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坤卦第二 内容: 厚德载物坤为地,大地包容万物。 【题解】坤是地,乾是天。 乾德如天高,坤德似地厚。 乾德性豪壮,坤德品坚贞。 乾德山难撼,坤德可海涵。 坤德是中华民族的又一基本美德,其重要性绝不亚于乾德,甚至可以说是乾德得以实现的最基本条件。 坤德为何如此重要? 从宇宙演化,万物化生的全息观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辅相成的。 有正有反,有动有静,有白有黑,有主有次,有生有亡,有长有消,有张有弛,有美有丑,有亏有盈,这正是世界得以存在,万物得以生息的原因。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 就每个生命主体而言,首先应该发挥乾德自强不息的精神,否则个人以至社会的生机就会窒息。 从卦理看,六十四卦都要以乾卦为主卦,三百八十六爻都要以飞龙为主爻,各卦自身也只能以一爻为主。 而如果用系统观来考察易理,那么在母系统之斥,子系统里的飞龙,只不过是更大母系统里主卦主爻的一个配角,一个利见大人的下属。 所以,不论是在易理卦象中,还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要看到,唱主角的只是少数,多数人都要唱配角。 如果人人都要唱主角,不唱配角,则天下大乱,万事难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修养坤德,培养自己甘当配角,当好配角的高尚品德,是为人处事的更基本的需要。 【原文】坤①,元亨,利牝马②之贞。 君子有攸③往,[《尔雅释言》:攸,所也。 ]先迷后得,[《说文》:迷,惑也。 《广雅释诂》:迷,误也。 ]主利。 西南得朋④。 东北丧朋。 安⑤贞⑥,吉。 【注释】①坤:卦名。 卦义:地,柔性,阴性,顺从,柔顺,安静等。 ②牝马:母马。 ③攸:所。 ④朋:殷周时以海贝作货币,十贝一串,就叫一朋。 因此朋可代指财产、收益。 ⑤安:平安。 ⑥贞:占卜。 【译文】坤卦象征地,具有伟大的、元始亨通的德性,像雌马一样守持正固是最有利的。 君子有所往求,如果遇事争先居首则会迷失方向,如果跟随人后,就会找到主人,因而获得利益。 往西南方可以获得可观收获,往东北方将受到损失。 卜问是否平安,结果是吉祥。 【解说】坤也具有元亨利贞的品性,但利贞只是牝马之贞,而不是像乾不受限制地利贞天下万物。 下面将讲到坤元也与乾元不同,其他还有少数几个卦也具有的元亨利贞的品性,但限制性更强,从这个角度讲只有乾阳具备完全的元亨利贞的品性。 牝马是母马,在动物里是马代表着乾,因为马刚强奔放。 牛代表着坤,因为牛温顺任劳。 但为什么这里坤卦不用牛而用母马来象征呢? 这是因为牛的温顺没有原则性、方向性,而母马只对牡马(种公马)温顺效忠,有原则性。 象征君子有所行动(攸往),也必然要有方向,坤在方位上代表西南方,所以向西南方行动就有利,得朋是相合的意思,东北是阳的方位,就丧朋不利。 得、安贞是针对坤的顺从守正的本性而言。 【原文】《彖》曰:至①哉坤②元③! [朱熹《周易本义》:至,极也。 ]万物资④生,乃顺承⑤天。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⑥光大,品物⑦咸⑧亨⑨。 [徐子宏《周易全译》:品,品类,品物,犹言各种物类。 ]牝马地类,[徐子宏《周易全译》:牝马,母马,阴性之物,与地同类。 ]行地无疆,柔顺利贞⑩。 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 西南得朋,乃与类行。 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安贞之吉,应⑪地无疆。 【注释】①至:极。 ②坤:这里的主要意义是大地,代表阴。 ③元:始,指最初的元气。 ④资:取给,依赖。 ⑤承:承奉,承受。 ⑥弘:宏大。 ⑦品物:众多,各种事物,犹言万物。 ⑧咸:皆,都。 ⑨亨:通,顺利。 ⑩贞:纯正。 ⑪应:适应。 【译文】《彖传》说:广阔无垠的大地啊,是生成万物的根源! 