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 内容: 经名: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 简称《升玄经》。 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 《道藏阙经目録》著録《太上灵宝无等等升内教经》十卷,即此书。 《正统道藏》未收全本。 现存敦煌抄本二十余件,多系残卷。 今合校为一书。 目録卷一(品名不详)卷二(品名不详)卷三(品名不详)卷四(品名不详)卷五善胜还国经卷六开缘品卷七中和品卷八显真戒品卷九无极九诫经卷十(品名不详)附卷次不详抄本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卷第一1升玄内教卷第一。 太上曰:夫入道登位有廿事,为灵宝初门,德行之阶梯。 得其门道室可究,行梯立则功业日高。 一当有智,知真知伪,知是知非。 二当于真于是,坚信不转。 三当建志,誓必得道。 四当奉戒,防身口意恶。 五当念此身秽恶,如宛心贼,如鬼魅,思欲离〔恶〕,得道真形。 六当勤修福业,使不断絶。 七当忍苦不劳,莫生病屡。 八当求好友明经学者,以为知识。 九当尊经敬师,如贫遇宝。 十当愿一切民人、蠕动之类,同我所见,俱得离苦。 十一不觑异学,求长短。 十二若异学修善道者,可访异同,冀或有益。 十三若见异道长短,便生怜愍,不得讥悻,称传其慈。 十四当思一切生生之类,或有贫困、孤独疾病、牢狱忧厄、苦痛饥寒、烦恼不安者,念欲令安。 十五劝人修善,勿以耶术恐动百姓。 十六除去饰好,服御巾褐。 十七车床小屋,容身而已,不得奢侈。 除病及游行,寄住就请。 十八当离色欲,无畜妻子儿妾。 十九当生慈心,不食生生有命者肉。 若病亦不得食。 若世有良医,言食肉必差,不食必亦死,亦当不食。 廿宿舍家,之名山,就闲静处。 此谓廿事,开道初门,大得之本。 2太上曰:居山有十事。 一、不得领户化民。 二、不得交游贵胜,以求名利。 三、不得复修行邪呪禁术。 四、不得卖药行医,取人钱物。 五、当与人物有隔,不得与世间儿妇、黄赤祭酒同床席坐。 亠八、当期朝中、日没、人定、夜半、鸡鸣,礼敬十方天尊,悔过灭恶。 七、中后不得食谷炁物,有谷添者不得以近口。 水玉、芝石、松术、黄精、云英、灵飞散、苟杞等药食无时,不在禁例。 八、山行采药时,三步一弹指,十步一口口,举足下足,当常念道,想有神人于崖间路侧授我仙术。 九、若少得道分,未能通达者,无自显扬,轻慢不及。 十、当念父母,生长之恩勿忘。 此谓十居山修道之要也。 太上说此事已,负局先生白言曰:时已至,愿闻就食。 太上悦之,于是众仙一时改座就食。 出第一卷。 3升玄第一经云:朝、中、日没、人定、夜半、鸡鸣,为六时,礼敬十方天尊。 礼从东方为始也。 41本卷未见单行敦煌抄本,今据其他道经引文补遗。 2此条据R2466《大道通玄要》抄本引文补。 3此条据《无上秘要》卷六十五、《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九以及R2459失题道经引文补。 4此条据《三洞珠囊》卷九引文补。 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卷第二(P・2445号抄本1,前缺)◇◇◇◇◇◇◇◇◇◇◇第二依书破之,两边书会中央 分券法如右:天官、地官、水官、山官、陵官、日官、月官、星官、龙官、鬼官、仙官、灵官、黄赤官、真一官、三一官、太一官、内官、外官、将官、吏官、兵官、士官、治官、治吏从事官、符官、阴官、阳官、男官、女官、契官、令官、盟官,各率官属九亿万骑,为无上洞玄真一法师张道陵作升玄三教司,随职监察,善恶必书。 若道陵妄泄真言,传非其人,吏兵官属各离所职,道陵考及七祖。 明谨奉行。 甲寅年m。 真人曰:盟机两向书之契符,中央破之。 师执左,弟子执右。 亦可书讫登坛,读而破之。 太上书讫,执刀中破,各卷半握,以铜镶。 道陵再拜而受之,盛以黄囊,带之头结,不加巾。 西回北面而立。 太上呪曰:东极虚空天神地祇龙鬼、西极虚空天神地祇龙鬼、南极虚空天神地祇龙鬼、北极虚空天神地祇龙鬼、上极虚空天神地祇龙鬼、下极虚空天神地祇龙鬼、四隅无极天神地祇龙鬼,及诸大力鬼神王等内外官属、水土山林诸除真正炁王监主帅等,谛听吾命:是善男子道陵,于无上道不负恩者,今以建意,于将来世作大法师,护度一切。 汝等今日见其自然于我前契盟成就,已受方素七十二字无上大録,誓持此经,传受必得其人。 汝等便于今日,当建意率领官属,M勲覆护道陵,及方来世持此经者、转读诵念者,令无衰横,恶鬼弊魔、精灵魅魅,莫令烧害,各各依局勅,使吏兵将士随护其身。 其人于末世中若丧弱,黄赤祭酒、男官女官等,为救世故,有所关启章书,各明勅依局,以时通达,无得谴却,稽留时刻。 悉依太一玄都内外官属故事,不得有违,各谨律令。 真人曰:读经时勿读呪也。 太上呪讫,道陵稽首复座。 太上还南面。 会中众仙未受经者,皆为道陵作礼,皆曰上人可愿功德速进乃尒。 太上告诸仙曰:汝等勿疑道陵也。 道陵宿世以来,相承一门之中,得道者有七百九人,道陵父子为十二。 将来过九百八十四年已,道陵远孙当有八十六人相俟得道。 道陵先世后世功德如是,诚可愿乐。 道陵世世有功德于此方之民,此方之民亦有功德于道陵门。 是故道陵应持此经,劝化利益。 〔太上曰:道陵当知,欲受法人有十相,可与此经。 一者好求胜法,从善如流。 二者好近贤智,无猜疑行。 三者聪诘,赏别真伪。 四者谨慎,言不过行。 五者柔和,少无过恶。 六者能师胜己,无骄慢心。 七者敬师重教,如贫得宝。 八者能奉师长,不辞勤劳。 九者己于先师,有报复心。 十者感勲请受,书夜不懈。 是为十相。〕2子明启太上曰;若将来世有学真道士未见真经,忽于山岩,或于异学道士、外道诸耶见家得此经者,披寻首尾,知是真要,无师可度,便得奉行传度以不? 太上曰:便得奉行,身自修之,一如经文,不得以传授余人。 所以尒者何? 学当师受。 学不师受,不〔可〕3以教人。 何以故? 一者恐误后学;二者既不师受,人或不信;傥4生不信,便有诽谤,故不得传。 要须觅师受5而传之。 若使四海之内推求无师者,便于静室关启,伏誓修行。 若见至信之人具上十相,来欲请受,慰勲苦,先责信金诡素,诚而诫之,能无退心,愈生坚〔固〕6,亦可传授。 若四海之内,人迹所及,求师可得者,要须得师,不应妄传。 子明复启曰:若后末世中,诸学真道士已受灵宝外教券契,奉行五篇,未见此内教,若其后见,便可得传与奉修不? 太上答曰:要须受此方素七十二字契经之盟无上大録,然后可与此经。 何以故? 二教经契无有十方太上大呪,故十方官属天神地祗龙鬼神等,不来为经作营护势力。 〔太上曰;汝等将来世,欲流通灵宝内教者,有十一事信著万民,尒可得宣传此经。 一者奉诫完具,内无毁灭。 二者赈给孤老贫穷,有慈愍心。 三者劝人远恶修善,慰勲如父子。 四者不求名誉,称毁若一也。 五者幽隐之处勤行礼拜,修诸功德,如处大众。 六者不欺,使民信之如四时。 七者忽弃荣华,位不加身。 八者舍远妻子,独处闲静。 九者亲近贤智,博问善道。 十者虽在幽冥,不可固必,与贤者论议,莫自专执。 十一者常行谦卑,恭敬于人。 是为十一事,通内教行,当勤奉学。〕7学道之人闻法如饥欲食,见可师之人如病得医,何惜谦下,不师受耶? 学道之人当如世间贫穷之民,为衣食故,债力自役,为人给使,不辞勲剧,不避贵贱长幼,唯财是与。 学道之人,亦复如是,求法事师,莫择贵贱,勿言长幼。 言我年已大,而彼年少;彼是贱人,我是〔高〕8士。 夫若生此心者,是故怀生死俗间之态,未解至真平等之要。 此人学道,徒望9其功耳。 人无贵贱,有道则尊。 所谓长老10,不必耆年,要当多识多见,以为先生。 不得言彼学在我后,我学在前,云何便反师彼。 作此念者,是愚痴嫉妬之党,非吾弟子。 道当谦下,推能让德,唯善是从,不得自高慢物,独是非彼。 此是学道深病。 汝等明教将来,慎之慎之11。 道陵即起,敛衿整褐,叉手启曰:臣自顽鄙难悟,欲有所问,惧犯灵颜,政欲不问,实所未了。 愿借威颜,得释所疑。 太上曰:恣汝所问,勿自疑难。 吾当分别,具示取舍。 今会所说,最真最实。 太上至真要诀,时乃说之。 此经玄妙,非世间黄赤祭酒所能阶及。 今为汝等及将来内真道士敷演其义。 所谓内教者,真一妙术,发自内心。 行善得道,非从外来。 若道可假外而得者,吾愍一切,如母念子,便应以道授与三涂五苦众生,令得度脱。 而不与者,当知道由人弘,道岂云远,近在人身。 汝有所疑,便可说之。 道陵曰;道若由行业,服御神丹,菇芝练石,水玉云英,吐纳导养等,岂都无益耶? 太上曰:吾今分明告汝,服药导养有二利益,然不能得终离苦难。 一可延年益寿,二可遏制淫色,使不放逸。 虽有此利,而假非真。 譬如假借他物,非我久宝。 亦如金银涂铜,假色不久。 何以故? 内非真故。 当知导养之法,是小乘之行。 小乘之人俗气强盛,不能内达大志,心合道真,断絶五苦八难之行,径登上仙,而假托外助,阶级渐进。 譬如婴儿,须人扶将,然后能行。 人若舍之,便至迹顿,不能得前。 服药延年,亦复如是。 虽寿百千万岁,犹复轮转,还生五苦八难之世,终不能得升入无形,与道合德。 道陵当知,世人学道者不可称计,至得真一自然道者,千亿万中时有一耳。 至得道者,皆是内行具足,非为药也。 若药能令人得道者,世人学仙者莫不服药;而不尽得道者,皆是内行不足故。 汝等勿疑至真无上要言。 若人不信是经而得道者,终无有是。 汝等宜应珍宝爱重,如渡海得船,如盲者得视,如聋得听。 此经为开耳目者,趣直八道之津要。 汝等奉行之,宣示教化,勿得抑絶圣文。 往古来今,真一自然之道,莫不由此经而成。 若有修行供养此经者,即是供养十方往古来今一切大圣。 所以尒者,此经是三世诸仙真人之父母,能出生众圣,故若见而不受行供养者,当知是人去道甚远,未近解脱地。 若复有人诽谤此经者,其人罪考,累世喑哑、聋盲跛躃、愚痴颠狂,七祖受考,无有解脱。 汝等宣语将来民人,慎之慎之。 若见受持将养是经者,当知是人宿世功德厚重,名在仙録,得道不久,世间人应当供养恭奉是人。 何以故? 是人说经,能令世人知真伪故,能令世人识良美福田故。 此人即是世间良美福田,应于是所B种功德,奉上香油纸笔,供给饮食所须。 若其病痛,供给医药。 能至心如是,无所遗惜于持经人者,所获功德与持经者等无有异。 道陵曰:行真言要诀,已自具闻教诲。 请问末世传经仪轨当复云何,为如臣今所受用耶,当更异乎? 于今一诀,可为将来之式? 太上曰:若其人先已受五篇契者,直登坛口启,便就破盟,口启读十方呪而已。 若未破五篇契,先令弟子清斋三日,上刺,经再宿,以内外无他以为效信,然后上章度盟刺于静中,上章于坛上,仍即破盟。 既破七十二字盟已,不须复破五篇契盟。 