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革卦第四十九 内容: 革故鼎新革卦意味着革命、革新。 【题解】将兽皮去毛加工的过程叫制革,它是为了制造衣鞋帽箱等皮具的需要。 革的制成改变了兽皮的性质,这就叫变革。 易家从这一皮革质地的改变引申出哲学意义,得出了革卦的结论。 革的卦象离下兑上,是水泽之中一片火,水火不容,相灭相克的象征,它意味着一场不是烈火燎原,就是水漫平川的矛盾冲突,将带来一场改变自然面貌,推动社会变化的大变革。 从本质上说,所谓革,其实就是对旧事物本质的改变,故不论是改革,革故,革新,还是革命,都有改变的意义。 从卦辞和《彖传》、《象传》看,其对革的定义是相当成熟和谨慎的。 一是在革之前要认真谋划,取信于民。 所谓巳日乃孚,就是要在长期筹备策划并取得民众信任和支持后,选准最佳时机,万不能草率从事。 二是在革之时耍手段稳健,文明和悦,正当适宜,少走弯路,尽力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和破坏,以免日后悲痛悔恨。 这种按部就班,文明进步的革,正是今人倡导的稳健文明的改革这也正是易家所说的革德。 其具体步骤,则可见于六爻爻辞。 【原文】革①,[《说文》:革,更也。 高岛吞象《易断》:革,改革也。 ]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王弼注:夫民可与习常,难与适变;可与乐成,难与虑始。 故革之为道,即日不孚,巳日乃孚也。 孚,然后乃得元亨,利贞,悔亡也。 巳日而不孚,革不当也。 悔吝之所生,生乎变动者也。 革而当,其悔乃亡也。 ]【注释】①革:卦名。 卦义:变革,改革,去故,革除,革新,革故等。 【译文】革卦象征变革,多日筹谋之后再推行变革方能取信于民,至为亨通顺利,利于坚守正道,悔恨消亡。 【解说】革的原义是加工皮成革,有更新的意思。 巳日,是古代的天干地支的纪日方法,巳日为一旬的第六日。 孚是信,巳日乃孚是说革命以后会得到信赖和拥护,因为革故鼎新了,所以大亨通(元亨),但革命是非常手段,不能轻易使用,利于正固,忧悔就会消亡。 【原文】《彖》曰:革,水火相息①,[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息,长也。 离为火,兑为水。 《系》曰:润之以风雨。 风,巽。 雨。 兑也。 四革之正,坎见,故独于此称水也。 ]二女同居②,其志不相得,[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二女,离兑。 体同人象。 蒙艮为居,故二女同居。 四变体两坎象,二女有志。 离火志上,兑水志下。 故其志不相得。 坎为志也。 ]曰革。 巳日乃孚,革而信之。 文明以说③,大亨以正。 革而当,其悔乃亡。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④,顺乎天而应乎人。 革之时大矣哉! [孔颖达《周易正义》曰:革之时大矣哉者,备论革道之广讫,总结叹其大,故曰大矣哉也。 ]【注释】①水火相息:革卦,上兑为泽,下离为火。 水能灭火,火能煎水,因而说水火相息。 ②二女同居:上兑为少女,下离为中女,是二女同居。 ③说:同悦,喜悦。 ④汤武革命:商汤革夏桀之命,周武王革殷纣王之命。 【译文】《彖传》说:变革,像水火相克相息。 两个女子同居一室,她们的志趣不相容,这就叫变革。 多日筹谋之后再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说明变革过程中应得到民众的信赖。 以文明的美德使民众悦服,这样就能大为亨通顺利,使一切步入正道。 变革而又合于正当的法则,一切悔恨消亡。 天地的变革形成了四季变化,商汤和周武王的革命,顺从了天道规律而又应合民众的愿望,取得了胜利。 变革之时的意义是多么伟大啊! 【解说】革卦上卦兑是泽,下卦离是火,所以是水火相息,指兽皮在水中浸,在火上烤,制成皮革。 兑为少女,离为中女,同在革卦,即所谓二女同居,因为是同性所以互相排斥(其志不相得)。 上兑为悦,下离为明(文明以说),革命是改过换新,所以变得文明而喜悦。 但革命不是革去一切,要顺应天命和人心,这才是正当的革命,才不会造成动荡(其悔乃亡)。 天地有变革才有四季,商汤和周武王的革命就是符合天命人心的变革,革命之时非常伟大啊! 【原文】《象》曰:泽中有火①,革。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崔觐曰:火就燥,泽资湿,二物不相得,终宜易之,故曰泽中有火,革也。 ]君子以治历②明时。 【注释】①泽中有火:观革卦,上兑为泽,下离为火,因而说泽中有火。 ②历:历法。 【译文】《象传》说:汪洋大泽中有烈火,象征急需变革。 君子当效法于此,改革历法来明确显示季节的变化,按规律行事。 【解说】革卦上兑泽,下离火,是泽中有火之象,称为泽火革。 泽中之火是潜伏的火,水火不相容,这就预示着快要变革了。 