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凌歊·铜人捧露盘引》原文及赏析 内容: ●凌歊·铜人捧露盘引【作者:贺铸】控沧一江一 ,排青嶂,燕台凉。 驻彩仗、乐未渠央。 岩花磴蔓,妒千门珠翠倚新妆。 舞闲歌悄,恨风一流 不管余香。 繁华梦,惊俄顷;佳丽地,指苍茫。 寄一笑、何与兴亡! 量船载酒,赖使君相对两一胡一 床 。 缓调清管,更为依三弄斜一陽一。 【鉴赏】此为登临怀古之作,约写于徽宗崇宁四年(1105)至大观二年(1108)作者任太平州通判时。 上片前三句写登凌歊台而看到的山川形势。 长一江一 流至当涂以后,因两岸山势陡峭,夹峙大一江一 ,一江一 面变得比较狭窄,形成天门、牛渚两处极为险要的处所,为自古以来的一江一 防重地。 故而《姑熟志序》写到太平州的风俗形胜时说:左天门,右牛渚,当涂、采石之险,实甲于东南。 此处用一控字,写出峭壁临一江一 ,形同锁钥;用一排字,写出一江一 水排开青山,冲突而下。 可谓惜墨如金,言简意赅,山川形胜,尽收眼底。 燕台凉句转入史实,说凌歊台。 以下数句写凌歊台当时之盛及转瞬之衰。 燕台消夏,彩仗驻山,随行的妃嫔宫娥(千门珠翠指宫中妇女),个个盛妆靓饰,千娇百媚,以至使得山花失色,自愧不如。 这里,用一个妒字,把本没有感情的岩花磴蔓写得像人那样产生了妒意,写足了宋孝武帝的穷奢极侈,写足了凌歊台当年的盛况。 然而,曾几何时,那个乐未渠央的喧闹场面,已经风一流 云散,只给这里留下了破败荒凉的萧条景象。 词人以舞闲歌悄一句把昔日极盛一笔揭过,又写出恨风一流 不管余香这无限感慨的结句来。 此处余香,是词人由眼前的岩花磴蔓而产生丰富联想的结果。 这些妒过千门珠翠倚新妆的岩花磴蔓,是历史的见证。 它们凌歊极盛的当年,也曾被脂水香风所浸润,几百年来,花开花落,今天似乎还残存着余香。 然而一代风一流 ,杳如黄鹤,眼前却依然是花红欲燃,蔓翠欲滴,这怎是那些醉生梦死之徒所能料到的呢? 词人用一个恨字,表示了对统治者奢侈一婬一逸的谴责,也表达了内心复杂的情感,为下片抒怀作引导。 下片前四句承上作出总结。 花一团一 锦簇般的繁华岁月,转眼之间就如梦云消散;千古如斯的秀丽一江一 山,依然笼罩一派烟水迷茫的暮霭之间。 词人一惊、一指之中,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感慨。 寄一笑句是领会此词深意的关键所。 作者此时,官不过佐贰,人已入暮年。 昔日请长缨、系天骄的雄心壮志,已经消磨殆尽,所以只好把千古兴亡,寄之一笑。 这笑,如同东坡《念一奴一娇》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之笑,都是痛感壮志未酬,烈士暮年的自嘲、自笑。 词人虽然口称何与,但他毕竟这一句之前之后,都清清楚楚地告诉读者,他不仅已经与,而且与得相当执着。 因此,这一笑中寄寓着词人英雄末路的凄凉和苦涩。 量船至歇拍,故作旷达之语,但字里行间仍然充满着浓郁的感伤情调,与前句一脉相承。 词人量船载酒,随波泛舟,徜徉苍芒的山水之间,所幸还有知心好友与自己相对一胡一 床 ,差可相慰。 一派凄迷的夕一陽一残照里,词人请他缓调清管,为自己吹奏笛曲三弄,借以宣泄胸中的郁郁不平之气。 这里,词人化用了一个古典。 据《晋书。 桓伊传》载:王徽之赴召京师,泊舟青溪侧。 (伊)素不与徽之相识。 伊于岸上过。 船中客称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 徽之便令人谓伊曰: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 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一胡一 床 ,为作三调。 桓伊曾与谢玄等淝水大破苻坚,稳定了东晋的政局。 很明显,作者词中是以桓伊称许友人的。 作者此处化用古典,依然是抒发自己不得志于时、不能见赏于执政者的郁郁之情。 综上,此词上片由写景引入怀古,下片情中置景,情景一交一 融,怀古伤今,全词把登临怀古与写景抒怀和谐地融合一起,表现了词人对于世事沧桑的深沉感慨和对于人生易逝的遗恨,反映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发布时间:2025-08-01 12:27:2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3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