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草部 内容: 草部上品之上黃精味甘,平,無毒。 主補中益氣,除風濕,安五髒,久服輕身。 《藥性論》云:君。 日華子云:補五勞七傷,助筋骨,止飢,耐寒暑,益脾胃,潤心。 《神仙芝草經》云:寬中益使五髒調良,肌肉充盛,骨體堅強,其力倍。 二月採,陰乾。 所在皆有,唯茅山生者草部上品之上菖蒲味辛,溫,無毒。 主風寒濕痺,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髒,通九竅,明耳目,出音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四肢濕痺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 《藥性云:君。 味苦辛,無毒。 斷鬼氣,殺諸蟲,治惡瘡。 日華子云:除風下氣,丈夫水髒、血海冷敗,多忘,長智,除煩悶,止心腹痛,霍亂轉筋,治客風瘡疥,澀小便,殺腹髒蟲蚤虱,耳痛。 秦皮、秦艽為使。 惡:地膽、麻黃。 草部上品之上菊花主風頭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痺,療腰痛去來陶陶,除胸中煩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久服利血氣。 《藥性論》云:使。 治身上諸風。 陳髒器云:味苦。 破血。 術、枸杞、桑白皮為使。 日華子云:作枕明目,治四肢游風,利血脈、心胸膈壅悶。 草部上品之上人參味甘,微寒、微溫,無毒。 主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志,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通血脈,破堅積。 《藥性論》云:主五髒氣不足,五勞傷,虛損,痿逆,保中守神。 日華子云:殺金石藥毒,調中治氣,消食開胃,食之無忌。 茯苓為使。 惡:溲 、鹵鹽。 反:藜蘆。 一云:馬藺為之使。 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膿及癇疾,冷氣逆上,傷寒不下食,患人虛而多夢,加用之。 草部上品之上天門冬味苦甘,平,大寒,無毒。 主諸暴風濕,保定肺氣,去寒熱,養肌膚,益氣力,利冷而能補。 《藥性論》云:君。 主肺氣咳逆,喘息促急,除熱,通腎氣,療肺痿生治濕疥,止消渴,去熱中風,宜久服。 煮食之,令人肌體滑澤,除身中一切惡氣日華子云:貝母為使。 鎮心,潤五髒,益皮膚,悅顏色,補五勞七傷,治肺氣風痺熱毒,游風,煩悶,吐血。 去心用。 垣衣、地黃為之使。 畏:曾青。 忌:毒,浮萍解之。 患人體虛而熱加用妙。 草部上品之上 天門冬千里及味苦,平,小毒。 主天下疫氣,結黃,瘧瘴,蠱毒,煮服之吐下,亦搗敷瘡,蟲蛇咬處。 藤生道旁籬落間有之,葉細濃,宣湖間有之。 草部上品之上甘草國老。 味甘,平,無毒。 主五髒六腑寒熱邪氣。 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 ,解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髒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 為九土之精,安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 《藥性論》云:君。 忌:豬肉。 諸藥中為君,調和使諸藥有主腹中冷痛,治驚癇,除腹脹滿,補益五髒,養腎氣內傷,令人陰痿,主婦人血瀝腰痛,虛而多熱加而用之。 日華子云: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 通九竅草草部上品之上乾地黃味甘苦,寒,無毒。 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痺,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痺,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絕,補五髒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 《藥性論》云:君。 能補虛損,溫通血脈,治產後腹痛,主吐血,久服延年。 日華子云:助心膽氣,安魂定魄。 治驚悸心肺損,鼻衄,婦人崩中血暈。 曬乾者平,用火乾者溫,功用同前。 草部上品之上 乾地黃生地黃大寒。 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 折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搗飲之。 《藥性論》云:忌:三白。 味甘,平,無毒。 解諸熱,通利月水。 日華子云:生者水浸驗,浮者名天黃,半浮半沉者名人黃,沉者名地黃,佳,半沉者次,浮者劣。 煎忌鐵器。 得:麥門冬、清酒,良。 惡:貝母。 畏:蕪荑。 月採,陰乾。 草部上品之上白術味苦甘,溫,無毒。 主風寒濕痺,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 主大風在身面、風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液,暖胃,消穀嗜食。 《藥性論》云:君。 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魚。 味甘辛,無主多年氣痢,心腹脹痛,破消宿食,開胃,治水腫脹滿。 日華子云:治五勞七傷,冷氣補腰膝及筋骨弱軟, 癖氣塊,婦人冷症瘕,溫疾,山嵐瘴氣。 除煩長肌,又治內外障防風、地榆為之使。 《仙經》云:亦能除惡氣,彌災 。 今處處有之,出茅山者佳。 草部上品之上菟絲子味辛苦,平,無毒。 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汁去面 ,養肌,強陰,骨,主莖中寒,精自出,溺有餘瀝,口苦燥渴,寒血為積。 《藥性論》云:君。 治男虛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又主消渴熱中。 日華子云:補五勞七傷,治鬼交洩精,潤心肺。 得:酒,良。 薯蕷、松脂為使。 惡: 菌。 《仙經俗方》並以為補藥。 九月曝乾用。 草部上品之上牛膝君。 味苦酸,平,無毒。 主寒濕痿痺,四肢拘痿,膝痛不可屈伸。 逐血氣,傷熱火墮胎,療傷中少氣,男子陰消,老人失溺。 補中續絕,填骨髓,除腦中痛及腰脊痛,婦水不通,血結,益精,利陰氣。 《藥性論》云:臣。 忌:牛肉。 能治陰痿,補腎,填精惡血流結,助十二經脈,病患虛羸加用。 日華子云:破症結,排膿止痛,產後心腹痛並落死胎,壯陽。 惡:螢火、陸英、龜甲。 畏:白前。 唯懷州者真。 草部上品之上茺蔚子味辛甘,微溫,微寒、無毒。 主明目,益精,除水氣,療血逆,大熱頭痛心煩。 日云:治產後血脹,及治勒乳痛成癰。 一云:治折傷瘀血及小兒疳痢、痔疾。 莖:主癮疹可作湯浴之。 一名益母,一名益明,生海濱池澤,五月採。 一云:搗莖敷疔腫,服汁內消,又下子死腹中。 草部上品之上葳蕤味甘,平,無毒。 主中風寒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心腹結氣虛熱,濕毒痛,莖中寒及目痛 爛淚出。 《藥性論》云:葳蕤,君。 主時疾寒熱,內補不足,去虛勞熱,頭痛。 蕭炳云:補中益氣。 日華子云:除煩悶,止渴,潤心肺,補五勞七傷,虛腳疼痛,天行熱狂。 畏:鹵咸。 草部上品之上防葵味辛甘苦,寒,無毒。 主疝瘕腸洩,膀胱熱結,溺不下,咳逆溫瘧,癲癇驚邪狂走五髒虛氣,小腹支滿臚脹,口乾。 除腎邪,強志,久服堅骨髓,益氣輕身。 《藥性論》云:君。 有小毒。 能治疝氣, 癖氣塊,膀胱宿水,血氣瘤,治鬼瘧,主百邪鬼精怪,通氣。 草部上品之上羌活味苦甘,平,微溫,無毒。 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奔豚癇 ,女子疝瘕。 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 一名獨活。 《藥性論》云:君。 味苦辛。 能治中諸風濕冷,奔喘逆氣皮虛損冷氣,骨節酸疼,通利五髒。 獨活即羌活母類也。 《唐本》注:療風獨活,兼水用羌活。 豚實為使。 生壅州、隴西、南安,二、八月採根,曝乾。 草部上品之上柴胡君。 味苦,平、微寒,無毒。 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新。 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結實,胸中邪逆,五髒間游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痺拘攣,可作浴湯。 《藥性論》云:能治熱勞骨節煩疼,熱氣肩背疼痛,宣暢血氣,勞乏羸瘦,主五勞七傷,除煩止驚,益氣力,消痰止嗽,潤心肺,添精補髓,天行瘟疾,熱狂乏絕,胸氣滿,健忘。 得:茯苓、桔梗、大黃、石膏、麻子仁、甘草、桂,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入石三方寸匕,療傷寒寒熱頭痛,心下煩滿。 