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诗境浅说丙编 内容: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向推绝唱,而未言其故,读者欲索其佳处而无从。 评此诗者,谓其意得象先,神行语外,崔诗诚足当之。 然读者仍未喻其妙也。 余谓其佳处有二:七律能一气旋转者,五律已难,七律尤难;大历以后,能手无多,崔诗飘然不群,若仙人行空,趾不履地,足以抗衡李杜。 其佳处在格高而意超也。 黄鹤楼与岳阳楼,并踞江湖之胜。 杜少陵、孟襄阳登岳阳楼诗[23],皆就江湖壮阔发挥。 黄鹤楼当江汉之交,水天浩荡,登临者每易从此着想。 设崔亦专咏江景,未必能出杜孟范围。 而崔独从黄鹤楼三字着想,首二句点明题字,言鹤去楼空。 乍观之,若平直铺叙。 其意若谓仙人跨鹤,事属虚无,不欲质言之。 故三句紧接黄鹤已去,本无重来之望,犹《长恨歌》言入地升天,茫茫不见也。 楼以仙得名,仙去楼空,余者惟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耳。 谓其望云思仙固可,谓其因仙不可知,而对此苍茫,百端交集,尤觉有无穷之感,不仅切定黄鹤楼三字着笔,其佳处在托想之空灵,寄情之高远也。 通篇以虚处既已说尽,五六句自当实写楼中所见,而以恋阙怀乡之意,总结全篇。 犹岳阳楼二诗,前半首皆实写,故后半首皆虚写,虚实相生。 五七言同此律法也。 与此诗格调相同者,沈佺期《龙池篇》云: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 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 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 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 李白《鹦鹉洲》云: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沈诗前四句专咏龙池,李诗前四句专咏鹦鹉,皆一气直书,皆于后四句写诗意,与崔诗同调也。 后人登黄鹤楼者,因崔颢而不敢题诗。 乾隆时黄仲则,自负清才,有句云:坐来云我共悠悠。 为时传诵。 亦好在托想空灵,就崔之白云悠悠句,加以我字,遂用古入化,然不能越崔之诗境外也。 古意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诗从古乐府脱化,首句言生小华贵,深居兰室,在郁金苏合香中。 次言于归后倡随,若栖梁之双燕。 三四用逆挽句法,征人辽海,荏苒十年,况木叶秋深,西风砧杵,寒衣待寄,益增离索之思。 五句盼雁书而不到,承上征戍而言。 六句感鱼钥之宵长,承上九月而言。 收句言独处含愁,更堪明月凄清,来照流黄机上,且有只容明月,照我幽居之意,与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同其贞静也。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王维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应制之诗,以庄丽而颂不忘规为合格。 右丞此作,后四句尤佳。 首句渭水黄山,言唐宫所在。 三言驾自蓬莱宫出巡,四言在兴庆阁道中回望苑花,皆叙题中之事。 五言觚棱双阙,高入云霄,状宫殿之尊崇。 六言烟树万家,俱沾春雨,见邦畿之富庶。 写景恢宏,句复工秀。 结句言乘时布政,不为春游,立言得体。 吴梅村行围应制诗[24]:不向回中逢大雪,无因知道外边寒。 与此同意。 敕赐百官樱桃王维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阑。 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衔残。 归鞍竞带青丝笼,中使频倾赤玉盘。 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 咏樱桃者,以摩诘及少陵野人赠樱桃诗[25]为最。 王诗注重承赐,处处皆纪恩泽之隆。 杜诗注重又见樱桃,处处皆见怀旧之切。 王诗首言百官见召之由,三四言荐新甫毕,即赐臣僚,见敬礼之有加。 五六句言先赐者已归鞍携去,后至者仍络绎倾盘,见沾赐之普遍。 末句言更有蔗浆,恩意可云优渥矣。 少陵诗云: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首句即言明重见樱桃。 三句用仍字,四句用同字,皆承首句而来,而尚是虚写。 五六句追忆宫门拜赐,摩诘诗中之承平盛事,少陵曾躬遇之。 于家国沧桑之后,多情野老,犹赠朱樱,当年玉箸金盘,真不堪追忆也。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王维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 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箫向碧空。 