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石州慢·寒水依痕》全文及赏析 内容: ●石州慢【作者:张元幹】寒水依痕,春意渐回,沙际烟阔。 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 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 长亭门外山重叠。 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 情切。 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消肌雪。 孤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 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 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 【鉴赏】本词是作者晚年离乡思归之作。 在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景象中,作者触景生情,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内心深沉的思乡之念。 寒水依痕之句,点出了初春的时节,但这是运用杜甫的成句。 杜甫《冬深》:花叶惟天意,一江一 溪共石根,早霞随类影,寒水各依痕。 后二句采用杜甫《阆水歌》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诗意。 这里融诗景于词境,别有一番气象,而一渐字,更为初春即将解冻的溪水增添一股新的活力。 词人从迷茫开阔的景象中,感受到蓬勃生机和一温一 暖的春意。 溪梅二句用特写手法刻画报春的信息梅花的开放。 和煦的一陽一光照耀着一切,溪边梅树疏落的枝条上绽露出朵朵花苞,散发出诱人的清香,使人感到无限美好。 这是冬去春来的美好象征,也是展望一年的最好季节,然而这并不能引起词人心灵的欢悦,相反却萌生出离愁与苦恨。 天涯以下数句,由写景转入抒情。 旧恨二字,揭示出词人郁积在心中的无限的离愁别恨。 消魂是用一江一 淹《别赋》的诗句: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这里用设问的句式领起下文。 长亭以下三句,进一层叙写消魂的景色。 在那长亭门外,词人举目望去,映入眼帘的只是望不尽头的重重叠叠的青山。 连绵起伏的山峦,犹如心中无穷的愁绪,正是吴山点点愁,春日的景象,成了犯愁的时节。 下片换头情切二字,承上转下。 词人宕开笔力,由景物描写转而回忆昔日夫妇之情。 如今虽然离别远行,但绵绵情思却是割会不断的。 画楼以下三句,虚景实写,设想闺人独居深楼,日夜思念丈夫,久盼不归,渐渐地形体消瘦下去。 紧接着枕前云雨,借用典故暗射夫妇情意。 宋玉《高唐赋》序中说,楚王梦中与神女相会高唐,神女自谓: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一陽一台之下。 后指男女欢合。 这与下句尊前花月,都是写夫妇间共同的甜蜜生活。 但因为离别在外,枕边之欢,尊前之乐,都可想而不可及。 词人内心所殷切盼望的,是回来与亲人相见,诉说在外边思家时心底的无限凄凉孤独的情味。 心期切处三句所写,是自己的离愁,与上画楼三句写家里人的别恨形成对照。 彼此愁思的产生,同是由于孤负两句所说的事实而引起。 这样写虽是分写双方,实际上却浑然一体,词笔前后回环呼应,十分来严谨细致。 歇拍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紧承上句归时。 言到等归来重见,已是离别经年了。 言下对于此别,抱憾甚深,重逢之喜,犹似不能互相抵触。 写别恨如此强调,宋词中亦少见,并非无故。 这首词作由景入情,脉络分明,从表象上看,似乎仅仅抒写夫妇间离愁别恨,但词中运用比兴寄托,确实寓寄着更深一层的思想感情。 《蓼园词选》中说:仲宗于绍兴中,坐送克铨及李纲词除名。 起三句是望天意之回。 寒枝竞发,是望谪者复用也。 天涯旧恨至时节是目断中原又恐不明也。 想见东风消肌雪,是远念同心者应亦瘦损也。 负枕前云雨,是借夫妇以喻朋友也。 因送友而除名,不得已而托于思家,意亦苦矣。 自常州词派强调借词有所寄托以来,后世评词者往往求其有无寄托。 从张元幹后期遭受压抑不平的情况来看,在南宋朝廷屈辱求和。 权奸当道而主战有罪的险恶的社会环境里,他的内心有着难以明言的苦衷,故词中借物言志,寄意夫妻之情,黄蓼园所云并非纯为主观臆断,但如此分解,恐怕就难免有穿凿附会之嫌了。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发布时间:2025-08-08 11:29:0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4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