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五讲 七言律诗 内容: 七言律诗,就其平仄格式说,是七言绝句的扩展。 七言律诗共有八句,五十六个字,比七言绝句的字数多一倍,正好把两首七绝合成一首七律。 七言律诗也有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七律等于第一种七绝加第三种七绝: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望蓟门 祖 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二种七律等于第二种七绝加第四种七绝: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思读s)无 题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看读kān)第三种七律等于第三种七绝的两首: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客 至 杜 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遣悲怀 元 稹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过读ɡuō)第四种七律等于第四种七绝的两首: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阁 夜 杜 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看读kān)七律跟五律一样,中间四句要用对仗;至于头两句和末两句,一般不用对仗。 特别是末两句,像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样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把律诗、绝句的平仄规则总结一下。 平仄有对的规则和黏的规则。 单句称为出句,双句称为对句;出句和对句加起来叫一联。 第一联称为首联,第二联称为颔联,第三联称为颈联,第四联称为尾联。 出句的平仄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叫作对。 下联出句的平仄和上联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叫作黏。 当然,在黏 的时候,第五、七两字(在五言则是第三、五两字)的平仄不可能相同;在对的时候,如果首句入韵,首联出句和对句第五、七两字(在五言则是第三、五两字)也不可能相对。 总之,我们可以拿每句的第二字作为衡量黏对的标准。 知道了黏对的道理,要背诵口诀(平仄格式)就不难了。 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首诗的平仄都可以按照黏对的规则背诵如流。 即使是百韵长律,也不会背错一个字。 违反黏的规则叫失黏(广义的失黏指的是不合平仄,这里用的是狭义);违反对的规则叫失对。 唐人偶尔有不黏的律诗、绝句(如王维的《渭城曲》),但是不足为训,因为一般的律诗、绝句总是黏的。 至于失对,则是更大的毛病,从唐宋直到近代人的诗集中,是找不到失对的例子的。 发布时间:2025-07-04 13:56:1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8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