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一讲 诗韵和平仄 内容: 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 古人所谓吟,跟今天所谓朗诵差不多。 因此,诗和声律就发生了极其密切的关系。 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声律,而所谓声律只有两件事:第一是韵,第二是平仄。 其中尤以平仄的规则最为重要;可以说没有平仄规则就没有诗词格律。 现在先请大家读几首唐诗: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 思 王 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江南曲 李 益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贾读ɡǔ)这是三首五言绝句。 在这些诗里,逢双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一收音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 韵的作用是构成声音的回环,也就是形成一种音乐美。 例如《登鹳雀楼》,流字读li(=liu),楼字读lu,都是收音于ou的;《相思》,枝字读zhī,思字读sī,都是收音于i的。 这就显得非常和谐了。 有时候,依照现代普通话的语音去读并不和谐,这是因为时代不同,语音有了发展。 例如《江南曲》,期字读q①,儿字读r,很不和谐,但是如果依照上海话的白话音来读儿字,就十分和谐了,因为上海白话儿字念n,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唐代的古音。 至于讲到平仄规则,就必须先说明什么是平仄。 古代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平声以外,其余三声都是仄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平声大约是比较长的音,而且是一个平调,不升也不降;其余三声大约是比较短的音,有升有降,因此形成了平仄的对立。 诗人们利用这种对立来造成诗的节奏美。 上面所引的三首五言绝句是依照同一个平仄格式写成的。 每首只有二十个字,其平仄格式如下: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字下加△表示押韵,下同。)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在普通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入声已经消失了,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平声好办,只要把阴平和阳平同等看待就是了。 入声归入上声、去声的也都好办,反正上、去两声也都是仄声。 唯有归入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就非查字典不可(可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同音字典》)。 大概平仄格式上标明仄声而普通话读平声的字,多半是古入声。 这三首诗中的入声字是白日入欲目一 国发撷物得 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发撷得,它们在普遍话里都变了平声,而它们所在的位置是规定要用仄声字的。 这三首诗是严格地依照平仄格式写成的。 一般地说,每句的第一个字可以不拘平仄。 试看第一句第一字,白嫁是仄,而红是平;第三句和第四句的第一字,这里三首诗都用了仄声,但是在其他唐诗中也有用平声的。 唯独像平平仄仄平这样一个五言平仄句式(在这三首诗中是第二句),第一个字就只能用平声,不能用仄声。 否则叫作犯孤平。 这一讲所讲的是最基本的东西。 讲的虽然是五言,但是可以类推到七言。 讲的虽然是绝句,但是可以类推到律诗。 讲的虽然是诗,但是可以类推到词。 ①期旧读q。 发布时间:2025-07-04 13:43:5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8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