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理瀹骈文》略言 内容: 一外治法针灸最古自汉张仲景易针灸为汤液。 百代宗之。 易曰穷则变。 变则通。 顾汤液可变。 而针灸亦不可通。 思所以济其穷。 无悖于古有利于今者。 则莫如膏药。 余乡居八载。 行之既验。 不敢自秘。 爰取所集众方。 为骈文以联缀之。 并为发明内外治殊涂同归之理。 质之老友。 咸曰是诚一门。 但惜为俪体又杂子史。 非所以通俗也。 尚宜撮其大意为浅语。 以提其要。 使人人开卷了然。 余然其言。 乃补增略言于首焉。 一凡病多从外入。 故医有外治法。 经文内取外取并列。 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 若云外治恃。 是圣言不足信矣。 矧上用嚏。 (嚏即吐也在上宜嚏咸邪从口鼻入宜嚏)中用填。 (如填脐散之类又罨脐敷脐亦是)下用坐。 (坐药也即下法如水肿捣葱坐取气水自下是也三句具吐汗下三法已。 括外治之全矣)尤捷于内服。 彼种痘者纳鼻而传十二经。 救卒中暴绝吹耳而通七窍。 气之相感其神乎。 一内经用桂心渍酒以熨寒痹。 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 此用膏药之始。 仲景桂枝汤治风寒。 调和营卫。 实祖于此。 今以汤头还为膏药。 于义为反其本。 以为妄变古法者非也。 一外治之理。 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 亦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耳。 医理药性无二。 而神奇变幻。 上可以发泄造化五行之奥蕴。 下亦扶危救急层见叠出而不穷。 且治在外则无禁制。 无窒碍。 无牵掣。 无沾滞。 世有博通之医当于此见其才。 一外治必如内治者。 先求其本。 本者何。 明阴阳。 识脏腑也。 灵素而下。 如伤寒论金匮诸大家所着。 均不可不读。 即喻嘉言柯韵伯王晋三诸君所阐发。 俱有精思。 亦不可不细绎。 今无名师。 是即师也。 通彻之后。 诸书皆无形而有用。 操纵变化自我。 虽治在外。 无殊治在内也。 外治之学。 所以颠扑不破者此也。 所以与内治并行。 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者此也。 若不考其源流。 徒恃一二相传有效之方。 自矜快捷方式秘诀。 而中无所见。 设遇疑难之症。 古无传方。 其不坐窘者几何。 或知其一未知其二。 此虽无失。 而彼已阴受其损者有矣。 谚云。 医得头疼眼又瞎。 良工要不如是也。 一膏与药分为二。 临症活变在此。 有但用膏而不必药者。 有竟用药而不必膏者。 有膏与用者。 有膏自膏。 药自药。 以相反相济为用者。 有膏即药药即膏。 以相佐相益为用者。 古人于熬者曰膏。 撮者曰药兹合之而两全。 今人混言膏药。 兹离之而各妙。 一膏纲也。 药目也。 膏判上中下三焦。 五脏六腑。 表里寒热虚实。 以提其纲。 药随膏而缕析。 以为之目。 膏有上焦心肺之膏。 有中焦脾胃之膏。 有下焦肝肾之膏。 有专主一脏之膏。 脏有清有混。 有专主一腑之膏。 腑有通有涩。 又有通治三焦。 通治五脏。 通治六腑之膏。 又有表里寒热虚实分用之膏。 互用之膏。 兼用之膏。 药则或糁膏内。 