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内容: 论三首 脉证四条 方十六首【按语】本篇论述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三种病。 因病变都在上焦肺,都有咳嗽、唾痰、气喘的证候,今皆属于呼吸系统的病症,故合篇论述。 徐本作方十五首。 [01]问曰:热在上焦者〔1〕,因咳为肺痿〔2〕。 肺痿之病,何从〔3〕得之? 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4〕,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5〕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曰:寸口脉数〔6〕,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7〕者何? 师曰:为肺痿之病。 若口中辟辟燥〔8〕,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9〕,此为肺痈〔10〕,咳唾脓血。 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11〕。 【注释】〔1〕热在上焦:指热在肺。 〔2〕肺痿:中医病名,肺气萎而不振之病。 是以咳唾浊痰、涎沫为主症的慢性虚弱性肺部疾病。 由于阴虚内热所致。 此病后人称为劳嗽。 《妇人良方》曰:劳嗽寒热盗汗,唾中有红线,名曰肺痿。 此与今之肺结核相类。 〔3〕何从:徐本、《脉经》作从何。 〔4〕消渴:中医病名,指消渴病。 参见本书《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篇[02]条。 〔5〕又被快药:快药,指大黄一类峻泻药。 俞本、徐本作又快药,《脉经》作数被药。 ,同快。 〔6〕寸口脉数:即上焦(肺)有热,与热在上焦同义。 〔7〕浊唾涎沫:指痰的性质。 浊唾,是稠厚的痰。 涎沫,是清稀的痰。 〔8〕口中辟辟燥:形容口中十分干燥。 〔9〕脉反滑数:指出肺痈是滑数的脉象。 滑为阳气盛,数为热,表明肺痈是实热的病证。 〔10〕肺痈:中医病名,肺气壅而不通之病,是以咳吐脓血为主症的肺部化脓性疾病。 由外感风热所致。 此病与今之肺脓疡、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相类。 〔11〕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指出肺痿与肺痈的区别。 两者都是热在上焦(肺)的病证,但肺痿之脉是数而无力,是虚热证;肺痈之脉是数而有力,是实热证。 本条论述肺痿的成因、脉证及其与肺痈的鉴别。 【译文】问道:热在上焦(肺)的病证,因咳嗽而形成肺痿。 肺痿这种病是怎样得来的? 老师说:有的由于汗出过多;有的由于呕吐频繁;有的由于患了消渴病,小便太多;还有的由于大便艰难而又服用大黄一类峻下药后下利过多,导致津液严重损伤,于是得了阴虚内热的肺痿病。 又问:上焦(肺)有热,病人出现咳嗽,口中又有稠厚或清稀的痰是什么原因? 老师说:这是肺痿病。 如果口中十分干燥,咳嗽时伴有胸痛,脉象滑数有力,咳嗽吐出的是像脓血那样的痰,这是肺痈病。 (肺痿与肺痈虽然都是肺部有热的病证,但其区别在于)肺痿脉数无力,是肺中虚热;肺痈脉数有力,是肺中实热。 [02]问曰:病咳逆,脉之〔1〕何以知此为肺痈? 当有脓血,吐之则死〔2〕。 其脉何类〔3〕? 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4〕;微则汗出,数则恶寒〔5〕;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6〕。 风伤皮毛,热伤血脉〔7〕,风舍于肺〔8〕,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9〕,时唾浊沫〔10〕,时时振寒。 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11〕,畜结痈脓,吐如米粥〔12〕。 始萌可救,脓成则死〔13〕。 【注释】〔1〕脉之:此泛指望、闻、问、切四诊检查。 〔2〕当有脓血,吐之则死:指出肺痈病的诊断依据是咳吐脓血,吐之则死。 表明此病的预后不良,见到脓血时,病已形成,就难以治愈。 提示要早治。 吐之则死下《脉经》,有后竟吐脓死句。 〔3〕其脉何类:这种病的病变过程是怎样的。 脉,在此泛指病变过程。 〔4〕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表明肺痈病的病因是感受风热。 微则为风,数则为热两句是互文。 〔5〕微则汗出,数则恶寒:指出感受风热后的初期症状是发热(省略)、汗出,恶寒。 此两句也为互文。 〔6〕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进一步说明风热侵入营卫时,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此四句是挟句互文。 