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补录单方膏 内容: (各用数两油熬丹收临症和调加以末子可应万变汤头合膏亦照此推)姜葱葱豉膏薄荷膏竹叶膏桑枝膏(连皮并叶)菖蒲膏菊花膏银藤膏紫苏膏(连子)柏叶膏(或同艾用)羌活膏(二活并用)荆穗膏防风膏香芷膏乌药膏○○柴胡膏(或同前胡)连翘膏川芎膏麻黄膏桂枝膏当归膏芍药膏(须分赤白)地黄膏(须分生热)元参膏丹参膏甘草膏麦冬膏细辛膏皂角膏黄连膏黄芩膏黄柏膏栀子膏大黄膏龙胆膏栝蒌膏(连根用)地骨膏丹皮膏知母膏款冬膏(用去毛枇杷叶)贝母膏黄膏苍术膏白术膏防己膏(汉防己)首乌膏(赤白)附子膏(或另同干姜合)吴萸膏益智膏椒芥膏大茴膏良姜膏乌头膏(二乌并用)远志膏牵牛膏(黑白)甘遂膏大戟膏香附膏郁金膏三棱膏(或同莪术)葶苈膏延胡膏灵脂膏(或同蒲黄)灵仙膏(或用本)半夏膏南星膏橘皮膏(青陈并用)草果膏(草蔻并用)肉果膏苁蓉膏杜仲膏(或同续断)山萸膏巴戟膏故纸膏枳实膏(同壳)槟榔膏升麻膏(或同干葛)五味膏山楂膏(或同麦芽)木瓜膏乌梅膏红花膏文蛤膏车前膏(或同苓泻木通)樗皮膏槐角膏(或同马苋地榆)羚角膏苍耳膏益母膏凤仙膏上二十一膏与加药法皆局中所用已有年矣。 (制膏加药之法均载略言此乃局中所用亲反知其有验索方者众因刊之以俟高手斟酌)局中延老成有德明医理者一人。 主治内外症之事。 (此席最重慎选得人诸事皆有倚矣)四胗中以望闻问三胗为主。 而切脉则略焉。 盖脉理幽微。 非息心静气不能得。 人多则必淆惑。 不如望闻问之确也。 (望为色胗通于相法极有神验小儿尤非望不可外症则一望可知闻即在于望之时问是医家最有把握处其法俱载在骈文内有此三者病情已得脉有凭而无凭前贤论之详矣无庸假此为名或重症切之与色相参可耳)又以勤敏者一人。 司摊膏研药之事。 (合膏须另请铺中老手为之并须设局者亲考其药料之优劣察其火候之浅深及合既成权其分两付局摊用)粗工一人。 备其给及使令之事。 每日自辰至戌。 来胗者不以时限。 (不以过午为限盖穷民非独惜钱并惜工夫也)随到随给。 (姓名症候给时随手录簿不惟可知人数多寡膏药出入重症复胗亦有查对)人咸乐其便。 而胗者亦宽然有余暇焉。 (代带不亲到者不给恐有错误如实有病不能来者须将病源开来其有指名何膏愿出钱买者或者有家或系医之所使与之以示通融其所入之钱仍归功德)统计此局月阅症四五千人。 岁约五六万人。 出膏大小约十万余张。 末药锭药副之。 为费三百金。 (以百金充局用余皆归于药材)虽不能尽人皆愈。 而十亦愈其八九。 诚事简而功倍矣。 既刻全方。 遂书此于后。 古云施药不如传方。 局中二者并行合药施送以救目前穷人之疾苦。 刊书传播。 令天下皆得观览。 有不信者。 自有信者。 不必人人皆信也。 惟独力难遍。 及道路远隔。 又往往不能寄。 如有能翻刻者实余所深望。 盖乡村寒士。 托医术以谋生者甚众。 得此法而遇疑险之症。 可不至于枉人。 若药肆有合诸方售者。 多寡人皆可买。 亦为有便于民也。 (现下山东安徽汉口上海常州等处医家有用吾法者药店亦有用余方合者皆友人在此目睹其效携书至彼所传也)闻潞安赵太守欲将此书改雕大字。 存板于学宫。 俾诸生刷印。 以诸生多聪明达理之士。 能知文。 自能知医。 不以内外分别也。 医师列于天官。 调和王躬。 兼养民病。 方周之时。 其职甚重。 在宋亦有翰林学生之选十道六通之试。 (宋太宗校医术人优者为翰林学生仁宗诏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固应储材以待。 而外治一法。 于事亲之道尤宜。 昔宋陈直撰奉亲养老书。 (言高年不可乱投汤药因着食治之方医药之法摄养之道)至正时范阳张壬宏命工镌梓于学宫。 赵君今倡此举。 乃与张合。 其所见大非徒为余书翻刻者也。 因并书之。 同治九年六月安业识于有正味斋传砚之室。 是书之成。 历二十年。 一句一字。 皆具苦心。 十数易其稿。 三锓其板。 时有改窜。 亦时有增益。 而意犹未惬也。 诚以外治一门。 前人所略。 然其方散见于诸书。 尚可搜集。 且方者仿也。 即举一以例。 余亦不嫌于挂漏善悟者自能推也。 所难者发明其理耳。 苟非屏去雷同。 独探幽奥。 无悖圣经。 有裨世道。 不必作也。 自惭浅学徒费空言。 乃挟此意以就正时贤。 合志者甚鲜。 或拘守旧编而不知所变也。 或但取其方而不知求其理也。 或知理之当然。 而不知所以然也。 