或敷膏外。 或先膏而用洗擦。 或后膏而用熏熨。 膏以帅药。 药以助膏。 景嵩崖谓。 观大易阴阳消长。 可知内治之理。 愚谓观一部周礼。 六官分职。 陈殷置辅。 敷布精密水泄不漏。 可为用膏用药之法。 读书人当识此意。 (膏内糁药可取单方验者研末备用敷药宜作锭余药皆现制)一膏方取法不外于汤丸。 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 不仅香苏神术黄连解毒。 木香导滞沥化痰。 以及理中建中。 调胃平胃。 六君六味养心归脾。 补中益气等为常用之方也。 或谓用汤丸熬膏何不内服。 不知吾惟不敢为内服。 故用膏耳。 自来相戒。 误人非必毒药也。 所见不真桂枝下咽。 承气入胃并可以毙。 即一味麻黄。 一味黄连。 一味白术。 一味熟地。 用不得当贻害无穷。 愚者自是而不知其非。 旁观皆窃笑之。 明者心知之而不肯自言。 未尝不愧且悔也。 然焉能吐而出之乎。 或又云良工可不患此。 亦思良工古今有几。 且良工亦不废外治。 昔叶天士用平胃散炒熨治痢。 用常山饮炒嗅治疟。 变汤剂为外治。 实开后人无限法门。 吾之用膏即本于此。 使必内服而后可。 无论妄为下药。 药适加病。 倘遇不肯服药之人。 不能服药之症。 而其情其理万万不忍坐视者。 又将何法以处之。 一膏可以统治百病。 人皆讥之。 且举名贤论紫金锭统治百病之非为证。 不知此亦偏见耳。 止走一经治一症。 汇而集之其统治也固宜。 如冲和汤为太阳解表之方。 而春可治温。 夏可治热。 秋可治湿。 以治杂症亦有神也。 通圣散为双解表里之方。 而兼治风热燥三症。 五积散为内伤外感之方。 而内而脏腑。 外而皮毛经络。 上而头项。 下而腰脚。 妇人调经无不可用。 又一方。 麻黄白术散治风火湿热郁而为病。 而表里寒热补泻之药咸备。 越鞠治气合痰血食湿热。 变之而为薛已八味逍遥。 加之而为养生六郁解毒。 高鼓峰治血。 以一方统七情饥饱劳役等因。 胡念斋深服之。 陈修园复赏之。 他如三和汤。 三一承气。 三一肾气。 六一顺气之类。 古如此者不胜枚举。 膏药本其意而更推之扩之。 虽治百病何难。 要之。 人病不外气滞血凝。 及阴有寒湿。 阴有燥热而已。 观病机十九条。 文曰皆属。 皆即统也。 病可统而药不可统乎。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制膏药者亦在乎能握其要而已。 满屋散钱。 以一线贯串百钱可。 即千钱万钱亦无不可。 是所谓握其要也。 一副牙牌不过单双配合。 而千变万化用无穷尽。 是亦所谓握其要也。 握要之道一通字该之。 理通则治自通矣。 然通须虚心读书。 一外治药中多奇方。 学识未到断不能悟。 或少见多怪反訾古人为非。 则大不可。 吾谓医之所患在无法耳。 既有其法。 方可不执如一症中古有洗法熏法。 我即可以药洗之熏之。 有法擦熨法。 我即可以药之擦之熨之。 原方可用则用。 不可用则选他方。 或制新方用之。 张元素云。 古方今病不相能。 许学士云。 用其法不用其方。 非独时异势殊症多迁变。 方未可拘泥。 亦恐后人不识前人。 妄加訾议。 而教人以圆而用之之法也。 所谓善于师古者此也。 一膏中用药味。 必得通经走络。 开窍透骨。 拔病外出之品为引。 如姜葱韭蒜白芥子花椒及槐柳桑桃蓖麻子凤仙草轻粉山甲之类。 要不可少不独冰麝也补药必用血肉之物。 则与人有益。 如羊肉汤。 猪肾丸。 乌骨杂丸。 鳖甲煎鲫鱼膏之类可以仿加。 