半夏為之使。 惡:皂莢。 畏:女菀、藜蘆。 草部上品之上薏苡仁味甘,微寒,無毒。 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痺,下氣,除筋骨邪氣不仁,利消水腫,令人能食,久服輕身益氣。 其根下三蟲。 《藥性論》云:能治熱風筋脈攣人食。 主肺痿肺氣,吐膿血,咳嗽涕唾上氣。 孟詵云:性平。 治乾濕腳气。 昔,馬破五溪毒腫。 草部上品之上麥門冬君。 味甘,平、微寒,無毒。 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身重,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乾煩渴。 止嘔吐,愈痿蹶,強陰益精,消穀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髒,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 《藥性論》云:使。 能治熱毒,止煩渴,主大水面目肢節浮腫,下水,治肺痿吐膿,主洩精,療心腹結氣。 日華子云:治五勞七傷,安魂定魄,止渴,肥人,時疾熱狂頭痛,止嗽。 地黃、車前為使。 惡:款冬、苦瓠。 畏:苦參、青葙、木耳。 草部上品之上升麻味甘苦,平、微寒,無毒。 主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闢溫疫瘴氣邪氣,蠱毒入口皆吐出,中惡腹痛,時氣毒 ,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 《藥性論》云,主小兒風,驚癇,時氣熱疾,能治口齒風 腫疼,牙根浮爛惡臭,熱毒膿血。 除心肺風毒熱壅閉不通,癰腫,豌豆瘡。 日華子云:安魂定魄,並鬼附啼泣,游風腫毒,口氣疳 。 今醫家以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解傷寒頭痛,凡腫毒之屬,殊效。 細銼一兩,水一升煎取濃汁,服之入口即吐出毒瓦斯。 草部上品之上車前子味甘咸,寒,無毒。 主氣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濕痺。 男子傷中,女子淋瀝,食,養肺強陰,益精,令人有子,明目,療赤痛。 葉及根:味甘,寒。 主金瘡止血,衄瘀血,血瘕下血,小便赤。 止煩下氣,除小蟲。 《藥性論》云:君。 味甘,平。 能去風肝中風熱,毒風衝眼,目赤痛,障翳,腦痛淚出,壓丹石毒,去心胸煩熱。 葉:主洩精治尿血,能補五髒,明目,利小便,通五淋。 日華子云:常山為使。 通小便淋瀝,壯陽脫精。 一云:其葉今醫家生研,水解飲之,治衄血甚善。 草部上品之上澤瀉味甘咸,寒,無毒。 主風寒濕痺,乳難,消水,養五髒,益氣力,肥健,補虛損五勞除五髒痞滿,起陰氣,止洩精,消渴,淋瀝,逐膀胱、三焦停水。 葉:味咸,無毒。 主大乳汁不出,產難,強陰氣。 實:味甘,無毒。 主風痺,消渴,益腎氣,強陰,補不足,氣。 《藥性論》云,味苦。 能主腎虛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熱,宣通水道。 日華子云五勞七傷,主頭旋,耳虛鳴,筋骨攣縮,通小腸,止遺瀝,尿血,催生,難產,補女人令人有子。 葉:壯水髒,下乳,通血脈。 畏:海蛤、文蛤。 草部上品之上木香味辛,溫,無毒。 主邪氣,闢毒疫溫鬼,強志,主淋露。 療氣劣,肌中偏寒,主氣不,消毒,殺鬼精物,溫瘧蠱毒,行藥之精。 《藥性論》云:君。 治女人血氣刺心痛不可忍,九種心痛,積年冷氣, 癖症塊脹痛,逐諸壅氣上衝煩悶,治霍亂吐瀉,心腹 刺。 日華子云療毒腫,消惡氣。 生:永昌,今廣州者亦佳。 草部上品之上薯蕷味甘,溫、平,無毒。 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主頭游風,風頭眼眩,下氣,止腰痛,補虛勞羸瘦,充五髒,除煩熱,強陰。 《藥性論》云:能補五勞七傷,去冷風,止腰疼,鎮心神,安魂魄,補心氣不足。 日華子云:助五髒,骨,長志安神,主洩精。 紫芝為使。 惡:甘遂。 草部上品之上遠志君。 味苦,溫,無毒。 主咳逆傷中,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能,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 利丈夫,定心氣,止驚悸,益精,去心下膈氣,皮膚中熱,面目黃。 《性論》云:畏:蠐螬。 治心神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堅壯陽道,主夢邪。 日華子云:膈氣驚魘,長肌肉,助筋骨,婦人血噤失音,小兒客忤。 服無忌。 得:茯苓、冬葵子、龍良。 殺:天雄、附子毒。 畏:珍珠、藜蘆、蜚蠊、齊蛤。 生:太山及冤句川谷。 四月採草部上品之上 遠志小草遠志叶名小草。 主益精,補陰氣,止虛損夢洩。 草部上品之上細辛味辛,溫,無毒。 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痺痛,死肌。 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除喉痺, 鼻,風癇,癲疾,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安五髒,益肝膽,通精氣,久服明目,利九竅。 《藥性論》云:臣。 忌生菜。 味苦辛。 治咳逆上氣,惡風,風聚療滑即草部上品之上石斛味甘,平,無毒。 主傷中,除痺,下氣,補五髒虛勞羸瘦,強陰,益精,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痱氣,腳膝疼冷痺弱,久服濃腸胃,輕身延年,定志除驚。 藥性論》云:君。 益氣除熱,主治男子腰腳軟弱,健陽,逐皮肌風痺,骨中久冷,虛損,補腎積精,腰痛,養腎氣,益力。 日華子云:暖水髒,輕身,益智,平胃氣,逐虛邪,治虛損劣弱,壯筋骨。 陸英為之使。 惡:凝水石、巴豆。 畏:殭蠶、雷丸。 草部上品之上巴戟天味辛甘,微溫,無毒。 主大風邪氣,陰痿不去,強筋骨,安五髒,補中,增氣益志,療頭面游風,小腹及陰中相引痛,下氣,補五勞,益精,利男子。 《藥性論》云:使。 治夜夢鬼交洩精,強陰。 日華子云:味苦。 安五髒,定心氣,除一切風,治邪氣,療水腫盆子為使。 惡:朝生、雷丸、丹參。 草部上品之上赤箭味辛,溫。 主殺鬼精物,蠱毒,惡氣,消癰腫,下支滿,疝,下血。 久服益氣力,長肥健。 《藥性論》云:赤箭無毒。 一名離母,一名鬼督郵。 生陳倉川谷、壅州及太山少三月、四月、八月採根,陰乾。 草部上品之上子味苦,微寒,微溫,無毒。 主五髒瘀血,腹中水氣,臚脹留熱,風寒濕痺,身體諸療心下堅,膈中寒熱,周痺,婦人月水不通,消食,明目。 《藥性論》云:味辛苦。 益主男子陰痿不起,治心腹脹滿,能消瘀血。 日華子云:治腰腳重痛,膀胱疼,明目及骨痛,不下食。 荊實、薏苡為使。 《千金翼》:韋宙獨行方:主 折瘀血,單用煮服之。 云:今人亦打撲損多用此法,飲散皆通,其功最速。 處處有之。 草部上品之上卷柏味辛甘,溫、平、微寒,無毒。 主五髒邪氣,女子陰中寒熱痛,症瘕,血閉,絕子。 咳逆,治脫肛,散淋結,頭中風眩,痿蹶,強陰益精。 《藥性論》云:君。 能治月經不尸疰鬼疰,腹痛,去百邪鬼魅。 日華子云:鎮心,治邪啼泣,除面 ,頭風,暖水髒。 生破血,炙用止血。 草部上品之上龍膽草味苦,寒,大寒,無毒。 主骨間寒熱,驚癇邪氣,續斷傷,定五髒,殺蠱毒,除胃熱,時氣溫熱,熱洩下痢,去腸中小蟲,益肝膽氣,止驚惕。 日華子云:小豆為使。 治疳氣,熱病狂語,瘡疥,明目,止煩。 生:齊朐山谷及冤句。 狀似牛膝,味甚苦,故名。 君。 貫眾為之使。 惡:防葵、地黃。 草部上品之下黃連味苦,寒、微寒,無毒。 主熱氣目痛, 傷淚出,明目,腸 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五髒冷熱。 久下洩 膿血,止煩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濃腸,益膽,療口瘡。 《藥云:殺小兒疳蟲,點赤眼 痛,鎮肝,去熱毒。 惡:菊花、芫花、玄參、白蘚、殭蠶款冬、冷水。 勝烏頭。 解:巴豆毒。 忌:豬血。 草部上品之下藍實味苦,寒,無毒。 主解諸毒,殺蠱 、疰鬼、螫毒,久服頭不白,輕身。 其葉汁殺毒,解野狼毒,射罔毒,其莖葉可以染青。 生河內平澤。 《藥性論》云:君。 味甘。 能填骨髓明目,利五髒,調五腑,利關節,治經絡中結氣,使人健,少睡,益心力。 藍汁止心煩燥解蠱毒。 日華子云:吳藍味苦甘,冷,無毒。 治天行熱狂,疔瘡,游風熱毒,風疹,除渴,殺疳,解毒藥,毒箭,金瘡血悶,蟲蛇傷,毒刺,鼻洪吐血,排膿,寒熱頭痛,赤產後血暈。 解金石藥毒,解野狼毒,射罔毒,小兒壯熱、熱疳。 一云:尖葉者為勝,甚療蜂毒。 草部上品之下芎味辛,溫,無毒。 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痺,筋攣緩急,金瘡,婦人血閉無子。 除腦中動,面上游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猝急腫痛脅風痛,溫中內寒。 《藥性論》云:臣。 