首句言岐王退朝,敕许借九成宫避暑,纪本事也。 中四句言宫中台榭,皆在泉声山色中。 林花迎剑佩之光,钗钿耀烟云之色,真上界之清都,故收句云无事求仙也。 明皇有《游暑图》,绘妃嫔仪卫之盛,山水游观之乐,穷极工丽。 余曾访唐宫遗迹,在温泉试浴。 虽宫阙烟消,而山光滴翠,逼衣袂而生凉;水气蒸云,拍阑干而欲上,犹想见当时之胜。 羡右丞诗之幔卷山泉,风传笑语,亲见其盛也。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李诗在明代嘉隆时,多奉为圭臬。 虽才力稍弱,而安详和雅,自是正音。 此诗首二句平衍而已,三四句叙客况。 句中以不堪况是四字相呼应,遂见生动,与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又南飞同一句法。 六句之向晚砧多,承五句关城寒近而来。 收句谓此去长安,当以功名自奋,勿以游乐自荒,绕朝赠策,犹有古风。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张谓铜柱朱崖道路难,伏波横海旧登坛。 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獬豸冠。 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 由来此货称难得,多恐君王不忍看。 杜侍御以霜台峻秩,奉使南疆。 赠行者当述使节之辉光,山川之伟丽。 张独一扫浮词,全篇皆以规劝立言,诗笔复音铿而词秀,唐人集中,稀有之作也。 起笔即言道路之难,勋标铜柱,惟有伏波。 三四句言能远人向化,自贡奇琛,如越裳之驯雉北飞,肃慎之风牛南偃,何事远劳汉使。 五六句承首句道路难而言,山程则臣马愁疲,水驿则孤舟生畏,况万里求珍,为仁君所不忍,非文德怀柔之意。 张诗诚词婉而义正也。 九日宴蓝田崔氏庄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26]看。 杜陵以伤乱余生,逢场排闷。 崔庄小集,所谓客中得酒,半衔悲喜也。 通首如神龙拿空,首尾相应。 开篇即言悲秋之士,强为君欢,已将本意说明。 中联之短发自羞,承上悲秋之句,笑倩正冠,承上尽欢之句,而以落帽事点缀登高佳节。 蓝水玉山二句,乃崔庄本地风光,随笔写来,句法自臻高浑。 篇终慨浮生之难料,把茱萸而细看。 盛会不常,良朋可恋,老去强欢之意,溢于言外,不觉叹息弥襟矣。 曲江对雨杜甫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安史乱后长安棋局一新,少陵故国平居,新君当宁,而追念故君,有难言之感。 曲江重到,仅能以低徊蕴藉之词,追想开元盛事耳。 首句谓缭垣过雨,春静江亭,隐寓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之慨。 三四写江亭寂静之景,虽林花水荇,雨后增妍,而生翠嫣红,无人留赏。 五六句言上皇曾率龙武禁军,自夹城趋芙蓉园,极笳鼓旌麾之盛。 今驰道依然,仅余废辇,殿门深锁,谁爇炉香。 少陵有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句,即此意也。 结句谓当日承天门赐宴,掷盈路之金钱,列教坊之歌伎,翠袖承花,朱弦按曲,君臣同醉,为乐未央。 诗言何时更奉诏者,明知逝水之难回,姑盼恩波之重沐,亦可伤矣。 南邻杜甫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先生不知何许人,与少陵为友,其人正复不俗。 首句言角巾飘然,见其服之雅也。 次言芋粟亦资生计,见其能耐清贫也。 三句写其家庭之雍霭。 四句写其心术之仁慈。 五六言秋水到门,才高几尺,小舟系岸,恰受数人,预为拿舟送客之用。 末谓邻友深谈,不觉流连至晚,满江月色,始泛艇而归。 高情雅致,具见于诗矣。 杜诗三用受字:轻燕受风斜修竹不受暑,与野航恰受句,皆善用受字。 宾至杜甫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此诗与舍南舍北皆春水诗,同一宾客至,而舍南诗脱略形迹,索诸厨而竟无兼味,谋于妇而只有旧醅,更招邻叟,以尽余欢,极写清贫之风趣。 此诗当是高轩枉顾。 首句即言老病村民,恕难再拜。 三四句虽系谦词,实以文章耆宿,隐然自负。 五六句谓竟日清谈,而腐儒相饷者,仍无兼味,不因佳客而盛其供张。 末句意谓布衣老大,固可长揖公卿,但杯盘草草,恐侮宾慢贤,故望其野外重来,以尽地主之谊。 合《客至》《宾至》两诗观之,少陵交友,于无谄无骄之义,两得之矣。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七律为格调所拘,欲寓神明于矩矱,殊非易事。 惟少陵才大,变化从心,如公孙舞剑,极纵横动荡之致,七律而同于七古之排奡也。 起结皆用对句,一提便起,一勒便住,忘其为对偶。 首句于对仗中兼用韵,分之有六层意,合之则写其登高纵目,若秋声万种,排空杂遝而来。 中四句,风利不得泊,有一泻千里之势,纯以气行,而意自见。 五六句亦分六层意,而以融合出之。 