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易經古本序例 内容: 《易》之爲書也不 讀爲丕,大也。 以泰否爲亨,由小推大。 可遠, 《論語》:小道可觀,致遠則泥。 《尚書》、《春秋》王伯之道,不可致遠。 惟《易》、《詩》皇帝之法,乃以致遠,遠則大。 爲道也屢遷。 「利用爲依遷國」。 《易》以亨貞、居行二義爲大綱,此專詳亨變通之義。 經曰「復自道」,又「有孚在道」。 變動 「生生之謂易」。 由乾坤生六子,由八貞變八和,由十六生四十八,由六十四以生行三百九十二爻,皆亨道變化。 不居, 居貞動敏,不變則八卦、六十四卦盡之矣。 周游 一爻變爲《周易》,每卦六爻,一變合爲周游六虚圖,六十四卦故有三百九十二位。 莊子所謂「神游六合之内」、「六合之外」。 六虚, 乘六龍以御天,六虚以配六合。 上下 初下六上,内下外上。 無常, 此卦之初於彼爲上,彼卦之初於此爲上。 按,天下事變非一端可盡,中外不同。 以中國論古之皇帝王伯,亦有道德仁義之不同。 必知其无常,乃不敢執一定之見。 《論語》之不言、不笑、不取,即有常。 剛柔 初、三、五爲剛,二、四、六爲柔。 相易, 反覆繫辭,此二、四、上於彼爲初、三、五,此初、三、五於彼爲二、四、上,故曰「相易」。 按:易之名即由反覆繫辭而定。 經曰「喪羊于易」。 ○按:非古本反覆繫辭,則無常相易之道不能顯明,失易周游不居之旨矣。 不可爲典要,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按易以亨爲變通,變通即孔子之「時中」,《中孚》之「或鼓或罷,或泣或歌」,《孟子》:「子莫執中。 執中無權,猶執一也。」中國之法不能執以治海外,所以貴於通變。 唯變所適。 禮曰從宜、從俗,此道家因時變化之説,《六家指要 注 》詳矣。 其出入 《剥》、《復》主出入。 「三人行」爲出,「客三人來」爲入。 以度, 度,度量。 无有不變,似變極矣,而變之中有不變者存,或出或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不可度量計數。 外内 外出内入,二字即貞 注 ,文皆從卜。 使知懼, 「懼以終始」。 按:「懼」即《詩》之「戰兢」。 卦變通似可徑情恣行,不可百變,中有一定之則,六爻六位不同,少縱則失,非知之精、行之慎,未有不失。 又明於憂患。 「憂患」即上文「懼」。 故 「故」即典常,天下變故。 无有師保, 《詩》「不諫亦入,無射亦保」。 如臨 无有如臨无言之本。 无父母師保,不啻如臨懼之主也。 父母。 每一變如臨一事變,少縱則失當。 一卦則有應爲之事,故知行之閒,憂勤之至。 初率其辭 其曲小,初不得其方向,由辭揆方,即驗小推大也。 而揆其方,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 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 既有典常, 初無典要,終成典常,如《詩》之制度。 苟非其人, 古之皇帝,百世以下聖人。 道不虚行。 未至百世,無徵不信,故曰「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百世之後,莫之能違。 《易》之爲書也,原始要終 專以知來。 以爲質也。 謂中卦彼此。 六爻相雜, 「分陰分陽,迭用柔剛」。 唯其時物也。 以時言有六者之分,以物言之亦分六種。 其初難知, 初爻。 其上易知, 上爻。 本末也。 二爻不中爲勿用。 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初上爲大,過大不及。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 二、五、三、四,其中不同。 則非其中爻 二、五别卦中,三、四合卦中。 不備。 易 注 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 知者觀其彖辭, 彖爲居,與行對。 則思過半矣。 《易》與《詩》同爲「思」,同爲「知來」。 二 别中。 與四 合中。 同功 皆中。 而異位, 别、合不同。 其善不同,二多譽, 内近。 四多懼, 外遠。 近也。 謂二。 柔之爲道,不利遠者, 故四懼。 其要 三、四。 无咎, 无妄。 其用 初、上爲勿用。 柔中也。 二、四皆得爲中。 三 和中。 與五 别中。 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 五貴,三賤。 其柔危,其剛勝耶? 内外柔勝,遠外則剛勝,此二即彼五,此三即彼四。 《易》之爲書也,廣大悉備, 即丕字之義,廣大又遠也。 有天道焉, 三又上,乾主天,本天親上,巽、震從之。 有人道焉, 二又五人道,中,坎、離從之。 有地道焉, 初又四,坤主地,本地親下,艮、兑從之。 兼三才而兩之, 三才即三統。 《詩》三頒 注 ,素、青、黄,兩之重卦,外内之懼。 故六。 故六爻曰「周游六虚」,内三爲貞爲入,外三爲敏爲出。 内主居貞,外主動敏。 六者非他也, 外三非由外鑠,仍自内生。 三才之道也。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 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 謂殷乎者,疑辭。 《禮記》:「商得坤乾。」 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于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 與「商得坤乾」合。 周之盛德邪? 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二「邪」疑詞。 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 「無往不復」。 易者使傾, 「無平不陂」。 其道甚大, 泰否。 百物不廢。 懼以終始, 初、上與二、五。 其要 三、四。 无咎, 无咎即無 注 无涯无彊。 此之謂易之道也。 子曰: 子,孔子。 「書 《易》文字。 不盡言, 猶《詩》之辭。 言不盡意。」 「意」猶「志」,孟子論《詩》「不以辭害意」,言拘古文傳。 然則聖人 孔子。 之意其不可見乎? 二句,弟子據傳問辭。 志、意在文辭書言之外,望文生訓,拘文牽義,均非是。 子曰: 此「子」乃後師,非孔子。 「聖人立象 天象,日月星辰。 以盡意, 志在百世,不可預言。 欲言地球,必託于日月星辰,以天象比地形。 設卦 六十四卦。 以盡情僞, 各卦盡其變。 繫辭焉 彖爻下文字爲繫辭,非謂今《繫辭》。 今《繫辭》爲《易大傳》。 以盡其言, 言、辭一也。 變而通之 魂魄變化。 以盡利, 西主利。 鼓之舞之以盡神。 東主神。」注  六家指要:據《史記太史公自序》,當作「六家要指」。 注   :原作「敏」,據文意改。 注  易:據《繫辭下》,當作「噫」。 注  頒:或爲「頌」之訛。 注  無:疑衍。 发布时间:2025-08-09 12:07:51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5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