能治腰腳軟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內冷宿血,養新血,長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 ,腦癰發背,瘰 癭贅,瘡疥,及排膿消瘀血。 得細辛,療金瘡止痛。 得牡蠣,療風頭吐逆。 白芷為之使。 畏:黃連。 草部上品之下絡石味苦,溫,微寒,無毒。 主風熱死肌癰傷,口乾舌焦,癰腫不消,喉舌腫不通,水漿下,大驚入腹,除邪氣,養腎,主腰髖痛,堅筋骨,利關節。 《藥性論》云:君。 惡鐵精殺孽毒。 味甘,平。 治喉痺。 日華子云:木蓮藤汁敷白癜, 瘍,風惡疥癬。 牡丹、杜仲使。 惡:鐵落。 畏:貝母、菖蒲。 生:岩石。 草部上品之下蒺藜子味苦辛,溫,微寒,無毒,主惡血,破症結積聚,喉痺,乳難,身體風癢,頭痛,傷肺,肺痿,止煩,下氣。 小兒頭瘡,癰腫陰 ,可作摩粉。 其葉主風癢。 《藥性論》云:君。 味甘,有小毒。 治諸風 瘍,破宿血,療吐膿,主難產,去躁熱。 日華子云:治奔豚,腎氣,肺氣,胸膈滿,催生並墮胎。 益精,療腫毒及水髒冷,小便多,止遺瀝,洩精,溺血。 入藥不計丸散,並炒去刺用。 烏頭為之使。 草部上品之下黃味甘,微溫,無毒。 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 。 補虛,小兒百病,婦人子髒風邪氣,逐五髒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洩痢,益氣,利陰氣。 生白水者,冷補。 其莖葉療渴及筋攣,癰疽瘡腫。 《藥性論》云:治發背。 內補,主虛喘,腎衰,耳聾,療寒熱。 生隴西者下補,蜀白水赤皮者微寒。 日華子云: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破症癖,治瘰 ,癭贅,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產前後一切病,月候不勻,消渴,痰嗽,並治頭風,熱毒,赤目。 藥中補益呼為羊肉。 又云:赤水 ,涼,無毒。 治血,退熱毒,餘功用並同上。 木 ,涼,無毒。 治煩,排膿,力微於黃 ,遇缺即倍用之。 惡:龜甲。 草部上品之下肉蓯蓉味甘酸咸,微溫,無毒。 主五勞七傷,補中。 除莖中寒熱痛,養五髒,強陰,益精氣,多子,婦人症瘕,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 《藥性論》云:臣。 益髓,悅顏色,治女人血崩,壯陽,日御過倍,大補益,主赤白下。 補精敗,面黑勞傷,用蓯蓉四兩,水煮令爛,薄切細研精羊肉,分為四度,下五味,以米煮粥,空心服之。 日華子云:治男絕陽不興,女絕陰不產,潤五髒,長肌肉,暖腰膝,男子洩精,尿血,遺瀝,帶下陰痛。 生:河西雁門。 草部上品之下漏蘆味苦咸,寒,大寒,無毒。 主皮膚熱,惡瘡疽痔,濕痺,下乳汁,止遺溺,熱氣瘡癢。 《藥性論》云:君。 能治身上熱毒風生惡瘡,皮肌瘙癢癮疹。 日華子云:連翹為使。 治小兒壯熱,通小腸治洩精,尿血,風赤眼,乳癰,發背,瘰 ,腸風,排膿,補血,治撲損,續筋骨,敷金瘡,止血,長肉,通經脈。 草部上品之下茜根味苦,寒,無毒。 主寒濕風痺,黃膽,補中,止血,內崩下血,膀胱不足, 跌,蠱毒,久服益精氣。 《藥性論》云:主治六極傷心肺,吐血,瀉血。 日華子云:止鼻洪,帶下,產後血暈,乳結,月經不止,腸風痔 ,排膿,治瘡癤,洩精,尿血,撲損瘀血,殺蠱毒。 畏:鼠姑。 草部上品之下防風味甘辛,溫,無毒。 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痺,煩滿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 葉:主中風熱汗出。 《藥性論》云:臣。 花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經脈虛羸,主骨節間疼痛。 日華子云:治三十六般風,男子一切勞劣,補中益神,風赤眼,止淚及癱緩,通利五髒關脈,五勞七傷,羸損盜汗,心煩體重,能安神定思,勻氣脈。 殺:附子毒。 惡:乾姜、藜蘆、白蘞、芫花。 草部上品之下蒲黃味甘,平,無毒,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輕身益氣力。 《藥性論》云:君。 通經脈,止女子崩中不住,主痢血,止鼻衄,治尿血,利水道。 日華子云:治婦人帶下、妊孕人下血墜胎,血暈血症,兒枕急痛,小便不通,腸風瀉血,游風腫毒,鼻洪吐血,下乳,止洩精,血痢。 生:破血。 炒:補血。 草部上品之下續斷味苦辛,微溫,無毒。 主傷寒,補不足,金瘡癰傷折跌,續筋骨,婦人乳難,崩中漏血,金瘡血內漏,止痛,生肌肉及 傷,惡血,腰痛。 《藥性論》云:君。 主絕傷,去諸溫毒,能宣通經脈。 日華子云:助氣,調血脈,補五勞七傷,破症結瘀血,消腫毒,腸風痔,乳癰,瘰 ,撲,婦人產前後一切病,面黃損虛腫,縮小便,止洩精,尿血,胎漏,子宮冷。 地黃為之使。 惡:雷丸。 草部上品之下丹參味苦,微寒,無毒。 主心腹邪氣,腸鳴,寒熱積聚,破螈除瘕,止煩滿,益氣,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痺,除風邪留熱。 《藥性論》云:臣。 平。 能治腳弱疼痺,中惡,治百邪鬼魅。 日華子云:養神定志,通利關脈,治冷熱膿止痛,生肌長肉,破宿血,補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邪心煩,又治惡瘡疥癬,癭贅腫毒,丹毒,頭痛,赤眼。 反:草部上品之下五味子味酸,溫,無毒。 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養五除熱。 《藥性論》云:君。 能治中下氣,止嘔逆。 日華子云:明目,暖水髒,治風,下消食,霍亂轉筋, 癖奔豚冷氣,消水腫,反胃,心腹氣脹,止渴,除煩熱,解酒毒,骨。 蓯蓉為之使。 惡:葳蕤,勝烏頭。 草部上品之下旋花味甘,溫,無毒。 主益氣,去面 黑色,媚好。 其根味辛。 主腹中寒熱邪氣,利小便又云:根主續筋也。 陳髒器云:取根苗搗汁服之,主丹毒熱。 根主續筋骨,合金瘡。 一名金沸,一名美草。 生:豫州平澤。 五月採,陰乾。 草部上品之下蛇床子味苦辛甘,平,無毒。 主婦人陰中腫痛,男子陰痿,濕癢,除痺氣,利關節,癲癇瘡,溫中下氣,令婦人子髒熱,男子陰強。 《藥性論》云:君。 療齒痛,浴男女陰去風大益陽事,小兒驚癇。 日華子云:治暴冷,暖丈夫陽氣,助女人陰氣,撲損瘀血,腰胯陰汗濕癬,四肢頑痺,赤白帶下,縮小便。 凡用取仁微炒殺毒,作湯洗則生使。 惡:牡丹、巴豆、貝母。 草部上品之下地膚子味苦,寒,無毒。 主膀胱熱,利便,補中,益精氣,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陰。 《藥性論》云:君。 與陽起石同服主丈夫陰痿不起,補氣益力,治陰卵 疾,可作湯浴。 日華子云:治客熱,丹毒。 一云:治妊娠患淋,小便數。 草部上品之下沙參味苦,微寒,無毒。 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療胃痺心腹痛,結熱邪頭痛及皮間邪熱。 《藥性論》云:臣。 能去皮肌浮風,疝氣下墜,治常欲眠,養肝氣,髒風氣。 日華子云:補虛,止驚煩,益心肺,一切惡瘡疥癬及身癢,排膿,消腫毒。 草部上品之下茵陳蒿味苦,平,微寒,無毒。 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膽,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去伏瘕。 《藥性論》云:使。 味苦辛,治眼目。 日華子云:治天行時疾,熱狂,頭痛疼,瘴瘧,女人症瘕,並閃損。 一云:山茵陳療腦痛,解傷寒發汗,行肢節滯氣,化治勞倦。 家茵陳亦能解肌,下膈,去煩。 草部上品之下天名精味甘,寒,無毒。 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除小蟲,去痺,除胸中止煩渴,逐水,大吐下。 《藥性論》云:使。 味辛,治瘡,止血及鼻衄。 一云:主破血肌,止渴,利小便,殺三蟲,除諸毒腫,疔瘡, 痔,金瘡內射,身癢癮疹。 垣衣為使草部上品之下決明子味咸苦甘,平,微寒,無毒。 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療唇口青。 《性論》云:臣。 利五髒,除肝家熱。 日華子云:馬蹄決明助肝氣,益精水,調末塗消腫太陽穴治頭痛,又貼腦心止鼻洪,作枕勝黑豆,治頭風,明目。 實為使。 惡:大麻草部上品之下 決明子燈籠草味苦,大寒,無毒。 主上氣,咳嗽,風熱,明目。 所在有之,有花若燈籠,內有紅根、莖、花、實並入藥使。 八月採。 草部上品之下王不留行味苦甘,平,無毒。 主金瘡,止血逐痛,出刺,除風痺內寒,止心煩,鼻衄,惡孔,婦人難產。 《藥性論》云:治風毒,通血脈。 日華子云:治發背,游風,風疹,經不勻。 今處處有。 草部中品之上乾姜味辛,溫,大熱,無毒。 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痺,腸 下痢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 生者尤良。 一云:治風下氣,止血,宣諸絡脈,微汗。 久服令人眼暗。 《藥性論》云:臣。 味苦辛。 治腰腎中疼冷氣,破血,去風,通四肢關節,開五髒六腑,去風毒冷痺,夜多小便,治嗽,主溫中秦艽為使,主霍亂不止,腹痛,消脹滿,冷痢,治血閉。 