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诗境浅说甲编 内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首句言所居之地,次言送友所往之处。 先将本题叙明。 以下六句,皆送友之词,一气贯注,如娓娓清谈,极行云流水之妙。 大凡作律诗,忌支节横断。 唐人律诗,无不气脉流通,此诗尤显。 作七律亦然。 后半首言得一知己,则千里同心,何须伤别。 推进一层,不作寻常离别语。 故三四句言送别而况同是宦游,极堪伤感,正以反逼下文,乃开合顿挫之法也。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起句言狱中闻蝉,题之本位也。 三四句由蝉说到己身,层次井然。 而玄鬓白头,于句法流转中,兼工琢句。 五句言蝉因露重而沾翅难飞,犹己之以谗深而含冤莫白。 六句言蝉因风多而响易沉,犹己之以毁积而辞不达。 末二句慨然说明借蝉喻己之意。 此诗取譬最为明切。 大凡咏物诗,或见物兴感,或借物自况,或借物寓意,方有题外之味,不拘拘迹相,《诗经》兴赋比三体中之比体也。 咏物用典能贴切固佳,能用典切题而兼有意则尤佳。 昔人诗《长沙过贾谊宅》云:寒林空见日斜时。 用庚子鸟事。 《隋宫》云:终古垂杨有暮鸦。 用隋堤栽柳事。 《桃花》云:怪他去后花如许,记得来时路也无。 用崔护重来事及《桃花源记》。 雅切而又活泼。 咏物数典者,可以此类推。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首二句言与友皆在客中逢春,非在故乡,故因物候而惊心也。 中四句赋早春游望四字。 云霞句写早之景,梅柳句写春之景。 五六句,一写在陆而闻者,因春至而时鸟变声;一写在水而见者,因春至而渚出水。 一年容易,又值春光,正乡心撩乱之际,况闻陆丞之歌诗,声音感人,不觉归思沾巾矣。 此诗为游览之体,实写当时景物。 而中四句,出字渡字催字转字,用字之妙,可谓诗眼。 春光自江南而北,用渡字尤精确。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此为游破山寺后院而作。 为寺中深静处,故首二句点题外,以下六句,愈转愈静。 三四句在诗律亦可不作对语。 由幽径至禅房深处,惟有鸟声潭影耳。 鸟多山栖,而写鸟性用一悦字;水令人远,而写人心用一空字。 名句遂传千古。 末句惟闻钟磬,所谓静中之动,弥见其静也。 破山寺即常熟兴福寺,米襄阳所书诗碣,尚在禅堂,照高林作明高林。 此诗悦字空字,其平仄不用谐律,则作明字为佳。 余两游此寺,在空心亭凭阑[1]小憩,山容鸟语,不异当年。 洵千载名蓝[2]也。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太白天才超绝,用笔若风樯阵马,一片神行。 姑取三首为读者告,亦窥豹一斑也。 此诗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联写荆门空阔之景,惟收句见送别本意,图穷匕首见,一语到题。 昔人诗文,每有此格。 次联气象壮阔,楚蜀山脉,至荆州始断;大江自万山中来,至此千里平原,江流初纵。 故山随野尽,在荆门最切。 四句虽江行皆见之景,而壮健与上句相埒。 后顾则群山渐远,前望则一片混茫也。 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 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 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 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江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近人凌霄诗:离情从此如春水,随着扁舟日夜生。 意境与此略同,但李诗以简括出之,凌诗虽蕴藉多姿,而较弱矣。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此诗前半首,质言之,惟蜀僧为弹琴一语耳。 