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点绛唇·呈络滨、筠溪二老》全文及赏析 内容: ●点绛唇呈络滨、筠溪二老【作者:张元幹】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 乍凉帘幕,香绕屏山角。 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 书难托,尽一交一 寂寞,忘了前时约。 【鉴赏】本词所作具体年代不详。 据张元幹《一精一严寺化钟疏》文:岁在戊辰(即绍兴十八年),僧结制日,洛宾、最乐、普现(即筠溪)三居士,拉芦川老隐过其所而宿焉,此词大约是作于这个时期。 洛滨,即富直揉,字委申,北宋宰相富弼之孙。 靖康初年赐进士出身。 高宗建炎四年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后因坚持抗金为秦桧所忌,不久便被罢职。 晚年游览于山水之间,与苏迟、叶梦得、张元幹等一块游玩吟唱。 绍兴二十六年(1156)去世。 筠溪,即李弥孙,字似之,自号筠溪翁。 徽宗大观三年进士。 南渡后以起居郎迁中书舍人。 后因反对秦桧议和,不久被落职。 绍兴十年(1140)归隐福建连一江一 西山,与张元幹、富直柔等吟唱游玩。 绍兴二十年去世。 这首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寓情于景;下片着重抒情,曲折地表达出仕途的险恶与中原未复怅惘情绪。 起二句刻画出一幅幽静的秋夜景色,而啼字和落字,又显示出静中有动,动中见静的意趣激发了同篇的活力。 一个美好的深秋之夜,雨檐滴水,蟋蟀鸣叫,仿人读来历历在目,如闻其声。 这种宁静的境界与梁代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同工异曲之妙。 词中这二句是化用杜甫《醉时歌》: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的诗句。 清王嗣奭《杜肊》解檐花落云:檐水落,而灯光映之如银花。 非常接近于事实。 乍凉二句承上,从户外幽静之境转而到室内境况。 秋雨连绵,靠近帘幕就感到寒气逼人,屋内香炉里散发着轻盈的烟缕,袅袅直上,萦绕在屏风的上端。 词人由远及近,刻画生动,具体入微,把听觉、感觉、视觉组合在一起,增强了词人的立体感,这样也就着力渲染秋夜清冷的气氛和孤独寂静的境界。 下片抒情,作者倾吐了蕴藏在心灵深处的难以直言的思绪。 堪恨二句,以归鸿作比喻,说明心事难寄。 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但这里是写征鸿的情意如那秋云一样淡溥,不肯传书,所以显得可恨。 这与李清照《念一奴一娇》: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的意境相接近,而一恨字,感一情一色彩更为强烈。 秋云薄是用杜甫《秋霁》:天际秋云薄,从西万里风的诗句。 朱墩儒在《西一江一 月》中写到:世事短如春一梦 ,人情薄如秋云。 因此,词人在这里埋怨征鸿情薄,蕴含着复杂的人情世态的深层用意。 书难托三句,从上句堪恨而来,正因于征鸿不传书信,而金兵占领中原,所以难以寄言,因此又谁能理解,作者的万千心事呢? 作者在《兰陵王》词中说:塞鸿难托,谁问潜宽旧带眼。 在这令人恼而又相思的岁月里,既无法寄声传语,那就让忘掉过去的一切,任凭自己的寂寞无聊吧以此来打发岁月。 这首小令寥寥四十一字,但写得概括,凝练、疏隽给人以美的享受,不觉使人动情,全词缘情设景,笔力委婉曲折,抒发了作者对中原不能收回的愁恨之情,更显得意境深沉。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 发布时间:2025-08-08 11:48:53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4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