病患虛而冷加用之。 日華子雲痰下氣,治轉筋吐瀉,腹髒冷,反胃乾嘔,瘀血,撲損,止鼻洪,解冷熱毒,開胃,草部中品之上生姜味辛,微溫。 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去臭氣。 《藥性論》云:使。 痰水氣滿,下氣。 生與乾並治嗽,療時疾,止嘔逆不下食。 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 若中熱能食,搗汁和蜜服。 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結氣實,心胸壅隔,冷熱氣,神效。 陶隱多食傷心氣。 陳藏器云:汁解毒藥,自餘破血,調中,去冷,除痰,開胃。 需熱,去皮冷,即留皮。 秦椒為使。 殺:半夏,莨菪毒。 惡:黃芩、黃連、天鼠糞。 草部中品之上葛根味甘,平,無毒。 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痺,起陰氣,解諸毒。 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止痛,脅風痛。 生根汁:大寒。 療消渴,傷寒壯葛谷:主下痢十歲以上。 葉:主金瘡止血。 花:主消酒。 《藥性論》云:臣。 治天行上氣嘔逆,開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煩渴,治金瘡,治時疾,解熱。 日華子云:冷。 治胸膈煩悶,熱狂,止血痢,通小腸,排膿破血,敷蛇蟲嚙,解箭毒。 陳藏器云:生,破血墮胎,解酒毒。 殺:野葛、巴豆、百藥毒。 草部中品之上 葛根葛粉味甘,大寒,無毒。 主壓丹石,去煩熱,利大小便,止渴,小兒熱痞。 草部中品之上苦參味苦,寒,無毒。 主心腹結氣,症瘕積聚,黃膽,溺有餘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養肝膽氣,安五髒,定志,益精,利九竅,除伏熱、腸 ,止渴,醒酒,小便黃赤,療惡瘡下部 ,平胃氣。 《藥性論》云:治熱毒風生瘡,赤癩眉脫,除大熱,治腹中冷痛中惡腹痛。 日華子云:殺疳蟲,治腸風瀉血並熱痢。 玄參為使。 惡:貝母、漏蘆、菟絲。 藜蘆。 草部中品之上栝蔞根味苦,寒,無毒。 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除腸胃中痼熱,八疸身面黃,唇乾口燥,短氣,通月水,止小便利。 實:主胸痺。 莖葉:療中熱傷暑。 日華子云:味苦,冷,無毒。 補虛勞口乾,潤心肺,治手面皺,吐血,腸風瀉血,赤白痢,並炒用根:通小腸,排膿,消腫毒,生肌長肉,消撲損瘀血,治熱狂時疾,乳癰發背,痔 瘡癤。 《唐本》注云:今用根作粉,大宜服石,虛熱人食之。 崔元亮:療箭鏃不出,搗根敷瘡,日三易,自出。 又治時疫,發黃,心狂煩熱,悶不認人者。 枸杞為之使。 惡:乾姜。 畏:牛膝膝、乾漆。 反:烏頭。 草部中品之上當歸味甘辛,溫,大溫,無毒。 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瘡瘍,金瘡,煮飲之。 溫中止痛,除客血內塞,中風 汗不出,濕痺,中惡客氣,虛冷,補五髒,生肌肉。 《藥性論》云:臣。 惡:熱面。 止嘔逆,虛勞寒熱,破宿血,主女子崩中,患人虛冷加而用之。 日華子云:治一切風,一切血,補一切勞,去惡血,養新血,及主症癖。 《別說》云:自古醫家方論用治婦人產後惡血上衝,倉猝取效。 無急於此,世俗多以謂唯能治血。 又《外台秘要》、《金匱》、《千金》等方,皆為大補不足,決取立效之藥氣,血者服之即定,此蓋服之能使氣血各有所歸。 《支太醫方》:治婦人百病,諸虛不足。 當地黃二兩,為末,蜜和丸,米飲下。 惡: 茹。 畏:菖蒲、海藻、牡蒙。 草部中品之上芍藥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 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益氣,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惡腹痛,腰痛。 《藥性論》云:臣。 強五髒,補腎氣,治心腹堅脹,婦人血閉不通,消能蝕膿。 日華子云:治風補勞,主女人一切病,並產前後諸疾。 赤色者多補氣,白者治血。 惡:石斛、芒硝。 畏:硝石、鱉甲、小薊。 反:藜蘆。 草部中品之上麻黃味苦,溫,微溫,無毒。 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五髒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傷寒頭疼解肌,洩邪惡氣,消赤黑斑毒。 《藥性論》云:君。 能治身上毒風, 痺,主壯熱,解肌發汗溫瘧。 根節能止汗。 日華子云:通九竅,調血脈,開毛孔,禦山嵐瘴氣。 濃樸為之使惡:辛夷、石葦。 草部中品之上通草味辛甘,平,無毒。 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療疸,耳聾,散癰腫。 《藥性論》云:臣。 治五淋,利小便,開關格。 日華子云:安心除煩止渴,退熱,明目,通小腸,排膿,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閉,月候不勻,天行時疾,痛目眩,羸劣,乳結及下乳,子名覆子。 草部中品之上瞿麥味苦辛,寒,無毒。 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墮子下閉血,養腎氣,逐膀胱邪逆,止霍亂。 《藥性論》云:臣。 主五淋。 日華子云:催生,痔並瀉血。 子:治月經不通,破血塊,排膿。 葉:治小兒蛔蟲,痔疾,煎湯治丹石藥發,蓑草、牡丹為之使。 惡:螵蛸。 草部中品之上秦艽味苦辛,平、微溫,無毒。 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痺,肢節痛,下水,利小便,療風無問新久,通身攣急。 《藥性論》云:差五種黃病,解酒毒,去頭風。 蕭炳云:療酒黃,疸,大效。 日華子云:味苦,冷。 主傳尸骨蒸,治疳及時氣。 菖蒲為之使。 畏:牛乳。 草部中品之上百合味甘,平,無毒。 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除浮腫,臚脹,痞滿,熱通身疼痛及乳難,喉痺。 《藥性論》云:使。 主百邪鬼魅,涕泣不止,除心下急滿痛,腳气,熱咳逆。 日華子云:安心,定膽,養五髒,殺蟲毒,療乳癰,發背,瘡腫並產後血暈疾。 草部中品之上知母味苦,寒,無毒。 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療傷寒久瘧熱,脅下邪氣。 《藥性論》云:君。 治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產後蓐勞,腎氣勞,憎寒損,患人虛而口乾加用之。 日華子云:治熱癆、傳尸疰病,通小腸,消痰止嗽,潤心肺,虛乏,安心止驚悸。 草部中品之上貝母味辛苦,平、微寒,無毒。 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痺乳難,金瘡風痙,腹中結實,心下滿,惡風寒,目眩,項直,咳逆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髒,利骨髓《藥性論》云:臣。 治虛熱,主難產,胞衣不下,點眼去膚翳,主胸脅逆氣,療時疾黃膽,與連翹同主項下癭瘤。 日華子云:消痰,潤心肺,止嗽。 燒灰油敷人畜惡瘡。 濃樸、白薇為使。 惡:桃花。 畏:秦艽、礬石、莽草。 反:烏頭。 草部中品之上玄參味苦咸,微寒,無毒。 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乳余疾,補腎氣,令人目明。 主暴中傷寒,身熱支滿狂邪,溫瘧,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氣,下水,止煩渴,散頸下核,癰腫心腹痛,堅症。 《藥性論》云:使。 能治暴結熱,主熱風頭痛,傷寒複勞,散瘤癭瘰 。 日惡:黃 、乾姜、大棗、山茱萸。 反:藜蘆。 草部中品之上白芷味辛,溫,無毒。 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療風邪,久渴,吐嘔。 《藥性論》云:君。 治心腹血刺痛,除風邪,女人血崩,治瀝血腰日華子云:治目赤, 肉及補胎漏滑落,破宿血,補新血,乳癰,發背,瘰 ,腸風,排膿止痛。 當歸為使。 惡:旋複花。 草部中品之上淫羊藿俗名仙靈脾。 味辛,寒,無毒。 主陰痿,絕傷,莖中痛,利小便,益氣力,堅筋骨瘰,赤癰,下部有瘡。 《藥性論》云:主堅筋益骨。 日華子云:紫芝為使,得酒良。 切冷風勞氣,補腰膝,強心力,丈夫絕陽不起,女人絕陰無子,筋骨攣急,四肢不仁。 紫芝為使。 生:上郡。 草部中品之上狗脊味苦甘,平、微溫,無毒。 主腰背強、機關緩急,周痺寒濕膝痛,頗利老人。 療失溺節,男子腳弱腰痛,風邪淋露,少氣目暗,女子傷中,關節重。 《藥性論》云:味苦辛,熱。 治男子女人毒風軟腳,邪氣濕痺,腎氣虛弱,補益男子,續筋骨。 萆 為使。 惡:敗草部中品之上黃芩味苦,平、大寒,無毒。 