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蛊卦第十八 内容: 培养品德,抵制蛊惑蛊卦意为抵制各种乱人心智的蛊惑。 【题解】在易德系统中,每一卦德都有其不可忽视的合理性和无法避免的局限性,需要全面吸纳才能美德圆满。 与时俱进的随德也不例外。 这就是随流易合污,合污必生蛊。 所谓生蛊,民间流传有许多说法,有的指人体的寄生虫,有的指在陈年旧稻谷中生出的飞虫,但最出名的,还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作法,也就是将百种毒虫共同放于一个瓮盆之中,任其互相残杀吞食,待一年之后诸虫食尽,剩下的最后那只不死的剧毒之虫,就被称之为蛊,通常被恶巫之流用来作害人毒物。 由于蛊能害人,而又不易被人所察知,所以引申开去,凡以妖言惑众者,又被称之为蛊惑人心。 可见,蛊在人们心目中,是比闻之色变的老虎、毒蛇更为可怕的神秘毒物。 今天可以作为一切有害于人类身心健康的不良事物,如黄赌毒黑恐等等。 《象传》说,山下有风,山风受阻不行,湿气闷热,就产生了蛊。 君子应该从这一象征中得到启示,积极地振奋人民,培育良好的品德,抵制各种乱人心智的蛊惑。 这就是在天下无事,久闭生蛊的时代,所应修养的蛊德,亦即治蛊之德。 其具体内容,可见于六爻之辞。 【原文】蛊①,[陆德明《经典释文》:蛊音古。 事也。 惑也。 乱也。 ]元②亨③,利涉大川。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④。 [孔颖达《周易正义》:甲者,创制之令也。 ]【注释】①蛊:卦名。 卦义:指坏物之虫,败坏,腐朽,诱惑,蛊惑等。 ②元:大。 ③亨:亨通。 ④先甲二句:一卦六爻,一爻当一日,用十天干记日,初位是甲,上位是己,一卦终则有始,至上己位返回初位是庚日,实际上说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或巽卦九五说先庚三日,后庚三日,都是指丁日和癸日而言。 【译文】蛊卦象征拯弊治乱,至为亨通,利于涉越大江巨流。 不过要先研究甲日前三天的事状,制定方针;后观察甲日后三天的事状,及时救治。 【解说】蛊原指器皿中的虫子,引申为蛊惑、疫病等。 蛊卦旨在破旧立新,中兴基业,要冲破阻滞,所以利涉大川。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的说法涉及古代历法,比较复杂,大意是有始有终,具体是指子没有断送而能传承父业。 【原文】《彖》曰:蛊,刚上而柔下。 [王弼注:上刚可以断制,下柔可以施令。 ]巽而止①,蛊。 蛊元②亨③而天下治也。 利涉大川,往有事也。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④始,天行也。 【注释】①巽而止:蛊卦,下巽为风、为入,上艮为山、为止,因而说巽而止。 ②元:大。 ③亨:善,美。 ④有:通又。 【译文】《彖传》说:蛊卦的卦象是阳刚处上而阴柔居下,在下者卑屈静止,在上者停滞不前,象征着需要整治腐败。 而整治腐败之举,是至为亨通顺利的,于是天下大治。 利于涉越大江巨流,说明努力前往可以大有作为。 不过要先研究甲日前三天的事状,制定方针;后观察甲日后三天的事状,及时救治,是说前事的终结即是后事的开始,这是天体运行的规律。 蛊卦图蛊卦意味着要抵制诱惑,也象征着拨乱反正,救弊治乱,不过,在成就大事业之前,要考察现状,分析事态的进展,而且要讲究方式方法,预计到事件的后果。 【解说】蛊卦由消息卦泰卦上六柔爻与初九刚爻换位而来,是刚上柔下之象。 泰卦阴阳平衡,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习于太平、安逸日久,滋长惰性,蛊由此生。 蛊卦上卦是艮止,下卦是巽风,所谓巽而止,就是风吹止山,扫除沉疴腐败,所以能元亨而天下治。 这个利涉大川的前行是有兴利除弊的大事以继承父业,要有天行以健的气魄。 【原文】《象》曰:山下有风①,蛊。 君子以振民育德。 [孔颖达《周易正义》曰:风能摇动,散布润泽。 今山下有风,取君子能以恩泽下振于民,育养以德。 ]【注释】①山下有风:蛊卦,上艮为山,下巽为风,因而说山下有风。 【译文】《象传》说:风往山上吹,是象征要整治腐败。 君子效法这一精神,以德教振奋百姓、培育美德。 【解说】蛊卦上艮为山,下巽为风,是山下有风之象,称为山风蛊。 山风吹来,断枝腐叶纷纷落地,风气为之一新。 君子受到启示,因此努力培育人们的美德,鼓舞人心(振民育德)。 此卦是讲由于安平日久,积弊丛生,需要大力整顿,变法维新,培育德业,振奋人心,重新焕发活力。 