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内容: 论一首 脉证一条 方四首【按语】本篇论述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五种筋脉病证。 《金匮玉函经二注》:此五种病,皆系筋病,故汇为篇。 趺,俞本误作跌。 证治,俞本作证并治。 方四首,徐本作方五首。 [01]师曰:病趺蹶〔1〕,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腨〔2〕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 〔3〕【注释】〔1〕趺蹶(f ū ju):中医病名,由于下肢太阳筋脉损伤引起的足跗僵直,以致出现行走时只能向前不能后退的病证。 趺,同跗,足背也。 蹶,《说文解字》:僵也。 趺,俞本作跌。 〔2〕刺腨(shun):即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 腨,指小腿腓肠部,即小腿肚。 《金匮悬解》:今能前不能却,是病不在前而在后,太阳经伤也刺腨入二寸,泻太阳之寒湿,筋柔则能却矣。 〔3〕本条论述趺蹶的证治。 【译文】老师说:患了趺蹶病,此人只能向前行走,而不能向后退却,这是太阳经脉受伤所致。 治疗当用针刺法,刺腨肠部二寸即可。 [02]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1〕,此人身体〔2〕者,藜芦甘草汤〔3〕主之。 〔4〕藜芦甘草汤方未见。 【注释】〔1〕手指臂肿动:中医病证名,由于风痰阻于筋脉引起的以手指、手臂肿胀而动为主症的病证。 〔2〕身体:身体,指手指,手臂。 ,是指不自主的轻微颤动。 〔3〕藜芦甘草汤:本方为涌吐剂。 方以藜芦为主,涌吐风痰,配甘草甘缓和胃。 本方有祛痰熄风的作用。 藜芦,为百合科植物藜芦的根及根茎。 本品有毒,用量宜少,后世多作散剂,不入汤药。 〔4〕本条论述手指、手臂肿胀颤动的证治。 【译文】病人常常手指、手臂肿胀,且有不自主的轻微颤动。 治疗可用藜芦甘草汤。 藜芦甘草汤方方未见。 [03]转筋〔1〕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2〕。 转筋入腹〔3〕者,鸡屎白散〔4〕主之。 〔5〕鸡屎白散方:鸡屎白右一味,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 温服。 【注释】〔1〕转筋:中医病名,由于湿热伤阴引起的,以四肢筋脉拘挛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脉上下行,微弦:指脉自寸至尺上下三部,皆见微弦之象。 〔3〕转筋入腹:指转筋甚者,可牵引入少腹。 〔4〕鸡屎白散:本方有消积利湿的作用。 鸡屎白,又称鸡矢白。 为雉科动物家鸡粪便中的白色部分。 能利水泄热、祛风解毒。 今已不用。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鸡矢白用以治疗鼓胀病。 《肘后备急方治卒霍乱诸急方》:若转筋入肠中,如欲转者,取矢白一寸,水六合,煮三沸,顿服之。 〔5〕本条论述转筋的证治。 【译文】转筋这种病,病人手臂及腿脚强直拘挛。 按其脉,自寸至尺上下三部皆微弦,严重的转筋可牵引少腹部。 治疗可用鸡屎白散。 鸡屎白散方:鸡屎白以上一味药,研成散剂,取方寸匕,用六合水混合。 (煮沸后)温服。 [04]阴狐疝气〔1〕者,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蜘蛛散〔2〕主之。 〔3〕蜘蛛散方〔4〕:蜘蛛〔5〕十四枚,熬焦 桂枝半两右二味,为散。 取八分一匕,饮和服,日再服。 蜜丸亦可。 【注释】〔1〕阴狐疝气:中医病名,由于寒气结聚于厥阴肝经的筋脉,出现以阴囊偏有大小、时时上下为特征的病证。 〔2〕蜘蛛散:有破瘀散结、通阳散寒的作用。 方中以蜘蛛为主。 〔3〕本条论述阴狐疝气的证治。 〔4〕蜘蛛散方:底本缺。 据俞本、徐本、赵本加。 〔5〕蜘蛛:为圆网蛛科动物大腹圆网蛛的全虫。 有祛风、消肿、解毒的功效。 【译文】患阴狐疝气的病人,阴囊两侧大小不等,病在偏大的一侧(大小也时有变化),站立或走动时坠下则大,平卧时上缩则小。 治疗这种病可用蜘蛛散。 蜘蛛散方:蜘蛛十四枚,熬焦 桂枝半两以上两味药,研成细末。 每次取八分至一匕,用水调和服用,每日两次。 制成蜜丸服用亦可。 [05]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 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 反洪大,故有蛔虫〔1〕。 【注释】〔1〕蛔虫:寄生在小肠内的一种常见寄生虫。 本条论述蛔虫腹痛的诊断。 【译文】问道:因虫引起的腹痛如何诊断? 老师说:腹中痛,一般多为脉沉(里寒腹痛)或脉弦(气滞腹痛)。 如果出现脉洪大,这是蛔虫妄动引起的腹痛。 [06]蛔虫〔1〕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2〕,甘草粉蜜汤〔3〕主之。 