若紫河车则断不可用。 或用牛胞衣代之其力尤大。 此补中第一药也。 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 不药补亦可。 一膏中用药味。 必得气味俱浓者方能得力。 虽苍术半夏之燥。 入油则润。 甘遂牵牛巴豆南星木鳖之毒。 入油则化。 并无碍。 又炒用蒸用皆不如生用。 勉强凑用。 不如竟换用。 (如银花换忍冬藤茯苓换车前子之类)统领健儿。 斩关夺门。 擒贼歼魁。 此兵家之所以制胜也。 膏药似之。 若以今医所处。 和平轻淡之剂相绳。 则见者惊走矣。 一膏药热者易效。 凉者次之。 热性急而凉性缓也。 攻者易效。 补者次之。 攻力猛而补力也。 然大热之症。 受之以凉其气即爽。 极虚之症。 受之以补其神即安。 (虚人□按者其空处以实之也况得补膏乎)只在对症耳。 若夫热症亦可以用热者。 一则得热则行也。 一则以热引热使热外出也。 即从治之法也。 虚症亦可以用攻者。 有病当先去不可以养患也。 且以气相感。 虚人亦能胜无虚。 虚之祸也。 此又在临症之斟酌而变通也。 (寒多冰伏瘀积不去愈补愈剧)一古汤头治一症。 往往有寒热并用者。 有消补兼行者膏药何独不然。 精要有贴温膏敷凉药之说。 足为用膏药者之一诀。 推之亦可贴补膏敷消药也。 此即扶正以逐邪之义也。 若治两症则寒热消补虽同用。 而上不犯下。 下不犯上。 中不犯上下更无顾忌。 仲景伤寒论有火熏令其汗。 冷水之。 赤豆纳鼻。 猪胆汁蜜煎导法皆外治也。 汗下之法矣。 用之失宜非法之咎也。 后贤于痞气结胸。 又有法熨法。 是病发于阴而误治者。 与病发于阳而误治者皆有法也。 至于无阳者宜蒸。 脏结者宜炙。 于无法之中更出一法。 至周且详矣。 而特以才高识妙。 不必专主外治。 故外治方不若内治之备。 然博采诸书。 未始不粗有其规模。 或谓温症断不能用外治。 吾谓温症治法皆从伤寒。 推出能者。 特于源流辨之分明耳。 如吴鞠通温症条辨。 大旨在手太阴足太阳。 伤阳伤阴上认得清。 至所用泻心白虎等法。 岂能外于伤寒。 而伤寒外治于热邪传里。 有黄连水洗胸法。 皮硝水拓胸法。 芫花水拍胸法。 石膏和敷胸法。 老蚓和盐捣敷胸法。 发斑有胆汁青黛水升麻水扫法。 吐衄有井水法搭法。 蓄血有叶汤摩法。 通有犀角地黄熬贴法。 其余伤寒兼症变症。 无不各有外治法。 凡热病应用之药。 伤寒皆有之。 即伤寒所未有。 不难以伤寒之所有者比类求之。 然则以外治法治湿症。 即可从外治伤寒之法推之已。 或又谓温症传变至速。 非膏药所及。 不知汤丸不能一日数服。 而膏与药可一日数易。 只在用者之心灵手敏耳。 惟是法由我造。 不能为捡方治病者道也。 破习见而化拘牵。 是所望于聪明理达者(寒温传变往往药煎成而症已换医何能待膏可预截较昔人先用葛根断阳明苍术安大阴尤稳)一古膏除太乙观音霏云外。 治四时伤寒有两万灵膏。 治脾胃有金丝万应膏。 治劳损有五。 又有暖脐膏涌泉膏。 可见内症用膏。 古原有是法。 特其药庞杂。 并治及外症。 与汤头之纯一者不同。 医家多訾之而耳食者遂概以为膏药不足恃至于服药无效。 事势危急始用膏药安能有济此古膏之所以不行也。 王晋三论本事四神丸方云。 删去背谬之药。 复以相须相使之品。 自奏奇功。 此真古之功臣。 安得今更有晋三其人者。 为古膏一开生面。 而并创制数十种膏方药方为世指南也。 (叶天士有临症指南外治得更有高手指南则临症亦有所遵行矣)一膏药贴法。 不专主一穴。 