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太玄真一本际经开演秘藏品卷第九1 内容: 〔太上大道君以上皇元年十月五日,与无量天真妙行神人,俱诣太微帝君处,明霞之上琼阙之内金华之房。 诸天上帝清斋道前,旋行步虚,诵咏灵章,一依俯仰三乘之格,扣击法鼓,普集羣真。 此时众圣莫不皆集,敷讲玄妙,阐扬道德。 圣众列位,四座严整。 太微帝君从座而起,稽首道君:今日大庆,教诫之晨,迂屈圣尊曲降卑肆,洪慈垂眄,过忝重恩。 贱臣小子〕2,希遭嘉会,羣真惧乐,不况于常,伏愿哀怜,觉所未悟。 不审三世十方夭尊,所得妙身以何为法? 为同一体,为各异耶? 唯愿衰矜,具垂敷演,令一切众生3及将来世学道之人,有所依趣。 缘恩上启,伏用战惶。 太上道君方命西〔台金〕4母、卅二天齐声合和,唱咏灵音,鼓天妓乐,表现祥瑞,惊天骇地,妙丽殊特。 良久言曰:深乎微哉,乃欲开发真道秘藏。 自我成道已来,不曾说此隐奥之事,今既有请,冒禁相传,当谛听受,勿妄宣泄。 是时众会伏受要言。 太上告曰:至真妙理,寂絶无形,清净凝湛,〔不〕5可言名,方便引化,略开二途。 一者道身寂体虚无,二者生身诞孕形躯。 言道身者,离一切〔相〕6,正慧成满,除断虚妄,冥契玄宗,与道为一,不灭不生,无来无去,言语路断,念虑永毕。 言生身者,随顺世法,依因父母,熙数和合,琼胎灵府,犹如虚空,随宜出处,年月不同,腋背降诞,长养深宫,或生而皓素,或常保少容,环姿妙质,天人所宗。 帝君礼曰:不审道身即是寂本,为更有义,名为本耶? 太上告曰:道为圣本,本即道根,虽是一体,非无二源。 道名独立,体自虚通,强字无待,还近息功。 本对于末,因待假名,称为物始,用涉能生。 又为迹本,动寂用殊,出没物表7,语嘿相须。 帝君又问:如是本身能生万物,即是万物之本始者,此与神本有何差别? 太上答曰:源其实体,无有二相。 何以故? 俱毕竟故,无始无终故,不可说故。 以善方便,亦得言异。 所谓神本,是妄想初一念之心,能为一切生死根本。 以是初心,念念相续,众生业果,轮转无穷,是名识初,亦名神本。 言本身者,即是道性清净之心,能为一切世间出世法之根本故,故名为本8。 如是真性非心不心,非色不色。 无缘虑故,非无常故,故言非心;能生心故,无不知故,亦名为心。 无所碍故,故名非色;能生色故,道眼见故,亦名为色。 是清净心具足一切无量功德,智慧成就,常住自在,湛然安乐。 但为烦恼所覆蔽,故未得显了,故名为性。 若修方便,断诸烦恼,郓法尽故,显现明了,故名本身。 如此身者,本自有之,非今造故,故名为本。 本非有性,非三世摄,方便说故,非非三世。 本来有故,名为过去。 一切众生毕定当得,故名未来。 十方大圣今已得故,故名现在。 虽复说有三世差别,体不动故,常住无变。 帝君又问:若是本身性是具足,一切烦恼云何能郓? 若本具足而起郓者,一切神尊得成道已,亦应还失。 何以故? 体唯一故。 太上答曰:虽体是一,义则9有二,方便未足故,方便具足故。 是故我言一切诸法以空为性,为化众生,善巧方便,随宜演说。 是言说性犹如虚空,亦无分别,识本本身,皆虚空相。 得无所得,故无所失;有所得故,故❿有所失。 是故凡夫名为失者,十方神尊名为常德。 帝君又问:若生死法无始无终,本性清净,何故不名为道果耶? 太上答曰:生死之法有因果故,故是无常,不名道果;常道之体非因果故,是故为常,体是果故,故名道果。 帝君又问:如是本身为悉共有,但是一身为各各有,有无量身? 若是一者,一人得已,应碍余人;若是多者,非谓太一,不得言常。 太上曰:我不说言一切诸法如⑰虚空耶? 虚空之性,非一非多够,非碍非无碍。 如是本身亦复如是,体非一多,性无郭碍。 太微帝君稽首而曰:谨闻命矣。 不审生之与迹二义,云何经开二言? 敢以咨启,伏愿弘慈广垂分别。 太上告曰:体实无二,随义名身,生体擢貌,事事同人。 迹无定相,形不常伦,但能显本,即是迹陈。 帝君又问:生身迹身,是应作耶? 太上答曰:如是如是。 生之与迹,并称机缘,利益不差,即名为应,体则无别❿,随义异名。 