学作诗者,仅此一语,欲化作四句好诗,几不知从何下笔。 试观其起句,言蜀僧抱古琴,自峨嵋而下,已有入门下马气如虹之概。 紧接三四句,如河出龙门,一泻千里。 以松涛喻琴声之清越,以万壑松喻琴声之宏远,句法动荡有势。 五句言琴之高妙,闻者如流水洗心,乃赋听琴之正面。 六句以霜钟喻琴,同此清回,不以俗物为譬,乃赋听琴之尾声。 收句听琴心醉,不觉山暮云深,如闻韶忘肉味矣。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太白旷世高怀,于此诗可见。 纤云四卷,素月当空,正秋江绝妙之景。 独客停桡,提笔四顾,寂寥谁可语者? 心仪追慕,惟有谢公。 犹登岘首而怀叔子,涉湘水而吊灵均也。 四五句言余亦登高能赋,不让古贤。 而九原不作,欲诉无人,何必长此流连。 乃清晓扬帆而去,但见枫叶乱飞,江山摇落,益增忉怛耳。 诵此诗如诵姜白石词,扣舷长啸,万象皆为宾客也。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起笔即写出春望伤乱大意。 时经安史之变,州郡残破,惟剩水残山,依然在目。 次句言春到城中,人事萧条,而草木无知,依然欣欣向荣。 烟户寥落,益见草木深茂也。 三四句言春望所见闻:春日好花悦目,而感时者见之,翻为溅泪;鸣鸟悦耳,而恨别者听之,只觉惊心。 五六句更从远望,则烽火连绵,经三月而未息。 家书句尤脍炙人口,望而不至,难得等于万金。 在极无聊赖之时,搔首踌躇,顿觉萧疏短发,几不胜簪。 于怀人伤乱之余,更嗟衰老,愈足悲矣。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言兵后荒凉之夜,中野无人,戍鼓沉沉而外,惟闻长空一雁哀鸣耳。 三句言空园白露,今夕又入新秋,身在他方,但有举头月色,与故乡共此光明。 后四句可分数层之意:有弟而分散,一也;诸弟而皆分散,二也;分散而皆无家,三也;生死皆不可问,四也;欲探消息,惟有寄书,五也;奈书长不达,六也。 结句言何况干戈未息,则音书断绝,而生死愈不可知,将心曲折写出,而行间字里,仍浩气流行也。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与李白之《夜泊牛渚》,同一临江书感。 一则写高旷之意,一则写身世之感,皆气象干云,所谓李杜文章,光焰万丈也。 首叙江上旅夜,先言泊舟之地,次及泊舟之人,而寥寂之景,已可想见。 三四言江干远眺,句极雄挺,与李白之山随平野尽二句,大致相似,而状以垂涌二字,则意境全换。 盖野阔则天幕四低,用一垂字,见繁星之直垂天尽处,用一涌字,见高浪驾空,挟月光而起伏。 炼字精警无匹。 以下皆书怀之句,言虽善文章,名不加显,况兼老病,官且应休。 则声誉功名,两无所得。 飘泊一身,直与江上沙鸥相等,宜怀抱难堪矣。 沙鸥句兼有超旷之意,言身在天地间,如沙鸥飘然,一无系恋。 吴梅村诗放怀天地本浮鸥,即用此意也。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题宏大,读者试思如何起笔。 少陵即从本题直说,昔闻洞庭之名,今登楼亲见之,开门见山。 用对句起,雄厚有力。 三句言洞庭为东南大泽,湖以南为楚地,北接大江,东下皆吴境,吴楚由此坼分。 四句言巨浸接天,周环八百里。 登楼四顾,似天地皆为浮动。 二句包举洞庭气概。 坼浮二字,精炼而确。 五六句写登临之感,乱离身世。 亲朋片札难通,而己则江湖孤棹,老病侵寻。 况关山北望,戎马生郊,但有凭阑雪涕耳。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前录李杜诗,有磊落英多之气。 以下录王孟诗,皆清微淡远之音。 天风海涛,一变而为吹花嚼蕊。 作诗者心境不同,诗格随之而异,各臻其妙也。 此诗写赴寺道中山景,在题前盘绕。 先言行云峰数里,尚未到寺。 三四句言此数里中,古木夹道,寂无人迹,惟闻钟声出林霭间,而不知闻根在何处,有天际清都之想。 与常建之惟闻钟磬音,同一静趣。 五句言山泉遇危石阻之,乃吞吐盘薄而下,以咽字状之。 六句言烈日当空,而万松浓荫,但觉清凉,以冷字状之。 非特善写物状,兼写山中闻见,清绝尘寰。 末句归到山寺,言龙归潭静,见禅理高深也。 