如经治热病五十九刺。 头上五行。 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头中行(督脉)上星囟会前项百会后项五穴也。 两傍(膀胱)承光通天脑盖玉枕天枢十穴也。 又两傍(胆经)临泣目胆正营承灵脑空十穴也。 天杼膺命(即中府穴)缺盆背俞(即风门穴)八者泻胸中之热。 气冲三里巨虚上下廉八者。 泻胃中之热。 云门骨(即肩穴)委中(即腿湾穴)髓穴(即腰俞穴)八者。 泻四肢之热。 五脏俞傍五十者。 泻五脏之热。 共五十九刺。 所以分杀其势也。 症虽重。 得此分杀其势其病亦减。 膏药治太阳经外感。 初起以膏贴两太阳(头痛本穴)风池风门(疏通来路)膻中穴(于心取汗)更用药敷天庭。 熏头面腿湾。 擦前胸后背两手心两足心(皆取汗)分杀其势。 即从刺法推出。 诸经可仿此推。 (疟疾血症均有截法)若脏腑。 则视病所在。 上贴心口。 中贴脐眼。 下贴丹田。 或兼贴心俞与心口对。 命门与脐眼对。 足心与丹田应。 外症除贴患处外。 用一膏贴心口以护其心。 或用开胃膏使进饮食以助其力。 可以代内托治外症亦不必服药者以此。 (外治以饮食为填补)一汤液内治犹在暗室也。 膏药外治犹在大庭广众之地也。 暗室人所不见。 大庭广众之地见之。 故内治可蒙。 而外治不可蒙。 然易于补过在此。 不蹈重咎亦在此。 彼贫无所恃。 不得已欲藉医以谋生者。 读书既不多。 阅历又未深。 以膏药疗治安拙于已。 推能于人。 两无所负。 非独存心宜尔。 且以保名。 且以保财。 且。 以保身。 且以保嗣。 有以一膏起家者资亦一膏药多验于穷苦之人。 一则无力延医信任不得不专。 二则平时不服药故也。 富贵之家微恙名贤列座。 亲朋省问。 各举所知。 且参视为常食之品。 何能遽以膏药为是。 然当百药不效之时。 诸医束手告退。 而膏药能用之有验。 则亦易于传播医者但当尽其心可耳。 惟膏药修合无人见。 不可鬻良杂苦。 自失其真。 更不可乘人之急。 挟货居奇以蹈恶习。 若能于穷民阴行其德。 不以财论尤为造福。 一余所制膏方。 惟清阳膏。 散阴膏。 金仙膏。 膏。 催生膏。 最验。 已刊附骈文之后。 产固非病。 生亦不必催。 有膏以备生而病者用也。 往往产妇二三日后。 目不得瞑。 心中烦乱。 火升于上。 儿愈不下。 贴此膏后。 无不自觉腹中温暖。 即时闭目安睡。 睡醒即生。 夫用纯阴之膏何以能温暖。 盖阳气外泄。 得阴膏而阳回于内。 故腹中温暖也。 此即介以潜阳之法也。 睡者六字真言之一。 能睡则阴气自复。 交骨亦关矣。 且睡则儿得休息。 转身亦有力矣。 造化自然之道。 仍以自然还之。 原不待膏药特此时气不行阴。 非借膏药之力。 断不得睡。 又非以膏药安产妇之心。 而令其睡。 以俟药转亦不得睡。 此中有医意焉。 所以历试俱验。 (凡虚劳症无病可疗仿此)曾见有难产者或以硝黄下之或以蓖麻等拔之。 卒无一效。 而临死时自揭其反者有之。 此阳气外尽之故也医理精微在人静悟。 聊举此方质诸当世。 以见膏药可以自造。 不必古人曾有此方也。 其余尚有灵霏膏泰山石刻膏七宝遇仙膏。 灵砂膏延。 龄膏清补膏。 温补膏。 伤风发散膏。 伤寒发散膏三时感冒双解膏。 东丹温症解毒膏。 内伤退热膏。 热结膏。 冷积膏火郁膏。 阳症荡热膏。 阴症逐寒膏。 中寒回阳膏。 阴痧救急膏。 健脾膏。 清胃膏。 温胃膏。 和胃膏。 清肺膏。 温肺膏。 清心化痰膏。 养心安神。 清肝膏。 养肝膏。 平肝膏温胆膏。 