帝君又问:是迹身者,为有法耶,为无法耶? 太上答曰:我不说耶,一切诸法性无所有,云何迹身而当有法? 若假名字,亦有亦无。 不离本故,故名为无;众生见故,故名为有。 更非别体,故名为无;有实利益,故名为有。 犹如明镜能见色像,了了分明,种种差别是镜中像,不可定说是有是无,而亦得言镜中有像。 一切众生心镜明故,见真道像,又如止水无涛波故,影现日月星辰飞鸟。 日月星辰及以飞鸟,悉见水底;一切诸物亦见自影,了了分明。 此水中物及所见影,俱非真实,不可言有,不可言无。 一切众生心水澄清,见道身❿影,亦复如是。 体即真道,是故非有非不有,故不得言无。 如追逝者,寻迹能得,是迹与人非一非异。 迹身亦尒。 明解之人因迹入悟,见真道身,知无迹法,故名为一;非不因迹,渐得开晓,建立福田,是名为异。 如是之义,是道境界,非是凡夫下圣能了。 于是道君欲显斯义,重说偈言:道身不生灭,任理自玄通。 湛然常清净,独立强言空。 絶名无待对,亦忘造物功。 端静息义用,萧寂守虚冲够。 本身为物始,生界布三才。 冥功虽叵测,圆照逐念开。 能为妙迹本,表现亿万该。 神用无起灭,奇功靡去来。 生身托父母,寄慧示同凡。 琼胎非世孕,变示适所堪。 端严使欣慕,白首破迷贪。 非是骨肉身,随愿之所潭。 权迹无定方,现身亦长久。 遍示五道形,姿容顺妍丑。 任本之所垂,利益无优负。 乍有变化生,时或因父母。 太微帝君稽首又曰:敢问道身为有因耶,为无因耶? 若有因者,同世间法,因缘生故,故是无常。 若无因生,复堕邪见,异道之谓。 若是道身不从因生,自然有者,一切众生不修道者,应皆成道。 如是二义,云何可了? 唯愿慈愍广垂开示。 道君答曰:太微帝君乃能显发如是深奥微密之义。 夫正道者,寂灭之相,非言语法之所能宣。 今言道者,寄言显示,令得悟入,解了无言,忘筌取旨,勿著文字。 所言道者,通达无碍,犹如虚空,非有非无,非愚非智,非因非果,非凡非圣,非色非心,非相非非相,即一切法,亦无所即。 何以故? 一切法性,即是无性,法性道性,俱毕竟空;是空亦空,空空亦空,空无分别空故❿;是无分别,亦复皆空,空无二故,故言其即。 而诸众生不能解了如是义故,于无法中而生法想,于不空中而生空想,以有如是心想倒故,而有见著,具是四倒,妄造诸法,计我及物,故名生死,不得道身。 天尊大圣了此实性毕竟无性,洞会道源,混体冥一,故名得道,身与道一,故名道身。 习此正观,名之曰因;亦无所习,故名非因。 是故正道非从因生,亦非无因,体非是果,亦非非果,非常非非常,非灭非非灭。 如是深奥秘密之义,唯道与道乃能解知,下圣真仙皆不通达,以信力故,仿佛能知。 如是身者,住无所住,无所不住,是名正道真实之身。 帝君又曰:不审天尊所受生身业相云何? 太上告曰:所言生者,无生不生,离一切生。 何以故? 十方天尊生已尽故。 染欲无明,永清净故,故无有生;欲利众生,示同世法,是故有生。 何以故? 我若说言道炁高远,寂灭不生,众生便谓不可修习,无回向心,不修善业,是故说言一切圣人皆有生果,然非结业随愿故生。 若复够相说随人天生,皆以上业而为生因,以于其中最第一故,是名分别生身之相。 太微帝君稽首礼曰:善哉道君,演说❿如是深奥之义,自昔以来未曾得闻如是妙经。 譬如薄福重罪之人,生而聋盲,不见五色青黄赤白及黑等相,不闻宫商五音之声,有大明医授以妙术,为开耳目,一切色声无不闻见。 我亦如是,闻于是经,能得闻见二种身相。 当知是经是法耳目,其有得者,能见正道二种法身权实之趣。 大明医者即是道君,示我妙经,如施耳目。 得此教者,即得正道微妙之身;得道身已,便能随顺示现生身。 是经能生二种身故,名为法母。 何以故? 是深妙教,能令一切生真法身。 如世慈母能生子故,至孝之子常念鞠育怀抱之恩,思欲上报,终天无极。 我等如是,因是正教生无漏身,是故常当报恩供养,安置堂殿,七宝庄严,香花灯烛,妓乐幡盖,晨夕朝礼,如侍所亲。 太上道君答帝君曰:如是如是,实如所说。 我从昔来未曾为人说如是法。 何以故? 是诸学者力未堪故,非是我等十方天尊说有隐覆,情有恪惜。 所演法言,皆表一道一味一相,而诸众生各得悟入,深浅差别随解有异,名为别教。 