君子感到要修订历法,明辨时序天命,历法和典章成例中不合时宜的内容要更新。 革历图革卦上卦兑是泽,下卦离是火。 革卦的意象是水泽中有火。 泽中有火,水盛大,使火熄灭,火盛大,使水蒸发消失。 水火二者相克,不能调和。 君子观此卦象而制定历法(革命),以明确显示季节变化,阴阳消长。 【原文】初九,巩①用黄牛之革②。 [王弼注:在革之始,革道未成,固夫常中,未能应变者也。 此可以守成,不可以有为也。 巩,固也。 黄,中也。 牛之革,坚仞不可变也。 固之所用,常中坚仞,不肯变也。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注释】①巩:固,束缚。 ②革:皮革。 【译文】初九,像用黄牛皮捆缚一样的牢固。 《象传》曰:像用黄牛皮捆缚一样,说明初九应慎重行事,不可有所作为。 【解说】巩是固的意思。 离为牡牛,在革卦,所以是黄牛之革,比喻结实巩固。 初九巩固自己而不可以有为,是因为初九在卦的最下位,与上方的九四又不相应。 必须加强自己的力量,等待时机。 【原文】六二,巳日乃革之,征①吉无咎。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荀爽曰:日以喻君也。 谓五已居位为君。 二乃革意去三应五。 故曰巳日乃革之。 上行应五,去卑事尊,故曰征吉,无咎也。 ]《象》曰:巳日革之,行有嘉②也。 【注释】①征:行,前进。 ②嘉:喜庆。 【译文】六二,巳日果断推行变革,进展吉祥,必无过错。 《象传》说:巳日果断推行变革,说明准备充分的行动将带来嘉美的成果。 【解说】六二柔顺中正,处于二位,就是所说的己日,而且有九五应援,行动会获得成功(行有嘉也)。 革命首先要自己正,然后外部的支援强大,这两个条件,六二都具备了。 【原文】九三,征凶贞厉。 革言①三就②,有孚③。 [王弼注:已处火极,上卦三爻,虽体水性,皆从革者也。 自四至上,从命而变,不敢有违,故曰革言三就。 其言实诚,故曰有孚。 革言三就,有孚而犹征之,凶其宜也。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④矣。 [孔颖达《周易正义》曰:又何之矣者,征之本为不从,既革言三就,更又何往征伐矣。 ]【注释】①言:指议论,谋划。 ②就:即完成。 ③孚:诚信。 ④之:去,往。 【译文】九三,行动过激必生凶险,顽固保守也危险。 变革必须慎重,须再三讨论达成一致再施行,要有诚心。 《象传》说:变革必须要慎重,须再三讨论达成一致再施行,说明这样就不会走错路。 【解说】九三前临重阳,阳遇阳则窒,故征凶。 九三与上六正应,九三虽遇阻不能应上,但上六下乘重阳有利,可以接应九三,有孚就是指这种情况。 上兑为口为言为毁折,故曰革言,又在三位,上六又面对三阳(三人),所以说革言三就,就为即遇、来到的意思,形容革命的言论多。 又何之矣,是说九三何须上六的支持,大众对革命已经议论纷纷了,变革即或势在必行,如果不行动也有危险(贞厉)。 九三是处在革命爆发前最紧张的时刻,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原文】九四,悔亡①有孚,改命②吉。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革而当,其悔乃亡。 孕谓五也。 巽为命。 四动五坎改巽,故改命吉。 四乾为君,进退无恒,在离焚弃,体大过死,传以比桀纣。 汤武革命,顺天应人,故改命吉也。 ]《象》曰:改命之吉,信③志也。 [孔颖达《周易正义》曰:信志者,信下之志而行其命也。 ]【注释】①亡:消除。 ②命:命令,措施。 ③信:通伸,伸张。 【译文】九四,悔恨消亡,取得民众信赖而革除不合天命的旧制度,吉祥。 《象传》说:革除不合天命的制度吉祥,说明取信于民遂行心志。 【解说】九四阳爻居阴位失位,本来有悔。 但它已经跃居互巽(二三四爻)之上,巽为风为(天)命,所以已经改命而吉,自然就悔亡。 九四与初九无应,本来无孚,但处在互乾中(三四五爻),乾的阳爻本与九四为敌,但因已经改命,乾为实,故可为信,所以九四就变成有孚,而志愿可以施展了(信志也;信志就是伸志)。 初九天时未到所以固守。 六二于天时相应,九三与人事相应,到九四时,所有的阻碍都消失了,原来反对变革的人都支持改革了,可以实行改革了。 【原文】九五,大人①虎变②,未占③有孚④。 [孔颖达《周易正义》:创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焕然可观,有似虎变,其文彪炳,不劳占夬,信德自著,故曰大人虎变,未占有孚也。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⑤也。 [孔颖达《周易正义》曰:其文炳者,义取文章炳著也。 ]【注释】①大人:掌权执政之人。 ②虎变:老虎每年夏季开始脱毛,色彩变浅变暗,秋冬毛层变厚,文彩灿然。 虎变就是指的这种变化。 ③占:卜问。 ④孚:诚信。 ⑤炳:显明。 