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内容: 论三条 方八首【按语】妇人病指妇女所特有的疾病,包括经(月经)、带(带下)、胎(妊娠)、产(产后)四方面的疾病。 本篇专论妊娠病,即妇女因怀孕而得的疾病。 妊,即姙,《说文解字》释为孕也;娠,《说文解字》:女妊身动也。 身动,即胎动。 《产宝百问》:娠则以时而动也,故曰妊娠也。 本篇论述因妊娠而下血、腹痛、呕吐、小便难及水气等常见病。 篇名中,俞本作脉证三条,徐本作方九首。 [01]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1〕,其人渴〔2〕,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3〕,桂枝汤主之方见利中。 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4〕,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5〕【注释】〔1〕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平脉,即正常的脉象。 阴脉,指尺脉。 《金匮要略心典》:平脉,脉无病也。 即《内经》身有病而无邪脉之意。 阴脉小弱者,初时胎气未盛,而阴方受蚀,故阴脉比阳脉小弱。 至三四月,经血久蓄,阴脉始强。 《内经》:所谓手少阴脉动者,妊子。 《千金》所谓三月尺脉数是也。 〔2〕渴:后世各家多认为是呕之误。 〔3〕妊娠:《脉经》作为躯。 〔4〕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此句为倒文,当在名妊娠之下。 《脉经》无于字,此证作娠。 〔5〕本条论述妊娠的脉证及治法。 【译文】老师说:妇女(怀孕初期)的脉象与平时一样,只是尺脉稍弱一点,但有口渴(呕吐),不能进食,也没有寒热,这叫做妊娠(反应),这些症状当在怀孕六十天左右出现,只要用桂枝汤(调和脾胃)即可方见《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36]。 如果医生误作病治,在后一月中运用吐下等法(是不对的),要绝对禁用。 [02]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1〕,而得漏下不止〔2〕,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3〕。 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下血者〔4〕,后断三月衃〔5〕也。 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 桂枝茯苓丸〔6〕主之。 〔7〕桂枝茯苓丸方: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右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 每日食前服一丸。 不知,加至三丸。 【注释】〔1〕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脉经》作妊娠经断三月。 症病,中医病名,指腹内有结块的病,属症积之类,类似今之子宫肌瘤。 〔2〕不止:《脉经》作下血四十日不止。 〔3〕症痼害:因症积痼疾妨害胞胎而出现断续下血的症状。 《脉经》无症痼害三字。 〔4〕胎下血者:《脉经》作胎也,下血者。 〔5〕衃(pēi):指凝结的赤黑色血块。 《说文解字》:凝血也。 〔6〕桂枝茯苓丸:本方有化瘀消症的作用。 方中以桂枝温通血脉,桃仁、丹皮、赤芍活血化瘀,茯苓扶正健脾。 本方制成丸药,且服药剂量从少量开始,逐步递增,目的使其缓下症积而不伤胎。 〔7〕本条论述妊娠因症病引起下血的证治。 【译文】妇女原有症积的病证,停经不到三个月就出现下血不止,而且脐腹部觉得有胎动,这是因为症积妨害胞胎发育(而出现反复出血)。 妊娠六个月有胎动,前三月(怀胎时)依然像行经那样下血,后三月经断是由于瘀血凝聚(而暂停下血)。 现又出现下血不止,原因就在于症积未去除的缘故。 应当下其症积,可用桂枝茯苓丸治疗。 桂枝茯苓丸方: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以上五味药,研成细末,加入炼制过的白蜜混合,制成丸药,如兔粪大小。 每天饭前服一丸。 若不见效,渐加至三丸。 [03]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1〕,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2〕,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3〕。 当以附子汤〔4〕温其脏。 〔5〕方末见。 【注释】〔1〕其胎愈胀:即其腹愈胀。 愈胀,《脉经》作踰腹。 〔2〕少腹如扇:《脉经》作寒者,小腹如扇之状。 〔3〕子脏开:类似今之子宫颈松弛症。 子脏,即胞宫,今称为子宫。 开,《脉经》作闭。 〔4〕附子汤:方未见。 据《伤寒论》304条有附子汤,由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组成。 方中附子温经散寒为主,茯苓、白术补气安胎,芍药缓急止痛。 〔5〕本条论述妊娠虚寒腹痛的证治。 【译文】妇女怀孕六七个月,脉弦发热,腹胀腹痛,怕冷,少腹部像被扇风那样冷,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子脏口松开的缘故。 治疗应当用附子汤温暖其子脏。 