示其一相,故曰同归无异经也。 譬如天降一味甘雨,江河及诸大海受处不同,名为异水,雨实唯一。 十方大圣降一法雨,随三乘器受益不同,故名三教。 所示身相亦复如是,于未悟者名为未说,于解了者常满究竟,是故我等无所秘藏。 是时太微帝君及诸大众闻是法音,叹未曾有,于虚空中雨天妙花,鼓天妙乐,供养道君,而共齐声说偈叹曰:我等归命太上尊,无上最胜真法主。 巧说二种微妙身,犹如等降甘露雨。 三乘得悟有差别,道君所说皆周普。 众生泛此法舟航,免度生死大河苦。 服此清净良法药,身心垢恼病皆愈。 各蒙法利喜充遍,是故礼谢慈悲父。 尒时太微帝君及诸大众说是偈已,白太上言:若诸神尊所说诸法,同表一道,无浅深者,云何而得有圆满教,及未具了差别趣耶? 道君告曰:若于大圣诸有所言,皆是正观,一切智心无非毕竟,悉是了义,随众生故,半满不同。 为钝根者或时说有,或时说空,或时说常,或说无常,是名两半前后异说,不得一时。 随病发故,偏示一义,是名为半;前病除已,复显一药,用具足故,名之为满;了两半已,入一中道,乃名具足圆满之相。 若深智者闻说一边,即应了悟因缘假名,即正中道。 所言中者,离一切著,亦无所离,不滞二边,故名为中;能通众生至善寂处,到解脱城,故名为中。 若有了知是中道者,名为正观,是第一乘。 能运学者出离三界,过二生死,了真法性,成无上道。 是故此经能破无边无明暗室,令见无上正法珍宝。 犹如明灯破一切暗,令有目者见诸宝物,随意受用,称心快乐。 我今哀愍闇苦众生,燃此法灯,照烦恼闇,普令一切寻光见道,得真智慧,自在安乐,极无上果,究竟升玄。 太微帝君白太上曰:若如是者,唯当正解中道之要,便得成道,何须更习诸余经诫,为繁劳耶? 太上告曰:若诸学人深殖德本,了达正空中道之相,是即具足,无俟更修诸余法术。 但为五浊诸众生等,未了此经深妙之趣,先示余法调伏其心,遮断烦恼四魔恶贼。 犹如帝王具足无量珍宝乐具,而须城舍墙堑庄严,防断盗贼,遮诸郑难。 如是正观始悟心王,住中道城,以诸诫慧为法墙堑,牢自庄严,备诸魔试助。 是故十方天尊大圣具演经诫,广开法门。 太微帝君稽首拜曰:敢问道君,毕竟究竟云何差别? 愿垂告示。 太上曰:毕者决也,竟者定也。 我所说法,决定无二。 如言世间无常若空,无我清净,道果常恒,安乐自在,真实清净。 若异学者有来难问,如是之义终无动转,三世神尊皆作是说,是名决定毕竟之义。 又复毕者名审,竟者名谛。 若诸道君说一切法本性清净,如虚空性,假因缘有,体非真实,中道之理,性无颠倒,是寂灭相。 作是说者,审谛诚信,无有虚妄? 是故复名毕竟之义。 又复毕者名达,竟者言了。 十方大圣坐道场时,证深正智,于一切法及法真性,一念洞明,通达照了,无有差谬。 是智圆满,称实相法,达了无遗,故名毕竟。 言究竟者,究之言到,竟之言边。 十方神尊得一切智,到法边际,是名究竟。 又复究者名断,竟者名尽。 一切神尊以实相慧,断烦恼习,一切皆尽,具足解脱,是名究竟。 又复究者名度,竟者名已。 十方太上得道真人,度生死海,已至彼岸,故名究竟。 如此是名分别毕竟究竟差别之相。 帝君又问:当何名此经,云何传授方法所须? 愿垂具告。 太上曰:此经名为开演秘密之藏。 所以者何? 此经明于三世十方得道神尊微密妙身秘藏之义,如我等比无上法王,出此五浊,化诸众生,三业示现,方便善巧,意趣微隐,难可了知。 所以尒者,十方天尊所得之身,即真道相,体合自然,无形无名,非造作法,如虚空相。 无数劫来久证此法,同一性相,平等无二,而能示现种种法身,示修习报,应化无方,人天恶道随类所见,受生业行,皆同其法。 或现殊胜,超逾世间第一希有,独步无畏,威变自在,不可思议,是名开演身秘密藏。 能于正道真实之性,无言无说,寂灭相中善巧因缘,分别显示,随其所宜说法无尽,言辞次第义味深。 或说一乘,或说三乘,人天业果渐渐开化,使得同归真一正道,是名开演口秘密藏。 虽无念虑,离分别想,以一切种智洞达空门,正解正观,穷理边底,与真实相平等为一。 以一切种智照世间法,色法非色,心法非心,人天五道,四大六家,众生想念,果报因缘,于一念中明了无碍,善识根性,随宜e所行,世出世法,洞达究尽,是名开演心秘密藏。 