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内容: 论一首 脉证合十四条 方十六首【按语】本篇论述妇人杂病,包括月经病、带下病、热性病、情志病以及外阴病等。 徐本作方十四首,俞本作方十三首。 [01]妇人中风〔1〕,七八日续来寒热〔2〕,发作有时,经水适断〔3〕,此为热入血室〔4〕。 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 小柴胡汤主之〔5〕。 方见呕吐中。 【注释】〔1〕妇人中风:指病因为感受风邪。 此当与下条妇人伤寒互见妇人患热入血室的病因是感受风寒之邪。 〔2〕续来寒热:俞本作续得寒热。 〔3〕经水适断:指妇人患热入血室的症状。 此亦当与下条经水适来互见热入血室可出现经行不止或经行刚来的症状。 〔4〕热入血室:中医妇科病名,妇女在经期或产后由于感受外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 症见发热、恶寒、寒热往来、少腹疼痛、阴道出血,高热时可出现神志不清等。 类似今之急性子宫内膜炎。 血室,指胞宫,今称之为子宫。 〔5〕本条论述热入血室的证治。 亦见于《伤寒论》144条。 【译文】妇人感受风寒之邪(发热、恶寒),七八天持续有寒热往来、定时发作、经血中断的症状,这是邪热与经血结在胞宫,因而寒热像疟病那样休作有时。 当用小柴胡汤治疗。 方见《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15]。 [02]妇人伤寒发热〔1〕,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 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2〕,必自愈。 〔3〕【注释】〔1〕伤寒发热:指出热入血室的病因及症状。 《伤寒论疏义》:前云中风,此云伤寒,互文以见风寒,俱有此证也。 上条云发热、恶寒,此但云发热,承前以省文也。 〔2〕无犯胃及上二焦:表明本病的治疗禁忌。 不要治上、中二焦,当治下焦,病就会痊愈。 胃,指中焦。 上,指上焦。 〔3〕本条承上条再论热入血室的证治。 亦见于《伤寒论》145条。 此两条内容当互相补充,互见热入血室的病因、证候及治则(治法与禁忌)。 【译文】妇女感受风寒之邪,表现有发热(恶寒),经血刚来,白天神志清楚,夜暮(热盛时神志不清)好像见到鬼神那样胡言乱语。 这是热入血室。 治疗不要从上焦及中焦着手(而要用小柴胡汤治下焦血热),则病就能痊愈。 [03]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1〕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2〕如结胸〔3〕状,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 当刺期门〔4〕,随其实〔5〕而取之〔6〕。 【注释】〔1〕得:俞本无此字,《伤寒论》、《玉函经》、《脉经》皆作得之。 〔2〕热除脉迟胸胁满:《伤寒论》作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 《金匮玉函经二注》:热除脉迟、身凉者,邪气内陷,而表证罢也。 胸胁下满热入血室而里实。 〔3〕结胸:中医病名,由于邪热结于胁腹引起疼痛的一种病证。 〔4〕期门:针刺穴位名,足厥阴肝经的募穴,位于右侧胁肋部。 《金匮玉函经二注》:期门,肝之募,肝主血。 刺期门,泻血室之热,审何经气实,更随其实而泻之。 〔5〕实:《玉函经》、《脉经》皆作虚实。 〔6〕取:治也。 本条论述妇人热入血室并邪结胁腹的证治。 亦见于《伤寒论》143条。 【译文】妇人感受风寒之邪,发热、恶寒,月经刚来潮,病到七八天发热已退,脉数亦减,肌肤不热而温和,但胁腹胀满(疼痛),像结胸病那样,而且神志昏乱,说胡话,这也是热入血室。 治当针刺期门穴,再随其里实而(用小柴胡汤)治疗。 [04]阳明病,下血〔1〕,语者,此为热入血室。 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2〕汗出者愈。 〔3〕【注释】〔1〕下血:指经期下血。 〔2〕濈(j)然:形容迅疾汗出。 〔3〕本条论述阳明病而致热入血室的证治。 亦见于《伤寒论》216条。 【译文】患阳明病热盛而见经血下行,神昏说胡话,这是热入血室,头部汗出(而身无汗)。 治当针刺期门,随其里实而用泻法,使周身迅速汗出,病可痊愈。 [05]妇人咽中如有炙脔〔1〕,半夏厚朴汤主之〔2〕。 