末句感时伤老,虽佳节开筵,而停杯不御,极写其潦倒之怀也。 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格调相同。 若仿其用对句作收笔,而结束无力,则无异颈腹二联矣。 咏怀古迹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明妃诗多矣,沈归愚推此诗为绝唱,以能包举其生平,而以苍凉激楚出之也。 首句咏荆门之地势,用一赴字,沉着有力。 次句谓如此山水名邦,而清淑之气,独钟于女子,至今江头行客,犹说遗村。 寰中艳迹,可与西子苎萝村千秋争美矣。 三四谓一去胡沙,愈行愈远,而芳魂恋阙,墓门草色长青,表明妃之志也。 五六谓汉帝仅于画中一见,悔莫能追,环佩空归,安得更承恩泽,哀明妃之遇也。 收句谓汉家宫阙,久已烟消,即埋玉荒邱,亦长沦边徼。 其遗音感人者,幸有马上琵琶,流传旧乐,掩抑冰弦,如诉出绝塞飘零之苦,差足为明妃写怨矣。 诸将杜甫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 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 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良翊圣朝。 少陵《诸将》五首皆感怀时事,反复咏叹,所谓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此诗悲情壮采,尤为警动,可谓诗史矣。 首二句言勿谓炎荒之地,绥定为难,但看铜柱标勋,当日伏波横海,曾建奇功,何以至今氛祲尚未消耶? 三四谓化外越裳,固无翡翠,即境中南海,谁贡明珠? 五六谓环顾廷臣,司马则登坛节钺,侍中则上服金貂,邀殊锡而冀总戎者,接踵于朝。 乃求官而逢硕鼠,御将而得饥鹰,可为长太息矣。 时方回纥窥边,故末句因炎风扇海,而兼及朔雪防秋,听鼓鼙而思将帅,有望于方召之忠良也。 登馀干古县城刘长卿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萧条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绿,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27],落日亭亭向客低。 飞鸟不知陵谷变,朝飞暮去弋阳溪。 盛唐之诗人怀古,多沉雄之作,至随州而秀雅生姿,殆风会所趋耶。 此诗首句总写古城之景。 次句总写萧条之态。 三四承次句,实写其萧条。 昔之官舍,衣锦排衙,今则秋原草没;昔之女墙,严城拥雉,今则夜月乌啼。 五六亦承次句,虚写其萧条。 极目平沙,更无人迹,惟有向人斜日,伴凭高游客,少驻余光。 末句谓一片荒城,消沉多少人物,而飞鸟无情,依旧嬉翔朝暮。 鸟而有知,其亦如令威之化鹤归耶? 登临览胜者,每当夕阳在野,易发思古之幽情。 如近人《金陵》诗云:芳草久荒邀笛步,夕阳还上胜棋楼。 《南阳》诗云:疆里久荒申伯国,夕阳谁问汉家营。 《秦州》诗云:鹿场零雨迷周道,雁影斜阳没汉宫。 皆有对此苍茫之叹,因录长卿落日句,偶忆及之。 后之览者,其有同感乎?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韦应物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前六句纯写道中所见。 首二句言自巩洛东来,两岸青山,孤帆一片,至东南山脉断处,前亘大河。 自山重水复中来,睹浩瀚黄流,天垂大野,心目开朗。 用一豁字,殊为确当。 三句凡江湖空阔处,每于天末见远树浮烟。 黄仲则[28]诗:瓜步江空微有树。 亦即此意。 四句以黄河浪涌,起伏不定,故夕阳照之,时明时灭,与皇甫冉之滩月碎光流,其景不同,其理同也。 三句在画中远景,尚能以笔墨写之,四句天然妙景,为画工所不到。 五句言河畔荒沙,居民稀少,惟伊川岸侧,尚有孤村。 六句言秋晴始见雁飞,与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同意。 结句归到寄友,言东来随处寄泊,己之委心任运,亦同不系之舟。 常建诗一身为轻舟同此意也。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首二句,凡怀人者,皆有此意,作者淡淡写出,而怀友感时,深情无限。 三四句以阅世既深,万事无久而不变者,无可预料,料亦徒然,惟有春愁黯黯,敧枕独眠,付诸炊粱梦境耳。 五句言以身许国,宁敢鸣高,无如老病侵寻,归田外更无长策。 六句凡居官者,廉洁已称难能,韦则因邑有流亡,并应得之俸钱,亦觉受之有愧,非特廉吏,且蔼然仁人之言矣。 收句登楼望月,仍言怀友之意,首尾相应,亦淡淡写之,韦诗之本色也。 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寄从弟李嘉祐南浦菰蒲覆白,东吴黎庶逐黄巾。 野棠自发空临水,江燕初归不见人。 远树依依如送客,平田渺渺独伤春。 那堪回首长洲苑,烽火年年报虏尘。 此诗纪乱后荒凉之状。 首句言白覆水,南浦春寒,纪泊舟之地也。 