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六讲 论对偶 内容: 由于汉民族语言具有便于作成对偶的特性,所以上溯周秦典籍,下逮近代歌谣,乃至口头戏谑,常是采取这种排偶形式。 这一形式是素来就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 把对偶形式由偶然产生发展成为有意识的大量创作,这是魏晋以来逐渐讲究声律的结果。 所以刘勰在写过《声律》、《章句》之后,接着就有专篇讨论这个对偶问题。 他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这是说明在文学语言中多用对偶,也是合乎规律的。 他又提出四种对法: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文心雕龙》卷七《丽辞第三十五》)他把双比空辞叫作言对,并举人验叫作事对,理殊趣合叫作反对,事异义同叫作正对。 这四种对法概括了对偶的主要形式。 直到唐人近体诗的格式全部完成之后,又定出一种共同遵守的规格,就是两个长短相同的句子构成对偶时,在相同的地位,它的语义要相当(也就是虚实相当),字调要相反(也就是平仄相反),才算适合对偶的法则。 这好比两个人配成一对夫妻,必须是一男一女,也就是古人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样构成的对偶,结果是十分和谐的。 唐人所写的五、七言律诗和骈文、律赋,都以这两条规律为绝对共遵的标准。 至燕乐曲词兴起之后,虽然句式的错综变化不可胜穷,但依据奇偶相生、轻重相权的八字法则,讲求对偶的精巧,还得提到首要的地位。 一般对法和近体诗相同的,以小令短调为最多。 约略举例如下:1. 三言对:青箬笠,绿蓑衣。 (张志和《渔歌子》)柳丝长,春雨细。 惊塞雁,起城乌。 玉炉香,红蜡泪。 眉翠薄,鬓云残。 (温庭筠《更漏子》)水为乡,蓬作舍。 酒盈杯,书满架。 (李珣《渔歌子》)倾绿蚁,泛红螺。 兰棹举,水纹开。 (李珣《南乡子》)村舍外,古城旁。 (苏轼《鹧鸪天》)花不语,水空流。 春悄悄,夜迢迢。 (晏几道《鹧鸪天》)2. 四言对:细草愁烟,幽花怯露。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晏殊《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秦观《踏莎行》)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王雱《眼儿媚》)3. 五言对:雨暗初疑夜,风回便报晴。 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 (苏轼《南歌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谁知巴峡路,却见洛城花。 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和风春弄笛,明月夜闻箫。 青挑欲尽,粉泪浥还垂。 (苏轼《临江仙》)相逢俱白首,无语对西风。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晁补之《临江仙》)草平天一色,风暖燕双高。 难回巫峡梦,空恨武陵桃。 (李之仪《临江仙》)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辛弃疾《临江仙》)一灯人著梦,双燕月当楼。 瘦应因此瘦,羞亦为郎羞。 (史达祖《临江仙》)乱山明月晓,沧海冷云秋。 (段成己《临江仙》)冰壶天上下,云锦树高低。 向来元落落,此去亦悠悠。 清泉明月晓,高树乱蝉秋。 (元好问《临江仙》)4. 六言对: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晏几道《临江仙》)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 (陆游《临江仙》)倦客如今老矣,旧时不奈春何! 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著春罗。 (史达祖《临江仙》)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司马光《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兽镮朱户频摇。 好梦狂随飞絮,闲悉浓胜香醪。 (柳永《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苏轼《西江月》)月侧金盆堕水,雁回醉墨书空。 蚁穴梦魂人世,杨花踪迹风中。 (黄庭坚《西江月》)似有如无好事,多离少会幽怀。 不寄书还可恨,全无梦也堪猜。 (晁补之《西江月》)落寞寒香满院,扶疏清影侵门。 皎皎风前玉树,盈盈月下冰魂。 (谢逸《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 (朱敦儒《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辛弃疾《西江月》)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张孝祥《西江月》)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 (朱熹《西江月》)零落不因春雨,吹嘘何假东风。 有艳难寻腻粉,无香不惹游蜂。 (曹希蕴《西江月》)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 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没处遮拦。 (黄庭坚《西江月》)5. 七言对: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浥露似沾巾。 (刘禹锡《望江南》)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 (李煜《浣溪沙》)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 (孙光宪《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早是出门长带月,可堪分袂又经秋。 (张泌《浣溪沙》)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 (欧阳修《浣溪沙》)衣化客尘今古道,柳含春意短长亭。 户外绿杨春系马,床前红烛夜呼卢。 (晏几道《浣溪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红玉半开菩萨面,丹砂秾点柳枝唇。 (苏轼《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 (周邦彦《浣溪沙》)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 突兀趁人山石狠,朦胧避路野花羞。 引入沧浪鱼得计,展成寥阔鹤能言。 (辛弃疾《浣溪沙》)茅店竹篱开席市,绛裙青袂劚姜田。 (范成大《浣溪沙》)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张孝祥《浣溪沙》)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 (陆游《浣溪沙》)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 (李清照《浣溪沙》)深院下关春寂寂,落花和雨夜迢迢。 (韩偓《浣溪沙》)风飏游丝随蝶翅,雨飘飞絮湿莺唇。 (珍娘《浣溪沙》)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外离愁三月雨。 