万物都靠它而成长,它柔顺地秉承天道的法则。 大地深厚且载育着万物,它的功德广阔无穷。 它含藏了弘博、光明、远大的功能,使万物都顺利地成长。 雌马属地上走兽,具有在大地上无限奔驰的能力,它的性情柔顺、祥和,有利于守持正道。 君子应当效法这种品德而行动,如果遇事争先居首就会迷失方向,如果跟在人后顺随大势就能找到常规。 往西南方向可以得到利益,是因为与同类同行。 往东北方向将有所损失。 尽管如此,但最终结果仍然有吉庆。 安顺并且守持正固的行动将会是吉祥的,因为应合了大地广阔无垠的柔顺之德。 【解说】坤元也与乾元不同,乾元是创始,而坤元是生成,坤的亨是指坤深厚广大,能承载万物,而乾亨是云行雨施,化生万物。 就如植物生长可以做到无土栽培,减弱坤地的作用,但阳光雨露属于天的作用是不能取代的。 坤要与乾与天相合。 阴要顺从阳,所以说乃顺承天、德合无疆,无疆指坤的母性般无边的宽容博大的精神,这种广大又是默默地不张扬,但又充满光辉,可以说含弘光大。 坤卦图坤卦六爻都是阴爻,六阴消阳。 坤卦对应十二地支中的亥,在历法中对应十月。 【原文】《象》曰:地势坤①,[《释名释地》:坤,顺也,上顺乾也。 ]君子以厚德载物。 【注释】①坤:顺。 【译文】《象传》说:坤卦象征大地顺承的特征,君子应当效法大地的宽厚、和顺的德性,容载万物。 【解说】坤代表着地,代表着静,地的形势就是坤;乾象征着天,象征着动,所以天行健。 坤的德性就是大地的品格厚德载物,天的精神就是自强不息。 梁启超曾取《易经》中乾坤两卦的卦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清华大学的校训,也许只有《易经》中的话才能概括世界一流大学的才情精神,用这两句话来形容我们民族的品格再合适不过了。 【原文】初六,履霜,坚冰至。 《象》曰:履①霜坚冰,阴始凝②也。 驯③致其道,[李鼎祚《周易集解》曰:驯,犹顺也。 ]至坚冰也。 [孔颖达《周易正义》曰:夫子所作象辞,元在六爻经辞之后,以自卑退,不敢于乱先圣正经之辞。 及至辅嗣之意,以为象者本释经文,宜相附近,其义易了,故分爻之象辞,各附其当爻下言之。 ]【注释】①履:踏过,走过。 ②阴始凝:阴气开始凝聚。 ③驯:驯服。 【译文】初六,当踩到地面上的薄霜,便可知道结坚冰的寒冬要到了。 《象传》说:当踩到地面上的薄霜,便可知道结坚冰的寒冬要到了,是指阴气开始凝聚,按自然规律,冰雪寒冬将至了。 【解说】初爻的阴就像霜,阴始凝也,沿着阴凝的形势(驯致其道)发展下去,就会有坚冰出现,一般的解说都是从认识论角度讲:履霜就要预见到坚冰到来。 箕子就是从一双象牙筷子看到了商朝的未来。 一次,商纣王请工匠用象牙为他制作一双筷子,其叔父箕子就表示了担忧。 箕子认为,既然使用了极其稀有昂贵的象牙作筷子,那么与之相配套的杯盘碗盏就再也不会是那些用土烧陶制的粗笨之物了,而必然要换上用犀牛角、美玉石等高贵材料打磨出来的精美器皿。 餐具一旦换成了象牙筷子、玉石盘碗,纣王就一定不会再去吃普通菜肴,而要千方百计地享用龙肝风髓等山珍美味了。 紧接着,在尽情享受这些美味佳肴之时,纣王一定不会再去穿粗布做的衣裳,也不会住在低矮潮湿的茅草屋中,而必然会换成用绫罗绸缎做成的华丽服装,并且住进高楼大厦之中。 箕子由一双象牙筷子看到了商国灭亡的结局,最后果不出他所料,纣王日益骄奢淫逸,终于亡了国。 但应该有更深的寓意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人要耐得住十年寒窗苦。 【原文】六二,直方大①,[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干宝曰:臣之事君,妻之事夫,义成者也。 臣贵其直,义尚其方,地体其大,故曰直方大。 ]不习②无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③,直以方也。 不习无不利,地道光④也。 【注释】①直方大:正直、方正、宏大。 ②习:学习。 ③动:行动。 ④光:光大。 【译文】六二,大地是正直、端方、宏大的,一个人具备了这样的德性,即使不学习也不会不利。 《象传》说:六二此爻指引的行动,趋向正直端方。 不学习也不会不利是大地法则的光明伟大。 