得平正。 上界以八珍为土地,七宝为用器。 至于宫殿,七珍合成,有自然不运之力,无人功兴动之用。 上界以七珍精气为日月,下界以阴阳纯气为日月。 下界言一年三百六十日,是上界一日十二时也。 《太黄经》曰:不食土地精,生居太一城。 为形神俱得去也。 瑶殿荧光彩翠浓为七珍翠彩焕烂,光彻内外无隐碍。 千阁万楼,互相影对,太仙真人犹居此外也。 红云紫气常雍容,玉壁金梁内玲珑《玄宫玉堂经》曰:白玉为壁,黄金为梁,青珊为架,红璧为床。 进以九霄之膳,酌以八琼之浆。 凤舞鸾歌游咏中上界有天凤舞鸾霄之歌,并是曲名也。 玉馔金浆意任从《九宴玄厨经》曰:一日十进九霄之膳,七献八琼之浆,一日十进食,八献酒。 九气真仙位列崇胎息得列九真上仙。 △九气真仙章第十四此章十句,七十言九气真仙衣锦衣,绡縠云裳蝉带垂真君衣琼文锦、蝉縠之衣也。 天冠摇响韵参差冠摇众佩,响韵五音,为自然也。 九文花履锦星奇九文锦为履,其花零乱如众星钻壁也。 却佩霓裳朝太仪霓服,仙官朝裳。 人初得仙,皆朝太仪真君九天主也。 十方彩女执旌麾,百灵引驾玉童随,前有龙幡后虎旗前硃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皆是百灵之数。 羽服飘幹八气吹八气,八方正气,先治道路也。 更上寥天入太微太微都在第五天,金星轮硃华宫,亦太微,管下界生死籍部。 每四时八节,申籍奏闻上界太微。 凡此官吏,有四十万众大数。 △太微玄宫章第十五此章八句,五十六言太微直上寥天界,动静风调鸣竽籁太微上界所有风摇,皆如笙竽之韵,如极乐之所,自然如此也。 殿阁穹崇何杳隗香隗,谓虚峻极也。 殿阁重数甚多,横壮尤丽也。 寿永衣轻人体大,九天各各皆相倍九天羽服仪仗,各各相次加倍。 羽衣转轻,人体转大。 彩翠鲜华,日月转迈长远也。 是为因心得自在因心运身,得出三界。 静理修真为圣人,九行门空列章戴夫九行者,道人之窟宅,动息住持,不离其内。 一者以慈愍为衣,二者以止舍为食,三者以正心为乘,四者以专志为才,五者以谦下为床,六者以顺义为器,七者以勤惠为屋,八者以修空为宅,九者以阴施为业。 修道之子,不持此九行,去道疏矣。 △九行空门章第十六此章十二句,八十四言九行空门至真路,大道不与人争怒,动息能持勿暂停,阴神返照神常助持心不息,其道易成。 诸行无心是实心,因心运得归天去无心之心,因心运心;虽无有心,还因心有。 除苟无心是谓真众事曰苟,无事曰除,除心止念,万行归余,自随胎息入天门胎息以善行为要机,无念为至路。 玄元正理内藏身,无曲潜形体合真《洞玄经》曰:心无曲,万神足。 三部清虚元气固,六腑翻成百万神三元静,六腑调,真气归于真行,二理相合。 五脏六腑诸神,共有百万,自然相和应也。 △六腑万神章第十七此章十句,七十言六腑万神恒有常五脏六腑,百关九节,有神百万,若日常清净修之,即当自见,元和净治谷实尽但以元气攻运,何谷气之不去? 大肠之府主肺堂肺为首三焦之主,中有元神内隐藏脏腑既净,万神自藏。 故《太明经》曰:大肠主肺也。 鼻柱中央为候色也。 重十二两,长一丈二尺,广八寸,在脐左边,曲叠积一十二盘。 贮水谷一斗二升。 主十二时。 内有神,各具本色衣冠十二人。 若除水谷气尽,元气自足,其神当见。 各据本时,递相更直,以卫修道之子也。 肾府当明内宫女,外应耳宅为门户《内神经》曰:精主肾,肾为后宫。 内宫列女耳。 肾之官承气于耳。 左肾为壬,右肾为癸,循环两耳门中。 有神五百人,内有元神,守自都管兼主志。 凡人好嗔怒,即伤肾。 肾伤即失志,俱丧元神。 故道者忌嗔怒,道成,内神常见于人当卫道者也。 膀胱两府合津门,气海循环为要路膀胱是两府气。 肾合膀胱,乃受津之府,上应于舌根也。 津液往来,常润肥泽舌岸,以应两膀胱气。 若少不润,服气人未成,当欲少语,以养津也。 语多即口干,口干难用气也。 中有神三百六十人,以应一年之数,气成当见。 其神常抱无贪之行,故道者不贪,志合神理。 《大洞升玄经》曰:行合神见,道成归天。 此神人,行胎息即自出,常护卫人近道者也。 子当得见内神章,终身不泄神常助。 △勿泄天神章第十八此章八句,五十六言勿泄天神子存志终始不泄,天神助子。 凡是天章勿轻示,三十三篇世绝知,况复《中黄》秘中秘道有《胎光经》三十三篇,禁绝不许妄传泄,况兹中黄灵句,秘之特重,慎之慎之! 先礼三真玉仙使,然后精心睹文字《教令科》云:欲开示三真等经,先须择甲子日,净室烧香,心存南华真人,念三天真君同开作证。 首东作礼四拜,然后云:某为求道,辄开九天大圣真文,传示一遍。 故得百灵同助,身归太无,名入天户。 不得示三人,切忌容易泄漏。 若不依经教妄开示,如睹常文必有殃,责非浅,莫轻慢! 违教身罹非命殃,子孙受祸当须忌余殃明罚,世世子孙受祸。 大忌大忌! 发布时间:2025-07-04 11:03:5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8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