常建过破山寺,咏寺中静趣,此咏寺外幽景,皆不从本寺落笔。 游山寺者,可知所着想矣。 酬张少府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前半首颇易了解,言老去闭门,视万事如飘风过眼,不为世用,亦不与世争,既无长策,惟有归隐山林。 四句纵笔直写,如闻挥麈高谈。 五六句言松风山月,皆清幽之境;解带弹琴,皆适意之事。 得松风吹带,山月照琴,随地随事,咸生乐趣,想见其潇洒之致。 末句酬张少府,言穷通之理,只能默喻,君欲究问,无以奉答,试听浦上渔歌,则乐天知命,会心不远矣。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邻叟,谈笑无还期。 此诗见摩诘之天怀淡逸,无住无沾,超然物外。 言壮岁即厌尘俗,老去始卜宅终南,无多同调,兴到惟有独游。 选胜怡情,随处若有所得。 不求人知,心会其趣耳。 五六句即言胜事自知,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结句言心本悠然,偶值邻翁,即流连忘返。 如行云之在太虚,流水之无滞相也。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渔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前四句俯仰今古,寄慨苍凉。 凡登临怀古之作,无能出其范围。 句法一气挥洒,若鹰隼摩空而下,盘折中有劲疾之势,洵推杰作。 刘禹锡之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近人沈归愚之微茫欲没三山影,浩荡还流六代声;彭孙遹之依然极浦生秋水,终古寒潮送夕阳,同一临江书感,孟诗尤百读不厌也。 五六句言天寒水落,写岘首所见之景。 洞庭浩瀚无涯,至冬而泛溢之水,悉归于槽,益见其深。 余曾涉洞庭,知其深字之确。 收笔追怀羊祜,乃本题应有之义也。 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写田家闲适之境,诵之觉九衢车马,尘起污人矣。 旧雨相招,鸡黍即田家之盛馔。 通首皆纪实事,以韵语写其真趣。 三四句言近树则四面合围,远岫则一行斜抱,乃庄外之景。 余昔年行役数千里,每于平畴浩莽中,遥见绿树成丛,其中必有村屋,知三句合字之妙。 五六句言场圃即在门前,桑麻皆资谈助,乃庄中之事。 更留后约,同赏菊花,益见雅人深致,涤尽尘襟也。 先祖诗集首篇《兰陵菊花歌》有句云:谁人解赏花真面,此花不如城外好。 盖花入城中,栽以瓷盆,闭诸华屋,全失篱边之天趣矣。 留别王维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此诗因仕宦未成,乃谋归计,临歧别友,不尽低徊。 全首诗清空旋折,如闻长亭话别之声。 首二句意谓每日惘惘而出,寂寂而归,一无成就,留此何为。 三句以芳草喻田野,言不如归去。 四句言去此他无所恋,所惜者与故人别耳。 五六句承上言之,京华冠盖,知我者惟有故人。 结句谓归老田园,此后寂寥谁语,但有闭门,流水高山,牙琴罢鼓矣。 襄阳怀才不遇,拂袖而行。 若渊明之诗,则委心去留,绝无愤世语也。 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起句飘空而来,非特得势,且情韵悠然,既以江风落木,写出早寒;三四句即说到怀乡,随笔写来,自成对偶,句法生动。 五六句言久在客中,望江上片帆,远入天际,是我还乡之路。 与温飞卿之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相似。 同是临江怅望,一则羡他人之归帆,一则望来舟而不至也。 末句从早寒说到漫漫永夕,则竟日之低徊不置,自在言外。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寺即陈将吴明彻战场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首句言荒台凭眺,秋士多悲,叙明作诗本意。 三句言野寺游踪罕至,佳处不在寺中,宜于远眺。 四句乃赋远景,见隔岸云白峰青,层层掩映,可知山之深远。 