主諸熱黃膽,腸 洩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穀,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藥性論》云::臣。 治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破壅氣,治五淋,令人宣暢。 去關節煩悶,解熱渴,治熱腹中 痛。 日華子云:下氣,主天行熱疾,疔瘡,排膿,治乳癰,發背。 得:濃樸、黃連、止腹痛。 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 得:黃 、白蘞、赤小豆,療草部中品之上石龍芮味苦,平,無毒。 主風寒濕痺,心腹邪氣,利關節,止煩滿,平腎胃氣,補陰氣不失精莖冷。 《藥性論》云:能逐諸風,主除心熱躁。 大戟為之使。 畏:蛇蛻。 反:吳茱出:兗州。 草部中品之上紫草味苦,寒,無毒。 主心腹邪氣,五疸,補中益氣,利九竅,通水道,療腹腫脹滿痛,療小兒瘡及面渣。 《藥性論》云:味甘,平。 能治惡瘡, 癬。 一云:治傷寒時疾,發瘡疹不出。 《產寶》:治淋澀,產後同。 生:碭山。 今處處有之。 草部中品之上紫菀味苦辛,溫,無毒。 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痿蹶,安五髒,療咳唾膿,止喘悸,五勞體虛,補不足,小兒驚癇。 《藥性論》云:臣。 能治尸疰,補虛下氣及胸脅逆氣,治百邪,鬼魅,勞氣,虛熱。 日華子云:調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渴,潤肌膚,添骨髓。 款冬花為之使。 惡:天雄、瞿麥、雷丸、遠志。 畏:茵陳蒿。 草部中品之上前胡味苦,微寒,無毒。 主療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實,下氣,治傷寒熱。 明目,益精,《藥性論》云:使。 主時氣內外熱。 日華子云:治一切勞,下一切氣止嗽,破症結,開胃下食,通五髒,主霍亂轉筋,骨節煩悶,反胃嘔逆,氣喘,安胎,小兒疳。 半夏為使。 惡:皂莢。 畏:藜蘆。 草部中品之上白蘚皮味苦咸,寒,無毒。 主頭風,黃膽,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痺死肌,不可起止行步。 療四肢不安,時行腹中大熱,小兒驚癇,婦人產後餘痛。 《藥性論》云:一切熱毒風。 日華子云:通關利竅及血脈及一切風痺,筋骨弱乏,通小腸水氣,天行時疾,頭痛眼疼。 惡:螵蛸、桔梗、茯苓、萆 。 草部中品之上本味辛苦,微溫、微寒,無毒。 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肌膚悅顏色,闢霧露,療風邪, 曳金瘡。 《藥性論》云:臣。 能治一百六十種惡風,鬼疰流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去頭風。 日華子云:治癇疾並皮膚疵 ,粉刺。 畏:青箱子。 茹。 草部中品之上石葦味苦甘,平,無毒。 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止煩下氣,通膀胱滿,五勞,安五髒,去惡風,益精氣。 《藥性論》云:使。 治勞及五淋,胞囊結熱不通,膀胱滿。 日華子云:治淋瀝遺溺。 杏仁為之使。 得:菖蒲,良。 生:華陰。 又有生古瓦屋上者曰瓦葦,用治淋亦佳。 草部中品之上萆味苦甘,平,無毒。 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痺,惡瘡不瘳,熱氣,傷中恚怒,痿失溺。 《藥性論》云:治冷風 痺,腰腳不遂,手足驚掣,主男子 腰痛久冷,是腎間有膀胱宿水。 日華子云:治癱緩軟,風頭旋,癇疾,補水髒,堅筋骨,益精明目,治腸風痔痿,中風失音。 薏苡為之使。 畏:葵根、大黃、柴胡、牡蠣。 生:真定。 今處處有之。 草部中品之上白薇味苦咸,平,大寒,無毒。 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療傷中,淋露,下水氣,除陰氣,益精。 《藥性論》云:臣。 能治百鬼魅。 陶隱居云:療驚邪風狂疰病。 惡:黃 、大黃、大戟、乾姜、乾漆、山茱萸、大棗生:平原。 草部中品之上大青味苦,大寒,無毒。 療時氣頭痛,大熱,口瘡。 《藥性論》云:臣。 味甘。 能去大熱疫寒熱。 日華子云:治熱毒風,心煩悶,渴疾口乾,小兒身熱疾,風疹,天行熱疾及毒,又塗 腫毒。 草部中品之上白茅根味甘,寒,無毒。 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下五淋,熱在腸胃,止渴,堅筋,婦人崩中。 《藥性論》云:臣。 茅:破血,主消渴,根:治五日華子云:茅針涼,通小腸,癰毒,軟癤不作頭,濃煎和酒服。 花: 刀箭瘡,止血根:主婦人月經不勻,通血脈淋瀝,主鼻洪。 一云:花主衄血,吐血,炙瘡。 生搗茅敷金瘡止血。 煮服主鼻衄暴下血。 茅屋滴溜水殺雲母毒。 草部中品之下艾葉味苦,微溫,無毒。 主灸百病。 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 瘡,婦人漏血,利陰生肌肉,闢風寒,使人有子。 《藥性論》云:使。 能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髒痔瀉血。 煎葉:主吐血。 實:主明目。 日華子云:止霍亂轉筋,治心痛、鼻洪並帶下痢人後分寒熱急痛。 實:暖,無毒。 壯陽,助水髒,腰膝及暖子宮。 一云:生寒熟熱。 殺蛔蟲。 草部中品之下地榆味苦甘酸,微寒,無毒。 主婦人乳 痛,七傷,帶下病,止痛,除惡血,止汗,療金止膿血,諸 ,惡瘡,熱瘡,消酒,除消渴,補絕傷。 《藥性論》云:味苦,平。 能治余瘀疹痛,治金瘡,止血痢,蝕膿。 日華子云:排膿,止吐血,鼻洪,月經不止,血崩,產前後諸血疾,赤白痢,並水瀉,止腸風。 徐平云:治下血二十水二升,煮半,頓服。 如不斷,水漬屋塵飲一小杯,投之不汁如飴糖,與服便巳。 又毒蛇螫人,搗新根取汁飲之。 得:發草部中品之下水萍味辛酸,寒,無毒。 主暴熱身癢,下水氣,勝酒,長須發,止消渴,下氣。 陳髒器云曝乾與栝蔞等分,以人乳為丸,主消渴。 搗絞汁飲,主蛇咬毒入腹。 亦可敷熱瘡。 小萍子:汁主水腫,利小便。 又中毒,曝乾末酒服方寸匕。 日華子云:治熱毒風熱,疾熱在脅,腫毒,湯火瘡,風疹。 草部中品之下大小薊根味甘,溫。 主養精保血。 大薊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衄鼻。 《藥性論》薊可單用,味苦,平。 止崩中,血下,生取根絞汁服。 日華子云:小薊根涼,無毒。 風並胸膈煩悶,開胃下食,退熱,補虛損。 苗:去煩熱,生研汁服。 小薊力微,只可大薊能補養下氣。 草部中品之下海藻味苦咸,寒,無毒。 主癭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症瘕,堅氣,腹中上下鳴下十二水腫,療皮間積聚,暴潰,留氣,熱結,利小便。 《藥性論》云:臣。 味咸,有小主闢百邪鬼魅,治氣疾急滿,療疝氣下墜,疼痛核腫。 孟詵云:主起男子陰氣,常食之子潰疾。 《海藥方》:主宿食不消,五膈痰壅,水氣浮腫,腳气,奔豚氣,並良。 《肘治頷下瘰 如梅李及頸下猝結囊欲成癭,海藻一斤,酒二升,漬數日,稍稍飲。 草部中品之下天麻味辛,平,無毒。 主諸風濕痺,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力。 《藥性云:能治冷氣 痺,癱緩不遂,語多恍惚、多驚失志。 陳髒器云:主熱毒癰腫,搗莖葉亦取子作飲,去熱毒。 日華子云:助陽氣,補勞傷,鬼疰,蠱毒,通血脈,開竅。 草部中品之下澤蘭味苦甘,微溫,無毒。 主乳婦內衄,中風餘疾,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中金瘡癰腫,產後、金瘡內塞。 《藥性論》云:使。 味苦辛。 主產後腹痛,頻產血氣衰冷羸瘦。 日華子云:通九竅,利關脈,養血氣,破宿血,消症瘕,產前後百病,通小腸,生肌,消撲損瘀血,治鼻洪吐血,頭風目痛,婦人勞瘦,丈夫面黃。 草部中品之下阿魏味辛,平,無毒。 主殺諸小蟲,去臭氣,破症積,下惡氣,除邪鬼蠱毒。 蕭炳云:今日煎蒜白為假者,真者極臭而去臭為奇物,今下細蟲極效。 日華子云:熱。 治傳尸,破症瘕冷氣,闢溫,治瘧,兼主霍亂心腹痛,腎氣,溫瘴,御一切蕈、菜毒。 生:西蕃。 草部中品之下高良姜大溫。 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 《藥性論》云:能治腹內久冷,胃氣逆,嘔治風,破氣,腹冷氣痛,去風冷痺弱,療下氣,冷逆衝心,腹痛吐瀉。 日華子云:治轉痢,反胃嘔食,解酒毒,消宿食。 古方:單用治忽心中惡,口吐清水。 取根如骰子塊,咽津瘥,若臭,加草豆蔻煎飲。 草部中品之下香子味辛,平,無毒。 主諸 ,霍亂及蛇傷。 《藥性論》云:可單用,味苦辛。 和諸香。 破一切臭氣,又猝惡心腹中不安,取莖葉煮食之即瘥。 日華子云:得酒,良。 氣並腎勞 疝氣,開胃下食,治膀胱痛,陰疼。 古方:療惡毒癰腫。 一云:有助草部中品之下防己味辛苦,平、溫,無毒。 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療水腫、風腫,膀胱熱,傷寒寒熱邪氣,中風手腳攣急,止洩,散癰腫,惡結,諸蝸疥癬蟲瘡,通腠理,九竅。 《藥性論》云:漢防己,君。 味苦,有小毒。 能治濕風口眼 斜、手足疼,散留痰,主肺氣嗽喘。 