半夏厚朴汤方《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怗怗〔3〕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4〕二两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 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注释】〔1〕咽中如有炙脔(lun):自觉咽中似物梗阻的症状。 犹如烤熟的肉块梗阻在咽喉中,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后人称之为梅核气。 《医宗金鉴》: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此证男子亦有,不独妇人也。 脔,切成块的肉。 炙脔,《脉经》误作炙腐状。 〔2〕半夏厚朴汤:本方有理气解郁、化痰降逆的作用。 方中以半夏、厚朴化痰行气为主。 本条论述咽中痰凝气滞的证治。 〔3〕怗(zhān)怗:声音不和谐。 〔4〕苏叶:又名紫苏叶。 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嫩枝叶。 有理气宽中的作用。 【译文】妇女咽中似有烤熟的肉块,当用半夏厚朴汤治疗。 半夏厚朴汤方《千金要方》作胸满、心下坚,咽中怗怗如有肉块,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二两以上五味药,用七升水同煮,煮到四升。 分四次温服,白天三次,晚上一次。 [06]妇人脏躁〔1〕,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2〕主之。 〔3〕甘草小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 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注释】〔1〕脏躁:中医病名,以无故哭笑、喜怒无常的精神症状为主症的病证。 多由情志抑郁、心脾两虚所致。 本病多见于女子,男子亦有。 类似今之癔病,又名歇斯底里。 〔2〕甘麦大枣汤:本方有甘润缓急、养心宁神的作用。 〔3〕本条论述脏躁的证治。 【译文】妇女患脏躁病,常常悲伤要哭,好像神灵作怪,且多打呵欠及伸懒腰。 当用甘麦大枣汤治疗。 甘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以上三味药,用六升水同煮,煮到三升。 分三次温服。 本方还能补益脾气。 [07]妇人吐涎沫〔1〕,医反下之,心下即痞〔2〕,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3〕小青龙汤方见肺痈中。 泻心汤方见惊悸中。 【注释】〔1〕吐涎沫:即咳嗽吐泡沫样的稀痰,为肺有寒饮,当用小青龙汤温化寒饮。 〔2〕心下即痞:指心中痞闷。 心中,即胃腹部。 下,训中。 此是误治后出现的证候。 〔3〕本条论述肺有寒饮误治后的治法。 【译文】妇女原本咳吐稀痰,而医生误用下法治疗,以致出现脘中痞闷。 此时治疗当先祛除痰涎,用小青龙汤;待痰涎祛除后,再治其脘中痞闷,可用泻心汤。 小青龙汤方见《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14]。 泻心汤方见《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病脉证治第十六》[17]。 [08]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1〕,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2〕寒伤,经络凝坚。 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 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3〕,脉数无疮,肌若鱼鳞。 时着男子,非止女身〔4〕。 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5〕,气冲〔6〕急痛,膝胫疼烦〔7〕;奄忽眩冒〔8〕,状如厥癫〔9〕;或有忧惨,悲伤多嗔〔10〕,此皆带下〔11〕,非有鬼神。 久则羸瘦,脉虚多寒。 三十六病〔12〕,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13〕。 