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唐人诗短论 内容: 一、初唐五言古作五古比作七古难。 宋人对五古已不会作。 宋人苏轼、黄庭坚对唐人革命,而苏、黄之五古甚幼稚。 余对古人之作少所许可,而亦多所原谅。 因自己写作,知写作不易,但对宋人五古,尤其是苏、黄,特别不原谅,他们似乎根本不懂五言古诗的中国传统作风。 作五言古诗最好是酝酿。 素常有酝酿、有机趣,偶适于此时一发之耳。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一: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味厚极了。 末四句之意思大自然永久,而人生有尽绝非其在作诗时才有,是早有此意,经过酝酿,适于此时发之。 五言诗必有神韵,而神韵必酝酿,有当时的机缘,意思久有酝酿。 张子寿(九龄)兰叶一首(即《感遇十二首》其一),作坏了: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浅薄。 不若孤鸿一首(即《感遇十二首》其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沉着,厚。 中国韵文非不能表现思想,兰叶一首表现不佳,因除思想外,没有文字之美。 孤鸿一首,惟末二句好。 陈子昂兰若生春夏一首,末四句是思想,而馀音袅袅。 二、断说柳宗元王、孟、韦、柳四人中,柳有生的色彩,其他三人此种色彩皆缺少。 唐诗人中,老杜、商隐皆生活色彩甚浓厚。 柳子厚《南涧中题》: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柳子厚写愁苦,而前四句结果不但美化了,而且诗化了。 愁苦是愁苦,而又能美化、诗化,此乃中国诗最高境界,即王渔洋所谓神韵。 如此,高则高矣,而生的色彩便不浓厚、力的表现便不充分了,优美则有馀,壮美则不足。 壮美必生于力。 三、诗眼中之草人无不受外界感动,而表现有优劣。 技术之薄尚乃浅而言之,深求之则有诗眼问题。 有诗眼可见诸相外相,可见如来。 (诗心是根本,与外界发生关系,则眼、耳、鼻、舌、身五根,除肉外尚须有灵,看到虚妄即看到真实。)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此首可为白氏代表作。 草随地随时皆有,而经白氏一写,成此不朽之作。 用诗眼看去,此四十字每句是草,然是诗眼中之草,不是肉眼中之草,与打马草所见自不同。 彼为世谛,此为诗义(谛)。 以世谛讲,打马草喂马,是,而非诗。 白氏以诗眼看,故合诗谛,才是真草,把草的灵魂都掘出来了。 (余在《境界说我见》中,曾讲诗之因与缘。)离离原上草,离离好,若一般人写,或写高高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句是白乐天拿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是唐人拿手。 作五言诗必有此野火二句之手段,二句说尽人世间一切,先不用说盛衰兴亡,即人之一心,亦前念方灭,后念方生,真是心海,前波未平,后波又起,波峰波谷。 白氏用诗眼看,故写出一切的一切。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写草之精神;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是写草之气象。 后二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招隐士》),稍弱,然尚好,不单说草,有人。 虚妄不灭,真实不显(不显不是无)。 诗人第一须打破(看破)妄象,然后才能显出真的诗。 或曰:境杀心则凡,心杀境则圣。 杀者,压倒也。 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此便是心杀境则圣。 而杀字不如转字,心转物则圣,物转心则凡。 转烦恼成菩提,烦恼与菩提并无二致(情态),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是烦恼,即菩提。 有转心则不为物所支配,否则为物支配,即烦恼皆来,俱成凡夫。 学文与学道同理,学文亦须心转物(文与道又有不同,惟方法同。 俟后详言)。 白乐天之草有诗心,心转物则圣。 心如何借缘(外物)而生,缘助因成,必其可以成,然后有助。 因与缘不是对立,不是有此无彼,心物皆有而打成一片。 故境杀心、心杀境之杀不如转字,心与物相助相成,转烦恼成菩提,此方是成功境界。 四、唯美诗人韩冬郎唐朝两大唯美派诗人:李商隐、韩偓。 晚唐义山(李商隐)、冬郎(韩偓,字致尧,小字冬郎)实不能说高深、伟大,而假如说晚唐还有两个大诗人,还得推李、韩。 李义山《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如同说吃饱了不饿,但实在是好,我们一读便感到太阳圆圆的,慢慢地落下去了,真好。 又如韩偓之《幽窗》:手香江橘嫩,齿软越梅酸。 一念便好,盖不仅说香是香,便连江字、橘字亦刺激嗅觉;甚至手字亦鼻音。 齿软越梅酸,啊,不行,不得了,牙倒了,盖多为齿音,刺激牙。 此非好诗而好,便是因诗感好。 现在新诗也许以意境说未始不高深伟大,但总觉诗感太差,尤其字音。 韩偓《香奁集》颇有轻薄作品,不必学之。 李义山为其世伯,义山有诗亦轻薄,韩诗盖受义山影响。 或曰:韩氏诗有含蓄,其诗有句曰佯佯脉脉是深机(《不见》),含而不露之意。 其轻薄不必提,即含蓄亦不必取韩。 然其《别绪》中间四句真好:菊露凄罗幕,梨霜恻锦衾。 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 中国诗写爱,多是对过去的留恋。 写对未来的爱,对未来爱的奋斗,是西洋人。 中国亦非绝对没有。 十岁裁诗走马成(李商隐语)的韩偓此诗所写即是对将来爱的追求。 一篇好的作品当从多方面讲,多方面欣赏。 菊露凄罗幕,五字多美;梨霜恻锦衾,太冷,是凄凉,本使人受不了,但这种凄凉是诗化了的、美化了的,不但能忍受且能欣赏。 说凄凉,其实是痛苦,但这痛苦能忍受,便是把它诗化了、美化了,且看到将来的希望了反正我得好好活着,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 天下最痛苦的是没有希望而努力,这样努力努不来,除非是个超人,是仙,是佛,是铁汉。 这上哪儿找去? 人是血肉之躯,所以人该为自己造一境界,为将来而努力是很有兴味的一件事。 如抗日战争,即使我本是赖汉,也要把你强国熬趴下,这也是对未来的追求。 你生活经验愈丰富,你愈觉得此话有意义。 韩氏此四句不仅对未来有一种希冀(但若只希望还是消极,希望煮熟的鸭子飞到嘴边,那不成),而且是一种追求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为将来而努力,对未来的追求,十个字真有力。 独、宿连用两入声,浊得很。 凡浊人都有一股牛劲我吊死这棵树上,我非吊死这棵树上不可。 聪明人不成功,便吃亏没有牛劲。 到死誓相寻,五个字除到字是舌头音,四个齿音字,真有力,咬牙说出的。 此生终独宿一句,亦舌头音或齿音。 我们今天这样讲韩氏此诗绝不错,但韩氏当年或并未如此想,只是诚于中而形于外。 韩偓的《香奁集》并不能一概说是轻薄,后来学他的人学坏了。 他的诗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写得真严肃。 做事业、做学问,应有此精神,失败了也认了。 他的诗临轩一盏悲春酒(《惜花》),如何是玩物丧志? 接下去一句明日池塘是绿阴,大方,沉重。 发布时间:2025-07-05 15:44:0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18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