方未见。 [04]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1〕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 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2〕,胶艾汤〔3〕主之。 〔4〕芎归胶艾汤方一方加〔5〕干姜一两,胡治〔6〕治妇人胞动,无干姜:芎䓖 阿胶 甘草各二两 艾叶 当归各三两 芍药四两 干地黄六两〔7〕右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8〕,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 温服一升,日三服。 不差,更作。 【注释】〔1〕半产:中医病名,指妊娠三月后,胎儿未成熟而半途产下。 即今称之早产。 《脉经》作中生。 〔2〕胞阻:中医病名,怀孕时出现阴道下血及腹痛之症,因胞胎发育受阻,故名。 即今之先兆流产。 《脉经》作胞漏一云阻。 〔3〕胶艾汤:本方有调补冲任、养血安胎的作用。 方中以阿胶、艾叶养血止血为主。 其中当归、地黄、芎䓖、芍药四味药,即为中医养血的祖方。 后世名为四物汤。 〔4〕本条论述妊娠因胞阻而下血的证治。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此条漏下与半产后下血是客,妊娠下血,腹中痛是主,三证并列,以备参对也。 〔5〕加:俞本作如。 〔6〕胡治:俞本、徐本作胡洽,即《胡洽方》,南北朝胡道洽著,已亡佚;赵本作胡氏。 〔7〕六两:底本缺,据俞本加。 〔8〕三升:俞本作五升。 【译文】老师说:妇女有(经期)漏下不止的,有早产后连续下血不止的,还有妊娠期下血的。 如果伴有腹中疼痛的,这是由于胞阻引起的,当用胶艾汤治疗。 芎归胶艾汤方一方加干姜一两,胡氏治疗妇女胞动没有干姜:芎䓖 阿胶 甘草各二两 艾叶 当归各三两 芍药四两 干地黄六两以上七味药,先用五升水、三升清酒同煮(除阿胶外),煮到三升,去掉药渣,再放入阿胶,使其全部溶解。 每次温服一升,一天服三次。 病未愈,再按原方服用。 [05]妇人怀娠〔1〕,腹中〔2〕痛,当归芍药散〔3〕主之。 〔4〕当归芍药散方: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茯苓四两 白术四两 泽泻半斤芎䓖半斤,一作三两右六味,杵为散。 取方寸匕,酒和。 日三服。 【注释】〔1〕娠:赵本作妊。 〔2〕(jiǎo):《广韵》:腹中急痛也。 〔3〕当归芍药散:本方有疏肝健脾、调和气血的作用。 方中以当归、芍药行血止痛为主。 后世著名的逍遥散即从本方化裁而成。 《金匮正义》:芎归芍药,是以和血舒肝;苓术泽泻,是以运脾胜湿。 此即后人逍遥散之蓝本也。 〔4〕本条论述妊娠气血不和的腹痛证治。 【译文】妇女怀孕时,腹中绞痛,当用当归芍药散治疗。 当归芍药散方: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茯苓四两 白术四两 泽泻半斤 芎半斤,一作三两以上六味药,研成散剂。 每次取方寸匕,用酒混合。 每日服三次。 [06]妊娠呕吐不止〔1〕,干姜人参半夏丸〔2〕主之。 〔3〕干姜人参半夏丸方:干姜 人参各一两 半夏二两右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 饮服十丸,日三服。 【注释】〔1〕妊娠呕吐不止:此即后世所称妊娠恶阻。 多发生于妊娠初期,为常见的妊娠病。 《胎产新书》:怀孕三月,恶心而阻隔饮食是也。 〔2〕干姜人参半夏丸:本方有温中降逆的作用。 方中干姜温中散寒以振胃之阳,半夏化饮止呕以降胃之逆,人参益气补中以生胃之液。 〔3〕本条论述妊娠虚寒呕吐的证治。 【译文】怀孕(初期)呕吐不止(不能进食),当用干姜人参半夏丸治疗。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干姜 人参各一两 半夏二两以上三味药,研成细末,用生姜汁和成丸药,如梧桐子大。 每次用水吞服十丸,一日服三次。 [07]妊娠,小便难〔1〕,饮食如故〔2〕,归母苦参丸〔3〕主之。 〔4〕当归贝母苦参丸方男子加滑石半两:当归 贝母 苦参各四两右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注释】〔1〕小便难:即小便淋沥涩痛,尿频尿急的症状,是湿热客于膀胱所致,多发生于怀孕后期。 后世称之为子淋。 〔2〕饮食如故:表明病不在中焦脾胃,而在下焦膀胱。 〔3〕归母苦参丸:本方有清热、润燥、通淋的作用。 也可用于治疗男子小便淋痛。 〔4〕本条论述妊娠小便难的证治。 【译文】怀孕期间出现小便困难(淋沥涩痛,尿频尿急等)症状,而饮食仍像平时那样,不受影响,可用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用于治疗男子淋痛则加滑石半两:当归 贝母 苦参各四两以上三味药,研成细末,加入炼制的白蜜制成丸药,如赤小豆大小。 每次用水吞服三丸,逐渐加至每次十丸。 [08]妊娠有水气〔1〕,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2〕主之。 〔3〕葵子茯苓散方:葵子〔4〕一斤 茯苓三两右二味,杵为散。 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小便利则愈。 【注释】〔1〕水气:指水气病,亦即水肿病。 妊娠后期由于水气内停,身体沉重而小便不利。 即后世所谓子肿。 〔2〕葵子茯苓散:本方有利水通阳的作用。 〔3〕本条论述妊娠水气的证治。 〔4〕葵子:又名冬葵子。 为锦葵科植物冬葵的种子。 有清热利水通淋的功效。 