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14〕【注释】〔1〕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表明妇人病的病因不外乎三个方面。 虚,为气血虚少,是病之本;积冷,是久积寒气,邪感于外;结气,是气机郁结,由七情所伤,邪感于内。 三者皆可导致经水不利,甚至闭经。 诸,犹之。 〔2〕胞门:指胞宫,即子宫。 〔3〕关元:穴位名,在脐正中线,脐下三寸。 此泛指少腹。 〔4〕在上呕吐涎唾非止女身:指出上述虚、积冷、结气三种病因,不仅引起妇女下焦的病变,还可导致上、中焦的疾病。 在上焦可引起以吐涎沫为主症的肺痿,肺痈当是肺痿;在中焦,如果寒气结聚,会引起以绕脐痛为主症的寒疝或两胁疼痛。 若中焦热毒蕴结,可引起少腹疼痛,脉数,肌肤干燥犹如鱼鳞的肠痈病。 这些病还常发生在男子身上,不仅是女子。 脉数无疮,当是脉数有疮。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盖此条以血寒积结下焦为主,自寒伤经络至非止女身十五句,是客词,系于举上焦、中焦之病,以备下焦之参照者。 〔5〕气街:穴位名,为气冲穴的别名。 位于脐下,属足阳明胃经。 此泛指少腹。 〔6〕气冲:同气街。 〔7〕在下未多膝胫疼烦:表明在下焦的病变不多,如月经不调,阴部疼痛,少腹冷,两侧少腹疼痛,牵引至腰背、两膝及足胫疼痛。 〔8〕奄忽眩冒:骤发头昏眼花。 奄忽,急遽也。 〔9〕厥癫:指昏厥及癫痫两种病证名。 昏厥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证。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厥或令人暴不知人。 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失常的病证。 〔10〕嗔:发怒。 〔11〕带下:中医病证名,泛指妇女带脉以下的病证,包括月经、赤白带下诸疾,即一切妇科病的总称。 《金匮要略心典》: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 〔12〕三十六病:参见《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13]条妇人三十六病。 〔13〕审脉阴阳,虚实紧弦:强调审清脉之阴阳,证之寒热虚实,因之积冷、结气。 虚实,概括寒热。 紧弦,指病因。 紧主寒邪,即积冷;弦主气郁,即结气。 〔14〕本条论述妇人杂病的病因、范围及辨证施治的准则。 《医宗金鉴》:此条为妇人诸病纲领。 【译文】妇女的疾病不外乎气血虚少、久积寒气、气机郁结三种病因,都会导致经水不利,甚至闭经。 经过长期的慢性过程,血因寒凝滞不通,胞宫亦为寒气所伤,以致经络阻塞,经血凝结(引起月经不调)。 (上述气血虚少、久积寒气、气机郁结三种病因)在人体上部还可形成以咳吐涎沫稀痰为主症的肺痿,造成病人形体消瘦。 在中部由于寒气结聚可引起以绕脐部位疼痛为主症的寒疝,或者两胁疼痛与脏腑相连;有的热毒蕴结在中焦,导致少腹疼痛、脉象浮数的肠痈,肌肤干燥犹如鱼鳞错出那样。 以上这些病也经常发生在男子身上,不单女子。 引起下部疾病的不多,如月经失调、阴部疼痛、少腹冷;有的则出现牵引至腰背两侧及少腹拘急疼痛,甚至两膝及足胫疼痛;还有表现为突然头昏眼花,症状类似昏厥、癫痫那样;有的表现为忧愁、凄惨、悲伤、经常发怒等情志疾病。 这些都是妇人病,并非鬼神作怪。 由于经常发作,日久不愈,会使病人形体消瘦,经脉虚寒。 尽管妇人病种类很多,有三十六种病,且千变万化(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但只要审清脉象的阴阳、证候的虚实寒热、病因的积冷或结气(治疗针对病情),或用针刺或用药物,就能使病情转危为安。 这些虽然同属妇人病,但病源各不相同,应当辨清并熟记,切忌不以为然。 [09]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1〕,暮即发热,少腹里急〔2〕、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 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 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 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 当以温经汤〔3〕主之。 