五句写怀古之意,残营废垒,凭吊无人,惟有一抹斜阳,依依留照。 用一依字,觉无情而有情也。 六句言平林叶脱,时闻磬声,用一满字,正以状秋林之空。 此二句试曼声诵之,不仅善写荒寒之意,且神韵绝佳。 末句归到吊吴公战场。 六代英雄,都被浪花淘尽,惟词客怜君耳。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此诗为老将写照。 功成身退,绝无怨尤,真廉耻之将,惜未详其名也。 起句以咏叹出之,言今日江头野老,即昔之领十万横磨剑,拜征南上将者。 三四句言半生戎马,不解治生,至归徒四壁,而恋阙之怀,老犹恳恳。 五六句谓回首当年,曾雄镇三边,纤尘不动。 以身许国之心,焉得逢人而语? 惟龙泉知我耳。 篇末言以锋镝之余生,向江潭而投老,不作送别慰藉语,而为之慨叹,盖深惜其才也。 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 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 此诗与前所录二首,皆刘随州之作。 一为登吴公台,临广武之战场,摩挲折戟;一为赠李中丞,惜蓝田之废将,太息藏弓;此则通首皆别友之意,觉离思深情,盎然纸上。 同出一人手笔,各极其致。 可见学诗者一题到手,必审题珠所在。 非但各有面目,须各有精神,能发挥尽致,而藻不妄抒,方是佳构也。 诗为别后所作。 首句即言遥望行人,已在烟水空濛之际。 次句写别意。 诗人送别,每用泪字。 但知己之泪,未肯轻为人弹。 此诗情谊深挚,挥手沾巾,当非泛语。 三句言行人已至飞鸟没处,而犹为凝望,与东坡送子由诗但见乌帽出复没,同一至情。 四句言别后更谁相伴,但有青山一抹,依依向人。 曲终人远,江上峰青,宜怀抱难堪矣。 五六句言友所往,由江而湖,愈行愈远。 末谓送君者尚临崖未返,秋水花,对芳洲而伫立,此时愁思,见者无人,惟有溯流风而独写耳。 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为寻道士而作。 开首即说到寻字,山径苔痕,遍留屐齿,非定是道士之屐痕,已将寻字写足。 三句言溪涧无人,白云凝然,若为之依留不去。 见渚之静也。 四句言岩扉长闭,碧草当门,有绿满窗前草不除之意。 五六句言其所居在水源尽处,随山曲折而前,松阴雨后,苍翠欲滴。 此时已至道观矣。 七句花与禅本不相涉,而连合言之,便有妙悟。 收句意谓朋友存临,但须会意;溪花相对,莫逆于心,宁在辞费耶?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诗以言性情。 唐贤最重友谊,于赠别寄怀,及喜晤故人之作,屡见篇章。 叔牙知我,生平能有几人? 宜其语长心郑重也。 此诗言当日同客楚江,少年气盛,放歌纵酒,不醉无归,是何等豪气。 乃浮云踪迹,各走东西,抡指光阴,瞬逾十载。 叹羁泊之无常,讶年光之迅逝,句法于蕴藉中见悲凉之意。 五六句谓重拾堕欢,虽笑语风情,不殊曩[3]日,而须鬓加苍,谁识为当时两年少耶? 末句意谓青紫被体,尚且不如还乡,何为留滞天涯,使淮上秋山,移文腾笑也。 《三百首》所选五律,尚有李益、司空曙二诗,与此作意境格局皆相似。 李诗: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司空诗: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情文相生,与韦诗同一真挚,令人增朋友之重,知声利驰逐之场,无君子交也。 作投赠诗者,贵有真意相感,乃见交情,勿徒工藻饰。 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诗用赋得体,唐人集中每见之,近代沿为应制诗定例。 得某字五言八韵,即五言排律也。 此诗以题为暮雨,前六句皆赋雨,惟末句送友,而以泪丝比雨丝,仍关合雨意。 首二句,一嵌雨字,一嵌暮字,将诗题点明。 三四言帆来鸟去,皆在雨中。 以重字迟字,状雨之沾湿。 以漠漠冥冥,描写雨中虚神。 五六言远望海门,因雨而不见;近看浦树,因雨而含滋。 收笔归到送李曹,泪点雨丝,同沾襟上,表无限别情也。 作诗如用重叠形况字,以酷肖而善体虚神为要。 