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 (晏殊《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织成云外雁行斜,染作江南春水浅。 (晏几道《玉楼春》)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 (苏庠《木兰花》)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晏几道《鹧鸪天》)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苏轼《鹧鸪天》)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黄庭坚《鹧鸪天》)燕惊午梦周遮语,蝶困春游落拓飞。 (李元膺《鹧鸪天》)晴云欲向杯中起,春色先从脸上来。 (赵令畤《鹧鸪天》)春风搅树花如雨,夕霭迷空燕趁门。 (吕渭老《思佳客》)拖条竹杖家家酒,上个篮舆处处山。 (朱敦儒《鹧鸪天》)双檠分焰交红影,四座春回粲晚霞。 (侯寘《鹧鸪天》)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千章云木钩辀叫,十里溪风香。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人情辗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 已通樵径行还碍,似有人声听却无。 轻鸥自趁虚船去,荒犬还迎野妇回。 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日影来。 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辛弃疾《鹧鸪天》)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张炎《鹧鸪天》)物情渐逐云容好,欢意偏随日脚长。 (石孝友《鹧鸪天》)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李清照《鹧鸪天》)楼中燕子能留客,陌上杨花也笑人。 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一江春水何年尽? 万古清光此夜圆。 只缘携手成归计,不恨埋头屈壮图。 旧时逆旅黄粱饭,今日田家白板扉。 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 (元好问《鹧鸪天》)这上面所举的一些对句,和唐人的律诗、律赋是一般的写法,都是以声调和谐、铢两相称为准则的。 至于一联之中,音节略带拗怒,这在小令短调是比较少的。 就连长调慢词,不用领字格的五、七言对句,拗的也不怎样的多。 有的拗在句中的,例如《破阵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晏殊)身外傥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 (苏轼《十拍子》)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陆游)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有拗在句尾的,例如《满江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柳永)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苏轼)麦影离离翻翠浪,泉声敲寒玉。 (葛剡)十幅云帆风力满,一川烟暝波光阔。 (蔡伸)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 (张孝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白羽风生貔虎,青溪路断鼪鼯泣。 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琴里新声风响珮,笔端醉墨鸦栖壁。 宝马嘶归红旆动,龙团试水铜瓶泣。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似整复斜僧屋乱,欲吞还吐林烟薄。 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 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 (辛弃疾)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 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 看水看山身尚健,忧晴忧雨头先白。 空有鬓如潘骑省,断无面见陶彭泽。 (刘克庄)河汉低垂天欲近,乾坤浩荡秋无极。 (卢祖皋)有物揩磨金镜净,何人拿攫银河决。 (史达祖)何处征帆云杪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 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 (吴潜)池碎瀑声荷捧雨,径涵愁影篁筛月。 (李昂英)底处未嫌吾辈在,此心说与何人得。 (方岳)紫燕雏飞帘额静,金鳞影转池心阔。 (吴文英)锦树摧残胡蝶老,冰绡剪破鸳鸯只。 (元好问)像这一类的对句,于和谐中见拗怒,关键只在每句的收脚都用仄声,就使人感到峭拔劲挺,显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颜色,所以许多豪放作家都爱使用。 至于长调慢词中的对偶,是变化多端的。 有的和谐,有的拗怒,有的亦谐亦拗,参互用之。 一般多用领格字给以提挈,或一联之后束以单句,例如《八声甘州》:又如《水龙吟》:兼用领格字并取得奇偶相生妙用的,要以《清真词》的变化为最多。 例如第四讲中提到过的《兰陵王》和下面所举《大酺》的前片:你看它这平列和单行的队伍,是怎样的错综变化而又脉络相通。 写巨幅长篇,是要在这关节眼里悉心玩索的。 至于以一个领格字领四个四言偶句,也有的全谐,有的全拗,有的半谐半拗,关键多在落脚字。 1. 一字领八字全谐的偶句:2. 一字领八字全拗的偶句:3. 一字领八字半拗半谐的偶句:4. 不用领格八字全谐的偶句:至于以一字领四字偶句的,有如下例:1. 谐句:2. 拗句:3. 半谐半拗句:又有以一字领五字偶句的,例如:又有以一字领六字偶句的,例如:1. 谐句:2. 拗句:又有以两字领六言偶句的,例如:1. 谐句:2. 拗句:周邦彦是最爱运用拗怒的音节来作成排偶的。 像下举五言四排句就是他的特点:这类排句也偶见于别的词家,例如:大概他们都是想运用杜甫写拗体诗的手法来入曲子词,为倚声家别开生面的。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手法,把对偶暗藏在单行队伍中,如不仔细地观察,就要忽略过去的。 例如:像这一类的例子当然还不在少数,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学填词必得先学作对偶,关键是要取得词义和字调的稳称、和谐与拗怒的统一。 而在长调慢词中,尤其要把这项功夫锻炼得到家,才能举重若轻,使思想感情和声调色彩吻合无间。 要达到杜甫《丽人行》所称肌理细腻骨肉匀的高度,是得要大费琢磨的。 发布时间:2025-07-05 13:48:2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8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