是经皆得写持供养章,如五篇契。 章头当言:太上灵宝洞玄真一三天法师张道陵传化弟子,臣稽首再拜,顿首死罪上言。 刺言:死罪白。 刺题言:诣紫兰台奉经曹。 道陵又问:末世人民,或有志乐尊经,而身抱微疾;或气力微弱,饮食至少,食无鱼肉,辄不能进;或不堪持斋,而余行无犯,至意欲受此经者,为当云何,为可授以不? 太上曰:但令深信不谤,爱乐奉持,便可授之。 此经名大乘至法,兼苞众经,善解至真,不顾细行。 大而言之,行无常准,法无定条,唯善是与。 其人虽性不堪苦行,弱于精进,而能深信爱乐,已为有益。 大道无亲,唯与善人,经教所加,唯令利益。 当消息之,忽怀秘吝,遏圣文,令不流通,其罪甚重,可宜慎之。 所以者何? 若人以此经传有智聪哲、高才黠慧之人,得经已,便能解了其义,分别解说,利益开悟,多所度脱者,此非小功。 若复有人从生至老,常行施惠,救活人命,百年之中,恒无懈惓,所得功德亦为弘多。 然比此功德,百千万亿不及其一。 是故汝等宜加奉持。 道陵曰:灵宝斋法,真人所行,已自有旧。 未闻末世道士讲经说法,仪轨云何? 太上曰:当施安高座,法师与经师对坐高座,南北东西随便。 日中斋,烧香斋食,岀宫烧香,愿呪礼经。 呪如斋法,但礼拜以三拜为限,能过益善。 朝暮朝拜,各案常仪。 出宫当日,日岀之竟,解斋迁达如法。 若说五千文者,亦依灵宝仪。 所以尒者,灵宝官属摄诸吏丘八。 真人曰:五千文日中斋集,向者香炉呪,引吏兵,三拈香,呪愿礼太上老君,一拜五千文,一拜尹先生、河上真人、玄中法师,合为三拜者。 真人曰:谨启太上至真、大道玄老、诸君丈人、诸官上司,臣向所请众官,监察卫护奉经真官,检校脱漏,即日毕讫,功立事效,谒还天曹,加品上仙如常科,皆愿无遗脱有恚恨者。 受署事讫,各还所司。 臣五体真官复还宫室,须召又到。 三咽梁。 真人曰:凡读文皆用此法。 (以下原缺)1P・2445号抄本首尾均残缺,首行残存第二字迹,不知是否卷题。 姑拟定为《升玄经》卷二抄本。 内言破升玄券契及传经、讲经仪法,文字漏抄颇多。 2按此段文字,据《无上秘要》卷三十四、《要修科仪戒律抄》卷一引文插补。 3可字据《秘要》卷三十四补。 4傥:原作当,据《秘要》改。 5师受:原作师受受,据《秘要》删。 6固字据《秘要》补。 7按此段文字,据《无上秘要》卷三十四、《要修科仪戒律抄》卷一引文插补。 8高字据《秘要》补。 9望:原作忘,据《秘要》改。 10长老:原作长幼,据《秘要》改。 11按据《秘要》卷三十四,此句后疑有大段缺省文字。 详见后。 (UX2768+UX901抄本1,前缺)为天尊之所敬重臣◇◇◇◇◇◇◇◇◇欣喜无以为喻但誓◇◇◇◇◇◇◇◇◇太上前言破升玄契◇◇◇◇◇◇◇◇◇位无大者未审何等师◇◇◇◇◇◇◇◇示太上曰凡是道◇◇◇◇◇◇◇◇◇◇事之无异弟子。 〔弟子受道虽多,犹应敬本师〕,师亦应谦下弟子。 〔所以然者,得道度世,莫不〕由师。 学之有师,亦〔如树之有根,缘有根故,枝〕条扶蔬。 学道之人,〔亦以本师为基,渐次成就〕大智。 既成就大〔智,复能成就小智。 如树由根〕生子,子复生根,〔展转相生,则种类不絶。 从师受道,渐渐增益,德过于师,还教于师,所谓〕道贵人贱,义类〔如此〕2。 道陵曰:若如尊教,本师者复有为弟子之义,若其受道,仪轨法式当复云何? 先师后师,谁应施敬? 太上曰:先师后师,并皆有敬。 所以者何? 本师者,学之根也。 喻如为山,由乎一匮之土,渐得高大3。 先师者亦复如是,乃为发蒙之基。 后师者,备成也。 喻如严装服饰,众事已办,唯未加冠,不可以行人事。 后师亦复如是,学道虽久,上法未备,不能得道。 道陵当知,此经法者,众经之上,如诸黒中平梁为大。 此经亦复如是,于诸经中最为其大。 如卿诸治,繁阳在后而得为大者,功渐高故。 此经亦复如是,在最后说而得为大者,义渐深故。 如诸水中海为第一。 何以故? 万川所归故。 此经亦复如是,于诸经中最为第一,摄众经故。 道陵又曰:臣于此经已有至信,恐将来人不能善解,愿更告示,此经以何义故,得为第一而兼众经? 太上曰:此经有多种义,得兼摄众经而为第一。 何以故? 此经等一切法,中无分别故。 道陵曰:何无分别? 答曰:至真故无分别。 又问:至真何无分别? 答曰:不二念故。 又问:〔何〕不二念? 答曰:道不二念。 又问:道有念耶? 答〔曰〕:念不念。 又问:念不念,何所念? 答曰:不念念(以下缺)1此抄本两件首尾均残损,原无卷题。 据《无上秘要》卷三十四引文,疑系P・2445号抄本中缺漏文字,故置于此。 2以上括号中缺损文字,据《无上秘要》卷三十四,及P・2390失题道经抄本引《升玄经》之文拟补。 3渐得高大:《秘要》卷三十四引作渐渐得其高大。 (AX517号抄本1,前缺)以位相尊,贤圣亦然。 三一者,是洞神〔所部;真〕一是洞玄所部;太一者,洞真上道〔所部;合三〕洞,通为升玄内教所部。 当知此◇◇◇◇◇道成,要由此经。 不见此经,道终〔不成。 末世民〕见此经,违背不信。 当知是人违背十方光〔明〕天尊之教,从十方黑闇地狱。 当知是人〔百千〕万劫,未近解脱地。 道陵当知,末世民〔耽于自〕执,执己所行,不求胜法,闻有异经善〔法,辄加〕谤毁,言无是理。 即于将来,慎之慎之,〔勿传非〕2其人,以致大考,积劫功效,自然消亡。 〔道陵当〕知,末世人民有三可畏,宜善详焉。 〔一者道义〕嫉妒可畏,二者诽谤可畏,三者贪〔欲可畏。 道〕义嫉妒,则经法不行;诽谤法师,则〔使百姓信〕道不浓;贪欲财色,人所弃薄。 此三者,〔二在外〕,一在内,除此三患,乃可传道。 当勤奉学。 〔太上〕于是仍作歌曰:嫉妒恶胜己,诽谤于贤明。 贪欲嗜财色,不得〔传吾经〕。 三患既未除,何期于幽冥? 伪行要利养,常〔无有至诚〕。 见人崇有德,心执害意生。 是人鬼所疾,〔见世贻恶名〕。 死则归幽都,考对入鬼囹。 轮〔转亿万劫,受罪无数形〕。 苦哉难具言,痛哉伤入情。 ◇◇◇◇◇,◇◇◇◇◇。 共免泉曲府,超升真人庭。 ◇◇◇◇◇,◇◇◇◇◇。 道陵于是奉和太上曰:臣昔畏三患,洗心归北芒。 遗◇◇◇◇,◇◇◇◇◇。 渐次历平盖,真多治繁阳。 服御◇◇◇,◇◇◇◇◇。 方今遇尊经,乃得至道纲。 岂敢◇◇◇,◇◇◇◇◇。 太上又曰:道陵,卿于此经◇◇◇◇◇◇◇来传授于人,亦当令受者◇◇◇◇◇◇◇臣于此经解其深义◇◇◇◇◇◇◇◇◇(以下缺)1此抄本首尾缺损,原无卷题。 其笔迹与4X92酷似,疑系同卷,姑置于此。 2以上括号中原缺损文字,据文义拟补。 又以卜括号中缺损文字,均据《无上秘要》卷七、《要修科仪戒律抄》卷一、《道典论》卷三之引文校补。 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卷第三(P・2391号抄本1,前缺)◇◇◇◇◇◇◇◇知他土有说升玄内教◇◇◇◇◇◇◇◇者我土尊辄便遣使乘◇◇◇◇◇◇◇所赞叹助显令彼众会加浓信乐。 我初来时,尊见此光明照彼国,世尊遣曰:彼土今日当说灵宝升玄内教无上至法,难可值遇。 汝可往彼礼拜赞叹,并当依裳2迎致彼众先受经者,与共俱来。 汝于是寻光西行,自当见之。 我于是便来,亦不复更问世界名号、神尊名讳、先受经人姓名何等。 以是之故,今问神尊,欲知其人。 太上曰:汝于彼国,闻此国有张道陵不? 大士答曰:昔来闻有,但未见耳。 昔闻其人在于西域,劳勲积德,上参道界,下以治民,其法多奇。 不审今会请法之主,将非彼耶? 太上曰:是其人也。 此人功德历世久远,非是今日所可叹说。 汝欲识者,此人便是。 即以手指道陵曰:善男子,汝可与此大士共相劳问。 是大士者,名曰善胜,多喜国土尊所遣,以为汝故。 此大士久修净行,功业成就3,与汝无异。 于是大士善胜曰:我从远来,便为远客,法应先言。 即便合掌捧手,拟道陵曰:昔餐道德,饥渴日久,不谓今日因公遂私,得展灵伫之情。 卿今乃能先受此经,功德巍巍,不可限量。 吾土天尊为此经故,遣我来此劳来于卿,并欲相屈至乎贫土,亦当令卿于彼尊所更增功德,亦当令卿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于是道陵亦复捧手擎拳,向大士曰:虽为未面,遥想依然,不悟今日远行仁德,履盼鄙土。 既以凡陋,仰荷天尊,谬见劳慰,俯仰唯惭,无以当之。 尒时大圣众见此光明从彼东方来,又见宝台在虚空中,并见大士善胜所说法言,无大无小,皆欢憘惊诧,怪所以然。 于大圣众中有一仙人,名曰普得妙行,即从座起,作礼问曰:臣从昔来,未曾见今日所为神通感应,乃至于此。 此七宝台妙丽希有,而此大士端正第一,天上世间,未见此人。 臣意必谓当为天尊所重,众圣所崇,而便反更礼敬天尊,奉迎道陵。 臣心疑惑,未了斯事,唯垂分别,告示愚蒙。 尒时太上告大士善胜曰:汝可答此仙人,决其疑惑。 此仙人者,先世已于汝所闻法得悟,汝今为说,必复解悟。 是时大士善胜语普得妙行曰:汝今谓我端正,于此第一,而我至于他方妙乐国土,形貌丑恶,复不及彼妙乐国土极端正者。 复使至于难胜国土,形貌丑恶,复不及彼最下一人。 今汝神尊见形鄙陋,非为德薄道卑使其然也,直以所生之处随类受形,故见下劣,不欲类我。 而神尊今者一日之中有无量之形,周遍十方,中有见形如汝习仙道者,中有见形如凡人者,中有见形作国主者,中有见形作大臣者,中有见形作道士者,中有见形作沙门者,中有见形作国师者,中有见形作大富主者,中有见形傲世不仕自足熙怡者,中有见形行慈孝者,中有见形教化群生修功德者,中有见形独处山林者,中有见形养徒人间者,中有见形第一端正者,中有见形为丑陋者,中有见形聋盲尪者。 普得妙行,今汝当智(知),大圣至真以神通力,无所不见,汝不可以凡愚形质限量圣人。 汝今但见神尊在此,其形陋小,未见神尊在于他方形象姝好,微妙第一,过于我形百千万倍。 须臾之间,汝自当见神尊所为不可限量。 大士善胜白太上曰:唯愿神尊见真一妙行所成功德,感动施为,令此众会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于时太上弹指叩齿,应时十方廓然大明,通彻无碍。 会中众人眼力所见,无有远近,悉皆了了分明,不相郓蔽。 此时会人悉覩十方一切国土,贤圣凡愚、贵贱大小、男女尊卑、清净秽恶、禽狩蠢动,一切有形,晓了分明,如视掌中之物,无有遗失。 当尒之时,天上天下,幽冥之处,日月所不照者,皆得光明,地狱休息,考楚安宁,盲者得视,聋者得听,哑者能言,跛m得申,痊残百病皆得除愈。 光所及处,地皆瑠璃,七宝行树侠路两边,一一树下皆有仙童玉女,手执香华,罗列道侧。 虚空神天皆作万种妓乐,充满空中。 尒时会人见十方国土,皆有太上神尊处于七宝台馆,坐紫金床,为诸大众说灵宝洞玄无等等升玄内教。 一一国土各各皆有大士,伏誓受持,流通此经,亦如此土道陵无异。 俱复受方素七十二字契经之盟,太上亦复为说十方大呪,亦复赞叹其人先世功德,一如道陵。 尒时所见诸国太上神尊,形貌色相咸皆一类,无偏丑好;土地人民亦悉端正,类此太上,礼拜痒序,进止可观。 