次句言黄巾虽去,黎庶凋伤,纪当时之事也。 三句言临水野棠,当春自发,则田畴之荒废可知。 四句言江燕归来,更无栖处,则人家之寥落可知。 宋元嘉兵燹后,归燕巢于林木。 乱离景象,今古同之。 五六句言平田极目,远树犹存,乃写题中怅然之意。 末句言旧苑长洲,虏尘未息,当日繁华,不堪回首矣。 近人黎孝廉庶焘《还家》诗云:乱后归来百感生,凄寒回首旧柴荆。 田园荡尽成今昔,戚里飘零半死生。 燕掠虚堂寻故主,牛依残垒事春耕。 孤儿一掬松楸泪,洒向东风荠麦青。 伤乱余生,与李诗同其激楚。 诗本性情,无论欢娱愁苦之言,能真切动人,便为佳咏也。 晚次鄂州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作客途诗,起笔须切合所在之境,而能领起全篇,乃为合作。 此诗前半首尤佳。 其起句言江天浩莽,已远见汉阳城郭,而江阔帆迟,尚费行程竟日。 情景真切,句法亦纡徐有致。 三句言浪平舟稳,估客高眠。 凡在湍急处行舟,篙橹声终日不绝。 惟江上扬帆,但闻船唇啮浪,吞吐作声,四无人语,水窗倚枕,不觉寐之酣也。 四句言野岸维舟,夜静闻舟人相唤,加缆扣舷,众声杂作,不问而知为夜潮来矣。 诵此二句,宛若身在江船容与之中。 可见诗贵天然,不在专工雕琢。 五六句言客子思乡,湘南留滞。 结句言三径全荒,而鼙鼓秋高,犹闻战伐,客怀弥可伤矣。 夏夜宿表兄话旧窦叔向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此诗平易近人,初学皆能领解。 录此诗者,以其一片天真,最易感动,中年以上者,人人意中所有也。 开篇言微雨生凉,花香满院,密亲话旧,薄醉初醒,此乐正不易得。 三句言往日郑重寄书,而关河修阻,天远书沉。 四句言酒后纵谈往事,其拂意者,固触绪多悲,即快足之事,俯仰亦为陈迹,总之皆凄凉不可听耳。 五六言此草草数十年中,不觉光阴水逝,迨握手重逢,当日之嫛婗已成丁壮,而老成半就凋零,则吾辈之崦嵫暮景可知。 收句言情话方长,而骊歌已唱,真觉风雨西楼,酒醒人远矣。 此诗与五律中戴叔伦之天秋月又满诗,李益之十年离乱后诗,司空曙之故人江海别诗,皆亲友唱酬,情文兼至之作。 唐人于此类诗最为擅场,不失风人敦厚之旨也。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朱湾寻得仙源访隐沦,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惟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 诗为访隐士而作,故以写幽深之境,得天然之趣为主。 首二句言访山中高士,去城市渐远,觉尘氛一扫,呼吸都清。 三句言韦九所居,在修竹林中,窄径仅能通马,已觉其深;迨进叩花间之户,始见有人,其幽深可想。 五句谓四面云山,若终日供其吟赏,其实初非己有,所谓明月清风,取无禁而用不竭,非主而亦主矣。 六句谓隐居初不藉邻,但远近只此数家烟火,同在山中,衡门相望,非邻而亦邻矣。 此二句能写出纯任自然之趣。 收笔谓朝市承平,韦乃天性高蹈,非为避秦而遁,所谓盛世之巢由也。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昌黎文章气节,震烁有唐。 即以此诗论,义烈之气,掷地有声,唐贤集中所绝无仅有也。 前半首谓朝上书而夕贬窜,明知批鳞盛怒,折槛难回,而不欲留弊政为圣朝之累。 衰朽余年,生死且不顾,宁恤左迁。 然忠义本于人情,回顾身家,焉得绝无凄怆。 故五句言秦岭云横,家人何处;六句言蓝关雪满,马尚不前,何况迁客。 与徐兰之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同一逐臣去国之悲。 但志决身歼,百挫无悔,故末句谓瘴江收骨,绝无怨尤。 高义英词,可薄云天而铭金石矣。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唐代韩柳齐名,皆遭屏逐。 昌黎蓝关诗见忠愤之气,子厚柳州诗多哀怨之音。 起笔音节高亮,登高四顾,有苍茫百感之概。 三四言临水芙蓉,覆墙薜荔,本有天然之态,乃密雨惊风,横加侵袭,致嫣红生翠,全失其度。 以风雨喻谗人之高张,以薜荔芙蓉喻贤人之摈斥,犹楚辞之以兰蕙喻君子,以雷雨喻摧残,寄慨遥深,不仅写登城所见也。 五六言岭树云遮,所思不见,临江迟客,肠转车轮,恋阙怀人之意,殆兼有之。 收句归到寄诸友本意。 言同在瘴乡,已伤谪宦,况音书不达,雁渺鱼沉,愈悲孤寂矣。 长安晓望,寄程补阙司空曙迢递山河拥帝京,参差宫殿接云平。 风吹晓漏经长乐,柳带晴烟出禁城。 天净笙歌临路发,日高车马隔尘行。 独有浅才甘未达,多惭名在鲁诸生。 通首皆赋长安之壮丽繁华,而己则负才不遇,有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之感。 首句言河山表里,拱卫王畿,写长安之大概也。 次句言珠宫玉殿,上与云齐,写宫阙之壮伟也。 三四言遥瞻长乐禁城,帘远堂高,君门万里,所得见闻者,惟隐隐风传晓漏,依依柳带晴烟耳。 五六言长安贵人仪从嬉游之盛,每值风和云净,时闻夹道笙歌,高车驷马,驰骋九衢,而己则望尘莫及,惟有庾扇自遮[29]。 末句言身虽未显,在诸生中亦夙负才,自惭实自伤也。