风中于卫、热过于营,是言风热侵入营卫;呼气不入、吸而不出,是指呼吸不入不出。 《医宗金鉴》曰:呼气不入,吸气不出,乃言其呼吸气促难出难入,非竟不出不入也。 云风热,云营卫,云呼吸,皆互文也。 注家分而释之则误矣。 〔7〕风伤皮毛,热伤血脉:表明风热进而由皮毛(表)进入血脉(里),此两句亦是互文。 血脉,底本误为血肺,现据俞本、徐本、《脉经》改。 〔8〕风舍于肺:指风热停留在肺。 风,概括为风热;舍,底本原误作含,现据俞本、徐本、《脉经》改。 〔9〕咽燥不渴:即咽燥而口渴。 不,通丕(pī),大也。 〔10〕时唾浊沫:俞本、徐本、《脉经》作多唾浊沫,亦是。 〔11〕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意为风热所到之处,气血为之凝滞。 热,概括为风热。 血,概括为气血。 〔12〕畜结痈脓,吐如米粥:待脓肿形成后,吐出的脓痰犹如糯米粥那样稠厚。 〔13〕始萌可救,脓成则死:强调病的早期可治愈,待到吐脓时,则难以治愈。 脓成则死,与上述吐之则死同义。 本条论述肺痈病的病因、脉证及预后。 【译文】问道:患有咳嗽气逆的病人,检查后如何才能确诊为肺痈病? 答:应当出现咳吐脓血的症状。 但是见到吐脓血时,病就难治愈了。 问:这种病的病变过程是怎样的呢? 老师说:由于感受风热,初起出现(发热)汗出、恶寒的症状,待风热进一步侵入到营卫,就感到呼吸困难。 风热由表入里,停留在肺部,病人就会有咳嗽、口干、气喘、胸闷,咽燥口渴,经常吐出稠厚的痰,有时恶寒还全身发抖。 由于风热侵袭的部位,气血壅滞于内,逐渐结成脓肿,此时吐出脓痰,犹如糯米粥那样黏滞稠厚。 这种病早治可以痊愈,到后期吐脓血时则难以根治了。 [03]上气〔1〕面浮肿,肩息〔2〕,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3〕。 [04]上气喘而躁〔4〕者,属肺胀〔5〕,欲作风水〔6〕,发汗则愈。 〔7〕【注释】〔1〕上气:指气喘。 《周礼天官》有嗽上气疾,郑玄注曰:上气,逆喘也。 喘,《说文解字》:疾息也。 即呼吸急促之意。 〔2〕肩息:即抬肩呼吸。 呼吸时两肩上耸,是气喘之甚的表现。 〔3〕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脉浮大无根,是肾不纳气的虚喘。 若更有下利之症,又加脾阳衰弱,脾肾两败,阴阳离决,故曰不治。 〔4〕喘而躁:指喘而急。 表明呼吸十分急促。 〔5〕肺胀:中医病名。 是以咳嗽上气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由于风寒外束,肺气闭塞所致。 此属肺气胀满的实喘。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肺胀,咳而上气,又云,咳而上气,此为肺胀。 由此观之,即后世所谓呷嗽、哮嗽之属。 今称之为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6〕风水:中医病名。 参见《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04]条。 〔7〕此两条论述虚实不同的咳喘上气证。 【译文】气喘,面部浮肿,呼吸时抬肩,按其脉浮大无根(这是肾不纳气的虚喘)为难治。 若再兼有下利之症,病情更重。 气喘,呼吸十分急促,这是肺气胀满的实喘,并有风水病那样的症状(发热、恶风、浮肿),(虽然喘急较重,症状较多,)但可用发汗法治愈。 [05]肺痿吐涎沫而不咳〔1〕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2〕,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3〕以温之〔4〕。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5〕。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 分温再服。 【注释】〔1〕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表明类似肺痿病有吐涎沫的症状,但没有咳嗽,故并非肺痿病,要与肺痿病区别开。 〔2〕遗尿此为肺中冷:指出肺中冷的主症是小便多,病机是上焦肺中虚冷不能制约下焦膀胱的水分。 遗尿即失尿,故小便频多。 遗,失也。 肺中冷,类似今之尿崩症。 此句《脉经》无故字。 〔3〕甘草干姜汤:本方有温肺祛寒的作用。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此节甘草干姜汤证,是肺痿必吐涎沫,故又举吐涎沫而不咳者,以明其非痿也。 此为肺中冷,仲景著此四字,正是大声疾呼,明其非肺痿之热证,读者不当作肺痿治矣。 〔4〕以温之:《脉经》作以温其肺。 〔5〕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指出试探性治疗后的鉴别诊断。 如果服甘草干姜汤后病证不见好转,反而出现口渴的患者,是消渴病人,不是肺中冷。 表明小便多而不渴是肺中冷,小便多而口渴则是消渴病。 