〔4〕温经汤方:吴茱萸三两 当归 芎䓖 芍药各二两 人参 桂枝 阿胶 牡丹去心 生姜 甘草各二两 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右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 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5〕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注释】〔1〕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妇人五十岁左右,经水本当停止,而今下血十数日不止。 下利,当是下血。 〔2〕里急:《脉经》作里急痛。 〔3〕温经汤:本方有温经行瘀的作用。 方中以吴茱萸温经散寒为主。 今动物实验证明吴茱萸具有收缩子宫的功效。 《金匮要略今释》:温经汤实妇科要药。 《中国医学大辞典》称本方的功用:经少能通,经多能止,子宫虚寒者能孕,后世调经种子诸方,皆莫能脱此范围也。 〔4〕本条论述冲任虚寒兼瘀血所致的漏下证治。 〔5〕兼取:即兼治。 【译文】问道:妇人年龄在五十岁左右,患有漏下十数天不止之症,傍晚发热,少腹拘急而胀满,五心烦热,口干唇燥,这是什么病? 老师说:这种病属于妇科病。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曾经小产,瘀血停留在子宫未尽。 怎样知道的呢? 根据口干唇燥等以上症状,可以诊断。 应当用温经汤治疗。 温经汤方:吴茱萸三两 当归 芎芍药各二两 人参 桂枝阿胶 牡丹去心 生姜 甘草各二两 半夏半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以上十二味药,用一斗水同煮,煮到三升。 分三次温服。 本方亦可治妇女子宫虚寒,久不能怀孕,还兼治崩漏出血或经行过多以及月经到期不来。 [10]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1〕,土瓜根散〔2〕主之。 〔3〕土瓜根散方:阴癫肿〔4〕亦主之。 土瓜根〔5〕 芍药 桂枝虫各三分〔6〕右四味,杵为散。 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注释】〔1〕经一月再见者:指月经一月来两次。 〔2〕土瓜根散:本方有活血祛瘀的作用。 方中以土瓜根为主。 〔3〕本条论述瘀血而致月经不调的证治。 〔4〕阴癫肿:俞本、徐本、赵本作阴肿,即阴囊肿胀。 〔5〕土瓜根:又名王瓜根。 为葫芦科植物王瓜的块根。 有清热、消瘀、破血的作用。 〔6〕三分:赵本作三两。 【译文】(妇人)腰带以下的疾病,月经不通利,少腹硬满而胀痛,经水一月出现两次,当用土瓜根散治疗。 土瓜根散方:男子阴囊肿胀亦可治。 土瓜根 芍药 桂枝虫各三分以上四味药,研成散剂。 每次用酒饮服方寸匕,一日服三次。 [11]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 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1〕,旋复花汤〔2〕主之〔3〕。 旋复花汤方:旋复花三两 葱〔4〕十四茎 新绛〔5〕少许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顿服之。 【注释】〔1〕寸口脉弦而大妇人则半产漏下:此与《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13〕条及《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8]条雷同。 〔2〕旋复花汤:本方有行气活血、补中止血的作用。 方中以旋复花为主。 本方在《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篇[7]条又主治肝着病。 〔3〕本条论述虚寒漏下的病机及治法。 〔4〕葱:为百合科植物葱的鳞茎,有解毒祛风的作用。 〔5〕新绛:即新鲜的绛草。 绛草,又名茜草,古称茹,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茎,有止血行瘀的作用。 【译文】寸口脉弦而大,这种弦脉是无力的,大脉是中空的。 无力是由于寒,中空是由于虚。 这种虚寒并见的弦大脉象,名叫革脉,见于妇女的小产或崩漏时,当用旋复花汤治疗。 旋复花汤方:旋复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以上三味药,用三升水同煮,煮到一升。 