尒时太上告普得妙行曰:汝今所见何? 普得妙行答曰:臣因太上光明之中,悉见十方太上神尊,各于其处说灵宝洞玄无等等升玄内教,一一国土各各皆有大士伏誓受持,流通此经,亦皆复受方素七十二字契经之盟,太上亦复为说十方大呪,亦复赞叹其人先世功德。 宜(仪)轨法式,一如今会,无复有异。 又问道陵:汝之所见,与彼同不? 道陵答曰:唯然。 太上,臣之所见,亦如普得妙行。 臣于今日始知,此经必尊第一。 何以故? 若此经非十方太上之所重者,不应示见感应有如今日。 自臣知道奉持以来,未曾见此神变感应,亦闻太◇◇◇◇◇◇◇◇◇◇然未有说此经比◇◇◇◇◇◇◇◇◇有天人听受赞叹供◇◇◇◇◇◇◇◇◇如今大士善胜者也◇◇◇◇◇◇◇◇◇为其上。 ◇◇◇◇◇◇◇◇天尊亦说此经未来◇◇◇◇◇◇◇◇经今见◇◇◇◇(以下缺)升玄经卷三佚文升玄经卷第三。 太上曰:道陵,汝今以信心听之,当为汝说,勿怀听莹,疑或江海。 先当作思道五念,尒乃悟道。 一当思道清净,秽浊求道,非正真法。 二当思道离诸色欲,色欲求道,道不可得。 三当思道动与俗反,顺俗求道,逾往逾乖。 四当思道无有禁忌,〔禁忌〕修道,未体真要。 五当思道非形声法,既非形声,则无法可行。 道陵,汝既已破契立盟,便善思五念,五念既立,则见道相,更能信法,自得道真。 陵于是受教伏思,良久乃起,更整衣巾,长跪启曰:臣以愚鄙,伏思五教,于臣可了。 臣知道清净,何以故? 无形声故。 臣知道不贪,何以故? 无情欲故。 臣知道反俗,何以故? 无分别故。 臣知道无碍,何以故? 法性空故。 臣知道无形声,何以故? 无所不在故。 臣知道无法可行,何以故? 至无为故。 至真之道,以不学为学,不求为求,不行为行,以贱为贵,以卑为高,乃能得所学、得所求、得所行、得所贵、得所高耳。 臣于此道虽未通达,所信如此。 (P. 2466大道通玄要抄本引)升玄第三经云:八面宝台,其台极高妙,种种庄严,善胜大士之所乘也。 (上清道类事相卷三引)升玄经第三云:七宝之台,有七宝香炉,烧众妙香,馨熏无量也。 (三洞珠囊卷四引)升玄经大士善胜颂曰:◇◇◇◇◇,行功超已拔。 已入无所入,识想心行灭。 出第三卷。 (P. 3652失题道经抄本引。 )1P. 2391抄本首尾残损,原无卷题。 其中部分文字与《三洞珠囊》、P. 2469(失题道经)引《升玄经》第三卷文相同。 故拟定为卷三。 按唐释法琳《破邪论》引《升玄经》云:东方如来遣善胜大士诣太上曰:如来闻子为张陵说法,故遣我来看子。 语张陵曰:卿随我往诣佛所,当令得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陵即礼大士,随往佛所。 可略补本卷首段缺损文字。 2依裳:当作衣裳。 3成就:原作成辩,据《道典论》卷一引文改。 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卷第四1《升玄经》第四卷。 道陵又问:向者天尊云道不二念,不审为二是一也,为非一也? 答曰:不一之一。 又问:不一之一,是真一非? 答曰:真一之一,不能不一;不能不一,则有二;有二,非一之谓。 不一之一,以不见二故,则无一。 无一者,是无二义。 道陵又曰:若真一不能不一者,非一之谓,安得复谓为真一者也? 答曰:夫物在一,不能不一,心既存一,已为兼二;兼二之心存,则谓不一。 虽心不一用,用不兼二;用不兼二,故守一而已,终不变二,故名真一。 未能忘一,故知有挟二之心,皎然可见。 道陵又曰:若尒者,真一之一,便是止一,不能忘一;忘一存一,觉然可了。 未审念者与一,为是一也,为是二也? 答曰:其实不殊,而名有内外。 念者,念此一也;一者,一此念也。 又曰:念一、一念,有何差别? 答曰:念一者,想不散;一念者,心得定也。 心定在一,万伪不能迁,群耶不能动,故谓真一。 1本卷尚未见单行敦煌抄本,今据贞松堂藏本《大道通玄要》引文补遗。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善胜还国经卷第五(P・2990+P・3678号抄本1)尒时善胜大士语道陵曰:神尊说经,大纲已举,我已听受,思还大国,传说奉行。 受使来此,欲得相屈共行,可乎? 道陵答曰:昔来渴仰,思觐天尊,形秽事碍,致有令心不遂。 不悟今日枉辱诲召,辄当敬附威神往彼,礼拜咨请时唯仁者。 善胜即起,礼太上一拜,敛手启曰:禀承已讫,请还本土,愿以威神遥见存録。 右绕而退。 道陵亦进,稽首白太上曰:今随大士往到彼国,礼拜天尊。 既到彼国,何所施行? 愿垂诲勅,谨而行之。 太上告曰:道陵,卿到彼国,有十想念,当一心学。 何等为十? 一者思念道法,无有差别,大小深浅,犹如虚空,无分别想。 二当思念圣人威神,悉皆等同,无优劣想。 三当思念圣人之恩,起慈父想。 四当思念经,生乳哺想。 五当思念法师,生慈母想。 六当思念一切有识,禀受形质,若干不同,或好或丑,长短白黑,皆如幻化,非有常法,皆归消灭,死病臭烂,无一可贪之想。 七当思念圣人形想(相)端严,华色丰洁,然亦非常,会有迁变,非定一想。 八当思念圣人出世,留念慝勲,方宜教示愚蒙众生,变化随物,形无定方,我等云何反自懈惰,生精进想。 九当思念本师恩重,难可得报,令我今日得见神尊,闻受经法,皆是本师之恩,生感恩2想。 十当思念得闻上法,思还本土,宣布未闻,欲令众人得法利想。 道陵,是为十想念法。 卿到彼土,勲而习焉。 于是道陵稽首礼毕,随善胜大士入宝台中。 各安坐已,仙童侍女罗列导从,翼卫左右。 宝台去地高七刃,浮空而去,百千万种妓乐同时俱作,香气宓芬,熏于八方。 时会大众,喜踊无量,皆见宝台浮空而去,皆愿道陵功德感应,悉言愿我不久当得如此。 道陵既到彼国,礼拜天尊,遶三匝毕,叉手赞曰:昔闻仙中仙,诸天所敬侍。 渴仰既已久,无由遂其志。 运来启真根,宿心今乃值。 功济度十方,慈哀无隔异。 嫉佞人已除,道法无所吝。 故见神通力,发起令深信。 引我到此国,增益大精进。 众会咸信悟,敬仰大法印。 今得见天尊,心垢廓已除。 谄曲嫉恚慢,萧然无复余。 心清器已净,堪受灵秘书。 惟愿大慈愍,以教晓众愚。 天尊曰:善哉善哉,道陵,卿于前身已积善行,功业高远,于今成就智慧大宝,得入无形,到长寿处,与道合真。 复能于彼国土劝发众生,阐扬大道,种种教授,多所利益。 每遥相闻,亦时相见,常相咨嗟,喜所为作。 复于今时浊世,能受此灵宝升玄洞经,功德巍巍,难以言说譬喻。 卿功德虚空不容。 所以尒者,此经是往古元始天尊之所履行,由之而得无上至道。 今见世十方天尊,无不履行此经而得道者。 将来学人,若不解此经而能得道者,絶无有是。 要须得此经已,乃得道耳。 卿于今去,渐入道真,不待余法,真道自成。 若将来世学真道士但欲度身,奉行大乘,不能兼度小乘者,但行此经,道自得成,不须复受诸余契令法术3。 何以故? 此经尊妙,兼苞众经三洞之上,统御万灵,世人修习此经,十方天地神官莫不充塞虚空,合掌礼侍。 上清等经,若是无道德人诵咏其文,大考立至。 灵宝经者,无福之人不得闻见。 设令暂见,亦不殷勲求欲请受,或令其人不得修习。 是故吾知卿于彼信受,伏誓受行此经,故遣善胜劝助信乐。 卿于此经已自染信,无复违背,当思教化,念欲利益。 卿于彼土宿缘深远,闻卿教化,皆当受悟。 然此经义味深奥,浅识凡愚不能好乐。 末世之时,此经当可初出之时,行者亦少,久久乃当传行兴盛。 何以故? 夫至道难解,解之者少,久久寻思,乃得其味。 道陵当知,卿所闻经,若有人能案法修行者,此人见世便得十种自然功德。 何等十种自然功德? 一者若受持此经,供养奉行,则王法不拘,形(刑)戮不加。 二者万神侍卫,辟斥耶精、魔贼鬼害、众灾万殃,身心安隐,不怀恐怖。 三者衣食饱足,不饥不寒。 四者百姓敬仰,方如神人。 五者游居无碍,洞达十方。 六者言必珍用,施令必行。 七者用之治国,威伏四方。 八者世间盗贼奸逆不生恶心。 九者已离外疾,恼不加身。 十者能救世人疾急之患。 道陵,是为成就见世十种功德。 天尊又说诵曰:若人行是经,更获十种福。 王法所不加,己鬼诸形戮。 天魔加敬护,万神常随逐。 灾殃永已隔,妖恶靡不伏。 游居无恼患,进止任翘陆。 行有天人厨,醴酪恒储渣。 常无不益语,所说皆宝经。 苦其说法言,贤圣皆乐听。 已度老死患,名标仙都庭。 永离泉曲府,不复之九冥。 虽复愚闇人,传授不能精。 大行无缺漏,亦不过一生。 出此一形内,至道乃当明。 无以下劣心,不修复不营。 能养持经者,功德相亚次供给香油灯,奉上香华K。 屋宇并床帐,衣服及饭饴。 昼夜加拜敬,谦虚恒下意。 是人得功德,与持经无异。 毕此一生寿,必诣玄都治。 〔道君作是〕4诵已,告道陵曰:此经尊重,若有(以下缺)1此两件抄本字迹相同,文字首尾连接,缀合后首全尾缺,前有卷题,存经文89行。 2感恩:原作感思,据W3839《大道通玄要》引文改。 3以上P・2990抄本,以下接PW678抄本。 4道君作是:四字原缺,据文义补。 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开缘品第六1(P・2560号抄本,前缺)弃俗和道教,得道自云翔。 逍遥八纮外,游目历遐荒。 上披丹霞衣,下袭素霓裳。 华盖纷庵蔼,六龙顺天昂。 曜灵未移度,傥弑周昊仓。 闾阖启丹扉,金阙耀朱光。 俳徊紫霞殿,蹬步太微堂。 上帝相与游,羣仙乘飞龙。 带矛琼瑶佩,啜味流液浆。 踌躇玩五芝,倚徙把华芳。 玉童奉仙草,神女进云瑛。 一服享劫年,成真永无疆。 兆等但勲心,自然升天堂。 道言:道陵,此经章句,文义玄奥,辞旨焕匪。 但能究诵,则神灵降临,兆神安宁。 然修生养性,制在内固,则耶不得入。 耶不得入,则真熙不动;真杀不动,则成真人;既成真人,则能轻驾八极,与诸天结友,游遨无崖,山处自在。 若内行不淳,则与之无期。 吾今所说,金口所吐。 子当宣行,以度天人。 于是道君乃偈颂曰:回驾向朝日,盼眄止蓬菜。 置酒浮云馆,高饮玉清台。 出步历金陛,入室蹈玉阶。 陶冶二仪化,割判阴阳坏。 息我九天阿,飘飘絶尘埃。 恬子守虚寂,泊子若未孩。 羣真翼飞轩,从我随所之。 与我绛蜕旌,树我翠华旗。 改服易容冠,驾景玉山基。 无寿同无无,万劫所不期。 子等须超世,自苦可有嬉。 但当固内行,勿生不信疑。 诸天成交友,胡为变俗痴。 道言:《升玄经》者,极微极妙,极玄极奥,分别真性,快如是乎。 道陵,汝自成真以来,既闻此说,此说言义复何所似? 三杂教中无此真实。 今以传子,子秘而奉行,勿复隐恪,不开法门,当使晚学知真知道,知经知法。 既知经法,自然洞真,体得洞真,则纵容云殿,餐御华琼,威仪充足,成道无为矣。 汝昔功德不可称说,今得此报,皆由无失,以能度身,得无上道。 道陵,汝今复值此《升玄妙经》,真为备毕,宜当秘护,传化合真,令得利益,悉知无上正真道意。 与吾同游,合于玄都,岂不乐哉,故偈颂曰:八景乘轻驾,时戏适流沙。 羲和未转晖,弑已周十华。 蔼云八会合,玄都郁嵯峨。 