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真气探癥瘕法 内容: 腹内积聚,有形可征者为癥,属血积,故有定形,推移不散。 推移忽散忽聚,无形可征者为瘕,为气聚。 癥属阴而瘕属阳。 一、所候:腹内癥瘕积聚二、部位:胸腹部各脏腑解剖部位之上或下三、诊法:甲、肝硬化或边缘初期硬化者,扪之如蛇如鳖如臂等,可以落雁劲(用左手)覆肝区(小指正靠肋边),然后行气,进火退符之间伴随蛹动劲,至手下冒凉气,便问病家,病家亦必应之曰:有气外吸。 吸力达几指,大致为肝区膨胀出肋骨部位,盖癥属阴,真气外透为阳,阴阳相感故觉吸力。 乙、诊肝阳有余:其肝阴不足者肝阳必上越,如肝萎缩者是,以两掌平对,成少阳祖气劲手法,以指尖插抵肝区,同时行气,进火退符之间,伴以蛹动,病家觉有气上冲巅顶或觉胸口胀者为肝阳有余而肝阴不足。 丙、鉴别腹胀是否属气胀法:以五指撮拢成鸡心肘式,隔袴插抵病者后阴,徐入徐出三五次,然后以适当轻重定住,同时行气,进火退符中,五指伴以撮捏劲,病人觉热气由肛上抵胃,同时有气下沉至丹田部位者为气聚气胀,随去手,病者必虚功数次而见腹轻,此在导引术中亦为闭地户之用法。 丁、肠中生瘜肉为肠覃病,《灵枢水胀篇》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抟,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 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或成岁(疑为哕),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其诊法一如甲项,如为肠覃则觉舒适,盖覃者阴症也。 戊、《灵枢水胀篇》曰:石瘕生于胞中,客气客于子门,子门闭,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诊法如前述,如为石瘕则必胀痛,游走腰部。 三、讨论1、复古心态不知尊古贱今之风究竟起于何时,但至少在汉朝人的著作中已能看到对于这种思想观念的论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 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闇主。 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 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 (《淮南子修务训》)《淮南子》的作者在批评尊古贱今之风时,指责托古入说者的目的是为了乱世闇主,大概没有留意这本身也是一种尊古贱今的心态。 好在像医学这种君子不齿的技艺,大概谈不上会有什么乱世闇主的罪责,至多不过是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使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而已。 托古入说,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伪托径将新作说成是古圣遗墨;一是六经注我借阐述古人微言大义之名,行宣扬自己主张之实。 这两种形式,在医学领域中均有所表现。 就前者而言,诸多托名著作,如宋以后人托名孙思邈撰《银海精微》、1920年由上海古书保存会铅印发行的《华佗神医秘传》等皆属此例。 而后一种表现形式则比较复杂,包含有多种不同情况。 首先,应该说这是学术发展的自然轨迹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与发挥。 其作者或许根本没有想到要高远其所从来,或使后学正领而诵之。 例如《灵枢小针解》和《素问针解》两篇的作者,对于保存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原始经文的注释(参见表二),即可以看作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可以说这两篇注释性论文的作者不过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来理解原始经文的含义。 换言之,如果这种阐发所表述的思想仅仅是注释者自身经验的话,那么就不妨说: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在这时已然出现了变化革新。 表二《素问》、《灵枢》对原始经文的不同注释原文※《灵枢小针解》《素问针解》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先与后,若存若亡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 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 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 察后与先若存若亡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有若无者,疾不知也。 察先与后者,知病先后也。 发布时间:2025-08-06 16:50:4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4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