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内容: 论一首 脉证十二条 方十一首【按语】本篇论述痉、湿、暍三种病。 均为感受外邪而得,且病初都具有发热、恶寒等表证,故合为一篇论述。 篇名中的痓当为痉。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痓当作痉,传写之误也。 《读书杂志战国策》云:凡隶书从坙之字,或书作,因讹而为至,故痉伪作痓。 本书以下的痓字,全部改为痉字,不再说明。 痉,《说文解字》:强急也。 《广韵》:风强病也。 痉病邪在筋脉,由外感风邪所致,多挟寒邪。 湿病,邪在肌肉关节,由外感湿邪所致。 多挟风、挟寒、挟热。 湿病有内外之别,本篇所论以外湿为主,故又称中湿。 暍,《说文解字》:伤暑也。 暑即热,暍病即暑病,是暑天的一种热病。 由外感暑邪所致,多挟湿邪,故又称中暍、中暑、中热。 徐本、赵本篇名中无治字。 [01]太阳病〔1〕,发热、无汗,反〔2〕恶寒者,名曰刚痉〔3〕。 [0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4〕恶寒,名曰柔痉〔5〕。 【注释】〔1〕太阳病:中医病名。 《伤寒论》六经分证之一。 六经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病为外感热病的初起阶段。 《伤寒论》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反:复也,又也。 〔3〕刚痉:中医病名,为痉病之一。 有发热、无汗、恶寒等太阳伤寒表实证,又有颈项强急、口噤不开、角弓反张等痉证。 〔4〕不:语助词、无义。 〔5〕柔痉:中医病名,为痉病之一。 有发热、汗出、恶风等太阳中风表虚证,又有颈项强急、口噤不开、角弓反张等痉证。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盖刚柔乃阴阳之义,阴阳乃虚实之谓。 表实故称以刚,表虚故称以柔。 此两条论述痉病的分类及其鉴别方法。 【译文】病初出现太阳病表实的症状,发热、无汗又恶寒(以及痉证),名叫刚痉。 病初出现太阳病表虚的症状,发热、汗出而恶风(以及痉证),名叫柔痉。 [03]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1〕者,名曰痉,为难治。 〔2〕【注释】〔1〕脉沉而细:此以脉象判断痉病的预后。 太阳病,邪在表,脉当浮,今脉反沉而细,表明邪虽在表,但里已虚。 此省略痉病的主症(头项强痛、口噤不开、角弓反张)。 《医宗金鉴》:发热,太阳病也,脉沉细,少阴脉也,而名曰痉者,必有或刚或柔之证见也。 以太阳痉证而少阴之脉,表里兼病也。 〔2〕本条论述痉病的预后。 【译文】(痉病)有太阳病发热等表症,但同时出现脉沉而细的里虚症,这种痉病(由于邪盛正虚)难以治愈。 [04]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1〕。 [05]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06]疮家〔2〕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3〕【注释】〔1〕痉:在此不是指痉病,而是痉证。 由于津液受损、筋脉失养,导致四肢拘急的痉证。 此以下三条皆是其他疾病误治后出现的痉证。 高注《金匮要略》:此及下文三条,俱非痉病,因误治以伤阴,遂亦成痉者也。 〔2〕疮家:久患疮疡一类皮肤病的人,如痈疽、疔疮、疖肿等。 〔3〕此三条因太阳病误治而致的痉证。 【译文】原有太阳病,但因发汗太过,出现四肢拘急的痉证。 本有太阳中风证,先误用下法,后再发汗(津液一再损伤,筋脉失养),以致出现四肢拘急的痉证。 原本有疮疖等皮肤病的人,虽然有身体疼痛(或发热)等表症,但不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 若误用发汗法就会出现痉证。 [07]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1〕,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2〕,独头动摇〔3〕,卒口噤〔4〕,背反张〔5〕者,痉病〔6〕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7〕。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8〕。 一云其脉浛浛〔9〕。 [08]暴腹胀大者,为欲解。 脉如故,反伏弦者〔10〕,痉。 〔11〕【注释】〔1〕颈项强急:《玉函经》作头项强。 〔2〕目赤:《玉函经》、《脉经》作目脉赤。 即眼部血管充血。 〔3〕独头动摇:《脉经》作独头面摇。 头面两字,当着眼于面,头,为连及之词。 面摇,是面部筋脉挛急而抽动。 〔4〕卒口噤:是阵发性的牙关紧闭。 口角向上、向外牵引,双眉举起,表情犹如苦笑。 由于面部肌肉(咀嚼肌)痉挛所致。 〔5〕背反张:即角弓反张。 由颈背部肌肉强直性痉挛引起,颈不能前屈。 〔6〕痉病:中医病名。 由于外感风邪引起的以颈项强急、口噤不开、角弓反张为主症的病证。 此病类似现代所称的破伤风。 