回驾紫微台,眄息陵峭阿。 娱志抚云墩,咏我空洞歌。 珍馔餐元精,饮宴啜朝霞。 上观琼林条,下看芝英葩。 仙童掇朱实,神女献玉衣。 浴身丹液池,濯发甘泉波。 羽衣飞天裳,碧锦八光罗。 虚心应众生,冲气靡不和。 借问悠悠子,岂识天路遐。 时俗不足贪,奉经往我家。 道言:吾今所说,开道因缘。 由若天下地上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一人能奉受吾升玄内教无上经者,即得功德无边无极。 若有一人修诵供养受悟者,即得成真,无穷无终。 设有一人自少及长,百年之中,或边道立井,静路作厕,行道种树,中道作舍,起立靖观,建功立德,初不怠惓;布施众生,济活物命,如此不懈,计其功德,诚为无量,然犹不及受持此经。 分此经功德作千万分,亦不及其一。 是诸十方得道成佛真人、妙行如来、一切大圣,莫不履行宗受斯经而得成真。 今以授子,勿生疑心。 道陵拜首,启曰:诫旨既严,岂敢违慢? 誓身三宫,要无疑想。 于是大道君仍复说偈曰:缘由无不普,慧周十界邻。 若能崇玄教,得成无上真。 鸾舆来相候,踊跃天河津。 白鹄挥轻翩,神虬旧缘鳞。 羣仙严轩驾,玉女散华烟。 庵庵安龙辔,蔼蔼从百神。 天兵翼营卫,神童使扶轮。 自得步虚游,梵歌九重天。 七宝垂理珞,项负员明珍。 盖由受经得,飘然絶清尘。 驰骋六合表,休息七宝林。 叱咤成电激,呼吸起风云。 子等生宗想,岂不同此勋? 道言:吾欲示见妙异,以显奇迹,使不悟者悟,不知者知,不闻者闻,不见者见。 道陵,子宁乐知不乎? 道陵曰:此乃积劫之愿,非今日所种。 需蒙闻佑,则天愿毕矣。 于是道君即启齿含笑,九色之光从口中出,弹指一下,命召夭真、诸天真人、十方真人、灵宝升玄真人、无鞅数众,各驾飞霄緑舆云轮,一时来进,稽首道前,向口中光,变成九色玉冠,悉冠诸来真人之上。 于是道君告诸来真人:子等宿世复何因缘,作何功德,修何法术,受何经宝,凡何所行而得成真? 是时有一真人,号曰归大慧志,即从坐起,稽首自陈:昔在俗时,好行功德,建立大行,勇猛精进,行人所不能行,守人所不能守,宗受洞玄、洞真、洞神,絶迹空山,积历年稔,志降灵神,即成真人,不生不死,未被职任尊名之号。 何以故? 法未备故。 于时诣虚无道君,奉请《无上真一灵宝升玄妙经》、无上七十二字大契大録,即赐号归大慧真人。 复以今日得闻法音,始悟往昔因缘之由,故知此经法中第一。 是诸天真人未有尊受者,志求奉修。 道君告曰:吾说此经,以度道陵。 度毕,当传汝等。 尒时真人各得尊号,憘欣而退。 道陵,此经严妙,无上第一。 当子宣行,流敷世教。 太上道君仍偈颂曰:弹指召十天,奇化出虚无。 十方成真人,皆受三洞书。 未得无上号,升玄果有余。 受名各以讫,长驱反旧都。 玉冠自洞明,驾乘素云车。 玉童扬奇华,玉女捧香炉。 尊我无上经,香汁灌玄衢。 飞龙踊云出,神凤八音舒。 容预玄都台,稽首归太虚。 从此蒙法利,无上为伦徒。 兆等遇此经,玉京是舍庐。 玄妙极玄玄,真人之神图。 子有奉修者,至独而不孤。 道言:《升玄经》者,盖天地之要、道德之宗,上圣所尊贵,鬼神所畏服。 其高则出于九天之上,其深则通九地之下。 千变万化,道尽于此。 道陵,子当修行,以传合真。 此经之文,见文易知,见经易为,喻如出户见天,视镜见形。 譬如和味,皆皆不成,唯恐学者不能竭心。 夫真道者,无不无,有不有,生不生,灭不灭,去不去,来不来,贤不贤,圣不圣,一不一,异不异。 能觉两半者,岂不体之乎? 子当秘之,勿授不真也。 道陵稽首,请受命矣。 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开缘品第六竟1本卷存P3560残抄本一件,前缺佚文,可参见《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二引文。 又《上清道类事相》卷三引《升玄》第六经云:玉清台,仙圣游行之所。 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中和品第七1是时天师张道陵拜首道前:愿闻修道明诀,得道源由、次第品格、谨敬之法,中和之科、长生之教、禁戒之仪。 道陵未预之浅,未悟内教,愿垂哀愍,披陈甘露,使天人男女咸闻灵音。 道言:道陵所问诸法,甚是胜理,最真第一无上要义,外教五篇经中未有此说。 今当演说,谛听受之。 道言:吾布教施戒,具有明诀,得道之品,莫不有三。 上得神仙,中得天仙,下得延年。 神仙成真,自然登天n白日乘景,上造紫晨,具诸妙相,金刚一之身,玉童散华,天女和烟,左右凤歌,一前后龙鳞,威仪严妙,悉是天人一)天仙受度,得免土官,魂神澄正,上升天堂,-或补仙品,或生圣王,更须转轮,储积一德行,行满福立,云舆乃迎,灭度积功,一非唯一生,志意不倦,克成仙王。 延年一之法,康壮不死,絶谷清肠,休粮无秽,一服食草木,以却尸鬼,寿终命极,免隶北野,得为土下主者,检摄人鬼生死之目,经三百六十岁,进为仙人,于此计功,或附胎生,转轮不灭,与天仙同根。 然此三者,皆须修身中和界,性反俗所行,断絶荣色,与道合行。 如此之戒,其义有五:一者不得淫洗、志念在耶,劳神损精,魂魄不守,正炁离去,耶来合前。 二者不得情性嗔怒,心踊发愤,口泄扬声,呪诅骂詈,振动天地;神不佑人,身中真官上诉,三天注名罪目,万不得仙。 三者不得贪想毒念,嫉妒于人,天神纪笔,地官奏言,注名黑簿,考至杀身,最不可犯,害及子孙。 四者不得饮酒迷乱,荒浊秽身,变易常性,不崇戒文,不畏官法,不敬父君,不识骨血,为欲媪牵,魂魄悲号,秽注五神,骂詈恣口,反逆不顺。 天遗其殃,身受祸患。 五者不得贪利钱财,财为粪壤,而赞刀行。 世末多伪,人情凶弊,或于便宜,动谋贼害。 财是身雠,何用财为? 有而不积,当种福地。 空堂清室,名为仙家。 有此五者,不可一犯。 喻如履冰之险、蹈空之危,罪定考至,而不觉知。 贤者坐起卧息,深用自戒,身无反动,福报明矣。 若有不信之人毁疑经法,不从五行者,现世殃至。 吾今所言所说,真实不虚。 传授之始,必得其人。 道陵拜首,唯诺奉行。 道言:吾观方将诸来世人、道士男女、至学之士、天下人民辈,奉道专者,万无一人。 何故言之? 下世雕薄,时俗吏民竞相华尚,贪荣富贵,仁义不行,权诈为智,父子相欺,君臣相殆;传相嘱托,货赂买官;黜忠贞,任佞耶,信奸臣,结党阿;富贵相追,贫贱捐弃,服饰车马,浮华藻丽,以为斐祭,填路而行。 薄居势位,视人若无;薄有钱财,贫富异路;君子小人,各随所宜;欣同世间,岂念真道? 此辈思恋,皆是愚人,虽先休休,不足可愿。 所以然者,愚人浅薄,身适荣显,便骄奢盈溢,施行过度,恣心快意,不顺法节。 道之清虚,不受此辈。 神明既远,耶鬼侵之。 或有协伪背真,祷鬼求神。 天网恢恢,其罚未至耳。 喻如吹熟下火,以灭甑中余气,未尽之势,安能得久? 恶人虽未遇罪,辟如余气耳。 道陵,夫人之所愿,以生年为贵;人之所恶;以死终为贱。 岂不然乎。 天地平正,以生赏善,以死罚恶。 此吉凶祸福从窈冥中来,祸灾非富贵者所求请而可避,非贫贱者所不欲而可去。 修善福应,为恶祸来。 国王虽有无极之宝,临命惜死,倾城量金,求生乞活,岂复可得? 贤者贫贱,不须强求富贵,劳费精思,废人所存,傲慢乱志,使人失道,又复不寿。 而愚人见富贵者,心欲如之,徒劳心愿,得亦不弘。 得既不弘,未若无为。 若欲所求所愿,当求修身,当愿大乘,无大无小,和同心意,奉受无上大经,斋堂床座以安天书,扫除尘秽,清浄俨然,烧香燃灯,芳照寝席,长斋苦思,存灵念真,道为之降,计日如愿,七祖受福,生死成仙。 兆但勤行. ,道不负人。 若有所求所愿,不用金帛货赂,不用人事意气,不用酒食祭祷,不用巧言方便,直心归道,无为自成,皆如本心之所愿想。 若须作福田之缘者,可随意诡信,香油之直,斋中之施,以立功业,随力所堪,亦不用多。 如此明报,不可限竿。 若诸习俗人背道祷耶,则万无一福,祸树塞门矣。 然作此功德,行诸所愿,虽有弥天之报,犹复不及受持此经,供养修礼,坐起念之,功德复大数亿万倍。 何以故? 此经是十方天真得仙道者之所履行,得成道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发自然道意,受持此经者,无愿不会,无福不合。 然复人有修短,心有利钝。 贤明之者,钻坚精进,犹恐不及,愚闇之者败毁背去,犹恐不远,如此不同,可复如何? 道陵,汝当以此经传度后学合真之人。 若有可上可下者,亦当开悟,令入法门。 尒时道陵受法,是诸大圣神天道士、妙行真人、十方夭尊,遣使赞叹道陵,合有七千亿众同在道前。 道陵众中严顿法服,拱手而立道前,请问因缘灾殍之由。 道陵曰;伏见奉道奉法一切人民,或遇灾害,暴病卒死,非横口舌,以致不利,所作不成,所求不得。 不审此等何所触犯,为是宿缘,为是身犯? 愿垂开张,以明未悟。 道君答曰:此辈皆由人恶,亦是宿世。 何以故? 世人奉道不勤,虽知道尊而欲奉之,其情性施行,与俗不别,耶伪不除,欲以耶伪干于正真,终不可得。 耶与正真,如盗贼恶人之见监伺,既奉大道,又复祷耶,二心犹预,遂与之耶。 诸如此辈,虽系名奉道,冀道当佑,道不受也。 染附耶精,而谓属道,遇灾遭病,逢祸值难,望道拥护,而道不救,耶精恶鬼率所侵害,道不为摄,身致死亡,家得破灭。 而其俗人,殊不自悟,方更背戾,言道无神,虽不口说,心内怨望。 此辈何不事变易心肠,选濡日日,冀免灾厄,万不遗一。 执性康戾,心肠不改,命没之后,三徒五苦,悔复何及? 痛哉愚俗,崇耶轻真,胡不洗心,于此自新。 贤者正修,恭奉经法。 大道至尊,高而无上,周圆无外,苞裹无极,制御众神,生育万物,M飞蠕动、含气之类,皆是道成。 道之威神,何所不集,何所不散,何所不消,何所不成,何所不伏? 把天枢机,驱使万神,先乎无先,穷于无穷。 人处其间,年命奄忽,如眼开闭,悉从道成,悉从道生。 愍念人物,如母伤子。 故岀法度人,令修道行,功上者神仙,功中者天仙,功下者寿延。 巍巍之报,而人不知,相与沉沦,不改俗伪。 吾为之流泪,而说颂曰:宿世缘植恶,生积不洁香,染耶而奉道,招致不吉良。 真气不为力,耶恶反成殃。 三灾一时至,破家而身亡。 七祖沦三官,魂魄相携将。 刀山令足践,剑树令手伤。 上下五苦庭,流血成脓疮。 万劫不蒙原,辗转五道场。 若有利法子,天官降相迎。 道言:天下男女违背真正,不从教戒,但贪爱欲、富贵荣禄、色利财宝,饮酒食肉,恣心快意,骄奢盈溢,岂当念道? 人当念道,道亦念人。 人之若鱼,道之若水,鱼得水而生,失水而死。 道界不居人身,人身则空;人身既空,何得久生? 要在精进,存念至真。 告诸贤者,欲得保命度身,得道成真者,当宗受《无上灵宝升玄内教真一经》,皆当洗心,除去先日所犯罪过,革修后善,以顺经法。 能如是者,即合无上正真道意。 凡为道者,除过立功,思罪补愆。 若未见经法之前,或手煞人者,当救垂应死者一人以赎之,于罪既除,又得活人之功。 