【解说】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直、方、大具体表现了大地的特点:寓意正直、方正、博大。 习一般认为是学习的意思,但不学习也不会不利的解释似乎不妥,学习的习实际上是做的意思,坤性直方大(静),不行动也不会不利。 这是地道光大的本性决定的。 【原文】六三,含章①,[朱熹《周易本义》:内含章美。 王弼注:含美。 ]可贞②。 [孔颖达《周易正义》:可以得正。 ]或从③王事④,无成有终。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⑤也。 或从王事,知⑥光大也。 【注释】①章:彰,文采。 ②贞:纯正。 ③从:从事。 ④王事:君王的政事。 ⑤发:发扬,表现。 ⑥知:通智,智慧、才能。 【译文】六三,蕴含美好的内涵,可以守持正固。 若能辅助君王的事业,虽无成就,却将取得好的结果。 《象传》说:蕴含美好的内涵,可以守持正固,指要把握时机发挥作用。 若能辅助君王的事业,指智慧的光明远大,知道自己如何将才能发挥。 【解说】含章之美是一种华彩内涵的美,这种美也许不耀眼,但可能长久不褪色(可贞),有时时机到来,也会发出动人心魄的魅力之光(以时发也、光大也)。 【原文】六四,括①囊②,[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括,结也。 ]无咎[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卢氏曰:慎言则无咎也。 ]无誉③。 《象》曰:括囊,无咎,慎④不害也。 【注释】①括:结扎,捆束。 ②囊:袋子。 ③无咎无誉:有坎说咎,有离说誉。 ④慎:通顺,顺从,顺应。 【译文】六四,将口袋收紧,虽然得不到赞誉,但可免遭灾难。 《象传》说:将口袋收紧,可免遭灾难,是指应当收敛,谨言慎行才会免遭祸患。 【解说】梁启超先生曾经说道:天下惟庸者无咎无誉。 这里并不是要大家做一个不明是非的庸者,而是做一个能懂得沉默是金的智者,因为世道有险恶、大道不能施行的时候。 看起来这像明哲保身,实际上是为着更大的事业。 这句爻辞也许是取象于六四阴爻包围在群阴之中。 虽上下不应,但柔居柔位,即使明哲保身,也是不得已为之的明智之举。 无咎无誉的评价真的太恰如其分了。 【原文】六五,黄裳①,[《仪礼士昏》疏:士唯有三等之裳:玄裳、黄裳、杂裳。 ]元②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③在中也。 【注释】①裳:裙子。 ②元:大。 ③文:文采。 【译文】六五,黄色的衣裳,会有吉祥。 《象传》说:黄色的衣裳,会有吉祥,是指应以温文之美德守持中道。 【解说】坤卦六五爻下卦为坤,裳是人穿的下体裙裤。 坤代表着地,地为(土)黄色,土在金木水火土中居中,六五又是上卦中爻,所以有黄裳、文在中也之说,文通纹,以衣裳文饰来形容君子守中通理,内心谦恭修美,就能获得元吉,就是获得最大的吉利。 【原文】上六,龙战①于野,其血玄②黄。 [朱熹《周易本义》:阴盛之极,至与阳争,两败俱伤。 王弼注:阴之为道,卑顺不盈,乃全其美。 盛而不已,固阳之地,阳所不堪,故战于野。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注释】①战:解卦专用词。 ②玄:黑色。 【译文】上六,龙在旷野里战斗,流出黑黄色的血。 《象传》说:龙在旷野里战斗,表示已经处于穷途末路。 【解说】到了上爻,可以说已经穷途末路,阴极就要阳生,或是格阳于外,阴阳相争很激烈,阴阳混杂(其血玄黄),玄指乾阳的颜色,黄指坤阴的颜色。 这个现象告诉我们,阴阳要保持平衡和谐,如果向一方倾斜,就会失衡相争。 有破裂毁灭、穷途末路的危险。 【原文】用①六,[朱熹《周易本义》:用六,言凡筮得阴爻者,皆用六而不用八。 ]利永②贞。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朱熹《周易本义》:初阴后阳,故曰大终。 ]【注释】①用:《帛书周易》作迥,通达的意思。 ②永:水流长,长久。 【译文】用六,有利于永久守持正固。 