〔7〕若发其汗即恶寒甚:《金匮玉函要略述义》认为:若发其汗以下十七字,盖湿病中之文。 错简在此,因与本义不符。 〔8〕发其汗已,其脉如蛇:《脉经》由此连接下条作痉病发其汗已,其脉浛浛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 阐明痉病发汗后的预后。 若弦紧的脉象忽然舒缓扩大,犹如蛇腹那样柔软和缓,这是痉病发作将要缓解的表现。 〔9〕浛(hn)浛:扩大貌,形容脉象由弦紧转为缓和,表明挛急的筋脉渐趋舒缓。 俞本作沧沧,赵本作浛。 〔10〕脉如故,反伏弦者:指出痉病治疗后另一种预后不良的转归。 脉象依然像原来那样弦紧,甚至进一步演变为沉伏而弦紧,表明病邪入里,病情加重,痉病仍会持续发作。 伏,《玉函经》作复。 〔11〕此两条论述痉病热盛的证候及预后。 【译文】病人身体发热而下肢发冷,头颈项背部筋脉强直拘急,恶寒,发作时头部发热、面红、目赤,面部肌肉抽动,突然口噤不开(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这就是痉病发作时的表现。 如果发汗后又感受寒邪与湿邪,肌表更虚,则恶寒加重。 若发汗后脉象如蛇腹那样柔软和缓,一种说法是脉象扩大。 这是痉病发作要缓解的表现。 如果脉象依然像原来那样,且沉伏而弦紧,那痉病还将持续发作。 [09]夫痉脉,按之紧如弦〔1〕,直上下行〔2〕。 一作筑筑而弦〔3〕,《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4〕。 【注释】〔1〕紧如弦:即紧而弦。 指弦而有力的脉象。 紧脉劲急,弦脉端直,紧言其力,弦言其象。 《医宗金鉴》:痉之为病,其状劲急强直。 故其脉亦劲急强直,按之紧,劲急之象也,如弦,直行之象也。 如,古通而。 〔2〕直上下行:形容弦脉端直,从寸脉至尺脉,上、下(寸、关、尺)三部皆见劲急的紧脉。 上,指寸脉。 下,指尺脉。 本条论述痉病的脉象。 〔3〕筑筑而弦:形容坚实的弦脉。 〔4〕脉伏坚,直上下:指沉伏而坚实的弦脉。 从寸脉至尺脉都如此,与紧而弦,直上下行同义。 【译文】痉病的脉象,重按是紧而弦,从寸脉至尺脉都是如此。 一说是坚实的弦脉。 《脉经》曰:患痉病的人,从寸脉至尺脉,脉象都是沉伏而坚实。 [10]痉病有灸疮〔1〕,难治。 〔2〕【注释】〔1〕灸疮:因针灸后皮肤破损留下的疮疡。 由于疮疡引起的痉病,更为难治。 《医学纲目》直言:本病即破伤风之类也。 〔2〕本条论述痉病的预后。 【译文】患痉病的人,同时发现身体上有针灸引起皮肤破损的疮疡,这种痉病难以治愈。 [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1〕,几几然〔2〕,脉反沉迟〔3〕,此为痉〔4〕,栝蒌桂枝汤〔5〕主之。 〔6〕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7〕二两 桂枝〔8〕三两 芍药〔9〕三两 甘草〔10〕二两 生姜〔11〕三两 大枣〔12〕十二枚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13〕,啜〔14〕热粥发之。 【注释】〔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太阳病,其证备指发热、汗出、恶风等太阳中风表虚证;身体强概指颈项强急,角弓反张之症。 〔2〕几几然:形容身体强甚。 《诗经》有赤舃几几。 《说文解字》作赤舃。 可知几几为的通假字。 两字连用形容坚固,盛大。 《读金匮札记》:几几然者,项背强之甚者。 〔3〕脉反沉迟:痉病脉本弦紧,此因津液损伤,故脉沉迟,但沉迟中必兼弦紧。 〔4〕此为痉:在此指柔痉。 〔5〕栝蒌桂枝汤:以栝蒌根合桂枝汤而成。 有解肌祛邪、生津养筋的作用。 〔6〕本条论述柔痉的证治。 〔7〕栝蒌根:亦称瓜蒌根。 又名天花粉。 为葫芦科植物栝蒌的根。 有清热生津的功效。 〔8〕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 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9〕芍药: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根。 有养血柔肝的功效。 实验证明有降低肌张力的作用。 〔10〕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茎和根。 生用能泻火解毒,炙用能补中益气。 一般在方中多作辅助及矫味之用。 〔11〕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解毒的功效。 〔12〕大枣: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 有补脾安神、缓和药性的作用。 〔13〕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 〔14〕啜(chu):喝、吃。 【译文】(病初)出现像太阳病表虚证所有的症状(发热、汗出、恶风),且有明显的项背强急之症,脉象又见沉迟,这就是柔痉,当用栝蒌桂枝汤治疗。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以上六味药,用九升水同煮,煮到三升。 分三次温服,使微微汗出。 如果不出汗,稍停片刻,给吃热粥以助发汗。 [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1〕,气上冲胸〔2〕,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3〕主之。 〔4〕葛根汤方:葛根〔5〕四两 麻黄〔6〕三两去节〔7〕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8〕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右七味。 咀〔9〕,以水一升〔10〕,先煮麻黄、葛根。 减二升〔11〕,去沫。 内〔12〕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13〕,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14〕。 【注释】〔1〕小便反少:由于少腹筋脉拘急,尿不得出(尿潴留)。 〔2〕气上冲胸:邪气向上,即病变向上发展。 〔3〕葛根汤:本方以葛根为君,麻黄、桂枝为臣。 全方有发汗解表,生津舒筋的作用。 〔4〕本条论述刚痉的证治。 〔5〕葛根:为豆科植物葛的块根。 有解表生津的作用。 临床证实,本品有缓解肌肉痉挛的功效。 〔6〕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及木贼麻黄的草质茎。 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 〔7〕去节:指去根节。 因麻黄根节有止汗作用,故去之。 〔8〕炙(zh):中药加工法之一。 将药材用液体辅料(如蜂蜜、黄酒、米醋、姜汁等),加热拌炒的制法。 〔9〕咀(fǔ jǔ):中药加工法。 古代用口将药物咬碎,便于煎煮。 今指切片、捣碎的加工方法。 〔10〕一升:俞本、徐本、吴本、《玉函经》作一斗,赵本作七升。 《伤寒论》14条桂枝加葛根汤(即葛根汤)为以水一斗。 当以一斗为是。 〔11〕减二升:吴本作一二沸。 〔12〕内:通纳。 下文不再出注。 〔13〕微似汗:微微持续汗出。 似,《广雅释诂》:续也。 〔14〕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伤寒论》12条:服桂枝汤后,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 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译文】(病初)出现(发热、恶寒)无汗等太阳表实证,小便解不出而少,病势向上,见有(颈背强)牙关紧闭,不能讲话,这是刚痉即将发作的证候。 当用葛根汤主治。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以上七味药,将药切片,用一斗水,先煮麻黄、葛根,减去二升,去掉上面的药沫。 放入其他药同煮,煮到三升时,去掉药渣。 一次温服一升。 服药后注意盖被保温,使其微微持续汗出,不必吃粥。 其他依照桂枝汤后的服药方法及饮食禁忌。 若一服后汗出病愈,就不需再服余下两服。 如果汗不出,照前法再服一升。 仍不出汗,再加服促使发汗。 半天内将三升汤药全服完。 如果病重,白天晚上连续服药,二十四小时观察病情。 服完一帖药后,证候还在,再继续服。 若不出汗,一天服至两三帖药。 禁食一切生冷黏滑之品,如肉、面、酒、酪以及葱、蒜等辛辣食物。 [13]痉〔1〕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 胸满〔2〕,口噤,卧不着席〔3〕,脚挛急,必齿〔4〕,可与大承气汤〔5〕。 大承气汤方:大黄〔6〕四两酒洗 厚朴〔7〕半斤炙去皮 枳实〔8〕五枚炙 芒硝〔9〕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 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弗〔10〕。 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注释】〔1〕痉:《玉函经》、《脉经》作刚痉。 〔2〕胸满:即胸闷。 《金匮要略方论考证》:胸满之满,读为懑,与闷同,非胀满之满也。 〔3〕卧不着席:即身体强直,角弓反张之甚者。 〔4〕(xi)齿:上下牙切齿有声。 《说文解字》曰:,齿相切也。 〔5〕大承气汤:有通腑泄热、急下存阴的功效。 但是治疗痉病用大承气汤仅是对症治疗。 《医门法律》云:是死里求生之法也。 本条论述痉病热盛的证治。 〔6〕大黄:又名将军、川军、锦纹。 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和根茎。 有泻火、破积、通便、行瘀等作用。 实验证明,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7〕厚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和凹叶厚朴的树皮、根皮及枝皮。 有燥湿行气的功效。 〔8〕枳实:为芸香科植物枸橘、酸橙或香圆的幼果。 有破气消积的作用。 〔9〕芒硝:又称玄明粉、元明粉。 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经煮炼的精制品。 