一次服完。 [12]妇人陷经〔1〕,漏下黑不解,胶姜汤〔2〕主之。 〔3〕臣亿等校诸本,无胶姜汤方,想是前妊娠中胶艾汤。 【注释】〔1〕陷经:中医病证名,由于经气下陷,而见黑色瘀血漏下不止的病证。 〔2〕胶姜汤:底本未载本方组成。 据《千金要方》:胶艾汤加干姜。 本方有调补冲任、温中养血的作用。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陷经漏下色黑而不能解止者,人皆以为血热妄行矣。 不知血寒方瘀,血瘀方黑,岂血热哉。 主之以胶姜汤,入干姜于阿胶中,补阴用阳之义也。 〔3〕本条论述陷经的证治。 【译文】妇女陷经漏下色黑,淋漓不断,当用胶姜汤治疗。 臣林亿等人校对各种《金匮要略》版本,并没有胶姜汤方,猜想是前面《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4〕中的胶艾汤。 [13]妇人少腹满如敦〔1〕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2〕,此为水与血并〔3〕结在血室也。 大黄甘遂汤〔4〕主之。 〔5〕大黄甘遂汤方:大黄四两 甘遂二两 阿胶二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顿服之。 其血当下。 【注释】〔1〕敦(du):古代食器。 上下稍尖,中部肥大,上下合成球形,仿如对剖之瓜形。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与今之碗相似。 〔2〕生后者:指生育过的妇女。 《金匮方论衍义》:生后者,言曾生育之妇,非指产后而言,若室女则无是疾也。 〔3〕并:俞本、徐本作俱。 〔4〕大黄甘遂汤:本方有破血逐水、养血扶正的作用。 〔5〕本条论述妇人水血俱结血室的证治。 【译文】妇女少腹胀满而隆起如敦盂状,小便稍不通利而不口渴,发生在生育过的妇女身上,这是水与血俱结在血室的缘故。 治疗当用大黄甘遂汤。 大黄甘遂汤方:大黄四两 甘遂二两 阿胶二两以上三味药,用三升水同煮,煮到一升。 一次服完。 经血会下来。 [14]妇人经水不利下〔1〕,抵党汤〔2〕主之。 〔3〕亦治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 抵党汤方:水蛭三十个,熬 虻虫三十,熬,去翅、足 桃仁廿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浸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注释】〔1〕妇人经水不利下:指妇女经闭不行,当有少腹硬满,腹痛拒按之症。 《脉经》无下字。 〔2〕抵党汤:俞本、徐本、赵本、《伤寒论》124、125条皆作抵当汤,本方有破血逐瘀的作用。 方中水蛭、虻虫攻其瘀,大黄、桃仁下其血。 本方为逐瘀峻剂。 〔3〕本条论述瘀血经闭的证治。 【译文】妇女经闭不通(少腹硬满),当用抵党汤治疗。 本方亦可用于男子膀胱胀满,拘急疼痛,而有瘀血内留者。 抵党汤方:水蛭三十个,熬 虻虫三十只,熬,去翅、足 桃仁廿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浸以上四味药,研成末,用五升水同煮,煮到三升,去掉药渣。 温服一升。 [15]妇人经水闭不利,藏〔1〕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2〕,矾石丸〔3〕主之。 〔4〕矾石丸方:矾石三分,烧 杏仁一分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 内脏中〔5〕,剧者再内之。 【注释】〔1〕藏:即子脏,指胞宫。 《金匮要略编注》:脏,即子宫也。 坚癖不散,子宫有干血也。 〔2〕白物:即白带,质微干,如积垢。 《高注金匮要略》:形如粉渣而白。 可伴外阴瘙痒之症。 后人称之为阴痒。 〔3〕矾石丸:本方有清热燥湿的作用。 方中以白矾燥湿止痒为主。 本方为外用阴中坐药。 坐药,即今之栓剂。 〔4〕本条论述湿热带下的外治法。 〔5〕内脏中:即纳阴中。 脏,指阴hu。 因病在阴中,不关脏腑,故治疗只需纳药阴中。 【译文】妇女经闭不通,子脏内有干血,坚凝癖积不散,阴中流出白带。 可外用矾石丸治疗。 矾石丸方:矾石三分,烧 杏仁一分以上两味药,研末,加入炼制过的白蜜,制成丸药,像枣核大小(两头尖)。 放入阴hu中,严重的可再次放入药丸。 [16]妇人六十二种风〔1〕,及腹中血气刺痛〔2〕,红蓝花酒〔3〕主之。 〔4〕红蓝花酒方:疑非仲景方。 