若曾行劫盗,得他财物者,今受法后,当心与口誓,以私财贿,施散贫乏,建立功德,于责既解,又得施惠之报。 若以口言谗谤胜己,谐煞贤善,枉说无罪者,进达贤人以当之,于负既了,又得进贤之对。 转祸为福,此真要言。 尒乃道行既立,言令必珍。 见人有失,传相劝戒,宣传经法,普度天人。 令诸男女得法利,如此功报,甚为无量。 勿谓道之无形,以为傲慢,但当壮事修勤,晨夜清静。 若见人民疾病,当相救度,不得以智欺愚,乘威诈假,倚托鬼神,恐吓天民,取他财物;裁有小知,称名自大,轻忽愚贱,更相毁。 不得背向调论,指摘贤者。 不得私情贪狠,敬贵耻贱,乐富弃贫,诈望意气,爱憎二心。 不欲随情请福,以为慧施。 道终不从,鬼不为使,毁败正法,身反受咎。 当同志相求,同法相好。 若男女不解书疏者,但受经法,专心好道,所谓不明者,听诵经戒,会于斋堂,谛受勿忘。 亦可堂上烧香,清浄在坐,男女有别,俨然正体,安神精心,明听法音。 勿妄华言,倾耶不端,游心他念,懒惰睡眠,两两相对,闹语喃喃,劳形自役,唐苦无获。 若能如法精肃,则受福无量,侍经仙官,自来护人,终已无灾,得道升天。 太上道君仍说颂曰:宗虚尊大乘,色欲俱然絶。 要从精进起,耶魔无由列。 转祸修德行,宿负自然灭。 功积随日新,超然与俗别。 言令必珍用,大勋由此结。 世有愚恶人,称名设鬼教。 私情诈公行,万言无一効。 任心行魔事,自尒招大考。 不知所由犯,欻以致残暴。 魂囚酆都庭,痛毒于斯到,必有乐法者,信心寄因缘。 虽不晓文字,心识意在敦。 虚心撤耶念,听诵数千言。 专心致得道,遂成无上真。 但能受持想,功德自弥天。 一切善男女,注心听吾经。 勿复相对论,好为无至情。 一则乱至教,二则劳身形。 劳形唐自苦,受报不聪明。 好当自恭肃,勿复轻神灵。 见有精进者,升仙补天官。 高蹈陵梵外,学致甚不难。 何为守浊美,不希腾形神。 金阙不乐游,相与隶北门。 吾见五苦徒,悲叫刀剑巅。 面目无人姿,乞食饿鬼间。 天罚备当加,受考弥劫年。 盖由不积善,谤毁害真贤。 对报在须臾,愚人谓不然。 苟作不自革,独自落夭残。 未若修弘道,众真与尒群。 道君说偈毕,告道陵曰:吾昔无鞅数尘沙劫无穷无极时,以修此章,歌颂其句,修行礼玩,致得今报。 其趣幽微,玄中之玄。 今以告子,谛尊之焉,忽以告示不信之人。 若有疑毁者,考及一门。 道君告道陵曰:万物之中,人最为贵。 而人处在天地之间,皆知生之日,不知死之日。 善恶之人,富贵贫贱,各愿寿老,谁欲其夭? 夫死者人所不乐,而见一切岂能免乎? 唯有不生,乃无此难。 然此之辈复有因缘,修善得善,其鬼亦善;作恶得恶,其鬼亦恶。 是故半在吾道堂,半在魔地狱。 喻如呼声,莫不有应。 人生受命,制在虚无。 虚无不言,故置圣人。 圣人隐形,遗住经戒。 夫唯经戒,即名为道。 劝人作善,教令修生,一以除过,二致不死;何但不死,乃成真仙。 如此之福,本非富贵财贿求请能得,本非酒肉祷鬼之所能致;其唯道士贤者奉敬经戒、勤念所致。 先苦后报,其应甚明。 于是道君乃说颂曰:人生最为贵,而不乐法熙,生死随任往,莫知何所之。 冥冥永无知,临报乃悟期。 恶者入三掠,善者获大慈。 若有合真相,听经念善思。 勿复作聋盲,闻法而杨痴。 吾愍诸天人,故留无上辞。 作人之大法,为世之良医。 财贿当法用,勿以祷耶祠。 万万无一报,妖煞殃日滋。 何不勤上道,见法生心媒。 恶者恶之恶,未若立善基。 苦行得甘报,自然登玄台。 道言:夫色欲败事,实不可行,而世间贤愚贵贱皆亦同愿。 惟有道士乃能执志坚持教戒,以自检缚行止举动,心不倾耶,在于爱欲之间,初不一违。 若见色利荣华粲彩,以戒奄目;若闻好恶之言、五音之属,以戒塞耳;若有杂珍之馔、甘香之美,以戒杜口;若愿想财货、七宝奇珍,放情极欲,以戒挫心;若忆奸淫、贪趣恶事,以戒折足。 能行此五事者,七祖生天,衣饭自然,身得神仙,白日登晨。 如其尸解,转轮成真,贤者精诚,奉持之也。 若男若女不能承用,不肯受持,无可如何,吾宁与人万金,不书此言。 道陵,子当择人而授,勿泄真文。 太上道君仍说颂曰:欲欲是何物? 悉从身中生。 目覩荣丽色,耳洞五音声,口甘杂珍味,心想财自荣。 意贪淫奸事,手足为之行。 五恶既不住,考对在兆形,永与生道隔,幽魂没鬼囹。 罪毕生在所,有人而无情。 奉戒不行恶,奄塞五心门。 目不视绮容,耳不采声烦,口不飨美甘,心不爱奇珍,意无淫向想,手足不为申. 五恶寂住停,考对焉从宣? 永与真道合,不复零鬼官。 功积从戒起,白日登玉晨。 目以色为仇,初不欲一见;耳以音为雠,初不愿欲闻;口以味为苦,初不以自熏;心以宝为咎,初不为想慈;意以奸为贼,初不欲同贯;足以夷为蛆,初不乐步端。 五者同一路,初不倾耶看。 若能如是者,所谓妙中难C难中既能通,滓滞无由安。 身清神则宁,皇一守丹田。 行备由内起,致得升冲天。 道言:奉法修道当勤,修身当坚,精进当久,持戒当固,专念当执,谛想莫不存道,去耶去或,去妖去伪,去淫去欲,除弃众非,以为真是。 先劳后报,度身升仙,当期当来,勿规目前。 夫恶无交祸,善无近福。 子善思惟,壮事勤身,効力奉受经法。 此经高妙,综统三洞,无上至真第一玄章。 受持之者,人中无上。 自无玄名,万无一见。 有心之者,当如饥渴欲得饮食,如寒得冬衣,如温得春服,当如贫人得宝,贱人得官。 如作极须消息,疲劳欲睡寐,如愿想欲有所得。 得此经法,当作此念,勤苦如法,福报无量。 此经度人无数,修道诵之,得成真人;畏怖诵之,魔不犯身;疾病诵之,立起死魂;忧恼诵之,自然喜欢;县官诵之,不停狱门;为亡人诵之,休息宁闲;贫穷诵之,保宜七珍;命厄诵之,普皆寿延;愚闇诵之,心聪圣贤;一人诵之,福周九祖,度人无量,润流十天,无上无下,无大无小,无边无际,皆蒙慈恩。 子等秘之,慎勿妄宣。 泄慢经文,授非其人,则考有风刀,身没鬼官。 兆宜慎之,吾不虚言。 道陵稽首礼谢而去。 太上灵宝升玄经卷第七竟1本卷有敦煌抄本两件。 津艺176号抄本首尾完全,今用作底本。 另有P・3341抄本,用作参校本。 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显真戒品第八1(S・6310号抄本2)无上三天法师太极真人徐来勒与诸天大圣金光童子诸大仙等七千◇◇◇◇◇◇蓬莱宝林之下稽首道前咨◇◇◇◇◇◇上道君坐◇◇◇◇◇◇◇◇◇◇◇◇◇玉◇◇◇◇◇◇◇◇◇◇◇◇◇◇◇◇(以下缺)(P・2474号抄本3,前缺)〔太极真人前进作礼,请问道根:不审大道以何为身,生出何许,名之为道?〕〔道言:子之所问,真为深要,当为子等次次解说。 夫大道玄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乾坤,号〕曰无上、玄老、〔太上三炁。 三炁,玄元〕始也,无上正真道也。 〔神奇微〕远,不可得名。 若论其大,则苞含天地,弥〔罗无〕外,布神化炁,表乎八极,高天卑地,无大〔不大〕;若论其小,入于细微,豪芒之纤,不足〔为比。 其〕玄之妙,无小不小,而成生万物,制御诸天,〔统〕4摄三万六千种道。 大无不覆,小无不入,清虚无为,淡然无上。 是诸十方得道大圣、觉真如来、妙行真人、无极神王,莫不礼侍而成其真。 是众圣之父,万物之母,不以形声留住经戒。 此非富者能诱,贵者能屈,不以贫而不往,不以贱而不哀。 其唯专心,无秽无恶,自然自降,不致而来。 盖是修善,行合道心。 然世多顽愚,浮好荣华,游身于恣欲之路,躁兢于群俗之间,贪一朝之乐,未知万代之苦,酒肉快腹,奸色充目。 万无一人勲身苦行,奉道受法。 但当精诚,大建功德,谦让卑逊,退身度人,仁义柔弱,行诸善念,清寂无为,永混真性。 初虽辛苦,后福难胜,计功受报,不与俗同。 吾见世人止贪须臾之利,命没之后,身为粪土,魂神幽沉,拷罚地狱。 无男无女,不免5此难。 唯有道士行道之人,得登天堂。 论其二徒,道俗之校,甚为远矣。 何以故? 道行之人在世之时,名系皇天仙字,刻书金札,德满功立,白日登晨。 俗人多浊,行乎不淳,生无道位,死属地官,转轮6五道,往而复还。 如此之报,岂不远乎? 夫人生身,各有眼目鼻口心意,而行各异。 唯有愚者,目专利色,耳贪音声,意想不端,心念不清,手为之〔用,足为之〕7行,恶随时积,罪结天灵。 夫唯贤者独自不然,与彼俗人事事有反,目不多瞻,见好不惊,耳不信谗,不听乱声,鼻不嗅香、芬芳之腥,口不尝甘,茹犯众生,心不想欲,财色华荣,手不奸用,足不恶行。 此是道士之行者也。 道士亦是人耳,亦知财色荣华所欲为快,所以不行,知报恶故。 是以当持大诫,奉修上法,受吾此经,依法施用。 能如是者,不犯众恶,恶亦不能妄犯其人。 〔何以故〕8? 此人与道通心腹故。 喻如世间有罪之人,见有忠臣在事之官,心腹畏之9,如此不敢犯。 故为道之人善积行者,与道相应,致福无极。 俗人所行,知恶不革,得殃无尽。 何以故? 与道反故。 奉道清正,守真不移,惟当勤身积善为先,亦无山涧之难、水火之艰,何不壮事修行之乎? 来勒,吾之因缘本起及吾苦修10,与其法悉然。 今日所说,最真最实。 子等谛听,慎勿有忘。 太上道君仍偈颂曰:无为任虚寂,强名字大道。 三杰为无先,妙名号玄老。 说法度天人,口吐真中宝。 运化无穷极,弥劫不华皓。 留住大乘经,归虚难思考。 俗人舍俗行,真迹从虚生。 虚心无滞想,滓秽悉荡倾。 五心不生耶,永离于色声。 反善功无量,去恶德行清。 勿执元逆志,沉落甚冥冥。 不贪则不辱,不悭则玄通,不色则神清,不声则真洞,不为则自得,不视固明童,不食慈众生,不甘则藏空,不贵无骄洗,不富是仙堂,不说无口非,不逆无耶钟,不偏则荡荡,不淳信无长。 勿贪一朝乐,万劫有苦辛;勿计一日功,将来无善缘;勿复怀强梁,谦己以卑人。 精诚自然积,稍弘大如天。 迎子升玄都,信哉非虚言。 道说偈毕,告诸真人曰:此经微妙,度人无量。 十方大圣,得成佛道,莫不履行而得成真。 各开尒心,敬听受诵,礼歌生文11,勿怀豪芒,疑或太山。 是时众真各起三礼焉。 道言:吾以五气12,周流八极,或号元始,或号老君,或号太上,或号如来,或为世师,或为玄宗。 出幽入冥,待应13无方,运造天地,成生诸神,立起五行、日月三晨,剖判阴阳,分别冬春,结定州国,团土作人,法象天地,置立君臣。 随人所好,为作法身,西胡难悟14,形象为真。 开国受化,灭度自新,荡彻匈垢,断俗因缘,为之制经三万15余言,虽撰微辞,多说方便。 修者成道,得为佛身,同归之趣,非为异缘,无上正真,吾之寄言,终不离道,以明本根。 愚者不体,相与嫉贤,吾愍口过,故陈其源。 道之布气,在于南秦,无形无象,留住经文,不自巧饰,诫唯修身。 既能修身,其身得真;既得真相,自然登晨。 此法〔玄妙〕16,玄之又玄。 愚者失趣,或谓非神,相与竞笑,攻本伐根,何异子孙,骂于祖先。 于是太上大道君仍偈颂17曰:吾我自然气,布满周西胡。 为之立佛法,垂象法玄虚。 吐经施禁诫,辞参三洞书。 方便说权教,得道在灭度。 法轮同一归,断絶俗中污,致得成佛者,归升于玄路。 