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庄子解卷二十·外篇 内容: 山木引《人间世》之旨,而杂引以明之。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 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 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 评曰:物本自物,我有以物之,不名物物,我无以物之,不名物物。 则胡可得而累耶? 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 传,变也。 合则离,成则毁; 见人相合则间之,成则忌而毁之。 廉则挫,专则议; 卑污者败其节,求全以讪之。 有为则亏, 不使为之。 贤则谋, 合谋以胜之。 不肖则欺, 欺其不知。 胡可得而必乎哉? 悲夫! 弟子志之,其惟道德之乡乎! 〔解曰〕 为善而近名,才也;为恶而近刑,不才也。 既以皆不保其天年矣,然近名者荣于汤武之世,近刑者显于桀纣之廷,则亦因乎时命而可委之于天。 乃不知此所谓天者,化迹之偶然而非天也。 天者,物物者也。 物物者,无适而不和,无适而非中,所谓缘督之经也。 处于才不才之间,亦似督矣,而非也。 才则非不才矣,不才则非才矣。 见为善而又戒心于近名,见为恶而始戒心于近刑,两俱不为,而两俱为之。 设机自遁,里克之中立祈免,自以为免,其能免乎? 以道德为乘者,才与不才,善与恶,名与刑,皆物也,非我所以物物也。 因其自然,不见有名之可邀,不见有名之可避,不见有刑之姑试而无伤,不见有刑之不可婴而思免,誉訾得失,安危生死,物自推移,而不以滑吾心,吾行吾正焉耳。 此则不受人益而与天合也。 今夫天,日耀之不加明,云翳之不加暗,泽下而不陷,山高而不逼。 喜怒恩怨,生杀治乱,物自物而不累其真,岂复知有才,知有不才,知有才不才之间乎? 虚室生白,自为吉祥之止止矣。 市南宜僚见鲁侯, 《左传》:市南有熊宜僚,楚人。 鲁侯有忧色。 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 鲁侯曰:吾学先王之道,修先君之业;吾敬鬼尊贤, 句。 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 句。 不忘道业。 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 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术浅矣。 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且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 胥疏,与人相远也。 然且不免于网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 辟音僻,杀也。 其皮为之灾也。 今鲁国独非君之皮耶? 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 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 大方,广大之境也。 其生可乐,其死可葬。 吾愿君去国捐俗,与道相辅而行。 君曰: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 市南子曰:君无形倨, 自恃则慢。 无留居。 滞而不化。 以为君车。 君曰: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吾谁与为邻? 吾无粮,我无食,安得而至焉? 市南子曰: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 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 去小入大。 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 评曰:人知其实,不知其虚。 君自此远矣。 故有人者累, 拊循其人民,有人者也。 见有于人者忧。 身任天下之重,见有于人者也。 故尧非有人,非见有于人也。 吾愿去君之累,除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耶,则必以恶声随之。 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 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解曰〕 自恃其贤,则形倨;守其道业以为贤,则留居。 以此求免于患而保其国,则有欲不厌,而以无人无财为患。 三者皆立于崖岸,以使人争至者也。 德之不建,徒标礼义以徇俗,合则离之者至,成则毁之者生,挫之议之,亏之谋之,欺之者交起矣。 乘虚以游于浩洋无际之宇,望之者自不测其所至。 惟无心于安危利害之机,则虽有兵刑,亦因物物之,而非有留滞倨 之心;人且视之为虚舟飘瓦,伤而不怨,患奚从生焉? 足知缘督者,非以智巧规避于才不才之间,吾自建吾德也。 有天下亦然而已,有国亦然而已,穷居困厄亦然而已;惟物物而不物于物也。 北宫奢为卫灵公赋敛以为钟,为坛乎郭门之外,三月而成上下之县。 三月而成县,民乐于输也。 上下之县,谓设架编钟也。 县音悬。 王子庆忌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之设? 奢曰:一之间,无敢设也。 不设一法。 奢闻之: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侗乎其无识,傥乎其怠疑; 若忘而不自信。 萃乎芒乎,其送往而迎来;来者勿禁,往者勿止; 旧注:其法当似今之募缘。 从其强梁,随其曲傅,因其自穷; 强梁,多力而悍者;曲傅,诡诈相师者;皆工于逋赋之人,而至此自穷。 从、随、因三字义同。 胡朝夕赋敛而毫毛不挫, 无所伤害。 而况有大涂者乎? 〔解曰〕 婴物之怨忌者,莫赋敛若矣;而苟以浮游之道,顺物之自然,则物乐听之。 