《象传》说:用六永久守持正固,说明人要永远刚正不阿就会实现远大目标。 【解说】用六类似乾卦的用九,九为老阳之数,六为老阴之数,都是变爻,取义也是穷则思变,变则通久,这样就能做到永贞以大终也。 【原文】《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王弼注:动之方正,不为邪也。 ]至静而德方①。 [朱熹《周易本义》:刚、方,释牝马之贞也。 ]后得主②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③。 坤道其顺④乎! 承天而时行。 [孔颖达《周易正义》曰: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者,言坤道柔顺,承奉于天,以量时而行。 ]【注释】①方:方正,规矩。 ②主:主持。 ③光:光大。 ④顺:柔顺。 【译文】《文言》说:大地的德性是极为柔顺的,但变动时则显示出刚强,虽然极为安静,但柔美的品德却传布四方。 尽管是后一步,来主持万物生长,却自有一定的规律,能包容万物并使其生长光大。 大地的法则是多么的柔顺啊! 它秉承天的意志而顺时运行。 【解说】坤性如水。 孙子说:夫兵形像水。 因为水至柔其动也刚。 老子说:上善若水。 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与含万物而化光一样都属于坤柔的美善。 坤如大地,静而方正,忠贞不渝,这是坤阴顺天的美德。 【原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①。 臣弑②其君,子弑其父。 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由辩③之不早辩也。 《易》曰:履霜,坚冰至。 盖言顺④也。 [朱熹《周易本义》:古字顺、慎通用,按此当作慎,言当辨之于微也。 ]【注释】①殃:祸殃。 ②弑:下级杀上级,晚辈杀长辈叫弑。 ③辩:辨别。 ④顺:沿着顺序。 【译文】积累善行的人家,必定有很多吉庆,积累恶行的人家,必然留下很多的殃祸。 凡是臣下杀死君王,儿子刺杀父亲,这都不是一朝一夕偶然产生的,而是日积月累逐渐演变而成的,是由于君王父亲们没能早日洞察处理。 《周易》说:踩到地面上的薄霜便可知道冰雪寒冬要到了。 那是说明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解说】这里把履霜,坚冰至的哲学意义投射在人世社会上,这个不是唯心的善恶因果相报说辞,而是对量变必然形成质变规律在人世社会的事实反映的观察。 这里提醒的是要重视量变。 这与人们一贯强调的研几、察微、重视点滴毫末的思想一致。 【原文】直其①正②也,方其义③也。 君子敬以直内,[徐子宏《周易全译》:直,用如动词,矫正。 直内,犹言矫正内心的避邪。 ]义以方外。 [徐子宏《周易全译》:方,用如动词,规范。 方外,犹言规范行为上的悖乱。 ]敬义立而德不孤。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注释】①其:是其,乃是。 ②正:正直,纯正。 ③义:正义。 【译文】直是说为人应品性纯正,方是指办事应合乎理义。 君子以恭敬慎重的态度作为内心的正直准则,以合乎理义的行为处理外界事务。 只要做到恭敬的态度和合适地处事,就能广布美德,得到众人的信任与支持。 所以说,只要能做到正直、端方、宏大,哪怕不学习也不会不利,这样他对自己的立身行事就不会有什么疑惑不定了。 【解说】这段文言进行了明晰的名词解释,敬为立己之本,义为处世应物截然方正。 方义之道独具中国特色,义这个词的内涵很难在其他民族语汇里找到对等的词语表达。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信义著于四海的人物,他们岂止是不孤,而且常常很有号召力。 他们有了直、方、大的品性,能毫不犹豫地去做一些义举。 【原文】阴①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②敢成③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地道无成④,而代有终也。 