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梦得与元微之、韦楚客、白乐天同赋此题[30]。 梦得诗先成,乐天览之曰:四人共探骊龙,君已得珠,余皆鳞爪矣。 遂罢唱。 此诗乍观之,前半首不过言平吴事,后半首不过抚今追昔之意。 诗诚佳矣,何以元白高才,皆敛手回席? 梦得必有过人之处。 评此诗者,谓其起二句如黄鹄高举,见天地方圆,三四句见长江地利之不足恃。 所评诚是。 然此诗所以推为绝唱,未有发明之者。 余谓刘诗与崔颢《黄鹤楼》诗异曲同工。 崔诗从黄鹤仙人着想,前四句皆言仙人乘鹤事,一气贯注。 刘诗从西塞山铁锁横江着想,前四句皆言王濬平吴事,亦一气贯注。 非但切定本题,且七律能四句专咏一事,而劲气直达者,在盛唐时,沈佺期龙池篇,李太白鹦鹉篇外,罕有能手,梦得独能方美前贤。 故乐天有骊珠之叹也。 五六句之用意,崔以题为黄鹤楼,故实写楼中所见;刘以题为西塞山怀古,故表明怀古之意。 藻不妄抒,刘与崔亦同。 此二句韵致殊隽,与孟浩然登岘首山诗[31]同工。 且六句用一枕字,以东西梁山,夹江对锁,山形平卧而非突兀,枕字颇能有之。 其末句用意,崔则言登望而思乡国,刘则言承平不用防江,皆别出一意,以收束全篇。 余故谓崔刘二诗其佳处同,其格调亦同,所以推为绝唱也。 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大历以后之诗,格调则秀雅为多,词句则雕镌是尚,去盛唐浑厚之风渐远。 梦得此作,振笔挥洒,英气勃发,不作寻常悲秋之语,法乳直接少陵。 诗中君字,论者谓未详所指,有谓其悼亡者。 诗咏骏马健雕,与悼亡无涉。 有谓其怀友者。 唐人赠友诗夥矣,其姓名皆见标题,若梦得闻秋风而思友,亦不能外此例,而仅言始闻秋风者,余谓两用君字,即指秋风而言。 对明月而称交友,抚修竹而呼此君,君者对己而言,各适其用也。 首二句言篱菊黄时,已秋暮冬初,曾与君别。 今蝉声送暑,君至我回,真觉一年容易。 三四即承上感时之意。 三句言寂寞清宵,枕前先觉。 欧阳《秋声赋》亦因夜读而作,以静夜声凄,感人最易也。 四句言因惊秋而揽镜,叹须鬓之加苍,不仅观河面皱之嗟,且与少陵勋业频看镜句同深慷慨。 故五六紧接以马思边草,雕盼青云,隐然有久蛰思起之怀。 五六句论其诗意,固以揽辔陈情,自写抱负,即以诗句论,亦殊雄健。 马闻秋风,而拳毛森动,与少陵咏天马诗[32]秋草遍山苍茫迥立,同其昂奋。 六句言雕以秋高,思抟风直上。 草枯眼疾,正雕鹗争先得路之时。 此二句虽写秋风感物,而实正喻夹写也。 收句谓秋气清肃,荡涤尘嚣,即衰病之身,且为君登台,一舒沉郁,亦与少陵之悲秋作客,多病登台,同此襟期磊落。 余故谓此诗神似浣花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梦得此诗,虽秋士多悲,而悟彻菀枯,能知此旨,终身无不平之鸣矣。 首二句言楚客凄凉,多年放逐,自述其身世也。 三句言岁华淹忽,耆旧凋零,当年同调,皆山阳笛里之人。 四句言故乡重到,城郭犹是,人民已非,如王质持烂斧归来。 二句皆怀旧之思也。 五六久推名句,谓自安义命,勿羡他人。 试看沉舟病树,何等摧颓,若宇宙皆无情之物,而舟畔仍千帆竞发,树前仍万木争荣。 造物非厚于千帆万木,而薄于沉舟病树,盖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造物亦无如之何,深合蒙庄齐物之理矣。 末句归到席上见赠,不言借酒浇愁,而言精神更长,所谓空肠得酒芒角出,绝不作颓丧语。 与《始闻秋风》诗同其豪迈也。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白居易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何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此诗论句法则层层推进,论交情则愈转愈深。 在七律中此格甚少,词句亦流转而雅切也。 首二句生平至友,独数君家,所以卜邻者,欲与吾友联踪叠迹,不仅为身谋也。 三四言素月当天,绿杨拂地,虽佳景天然,只能独赏;今与卜邻,三径则清辉同照,两家则春色平分,其乐弥多。 后人结邻诗,如吴企晋诗云:两岸人烟分市色,一溪灯火共书声。 梅圣俞诗云:隔篱分井水,穿壁共灯光。 徐铉诗云:井泉分地脉,砧杵同秋声。 皆结邻之佳句,比类纪之,俾初学者知题同句异,各有思致也。 后半首意极明畅,言暂出犹思,何况久住,更愿子孙芳邻永结。 交情至此,深挚无伦矣。 杜牧街西诗[33]名园相倚杏交花,与绿杨句同妙,而工细过之。 马嵬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白乐天《长恨歌》言玄宗令道士远访杨妃事,玉溪亦云然。 首句言杨妃遍求不见,瀛海之外,更有九州,虚传其说耳。 次句言七夕之誓,愿世为夫妇,事属虚渺,而此生之恩爱已休。 三四言虽率六军西幸,警卫犹严,而当年绛帻传筹,同梦听鸡之夜,不可复得。 五六句非但驻马牵牛,以本事而成巧对,且用逆挽句法。 颈联能用此法,最为活泼。 温飞卿《苏武庙》诗: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亦逆挽法也。 