然则人间世之甚险甚倾,而固无险倾也。 惟设一意于心,则设一机于外,设一法以加诸人;教之以雕琢,物必以雕琢相报,于是乎一人之雕琢,不能胜天下之强梁曲傅,而人己交挫。 若无所设者,人欲挫之而无从,虽有敛取于人,亦虚舟之触也。 上因乎不得不取,下因乎不得不与,趋事效材而不知其所以然。 古之启大涂以任物之往来者,亦此而已矣。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 太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 曰:然。 子恶死乎? 曰:然。 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 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 其为鸟也:翂翂翐翐, 翂音分,散飞貌,翐音秩,飞舒迟貌。 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 余也。 是故其行列不斥, 散飞若无斥堠。 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以行,故不免也。 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隳,名成者亏。 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 道流而不明, 任道以流行,无所捡择。 郭象曰:昧然而行之耳。 居得行而不名处; 随所居而行,不择地以自处。 管见曰:德讹得,明讹名。 敔按:此则当于居字绝句。 流行、居处,四字相对,语意爽捷。 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 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 至人不闻,子何喜哉? 不闻至道,所喜好者,非所可好。 孔子曰:善哉! 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粟, 杼音序,芋通。 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 鸟兽不恶,而况人乎? 〔解曰〕 忌伐而是不直,畏竭而不甘,亦不才而已。 纯纯常常者,托迹于不才,而以全其才。 才全而德不形,岂为不鸣之雁乎? 任道流行,而不设一处以自名,无才也,无不才也,无才与不才之间也。 化及鸟兽,而才之全也又奚以尚! 无已,先去其才之见,以保其和;和之量已充,为万物之祖以物物,则大涂开,而才不才抑无足言已。 孔子问子桑虖曰: 虖应与扈、户通。 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 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欤? 子桑虖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 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 林回,即假人之亡者也。 旧注:林回,殷逃民。 假字未详,或曰国名。 或曰:为其布与? 赤子之布寡矣。 布,泉布也,谓所值之财币。 为其累与? 赤子之累多矣。 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 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 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 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 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孔子曰:敬闻命矣。 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异日,桑虖又曰:舜之将死,真泠禹曰: 真泠字讹。 旧说:其命二字之误。 杨慎曰:真泠即叮咛。 汝戒之哉! 形莫若缘,情莫若率。 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 不求为文饰,而有待于形。 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于己无待,而况于物? 〔解曰〕 以一人之天合一人,且宁置千金之璧而不忍弃,况以万物之祖,率其自然,缘其固然,而物有能离之者乎? 以其才治天下之不才,以其不才需天下之才,以才不才之间窥测天下而避就之,皆待形而彰,待物而应者也。 圣人怀之而物莫能出其环中,虽不相爱,必不疏散以相离矣。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 大布,粗布也。 正緳系履而过魏王。 緳音絜,结带也。 结带束衣,以索穿履。 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耶? 庄子曰:贫也,非惫也。 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敝履穿,贫也,非惫也。 此所谓非遭时也。 王独不见夫腾猿乎? 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 王,去声。 长,上声。 王长犹言为王为伯。 虽羿逄蒙不能睥睨也。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 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耶? 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 〔解曰〕 遇昏主乱相之世,奚止惫哉! 比干且以之剖心,求逞其能,物必害之也。 非贤而不自贤者,谁能免此! 贤不自贤,全身而已,惫固不可辞也。