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贲卦第二十二 内容: 以德服人贲卦告诉人们要注重外在的修饰,培养审美意识。 【题解】贲就是饰,就是文,亦即今日所说的文饰、修饰、装饰、装扮、包装的意思。 贲意识的产生,就是人类原创审美意识的产生,就是美的产生。 《易经》在六十四卦中给予贲以独立的地位,为中华文化系统奠定了美学基础,具有人文初创的伟大意义。 贲与万物的关系,其实也就是质与文、体与形、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 道家之祖老子,主张内在的质朴美,反对美言害质,认为赞美利剑之美,等于赞美杀人。 其实,儒道互补,所见各有道理。 在保持内刚充实的前提下,注意外柔华丽的适当合度修饰,是有益无害的。 就像一座巨石嶙峋的高山,耸立云间,十分壮观。 如果在石峰峭壁间再生出几株苍劲青松,几株红叶古枫,垂挂几根绿叶黄藤,不就将万仞高山点染得更加雄伟壮丽了吗? 当然,文之饰不可损害质之美,更不能文过饰非,把精力用在浮词丽句等雕虫小技上,以至忽略了文章主旨、情操、意境等本质美的追求。 从易家排列的卦序看,噬嗑表示事物的啮合状态。 而这一啮合须讲究一定形式,所以接着噬嗑卦的是贲卦。 具体修养贲德的方法,则可参见六爻要旨。 【原文】贲①,[《说文》:贲,饰也。 ]亨,小利有攸②往。 【注释】①贲:卦名。 卦义:马奔跑貌;革带;还可以引申为白,无色,文饰华美等。 ②攸:所。 【译文】贲卦象征文饰,亨通顺利,有事外出将有小利。 【解说】贲是古斑字,是斑纹;贲字上卉,是花卉,下贝是蚌螺,亦是花纹灿烂。 贲为无色。 本质是无色的,才能接受颜色,就是修饰、文饰。 噬嗑是以刑罚治理,贲是以文化礼仪的方式治理,一文一武。 贲虽外表光鲜,但总是配角,小利有攸往就是不宜前往,仅是虚有其表,无实质利益。 【原文】《彖》曰:贲亨①,柔来而文刚②,故亨。 分刚上而文柔③,故小利有攸往。 刚柔交错,天文④也。 文明以止⑤,人文⑥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⑦天下。 【注释】①亨:通达。 ②柔来而文刚:这是以贲卦的卦象为说的。 贲卦是下离上艮,离是阴卦,表柔;艮是阳卦,表刚,所以说是柔来而文刚。 文,饰也,这里有装饰、附属、辅佐的意思。 ③分刚上而文柔:分,指刚柔分。 贲卦下离上艮,一阴一阳,这是刚柔分;全卦六爻,三阴爻,三阳爻,此又是刚柔分。 也正是由于下离上艮的卦体,阳刚在上而文饰阳刚的阴柔却居于下,所以贲卦的卦象既是柔来而文刚,又是刚上而文柔。 ④天文:指天象的变化。 ⑤文明以止:这是以贲卦的卦象为说的。 离表文明,艮表停止,所以说是文明以止。 用于人事,文明表示文化教育、礼仪制度等社会生活的外表部分,要用这些来使人的行动有所止,有所限制。 ⑥人文:指人类社会的文化教育、礼仪制度。 与文明是近义词。 ⑦化成:教化成功。 贲卦图贲卦下为离卦,上为艮卦。 离代表日,艮代表山,贲卦的卦形像太阳落山,可以引申为在黄昏时举行典礼。 举行典礼就要有装饰,所以贲卦也有装饰的意思。 【译文】《彖传》说:文饰,亨通畅达,因为以阴柔之德来辅佐刚强,阴阳交饰而亨通畅达。 刚强居上而用以文饰的阴柔处下位,所以有事外出将有小利。 日月星辰刚柔交错这是天象变化。 文章灿明止于礼义,这是人类的文明。 上观天文,可察看四时的交替变化。 下观人类文明,可以推行教化庶民促使天下昌明。 【解说】贲卦是由消息卦泰卦的九二刚爻与上六柔爻交换位置而来的,即是柔来而文刚,因为这样一来使得刚柔交错相济,文治武功并举,锦上添花,所以亨通。 泰卦下乾为天,用刚爻上行去加以美化,这就是天文。 文明以止是指贲卦下卦离为火为明,上卦艮为山为止。 模仿天文的刚柔交错,贲卦在噬嗑卦之后,一以法,一以文化礼仪,使得文明教化更有成效(以化成天下)。 【原文】《象》曰:山下有火①,贲。 君子以明庶政②,无敢折狱③。 [王弼注:处贲之时,止物以文明,不可以威刑,故君子以明庶政,而无敢折狱。 ]【注释】①山下有火:贲卦,上艮为山同,下离为火为,因而说山下有火。 ②庶政:繁杂的政务。 ③折狱:裁判狱讼案件。 【译文】《象传》说:山下火焰燃烧,象征着文饰。 君子效法这种精神,明察繁杂的政务,不敢轻率地断决讼狱案件。 【解说】贲卦下离上艮,是山下有火的象,称为山火贲。 处贲卦时要重实际,事虽小而必为。 行狱施刑要讲真实之情,是本质的部分。 而贲卦所言为文饰,是舞文弄墨的,不合刑狱之道,所以无敢折狱。 【原文】初九,贲①其趾②,[高亨《周易古经今注》:贲其趾者,谓文其足也。 ]舍③车而徒④。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崔觐曰:徒,尘贱之事也。 ]《象》曰:舍车而徒,义⑤弗乘也。 【注释】①贲:装饰。 ②趾:脚。 用花纹去装饰脚,就是穿上了漂亮的花鞋。 ③舍:弃。 ④徒:意即徒步,步行。 ⑤义:通宜,适宜。 【译文】初九,装饰自己的脚趾,甘愿舍弃舆车徒步行走。 《象传》说:甘愿舍弃舆车徒步行走,说明为了适宜显示文饰不应该乘坐舆车。 【解说】初爻多言趾。 贲其趾是刚刚开始装饰,程度轻,即或朴实之意。 舍车而徒,是安步当车,初九正当勿用之时,安于徒步。 是一步一脚印,是实实在在。 义弗乘,言志行高洁,不肯苟乘。 在浮华繁饰之时,初九仅守本分,不急功近利。 【原文】六二,贲其须①。 [《说文》:须,面毛也。 ]《象》曰:贲其须,与②上③兴④也。 【注释】①须:胡须。 贲其须就是装饰胡须,应当是通过修饰而使自己显得年轻。 ②与:帮助。 ③上:上司。 ④兴:即兴起,兴旺。 【译文】六二,修饰自己的胡须。 《象传》说:修饰自己的胡须,说明效力于上司与之一同兴起。 【解说】须,就是胡须。 初爻是少年。 二爻是壮年,美髯是强壮气胜刚猛之象,六二阴爻女子怎会有须? 贲其须就是以须来装饰,有装扮、易容、戴面具之意。 上兴也是指嘴唇上修饰好。 与上兴者,即喜上兴也,有巴结之意,依附他人,寻求靠山。 二爻贲须是真的贲,因为须可有可无,重视须的修饰,是不急之务。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曾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故事是这样的:孔子一生收了三千多个学生,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学生,很会说话,于是孔子觉得他什么都好。 可有一天,宰予对孔子说:父母去世了,三年的守孝时间实在太长了。 这三年不学习,学到的东西就会忘记。 孔子十分生气地说道:你实在太不孝顺了。 你三岁时还离不开父母的怀抱,难道为父母守孝三年就算太长了吗? 孔子这才发现自己看错了宰予。 孔子还有一个学生叫澹台灭明,字子羽,相貌很丑,孔子很不喜欢他。 并且认为澹台灭明的品德很差。 可是事实上,澹台灭明去南方讲学时,当地人对他的评价非常高。 孔子知道此事后感叹道:我只凭说话判断人,在宰予身上我发现自己做错了;以貌取人,在澹台灭明身上我又错了。 所以后世就有了以貌取人这个成语。 【原文】九三,贲如濡①如,[周振甫《周易译注》:贲如濡如,指年老、年轻的人装饰得有文采,态度柔和。 ]永②贞吉。 《象》曰:永贞之吉,终莫③之陵④也。 【注释】①濡:润泽,柔润。 ②永:长久。 ③莫:不能。 ④陵:通凌,侵犯。 【译文】九三,装饰得光泽柔润,永久坚守正道可获吉祥。 《象传》说:永久坚守正道可获吉祥,是说能经久不被人侵犯。 【解说】濡,是润泽、光亮。 九三的文饰更甚六二,六二修须以是不急之务,九三更重视修饰,将须修得光亮润泽,但又担心太过于修饰,故曰贲如,濡如。 永贞吉,是要永贞才吉,要固守,不可以超过限度,才能吉。 陵,凌驾。 终莫之陵,是不能登峰造极,终不可使文饰超过本质。 九三上临艮,艮为山为止。 文饰太过,本质被削弱,社会浮华也要出问题。 《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有一年,齐王派使者携带国书去赵国拜访赵威后,赵威后接过国书,还没打开看就问:你们齐国今年没有受到什么灾害吧? 齐国百姓没有遭受不幸吧? 齐王没有得什么疾病吧? 齐国的使者听了很不愉快,说:我奉齐王之命出使赵国,现在您不先问候我们国王,而先问齐国的收成与百姓,难道可以把身份低贱的臣民放在前面,而把高贵的君主置于后面吗? 赵威后解释道: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好的收成,怎么能保得住百姓? 要是百姓流离失所,国君还能保住他的地位吗? 我们可不能舍本求末,抛弃了最根本的问题而追求枝节的问题呀! 齐国使节听后心悦诚服。 可见,赵威后非常懂得凡事要抓住主要问题、根本问题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道理。 这在哲学上就反映为抓主要矛盾。 【原文】六四,贲如皤①如,白马翰如。 [周振甫《周易译注》:皤如,状洁白的样子。 翰如,像飞的样子。 ]匪②寇婚媾③。 《象》曰:六四,当位④疑也。 匪寇婚媾,终无尤⑤也。 【注释】①皤:白色。 ②匪:通非。 ③婚媾:即婚姻,这里指古代长期抢婚的习俗或仪式。 ④当位:这是以六四的爻位爻象为说的。 六四是以阴爻处于阴位,所以说是当位。 ⑤尤:怨恨。 