红蓝花〔5〕一两右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 顿服一半,未止再服。 【注释】〔1〕妇人六十二种风:此言风邪致病之多。 《金匮要略论注》:六十二种风,此言凡妇人病挟风者,无不治之,其六十二之名,详考方书,皆不能悉。 〔2〕及腹中血气刺痛:若妇人经期或产后风邪入内导致气血郁滞而腹部刺痛、经行不畅之症。 《金匮要略论注》:血气刺痛是言因血虚或腹中受寒之邪,如经前后、胎前后、产前后皆是,以别于寒疝者而言,故以血气二字殊言之。 及,若也。 〔3〕红蓝花酒:本方有活血祛风的作用。 用酒煎煮,助其药力。 此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法。 〔4〕本条论述妇人气血瘀滞的腹痛证治。 〔5〕红蓝花:即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花,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 【译文】妇人有因各种风邪引起腹痛。 若腹部气血瘀滞引起刺痛的病证,可用红蓝花酒治疗。 红蓝花酒方:疑非仲景方。 红蓝花一两以上一味药,用一大升酒同煮,煮到还存一半药酒。 一次服一半,腹痛未除,再服一半。 [17]妇人腹中诸疾痛〔1〕,当归芍药散主之。 〔2〕当归芍药散方:见前妊娠中。 【注释】〔1〕妇人腹中诸疾痛:此种腹痛当是痛,即腹中急痛,从方测证,当归芍药散本用于妇人怀娠,腹中痛。 《金匮要略阐义》:妇人之病,由肝郁者居多,郁则气凝血滞,或胀或痛,或呕或利。 云腹中诸疾痛,诸者,盖一切之辞,当归芍药散舒肝利湿、和血平肝,既有兼证,不妨加味治之,诚妇人之要方也。 〔2〕本条论述妇人气血不和的腹痛证治。 【译文】妇女各种(气血不和)腹痛,可用当归芍药散治疗。 当归芍药散方:见前《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05]。 [18]妇人腹中痛〔1〕,小建中汤主之。 〔2〕小建中汤方:见前虚劳中。 【注释】〔1〕妇人腹中痛:此腹痛当是隐痛,喜温喜按,兼面色少华、神疲乏力等症。 故以小建中汤补气生血,使脾胃健运,气血得充,腹痛自止。 《金匮方歌括》元犀按:妇人腹中痛,主以建中汤者,其意在于补中生血,非养血定痛也。 盖血无气不生,无气不行,得建中之力,则中气健运,为之生生不息,即有瘀痛者,亦可平之。 〔2〕本条论述妇人气血不足的腹痛证治。 【译文】妇女腹部隐痛,可用小建中汤治疗。 小建中汤方:见前《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14]。 [19]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1〕者,何也? 师曰:此名〔2〕转胞〔3〕,不得溺也。 以胞系了戾〔4〕,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5〕主之。 〔6〕肾气丸方:干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7〕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 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注释】〔1〕饮食如故而反倚息:饮食如故表明病不在中焦,而在下焦,在膀胱。 烦热倚息句言少腹胀满之甚,必须坐着呼吸,不得平卧。 〔2〕此名:《脉经》作得病。 〔3〕转胞:中医病名,是以小便不通、少腹胀满为主症的病证。 由于肾气虚弱、膀胱气化不行所致。 类似今之尿潴留。 胞,同脬(pāo),即膀胱。 〔4〕胞系了戾(li):是指与膀胱相联系的部分,都屈曲扭转。 了,全然。 戾,通捩,扭转。 〔5〕肾气丸:本方亦见于《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崔氏八味丸、《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八味肾气丸、《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肾气丸。 皆为同一方,但所起作用各异,本方在此取其温肾化气、通利小便的作用。 肾气丸主之,《脉经》作服肾气圆,以中有茯苓故也。 〔6〕本条论述妇人转胞的证治。 〔7〕三两:底本缺,据俞本、徐本、赵本加。 【译文】问道:妇女患病时,饮食正常,就是烦热不得平卧,要坐靠着呼吸,这是什么病? 