末句言御宇多年之主,而掩面不能救一爱妃;莫愁虽民间夫妇,而蓬门相守,犹胜天家。 为杨妃惜,亦以讥玄宗也。 重过圣女祠李商隐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作游仙诗者,多涉云思霞想。 楚蜀之神女庙、小姑祠,虽皆托之遐想,尚有遗像流传。 圣女以石形虚拟,初无其像。 玉溪此篇,借以寓身世之感,起结皆表明其意,随园《落花》诗所谓清华曾荷东皇宠,飘泊原非上帝心也。 首句言岩扉深掩,苔绣年深,见古祠之荒寂。 次句言己亦上清仙史,而华鬘坠劫,留滞未归,为圣女所笑也。 三句之梦雨,即微雨。 言虽有梦雨,而不过飘瓦;虽有灵风,而常不满旗。 则圣女之来,在若无若有之间。 五六句以祠在武都悬崖之侧,石壁有妇人像,上赤下白,人称为圣女,以形似得名,非实有其神,故以萼绿华、杜兰香相拟,谓神来无定,若洛神之徙倚旁皇。 因系重过圣女祠,故六句言昔年曾到此山,薜荔披衣,女萝萦带,若人在山阿,今日重游,觉兰香仙迹,去人未远也。 收笔承第二句上清沦谪之意,言曾侍玉皇香案,采芝往事,长忆天阶。 全篇皆空灵缥缈之词,极才人之能事矣。 隋宫李商隐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凡作咏古诗,专咏一事,通篇固宜用本事,而须活泼出之,结句更须有意,乃为佳构。 玉溪之《马嵬》《隋宫》二诗,皆运古入化,最宜取法。 首句总写隋宫之景。 次句言芜城之地,何足控制宇内,而欲取作帝家。 言外若讥其无识也。 三四言天心所眷,若不归日角龙颜之唐王,则锦帆游荡,当不知其所止。 五六言于今腐草江山,更谁取流萤十斛;怅望长堤,惟有流水栖鸦,带垂杨萧瑟耳。 萤火垂杨,即用隋宫往事,而以感叹出之,句法复摇曳多姿。 末句言亡国之悲,陈隋一例,与后主九原相见,当同伤宗稷之沦亡,玉树荒嬉,岂宜重问耶! 重有感李商隐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击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此诗纪甘露之变,唐宗魁柄下移,为中官所制,故第五句有蛟龙失水之喻。 玉溪之外舅,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拥强兵坐镇,地踞上游,故盼其起兵勤王,一清君侧。 起二句之牙旗玉帐,与主分忧,四句之陶侃军兴,六句之鹰隼奋击,结句之雪涕收关,皆对茂元而发,深盼其能赴国难也。 时昭义节度使刘从谏慷慨上书,三句以窦融进表拟之,借勖茂元,冀其袍泽同仇。 七句言己之昼夜呼号,当幽显神人所共鉴,效包胥之哭秦庭,祈茂元之一听。 此为感事之诗,必证以事实,始能明其意义,不仅研求句法。 即以诗格论,玉溪生平瓣香杜陵,其忠愤詄荡[34]之气,溢于楮墨,雅近杜陵也。 赠别前蔚州契使君李商隐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日晚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 此诗赠漠南归诚之部落,壮健而得体,雅与题称。 首句言朔方雄族,久驻阴陵。 次句言其祖以外酋向化,为唐初功臣,世笃忠贞之裔,久著勋名。 三四言千帐雪飞,牙旗夜肃,长河冻合,怒马朝腾,见天时之严寒,而不减军容之壮盛。 五六言蕃儿狄女,皆襁负壶浆而至,见使君招来绥辑之功。 结句言其骑射之精,行猎兼以习武,郅都鹰健,路人遥识名藩。 收笔之余劲,犹能穿札也。 井络李商隐井络天彭一掌中,漫夸天设剑为峰。 阵图东聚夔江石,边柝西悬雪岭松。 堪叹故君成杜宇,可能先主是真龙。 将来为报奸雄辈,莫向金牛访旧踪。 巴蜀为天府之国,足以闭关自守。 乘时崛起者,都窃踞称雄。 故玉溪此篇,深致戒焉。 首句井络天彭,言分野之广大;次句剑峰天险,言地利之难恃,皆举全蜀而言。 三四承次句而分言之。 三句谓阵图石转,带白盐赤甲之雄,纪东川之险也。 四句谓雪岭秋高,扼邛笮康之隘,纪西川之险也。 后半首承上而言。 如此天险,宜可金汤永固矣,而霸图已渺,空留杜宇之魂,炎井重窥,未竟飞龙之业。 自昔英豪辈出,尚且偏霸无成,则后来之公孙跃马,刘辟称戈,亦当鉴于往事,而戢其雄心,勿慕秦王之遣力士开山,再访金牛遗迹矣。 泪李商隐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诗题只一泪字,而实为送别而作,其本意于末句见之。 前六句列举古人挥泪之由,句各一事,不相连续,而结句以未抵二字结束全篇,七律中创格也。 首二句以韵语而作对语,一言宫怨之泪,一言离人之泪。 三句言抚湘江之斑竹,思故君之泪也。 四句言读岘首之残碑,怀遗爱之泪也。 五六句言白草黄云,送明妃之远嫁;名姬骏马,悲项羽之夭亡。 家国苍凉,同声一恸,儿女英雄之泪也。 末句言灞桥送别,挥手沾巾,纵聚千古伤心人之泪,未抵青袍之湿透。 玉溪所送者何人,乃悲深若是耶? 过陈琳墓温庭筠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飞卿生不逢时,过陈琳墓而藉鸣其抑郁。 首二句谓余生也晚,仅于青史中见君遗文,而深向往。 