【注释】①阴:柔。 ②弗:不。 ③成:成功。 ④无成:没有成功。 【译文】阴柔固然是美德,但要含蓄隐藏。 用以辅助君王的事业时,不可以居功。 这是大地的法则,为妻的原则,为臣的原则。 地道顺天道的法则表明了有成就而不居功,实际上是在时序的交替中继续天道使事达到预期效果。 【解说】乾道的美在于一种发扬光大的阳刚之美,而坤道的美在于蕴蓄美好内涵的美,即含章之美。 这种美也许不像阳光那样灿烂温煦,但却如玉石、冰雪一样清澈明润,是一种难以拒绝的美的形态,这种美之于人,或如羞涩妩媚,或如谦逊儒雅,以其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如辅佐王事,虽不以成就自居,也肯定会得到好的结果。 【原文】天地变化,草木蕃。 天地闭,贤人隐。 《易》曰:括囊,无咎,无誉。 盖言谨也。 君子黄中通理,[朱熹《周易本义》:黄中,言中德在内,释黄字之义也。 ]正位居体,[朱熹《周易本义》:虽在尊位,而居下体。 ]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①,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注释】①四支:四肢,手足。 【译文】天地的自然变化,使一切草木茂盛繁衍。 如果天地闭塞昏暗,那贤人能士都会隐退避世。 《周易》说:将口袋收紧,虽然得不到赞誉,却可免遭灾难。 这是在说要谨慎处世的道理。 君子应当具有黄色那样中和的美好品质,通情达理,应使自己保持在正确的位置,将这种美德蕴存于心,自然畅达于四肢,从而发展于事业,便达到了美的极致。 【解说】退隐虽无誉,但也无可厚非,在世道险恶的时代里,不肯与当道小人沆瀣一气,也不失为美德。 这段文言解说六五爻爻辞。 中国的哲学一直极为重视中,如中和、中庸、中正等。 黄色是土色,是中色,黄道也就是中道、大道。 中也有内在之意,这里借喻人的内脏器官如果和美,四肢也会自如流利,比喻人内在的德行美可以大大有利于事业发展,先修身然后齐家,然后治国。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做事先做人。 这里提出了近似中美的概念,内在的美善,是美的极致。 【原文】阴疑于阳[王引之注:疑之言拟也。 朱熹《周易本义》:疑谓钧敌而无小大之差也。 ]必战①,为其嫌②于无阳也,故称龙焉。 犹未离其类③也,故称血④焉。 夫玄黄者,[朱熹《周易本义》:玄黄,天地之正色,言阴阳皆伤也。 ]天地之杂⑤也。 天玄而地黄。 【注释】①阴疑于阳必战:疑,通拟,比拟,相似。 这是指上六的龙战于野。 上六是阴达于极盛的标志(坤卦六爻全阴,上六是最后最高的阴爻),故与阳势均力敌,不再顺从于阳,必然发生斗争,所以说阴疑于阳必战。 ②嫌:疑。 ③类:指本来属于阴的一类。 ④血:也是属于阴类(气为阳,血为阴)。 ⑤杂:指颜色混杂。 【译文】阴达极盛近似于阳时,必会引起争战,这是因为阴气发展达于极盛,好像阳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上六爻辞称龙。 而阴并不曾离开同类,所以上六爻辞中又称代表阴柔之血。 所谓天地玄黄,是指天地争战中混合的色象。 天为青苍的黑色,而地本来就是黄色。 【解说】曾国藩曾说道:各朝文人学者,没有不读《易》的,也没有不懂医的。 医者,易也。 医则调身,易则调神。 医易同源,这段文言用中医理论解释就不那么费解了。 坤卦,六爻皆为阴,到上六时已经阴到尽头。 在人身体上有两种类似的反应,一是厥阴,意为阴尽阳生,阴厥极似阳厥。 还有一种反应是阴与阳争,阴盛阳衰到极点,阴格阳于外,甚至造成阳脱,这就非常危险了。 但坤卦上六应该还不至于如此,因为犹未离其类也。 也就是还没有离开阴类造成阳脱,这个类是指阴类,血在中医里定性属阴,故称血焉。 阴阳相杂,其血玄黄。 发布时间:2025-08-08 12:25:0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4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