唐诗中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因其流传习见,读者每随口滑过。 其实所用叠字,精当不移。 他若落日亭亭向客低烟渚沉沉浴鹭飞,唐诗此类甚多,皆形况字之圭臬。 《诗经》中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已作先河之导矣。 高达夫集中,有赋得征马嘶送友赴朔方诗[4]云:征马向边州,萧萧嘶不休。 思深应带别,声断为兼秋。 歧路风将远,关山月共愁。 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 与韦诗体格相似。 韦诗因雨中送友,故赋得暮雨。 高诗送友赴朔方,故赋得征马。 皆于结句始说明送别。 惟韦诗前六句皆赋雨字,高诗则中四句皆征马与送友,两面夹写,有手挥目送之妙。 阙[5]题刘昚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唐人缺题之诗,或托兴,或寓言,意本翻空,事非征实,在读者默喻之。 此诗写山居幽绝之境,佳处茅庵,令人神往。 首句言道出云中,已在尘境之外。 次言春到山中,溪流不断,有东坡罗汉赞[6]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趣。 三四妙语天成,十字可作一句读,如明珠走盘,圆转中仍一丝萦曳也。 三句之落花,承上之春字。 四句之流水,承上之溪字。 可见诗律之细。 五六言门外则山翠迎人,门内则柳阴摊卷。 末谓长日闭门,惟有清辉照影,真觉山静如太古,此中读书者,何修而得此耶? 此诗起结皆不用谐律,弥见古雅。 初学效之,恐有举鼎绝膑之患,仍以谐音为妥帖。 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诗为乱离送友,满纸皆激楚之音。 前四句言岁寒送别,念征途之迢递,值暮雪之纷飞,不过以平实之笔写之。 后半篇沉郁激昂,为作者之特色。 五句言孤露余生,少壮即饥驱远役。 六句言四方多难,良友如君,相知恨晚。 以迟早二字对举,各极其悲辛之致。 末谓寒士穷途,差以自慰者,他年之希望耳。 乃掩袂相看,风尘满目,并期望而无之,其言愈足悲矣。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前录卢纶诗,佳处在后半首。 此诗佳处在前半首。 一则以远别,故但有悲感;一则以见宿,故悲喜相乘。 卢与司空,本外家兄弟,工力亦相敌也。 前四句言静夜而在荒村,穷士而居陋室,已为人所难堪。 而寒雨打窗,更兼落叶,孤灯照壁,空对白头。 四句分八层,写足悲凉之境。 后四句紧接上文,见喜之出于意外。 言以我之独客沉沦,宜为世弃,而君犹存问,生平相契,况是旧姻,其乐可知矣。 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之一格。 司空曙有送人北归诗[7]云: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起笔即用此格,取开合之势,以振起全篇也。 没蕃故人张籍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诗为吊绝塞英灵而作,苍凉沉痛,一篇哀诔文也。 前四句言城下防胡,故人战殁,虽确耗无闻,而传言已覆全师,恐成长别。 五六言列沙场之废帐,寂无行人,恋落日之残旗,但余归马,写出次句覆军惨状。 末句言欲招楚醑之魂,而未见崤函之骨,犹存九死一生之想。 迨终成绝望,莽莽天涯,但有一恸。 此诗可谓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也。 草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此诗借草取喻,虚实兼写。 起句实赋草字。 三四承上荣枯而言。 唐人咏物,每有仅于末句见本意者,此作亦同之。 但诵此诗者,皆以为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 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 然取喻本无确定,以为喻世道,则治乱循环;以为喻天心,则贞元起伏。 