《脉经》无此句。 本条论述肺中冷的证治及其与肺痿、消渴的鉴别。 【译文】像肺痿那样吐涎沫,但不咳嗽,病人也不口渴,主要的症状是失尿,小便特多,这是由于上焦肺不能制约下焦膀胱水分的缘故,这叫肺中冷。 兼有头眩,经常唾涎沫之症,当用甘草干姜汤(温肺祛寒)。 如果服此方后病证未减,反而出现口渴症状的(这就不是肺中冷,)而是属于消渴病。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以上药物切片,用三升水同煮,煮到一升五合,去掉药渣。 分两次温服。 [0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1〕,射干麻黄汤〔2〕主之〔3〕。 射干麻黄汤方:射干〔4〕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5〕款冬花〔6〕各三两五味子〔7〕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 【注释】〔1〕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咳而上气,即咳而喘。 喉中水鸡声,是喉中发出连续不断的如田鸡鸣叫的声音,这是痰气互相触激而发出的声音,就是哮证。 即今之哮喘病,现代医学称支气管哮喘或哮喘性支气管炎等。 喘以气息而言,哮以声响而言。 水鸡,即田鸡,亦称青蛙。 〔2〕射干麻黄汤:本方有宣肺平喘、散寒降气的作用。 〔3〕本条论述寒饮蕴肺的哮喘病的证治。 〔4〕射干:为鸢尾科植物射干的根茎。 有降逆祛痰、散结清热的功效。 〔5〕紫菀:为菊科植物紫菀的根及根茎。 有化痰止咳的功效。 〔6〕款冬花:为菊科植物款冬的花蕾。 有消痰定喘的作用。 〔7〕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实。 有敛肺益气的功效。 【译文】咳喘且可听到喉中发出连续不断的如田鸡鸣叫声(这是哮喘病),当用射干麻黄汤治疗。 射干麻黄汤方:射干十三枚,一法用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以上九味药,用一斗二升水,先煮麻黄,沸两次,去掉上面的泡沫,再放入其他药,煮到三升。 分三次温服。 [07]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1〕。 皂荚丸〔2〕主之。 〔3〕皂荚丸方:皂荚〔4〕八两,刮去皮,用酥炙〔5〕右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 以枣膏和汤〔6〕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注释】〔1〕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时时唾浊,是言浊痰之多,频频吐出稠厚的浊痰。 唾,赵本作吐。 但坐不得眠,是指气急之甚,呼吸急促得只能坐起,不能平卧,今称之为端坐呼吸。 由于浊痰恋肺,胶固不拔,此时若不迅速祛其浊痰,则有痰壅气闭的危险。 〔2〕皂荚丸:有开壅涤痰的作用。 因皂荚有燥烈之毒性,需要酥炙,以蜜和丸并用枣膏和汤吞服,以安中和胃。 《金匮要略心典》:皂荚,味辛,入肺,除痰之力最猛,饮以枣膏安其正也。 〔3〕本条论述浊痰壅肺的咳喘证治。 〔4〕皂荚: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果实。 有祛痰开窍的作用,有小毒,对肠胃道有刺激的副作用,用量不宜过大。 〔5〕酥炙:中药加工法。 用牛羊乳的油加热拌炒药物的制法,可减少药物燥烈的毒性。 〔6〕枣膏和汤:据《经方实验录》记载:枣膏和汤者,言预用枣肉煎熬成膏。 及应用时,取膏加热水,使混合成汤送本丸也。 【译文】咳嗽气喘,不断地吐出稠厚的浊痰,气喘得只能坐起,不能平卧。 当用皂荚丸治疗。 皂荚丸方:皂荚八两刮去皮,用油酥炙将上述一味药,研成末,用蜂蜜混合制成丸药,像梧桐子大小。 服用时以枣肉制成的膏,加入温水冲成汤,每次吞服三丸,白天服三次,晚上服一次。 [08]咳而脉浮〔1〕者,厚朴麻黄汤〔2〕主之厚朴麻黄汤方: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细辛二两 小麦〔3〕一斤 五味子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09]脉沉〔4〕者,泽漆汤〔5〕主之〔6〕。 泽漆汤方:半夏半升 紫参〔7〕五两,一作紫菀 泽漆〔8〕三斤,以东流水〔9〕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两 白前〔10〕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右九味,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 温服五合,至晚尽〔11〕。 【注释】〔1〕咳而脉浮:病浅在表的咳喘病的脉象。 脉浮主表,《金匮要略论注》咳而脉浮,则表邪居多,但此非在经之表,乃邪在肺家气分之表也。 