难有愚痴辈,识佛不存吾,相与论胜负,计校于精矗。 未知真妙理,同入于虚无。 众不得真性,谓近乃远舒。 既无一言中,结罪注野都。 道说偈已,告诸天真:此经章句与吾同生,分别真性,理无不究。 吾今所说《无上真经升玄内教》者,吾当遣正一真人张道陵作三品度人,选择上士七十二万人,复采中士七十二万人,复引下士七十二万人,各令其人度人万万九千,即住经文,保度男女,使诸来生得有桥津,此法当行。 壬辰之后,自非有相,不值其世也。 当此之时,干光落耀,水当形金,震当煞干,艮当煞震,五行易位。 吾此经行世,善恶自分,断察功效,诛罚纷纭,检行可否,条牒善真。 三官追促,分散远寻,逢吾考者,身为土尘。 子不修善,亦当相闻,唯修中直,寻道求真。 改恶从善,得为真人。 积福福报,作祸祸臻。 礼士道人,可见圣君。 节慎爱欲,改更其身。 愿得生道,勿复伤贫。 经法平普,度人皆均。 不淫不贪,天道自护。 若不供悭,天魔乘非。 故气所得,夭盛令衰。 身失三魂,七魄翔飞,闭系幽牢,考鬼所推。 未若作善,念道敬师。 天地改易,恃道求生。 持心坚固,魔不犯身。 惟行至诚,天地自明。 神灵所佑,自致延年,升腾太虚,身与天连,如似神龙,在于玄渊。 其神最贵,其德最尊,受任金阙,无上真仙,随时变化,日月周旋。 善男善女,寻吾妙言,宗奉得道,修行成真。 若有不宗不奉,一付三官。 天下恶逆。 于是当分,天下男女,不得不勲。 恶人曹,吾欲恣汝不问,不啧其愆,从今以去,改更汝心。 本欲以水火驱除汝曹,今复且止,要令魔官以五兵疾病消尽恶人。 汝自为之,吾誓不摄也。 善人宜行精进,不得为非,一日背道,万劫不生,虽不便死,罪对分明。 太上道君仍偈诵曰:告尒恶人曹,走可向善庭。 若不趣斯利,北帝踊魔兵。 结罪于六天,三官预记名。 令与三灾合,奄忽失身形。 魂摘五苦宅,冻饿无鬼情。 欲死不可得,须生不复生。 罪毕随气化,所落非人情。 六畜为胞胎,恶行由是明。 口不旋机语,四足为之行。 何如不为恶,受报香且清。 不遭三涂苦,不入于鬼囹。 吾见如此辈,以念痛心诚。 故开玄玄门,宗奉于是荣。 道言:人生受算长短、精粗明闇、贵贱贤愚,皆以三命吉凶,定人生死之根。 人能积善,行功立德,救度帝王国主、天下民人供养无上灵宝升玄内教、外教五篇、上清、洞神三宝妙经,济拔众生,一切不惓,为玄司所举,功成德备,感彻太空。 吾当勅司命,告北辰台酆都三官、九官,除其死録,迁其七祖上升天堂,衣食自然。 行之不止,度名东华紫微仙官,书名琼札玉历之中,真人之次,因缘入定,便得飞腾。 不能检身立善,疑或生矗,不信经教,皆毁神真,决骇纵心,煞罚非度,骂詈天地,攻击真人,轻慢孤寡,跄踏老病,借贷不还,为玄司众鬼所奏,闻彻太空。 吾当下司命,即符酆都,灭其定算,入修短之次,行之不改18,断种灭嗣,蒸尝絶矣,长处饿鬼之涂。 罪福可畏,如影随形,如向应声。 虽当赖其先身之功,功过相补,终归至尽,尽则祸至。 福德亦然。 子之得福,非吾之恩;子之得罪,非吾无慈。 善德恶祸,良由子身。 玄司言善,吾不能不用,不能不赏;玄司言恶,吾不得不信,不得不罚。 六部司官检校所得,非可如何。 若言吾不大慈者,吾是大慈。 为大慈故,留心经文,示子禁诫,为作因缘,广开桥梁,施立福田,欲令子等不落恶道。 而不悟者可复如何? 世人情浅,不见至诚,不体深趣,遇其先福未尽,为恶无他,便谓天地果无善恶。 今当取目前肥美为效,死何所知,闭目之后,知在何处? 世俗痴人,多作此念,不知其魂神已被幽执,七祖父母以被掠拷,徒摘囚役,毒炭于地狱之下,流曳于五苦之庭。 以目不见,谓言不尒;以耳不闻,必言不信,而言无神。 不知将军未下,三官女郎血食疾速,行尸之徒以此为诫。 真神譬如兰中之畜,笼中之鸡,饴之者将欲其肥,乐之者将欲其肉,不知汤漠汶沸,刑俎期近;而鸡之与畜,各适其美,不以为苦。 世俗愚人,亦复如是。 太上道君为之诵偈曰:如是善恶报,果有非虚言。 玄司察众生,祸福令为宣。 功满书玉札,记名次仙真。 不生殆惓想,白日令登晨。 若有五逆者,奏名告三官。 司命检録籍,计罪致形残。 七祖充考掠,万劫不蒙原。 非吾不大慈,善恶自有缘。 子等若不信,明会乃知闻。 道言:善男子、善女子等善思,吾当为子委曲开张。 子等身在世间,不知名字、年限、功德、可恶、生死之根,悉记三天司命之府,功过延算,莫不由之。 功德应当加福者,则由三天司命、五岳羣灵、北台大魔王连名保举,然后定算生死之根,岂是六天下土三官血食卑神小鬼,立能有所损益也。 唐费钱财,饮食百精,煞生求生,得一煞报,七祖弥沦三涂五苦之中,流殃子孙,断其来代。 此皆灼然之证,非虚言也。 子等欲勉诸恶、得诸善者,当宗受三宝内外经诫,修斋建德,拔赎罪根,则名书金札,刻简自然。 子等谛思,勿妄吾言。 道言:罪福报有迟速者,良由因缘。 今当次次分别解说,令诸男女得有所了。 世有一人,自少为恶而安隐者,复有一人,自少为善而辘轲者。 是以愚人不得其旨,便谓作恶得福,作善得祸,使诸善者便欲生疑。 常见此辈不识冥旨,为之寒心。 今当辩畅,善思之焉。 夫少小作恶、未即辘轲者,皆由先身有功,三天司命计功补过,先功未尽,故考吏未得执之,故致安隐。 先功既尽,恶行不改,三天除生録,移名北帝,记在阳九除次。 阳九交近,除次不远,故不屡加其考,是以暂假安隐。 凡人受刑,生死因缘,皆有限数。 生死之根不应在除次者,则其人自然开悟,虽未远宿命,要知恶之恶报,善之善报。 忽便去恶为善,踊猛精进,司察之官不敢闭人善功,乃为宅舍里域正气所举、玄司所奏,事经北帝,北帝以其先恶罪大,三天除其生録,今忽改善,敢不亏别,告下里域正气,令考其先违,故令辘轲卒至,欲使其人首悔,以功过相补,死相既尽,延令成就。 若能悟此玄旨,寻其由来之恶,簿状首写,伏誓三官,不敢复犯。 如此不退,北帝补其善功,言上三天,三天计其先恶,以今善功相补,罪竭功余,则注复生録,告下玄司,依明科检察。 若触事如诫,慈心一切,然后罪福得分,因缘入定,不复加考,除次阳九。 吾常有命符下五岳真灵,大灾洪水,遣龙驾迎取子身,安居福地,衣食自然,观世成败。 当尒之时,岂不乐哉。 又世人为善未久,三天书其生録过,其先身祸报,未蒙福庆,一旦便背善向恶,司命言名北帝,奏上三天,三天下司命谢其先善功,补其先善,以补今恶。 善功未竭,考终不至,故未便辘轲。 世人便谓为善无益,为苦无苦,逾更作恶。 功尽罪满,三天除其生録,度名北帝酆都之府,记其罪名,即遣报罚神兵,持金扩铁杖,随犯拷楚。 复不改悔,背道向耶,祈祷百神,罪定身灭,魂神幽执,考属三官地狱,三掠之考,上刀山剑树,食火瞰炭,五苦屠裂,不可忍视。 三掠既毕,方入三恶非人之道,转轮畜身、牛马猪羊,以力偿债,以肉谢负。 一入恶缘,弥沦万劫。 吾见此辈,愍之在心,不欲使子想与如此,故说此诫,以示方来,明各慎之,明各慎之。 道言:凡受《灵宝内教无上经》者,皆当精斋七日,沐浴五香,存真念仙玄名,苦告稽首师门,乃可授矣。 授经曰师君,受经曰弟子。 自非赤心坦幽、长苦灵囿、时伏师门,顿首德宇者,而《升玄真经》终不告授。 兆身无奇气特钟,自然合神,神光内照,羽晖映玄,太素生五藏,七云入泥疽,骨有五帝之玉晖,面有流金之浩众。 如此皆天仙之相也。 自无此天相,亦终不与此经师相遭矣。 为此弟子者,当苦心经诫,尊奉师君,馔膳同味,甘苦分均,始终镜于神明,峻W同于涂辛。 吾当眄子以恒坦之固,当挥五以必成之轮。 子等坚心,明各慎之。 灵宝升玄经卷第八竟1本卷有敦煌抄本七件。 今以S. 6310、P・2474号抄本为底本。 以P・2326、S・3722为参校本。 两件底本之间仍有缺文。 2此抄本卷首有标题,末尾缺损。 按《道典论》卷二引《升玄经》云:仙公又向太极真人长跪言:归诚先生,愿降法泽,滋润枯槁,使将来道士得修至真,弃邪法术。 当系本卷缺损文字。 3此抄本卷首缺损,卷尾完好。 其卷首缺文,据R2456《大道通玄要》抄本及《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卷一之引文拟补。 不复出注。 4以下各行末缺文,据P・2326、S・3722抄本补。 5不免:原作不勉,据R2326改。 6转轮:原作转转,据R2326改。 7用足为之:四字原漏,据R2326补。 8何以故:三字原漏抄,据P・2326补。 9在事之官心腹畏之:P. 2326作在事之要,以故心腹畏之。 10及吾苦修:P. 2326作及苦行修学。 11礼歌生文:P・2326作咏歌真文,近是。 12五气:R2326作三燕。 13待应:R2326作时应,近是。 14为作法身西胡难悟:原作:为作法轮边故难悟,文义不通。 据P・2326改。 15三万:P・2326作八万。 16玄妙:原漏此二字,据R2326补。 17颂:原作诵,据R2326改。 18不改:原作不政,据《道典论》卷二引文改太上灵宝升玄内教无极九诫妙经卷第九1道言:泰清道本无量法门真一五炁太一九诫2,成具满足灭度大诫也3。 太上于是昆仑治中,进登天首大治七宝道德观上,召4陵而告之曰:吾道岀于无先,太初之前,无所从生,靡所不生,靡所不成。 吾昔于此观上启受妙法,吾以听明智慧摄意奉行,既能洁身为道,便得微妙玄通,求道上仙,致有逐迹之名。 当于仙求神,于神求道,于道求灭度,便得虚无之要,空无寂静,为道宗也。 夫欲慕道,求修大乘之法,当解空无要要5,修行慎诫。 临于大度,当常战战,如履冰剑,把火毒也。 恒惧害身,谦谦曲躬,卑乱下物,谨勅濡软,调和心性,理护羸劣。 忠言善谏,宽心大意,苞容不肖,忠孝奉上,慈仁接下,连伏恣态,坚自谏,非道不动,无自专擅,笃于一切,厚施四海,爱惠众生,信施朋友,尊师敬道,忘珍未宝,弃财遣欲,不为所动。 知有应无,唯无为寿。 慰心苦行,无亏孝敬。 昼则勲受,夜则心诵,奉行无失,不亏分数。 思神念道,畏法慎诫。 生门之中,生道有一,死道有九;九一之法,求生之本。 吾昔命老子于域外天竺维卫,教化胡人,居象修法。 以五诫十善,童蒙始涉;十诫廿诫,捐弃骨血;舍家为道者,加于五二百五十诫,威仪有三千之法。 积累功德,亡身没命,魂神受福,累劫蒙佑。 此教虽权,获福亦大。 但求之左僻,得之难也。 道有大法,得之甚易,是谓三一。 三一之道,自有重法,奉而行之,道立可得。 但当奉受其诫,勲行其事,吾当遣卫诫将军、吏兵廿四大神以相卫护,断絶恶道,度著善地,动遇吉祥,不遭凶横、早絶死路,速致仙真。 晓空无决,明虚无意,必获上道,如我今也。 第一诫曰:身不得贪浊狼戾,娇奢放逸,蒙冒身祸,诞纵自恣,甘恶为非,琦丽华饰,所便细滑,濡软自适,无有厌足。 不知动入罪目,不能自觉身之罪大,不可称计。 不得身犯,不得教令于人。 摄意持诫,终身奉行。 是吾太上太一第一诫也。 第二诫曰:心不得兴恶想恶念,不得形想评想,贪欲务得,蒙冒财利,贪毒阴贼,谋6议非法,耶淫偏僻,意不平等,嫉妬恚痴,,自是鬲戾,浊欲饕味,无有厌足。 不知动入罪网,不能自觉心过之罪,大无有极。 