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内景详解 内容: 脏腑内景,各有区别。 咽喉二窍,异途施化。 喉在前,其质坚空,连接肺本,通呼吸之气,分布于五脏,为气息之要道∶咽在后,其质柔空,下按胃本,水谷由此而入胃,乃运粮之关津。 二道并行,各不相犯。 盖饮食必历气口而下,气口有一会厌,当饮食方咽,会厌即垂,气口乃闭,故水谷下咽,不混入喉。 若言语呼吸,则会厌开张,所以当饮食言语,水谷乘气送入喉管,遂呛而咳矣。 喉下为肺,附着脊之第三椎。 肺形四垂,六叶白莹,谓为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窠,呼之则虚,吸之则满,上通于鼻,下无透窍。 肺之下有心,附着脊之第五椎。 心有系络,上联于肺,其象尖圆,形如莲蕊,其中有窍,多寡不同,上通于舌,下无透窍,其脾肝肾三脏,各有一系,上透膈膜,以通于心,外有赤黄裹脂,是为心胞络,此即膻中,故经言膻中为心主之宫城。 心下有膈膜,与脊胁相着,遮蔽浊气,使不得上熏心肺。 膈膜之下有脾,当十一椎下。 脾膜连着于胃,形如刀镰,闻声则动,动则摩胃,食乃消化。 有系上通于心,开窍于脾之下。 左有肝,着脊之十三椎下。 肝有七叶,亦有二、三叶者,有独叶者。 亦有系,上通于心,开窍于目,下亦无窍。 肝之短叶间,有胆附焉。 胆有汁,主藏而不泻。 肝之下有肾,附于脊之第十四椎下。 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外有黄脂包裹,俱通脊中,上至髓海,下至尾 。 亦各有一系,上系则通于心,下系则通精窍,开窍于二阴。 两肾之前,膀胱之后,出大肠之上左,居小肠之下右,是谓命门,又曰子宫,〔即经所谓胞中也。〕在男则为精室,在女则为血室。 〔胞胎系此。〕两肾俱属水,但左属阴,右属阳,越人谓左为肾,右为命门,非也。 命门即两肾之中,通肾之下系,为相火,一阳处二阴之间,所以成乎坎也。 此喉之一窍,施气运化,熏蒸流行,以成脉胳者如此。 咽通胃脘,胃之上脘,名曰贲门,饮食之精气,从此输脾达肺,宣布于诸脉;胃之中脘,盛受水谷,而腐熟之。 胃之下,左有小肠,小肠上口即胃之下脘,名曰幽门,前附脐上二寸,后附于脊,水谷由此而入。 左回叠积十六曲,小肠下口,即大肠之上口,名曰阑门,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滓秽传入大肠。 大肠居胃之下,右当脐,左回亦十六曲,故曰回肠。 广肠即回肠之更大者,附脊,以受回肠之渣滓。 左环叠积,以下直肠,抵肛门,总名大肠。 膀胱当十九椎,居肾之下,广肠之前,有下口,无上口。 水液由此别回肠随气渗入,下连前阴,溺之所出;其入其出,皆由气化。 此咽之一窍,资生气血,转化糟粕而入出者如此。 三焦者,上焦处于膈膜之上,主纳,纳而不出,经言上焦如雾者,宗气积于胸中,如天之雾也。 中焦当胃之中脘,主腐熟水谷,中焦如沤者,言荣血化于中焦,随气流行,以奉生身,如水泡处浮沉之间也。 下焦起于阑门之下,主出而不纳,下焦如渎者,如川渎之水,逝而不返也。 学人但能熟此,则脏腑之内景,便照然于心目矣。 肺肺形四垂,附着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诸藏之气,为藏之长,为心之盖。 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 引经报使用升麻、白芷、桔梗、葱白。 寅时气血注于肺。 手太阴肺中焦生,〔起于胃之中脘也。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 下络大肠还贲门,〔在本经曰脉,在他经曰络〕。 上膈属肺从肺系,〔喉咙也。〕横出腋下 内行,〔胁之上曰腋, 内,膊之内也。 凡诸经脉,阳行于外,阴行于内。〕肘臂寸口上鱼际,〔寸口,即动脉也。 鱼际,手腕之肥肉隆起者是也。〕大指内廉爪甲根。 支者别从脘后出,〔支者,如木之有枝也。〕次指内廉接阳明。 〔十二经者营也,故曰营行脉中。 首言肺者,肺朝百脉也。 循序相传,尽各经行尽,终而复始,又传于肺,是为一周。〕大肠大肠,即回肠,当脐,左回十六曲,广肠附脊,以受回肠,乃出滓秽之路。 曰回肠者,以其回叠也。 广肠者即回肠之更大者,直肠者又广肠之末节也。 下连肛门,是为谷道,后阴一名魄门,总皆大肠也。 大肠上口,即小肠之下口也。 引经报使用升麻、白芷、石膏。 卯时气血注于大肠。 手阳明经及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穴名,在食指内侧。