〔2〕厚朴麻黄汤:本方为小青龙加石膏汤去桂枝、芍药、甘草,加厚朴、杏仁、小麦而成,有降气化痰、清热止咳的作用。 〔3〕小麦:又名淮小麦。 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种子。 有养心安神的功效。 〔4〕脉沉:指病深在里的咳喘病。 脉沉主里,脉沉,前承上条省略咳字。 《金匮要略论注》:若咳而脉沉,则里邪居多,但此非在腹之里,乃邪在肺家荣分之里也。 〔5〕泽漆汤:本方用药独特,除降逆平喘药外,以泽漆为君,量特重,能消痰清热,合紫参活血散坚,再加人参、甘草扶正补脾。 本方为攻补兼施之方。 其服法亦特殊,少量频服,宜虚人攻坚之用。 〔6〕此两条论述热饮蕴肺深浅不同的咳喘证治。 〔7〕紫参:又名石见穿、石打穿。 为唇形科植物紫参的全草,有活血消坚的功效。 《神农本草经》治心腹积聚。 今多用于癌肿。 〔8〕泽漆:为大戟科植物泽漆的全草。 有消痰散结、行水清热的作用。 〔9〕东流水:为流动疾速的水,其性清澈。 〔10〕白前:为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芫花叶白前的根及根茎。 有祛痰降气的功效。 〔11〕温服五合(ɡě),至晚尽:此服法特殊。 每次服五合,较常人剂量(一升)减半,至夜服完五升,即一天要分十次服。 这是一种少量频服法,正适合慢性虚弱性病人攻坚消痰的需要。 合,量词,一升的十分之一。 【译文】咳嗽气逆(胸满喘急),脉象浮而数(为一般性痰热蕴肺的咳喘病),可用厚朴麻黄汤治疗。 厚朴麻黄汤方: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像鸡蛋大小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斤五味子半升以上九味药,用一斗二升水,先把小麦煮熟,去掉药渣,放入其他药,煮到三升。 每次温服一升,每日服三次。 咳嗽气逆(日久不愈,体虚乏力),脉象沉而弱(是沉痼性饮热积聚于肺的咳喘病),可用泽漆汤治疗。 泽漆汤方: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说为紫菀(无积聚者,可用)泽漆三斤,五斗东流水同煮,煮到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以上九味药,切片,先用东流水五斗煮泽漆,取汁一斗五升,后将其余药放入泽漆汁中同煮,煮到五升。 每次温服五合(分十次服),至晚上全部服完。 [10]大逆〔1〕上气,咽喉不利〔2〕。 止逆下气〔3〕者,麦门冬汤〔4〕主之〔5〕。 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6〕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 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注释】〔1〕大逆:后人疑为火逆之误,因虚火上逆而咳喘。 〔2〕咽喉不利:指咽喉干燥不利,可见有咳唾涎沫、口渴之症。 〔3〕止逆下气:指治法。 降虚火,下气逆。 〔4〕麦门冬汤:有滋养肺胃,止逆下气的作用。 本方特点是在大剂补气生津药中加少量半夏,取其利咽下气的功效。 《医门法律》:于麦冬、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大补中气,大生津液,此中增入半夏之辛温一味,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5〕本条论述虚火咳喘的证治。 〔6〕二两:赵本作三两。 【译文】由于虚火上逆,出现上气、咽喉干燥不利(咳唾涎沫,口渴)之症。 治疗当止逆下气,用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以上六味药,用一斗二升水同煮,煮到六升。 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三次,晚上服一次。 [11]肺痈,喘不得卧〔1〕,葶苈大枣泻肺汤〔2〕主之。 〔3〕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右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 顿服。 【注释】〔1〕肺痈,喘不得卧:前云肺痈,主症是咳唾脓血,由于风热壅肺所致。 此条肺痈与上述不同,主症是喘不得卧,乃是水饮壅肺引起。 《金匮要略今释》:本篇泻肺汤证二条,皆冠以肺痈字,然其证无脓血腥臭,其方不用排脓,而用逐水是以经文不当云肺痈,当云肺胀。 这是由于雍、壅、痈三字古皆通用。 《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肺之雍,喘而两胠满(胠,指腋下)。 肺雍,也即肺痈。 〔2〕葶苈大枣泻肺汤:本方有泻肺逐水的功效。 除用于水饮壅肺的肺痈外,还用于支饮。 本书《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27]条: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3〕本条论述水饮壅肺的肺痈证治。 