不自心兴,不得教令于人,摄意持诫,终身奉行。 是吾太上太一第二诫也。 第三诫曰:口不得妄言善恶,呪咀骂詈,欺诳妄语,幻惑两舌,斗讼告诉,持人长短,自作是非,生灾造害,兴生无端。 鬻衔道法,歌诵嗟咏,吟啸叹息,贪美嗜味,无有厌足。 不知动入罪网,不能自觉口过之罪,大无有极。 不得口犯,不得教令于人,摄意持诫,终身奉行。 是吾太上太一第三诫也。 第四诫曰:手不得煞害众生,蛟行蠕动、含血之属,皆不得煞。 劫略强取,夺盗偷窃,取非其物,拾遗取施,执持兵器,兴用非法。 不知动入罪网,不能自觉手过之罪,罪之莫大。 不自手施,不得教令于人,摄意持戒,终身奉行。 是吾太上太一第四诫也7。 第五诫曰:目不得视非道、非法非义、荣华容饰,淫视女色,照曜盈目,贪欲洋溢,琦丽珍宝,淫邪妖孽、不正之色。 目为心候,主收百凶,来致祸毒,罪迭臻集,一皆目致。 心目口手,致殃祸主,动为祸端,收罪之首。 心目口手,致罪之府,不可不连,不可不伏,不可不慎,不可恣之。 不知动入罪网,不能自觉目过之罪,罪之莫大。 当宣目诫,劝化一切,一能诫目,心想自灭。 想灭意空,空意无著,无著入无,便得道慧。 摄意持诫,奉行勿废。 是吾太上太8一第五诫也。 第六诫曰:耳不得听八音五乐、淫声妖孽,辞正亡国,妖伪之乐,无有厌足。 不知动入罪网,不能自觉耳过之罪,罪亦复大。 不自耳犯,不得教令于人,摄意持诫,终身奉行。 是吾太上太一第六诫也。 第七诫曰:鼻不得贪香恶臭,妄察善恶。 不知动入罪网,不能自觉鼻过之罪,罪亦为次。 不自鼻犯,不得教令于人,摄意持诫,终身奉行。 是吾太上太一第七诫也。 第八诫曰:足不得妄蹈非义,不践非法,不涉恶履非、妖淫境界。 不知动入罪网,不能自觉足过之罪,罪亦为次。 不自足犯,不得教令于人,摄意持诫,终身奉行。 是吾太上太上太一第八诫也。 第九诫曰:身不得放情任意,强兴神器,功非其敌,精散神消,三柔亡逸。 放情纵恣,无有厌足,不知动入罪网,倾宗灭族。 不能自觉,如斯之雅,罪之莫大。 不自身犯,不得教令于人,摄意持诫,终身奉行。 是吾太上太上太一第九诫也。 远身行,离口过,除恶念,拔逮根。 絶声色,检爱欲,放玩习,洗垢秽。 宽斗局,开迫连,广心性,缓促促。 勿的莫,省诸劳,却诸辱,无疑想。 连动作,伏吸吸,厌诸端,断诸际。 灭诸迹,宽诸见,闇诸智,遏诸蔽。 原诸厌,止诸病,扫诸患,愈诸疹,去诸计,罢诸求,伐9诸株,斩诸种。 刈贪曹,尽沉吟,散结束,脱烦恼。 制意移,无诸可,无不可,为无为。 无诸我,无不我,无彼我,无空想,无昏惑,无淫想。 勤可行,不疑空,平好丑,不耶还。 常住无,絶心想,习胜意,善防言。 不乱转,不吾念,不彼念,不悠想。 无常准,不常的,无遗顾,不追怀。 无猷预,忍不可忍。 知无是道,絶无想。 常住无,为无为,行无行,作无作,想无想,兴无兴。 无际心,无际行,无际作,无际想,无际住。 察诸性,了无根,知无根不可满,以不可满而自葱,常无想以过上。 观一切皆虚空,心无欲而常仁。 不以有静无,已知一能际一,不于一而起想,知因一入无际。 知因灭度入虚无,知因虚无为灭尽,知因灭尽成为道,知因成道为最大。 知安为安,知安为乐,知乐不复忧,知无忧为泰。 捐附著,荡意态,休是非,不嫌贰。 弃众累,度诸盖,割诸连,克因缘。 慎心转,事无事。 无亲疏,等善恶。 寂无想,不我想。 无常住,一生于无。 上无上,住无住。 无际与,缕观法为同无。 知有清净本无,知因无际入灭度,知因最大为了无,知泰无为极。 泰清道本无量法门太一九诫,成满具足灭度一百廿九大诫,诸为道者当奉持此诫,广度无极。 法禁微妙,检摄意态,伏心就浄,殃垢消灭。 行智慧之便,拔生死之难,絶一切之想,就灭度之地。 深观所起,察其所灭,视其所病,疗以慧药。 既总其要,令身不犯诫,不入虚俗。 处众爱之中,心在道诫之藏;处忧患之舍,心在善救之堂;住闇冥之室,心在断灭之户;倚不固之屋,心在方便之护;生她虺之地,心念舍远之径;居虎豹之薮,心在福德之观;乘坏般之险,心图自济之路;近盛火之林,心唯灌灭之安;立在荆苏之园,心在鎌揭之阵。 是我持诫者,行智慧之便,拔生死之难,絶一切之想,就灭度之地者也。 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第九竟1本卷有五件抄本。 其中K2750+2430两件首尾连接,缀合后可得全卷,今用作底本。 另有S. 4561+BD二244、R9523号残抄本,用作参校本。 2太一九诫:原作太-九宫,据文义改。 3按此句后疑有漏抄文字。 4召:原作口,据R3652失题道经抄本引文改。 5要要:疑当作要决,或作之要。 6谋字原缺,据S. 4561补。 7以上据P・2750抄本,以下接P・2430抄本。 8太字原缺,据S. 4561补。 9伐字原作代,据S. 4561改。 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卷第十(S・6241号抄本1,前缺)日(所谓),亦无所闻;今日所视,亦无所视;今日所见,亦无所见;今日所说,亦无所说;今日所戒,亦无所戒;今日之相,亦无所相;今日之法,亦无所法。 乃以无法为法,无相为相,无戒为戒,无说为说,无见为见,无视为视,无闻为闻,无听为听,故能善听,故能善说。 善说之者,无所可说,无所不说。 善听之者,无所可听,无所不听。 以(是当)知,今日见闻,特为希有。 臣于大纲,领如可悟,至于妙性,犹未皎然。 时众颙颙,欲有咨请,唯愿慈尊,特垂开示,使愚迷云翳,毕竟消除,智慧日光,朗然明彻,决定无疑,得真实道。 尒时太上告道陵曰:吾今所说,实是甚深,非是二乘所得闻见,非是汝等亦不堪闻,非是我等亦不能说。 然此经文字语言,即是空相,非离空相,得此语言,汝等闻之,深能解了。 是故我今以此大乘付嘱于汝,汝于将来广宜开化,无生懈怠,起厌物心,唯在上弘,大度为本。 至真至妙,委汝弘宣,有所疑惑,恣汝所问。 于是道陵即便启曰:臣以卑微,忝蒙委授,有所未通,辄敢咨请。 向蒙演说真一不二法中,有无极九戒,或曰泰清道本无量法门太一九戒,成满具足灭度一百廿九大戒等,是所未通。 不审真一不二法是真性不? 若是真性,性则应常,性若是常,不应有九,及说无量。 或九或一,则是无常,既是无常,则非真性。 又九戒与一百廿九戒,乃至无量,功德多少,其义云何? 多惑〔功〕多,不应说一;一或功胜,不应说多。 虽说一多未为可了◇◇◇◇◇◇◇◇◇为是一百廿九戒为◇◇◇◇◇◇◇◇◇则不满不应说满若◇◇◇◇◇◇◇◇◇未通又灭度之名为◇◇◇◇◇◇◇◇◇不可灭若无法可灭◇◇◇◇◇◇◇◇◇无生灭若不生灭云◇◇◇◇◇◇◇◇◇生既不说生不应说◇◇◇◇◇◇◇◇◇令彼真性了然可辩◇◇◇◇◇◇◇◇◇净了见正真无复所◇◇◇◇◇◇◇◇◇道陵卿之所问实为◇◇◇◇◇◇◇◇◇子次第解说善男子◇◇◇◇◇◇◇◇◇二法者即非不二法是◇◇◇◇◇◇◇◇◇非真一是名真一以是◇◇◇◇◇◇◇◇◇正性是名正性一切有◇◇◇◇◇◇◇◇◇复如是若以常为常以◇◇◇◇◇◇◇◇◇一为一者非止一常无量◇◇◇◇◇◇◇◇◇无量无量常无量永◇◇◇◇◇◇◇◇◇常何以故妄分别故◇◇◇◇◇◇◇◇◇(以下缺)1此抄本首尾残损,原无卷题。 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録编》据抄本内容,拟定为《升玄经》卷十残抄本,姑从之、太上灵宝升玄内教经(卷次未详)(S・107号抄本1,前缺)〔仙人窦子明问云:向闻法师咨请真一、太一,未闻三一之诀,当复云何既为一,而复言三? 为一有三耶,为三有一耶? 昔虽奉行,未能晓了,愿为究尽,使后来末学得知真要。 法师曰:三一者,正一而已,三处授名,故名三一。 所以一名三一者,一此而三彼也。 虽三常一,故名三一。 三一者,向道初门,未入真境,得见一分,未能舍三全一,是未离三,虽未离三,少能见一,故名三一。 分言三不离一,故名三一。 子明问曰:此一者何所有也? 答曰:无所有而有。 子明问曰:既无所有,以何为有? 道陵答曰:以无所有,而名为有。 又问:何名所义? 答曰:形声虚伪故。 又问:何为虚伪? 答曰:乃不住故。 又问:云何不住? 答曰:速变异故。 又问:虽速变异,非无所有也。 既已变异,果是有物可变,安得云无? 答曰:向变异者,亦不言都无,如虚空耶。 但言一切所有,皆为非真,生者必死,有者必无,成者必坏,盛者必衰,少壮必老,向有今无,寒暑推移,恍惚无常也。 父母兄弟、妻子室家、朋友交游,富贵强盛,豪势〕欣〔乐,未盈几时,豁然分散,死亡絶别,老病衰〕耗,静讼忿〔恨,失心丧志。 诸如此者,忧恼万端〕2,皆为伪幻,无一真实。 世人不问男女,皆好少壮,淫著华色,意得相入,不避死活,共相追逐,不能相离一时之间。 当尒之时,自谓此好千载可常。 形色未几,会有雕衰,便相弃薄,畴昔之怀,索然都尽。 以此当知,世间伪幻,非常难保。 俗人□□□□,輙苦至死,无所一获,不自觉悟,知所行非。 唯贤人道士知此非真,是虚伪法。 思惟分别,得其真性,虚无淡泊,守一安神。 见诸虚伪,无真实法,深解世间无所有性。 得此相者,能弃俗法,守道念真,安神无为,得不死之术,升仙度世,到长寿宫。 是名得无所得。 子明,如我所说,皆是太上神口要决,非吾妄造。 教化后人,分明传度,不得妄有增减。 此经至要,诸余经中无此言说。 明谛奉持,勿妄漏泄。 子明,世人迷惑,贪求自恣,不识至真,谄伪疾佞,靡所不为。 或父子兄弟,更为雠阅;或静钱财,借贷不还;或妬贤嫉3能,更相谤毁;或静色欲,阴相呪害;或恃强势,陵易孤寡;或在下贱凡愚,凶嶂无所畏忌,詈天骂地,唐突胜己,试抹道士,公行不逊,以为凶健;或自是非彼,恒与物静;或口是心非,人所恶见;或复自大,欲人敬己;或耶信神明,言道无神;或作小善,旬月之间,不能至诚,便求见效,未应之顷,便忽宿命,言无报应。 或复有人,平常之时,不肯作福,见诸道士说法劝善,了无从意,至病急时,举家搏颊,望得全济,既其死亡,谓道无神。 喻如田家种谷,春种秋望,乃得其实,种而待炊,不解饿死。 修福行善,亦复如是。 福积成庆,祸积致殃,皎如日光,而人不信,可不哀哉? 子明,世人惜财甚于惜身C何以知之? 人有为财丧身,不可得称,而更不能为身去财。 何以知之? 人身之急,莫过疾病。 至病急时,迎医买药,其望贱得。 如此之人,悭惜至死,黑欲絶时,犹故恪惜,无有施与贫乏亲党之心,岂当能施散,兴建斋会,供养三宝,受道者乎? 学道爱法,甚于爱财。 是故圣人教于凡人,传经授道,不达人心,要以信物,得知其心。 外财为法,是为深信。 求法惜财,信既不至,道亦不行。 卿于今去,善察人情,观其贫富,审其言行,宜消息之。 若圣贤相传,不须信金也。 尒时太上赞道陵曰:善哉善哉,善能分别人法二相,快如所言,真实无异。 道陵当知,世人复有四不善法,最为难除,道之至病,当令知之。 何者为四? 一者世俗之人不师有道,又耻下问4。 