有泻热、通便的功效。 内服时不入煎药,冲入药汁或开水中溶化后服。 〔10〕一二弗:俞本、徐本、赵本作一二沸当是。 指沸腾一二次。 【译文】痉病一本作刚痉热盛(病情危重),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牙关紧闭,口噤不能讲话,且上下牙齿相切有声,颈背部强硬,睡卧时背部不能着床(角弓反张),四肢亦挛急强直,此时的治疗可用大承气汤(通腑泄热、急下存阴)。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以上四味药。 先用一斗水,煮厚朴、枳实二味,煮取五升药汁,去掉药渣。 放入大黄,煮到二升,去掉药渣。 然后放入芒硝,再在火上沸腾一二次。 分两次温服。 大便得通,就停止再服。 [1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1〕,脉沉而细〔2〕一作缓者,此名湿痹〔3〕。 《玉函》云:中湿。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4〕,但当利其小便〔5〕。 【注释】〔1〕关节疼痛而烦:指关节疼痛之甚。 烦,与剧同义。 〔2〕脉沉而细:《玉函经》作其脉沉缓,《脉经》作脉沉而缓。 作细或缓,均可。 太阳表证脉当浮,今感湿邪,湿为阴邪,重浊黏滞,故脉沉细或沉缓。 〔3〕此名湿痹:上文是关节疼痛而烦,是湿在表之证。 故不是湿痹,当是此名中湿。 《玉函经》曰:太阳病而关节疼烦,其脉沉缓,为中湿。 《脉经》也作中湿。 当以中湿为是。 〔4〕湿痹之候大便反快:湿痹,中医病名。 湿邪闭阻在里,故名。 其主症是小便不利,大便通利。 《金匮要略今译》引元坚云:大便反快者,快调和平之谓。 快,徐本误作怏。 〔5〕但当利其小便:利小便是湿痹的治疗原则。 使湿邪去、阳气通,气化功能得以恢复。 后世医家李东垣的著名论断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即导源于此。 至于利小便方,当按《金匮发微》所说:五苓散倍桂枝是也。 本条论述湿痹的证治。 【译文】出现太阳病(发热、恶寒等)表证,又有关节剧痛的主症,脉沉细或沉缓(这是感受湿邪引起的湿病)名叫中湿(不是湿痹)。 而湿痹(湿邪闭阻在里)的证候是小便不利,大便爽快,治疗只要利小便就可以。 [15]湿家〔1〕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2〕也。 〔3〕【注释】〔1〕湿家:指感受湿邪的人。 〔2〕熏黄:形容病人皮肤发黄而晦暗。 《金匮要略心典》:热与湿合,交蒸互郁,则身色如熏黄。 熏黄者,如烟之熏,色黄而晦,湿气沉滞故也。 〔3〕本条论述湿郁肌表的证候。 【译文】湿邪这种病(由于湿热蕴蒸)会导致出现全身剧烈疼痛,发热,皮肤发黄而晦暗。 [16]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1〕。 若下之早则哕〔2〕,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3〕者,以丹田〔4〕有热,胸上有寒〔5〕,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6〕【注释】〔1〕欲得被覆向火:形容恶寒之甚,想要盖被及烤火。 〔2〕哕(yuě):呃逆或呕吐。 《脉经》作吐。 《正字通口部》:方书谓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无物曰哕,有物有声曰呕。 〔3〕舌上如胎:指舌苔发黑,犹如煤尘。 《金匮要略考证》:胎炱古通用。 又《玉篇》:炱,煤烟尘也。 〔4〕丹田:针灸穴位名。 在腹部脐下。 气海、石门、关元、中极穴位都别名丹田。 在此泛指下焦(少腹部)。 〔5〕胸上有寒:参见《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03]条注释〔5〕。 〔6〕本条论述湿病误下的变证。 【译文】感受湿邪的病人,出现头部汗出(身无汗),腰背强直,怕冷得要盖被或烤火取暖(本是湿邪在表,当用汗出)的症状,可医生(见其头汗出,误以为是里热证)过早地应用下法治疗,以致病人呃逆或呕吐,有的出现脘腹胀满,小便不通一种说法小便尚通利,舌苔发黑如煤尘那样,这是由于少腹有热而脘腹中有寒湿的缘故。 且有渴欲饮水而不能饮,口中十分干燥的症状。 [17]湿家下之〔1〕,额上汗出,微喘〔2〕,小便利一云不利〔3〕者死。 若下利不止〔4〕者,亦死。 〔5〕【注释】〔1〕湿家下之:指湿病误用下法。 《金匮要略心典》:湿病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利小便。 苟非湿热蕴积成实,未可遽用下法。 〔2〕额上汗出,微喘:湿病误下后,里阳损伤,阳从上越。 出现头部出汗、气急之症。 〔3〕小便利,一云不利:小便利是小便失禁,不利是没有小便,都是阴从下脱的表现。 〔4〕下利不止:指大便失禁不止,是阴阳离决的危象。 〔5〕本条论述湿病误下的坏证。 【译文】对于感受湿邪的人,误用下法,使病人出现头部出汗,气急而小便失禁一说小便不利这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如果大便失禁不止,病情也十分危重。 [18]风湿相搏〔1〕,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 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2〕去,湿气〔3〕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4〕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5〕【注释】〔1〕风湿相搏:指风邪与湿邪相并感受。 《伤寒论文字考》:相是相并之相,而非相互之相。 搏,击也。 击,犹攻也。 凡相搏者,皆两病相并,一时起攻身体也。 非两病互相击之谓也。 〔2〕风气:指风邪。 〔3〕湿气:指湿邪。 〔4〕似欲:即持续。 似参见本篇[12]条注释〔13〕。 又《广释词》:欲,犹似也。 故似欲两字同义。 〔5〕本条论述风湿在表的治法。 【译文】风湿相并侵犯肌表,全身都疼痛,按常规使用汗法,疼痛能解除,但适逢天气阴雨连绵不止(外界湿度大,影响体内湿邪排出),医生虽说,此可用汗法治疗,但发汗后病仍未愈。 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发汗后,出汗太多,仅仅风邪去除,湿邪仍留在肌表,故病不能痊愈(这是气候因素,加上治法不当所致)。 正确治疗风湿病的方法,当是汗法。 但必须微微地持续汗出,使风湿之邪一并去除。 [19]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1〕。 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2〕,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 内药鼻中〔3〕则愈。 〔4〕《脉经》云: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三字〔5〕。 【注释】〔1〕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此段文字与下文病在头中寒湿、内药鼻中则愈不相吻合。 《脉经》无此十一字,当以《脉经》为是。 〔2〕脉大:指脉形宽大,多表示有热象。 〔3〕内药鼻中:为外治法,即鼻中给药法。 《千金要方鼻病》有鼻塞脑冷清涕出方:通草,辛荑,细辛,甘遂,桂心、芎,附子研末,蜜丸,绵裹纳鼻中。 〔4〕本条论述头中寒湿的证治。 〔5〕十三字:赵本作十一字,当是。 【译文】感受湿邪的病人,身体疼痛,发热,面色黄而气喘。 (而另一种病情是)头痛,鼻塞很厉害,脉大,饮食如常,腹部也没有任何不适,只是在头部有寒湿。 故主症是鼻塞(流涕)。 治疗只需把药放在鼻孔中就可痊愈。 [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1〕,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2〕之〔3〕。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4〕炙 杏仁〔5〕七十个去皮尖〔6〕 白术〔7〕四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 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 【注释】〔1〕麻黄加术汤:由麻黄汤加白术组成。 麻黄汤原是祛风寒的峻汗方,加白术则成为祛寒湿的微汗方。 白术能止汗,又能祛湿。 《医门法律》:麻黄得术,则虽发汗,不至多汗;术得麻黄,并可行表里之湿。 〔2〕火攻:古代应用的一种发汗方法。 就是用温针(针刺时,针尾裹装艾绒燃着)、熏(以药物煎汤,取热的药气熏蒸全身或患处),熨(以药物炒热,布包或用布浸渍热的药汁熨周身皮肤),促使全身出汗、气血流通以祛除病邪。 但此法发汗太猛,容易损伤津液,今已不用。 〔3〕本条论述寒湿表实证及其治法和禁忌。 〔4〕一两:俞本、赵本作二两。 〔5〕杏仁: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的种仁。 有发散风寒、下气止咳的作用。 〔6〕去皮尖:种仁类中药加工方法。 去掉外层种皮和胚芽,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 〔7〕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有健脾、燥湿、止汗的功效。 【译文】体表感受寒湿的人,全身剧烈疼痛(且有发热、恶寒、无汗等表实证),可用麻黄加术汤微微发汗为宜,千万不可用火攻发汗的方法。 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以上五味药,用九升水,先煮麻黄,减去二升,去掉药沫,再把其余四味药放入同煎,煎到二升半药汁时,去掉药渣。 一次温服八合。 随即盖被使微微持续汗出。 [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1〕所剧者,名风湿〔2〕。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3〕。