三一柴胡膏。 清肾膏。 温肾膏保精膏。 种玉膏。 润肠膏涩肠膏通治风热膏通治湿热膏。 通治寒湿膏。 渗湿膏。 辟湿膏。 开郁膏。 理营膏。 止衄膏行瘀膏。 控涎膏。 消胀膏。 减渴膏。 敛汗膏。 开膈膏。 蠲痹膏。 化痞膏。 疟疾膏。 痢疾膏。 妇人调经膏。 固经膏。 安胎膏卫产膏。 小儿清热膏消食膏。 定惊膏。 补脾膏。 化痰膏。 平疳膏。 杀虫膏共数十种。 皆本古方增减为之。 惟皆新制。 试用未几。 未能自信。 姑存其名。 如文之有题能者可自造焉。 一余所着骈文。 因文以立法。 自比于酒经茶经书谱砚谱之例别为膏药录耳所以苦心求索其句句皆可见法不徒贵症症皆各有方(外治古无书故所重在分别立法以示后与刻医方不同)而或嫌未分门类方不尽可用语亦过深此诚所短也。 余拟于文中摘其精方更博采他书益取其精先列辨症。 次论治次用药每门以膏为主。 附以点搐熏擦熨烙糁敷之药佐之(膏除通治诸另为一门外如伤寒在表则用姜葱等膏为主附以麻黄散点眼川芎散鼻香附芦荟紫苏熏腿湾诸发汗药佐之入里则用万灵等膏为主附以田螺硝石敷法以代五苓大黄枳实熨法以代承气诸下药佐之是也举此为例)仿王氏古方选注汪氏医方集解体为之注解并详所属经络穴道。 眉目既分。 义理亦出。 取法亦确乎有据而骈文作为自序。 总其大要见浅见深。 听之观者。 衰年精力不逮。 愿俟诸后之君子焉。 济人之心。 我知天下必有同也。 (脉取十要并柯氏反看正看十法与徐灵胎抉死生说可矣)一上各条皆数年来阅历之言。 余初亦未敢谓外治必能得效。 逮亲验万人。 始知膏药治病汤药。 用之得法其响立应。 衰老稚弱尤非此不可。 今人遇病。 不问大小轻重辄云服药。 众口一辞牢不可破。 有虽欲不服而不能者矣。 此其故亦由于未知外治之法耳。 未知外治法之能得效耳。 闲有不效者乃看症未的非药之不可效也。 然即不效亦木至成坏症。 犹可易他法以收其效。 兹特将平日读书临症者录而出之以为欲学外治者之一助。 自问不同门外揣摩空言欺世。 其中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在人引伸触类自为推展。 此其大略也。 至于道之不同。 固有不必强相谋者。 吾惟悯生命之多枉。 自抒愚者之一得而已。 总之内外治皆足防世急。 而以外治佐内治。 能两精者乃无一失。 吾为医家计。 似不可不备此外治一法。 若谓吾薄内治则吾岂敢。 (内科兼用膏药未尝非计病家亦甚乐从吾乡近已有行之者)一集证二卷嗣出兰台轨范云。 有人专用丹溪摩腰方(方载篇中)治形体之病。 老人虚人。 其术甚行或加入倭硫磺人参鹿茸沉香水安息或单用麻油黄蜡为丸。 如胡桃大。 烘热摩腰。 俟腰热扎好。 一丸可用数次。 若腹中病亦可摩。 此见外治之法。 古未尝不行也。 又王晋三云。 喉风急症。 舍吹鼻通肺之外治。 别无他法。 陈修园于鹤膝风症云。 有雷火针(方载篇中)及陈芥子末葱涕姜汁调涂外治二法。 不可不知。 此见外治之法今亦重之。 又汇参云。 金沸草散原治伤寒痰嗽。 或以熏舌胀遂愈。 此见内治方可移为外治也。 皆证也。 一辑遗四卷嗣出(篇中挂漏之方与友朋寄示良方皆加载卷内以备好事者重刊时酌换方不 发布时间:2025-08-04 11:45:45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4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