木防己:使。 畏:女菀、鹵咸,味辛苦。 治男子肢節中風,毒風不語,主散結氣,癰腫,溫瘧,風水腫,治膀胱。 殷孽為之使。 殺:雄黃毒。 惡:細辛。 畏:萆 。 草部中品之下京三棱味苦,平,無毒。 主老癖症瘕結塊。 日華子云:味甘澀。 治婦人血脈不調,心腹痛,落胎,消瘀血,產後腹痛,血暈並宿血不下。 《外台秘要》:下乳汁。 取三個,水二碗,煎取一碗,洗奶取汁為度,極妙。 《子母秘錄》:治小兒氣癖及癇熱,無辜 癖等。 草部中品之下姜黃味辛苦,大寒,無毒。 主心腹結積,疰忤,下氣,破血,除風熱,消癰腫,功力烈於金。 日華子云:熱,無毒。 治症瘕血塊,癰腫,通月經,治撲損瘀血,消腫毒,止暴風痛氣,下食。 海南生者名蓬莪術,江南生者即為姜黃。 一云:治氣為最。 草部中品之下鬱金味辛苦,寒,無毒。 主血積,下氣,生肌,止血,破惡血,血淋,尿血,金瘡。 《藥論》云:單用亦可。 治女人宿血氣結聚,溫醋摩服。 亦啖馬藥,用治脹痛,破血而補。 《經驗方》:治尿血不定。 蔥白相和煎服。 生:蜀中者佳,胡人謂之馬術。 草部中品之下款冬花味辛甘,溫,無毒。 主咳逆上氣,善喘,喉痺,諸驚癇,寒熱邪氣,消渴,喘息呼《藥性論》云:君。 主肺氣心促,急熱乏勞,咳連連不絕,涕唾稠粘,治肺癰吐膿。 日子云:潤心肺,益五髒,除煩,補勞劣,消痰止嗽,肺痿吐血,心虛驚悸,洗肝明目及中風。 杏仁為之使。 得:紫菀,良。 惡:皂莢、硝石、玄參。 畏:貝母、辛夷、麻黃、黃 、黃芩、黃連、青葙。 草部中品之下紅藍花味辛,溫,無毒。 主產後血暈口噤,腹內惡血不盡絞痛,胎死腹中,並酒煮服。 亦毒下血。 堪作胭脂,主小兒 耳。 《海上方》:治喉痺壅塞不通。 取汁服之極驗,但咽皆瘥。 治婦人產暈絕者。 張仲景:治六十二種風,兼腹內血氣刺痛。 《廣利方》:治血熱煩渴。 草部中品之下牡丹味辛苦,寒、微寒,無毒。 主寒熱,中風螈 ,痙,驚癇邪氣,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髒,療癰瘡,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熱,頭腰痛,風噤癲疾。 《藥性論》云:治冷氣,散諸痛,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疼。 日華子云:除邪氣,悅色,通關腠血脈,排膿,通月經,消撲損瘀血,續筋骨,除風痺,落胎下胞,產後一切女人冷熱血氣。 畏:菟絲。 忌:蒜。 草部中品之下蓽茇味辛,大溫,無毒。 主溫中下氣,補腰腳,殺腥氣,消食,除胃冷,陰疝, 癖。 其根名蓽茇沒,主五勞七傷,陰汗,核腫。 日華子云:治霍亂,冷氣,心痛,血氣。 陳髒器云:蓽茇沒味辛,溫,無毒。 主冷氣嘔逆,心腹脹滿,食不消,寒疝,核腫,婦人內冷無子,治腰腎冷,除血氣。 草部中品之下青黛味咸,寒,無毒。 主解諸藥毒,小兒諸熱,驚癇發熱,天行頭痛寒熱,並水研服。 亦敷熱瘡,惡腫,金瘡,下血,蛇犬等毒。 《藥性論》云:君。 味甘,平。 能解小兒疳熱消殺蟲。 又治發豌豆瘡。 殺:惡蟲物化為水。 草部中品之下蘆薈味苦,寒,無毒。 主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明目鎮心,小兒癲癇驚風,療五疳,殺蟲及痔病瘡 。 解巴豆毒。 《藥性論》云:可單用,殺小兒疳蛔,主吹鼻,殺腦疳,除鼻《南海藥譜》云:兼治小兒諸熱。 《海上方》:治 齒。 以鹽揩齒令淨,然後敷少末草部中品之下肉豆蔻味辛,溫,無毒。 主鬼氣,溫中,治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冷疰,嘔沫,冷氣,止洩,小兒乳霍。 《藥性論》云:君。 味苦辛。 能主小兒吐逆不乳,腹痛,治宿食不消飲。 日華子云:調中下氣,止瀉痢,開胃消食,皮外絡,下氣,解酒毒,治霍亂。 草部中品之下補骨脂味辛,大溫,無毒。 主五勞七傷,風虛冷,骨髓傷敗,腎冷精流及婦人血氣,墮胎一名破故紙。 《藥性論》云:味苦辛。 能主男子腰疼膝冷,囊濕,逐諸冷痺頑,止小便利,腹中冷。 日華子云:興陽事,治冷勞,明目。 惡:甘草。 忌:蕓苔、羊血。 草部中品之下零陵香味甘,平,無毒。 主惡氣疰,心腹痛滿,下氣,令體香。 陳髒器云:明目止淚,療去臭惡氣,傷寒頭疼。 日華子云:治血氣腹脹。 酒煎服莖葉。 《海藥》云:主風邪衝車腫痛,虛勞疳 ,凡是齒痛煎含,良。 得:升麻、細辛,善。 不宜多服,令人氣喘草部中品之下 零陵香艾納香味甘,溫,無毒。 去惡氣,殺蟲,主腹冷,洩痢。 《海藥》云:主傷寒五洩,心腹下寸白。 草部中品之下延胡索味辛,溫,無毒。 主破血,產後諸病因血所為者,婦人月經不調,腹中結塊,崩中產後血暈,暴血衝上,因損下血,或酒摩及煮服。 生:奚國。 根如半夏,色黃。 日華除風治氣,暖腰膝,破症癖,撲損瘀血,落胎及暴腰痛。 《海藥》云:主腎氣,破產及兒枕,《聖惠方》:治墮車馬筋骨疼痛不止。 草部中品之下縮砂蜜味辛,溫,無毒。 主虛勞冷瀉,宿食不消,赤白洩痢,腹中虛痛,下氣。 《藥性論君。 主冷氣腹痛,止休息氣痢,勞損,消化水穀,溫暖脾胃,治冷滑下痢不禁。 陳髒主上氣咳嗽,奔豚,鬼疰,驚癇,邪氣。 日華子云:治一切氣。 霍亂轉筋,心腹痛。 子、鱉甲、豆蔻、白蕪荑等,良。 生:南地。 草部中品之下胡黃連味苦,平,無毒。 主久痢成疳,傷寒咳嗽,溫瘧骨熱,理腰腎,去陰汗,小兒驚癇寒熱不下食,霍亂下痢。 《唐本》:大寒。 主骨蒸勞熱,補肝膽,明目,治冷熱洩痢,益顏色,濃腸胃,治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煩熱。 惡:菊花、玄參、白蘚皮。 解:巴豆毒。 忌:豬肉。 令人漏精。 以人乳浸點眼甚良。 一云:治傷寒勞複身熱,大小便赤如血。 《別說》云:胡黃連折之塵出如煙者為真。 草部中品之下白藥味辛,溫,無毒。 主金瘡,生肌。 《藥性論》云:亦可單用,味苦。 能治喉中熱塞,痺不通,胸中隘塞,咽中常痛腫脹。 日華子云:冷。 消痰止嗽,治渴並吐血,喉閉,消毒。 《圖經》云:療心氣痛,解熱毒甚效。 諸瘡癰腫不散者,取生根搗爛敷貼,幹即易之。 無生者,乾為末,水調塗之。 《別本》注云:解野葛、生金、巴豆、百藥毒,刀斧折傷能止血痛草部中品之下蓬莪術味苦辛,溫,無毒。 主心腹痛,中惡,疰忤,鬼氣,霍亂,冷氣吐酸水,解毒,療血氣,丈夫奔豚。 《藥性論》云:可單用,治女兒血氣心痛,破 癖,冷氣。 日華子云酒,醋,良。 活一切氣,開胃消食,通月經,消瘀血,止挫損痛,下血及內損惡血。 一治積聚為最要之藥,與三棱同用之,良。 草部中品之下莎草根味甘,微寒,無毒。 主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氣。 《圖經》:單服療肺風夫心肺中虛風及客熱,膀胱間連脅下時有氣妨,皮膚瘙癢,癮疹,飲食不多日漸瘦損憂愁心忪少氣。 《唐本》云:根名香附子,一名雀頭香。 大下氣,除胸腹中熱。 交草部中品之下蒔蘿味辛,溫,無毒。 主小兒氣脹,霍亂嘔逆,腹冷食不下,兩脅痞滿。 日華子云:健脾開胃氣,溫腸,補水髒及壯筋骨,治腎氣。 《海藥》云:主膈氣,消食,溫胃,善滋食味。 多食無損,卻不可與阿魏同合,奪其氣味。 殺:魚肉毒。 出:佛誓國,今所在皆有之。 草部中品之下白前味甘,微溫,無毒。 主胸脅逆氣,咳逆上氣。 《藥性論》云:臣。 味辛。 兼主一切氣日華子云:治奔豚,腎氣,肺氣,煩悶及上氣。 《唐本》云:微寒。 主上氣衝喉中,呼吸絕。 深師:療久咳逆上氣,體腫,短氣,脹滿,夜倚壁不得臥,常作水雞聲音,白前湯主之。 白前二兩,紫菀、半夏洗各三兩,大戟七合切,四物以水一斗漬一宿,明旦煮取三升,分三服。 禁食羊肉、餳,大佳。 草部中品之下甘松味甘,溫,無毒。 主惡氣,猝心腹痛滿。 兼用合諸香。 日華子云:治心腹脹,下氣。 浴令人身香。 《海藥》云:陳氏云主黑皮 黯,風疳齒 ,野雞痔。 得:白芷、附子,良。 合諸香及KT 衣也。 草部中品之下使君子味甘,溫,無毒。 主小兒五疳,小便白濁,殺蟲,療瀉痢。 草部中品之下白豆蔻味辛,大溫,無毒。 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穀,下氣。 《圖經》:臣。 文仲氣冷,吃食即欲吐。 以白豆蔻子三枚搗篩更研細,好酒一盞,微溫調之,並飲二、草部中品之下薺味甘,寒。 主解百藥毒。 日華子云:治蛇蟲咬,熱病溫疾, 毒箭。 殺:蠱毒。 《圖》:古方解五石毒。 又:《短劇方》治蠱,取薺 根搗末,以飲服方寸匕,立瘥。 《食療》云:丹石發動,取根食之,良。 出:川蜀、江浙。 草部中品之下剪草涼,無毒。 治惡瘡、疥癬、風瘙。 根名白藥。 《圖經》:味苦,平,有毒。 主諸瘡疥牛馬諸瘡。 一云:治勞瘵。 入生蜜為膏服之,用冷粥飲壓之,如吐或下,不妨。 如久病咯血,只一服愈。 尋常咳嗽血妄行亦可。 草部中品之下茅香花味苦,溫,無毒。 主中惡,溫胃,止嘔吐,療心腹冷痛。 日華子云:白茅香花塞鼻敷久不合,炙瘡, 刀箭瘡,止血並痛。 煎湯止吐血,鼻衄。 《海藥》云:小兒遍身瘡桃葉同煮浴之。 草部中品之下鱧腸味甘酸,平,無毒。 主血痢,針灸瘡發,洪血不可止者,敷之立愈。 汁塗髮眉,生速而繁。 生下濕地。 日華子云:排膿,止血,通小腸,長鬢髮,敷一切瘡並蠶 ,俗謂之旱蓮子。 草部下品之上附子味辛甘,溫、大熱,有大毒。 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症堅積聚,血瘕寒濕,拘攣膝痛,腳疼冷弱不能行走,腰脊風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痢赤白,堅肌骨強陰,又墮胎,為百藥長。 