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4〕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5〕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右锉麻豆大〔6〕,每服四钱匕〔7〕,水〔8〕盏〔9〕半,煮八分,去滓。 温服。 有微汗,避风。 【注释】〔1〕日晡(bū):为十二时辰之一的申时。 相当于下午三至五时。 〔2〕风湿:中医病名。 指风湿病,为湿病之一。 挟有风邪,以发热、身痛为主症。 〔3〕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有解表、祛风湿、清热的作用。 本条论述风湿表实证及其成因与治法。 〔4〕汤泡:中药加工法。 将药材用热水浸泡。 〔5〕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有祛湿利水的作用。 〔6〕麻豆大:麻豆究为何物,至今未明,待考。 推测是大麻仁或大豆的大小,类似现代中药丸剂大小。 〔7〕钱匕:量器。 用汉代五铢钱抄取药末,以不散落为度,叫一钱匕(约相当于2克多)。 徐本作四钱。 〔8〕水:俞本、徐本作一。 〔9〕盏:浅而小的杯子。 《方言》:盏,杯也。 【译文】病人周身疼痛,发热,午后近黄昏时热度还升高,这叫做风湿病。 这种病是由于出汗时感受风寒或长期贪冷所引起的。 可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用热水浸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以上药物锉磨成麻豆大小,每服取四钱匕(约八克多),加一杯半水,煮到八分,去掉药渣。 一次温服。 服药后会出微汗,注意不要再受风寒。 [22]风湿,脉浮〔1〕、身重〔2〕、汗出恶风〔3〕者,防己黄芪汤〔4〕主之。 〔5〕防己黄芪汤方:防己〔6〕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7〕一两一分,去芦〔8〕右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 温服。 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 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9〕三分。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10〕,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11〕。 【注释】〔1〕脉浮:表明病在肌表。 〔2〕身重:身体沉重,但不痛,可兼有浮肿,是风湿伤于肌表的表现。 〔3〕汗出恶风:不发热而汗出恶风是表虚不固,偏于气虚。 〔4〕防己黄芪汤:有益气行湿的功效。 本方在《水气病》篇还用于风水(参见《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22]条),可见水与湿同类,故凡气虚湿胜者,皆可用本方治疗。 《玉函经》、《脉经》称本方为防己汤。 〔5〕本条论述风湿表虚证(偏于气虚)的治法。 〔6〕防己:为防己科植物木防己、粉防己的块根。 有祛风利水的作用。 〔7〕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 有益气、固表、利水的作用。 〔8〕去芦:指去掉根部顶端的根茎部分。 〔9〕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华细辛的带根全草。 有祛风散寒的功效。 〔10〕如虫行皮中:服药后自觉有蚂蚁在皮肤中爬行,是病情好转的表现。 〔11〕差:通瘥,病愈的意思。 【译文】风湿病,脉浮、身体沉重(可兼有浮肿)、汗出恶风者,可用防己黄芪汤主治。 防己黄芪汤方: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掉根部顶端部分以上药物剉磨成麻豆大小,每服抄取五钱匕(约10克),用生姜四片、大枣一枚,加入一杯半水中同煎,煎到八分,去掉药渣。 先温服一次,后隔一段时间再服一次。 有气急的加麻黄半两(平喘),胃中不和的加芍药三分(和胃止痛),邪气上逆的加桂枝三分(平降冲逆),腰下感到寒冷的加细辛三分(温经散寒)。 服药后自觉有蚂蚁在皮肤下爬行。 腰以下冰冷,要使病人坐在棉被上,再用一条棉被围在腰下保暖,使微微出汗,这样病就会痊愈。 [2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1〕,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 不呕不渴〔2〕,脉浮虚而〔3〕者,桂枝附子汤〔4〕主之。 若大便坚,小便自利〔5〕者,去桂加白术汤〔6〕主之。 〔7〕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8〕三枚,炮〔9〕去皮,破〔10〕片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11〕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 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分温三服。 