虽严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见智见仁,无所不可。 一篇锦瑟,在笺者会意耳。 五六句古道荒城,言草所丛生之地。 远芳晴翠,写草之状态。 而以侵字接字,绘其虚神,善于体物,琢句尤工。 末句由草关合人事。 远送王孙,与南浦春来,同一魂消黯黯。 作咏物诗者,宜知所取格矣。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凡作客途风景诗者,山川形势,最宜明了,笔气能包埽一切,而句法复雄宕高超,斯为上乘。 许诗其佳选也。 开篇从秋日说起,若仙人跨鹤,翩然自空而降。 首句即押韵,神味尤隽。 三四句皆潼关左右之名山,太华在关西,中条在关东,皆数百里而近。 残云挟雨,自东而西,应过中条而归太华。 地望固确,诗句弥工。 五句以雍州为积高之壤,入关以后,迤逦而登,故树色亦随关而迥。 余曾在风陵渡河,望潼关树色,高入云中,深叹其迥字之妙。 六句言大河横亘关前,浩浩黄流,遥通沧海,表里山河之险,涌现毫端。 以上皆纪客途风景,篇终始言赴阙。 觚棱在望,而故乡回首,犹梦渔樵,知其荣利之淡也。 温庭筠亦有潼关诗[8]云:十里晓鸡关树暗,一行寒雁陇云愁。 与此作同工。 非特饶有韵味,且晓鸡句用鸡鸣度关事,运典入化,可为学诗之炳烛。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此与骆宾王咏蝉,各有寓意。 骆感钟仪之幽禁,李伤原宪之清贫,皆极工妙。 起联即与蝉合写,谓调高和寡,臣朔应饥,开口向人,徒劳词费,我与蝉同一慨也。 三四言长夜孤吟,而举世无人相赏,若蝉之五更声断,而无情碧树,仍若漠漠无知。 悲辛之意,托以俊逸之词,耐人吟讽。 五六专说己事,言宦游无定,而故里已荒。 末句仍与蝉合写,言烦君警告,我本举室耐贫,自安义命,不让君之独鸣高洁也。 学作诗者,读宾王咏蝉,当惊为绝调,及见玉溪诗,则异曲同工。 可见同此一题,尚有余义。 若以他题咏物,深思善体,不患无着手处也。 送人东游温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此等发端,情景兼写,调高而韵逸,最为得势。 三四雄健而高浑。 五言中用地名而兼风景者,下三字皆实字,上二字以风景衬之,此类甚多。 但上二字须切当有意义,而非凑合乃佳。 此三句用高风,以汉阳为江汉合流处,急浪排空,天风浩荡,故以高风状之,见江天壮阔也。 四句用初日,以江干行客,每清晓扬帆,而江上看山,以晓色为尤佳,旭日照之,青紫百态,故自汉江望郢门山色,以初日状之。 后四句迎刃而下。 如题之量,其精彩在前四句也。 唐诗中用地名三字者甚多。 王维之高鸟长淮水,平芜故郢城,以高鸟写长淮之阔远,以平芜写郢城之坱莽,诗格与飞卿同。 若李白之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岑参之弓抱关西月,旗翻渭北风,其用意在第二字之虚写。 杜甫之松柏邙山路,风花白帝城,全句皆用实字,而上句言故里,下句言客居,虽实写而各有寓意。 他若近人之孤舟清颍尾,疏雨寿春山夜火秦邮驿,长堤邵伯湖,则以所经之地,所见之景,连合写之,虽未用虚字见意,句法亦自浑成。 姑举数联,为初学取法。 楚江怀古马戴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邱[9]。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唐人五律,多高华雄厚之作。 此诗以清微婉约出之,如仙人乘莲叶轻舟,凌波而下也。 首二句言楚邱凝望,正残阳欲下之时,露点未浓,露气已集,写出薄暮嫩凉天气。 三四句绝无雕琢,纯出自然,风致独绝,而伤秋怀远之思,自在言外。 读者当于虚处会其微意也。 五六言因水阔故明月早生,因山多故乱流夹泻,乃楚江所见之景。 收句说明怀古意,借云中君以托想,谓其恋阙怀人,亦无不可也。 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 首句即言灞原风雨,秋气可悲。 