今日适以飘泊他乡,过荒凉之墓,其感想何如耶? 三句谓九地无知,则同归冥漠,若词客有灵,则如我者,身世之相同,意气之相感,君应识我矣。 四句谓袁绍非霸才,不堪为主。 为君怜,亦自怜也。 五六句用转笔,谓勿悲冢上石麟,已深埋春草,即以魏武一世之雄,亦不能保其铜雀荒台,但余漳水无情,暮云深锁,其消沉无异于君也。 结句言己之临风惆怅者,将以飘零书剑之身,投笔从军,以功名自奋。 世无人知,异代萧条,惟有向墓门而一诉耳。 和友人溪居别业温庭筠积润初销碧草新,凤阳晴日带雕轮。 风飘弱柳平桥晚,雪点寒梅小院春。 屏上楼台陈后主,镜中金翠李夫人。 花房透露红珠落,蛱蝶双飞护粉尘。 此诗弱柳寒梅句,不事锤炼,而风致如画,为写景之秀句。 五六句言陈后主之楼台,李夫人之金翠,极人间之美丽矣,而于屏上镜中见之,可望而不可即。 色即是空,本无诸相,丽句而兼妙悟也。 但中四句专用字面,而不用语意相贯,大陆才多,偶为之固无不可,句亦殊佳;乃其起结,亦用词藻,而少意义,似未尽美。 录此诗者,因诗以情文相生为贵,以八叉之才,尚不免文胜于情。 学者观此,知不宜以涂泽为工也。 赠知音温庭筠翠羽花冠碧树鸡,未明先向短墙啼。 窗间谢女青蛾敛,门外萧郎白马嘶。 残曙微星当户没,淡烟斜月照楼低[35]。 上阳宫里钟初动,不语垂鞭上柳堤。 此诗虽非飞卿之杰作,而层次最为清晰。 诗题仅写赠知音,其全首皆言侵晓别离之意。 首二句墙畔鸡声已动,纪残宵欲别之时也。 三句言长眉不展,满镜都愁,指所赠者言也。 四句言门外班骓,匆匆欲发,谓己之不得暂留也。 五六纪分袂之时,斜月微星,仅淡淡写晓天光景,而黯然魂消之意,自在言外。 末句言己行之后,远处闻上阳钟动,已晨光熹微,无聊情绪,垂鞭信马而行,惟见晓风杨柳,披拂长堤,而画楼人远矣。 卧病许浑寒窗灯尽月斜晖,佩马朝天独掩扉。 清露已凋秦塞柳,白云空长越山薇。 病中送客难为别,梦里还家不当归。 惟有寄书书未得,卧闻燕雁向南飞。 诗家体格,清词丽句,各擅其长。 此诗因卧病有怀而作,前半首稍用字面,余皆宛转言情,清而有味,胜于丽而无则也。 首二句言月斜灯暗,病榻易醒,正早朝车马,晨摇玉佩之时,而己则掩关寂寂,只自悲耳。 三四言滞迹秦关,已秋寒杨柳;遥忆乡山薇蕨,空待归人。 用已字空字,动荡其句法,语气乃开合生姿。 五六言送客已难为别,况是病中;还家方遂素心,乃在梦里。 皆推进一层写法,弥觉可伤。 收句言乡书欲寄,而驿使稀逢;感春燕秋鸿之来去,枕上闻声,惟有以一片乡心,托南飞之羽耳。 和友人鸳鸯之什崔珏翠鬣红衣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 映雾乍迷珠殿瓦,逐梭齐上玉人机。 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 鸳鸯为同命之鸟,惟河洲之雎鸠,关关对语,差可拟之。 首句谓翠红文采,绚映斜阳,言鸳鸯之色也。 次句谓水禽中相爱而具贞性,似此禽者,甚为稀有,言鸳鸯之性也。 三四言鸳鸯之飞鸣宿食,不过在寒塘烟岛,地小回旋,乃仅片刻之分离,犹相呼回首;只萦洄之带水,亦接翼齐飞。 写两禽情爱之深,可谓善于体物矣。 三四句已言鸳鸯之情,五六乃变换句法,言殿上覆鸳鸯之瓦,闺中织鸳鸯之锦,故用其故实,而以映雾迷离,逐梭来往,以衬贴之,中二联遂虚实兼到。 收句更翻新意,言采莲女伴,见同命文禽,依依相并,能不感幽情而生叹羡耶? 全首中,六句皆咏本题,而结处别开意境,律诗中恒有之法也。 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 首二句实赋鹧鸪,言平芜春暖,锦翼齐飞,颇似山鸡之文采。 三四句虚咏之,专尚神韵。 鹧鸪以湘楚为多,青草湖边,黄陵庙里,在古色苍茫之地,当雨昏花落之时,适有三两鹧鸪,哀音啼遍。 故五六接以游子闻声,而青衫泪湿,佳人按拍,而翠黛愁低也。 末句言春尽湘江,斜阳相唤,就题作收束而已。 崔珏以鸳鸯诗得名,称崔鸳鸯。 郑谷以鹧鸪诗得名,称郑鹧鸪。 故二诗连缀写之。 崔写其情致,郑写其神韵,各臻妙境。 惟崔诗通体完密,郑都官虽名出崔上,此诗后四句,似近率易,逊于崔诗。 若李群玉之赋鹧鸪,亦专咏其声,又逊于郑作也。 李白越中诗[36]: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郑谷赠歌者诗[37]: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因其凄音动人,故怀古思乡,易生惆怅也。 春尽韩偓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入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致光少年,喜为香奁诗,其后节操岳然,诗格亦归雅正。 此诗首二句言惜春情绪,借酒浇愁,迨醒后见襟上余湿,始知沾醉之深。 三句言落花无主,飘荡随波,花随春去远矣。 四句言微阴不散,时有断云将雨,渐入孤村。 此二句不过言春尽之景,而自有黯黯春愁之思。 以三四句既写景,故后半首言情。 五句谓世途扰扰,谁惜芳时,惟闲人坐惜流光,易生怅惘。 六句言胜地欢场,经多少名士佳人之吟赏,乃良辰美景,不异当年,而楚醑招魂,安能更起。 