【译文】水饮壅肺的肺痈(当是肺胀),出现气急而不能平卧之症,当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到黄色,捣碎制成丸药,像弹子大小大枣十二枚上药先用三升水煮大枣,煮到二升,去掉大枣,放入葶苈同煮,煮到一升。 即刻一次服完。 [12]咳而胸满,振寒脉数〔1〕,咽干不渴〔2〕,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3〕者,为肺痈,桔梗汤〔4〕主之。 〔5〕桔梗汤方亦治血痹〔6〕:桔梗一两甘草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注释】〔1〕咳而胸满,振寒脉数:由于风热壅肺,蓄结成脓,故咳嗽胸满,寒战,当有发热、脉滑而数。 〔2〕咽干不渴:当是咽干口渴。 不渴即大渴。 〔3〕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这是肺痈成脓的特征。 不断咳出有脓血的浊痰,稠厚如米粥,且腥臭异常。 时,《脉经》作时时。 米粥,《脉经》作粳米粥。 〔4〕桔梗汤:有排脓解毒的功效。 本方不宜治疗血痹。 〔5〕本条论述肺痈成脓的证治。 〔6〕亦治血痹:俞本无此四字。 【译文】咳嗽胸满,(发热)寒战,脉滑数,咽喉干燥,口渴,不断咳出脓性的浊痰,像米粥那样稠厚,异常腥臭,这就是肺痈,可用桔梗汤治疗。 桔梗汤方亦治血痹(于医理不符):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以上二味药,用三升水同煮,煮到一升。 分两次温服,药后可咳出脓血痰。 [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 其人喘,目如脱状〔1〕,脉浮大〔2〕者,越婢加半夏汤〔3〕主之。 〔4〕越婢加半夏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 【注释】〔1〕目如脱状:目睛胀突,如欲脱落之状,是形容喘之甚。 〔2〕脉浮大:脉浮主表。 脉大,即脉洪大,主热。 表明此条肺胀是由于外感风热,内停痰饮所致。 〔3〕越婢加半夏汤:本方有发汗清热、宣肺化饮的作用。 《金匮要略心典》:外邪内饮,填塞肺中,为胀、为喘、为咳而上气,越婢汤散邪之力多,而蠲饮之力少,故以半夏辅其未逮。 〔4〕本条论述热饮咳喘的证治。 【译文】咳嗽上气,这是肺胀的表现。 但病人喘得厉害,眼睛努睁如突出状,按其脉浮而洪大(这是外感风热,内停痰饮),当用越婢加半夏汤治疗。 越婢加半夏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以上六味药,用六升水,先煮麻黄,去掉上面的泡沫,放入其他药,煮到三升。 分三次温服。 [14]肺胀,咳而上气,烦燥而喘〔1〕,脉浮者,心下有水〔2〕,小青龙加石膏汤〔3〕主之。 〔4〕小青龙加石膏汤方《千金》证治同,外更加〔5〕胁下痛引缺盆〔6〕: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右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 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 小儿服四合。 【注释】〔1〕烦燥而喘:表明喘急之甚。 燥,俞本、徐本作躁,当是。 躁,急也。 〔2〕心下有水:表明心胸中有水饮停留。 下,训为中。 〔3〕小青龙加石膏汤:本方有解表、化饮、清热的功效。 上条越婢加半夏汤以发汗清热为主,兼化饮,用于里热重的咳喘。 本条小青龙加石膏汤以解表化饮为主,兼清热,用于饮邪重的咳喘。 底本无汤字,据俞本、徐本、赵本加。 〔4〕本条论述寒饮挟热的咳喘证治。 〔5〕外更加:俞本作《外台》。 〔6〕缺盆:中医人体部位名。 在颈部下面,肩部凹陷处(锁骨上窝)。 【译文】患肺胀的人,咳嗽上气而喘急,按其脉浮(病在表,当有表证),心胸中有水饮,可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 《千金要方》用本方时证治与此相同,另加有胁痛牵引至缺盆的症状。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麻黄芍药桂枝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以上九味药,用一斗水,先煮麻黄,去掉上面的泡沫,再放入其他药同煮,煮到三升。 身体强的人,每次服一升;瘦弱的人,剂量减少些,每日服三次。 若是小儿每次服四合。 附方《外台》炙甘草汤〔1〕: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2〕者。 〔3〕方见虚劳〔4〕。 