一云:療偏風半身不遂,大風冷,痰癖脹滿,嘔逆翻胃,元髒傷冷,耳聾,風牙關急,治陰盛隔陽,傷寒。 地膽為使。 惡:蜈蚣。 生:犍為山谷。 畏:防風、黑豆、甘草、黃 、人參、烏韭。 草部下品之上烏頭味辛甘,溫,大熱,有大毒。 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痺,咳逆上氣寒熱,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臍間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胎,其汁煎之名射罔,味苦,有大毒。 療尸疰,症堅及頭中風痺痛。 殺:禽獸。 云:使。 遠志為之使。 忌:豉汁。 味苦辛,大熱,有大毒。 能治惡風憎寒,濕痺痰包心,腸腹 痛, 癖氣塊。 益陽事,中風,洗洗惡寒,除寒熱,主胸中痰滿下食。 治咳逆上氣,治齒痛,破積聚寒,主強志。 日華子云:土附子,味 辛,生去皮,搗濾汁澄清,旋添曬乾取膏,名為射罔,獵人將作毒箭使用。 或中者,以青、小豆葉、浮萍、冷水、薺 ,皆可御之。 莽草為之使。 反:半夏、栝蔞、貝母白芨。 惡:藜蘆。 草部下品之上天雄味辛甘,溫,大溫,有大毒。 主大風,寒濕痺,歷節痛,拘攣緩急,破積聚邪氣,強筋骨,輕身健行,療頭面風去來疼痛,心腹結積,關節重不能行步,除骨間痛,長強志,令人武勇,力作不倦,又墮胎。 《藥性論》云:君。 忌:豉汁。 大熱,有制用之。 能治風痰冷痺,軟腳毒風,能止氣喘促急。 殺:禽蟲毒。 日華子云:治一切陽道,暖水髒,補腰膝,益精明目,通九竅,利皮膚,調血脈,四肢不遂,破 癖症結膿止痛,續骨,消瘀血,補冷氣虛損,霍亂轉筋,背脊僂傴,消風痰,下胸膈水,發汗陰汗,炮含治喉痺。 遠志為之使。 惡:腐婢。 草部下品之上側子味辛,大熱,有大毒。 主癰腫,風痺,歷節,腰腳疼冷寒熱,鼠 ,又墮胎。 《藥性云:使。 能治冷風濕痺,大風,筋骨攣急。 陶隱居云:今醫家以療腳气多驗。 陳髒器云治遍身風疹。 冷酒調服。 《圖經》:烏頭、烏喙生朗陵山谷,天雄生少室山谷,附子、側子生犍為山谷及廣漢,今並出蜀土。 畏惡:與附子同。 草部下品之上 側子烏喙味辛,微溫,有大毒。 主風濕,丈夫腎濕陰囊癢,寒熱歷節,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癰腫膿結,又墮胎。 《藥性論》云:使。 忌:豉汁。 味苦辛,大熱。 治男子腎氣衰弱,陰汗,主療風溫,濕邪痛,寒熱癰腫不消者。 畏惡使:並與烏頭同。 草部下品之上半夏味辛,平。 生,微寒,熟溫。 有毒。 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療痿黃。 《藥性論》云:使。 能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氣,主頦結。 新生者摩塗癰腫不消,能除瘤癭,氣虛有痰氣,加而用之。 日華子云:味 辛。 治吐食反胃,霍亂轉筋,腸腹冷,痰瘧。 射干為使。 忌:海藻、飴糖。 惡:皂莢。 畏:雄黃、生姜、乾姜、秦皮、龜甲。 反:烏頭。 草部下品之上大黃味苦,寒、無毒。 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症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髒,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 《藥性論》云:使。 去寒熱,結聚宿食,利大小腸,貼熱毒洩用上硝草部下品之上葶藶味辛苦,寒,大寒、無毒。 主症瘕積聚結氣,又治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膀胱水,伏留熱氣,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身暴中風,熱痱癢,利小腹,又療肺壅上氣咳利小草部下品之上旋複花味咸甘,溫、微溫、冷利,有小毒。 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髒間寒熱中,下氣,消胸上痰結,唾如膠漆,心脅痰水,膀胱留飲,風氣濕痺,皮間死肉,利大通血脈。 《藥性論》云:使。 味甘,無毒。 主肋脅氣,下寒熱水腫,開胃,止嘔逆不下日華子云:明目,治頭風,通血脈。 葉:止金瘡血。 草部下品之上虎掌味苦,溫、微寒,有大毒。 主心痛,寒熱,結氣,積聚,伏梁,傷筋,萎,拘緩,利水道,除陰下濕,風眩。 《藥性論》云:使。 味甘。 能治風眩目轉,疝瘕腸痛,傷寒時疾,強陰。 蜀漆為之使。 惡:莽草。 生:漢中山谷及冤句。 二月、八月採,陰乾。 草部下品之上草蒿味苦,寒,無毒。 主疥瘙痂癢,惡瘡,殺虱,留熱在骨節間,明目。 《唐本》注:生敷金瘡,大止血,生肉,止疼痛良。 陳髒器:主鬼氣尸疰伏連,婦人血氣,腹內滿及冷熱久為駐顏亦用。 癬、風疹,殺虱,煎洗。 又云:臭蒿子,涼,無毒。 治勞,下氣,開胃,止盜汗及邪氣鬼毒。 又名治之。 草部下品之上桔梗味辛苦,微溫,有小毒。 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驚恐悸氣,利五髒腸胃,補血除寒熱風痺,溫中,消穀,療咽喉痛,下蠱毒。 《藥性論》云:臣。 治下痢,破血,去消積聚,痰涎,主肺氣氣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惡及小兒驚癇。 日華子云:下一止霍亂轉筋,心腹脹痛,補五勞,養氣,除邪闢溫,補虛,消痰,破症瘕瘀血,排膿漏,及喉痺。 毒,以白粥解。 節皮為使。 得:牡蠣、遠志,療恚怒。 得:硝石、石傷寒。 畏:白芨、龍眼、龍膽。 生:蒿高山谷,近道處處有。 草部下品之上藜蘆味辛苦,寒、微寒,有毒。 主蠱毒,咳逆,洩痢,腸 ,頭瘍,疥瘙,惡瘡,殺諸蟲,療噦逆,喉痺不通。 《藥性論》云:使。 大毒。 能主上氣,去積年膿血,洩痢,惡風瘡,,用錢匕一字則惡吐。 人又用通項,令人嚏,療嘔逆、未詳。 黃連為使。 反:細辛、芍藥、五參。 惡:大黃。 近道皆有之。 草部下品之上射干味苦,平,微溫,有毒。 主咳逆上氣,喉痺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療老血在心脾間,咳唾,言語氣臭,散胸中熱氣。 《藥性論》云:使。 有小毒。 能治痺水漿不入,能通女人月閉,治疰氣喘, 癖,開胃下食,消腫毒。 草部下品之上 射干鉤吻味辛,溫,有大毒。 主金瘡,乳 痙,中惡風,咳逆上氣,水腫,殺鬼疰蠱毒,破症積除腳膝痺痛,四肢拘攣,惡瘡疥蟲,殺鳥獸。 《蜀本》云:主喉痺,咽中塞,聲變,咳逆氣,溫中。 半夏為使。 惡:黃芩。 野葛毒草誤食則用羊血解之。 一名野葛。 草部下品之上蛇含味苦,微寒,無毒。 主驚癇,寒熱,邪氣,除熱,金瘡,疽痔,鼠 ,惡瘡,頭瘍,療心腹邪氣,腹痛濕痺,養胎,利小兒。 《藥性論》云:臣。 有毒。 能治丹疹,小兒寒熱。 日華子云:治蛇蟲蜂虺所傷及眼赤,止血,協風疹、癰腫。 莖葉俱用。 又名威蛇。 草部下品之上蜀漆味辛,平、微溫,有毒。 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症堅痞結,積聚邪氣,蠱毒鬼疰,療胸瘧,治溫瘧寒熱,下肥氣積聚。 日華子云:治症瘕。 栝蔞為使。 惡:貫眾。 畏:橐吾。 草部下品之上白蘞味苦甘,平、微寒,無毒。 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瘧血邪,發背,瘰 ,腸風,痔 ,刀箭瘡,撲損,溫熱瘧疾,血痢,湯火瘡,生肌止痛。 代赭為之使。 反:烏頭。 草部下品之上甘遂味苦甘,寒,大寒,有毒。 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症堅積聚,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熱,皮中痞,熱氣腫滿。 《藥性論》云:味苦。 能瀉十二種水疾,治心腹堅滿,下水,去痰水,主皮肌浮腫。 日華子云:京西者上。 瓜蒂為使。 惡:遠志。 反:甘草。 草部下品之上常山味苦辛,寒,微寒,有毒。 主傷寒寒熱,熱發溫瘧,鬼毒胸中痰結,吐逆,療鬼蠱往來食多,令人大吐,治項下瘤癭。 蕭炳云:得:甘草,吐瘧。 日華子云:忌:菘菜。 畏:玉札。 草部下品之上青葙子味苦,微寒,無毒。 主邪氣,皮膚中熱,風瘙身癢,殺三蟲,惡瘡疥虱,痔,蝕下瘡。 子:名草決明。 《藥性論》云:治肝髒熱毒衝眼,赤障,青盲,翳腫,主惡瘡疥瘙,下部蟲 瘡。 日華子云:治五髒邪氣,益腦髓,明耳目,鎮肝,堅筋骨,去風寒濕痺。 苗:止金瘡血。 所在有。 似麥閘極花,其子甚細。 草部下品之上白芨味辛苦,平。 微寒,無毒。 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收,除白癬疥蟲。 《藥性論》云:使。 治熱結不消,主陰下痿,治面上 瘡。 日華子云:止驚邪,血邪,癇疾,赤眼,症結,發背,瘰 ,腸風,痔 ,刀箭瘡,撲損,溫熱瘧疾,血痢。 紫石英為之使。 惡:理石。 畏:李核、杏仁。 草部下品之上大戟味苦甘,寒、大寒,有小毒。 主蠱毒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頸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腸。 