结句言多谢流莺念旧,犹到西园,伴余寂寞,则尘凝芳榭,足音不到可知矣。 近人诗云:地经前路成惆怅,人对芳晨转寂寥。 有同慨也。 归王官次年作司空图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阑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表圣在乾宁朝,以户兵二部侍郎召,不赴,归隐王官。 闻哀宗之变,不食而卒,卓然唐末完人。 此为归山次年所作,自写天怀之淡定,非以泉石鸣高也。 首二句言乱后藏书散失,幸吾庐无恙,尚可陋室自安。 三句言人以独处无聊为慨,己则孤秀自馨,转览渐不逢人之可喜。 四句言粗粝儒餐,分所应得,所歉怀者,并饲鹤之粮亦缺耳。 后半首言处境虽约,而吾庐中小阑孤屿犹存,每看春水波痕,午晴花韵,辄悠然自赏。 逃名本以自适,即长者车亦不愿临门,何论余子耶? 全首固见高致,其五六句若不经意,而秀润如画,洵推佳句也。 忆昔韦庄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下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字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惟见水东流。 此为兵乱后追忆昔时而作。 首二句言曾共五陵年少,月夜听歌,乃纪当年之事。 张梦晋诗所谓高楼明月清歌夜,知是人生第几回也。 三四追忆盛时之光景,但见火树银花,城开不夜;酣醉于露桃花下,只觉春光之绚丽,不知世有秋色之萧条。 五六言当年游宴之人,有西园公子之豪华,南国佳人之妖冶。 其用无忌、莫愁,乃借人名作巧对。 论者谓公子或指陈思,与魏无忌、长孙无忌俱不相合。 其实作者不过纪裙屐士女之盛,不必拘定为何人也。 前六句皆追忆陈迹,结句言事如春梦无痕,惟见流水斜阳,消沉今古,可胜叹耶? 葛景中《过金陵旧曲》诗云:金粉繁华自昔论,家家春色苎萝村。 鱼鳞碧瓦花围屋,雁齿红桥柳映门。 鹦鹉珠帘朝学语,海棠银烛夜消魂。 而今秋冷江城月,只有青衫惹泪痕。 前六句思昔,后二句伤今,其格调诗意,皆与韦作相同。 葛颇能诗,如:无事且倾婪尾酒,有情休续断肠诗。 尚有故交留白社,更无残梦到红楼。 锦囊句好题新画,石鼎茶香读旧书。 凉思又添今夜雨,老怀重感去年秋。 皆有清婉之韵,因附录之。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韦庄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蛾散,杨[38]子江头月半斜。 诗纪府中夜宴之盛。 前二句言满耳所闻者,笙歌嘹亮;满眼所见者,花影缤纷;益以满楼之粉围香阵,艳夺吴姬。 三用满字,见府第之繁华,几无隙地,真如锦洞天矣。 三四句若言人间富贵,不异仙家,不过寻常意境。 诗用倒装句法,言海上神仙,只似人间富贵,便点化常语,为新颖之词。 五句言石家蜡烛,辉映千枝,疑入五都夜市。 六句言舞袖争翻,如曳碧天之霞绮。 厉樊榭游仙诗:天母衣裳云汉锦,九光灯里舞衣飘。 可为五六句之注脚也。 末句言所愁者酒阑客散,斜月楼空耳,所谓绝顶楼台人散后,满场袍笏戏阑时。 作者不为谀颂语以悦贵人,而作当头棒喝,为酬酢诗中所仅见。 韦夙著才名,府相招致词客,本以张其盛会,而得此冷落之词,能无败兴耶? 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偏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 首二句言生长蓬门,青裙椎髻,从不知罗绮之妍华;以待字之年,将托良媒以通辞,料无嘉偶,只益伤心。 三四谓自抱高世之格,甘弃铅华,不知者翻怜我梳妆之俭陋也。 五六谓以艺而论,则十指神针,未输薛女;以色而论,则双眉远翠,不让文君。 而藐姑独处,从不向采芳女伴,夸绝艺而竞新妆。 末句言季女斯饥,固自安命薄,所恨者,年年辛苦,徒为新嫁娘费金线之功。 人孰无情,谁能遣此耶? 孟郊诗:坐甘冰抱晚,永谢酒怀春。 冰抱为难堪之境,而栖迟至晚,枯坐自甘。 酒怀喻声利之场,乃春色虽多,孤踪永谢,与《贫女》诗意境相似,而以五言隽永出之,弥觉有味。 老友章霜根翁最喜诵之。 夏日题老将林亭张蠙[39]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墙头细雨垂纤草,水面回风聚落花。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 此诗在唐律中非上乘,惟第四句传诵一时耳。 七律中如绿杨花扑一溪烟芰荷翻雨泼鸳鸯鹭鹚飞破夕阳烟,虽佳句而有意雕琢。 张诗水面回风聚落花七字,妙出自然。 但三句之墙头纤草,五六之浸酒煎茶,皆寻常语,结句亦无深意。 乃王衍与徐后见其诗而激赏之,欲授以官,唐代之重诗如是! 文人每藉诗卷进身也。 发布时间:2025-07-04 13:26:25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8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