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循指上廉出合谷,〔上廉,即上侧也。 合谷,穴名,俗名虎口。〕岐骨两筋循臂肪,〔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 外,〔上 外前廉。〕肩喘前廉柱骨傍,〔背之上,颈之根,为天柱骨。〕从肩下入缺盆内,络肺膈属大肠。 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颊前下齿当,环出人中交左右,上挟鼻孔注迎香。 〔穴名,言左右互交,上挟鼻孔〕。 胃胃之上口,名曰贲门,饮食之精气,从此上输于脾肺,宣播于诸脉,当中脘,主腐熟水谷。 胃之下口,即小肠之上口,名曰幽门。 引经报使用升麻、葛根、白芷、石膏。 辰时气血注于胃。 足阳明胃交鼻起,〔足之三阳,从头走足。〕下循鼻外入上齿,还出挟口交承浆〔在唇下。〕颐后下廉颊车是,耳前发际至额颅,支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宫,直者缺盆下乳中。 〔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一支幽门循腹里,下行直合气街逢,〔支者与直者会合,气街在毛际两傍。〕遂由髀关抵膝膑,〔脾关,膝上穴名,膝盖曰膑。〕胫 中指内间终。 〔髓骨曰胫,足面曰跗。〕一支别走足跗上,大指之端太阴同。 〔端,指尖也。〕脾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 闻声则动,动则摩胃而主运化。 引经报使,用升麻、葛根、苍术、白芍。 已时气血注于脾。 足太阴脾起大指,〔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踝前,〔核骨,即大指本节后内侧圆骨也。 踝有内外之分,即螺蛳骨也。 手腕两旁圆骨,亦名踝骨,〕上 循胫至膝里,〔足肚曰 。〕股内前廉入腹中,〔大腿曰股。〕属脾络胃与膈通,挟咽连舌散舌下,支络从胃注心宫。 心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 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其中有窍,多寡不同,以导引天真之气。 下无透窍,上通乎舌。 共有四系,以通四脏。 心外有赤黄里脂,是为心包络。 心下有膈膜,与脊胁周回相着,遮蔽浊气,使不得上熏心肺也。 引经报使,用黄连、细辛,午时气血注于心。 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与小肠通。 支者还从心系走,上挟咽喉系目瞳。 直者上肺出腋下, 内后廉时内从,臂内后廉抵掌后,手腕下踝注少冲。 〔在手小指内侧端。〕小肠小肠后附于脊,前附于脐上,左回叠积十六曲。 小肠上口,在脐上二寸近脊,水谷由此而入。 复下一寸,外附于脐,为水分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 引经报使,用 本、黄柏。 未时气血注于小肠。 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在手小指外侧端。〕循手外廉出踝中,直循臂骨肘内侧,上循外后廉行,直过宥解绕胛,交肩下入缺盆内,遂络心宫循咽喉,下膈抵胃属小肠,一支缺盆贯颈颊,目锐 过却入耳,〔目外角为目锐 。〕一支循颊走目下,抵鼻上至目内 。 〔目内角为目内 。〕斜络于颧太阳接。 膀胱膀胱当十九推,在肾之下,大肠之前。 有下口,无上口。 当脐上一寸水分穴处,为小肠下口,乃膀胱上际。 水液由此别回肠随气沁渗而入∶其出其入,皆由气化。 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循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癃肿。 下连前阴,溺之所出。 引经报使,用羌活。 申时气血注于膀胱。 足太阳经膀胱连,目内 起过额颠,支者从巅至耳角,〔至耳上角。〕直者从巅脑后悬,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边,抵腰膂肾膀胱内,〔夹脊两旁之内曰膂。〕支者从腰下脊间,贯臀斜入委中穴,〔在 中央。