其以外治为欺人之术。 (药不对症试之无验)与不解外治二字之义而目为疡科者。 固可不议也。 老辈中蒙嘉赏者许滇生乔鹤侪许辛木三先生而已。 愧未能副耳。 (友人阮序亭曾以鹤翁书示余云是文包罗百病说理精深书卷之富笔力之遒卓然超出时流之上不朽之业也)理无穷尽。 衰老不能更进。 思张子和之书。 为儒生桑氏所润色。 心窃慕之。 恨未之遇也。 此二十一方之刊。 聊徇世情。 并非定本。 其理在骈文。 其制膏加药之法在略言。 能手可自为之。 然识者见此。 不免笑我为画蛇已了。 又添足也。 同治九年秋七月安业复识于扬州之寓斋治心病方(心病聪明读书人为多治法在国小近思录感应篇今虽不能讲道学未可不信果报也)按几希录良方载先正格言钱青抡验方载无相真人药十二味。 皆所以治心病也。 今仿其意为八方焉。 一立志人要立志做正人君子。 有德性气节。 人人钦敬。 不可趋于下流。 卑鄙苟且。 寡廉鲜耻。 丧行败名。 为人谈笑。 一存心心要整肃。 不可放荡。 时时以礼义自防。 心要宽浓。 不可刻薄。 处处以情理相体。 久之少。 忿嫉平。 胸中清静。 满腔皆慈祥矣。 鬼神难欺。 意恶甚重。 人情莫测。 怨毒常深。 有梦神责身死。 被人仇家亡者。 宜凛凛也。 一谨口古云群居守口。 又曰祸从口出。 言总以寡为贵。 不要无事寻话。 说至公门。 内客席间。 在我无意。 在人有心。 造孽构舋甚易。 好谈闺阃。 终有家丑。 动笔更当三思。 一用功博观经史。 所以明理应事。 无论出处。 皆为有益之学。 若终日间散。 虚度可惜。 不学无术。 那免是非得失。 迷惑颠倒。 且逸则思淫。 或耽于声色货利。 昏昏然日在醉梦之中。 精神更难振策矣。 遇变鲜有能作为者。 民能安分。 便是良民土能安分。 便是良士或耕或读我自有立脚处。 虽穷何害。 荜门蔬布。 并不为辱。 勤苦所获。 却无忧患。 且可长久。 富贵岂能强求。 无庸羡慕。 亦无庸妒忌。 若逆理损德。 而致。 更是寒心。 一择交贤士宜亲。 匪人宜远。 与贤士居。 遂为贤士。 与匪人游。 遂为匪人矣。 倘或有所牵累。 虽悔何及。 一改过人孰无过。 过而知改。 则一朝之悔悟。 即转凶为吉之机。 圣人原许人自新。 禅家受戒历陈生平所犯罪过不论大小。 皆予开释亦如此。 惟须勇猛精进。 若自欺自恕。 蹉跎至于将死。 则不一积善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天待善人。 未尝不浓。 故大乱之时。 自有不乱之家要在实心实力行不懈。 世世相承无间断而已。 倘不加积。 虽有祖宗遗德。 亦易于尽。 君子之泽。 五世而斩。 谁知此身后来如何可危也。 上系于兵乱后阅历而知者。 事皆有所指。 前车之鉴思之可怕。 作此以共警醒云。 辛未孟夏潜玉识。 人禽高门赦奕□□□□衣冠□□□□□□毋篇损德。 暗室欺心。 天道不爽。 福善祸淫。 谁云无睹。 台斗昭森。 谁云无闻。 殷殷雷音。 缅思先哲。 如履如临。 冥冥高行。 贤圣同钦。 (伯玉为泰山府中央贤圣司)如何弗省。 负疚影衾。 曷师杨子。 暮夜辞金。 惟正惟直。 神鉴其忱。 光明内照。 百邪不侵。 茂陵消渴。 留玷苔琴。 微之会真。 贻憾于同。 狂药乱性。 当节其斟。 绮语害道。 并禁其吟。 嗟嗟孽海。 失足千寻。 敢不敬畏。 书代座箴。 (暗室为梦觉关善恶关人鬼关)又灵山吟一篇○我夙栖灵山。 尘世偶来玩。 一堕倘不还。 能无自悲叹。 日月如穿梭。 人生倏焉老。 小草有本心。 胡为不如草。 兵燹遭乱来。 山河俱未改。 可怜平生亲。 而今半安在。 安居无惊恐。 饮水亦自甘。 愿读数卷书。 此外非所耽。 杜门足不出。 同人以为怪。 名利争夺场。 岂未阅成败。 雨余观太虚。 荡荡青万里。 此时真旷然。 尘心尽如洗。 荒园寂无人。 水流花自开。 鸣鸟如友生。 好音风送来。 已悟静为乐。 不求当世知。 悯彼贫病患。 以术聊济之。 韩康入城市。 董奉居山林。 我寓城市中。 常抱山林心。 百年会须尽。 有来孰不去。 (二句皆陶公诗)莫自昧灵光。 回头失栖处。 (有相者谓余前生是山中道士故以道家灵山为 发布时间:2025-08-06 10:36:15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4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