【注释】〔1〕《外台》炙甘草汤:本方出自《伤寒论》177条,用于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千金翼方》以本方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 参见本书《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附方。 《外台》又将本方扩大应用于肺痿,但用量略有差异。 〔2〕心中温温液液:《金匮要略编注》:泛泛恶心之意也。 《金匮要略正义》:心中一种嘈杂不安景象。 〔3〕本条论述肺痿气阴两虚的治方。 〔4〕虚劳:俞本作虚者。 徐本下有中字,当是。 【译文】《外台》炙甘草汤,用于治疗(气阴两虚)的肺痿(咳嗽),多吐泡沫样的痰,胃中有泛恶症状的病人。 本方见《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 《千金》甘草汤〔1〕:甘草〔2〕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 分温三服。 【注释】〔1〕《千金》甘草汤:此为单味药之奇方。 有泻火解毒的作用。 方后缺主治病证及药量。 本方出自《伤寒论》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 《绛雪园古方选注》:一药治病,是曰奇方。 本条论述肺痿轻症的治方。 〔2〕甘草:《伤寒论》311条作二两。 生甘草有泻火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 《金匮要略论注》:肺痿之热,由于虚,则不可直攻,故以生甘草之甘寒,频频呷之,热自渐化也。 【译文】《千金要方》甘草汤(可治肺痿轻症,多唾涎沫,咽干而痛):甘草上一味药,加三升水煎煮,煮到还有一半药汁(一升半)。 分三次温服。 《千金》生姜甘草汤〔1〕,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2〕。 生姜五两人参三两甘草四两大枣十五枚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 【注释】〔1〕《千金》生姜甘草汤:本方为炙甘草的变方。 有补脾益气、润肺生津的作用。 〔2〕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由于肺痿吐涎沫日久不愈,肺气虚衰,津液损耗,出现咽喉干燥不利而口渴的症状。 本条论述肺痿日久不愈的调理方。 【译文】《千金要方》生姜甘草汤,可治肺痿,多吐泡沫样的痰,日久不愈(津液耗损),出现咽喉干燥而口渴。 生姜五两人参三两甘草四两大枣十五枚以上四味药,用七升水同煮,煮到三升。 分三次温服。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1〕:治肺痿吐涎沫〔2〕。 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枚〔3〕皂荚一枚〔4〕去皮子,炙焦右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 【注释】〔1〕《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本方是桂枝汤加减,且有皂荚丸之意。 有调和营卫、开壅涤痰的功效。 《金匮要略集注》:芍药利中、下二焦,而不利上焦,故去。 皂荚能去黏痰,故加。 此方略有皂荚丸之意。 〔2〕治肺痿吐涎沫:当有咳吐浊痰不止的症状。 《金匮正义》:此必见壅闭喘咳之象,故加皂荚于温中药内,以助开导之势。 本条论述肺痿兼痰浊的治方。 〔3〕十枚:俞本下有炙字。 〔4〕一枚:赵本作二枚。 【译文】《千金要方》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可治疗肺痿吐涎沫(且有咳喘、浊痰不止之症)。 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枚皂荚一枚去皮子,炙焦以上五味药,加七升水,用小火煮,煮到三升。 分三次温服。 《外台》桔梗白散〔1〕: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2〕,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3〕者,为肺痈。 〔4〕桔梗贝母〔5〕各三分巴豆〔6〕一分去皮,熬,研如脂〔7〕右三味,为散。 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 病在膈上者,吐脓血;膈下者,泻出〔8〕。 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注释】〔1〕《外台》桔梗白散:本方有解毒消痈、祛痰排脓的作用。 为攻痰的峻剂。 本方在《伤寒论》141条称白散。 后人称之为三物白散。 〔2〕咳而胸满,振寒脉数:是肺痈初起的证候。 〔3〕咽干不渴此为肺痈的重证。 咽干不渴,当是咽干而大渴。 时出浊唾腥臭,是言浊痰之多,腥臭异常。 久久吐脓如米粥,是指吐脓痰之久,犹如米粥黏稠。 不,同丕,很,大。 〔4〕本条论述肺痈成脓的治方。 〔5〕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 有化痰散结的作用。 