一服觉身痹〔12〕,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13〕,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注释】〔1〕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是指感受风寒湿三气形成风湿病,已八九天,当有发热、恶风、汗出等表症。 〔2〕不呕不渴:不呕,表明病邪尚未入里;不渴,是指邪亦未化热。 均为阴性症状。 〔3〕脉浮虚而:表示风湿仍在肌表,而兼表阳虚。 〔4〕桂枝附子汤:即桂枝汤重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而成。 全方有祛风胜湿、温经散寒的作用。 〔5〕大便坚,小便自利:表明二便如常,病未入里,邪仍在表,与不呕不渴同义。 坚,《脉经》作鞭。 〔6〕去桂加白术汤:又称白术附子汤。 《脉经》作术附子汤。 即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加白术,并减半余药剂量而成。 有行湿散寒的功效。 〔7〕本条论述风湿表虚证(偏于阳虚)的治法。 〔8〕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侧根(子根)。 药性温热,具有毒性,生者尤剧,炮制后有所减弱。 今临床多用熟附片,入汤药中最好先煎。 有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 〔9〕炮:中药加工法之一。 与炒相似的加热法,但火力要猛,动作要快,使药物通过高热而体积膨胀,有缓和药性的作用。 〔10〕破:劈开。 〔11〕擘(b):用手将药物剖开。 〔12〕身痹:指皮肤感觉麻木不仁。 〔13〕如冒状:犹如头旋眼花的症状。 《金匮要略方论考证》:冒状者,言眩晕,即附子之效也。 【译文】感受寒邪已八九天(有发热、恶风、汗出等表证),又同时感受风邪与湿邪,周身剧烈疼痛,而且不能自由转动。 但不呕吐、不口渴,脉浮而虚,兼有象,当用桂枝附子汤主治。 服药后(表证已解,身体疼痛减轻),如果大便仍实而不溏,小便能通利(是寒湿之余邪尚在肌表,并未入里),宜用原方去桂枝加白术汤主治。 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劈成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五味药,加入六升水同煮,煮到二升时,去掉药渣。 分三次温服。 白术附子汤方: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以上五味药,加入三升水同煮,煮到一升时,去掉药渣。 分三次温服。 服一次后觉得肌肤麻木不仁,每隔半天左右再服一次,三次药汁全部服完,病人会感到有些头旋眼花,不要见怪,这是白术、附子走表逐湿的效用,因原来肌表寒湿未清除的缘故。 [24]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甘草附子汤〔1〕主之。 〔2〕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3〕,炮,去皮 白术二两〔4〕 桂枝四两去皮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 汗出复烦者,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注释】〔1〕甘草附子汤:本方以甘草为君,且桂枝、白术、附子三药并用,药力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同用)、白术附子汤(白术、附子并用)为重,有助阳、祛风、化湿的作用。 本方是治风寒湿痹的基本方。 后人常用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即从本方加味而成。 〔2〕本条论述风湿兼表里阳虚的证治。 〔3〕二枚:徐本作一枚。 〔4〕二两:《玉函经》作三两。 【译文】风湿之邪侵犯肌表,全身关节剧烈疼痛,不能随意屈伸,触到关节,疼痛更加剧烈,还兼有出汗、短气、小便不利之症。 恶风严重,甚至不愿脱下衣服,有的出现轻度浮肿。 当用甘草附子汤治疗。 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以上四味药,加入六升水同煮,煎到三升水时,去掉药渣。 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若开始服药后有微微汗出,病情就会好转(全身症状减轻),胃口也增加。 若汗出后仍疼痛剧烈,就服五合药汁。 要是怕服一升太多,就服六七合为好。 [25]太阳中暍〔1〕,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2〕。 小便已,洒洒然毛耸〔3〕,手足逆冷。 小有劳,身即热,口前开板齿燥〔4〕。 