二者虽为道日久,知见浅薄,见有胜己,耻不更学。 三者自言大学,不听异经。 四者轻慢后学,言无所知。 如此四种之人,纵使学道,徒自励劳,不能得道,有所迁达,有所奏闻,无有神验。 何以故? 如此之人求道之初,本无至心,欲求名誉,要罗供养,希望豪润,给活妻子。 如此之人恒食吞火毒,取人财物以为衣服。 犹如剑戟在其身体,贪目前之利,不知后世殃5考深重,死入地狱,烧铁洋铜以灌口中,以铁勒针而作衣服,被其身体,考掠捶挞,昼夜不息,亿兆载劫,方出为人,常处下贱,为人奴婢、兵卒斯伍6,圣贤教化,讲经说法,不得预闻。 或心欲受学,不得自在。 吾今目前,便见此辈不可称计,甚可哀伤。 明教将来,慎之慎之。 太上曰:人情难制,犹如风中坚幡,飘飙不休。 唯有圣人乃能禁止,令幡不动。 凡愚之人,亦复如是,心情驰散,靡所不至,俄顷之间,想念百端。 或思色欲财产,或思欲富贵,或思念胜己,及以怨恶,欲令其死;或念人妇女端正,思规不轨;或愿人财宝,欲行盗窃;或妬人家富,愿令衰耗;或思作伪行,以要名誉。 诸如此等不善之念,不可称算。 求道学仙,侠此耶心,欲成道德,永不可希。 除此诸恶,乃可学道。 道法无为,以慈心为上,真实为本。 心口言行,内外相应,饥寒忍苦,则命自安。 莫怀怨恚,守死善道,不谄不佞,常行阴德,无自显扬。 设遇疾病,当自思责,由我前世行恶所致。 或残害物命,捶挞众生,食啖其肉,以为美乐,见诸疾病危厄,无有慈愍救活之心;或薄贱病人,憎恶见之,自以强健,无病患虑。 由此罪故,今获此病,人所恶见,治护难差。 作此念已,便思自克责,深自改悔,发大誓愿:使我于今以去,体解真正,弃耶伪法,恒履正见,保守善心,不堕恶道,仙道成就,离诸病痛,无有今日诸恶苦恼。 当以法药救诸世间疾病苦患,惟愿幽冥宽宥罪负,赦其既往,赐以更生大造之恩C此是学道之人遇困病苦,应作此念C作此念者,必蒙冥佑。 太上曰:道陵,将来五浊之世,此经当行,流布民间。 初出于世,信者甚少。 上士闻之,则能受行;中士闻之,淡然中平,不敬不慢;下士闻之,大致惊疑。 所谓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陵当知,末世男女,其有能奉行此灵宝升玄内教,受行不亏者,当知是人先世以来已积重功,得闻此经。 此经尊贵,天上世间受者甚少。 世人罪重,与至道缘薄,故令不得闻知。 纵复闻有,其复老朽,不得受行。 或起慵慢,轻师不受;或复事会不遂,或师不欲传,或复惜财,顾于诡信;或有贫穷,无有诡信而不得受;或复虽得值遇闻见,而手不能书,目不识字,意欲请受,不得从心;或生耶见之家,不得受持;或为大家长者妇女,为夫婿父兄所见禁制,不得从意;或生在高贵,承统王业,世事忽务,不暇纵容,不得受持。 道陵当知,末世界女以此诸难,不能决意摆拨诸碍,直心一至径行此经,其于履当世仪信心不尽,逡巡犹豫,不能受行。 若有闻见此经,目自识字,或手能书,或复富有,雇人书写,诡信丰足,复能决意不顾世间小小仪轨,便能受行,事师奉法,如子爱母。 得又宣传,度于贤良。 如此之人,不问男女长幼贵贱,当知此人是大德者,皆是前世习行道德,功重福厚,故生得值遇。 既值遇已,便能奉行。 道陵若见此人,应当恭敬,随侍礼拜,如敬我身。 何以故? 此人受持尊经,为人演说,能令受悟,得至圣道。 以是之故,与我无异。 是以我说持经功福,不可称量。 是故男女值此经者,勲自求之。 此经是学道之人生死所归,若救人有急疾病痛恼,应读此经;若人居家衰耗、口舌诸不吉利,应读此经。 此经攘祸术中最为第一,消殃术中最为第一,解过法中最为第一,除罪法中最为第一,进行法中最为第一。 (以下缺)1此抄本首尾残缺,原无卷题。 其首段文字,见于《云笈七签》卷四九及卷九五引《升玄经》。 第二段以下部分文字,见于《道典论》卷三引《升玄经》。 故可判定为《升玄经》残抄本。 2以上括号中文字,据《云笈七签》卷四九及卷九五引文。 3嫉字据《道典论》卷三引文补。 4下问:原作不问,据《道典论》改。 5殃字据《道典论》补。 6兵卒斯伍;原作兵斯卒伍,据《道典论》改。 (PM343号抄本1,前缺)◇◇◇耶浊,出入盼睐,畏人发觉,亦不忧念父母兄弟、妻子饥寒。 或为王司执得,髡笞执系,终无改悔,但恨为之不巧,作之不密,希望得脱,更思好作方便,勿使发露。 或有懒惰,不肯力作,专行盗窃,取人财物,略夺无道,以自给活。 虽有王法,不肯畏忌,目见祸败,犹不恐怖。 劫掠道士沙门,取其法服。 圣贤教化,永不信向,亏经谤毁,杀害真人,以为凶健。 或时有人,舍世所重,超然独善,守志山泽,思慕先圣,昼夜感激,不眠不寐,希望求无上真道,升仙度世。 或时有人,辞家父母,随师请受,值一妙法,饥寒苦难,不以为劳。 或时有人,乐欲多闻,尚学不懈。 或时有人,专修俗法,驰逐胜己,忽薄道士沙门。 或时有人,但以农桑耕稼为业,余无所营。 或时有人,专行杀害,鱼猎为事,无有慈心。 或时有人,商价估败,以自给活。 或时有人,医药救疾,希利望养,以为产业。 或有沙门,专行佛道,弃秽浊法。 如是种种,不可称说。 须臾之顷,忽然复见国土,通望弥博,广大无极,地皆瑠璃、白银、紫金、真珠,碧玉,间厕合成。 宅室宫阙,悉皆珍宝,台榭池沼、垣墙城壁,亦皆宝玉而共合成。 国土男女,咸同一类,无偏丑好,形质姿容,如洪莲华初开敷时,浓纤得中,修短合度,唇如丹染,发如里黑,行步进止,威仪庠序,言咏谈笑,音声清澈,哀婉妙好,履行贞洁,无耶佞心,行则能飞,变化自在,衣食自然,无所役使,昼夜所习,常在道味,又无疾病便利之患。 又云长寿无鞅数劫,阴阳不交接,初不亲形,目视之间已有感降。 其阶庭道路池沼之傍,皆有宝树行列其侧,亦有众妙妓乐,昼夜常作。 道陵见此,喜悦无量。 亦见其身,与彼无异。 须臾之间,复见彼国土广博清净,踰于向者。 国土人民悉皆男子,无有女人,恩爱已断,无复情欲,皆为化生,不由胞胎。 神通变见,皆参道燕,咸皆讽咏升玄内教,悉以黄金为素,白银为字,恬书升玄内教,日日三时朝礼供养,散华燃灯,香幡幢盖,妓乐歌叹,日日不懈。 中有诵咏者,中有执读者,中有书治者,中有咨请者,中有教授者,中有讲说者,中有朝礼者,中有受持经卷供养者,中有依经修行如法者,中有供养师者,中有报师恩者,中有师徒弟子互相传度者,中有师徒两相师者,中有行道者,中有受道者,中有得道者,中有守静嘿念者,中有形修者,中有心修者,中有乐作功德者,中有乐守行无为者。 此下有六十行许,破坏不可复识,先本不写。 是时天尊弹指叹咳,国土还复如初。 问道陵曰:卿见吾土威仪法式,得无疑乎? 道陵曰:因托威神,得见此土种种变异,功德无量,心怀喜踊,无以自喻。 亦已自知蒙法利益,得入真要,但未都了,愿更诲示。 不审臣向所见国土不同,为悉真实,为化迹乎? 天尊答曰:真之与化,等无差别。 何以故? 道无形故。 道陵曰:道何无形? 天尊答曰:非有法故。 道陵曰:非有法,何所法? 天尊答曰:非有法,无所法。 道陵曰:无所法,何所修? 天尊答曰:离所修。 道陵曰:何所离? 天尊答曰:离所习。 道陵曰:习是有耶,是无耶? 天尊答曰:是有是无。 何以故? 伪性假合,名之为有;体无实故,名之为无。 道陵曰:有性常假,无性常无,虽有二名,求之则一,是则一体而有二名。 而天尊云杂有之无是为二,名移实留,有何差别? 天尊答曰:有无二名,生于伪物。 形见曰有,形亡曰无,相因而然,并非真实。 真性常一,未始暂有,未始暂无。 无形而可求,无声而可闻。 是故智者知之而必求之,圣人体之而必弘之。 求之者以损有为益,弘之者以体无为大。 是故损有者必先之于无,体无者以无无为大。 道陵当知,十方天尊如我等比,欲以真道诲悟一切,随方化度,见形无常,说法制律,亦无有定,唯令一切咸得归真,是吾本意,十方天尊建意亦然。 卿宜谛思吾语。 吾今所说,皆是元始天尊秘密宝藏,亿千万劫时一说耳。 卿于今去,当珍惜宝护,念令流通,可传必传,不可必止。 忽妄漏泄,传非其人。 何以故? 此经尊妙,履行供养,当得尊位,见世获佑,所向隆利。 诽谤之者,众罪归身,苦痛皆经,见世辘轲,身得恶疾,人所弃薄。 是故B勲重嘱累汝,宜加用心,功报无极,漏慢懈怠,考及汝身。 于是道陵更从坐起,正巾敛褐,跪而启曰:臣重自庆幸,不期之遇,得见天尊甚深教化,诚自喜踊,无以为喻。 重被诫勅,当竭身命奉行供养,宣传善人,必在末世令得流行,愿以道力随见守护。 将来恶世,多有嫉妒峤慢,疑蛆诽谤,恶魔所坏,破乱正法,自非威神所及,莫能坚持学业。 天尊答道陵曰:受持此经者,十方天尊与诸贤圣善人、仙童玉女,常随护助,除其衰患,众魔鬼贼无能侵害。 唯除宿世逆恶重罪必应受者,然受之必轻,无有恼害。 此经尊重,受者亦尊,一切天人咸皆敬护。 卿于来世但勲行之,吾当与卿无上呪符。 若行道斋直,勅而安之。 当依次第方面安之,行道讫,即还摄符,安置净处。 道陵曰:安此符者,当复并安洞玄五篇符不? 天尊曰:安此升玄符者,不须复安五篇符也。 何以故? 此经大业,兼摄众经,一切官属悉从其教。 是故持此经者、修此道者,悉罢置诸余法术。 唯洞玄五千文是其枝条,诸余经教皆是小乘法。 宜谛思之。 烧符呪曰:叩齿随方数。 子明传,思远同。 厶帝直符吏二人出,今日直事厶甲,从官若干人,六龙各各严庄冠带,执玉榄案,上诣帝庭关启。 臣等所奏焚符启事,从今以去,至行道毕,悉令条达,无使遗脱。 讫,便随事行道。 季月常命黑帝,闰月命五帝也。 又勅符呪曰:随方叩齿。 子明传,思远同,法兰异。 玄帝高真,元始五老,制符垂教,使我行道。 今日是时,传真授道,召魄来灵,灾妖荡扫。 五方大神,敬伏三宝。 从吾者吉,终获难老。 脱死之生,华而不皓。 逆吾者凶,生逢难恼,死归冥都,地狱所考。 毕,随方叩齿,嘘。 随方安符,南方著南门上,中央符著斋堂户上。 若无屋,可作兰纂门户。 宿暝焚符关启。 道陵还国章可有三纸,不可复写也。 升玄威仪诀思远所行,太元中传华山道士名保,或姓朱,或姓陈,或姓倪,莫测其真。 升玄法师不得坐人不坐,除势力所加。 升玄法师坐起当下本师,除受道者。 升玄法师不得与鄙贱人交游,行来坐起,除行道遇伴也。 升玄法师传道不得执女人手当得儿婿、兄弟、父母共对关启。 升玄法师不得通身白衣,要应乱色。 升玄法师不得与俗亲持服,除为威迫。 升玄法师不得与世俗强势交亲,陵践◇◇(以下缺)1此抄本首尾残缺,原无卷题。 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録编》拟定为《升玄经》卷十《道陵还国章》,证据不足。 今按此抄本中部分文字见于《道教义枢》、《云笈七签》卷九五引《升玄经》,疑系巻二或卷三残抄本。 姑置于此。 发布时间:2025-08-06 17:24:4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4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