【译文】怀孕(后)期患水气病,身体沉重,小便不通利,怕冷,站立时感到头晕目眩,当用葵子茯苓散治疗。 葵子茯苓散方:葵子一斤 茯苓三两以上两味药,研成散剂。 每次用水吞服方寸匕,一日三次。 小便通利则病愈。 [09]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1〕主之。 〔2〕当归散方:当归 黄芩 芍药 芎䓖各一斤 白术半斤右五味,杵为散。 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 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苦疾。 产后百病悉主之。 【注释】〔1〕当归散:本方有养血清热安胎的功效。 《金匮要略心典》:妊娠之后,最虑湿热伤动胎气,故于归芎芍药养血之中,用白术除湿,黄芩除热,丹溪称黄芩、白术为安胎之圣药。 夫芩、术非能安胎者,去其湿热而胎自安耳。 后世中医认为黄芩、白术是安胎之要药,即导源于此。 当归散下《脉经》有即易产,无疾苦六字。 〔2〕本条论述妊娠养身法。 【译文】妇女怀孕,宜常服用当归散。 当归散方:当归 黄芩 芍药 芎各一斤 白术半斤以上五味药,研成散剂。 每次用酒饮服方寸匕,一天服两次。 怀孕期间经常服本方,临产时容易生产,胎儿也没有疾苦。 产后各种疾病也可治。 [10]妊娠养胎,白术散〔1〕主之。 〔2〕白术散方见《外台》:白术 芎䓖〔3〕 蜀椒三分,汗〔4〕 牡蛎〔5〕右四味,杵为散。 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 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芎䓖;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 服之后,更以醋浆水〔6〕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7〕渴者,大麦〔8〕粥服之。 病虽愈,服之勿置〔9〕。 【注释】〔1〕白术散:本方有温中健脾、养胎固胎的作用。 《金匮要略直解》:白术主安胎为君,芎䓖主养胎为臣,蜀椒主温胎为佐,牡蛎主固胎为使。 《产宝百问》:白术散调补冲任,扶养胎气,治妊娠宿有风冷,胎萎不长,或失于调理,动伤胎气,多致损堕,怀妊常服,壮气益血,保护胎脏。 〔2〕本条论述妊娠养胎法。 〔3〕芎䓖:俞本下有各二分三字。 〔4〕汗:俞本、徐本作去汗,即去油。 〔5〕牡蛎:俞本下有二分。 〔6〕醋浆水:又称酸浆水,用粟米加工,经发酵而成的白色浆液。 有调中和胃、化滞止渴的作用。 〔7〕已后:即以后。 已,通以。 〔8〕大麦: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颖果。 有补脾生津的作用。 〔9〕但苦痛服之勿置:此段为本方的加减法。 仅有腹痛,加芍药以缓急止痛;腹痛剧烈,倍加芎以行血止痛;心腹烦闷而痛,呕吐不能进食,则加细辛、半夏燥湿止吐,和胃止痛。 《金匮要略直解》:更服浆水以调中,若呕者,复用浆水服药以止呕;呕不止,再易小麦汁以和胃;呕止而胃无津液,作渴者,食大麦粥以生津液。 病愈服之勿置者,以大麦粥能调中补脾,故可常服,非指上药可常服也。 【译文】孕妇(因腹痛、呕吐影响胎儿生长发育)需保养胎儿,可用白术散治疗。 白术散方见《外台秘要》:白术 芎蜀椒三分,去油 牡蛎以上四味药,研成散剂。 每次用酒吞服一钱匕,白天服三次,晚上服一次。 只有腹痛,加芍药;心腹剧痛,加倍芎剂量;脘腹烦闷而疼痛,呕吐不能进食,加细辛一两、半夏大的二十枚,服药后,再服醋浆水;如果还呕吐可再用醋浆水服药;呕还未止,可服小麦汁;呕止后出现口渴,可喝大麦粥。 病虽痊愈,还可继续吃大麦粥不要停止。 [11]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1〕,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 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2〕。 当刺泻劳宫〔3〕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 〔4〕见《玉函》。 【注释】〔1〕妇人伤胎不得小便:指妇女怀孕时出现少腹胀满,尿闭不通之症。 即今称之尿瀦留。 〔2〕怀身七月此心气实:怀孕七月,当是太阴肺经养胎期间,假如此时心气太过,心主火,火克金,肺气被侮,气化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故小便不通,水停少腹,腹满而重。 《侣山堂类辩》:十月之中,各分主养之脏腑,而各有当养不养之患,若止以七月论之,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之。 〔3〕劳宫:针灸穴位名,位于掌中央,中指本节内间,即第二、三掌骨之间。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 针刺劳宫,能泻心气。 〔4〕本条论述妊娠小便不通的证治。 【译文】妇女怀孕(后期),若伤于胎气,出现少腹胀满,小便不通,下半身沉重,好像患水气病那样。 这是由于怀孕七月间,正当太阴肺经养胎期间,不能得到养护,心气太过(影响肺的通调水道的功能)。 治疗当用针刺泻法,刺劳宫及关元,使小便渐渐通利,病就痊愈了。 参见《金匮玉函经》。 发布时间:2025-08-07 18:30:04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4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