【译文】九五,伟大人物像猛虎一样推行变革,不必占卜就知能取得民众的充分信任。 《象传》说:伟大人物推行变革像猛虎一样,说明美德光彩显耀。 【解说】野兽夏季脱毛,色彩浅,到冬季,毛变厚,光泽美丽。 文是斑纹、文采。 炳是光辉。 九五居上兑,兑为西方属虎,九五刚毅位尊,以虎来比拟。 九五与六二相应,所以可以得到下面群众的爱戴,所以未占卜就有孚。 九五是领导变革的伟大人物,虎变是登高一呼,十分的威武、光辉和崇高。 赵武灵王即位之初,赵国实力很弱。 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 可是命令还没有正是下达,就遭到了许多保守的皇亲国戚的反对。 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反对变法。 赵武灵王驳斥他们说:明智的君子做事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富强就怎样去做。 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就要大胆地去做,而不应当拘泥于古人的旧法。 于是,赵武灵王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 他号令全国着胡服,习骑射,并亲自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以示表率。 胡服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立即开始训练将士。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巨大的变革,被历代仁人志士传为佳话。 赵武灵王以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进取精神,表现了他作为一代社会改革家的魄力和胆识。 【原文】上六,君子豹变①,小人革面②。 [王弼注:居变之终,变道已成。 君子处之,能成其文,小人乐成,则变面以顺上也。 ]征凶,居贞吉。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③也。 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注释】①豹变:与上述的虎变相似而又稍次的皮毛变化,豹的皮毛文彩也有变化,但不及虎之鲜明。 ②革面:表面上的改革。 ③蔚:有文采,华美。 【译文】上六,君子像豹子一样协助变革,小人改变其旧面目,贸然前进有凶险,正确的改革才会吉祥。 《象传》说:君子像豹子一样协助变革,说明他的美德蔚然成彩。 小人改变其旧面目,说明他们只是表面顺从君主。 【解说】君子比大人低一级,豹也比虎的光彩次一等。 蔚同郁,繁盛但不显明,比炳也稍差。 上六是革卦的极点,表示改革已经成功。 再继续革命就革到自己头上了,所以是征凶。 应当巩固改革的果实才对(居贞吉)。 在这时候,君子应该着力于使得自己的文采斐然,就像豹变的斑纹鲜艳光彩。 此时小人当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顺从君王。 革命之后,要休养生息,致力于人心改造,文化繁荣等建设性的事业。 汉文帝对刑罚的改革,就是一例。 汉文帝即位后,对秦代遗留下来的严刑峻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废除肉刑。 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应当受肉刑。 汉代的肉刑主要由黥刑(在脸上刺字)、劓刑(割去鼻子)和斩左右趾(砍去一只脚)。 按照当时的法度,淳于意因为做过官,所以要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的女儿缇萦非常悲痛,随父到了长安,上书给文帝,说:我愿意入官府为奴婢,来抵父罪。 文帝怜悯她的一片孝心,同时考虑到肉刑的残酷,于是下令赦免了淳于意的肉刑,令其携女归家。 后来下诏废除肉刑,改革刑制。 这件事,在中国法制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刑制由野蛮阶段进入较为文明的阶段。 汉文帝改革肉刑是他施行德政的一个缩影。 正是因为他施行德政,才使得经过多年战乱的百姓得到了休养生息。 景帝即位后继续保持这种局面,因而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发布时间:2025-08-08 16:15:27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4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