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焱氏之风。 焱,音注见前。 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 犁谓牛之耕,犁路了然。 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 以不受天损,彪然自大。 爱己而造哀也, 人不我益,因而哀之。 曰:回! 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 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 夫今之歌者其谁乎? 因天而非己有心。 回曰:敢问何谓无受天损易? 仲尼曰: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 自然发泄之所必有。 言与之偕逝之谓也, 偕逝犹言任运而往。 为人臣者不敢去之。 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 一委之命。 何谓无受人益难? 仲尼曰:始用四达 一试用而即通显。 爵禄并至而不穷,物之所利,乃非己也, 天下之以名位加我,乃彼好贤,非以利己。 吾命有在外者也。 命岂在外乎? 穷通之命则在外也。 有云者,听其或有也。 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 吾若取之,何哉? 人之所利,吾以为利,是窃取也。 故曰:鸟莫知于 鸸。 燕子也。 目之所不宜处,不给视; 见不宜处者,即不暂停。 虽落其实,弃之而走; 实,口实也。 所攫之飞虫,落而不顾。 其畏人也,而袭诸人间, 巢人梁幕。 社稷存焉尔。 所居守在是。 何谓无始而非卒? 仲尼曰:化其万物, 死则化为物。 而不知其禅之者。 焉知其所终? 焉知其所始? 生死不可预计。 正而待之而已耳。 何谓人与天一耶? 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人之所为,天之所命,以天道视之,一而已矣。 人之不能有天,性也。 人所不能有之天,乃天之命,即人之性也。 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 如其本体以往。 〔解曰〕 偕逝者,举穷达生死而安之于天,安之于命,几可以忘忧矣;而知天之倪而不知其正,则亦广已造大而不能袭诸人间,其去造哀者,无几也。 其惟体逝乎! 化日逝而道日新,各得其正,此乃天之所以化也。 非但人事之变迁,人生之修短,在其抟运之中;即大化之已迹,亦其用而非其体也。 得丧穷通,吉凶生死,人间必有之事也;吾不能不袭其间,而恶能损我之真? 正而待之,时有已往,有未来,有现在,随顺而正者恒正,则逝而不丧其体,即逝以为体,而与化为体矣。 凶危死亡皆天体也。 有以体之,则一息未亡,吾体不乱。 歌声犁然当于人之心者,与天相禅,无终无始,生有涯而道不息,正平而更生者未尝不可乐也。 故重言死,非也;轻言死,亦非也。 纯纯常常,无始无卒,逝而不与之偕,人间无不可袭,天与人其能损益之乎? 此段尤为近理,盖得浑天之用也。 庄周游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 运寸,周围一寸也。 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 庄周曰:此何鸟哉? 翼殷不逝, 盛大不远飞。 目大不睹? 近人而不知。 褰裳躩步,执弹而留之。 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抟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庄周怵然曰:噫! 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 杀机动则互相感召。 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 呵禁挟弹以入其囿。 庄周反入,三月不庭。 蔺且从而问之: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 庄周曰:吾守形而忘身, 忘身之真。 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 且吾闻诸夫子曰:入其俗,从其俗。 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吾所以不庭也。 〔解曰〕 异鹊螳螂见利而忘害,庸人之不免于人间世者类然。 庄周知害机之不可因,相召而兴,捐弹反走,则远乎利以远害矣;乃本无窥林取栗之情,自信以往,忘其为栗林之樊,而冥然忘身之入,虞人固不相知而相谇,勿足怪者。 然则率者情也,而不缘形以物物,则率情恃正而失正矣。 故惟正而待者,若观于清渊,一碧泓然,隐微俱鉴,而无恃贤自任之心,然后可以无入而不得其正。 虚室生白,物无所致其疑,则袭诸人间,皆其社稷,而物莫能谇也。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 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 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 自美故人不以为美。 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 自安于恶,人必怜之。 吾不知其恶也。 阳子曰:弟子记之! 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解曰〕 恶者自见为恶,而人犹爱之;若夫忘美忘恶,则己且不知,而人又何从施其爱憎? 以正而待者,虚无所倚。 虚者,天下之至正也。 见美恶焉,则倚矣。 无倚则物物以为物祖,美恶皆受成焉,人其能以美恶相加乎? 哀骀它之所以无人而不亲也。 《庄子解》卷二十终 发布时间:2025-08-09 14:11:09 来源:班超文学网 链接:https://www.banceo.com/article/25067.html