〔6〕巴豆: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子。 有大毒,是一味峻泻药,有攻痰遂水的作用。 因巴豆油有剧毒,必经榨去油用,名叫巴豆霜。 一般不入煎剂,多入丸散应用,每次用量极少(约0. 10. 3克)。 〔7〕研如脂:即研去油脂。 〔8〕膈下者,泻出:《伤寒论》作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 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译文】《外台秘要》桔梗白散:可用于治疗咳嗽、胸闷、寒战(发热),按其脉滑数,咽喉干燥,口渴,不断咳出稠厚的有腥臭的浊痰。 病程延续一段时间就会咳出像米粥那样的脓痰,这就是肺痈病。 桔梗贝母各三分巴豆一分去皮,熬,研末,去掉油脂以上三味药,研成细末。 体质强盛的人用温水饮服半钱匕;瘦弱的人减少一半剂量。 病在胸膈的服药后可吐出脓血样痰;病在腹部可从大便中泻出脓液。 如果泻下不止,可饮一杯冷开水能止泻。 《千金》苇茎汤〔1〕: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2〕,是为肺痈〔3〕。 苇茎〔4〕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5〕半升右四味,以水一斗〔6〕,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 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注释】〔1〕《千金》苇茎汤:本方为治肺痈的主方。 有清肺化痰、消痈排脓的功效。 〔2〕胸中甲错:指胸腹部皮肤干燥粗糙,上面像鳞甲错出那样。 这是病久体弱,肌肤失于气血滋养所引起的。 中,训为上。 〔3〕本条论述肺痈的治方。 〔4〕苇茎: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嫩茎。 有清肺养胃、生津止渴的功效。 今因药店不备,以芦根代替。 芦根为芦苇的根茎,作用与苇茎相同。 〔5〕瓜瓣:又称白瓜子、冬瓜子。 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种子。 有化痰排脓的作用。 后人有认为是甜瓜子,为葫芦科植物甜瓜的种子,有清肺化痰的功效。 〔6〕一斗:底本原作一升,现据俞本、徐本、赵本、吴本改。 【译文】《千金要方》苇茎汤:可治咳嗽、低热、烦闷,胸腹部皮肤干燥粗糙,犹如鳞甲错出,此是肺痈。 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以上四味药,用一斗水,先煮苇茎,煮到五升,去掉药渣,放入其他药物,再煮到二升。 每次服一升,第二次服后,当吐出脓痰。 [15]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1〕,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2〕,咳逆上气,喘鸣迫塞〔3〕,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4〕方见上。 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 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5〕。 小青龙方见咳嗽门中。 【注释】〔1〕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此为水饮壅肺的肺痈。 由于感受外邪,肺气闭塞,不能通调水道,水气逆行,故胸满胀,全身浮肿。 〔2〕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由于外感风寒表邪,肺窍不通,故鼻塞流涕,不闻香臭。 〔3〕咳逆上气,喘鸣迫塞:由于水饮壅肺,气机受阻,咳喘剧烈,呼吸困难。 〔4〕本条论述水饮壅肺的肺痈兼有表邪的治法。 〔5〕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因水饮壅肺,兼有表邪,故治疗需先服小青龙汤,解表化饮。 待表邪去后,如果水肿未退,再服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水。 【译文】肺痈(水饮壅肺兼有表邪),胸膈满胀,全身浮肿,鼻塞而流清涕,闻不到香臭,咳嗽气喘,呼吸急促且有哮鸣声,当先服小青龙汤一剂。 方见《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23],再服葶苈大枣泻肺汤。 方见本篇[11]。 发布时间:2025-08-07 17:25:58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4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