〔4〕甘草粉蜜汤方:甘草二两 粉〔5〕一两重〔6〕 蜜〔7〕四两右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内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 温服一升,差即止。 【注释】〔1〕蛔虫:此指蛔虫病,以阵发性腹部剧痛、呕吐为主症的病证。 《金匮玉函经二注》:蛔虫乃厥阴肝筋之为病也,是以伤寒蛔厥在厥阴篇内,此章蛔痛列于筋病篇中。 〔2〕毒药不止:指用了作用峻烈的驱虫药后,出现烦闷不止的症状。 〔3〕甘草粉蜜汤:本方为甘平和胃之剂。 本方以甘草为主,合米粉、蜂蜜组成。 其作用不是驱杀蛔虫,而是解除药毒引起的副反应。 据《千金要方解百药毒》记载,本方为解鸩毒及一切毒药不止烦懑方。 其药为甘草、蜜各四分,粱米粉一升。 鸩,为传说中的一种毒鸟,其羽毛浸酒食之,即令人亡。 〔4〕本条论述蛔虫病服驱虫药后解药毒的治法。 〔5〕粉:即米粉。 为禾本科植物稻的去壳种仁研磨的细粉。 有益气止烦的作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粉,诸注以为铅粉然古单称粉者,米粉也。 〔6〕一两重:俞本、赵本无重字。 〔7〕蜜:即蜂蜜,又称白蜜。 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蜜蜂等所酿的蜜糖。 有补脾润燥的作用。 【译文】蛔虫这种病,使人呕吐涎沫,脘腹疼痛,阵发性发作,服用峻烈的驱虫药后,病人胃脘烦闷不止,可用甘草粉蜜汤治疗。 甘草粉蜜汤方:甘草二两 粉一两重 蜜四两以上三味药,用三升水,先煮甘草,煮到二升,去掉药渣,放入米粉及蜂蜜,搅匀混合,再煮到犹如薄粥那样。 每次温服一升,病愈即止服。 [07]蛔厥〔1〕者,当〔2〕吐蛔。 令〔3〕病者静,而复时烦〔4〕,此为藏寒,蛔上入膈〔5〕,故烦,须臾复止。 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6〕自吐蛔。 〔7〕【注释】〔1〕蛔厥:中医病名,是蛔虫在腹中妄动上逆所致,以阵发性脘腹剧痛、躁动不安、吐蛔为主症的病证。 此证类似今之胆道蛔虫病。 〔2〕当:《伤寒论》、《玉函经》上有其人二字。 〔3〕令:《玉函经》作今。 〔4〕烦:指躁动不安的症状。 〔5〕入膈:《伤寒论》作入其隔。 〔6〕常:俞本、徐本作当。 〔7〕本条论述蛔厥的证候。 亦见于《伤寒论》338条。 【译文】患蛔厥的病人,当有吐蛔虫的症状。 这种病人在安静时反复出现躁动,这是由于肠中寒冷,蛔虫上窜入胸膈胁肋的缘故,一会儿躁动,一会儿又停止。 若病人进食后又出现呕吐、躁动,这是由于蛔虫闻到食物的气味,又上逆吐出(如此躁动反复发作,这是蛔厥的特征)。 [08]蛔厥者,乌梅丸〔1〕主之〔2〕。 乌梅丸方:乌梅〔3〕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4〕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5〕,炮 川椒四两,去汗〔6〕 桂枝六两〔7〕 人参 黄柏各六两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8〕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三服〔9〕,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臭等食〔10〕。 【注释】〔1〕乌梅丸:本方有安蛔止痛的作用。 方中以乌梅、川椒、黄连为主药。 《医宗金鉴》:主之乌梅丸者,以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方中大酸、大辛、大苦,信为治虫之要剂也。 本方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不但安蛔,亦能安胃。 故后人名为乌梅安蛔丸,又名乌梅安胃丸。 今人多用于胆道蛔虫病。 〔2〕主之:下有又主久利四字。 本条论述蛔厥的治法。 亦见于《伤寒论》338条。 〔3〕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的果实,经熏焙加工而成。 有安蛔、驱虫、收敛的作用。 〔4〕一斤:《伤寒论》作十六两。 〔5〕六两:《伤寒论》下有去皮二字。 〔6〕去汗:《伤寒论》作出汗,《玉函经》作去子。 〔7〕六两:《伤寒论》下有去皮二字。 〔8〕五升米:《伤寒论》作五斗米。 〔9〕三服:俞本、徐本、《伤寒论》、《玉函经》上有日字。 〔10〕滑臭等食:《伤寒论》作滑物臭食等。 【译文】患蛔厥的病人,可用乌梅丸治疗。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 川椒四两,去汗 桂枝六两 人参 黄柏各六两以上十味药,分别捣碎,再混合,用醋浸乌梅一夜,去核,放在五升米下蒸,待饭熟后捣成泥,与其余药相混合,放在石臼中,加入蜂蜜,研磨两千次,制成丸药,像梧桐子大小。 每次饭前服十丸,每日三次,渐渐加至二十丸。 禁食一切生冷、滑臭等食物。 发布时间:2025-08-07 18:24:02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4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