【译文】六四,淡淡的装饰,一身素白,胯下的白马亦是纯白无瑕。 不是来抢掠,而是前往聘求婚配佳偶。 《象传》说:六四虽为合情理之事,却不免有所疑惧。 不是来抢掠,而是前往聘求婚配佳偶,说明最终不会有幽怨。 【解说】皤通蕃,美盛貌。 皤,是斑白的头发。 白马是素马,翰即是白,商朝人崇尚白色。 贲如,皤如是装饰美盛,白马翰如是鲜衣素马状。 易经中所有的匪寇婚媾都是先疑后和,转折之义。 贲六四与初九相应,二三四爻互为坎,坎为盗,此爻为古代抢婚之俗。 本爻贲终返于素。 离为修饰,六四在艮体,艮为反,修饰已过该返璞归真了。 《老子》一书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意思是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繁的音乐,使人听觉迟钝;丰美的饮食,使人味觉不灵敏;纵情围猎,使人内心疯狂;稀罕的器物,使人德操变坏。 因此,有道的圣人只求安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吸收有利于身心自由的东西。 【原文】六五,贲①于丘园②,束帛③戋戋④,吝⑤。 终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注释】①贲:装饰。 ②丘园:地名。 也可能是山丘地区的林园。 ③束帛:五匹一束的丝织品。 ④戋戋:是表示轻少的形容词。 ⑤吝:吝啬。 【译文】六五,装点山丘园圃,持一束微薄的丝帛,虽显吝啬,最终可获吉祥。 《象传》说:六五的吉祥,说明将有喜庆。 【解说】丘是山丘,古人筑屋于高地。 园是屋外的园圃。 丘园比喻隐士所在。 束帛是古代问聘的礼物,戋戋,少状,即聘礼太少。 吝,六五以柔居刚位,而且没有正应,故困难。 贲封本有好大喜功之象,聘礼多寡问题至今仍存在。 艮为面,是好面子,讲排场。 但居中位多有功,故终吉。 朝廷礼贤下士,这是社会文明的一种表现。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办学,提倡有教无类,其入学条件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 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 束脩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束脩即肉干,且数量不多,由此可以反映出春秋时期教育的质朴。 【原文】上九,白贲,无咎。 《象》曰:白贲,无咎,上①得志也。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干宝曰:白,素也。 延山林之人,采素士之言,以饰其政,故上得志也。 ]【注释】①上:指上九,乃全卦之最上位,比喻人间居于上位者。 【译文】上九,素白朴质的装饰,没有灾祸。 《象传》说:素白朴质的装饰,没有灾祸,说明居于上位者的志向已经实现,故而崇尚质朴了。 【解说】白贲,就是白璧,石美而无饰。 这达到了贲本无色的本质。 上九居贲最上,至饰等于无饰,上九下乘重阴,阳得阴而通故得志。 铅华洗尽,返璞归真,回归原始。 孔子曾经自筮其卦得贲,愀然有不平之色。 曰:以其离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非正色之卦也。 夫质也黑白宜正焉。 今得贲,非吾之兆也。 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 质有余不受饰也。 文采绚烂、鲜衣素马都是假象,都是身外之物,所以老子说五色使人目盲。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一切文饰不能逾越本质。 《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何晏,是东汉大臣何进的孙子,随母亲为曹操收养,自幼便以才秀知名,是三国时著名的玄学家。 何晏长得一表人才。 魏明帝怀疑他脸上是因为擦了粉所以脸白,于是大热天请他吃汤饼(类似于今天的面条)。 何晏吃得大汗淋漓,就用红色的衣袖擦汗。 结果,脸上白里透红,更显得容光焕发。 这时魏明帝才明白,何晏面白,是出自其本色。 发布时间:2025-08-08 14:02:26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4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