【原文】初六,干①父之蛊②,[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干,正。 蛊,事也。 ]有子,考③无咎[。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考,父也。 古者父在父没皆称考。 ]厉④终吉。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⑤考⑥也。 【注释】①干:矫正。 ②蛊:毒虫,败坏之事。 ③考:成就,也有成德的意思。 ④厉:危险。 ⑤承:继承。 ⑥考:死去的父亲,有时也可以指在世的父辈。 【译文】初六,挽救父辈败坏的事业,只要儿子能够振兴家业,必无灾祸,此事虽困难危险但最终必获吉祥。 《象传》说:挽救先辈败坏的事业,是说儿子旨在继承父辈的未竟之业。 【解说】蛊卦是由泰卦演变来的,泰卦下卦为乾,乾为父。 初九爻刚上之后,乾不再表示父。 干是改正,即整饬意。 干父之蛊就是改正父亲留下的弊端。 考为父亲,承是承接,承考即继承父业。 不改革最终会失去父业,所以虽然触动和改变了父亲过去的作为,但能延续父业,终归吉祥(厉终吉)。 初六以阴居柔在蛊初爻,是蛊刚刚开始,可以正蛊,但阴柔力弱,故厉。 充满艰难危险。 汉朝初年,天下实行分封制,到景帝时期,地方王国早已不听从中央的命令。 于是爆发了七王之乱。 七王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 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 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则是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想要削夺王国土地,结果七王趁机作乱,险些葬送了大汉江山。 后来,武帝登基,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了地方王国的问题,可以说是对先王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原文】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①。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②道也。 【注释】①贞:正。 ②中:中正。 【译文】九二,匡正母辈的弊乱,不能够过分持守。 《象传》说:匡正母辈的弊乱,是说明应采用中庸适度的方法。 【解说】泰卦上卦为坤,坤为母。 上六爻柔下之后,坤不再表示母。 九二能以阳刚之气发愤兴利除弊,故有得中道之象。 不可贞,谓不可固守坚持,九二以阳居阴位,虽得中,但不正。 外卦成艮,艮为止,亦有不可贞之象。 蛊为积久生败,贞守不变,就会蛊坏,故九二不可贞。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在封建社会立长子为嫡的情况下,他是根本没机会做皇帝的。 但是,李隆基在唐中宗死后,韦氏乱政时,他联合自己的姑母太平公主,铲除了韦氏集团,维护和恢复了李家的利益,在李唐王朝经历了女权专政的历史后,及时地抢回政权,干母之蛊,对李唐王朝功不可没。 正因如此,他才会以三子的身份当上了太子,后来又登基做了皇帝。 【原文】九三,干父之蛊,小①有悔②,无大咎。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注释】①小:稍稍。 ②悔:懊悔,悲痛。 【译文】九三,挽救父辈败坏的事业,稍稍会有一些痛苦,但不会有大的过失。 《象传》说:挽救父辈败坏的事业,说明最终不会有灾祸。 【解说】九三以阳居阳,且不中,偏于过于刚强,导致矫枉过正,因此有小悔,但是整饬的大方向正确,最终无咎也。 蛊卦九三居巽体,巽下断,是本弱之象。 九三自己强但根基不稳,不可过刚,前临重阴,利于前行,故终无咎。 唐朝初年李渊在位之时,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后来又逼迫李渊退位。 在这一点上,他可谓不孝。 但他励精图治,将过去政治上不完善之处一一改革,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气象,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他的功远大于过。 【原文】六四,裕①父之蛊,[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裕,不能争也。 ]往②见吝③。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④也。 【注释】①裕:宽容。 ②往:前往,以后。 ③吝:艰难,麻烦。 ④得:收获。 【译文】六四,以宽容之心对待父辈败坏的事业,继续下去必然出现憾惜。 《象传》说:以宽容之心对待父辈败坏的事业,说明继续下去也不会有收获。 【解说】裕是放松,宽裕。 蛊乱已深还优游度日,不积极地处治。 六四以阴居阴,太过柔弱,又居艮止之体,更为懦弱懈怠,自己就是蛊象,如何再去治蛊? 六四前遇六五阴,得敌,阴遇阴则窒,故往见吝。 六四失之以宽。 此时宁可如九三矫枉过正才有救。 雍正帝在位期间大兴文字狱,杀害了一大批臣子,像年羹尧案、谢济世案、陆生楠案、曾静吕留良案等。 其中不乏无辜之人。 到了所谓的十全老人乾隆帝执政时时,文字狱则更加泛滥,达到顶峰,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 其中有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这意味着生者凌迟、死者戮尸、男性亲族十五岁以上者连坐斩立决。 而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而造出的文字狱,更是如脱缰野马不可控制。 甚至一些疯子胡乱涂抹也被定为逆案,被凌迟处死,简直荒唐到极点。 【原文】六五,干父之蛊,用①誉②。 《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注释】①用:有。 ②誉:荣誉。 【译文】六五,挽救父辈败坏的事业,受到赞誉。 《象传》说:挽救父辈败坏的事业,受到赞誉,说明用美德来振兴父亲的事业。 【解说】六五以阴爻居中位,具干蛊之才,但也因阴柔具有承顺之德,所以不但可以干蛊,又能使父君不失名誉。 德是阳,承以德,言上承上九之阳德。 六五是干才,既解决了蛊乱,又维护了君父的声誉。 传说中鲧禹治水就可诠释此爻。 舜在位的时候,天下洪水泛滥,天帝派鲧治理水灾。 鲧从天帝那偷来了息壤,用以驱赶洪水。 天帝知道了,就将息壤收回,并处死了鲧。 三年后鲧的肚子突然裂开了,生出了天神禹。 禹决定向他的父亲鲧一样去治水,但他没有求助于天帝,而是率领他的部下,前去治水。 他决定采用疏导法,将洪水引向大海。 禹在治水期间,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一次都没有进去过。 就这样,他不顾风吹雨打,不顾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 经过了十三年,禹终于将水治理好,完成了鲧的遗愿。 如果六五爻变,就变上艮为巽,为逊,为誉,为权变,消弭于无形。 故治蛊有蛊术。 蛊是风不动,变为巽风而动,是蛊象消散,治病可愈,其乱可治。 【原文】上九,不事①王侯,高尚其事②。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③也。 [孔颖达《周易正义》:身既不事王侯,志则清虚高尚,可法则也。 ]【注释】①事:做事,服务。 ②事:事业,志向,追求。 ③则:准则,这里作动词用,效法,以某某为准则。 【译文】上九,不为王侯效力,孤高自诩自己的追求。 《象传》说:不为王侯效力,说明这样的志向值得效法。 【解说】上九已经走到尽头,行将退隐,位在六五之上,不事王侯,自命清高,其志愿可以为榜样。 则,准则、榜样。 在上九蛊惑已经深极,无药可医,既然不能匡扶现世,又不肯同流合污,只有洁身自好,于是隐士出现了。 相传,汉文帝很喜欢研究《道德经》,可有些不懂的地方没处请教。 他听人说有个叫河上公的人精通《道德经》的精髓,就派人前去拜访,请教自己不懂的地方。 河上公对文帝派的使者说:道尊德贵,这么严肃的事情怎么能随随便便通过别人来代问呢? 于是文帝亲自驾临河上公在河边的小茅屋,亲自向河上公请教。 文帝仍心有不甘,就说:整个天下都是我的,你即使有道行,可还不是我的子民吗? 为什么这么自大,将君王不放在眼里呢? 河上公听完文帝的质问,一下子腾空而起,稳稳地悬在空中,离地有几丈之高。 他对汉文帝说:我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中又不为人所累,怎么能算是你的臣民呢? 听罢河上公的话,文帝心知已遇到高人。 发布时间:2025-08-08 13:44:1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4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