《藥性論》云:使。 反:芫花、海藻。 毒,用菖蒲解之。 味苦辛,有大毒。 破新陳,下惡血癖塊,腹內雷鳴,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墮胎孕。 日華子云:小豆為使。 惡薯蕷。 瀉毒藥,洩天行黃病、溫瘧,破症結。 反:甘草。 畏:菖蒲草部下品之上澤漆味苦辛,微寒,無毒。 主皮膚熱,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丈夫陰氣不足,利大小腸,明目,輕身。 《藥性論》云:使。 治皮肌熱,利小便。 日華子云:冷,微毒。 止瘧疾,消痰,退熱。 此即大戟花。 一云:大戟苗也。 《唐本餘》:逐水,主蠱毒。 小豆為使。 惡:薯蕷。 草部下品之上貫眾味苦,微寒,有毒。 主腹中邪熱氣,諸毒,殺三蟲,去寸白,破症瘕,除頭風,止金瘡。 花:療惡瘡,令人洩。 《藥性論》云:使。 主腹熱。 赤小豆、 菌為之使。 殺寸白蟲。 又《圖經》云:苗似狗脊狀,如雉尾,根直多枝,皮黑肉赤曲者名草鴟頭,療頭風。 又:荊南人取根為末,水調服一錢匕,止鼻血有效。 草部下品之上羊躑躅味辛,溫,有大毒。 主賊風在皮膚中淫淫痛,溫瘧,惡毒,諸痺,邪氣鬼疰,蠱毒性論》云:惡:諸石及面。 又云:今醫方捋腳湯中多用之,南方治蠱毒下血,有躑躅勝。 生:太行山。 草部下品之上茵芋味苦,溫,微溫,有毒。 主五髒邪氣,心腹寒熱羸瘦,如瘧狀,發作有時,諸關節風濕痺痛。 療久風濕走四肢、腳弱。 《藥性論》云:使。 味苦辛,有小毒。 能治五髒寒熱似瘧,諸關節中風痺,拘急攣痛,治男子女人軟腳毒風,治溫瘧發作有時。 日華子云:治一切冷風,筋骨怯弱羸顫。 生:太山。 草部下品之上 茵芋蕘花味苦辛,寒,微寒,有毒。 主傷寒,濕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症瘕,蕩滌腸胃中留癖飲食、寒熱邪氣,利水道,療痰飲,咳嗽。 《藥性論》云:使。 治咳逆上氣,喉中腫滿,疰氣蠱毒, 癖氣塊,下水腫等。 草部下品之上 茵芋鳶尾味苦,平,有毒。 主蠱毒邪氣,鬼疰諸毒,破症瘕積聚大水,下三蟲,療頭眩,殺陳髒器云:主飛尸游蠱著喉中,氣欲絕者。 以根削去皮,納喉中摩病處,血出佳。 草部下品之上 茵芋赭魁味甘,平,無毒。 主心腹積聚,除三蟲。 草部下品之上 茵芋毛蓼主癰腫,疽 ,瘰 。 杵碎納瘡中,引膿血生肌。 亦作湯洗瘡兼濯足治腳气。 生:山足。 似烏蓼,葉上有毛,冬根不死。 草部下品之下何首烏味苦澀,微溫,無毒。 主瘰 ,消癰腫,療頭面風瘡,五痔,止心痛,益血氣,長女人產後及帶下諸疾。 日華子云:味甘。 久服令人有子。 治腹髒宿疾、一切冷氣及腸羊血及鐵器。 草部下品之下威靈仙味苦,溫,無毒。 主諸風,宣通五髒,去腹內冷滯,心膈痰水久積,症瘕 癖氣塊膀胱宿膿惡水,腰膝冷疼,及療折傷,久服之無瘟疫,瘧疾。 惡:茶及面湯。 《唐本》云:主腰腎,腳膝,積聚,腸內諸冷病積年不瘥者,服之無不立效。 草部下品之下牽牛花味苦,寒,有毒。 主下氣,療腳滿水腫,除風毒,利小便。 《藥性論》云:使。 味有小毒。 治 癖氣塊,利大小便,除水氣虛腫,落胎。 日華子云:味苦 。 得:青木香姜,良。 取腰痛,下冷膿,瀉蠱毒藥,並一切氣壅滯。 草部下品之下蓖麻子味甘辛,平,有小毒。 主水症,又主風虛寒熱,身體瘡癢浮腫,尸疰惡氣。 葉:主風腫不仁,搗蒸敷之。 日華子云:治水脹腹滿,又催生。 敷產人手足心,產後速拭去。 疥癩亦可研敷。 《海上方》:治難產及胞衣不下。 草部下品之下天南星味苦辛,有毒。 主中風,除痰、麻痺,下氣,破堅積,消癰腫,利胸膈,散血,墮陳髒器云:主金瘡傷折瘀血。 取根碎敷傷處。 日華子云:味辛烈,平。 畏:附子、乾姜姜。 撲損瘀血,主蛇蟲咬,敷疥癬惡瘡。 一云:治急中風,目瞑牙禁,小兒走馬疳、墜涎。 畏:附子、乾姜。 草部下品之下野狼毒味辛,平,有大毒。 主咳逆上氣,破積聚飲食,寒熱水氣,脅下積癖,惡瘡,鼠蝕鬼精蟲毒,殺飛鳥、走獸。 《藥性論》云:使。 味苦辛,有毒。 治痰飲,症瘕,亦葛洪:治心腹相連脹痛。 大豆為使。 惡:麥句姜。 生:秦亭隴西。 二月、八月採根,沉水者良。 草部下品之下 野狼毒三白草味甘辛,寒,有小毒。 主水腫,腳气,利大小便,消痰,破癖,除積聚,消疔腫。 陳髒器云:絞汁服,令人吐,亦主瘧。 草部下品之下甘蕉根大寒。 主癰腫結熱。 《藥性論》云:君。 搗敷一切癰腫上,幹即更上,無不瘥者。 子云:治天行熱狂,煩悶,消渴,患癰毒並金石發,熱悶口乾,治游風風疹,頭痛,並研敷。 又云:芭蕉油,冷,無毒。 治頭風熱,止煩渴及湯火瘡。 草部下品之下馬兜鈴味苦,寒,無毒。 主肺熱咳嗽,痰結喘促,血痔 瘡。 《藥性論》云:平。 能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主咳逆連連不可。 日華子云:治痔 瘡。 以藥於瓶中,燒熏病處。 入藥炙用,是土青木香,獨行根子。 《聖惠方》:治五種蠱毒。 又《圖經》云:亦名土青木香。 七月、八月採實,曝乾。 主肺病。 三月採根。 治氣下膈,止刺痛。 生:關中。 草部下品之下骨碎補味苦,溫,無毒。 主破血,止血,補傷折。 《藥性論》云:使。 主骨中毒瓦斯,風血五,口手不收,上熱下冷。 陳髒器云:亦名猴姜,主傷折,補骨碎。 日華子云:平。 治惡瘡,蝕爛肉,殺蟲。 一云:治耳聾。 《靈苑方》:治虛氣攻牙,齒痛、血出、牙草部下品之下連翹味苦,平,無毒。 主寒熱,鼠 ,瘰 ,癰腫,惡瘡,癭瘤,結熱,蠱毒,去白蟲。 《性論》云:使。 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熱。 日華子云:通小腸,排膿,治瘡止痛,通月經。 《集驗方》:治痔。 以連翹煎湯洗訖,刀上飛、綠礬入麝香貼之。 草部下品之下劉寄奴味苦,溫。 主破血,下脹,多服令人痢。 《別本》云:療金瘡,止血為要藥,產後下血止痛,極效。 日華子云:無毒。 治心腹痛,下氣,水脹,血氣,通婦人經脈,症霍亂,水瀉。 《經驗方》:治湯火瘡至妙。 搗末,先以糯米漿雞翎掃湯著處,後摻藥並不痛,亦無痕。 大凡湯著處用鹽末摻之,護肉不壞,然後藥末敷之。 草部下品之下續隨子味辛,溫,有毒。 主婦人血結月閉,症瘕, 癖,瘀血,蠱毒,鬼疰,心腹痛,冷氣脹滿,利大小腸,除痰飲,積聚,下惡滯物。 《蜀本》:積聚痰飲不下食,嘔逆及腹內研,酒服之,不過三顆當下惡物。 日華子云:宣一切宿滯,治肺氣,水氣,敷一切惡癬。 葉汁敷白癜、面 。 草部下品之下草味甘苦,寒,無毒。 主五淋,利小便,止水痢,除瘧,虛熱渴。 《唐韋宙獨行方》:遍體皆瘡者,用 草一擔,以水二石煮取一石,以漬瘡,不過三作乃愈。 又:韋丹主搗生汁二升,醋二合,相和空腹頓服。 當溺如白汁也。 又主久痢成疳。 取乾蔓搗篩,管吹穀道中,不過三、四次瘥已,若神。 生:處處有之。 草部下品之下金星草味苦,寒,無毒。 主癰疽瘡毒,大解硫黃及丹石毒,發背,癰腫,結核。 用葉和根服之,先服石藥悉下。 又可作末冷水服,及塗發背瘡腫上,殊效。 《經驗方》:治五毒草部下品之下鶴虱味苦,平,有小毒。 主蛔、蟯蟲。 用之為散,以肥肉、 汁服方寸匕。 《別本》注云主心痛。 以淡醋和半匕服之立瘥。 出波斯者為勝。 日華子云:涼,無毒。 殺五蟲,止瘧敷惡瘡。 韋云:患心痛十年不瘥,於雜方內見,合服之便愈。 草部下品之下蚤休味苦,微寒,有毒。 主驚癇,搖頭弄舌,熱氣在腹中,癲疾,癰瘡,陰蝕,下三蟲,去蛇毒。 《唐本》注云:醋摩治癰腫,敷蛇毒有效。 日華子云:冷,無毒。 治胎風搐手足,能吐瀉,瘰 。 《圖經》云:即紫河車也。 俗呼重樓金線。 生:山陽、川谷及冤句。 草部下品之下預知子味苦,寒,無毒。 殺蟲,療蠱,治諸毒。 傳云,取二枚綴衣領上,遇蠱毒物則聞其當便知之。 日華子云:溫。 治一切風,補五勞七傷,其功不可備述。 並治 癖氣塊、疾,消宿食,止煩悶,利小便,催生,解毒藥,中惡失音,敷一切蛇蟲蠶咬。 雙仁者可帶。 單方,治一切病。 每日取仁二七粒,患者服不過三千粒,永瘥。 草部下品之下胡蘆巴主元髒虛冷氣。 得:附子,硫黃,治腎虛冷、腹脅脹滿、面色青黑。 得: 香子、治膀胱氣甚效。 出:廣州並黔州。 春生苗,夏結子,子作細莢,至秋採。 今人多用嶺南治元髒冷氣為最要。 草部下品之下白附子主心痛、血痺、面上百病,行藥勢。 日華子云:無毒。 治中風失音、一切冷風氣、瘢疵。 草部下品之下木賊味甘微苦,無毒。 主目疾,退翳膜,消積塊,益肝膽,明目,療腸風,止痢及婦人月不住。 得:牛角 、麝香,治休息痢歷久不瘥。 得:禹餘糧、當歸、芎 ,療崩中,赤白。 瀉血不止。 出:秦隴。 草部下品之下海金沙主通利小腸。 得:梔子、馬牙硝、硼砂,共療傷寒熱狂。 今人治小便不通、臍下滿海金沙一兩、蠟面茶半兩、二味搗研令細,每服三錢,煎生姜、甘草湯調下,服無時再服。 草部下品之下 海金沙燈心草味甘,寒,無毒。 根及苗主五淋,治小蟲蟻入耳不出,治小兒夜啼。 又:治破傷。 貼之,用帛裹血立止。 草部下品之下 海金沙馬勃味辛,平,無毒。 主惡瘡,馬疥。 草部下品之下 海金沙雞冠子涼,無毒。 止腸風瀉血,赤白痢,婦人崩中帶下。 入藥炒用。 草部下品之下 海金沙水蓼主蛇毒,搗敷之。 絞汁服,止蛇毒入腹心悶。 水煮漬捋腳,消氣腫。 日華子云:冷,無毒。 葉:似蓼。 莖赤。 生下濕水旁。 发布时间:2025-08-07 14:02:30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4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