〕一支膊内左右别,〔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贯胛挟脊过髀枢,〔股骨曰髀,髀之上曰髀枢,当环跳穴。〕循髀后廉 中合,〔膝后曲处曰 。〕下贯 内外跺后,遂循京骨指外侧。 〔足小指本节后大骨曰京骨。〕肾肾附于脊之十四椎下。 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裹,各有带二条,上条系于心,下条趋脊下。 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许,中有两穴,是肾带经过处,上行脊髓至脑中,连髓海。 引经报使,用独活、细辛、知母、桂。 酉时气血注于肾。 足少阴脉属肾经,小指之下走足心,然谷之下内踝后,〔然谷内在踝前大骨下。〕别入跟中 内行,出内廉上股内,〔上股内后廉。〕贯脊旁属膀胱临,直者从肾贯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寻。 支者从肺出络心,注于胸中接厥阴。 心包心包一名手心主,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 其与横膜相粘,赤黄脂里者,心也。 脂漫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正值膻中之所经,所谓膻中者,臣使之官是也。 引经报使,用柴胡、丹皮。 戌时气血注于心包络。 手厥阴经即膻中,起胸中属心包宫,下膈历络三焦腑,支者循胸出胁通,上抵腋下循 内,过肘下臂入掌中,直透中指支掌别,小指次指络相通。 〔支者别掌中至无名指。〕三焦三焦者,人三元之气也。 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外内左右上下之气。 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 引经报使,用柴胡,连翘、骨皮、附子。 亥时气血注于三焦。 手少阳经三焦脉,起于小指次指端,〔起于无名指尖。〕循手表腕出臂外,肘 上肩缺盆连,膻中散络心包脉,下膈循属三焦焉。 支从膻中缺盆上,过项耳后耳角尖,屈下至颊仍至 ,〔目下为 。〕支入耳中目角间。 〔支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角。〕胆胆在肝之短叶间,主藏而不泻。 引经报使,用柴胡、青皮。 子时气血注于胆。 足少阳脉胆之经,始从两目锐 生,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至肩入缺盆。 支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锐 循,一过 颊缺盆合,〔别锐 抵 下颊。〕下胸贯膈胆肝经,〔络肝属胆。〕循胁气街绕毛际,横入髀枢环跳行。 直者缺盆下腋胁,股膝外 辅骨寻。 〔膝下内旁高骨也,下外辅骨前。〕下抵绝骨踝前过,〔绝骨外踝上际骨也。〕足跗小指次指分。 一支别跗入大指,三毛之际接肝经。 〔足大指爪后为三毛。〕肝肝居膈下,上着脊之九椎下,其系上络心肺,下亦无窍。 肝生于左。 引经报使,用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 丑时气血注于肝。 足厥阴肝脉所终,大指之端毛际丛,〔即三毛也。〕循跗过踝上 内,〔上 内廉。〕由股内侧入毛中,〔阴毛。〕环绕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逢,上贯膈中布胁肋,循喉颃颡目系同,〔颃颡咽颡也。 目内深处为目系。〕上额至巅与督会,〔与督脉会于巅之百会穴。〕支者还从目系中,下络颊里环唇内,〔从目系下颊。〕一支从肝膈肺通。 〔复从肝贯膈注肺,直行曰经,旁行曰络。 经有十二,手足三阴三阳也,络有十五,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也,如泉之流。 经络为脏腑之枝叶,脏腑乃经络之根本,明于经络,则应变无穷。 故经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发布时间:2025-08-03 10:01:0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3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