以是三种秘密之法,成真道身,非是凡夫乃至上圣殴所能觉知。 我于是经具开此义,明说身相,启方便门,令诸学者入重玄趣,是故此经名为开演秘密奥藏。 如是受持此经,大乘众经中最妙。 若有至心堪能解了,讲宣其义,审得其人,稽首而传,不须盟信。 何以故? 已受余经知其心故,亦是平等无简择故。 太微帝君拜手言曰:道君演说❿如是深奥之义,我于今日始知,神尊审是众生真实父母,能以大慈大悲之力,于无相中示真法相,说此三种微密之趣,令诸来生悟一乘道,得妙法身,证无上道e,自能了知秘密之藏,亦当能为一切众生开演甚深三种微密。 我今始知,无上大乘平等正法,无择秽贱,唯授能行,有心之人,辄当传付,令此妙教广得流通,普令一切开正法眼,绍继道君无上之位,使三宝轮转,运用无辍。 太上告曰:善哉帝君,乃能发心弘宣此法,来世男女当受斯庆,咸见正道,得净法身。 帝君当知,若使余经不流布者,于诸世间无深损害,若失此经一句一偈,则为一切构诸灾祸。 何以故? 此经明示真道正身,即是众生终归窟宅。 若失此经,永为孤露,流漂三涂五道之中,没于长苦,无由解脱。 何以故? 不得本源,无所归故。 是故帝君常当一心弘宣此法,必使流通。 我昔受之于太帝,太帝受之于五帝上真高上玉皇,玉皇受之于玉清帝君消魔大王,大王受之于八天虚皇帝君e。 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 帝君今可书而録之,使得流布将来众生。 吾当以神通力守护此经,随有之处悉皆吉祥。 大劫之周,余道皆灭,此经独存,当还大罗之天,随机下世,救度天人。 于是太微帝君镜玉为简,镂金为字,编以白银,撰録此经。 盛以紫玉之函,封于七宝之台,仙童玉女散花烧香,供养灵文。 是时大众闻受经已,太上道君还于玉京,诸来会者各礼而去。 太玄真一本际经卷第九竟❶本卷现存敦煌抄本八件。 今以PL280抄本为底本,以《正统道藏》所收《太上洞玄灵宝开演秘密藏经》为参校本。 敦煌抄本卷首残损,原缺卷品题。 今据《道藏》本拟定为开演秘藏品卷第九。 ❷以上方括号中文字,敦煌抄本缺损,据《道藏》本拟补。 以下经文以PL280为底本。 ❸生字底本原缺,据《道藏》本补。 ❹台金二字底本残损,据《道藏》本补。 ❺不字底本残损,据《道藏》本补。 ❻相字底本原缺,据《道藏》本补。 ❼物表:底本原作互表,于义不通。 据《道藏》本改。 ❸故名为本:原作故名为本本,据《道藏》本删一本字。 ❾则字原缺,据《道藏》本补。 底本缺一故字,据《道藏》本补。 够多字原作名,据《道藏》本改。 体则无别:《道藏》本作体用不别。 ❿身字原缺,据《道藏》本补。 底本此句原作萧家守灵冲,据《道藏》本改。 ❿空无分别空故:底本原作空无分别,分别空故,于义不通。 今据P・2379、P・2882等抄本删分别二字。 按《太上洞玄灵宝观身经》,亦有是空亦空,空空亦空,空无分别空故;是无分别空,亦复皆空,空无二致,故言其尽之语,与此经同。 ❿曰字原缺,据《道藏》本补。 ❿复字原作覆,据《道藏》本改。 ❿S演说:原作快说据《道藏》本改。 S魔试:原作魔诫,据《道藏》本改。 升若字原作苦,据《道藏》本改。 虚妄:原作虚忘,据《道藏》本改。 如此:原作帝君,据《道藏》本改。 示现:原作生现,据p. 2445、p. 2882改。 《道藏》本作岀见。 S六家:疑当从《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引文,改作六尘。 随宜:原作宜随,据p. 2445、p. 2882改。 S上圣:原作九圣,据《道藏》本改。 题妙字原缺,据《道藏》本补。 e证无上道:原作证无上觉,据P. 2467改。 题君字原缺,据《道藏》本补。 发布时间:2025-08-07 16:31:1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4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