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5〕,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6〕。 【注释】〔1〕中暍:即中暑、中热。 中医病名。 由于外感暑邪引起的以发热、烦渴、汗出、脉虚为主症的病证。 〔2〕脉弦细芤迟:指脉象或弦细或芤迟,此都是虚脉。 弦细是热盛伤气,阳气不足;芤迟是汗多伤津,阴液亏损,皆因暑热耗气伤阴所致。 〔3〕洒洒然毛耸:洒洒然,形容恶寒之状,犹如水淋在身上。 毛耸,形容汗毛竖起。 〔4〕口前开板齿燥:《玉函经》作口开前板齿燥。 《注解伤寒论》:口开谓喘喝也,以喘喝不止,故前板齿干燥。 板齿,即门齿。 〔5〕温针:针灸方法之一。 指针刺结合温热刺激的一种方法。 可参见《伤寒论》16条。 临床运用是在留针过程中,于针尾裹装艾绒燃着,借热力温通经络。 〔6〕则淋:《脉经》作淋复。 本条论述暍病的脉证及误治后的变证。 【译文】外感暑邪,侵犯肌表,出现发热、恶寒等表证(由于暑必挟湿),还有身体沉重而疼痛,脉象或弦细或芤迟。 小便以后,身上像淋水那样感觉冷,汗毛会竖起,手脚亦冰冷。 稍有劳作,就出现发热,嘴巴张开喘气,前面门齿干燥。 如果用发汗方法治疗后,恶寒更明显;如果用温针治疗,发热就加重;如果多次用下实热的方法治疗,则小便更加短少而淋沥涩痛。 [26]太阳中热〔1〕者,暍是也。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白虎加人参汤〔2〕主之。 〔3〕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4〕六两 石膏〔5〕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6〕六合 人参〔7〕三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释】〔1〕中热:即中暍,中暑。 〔2〕白虎加人参汤:本方亦见《伤寒论》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有清暑热,益气阴的作用。 〔3〕本条论述暍病暑热型的证治。 〔4〕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 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 〔5〕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 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6〕粳米: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去壳的种仁。 有益气、健脾、止渴的功效。 〔7〕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有补气生津的作用。 【译文】外感暑热之邪所引起的病,即是暍病。 出现汗出、恶寒(是热盛伤气)、身热而口渴(是热盛伤津)。 当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打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上述五味药,加一斗水同煮,煮到米熟,汤药就成,去掉药渣。 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27]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1〕,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一物瓜蒂汤〔2〕主之。 〔3〕一物瓜蒂汤方:瓜蒂〔4〕二七〔5〕个右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6〕。 【注释】〔1〕脉微弱:由于暑热耗气伤阴,故脉象微细,沉而无力。 〔2〕一物瓜蒂汤:以瓜蒂为主药的方剂,在仲景著作中有四见。 其中三方用于催吐,其特点是用量少,作散剂,名瓜蒂散。 参见《伤寒论》166条、355条及本书《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篇[24]条,而本条则以大剂量瓜蒂作汤药治暑热病,于理难解,尚待研究。 因瓜蒂有毒性,不可轻易试用。 〔3〕本条论述暍病暑湿型的证治。 〔4〕瓜蒂:又名苦丁香。 为葫芦科植物甜瓜的果蒂,有毒,内服有呕吐及下利症状。 功能吐风痰宿食,泻水湿停饮。 《本草纲目》:乃阳明经除湿热之药,故能引去胸脘痰涎,头目湿气,皮肤水气,黄疸湿热诸证。 〔5〕二七:赵本作二十。 〔6〕顿服:一次服完。 【译文】外感暑热之邪,出现发热、身体疼痛而沉重,而脉反微细无力,这是由于夏天多用冷水,水湿浸入肌表引起的。 可用一物瓜蒂汤主治。 一物瓜蒂汤方:瓜蒂二十七个将瓜蒂切碎,用一升水同煮,煮到五合时,去掉药渣。 一次服完。 发布时间:2025-08-07 16:52:2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4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