老师回答说:这叫做转胞,解不出小便。 因为与膀胱相联系的部分发生屈曲扭转,所以引起这种病。 治疗只要通利小便,病就会痊愈,当用肾气丸治疗。 肾气丸方:干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以上八味药,研成细末,加入炼制过的白蜜,制成丸药,像梧桐子大小。 每次用酒吞服十五丸,渐渐加至二十五丸,一天服两次。 [20]蛇床子散〔1〕方,温阴中坐药〔2〕。 蛇床子仁〔3〕右一味,末之,以白粉〔4〕少许,和令〔5〕相得,如枣大。 绵裹内之,自然温。 【注释】〔1〕蛇床子散:本方为外治方。 有温阴中、燥寒湿的作用。 〔2〕坐药:一种外用栓剂。 《高注金匮要略》:坐药者,纳之而坐,非一时取效之谓。 原文缺主治病证,据《脉经》:温阴中坐药前有妇人阴寒四字。 阴寒,即前阴中寒,由于阴中虚寒,风冷乘虚而入,当见带下色白、阴痒难忍等症。 本条论述寒湿带下的外治法。 〔3〕蛇床子仁:为伞形科植物蛇床的果实。 有燥湿杀虫的功效。 实验证明,确有杀灭阴道滴虫的作用。 〔4〕白粉:即米粉。 〔5〕令:徐本作合。 【译文】蛇床子散方,能温阴中的坐药。 蛇床子仁以上一味药,研成细末,用少许米粉混合搅和,如枣子大小,用丝绵包裹,纳入阴hu中,能温阴中而自愈。 [21]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1〕,狼牙汤〔2〕洗之。 〔3〕狼牙汤方:狼牙〔4〕三两右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箸〔5〕如茧。 浸汤沥阴中,日四遍。 【注释】〔1〕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蚀疮烂者:少阴脉,指足少阴肾经经脉,候下焦病。 脉滑而数者,表明下焦有湿热,因湿热蕴结前阴而生疮,腐蚀溃烂,当兼带浊淋漓、阴中疼痛之症。 《医宗金鉴》:阴中,即前阴也,生疮腐烂乃湿热不洁而生(n)也。 ,小虫也。 阴中蚀疮前,《脉经》有双人二字。 〔2〕狼牙汤:本方为外用洗剂。 有清热燥湿的功效。 〔3〕本条论述阴中生疮的外治法。 〔4〕狼牙:即狼牙草。 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仙鹤草)地上部分。 具有清热燥湿杀虫的功效。 〔5〕箸(zh):即筷子。 【译文】少阴脉滑而数,前阴中生疮,溃烂,可用狼牙汤洗沥阴中。 狼牙汤方:狼牙三两以上一味药,用四升水同煮,煮到半升,用丝绵缠绕于筷子上,如蚕茧那样。 浸渍汤药,滴于阴中,每日洗沥四次。 [22]胃气下泄〔1〕,阴吹〔2〕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 膏发煎〔3〕导之。 〔4〕膏发煎方见黄疸中。 【注释】〔1〕胃气下泄:即肠气下泄。 〔2〕阴吹:中医病名,是前阴中不断出气、发出声音的病证。 《金匮要略心典》:阴吹,阴中出声,如大便矢气之状,连续不绝,故曰正喧。 又《金匮要略今释》:阴吹之证,据西医书所载,不外两种病:其一为阴道与直肠间生瘘孔,则所放者直是屁,但瘘孔较大时,粪便亦从前阴出;其二因会阴破裂而不愈合,久而生白色硬靭之瘢痕,于是阴道哆开,空气得以窜入,因身体动作而挤出阴门,亦发音如放屁。 阴吹,《脉经》无阴字。 〔3〕膏发煎:本方有润肠通腑的作用。 使大便通畅,则阴吹自止。 《脉经》无煎字。 〔4〕本条论述阴吹的证治。 【译文】肠气下泄,阴中出气,连续不断地发出声音,原因是肠道壅塞、大便秘结不通所致。 当用膏发煎润导大便。 猪膏发煎方见《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17]。 [23]小儿疳虫蚀齿〔1〕方〔2〕:疑非仲景方。 雄黄 葶苈右二味,末之,取腊日〔3〕猪脂熔,以槐枝〔4〕绵裹头四五枝,点药烙之。 【注释】〔1〕疳虫蚀齿:疳虫,即疳热生虫。 蚀齿,指牙龈溃烂、牙齿蛀蚀等症。 皆是胃中有热所致。 〔2〕本条论述小儿疳虫蚀齿的治方。 《金匮要略直解》:按张仲景有《口齿论》一卷,今未之见,岂彼处简脱于此耶,而妇人方后,不应有小儿方也。 〔3〕腊日:当是腊月,即十二月。 〔4〕槐枝:为豆科植物槐树的茎枝。 【译文】小儿疳虫蛀蚀牙齿的治方:疑非仲景方。 雄黄 葶苈以上两味药,研末,加入腊月熔化的猪油中,并用四五枚槐树枝以绵包裹。 乘热点药烙口齿。 发布时间:2025-08-07 18:41:1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4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