迨雨过而见雁行不断,惟其无聊,久望长天,故雁飞频见。 明人诗所谓不是关山万里客,那识此声能断肠也。 三四言落叶而在他乡,寒灯而在独夜,愈见凄寂之况。 与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之句相似。 凡用两层夹写法,则气厚而力透,不仅用之写客感也。 五句言露滴似闻微响,以见其园之空寂。 六句言为邻仅有野僧,以见其壁之孤峙。 末句言士不遇本意,叹期望之虚悬,岂诗人例合穷耶? 书边事张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如此水,长愿向南流。 此诗高视阔步而出,一气直书,而仍有顿挫,亦高格之一也。 前半首言正秋寒绝塞,角声横断之时,登戍楼而凭眺。 近望则阴山之麓,明妃香冢,青草依然;远望则白日西沉,云天低尽处,约略是甘凉大野。 五六乃转笔,写登楼之客,因大漠销兵,行人无阻,乃能作出塞壮游。 末句愿蕃人向化,如水向南流,与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同一诗人忠爱之思。 孤雁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通篇皆实赋孤雁。 首二句言雁行归尽,念此天空独雁,怅怅何之? 以首句衬出次句,乃借宾定主之法。 三四言暮雨苍茫,相呼失侣,将欲寒塘投宿,而孤踪自怯,几度迟徊。 二句皆替雁着想,如庄周之以身化蝶,故入情入理。 犹咏鸳鸯之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替鸳鸯着想,皆妙入毫颠也。 五六言相随者惟渚云关月,见只影之无依。 末句谓未必遽逢弋者,而独往易生疑惧。 客子畏人,咏雁亦以自喻。 此诗乃赋而兼比者也。 三四句即以表面而论,三句言其失群之由,四句言失群仓皇之态,亦复佳绝。 春宫怨杜荀鹤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题面纯为宫怨而作。 首言早擅倾城之貌,自赏翻以自误,寸心灰尽,临明镜而多慵。 三四谓粉黛三千,谁为丽质,而争宠取怜者,各工其术,则己之膏沐,宁用施耶? 五六赋春字,五句言天寒鸟声多噤,至风暖则细碎而多。 六句言朝辉[10]夕照之时,花多侧影,至日当亭午,则骈枝叠叶,花影重重。 用碎字重字,固见体物之工,更见宫女无聊,借春光以自遣。 故鸟声花影,体会入微。 末句忆当年女伴,搴芳水次,何等萧闲。 遥望若耶溪上,如笼鸟之羡翔云,池鱼之思纵壑也。 此诗虽为宫人写怨,哀窈窕而感贤才,作者亦以自况。 失意文人,望君门如万里,与寂寞宫花同其幽怨矣。 章台夜思韦庄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风华掩映,而见意不多者,韦诗其上选也。 前半首借清瑟以写怀,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若凄风苦雨,绕弦杂遝而来。 况残月孤灯,益以角声悲奏,楚江行客,其何以堪胜。 诵此四句,如闻雍门之琴,桓伊之笛也。 下半首言草木变衰,所思不见,雁行空过,天远书沉。 与杜甫之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相似,皆一片空灵,含情无际。 初学宜知此诗之佳处,前半在神韵悠长,后半在笔势老健。 如笔尚弱,而强学之,则宽廓无当矣。 寻陆鸿渐不遇僧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此诗晓畅,无待浅说。 四十字振笔写成,清空如话。 唐人五律,间有此格,李白牛渚夜泊诗亦然。 作诗者于声律对偶之余,偶效为之,以畅其气,如五侯鲭馔,杂以蔬笋烹芼[11],别有隽味,若多作则流于空滑。 况李白诗之英气盖世,此诗之潇洒出尘,有在章句外者,非务为高调也。 发布时间:2025-07-04 13:16:3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8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